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志组成的,呈液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物。
07、03B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碳、氢、氧、氮、硫之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
石油中的微量元素组成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03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204表示。
08、04B油田水P28: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04油田矿化度P29:即水中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
06、04B干酪根P45: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03、02、00成油门限(生油门限,成熟温度,门限温度)P58:有机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为成油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为门限深度,又称成熟点。
01B、02B、03B、04B、04、08凝析气P25:在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气体,称为凝析气。
03B、01TTI法P60: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依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为TTI法。
03、05未熟—低熟油P70: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
02B煤成油:P71: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被称为煤成油。
02B煤型气(煤系气)P77:凡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都称为煤型气。
01、01B、00煤成气P77:是专指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属煤型气一种。
煤层气P77: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
生油(气)岩(生油气母岩、烃源岩)P83:通常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3.重烃:指沉积物中,有机质转化生成的辛烷以上的液态石油烃,是石油的主要组成部分。
4.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5.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6.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7.膨胀系数:膨胀系数是表征物体热膨胀性质的物理量8.压缩系数:是描述物体压缩性大小的物理量。
9..临界温度:液体能持液相的最高温度称为该物质的临界温度。
10.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低压力。
11.干气: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在90%以上的叫干气。
12.湿气:甲烷含量低于90%,而乙烷、丙烷等烷烃的含量在10%以上的叫湿气。
13.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1、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2、地温梯度:在地表上层(深约20~130m)之下,地温随埋藏深度而有规律的增加,现将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称为地温梯度。
3、门限温度:随沉积有机质开始大量生成石油时的最低温度称为门限温度。
4、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应的最小深度称为称门限深度。
5、烃源岩(生油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
6、镜质体反射率(Ro):良好有机质成熟指标。
1、孔隙:指岩石中颗粒间,颗粒内和填充物内的空隙。
2、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3、有效孔隙度:岩样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百分比。
4、渗透率:在一定压差之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5、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6、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
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
二次生烃: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受热温度降低以后,导致生烃作用中止(一次生烃作用或初次生烃作用),当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的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烃的过程。
引起烃源岩二次生烃的因素有多种可能,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的热力作用引起的。
门限深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门限称门限温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
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TTI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TTI法。
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值。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如原油和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性、基本保存了原始化学组份的碳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第一章1、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的统称。
2、可燃有机矿产:石油沥青类和煤、油页岩等有机成因且具有可燃能力的物质统称。
20:1标准大气压下20℃单位体积原油与4℃单位体积纯水的重量比。
3、石油的相对密度d44、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由于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的存在而产生荧光的这种特性,被称作石油的荧光性。
5、石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石油时,石油能使其振动面旋转一个角度,石油的这种特性称旋光性。
6、石油的族组成:利用不同有机溶剂对岩石中可溶有机物或原油的不同族性成分和结构的化合物类型进行选择性分离所得到若干物理化学性质相似的化合物。
一般分离为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四种族组分。
7石油的组分:利用石油中化合物的不同组分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征将石油分成独自部分---油质、胶质、沥青质和碳质8、干气(贫气):轻烃含量高(>95%),燃烧时呈蓝色火燃;为纯气藏气。
9、湿气(富气):重烃含量高,燃烧时呈黄色火燃;为石油伴生气。
10、气藏气:指圈闭中具有商业价值的单独的天然气聚集。
11、气顶气: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产出的天然气。
12、溶解气:溶解在石油或地层水中的天然气。
13、煤层气:煤层中所含的吸附和流离状态的天然气。
14、伴生气:凡是在油藏范围内与油藏分布有密切关系的气顶气、油溶气以及油之间或油藏上下方的气藏气,都称为伴生气。
15、非伴生气:与油藏分布没有明显联系或仅有少量石油存在(但没有重要的工业价值),而气藏又十分巨大和重要的气藏气,都称为非伴生气。
16、气体的饱和蒸气压力:某一温度下,将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最低压力,称为该气体的饱和蒸气压力。
17、油田水:广义上:指油气田区域内的地层水。
(油层水、非油层水)狭义上:指油气田区域内的油层水。
第二章1、储集岩(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都称为储集岩(层)。
石油地质学复习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1.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就是硏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
2.有机岩:有机岩是沉积岩的一部分,是由各个地虞历史时期生物遗体和其他矿物质堆积而成的。
按其是否具有燃烧性能,可以区分为可燃有机岩和非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床。
4.天然气:广义的天然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的天然气主要是指与油气和气田有关的气体。
5.油田水: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国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6.诸集岩(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7.盖层:盖层是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主要起封闭作用。
具备相对较低的孔隙率和渗透,性。
最重要的盖层是蒸发岩类和泥页岩类。
8.孔隙:广义的孔隙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填充的空间包括狭义的孔隙、洞穴和裂缝。
狭义的孔隙是指岩石中的颗粒间、颗粒内和填充物内的空隙。
9.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0.有效孔隙度: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11.岩石的渗透性:指在一定的压力差条件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换言之,渗透性是指岩石对流体的传导性能。
12.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一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达西直线渗滤定律:13.压溶作用:指发生在颗粒接触点上,即压力传递点上有明显的溶解作用,造成颗粒间互相嵌入的凹凸接触和缝合线接触。
14.粒间孔隙:指粒屑碳酸盐岩粒屑之间未被基质填枳和胶结物填充的原始孔隙空间。
15.圈闭:指地下适合油气聚集的场所,由褚集层,盖层,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三部分组成。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

1、石油—赋存于在地壳岩石孔隙中天然生成的,以液态烃为主的可燃有机矿产。
2、天然气—地壳岩石孔隙中天然生成的、以烃类为主的可燃气体。
3、正烷烃分布曲线—不同碳原子数的正烷烃相对含量呈一条连续的曲线。
4、主峰碳—正烷烃分布曲线上极大值对应的碳数。
5、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来源于生物体,基本保持了原始组分的碳骨架,记载了原始生油母质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
6、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由于不饱和烃及其衍生物的存在而产生荧光的这种特性。
7、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石油时,石油能使振动面旋转一个角度,石油的这种特性成为旋光性。
8、气藏气—圈闭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单独天然气聚集,即纯气藏中的气体,基本上不与石油半生。
9、气顶气—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存在于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10、凝析气—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超过临界条件后,不分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11、凝析油—采至地面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下降,这部分气体可凝结析离成轻质油,简称凝析油。
12、油田水—油气田区域内或含油气构造内的地下水,包裹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13、固体沥青—石油在热力和氧化、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下,原油发生物理分宜、化学分化、及编制等次生变化的产物。
14、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去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
15、干酪根—指沉积岩中不溶于非氧化性酸、碱和常用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16、氯仿沥青A—沉积岩中可溶于氯仿的有机质的总成。
17、生油窗—干酪根中的大量化学键开始段磊,形成大量的烃类分子,成为主要的生油时期,为有机质演化的成熟阶段。
18、生油门限温度—有机质随埋深加大,当温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开始大量向石油转化时的温度。
19、低熟油—非干酪根晚起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
20、煤成油—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腐殖型有机质,在煤化作用过程中所生成的液态烃类。
21、生物气—在成岩作用或有机质演化早期阶段,沉积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4

⽯油地质名词解释41.301 ⽣油门限深度 Threshold depth of oil generation⽣油岩开始⼤量⽣成⽯油时被埋藏的深度。
简称“门限深度”或“深度门限值”。
同义词:成油门限温度 Threshold depth of oil generation有机质成熟温度 Mature depth of organic matter成熟门限深度 Mature threshold depth注:对于同⼀⽣油岩(层)来说,⽣油门限温度和⽣油门限深度是相对应的,可以相互换算。
1.302 液态窗 Liquid window液态⽯油烃类能够⼤量形成并保存的温度或深度区间。
同义词:⽣油窗 Generative window1.303 古地温 Ancient geotherm在地质历史上的地⾯和地层中的温度。
1.304 地温梯度 Geothermal gradient在地表外热层及常温层以下,地温随深度增加⽽增⾼的变化率(/⽶)。
通常以/10⽶表⽰。
同义词:地热增温率。
Geothermal degree1.305 温度深度曲线 Temperature-depth curve指在研究有机质的热演化时⽤于表⽰其温度与埋藏深度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图。
1.306 镜质体反射率 Vitrinite reflectance从煤⽥地质学引⼊的⼀个术语,意指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由于其结构发⽣缩聚也产⽣与煤岩镜质体相似的性质,亦对⼊射光具有反射的能⼒。
仍以Ro%表⽰。
1.307 煤阶 Coal rank指根据可燃基挥发分(Vt)、煤中碳的含量(Ct)和镜质体反射(Ro)等主要指标将煤划分成不同的等级。
是研究煤化作⽤和有机质成熟作⽤的重要参数。
1.308 泥煤 Peat coal⾼等植物残体在沼泽中经过以⽣物化学作⽤为主⽽形成的⼀种松软有机堆积物。
同义词:泥炭 Slurry coal草炭 Grass coal1.309 褐煤 Brown coal,Lignite泥炭经成岩作⽤形成的⼀种腐植煤,是⼀种煤化程度最低的煤。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3

⽯油地质名词解释31.201 脂类化合物 Lipid,Lipoid指不溶于⽔,但溶于⼄醚、氯仿、四氯化碳、脂肪族和芳⾹族等溶剂的有机体产⽣的物质,是⽣成油⽓的重要原始物质之⼀。
同义词:类脂化合物 Lipid,Lipoid注:类脂化合物的含义极⼴,有时也包括⼀些结构极不相同的物质,如磷脂、萜类和甾类等。
1.202 碳⽔化合物 Carbohydrate是⼀种由碳、氢、氧组成(其中氢、氧原⼦数⽐与⽔相同)的含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以及由它们聚合⽽成的有机物质。
化学通式为Cm(H2O))。
旧称“醣”。
同义词:糖类 Sugars1.203 蛋⽩质 Protein⽣物体细胞组织中⼀种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含氮⾼分⼦复杂化合物。
它在机体内承担着各种⽣理作⽤和机械功能,在⽣命现象中起决定性作⽤。
同义词:朊 Protein1.204 氨基酸 Amino acid⼀种含有氨基和羧基的化合物,为组成蛋⽩质的基本单位。
1.205 ⽊质素 Lignin植物细胞的主要成分,位于植物⽀承组织纤维素细胞之间,基本上为⾼分⼦量的聚酚,即以酚⼀丙烷为基本结构的芳⾹族⾼分⼦聚合物,并含甲氧基等官能团。
1.206 ⾊素 Pigment⽣物体组成中的⼀种分⼦内具有较复杂共轭体系、多属杂环化合物聚合体的有⾊物质。
如胡萝⼘素、叶绿素、⾎红素等。
同义词:有机⾊素 Organic pigment1.207 ⽣物标志化合物 Biological marker指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以及原油、油页岩、煤中那些源于⽣物并具有明显结构特征的有机化合物。
它们在分⼦结构上具有明显的特异性,与其原始母质中相应化合物的分⼦结构有很⼤的相似性,在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沉有变化或仅做了重排,从⽽成为传递有机物的组成、性质、⽣存环境、地球化学史等信息的⽣物标志。
同义词:⽣物标志物 Biomarker地球化学化⽯ Geochemical fossil指纹化合物 Fingerprint compound指纹化⽯ Fingerprint fossil分⼦化⽯ Molecular fossil1.208 甾烷 Sterane⼀组不对称异构四环环烷烃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地质名词解释油田--由单一构造控制下的同一面积范围内的一组油藏的组合。
气田--单一构造控制几个或十几个汽藏的总和。
石油--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
暗绿色或黑色液体。
天燃气--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汽体组成的可燃混和气体。
生油层--在古代曾经生成过石油的岩层。
油气运移--在压力差和浓度差存在的条件下,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内任意移动的过程。
垂直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垂直的上下移动。
测向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平行的横向移动。
储集层--能使石油和天然气在其孔隙和裂缝中流动,聚集和储存的岩层。
含油层--含有油气的储集层圈闭--凡是能够阻止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中流动并将其聚集起来的场所。
盖层--紧邻储集层上下阻止油气扩散的不渗透岩层。
隔层--夹在两个相邻储集层之间阻隔二者串通的不渗透岩层。
遮挡--阻止油气运移的条件或物体。
含油面积--由含油内边界所圈闭的面积。
油水边界--石油和水的接触边界。
储油面积--储油构造中,含油边界以内的平面面积。
工业油气藏--在目前枝术条件下,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由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移位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油气藏--由地层因素造成的遮挡条件的圈闭。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改变而造成圈闭。
储油构造--凡是能够聚集油,气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沉积相--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特征的总和。
沉积环境--指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要条件。
单纯介质--只存在一种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单纯介质。
如孔隙介质、裂缝介质等。
多重介质--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多重介质。
均质油藏--整个油藏具有相同的性质。
非均质油藏--具有不同性质的油藏,包括双重介质油藏;裂缝西个油藏;多层油藏弹性趋动--油井开井后压力下降,油层中液体会发生弹性膨账,体积增大,而把原油推向井底。
水压趋动--靠油藏边水。
底水或注入水的压力作用把原油推向井底。
地质储量--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层中所储原油总量。
可采储量--在目前工艺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油量。
剩余可采储量--油田投入开发后,可采储量与累计采出量之差。
采收率--油田采出的油量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最终采收率--油田开发解束累计采油量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
采出程度--油田在某时间的累计采油量与地质储量的比值。
采油速度--年采出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原油密度--指在标准条件下(20度,0.1MPa)每立方米原油质量原油相对密度--指在地面标准条件(20度,0.1MPa)下原油密度与4度纯水密度的比值。
原油凝固点--在一定条件下失去了流动的最高温度。
原油粘度--原油流动时,分子间相互产生的摩檫阻力。
原油体积系数--地层条件下单位体积原油与地面标准条件下脱汽体积比值。
原油压缩系数--单位体积地层原油在压力改变0。
1兆帕时的体积的变化率。
溶解系数--在一定温度下压力每争加0。
1兆帕时单位体积原油中溶解天燃汽的多少。
孔隙度--岩石中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绝对孔隙度--岩石中全部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有效孔隙度--岩石中互相连通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含油饱和度--在油层中,原油所占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总孔隙体积之比。
含水饱和度--在油层中,水所占的孔隙的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之比。
稳定渗流--在渗流过程中,如果各运动要素与(如压力及流速)时间无关,称为稳定。
不稳定渗---在渗流过程中,若各运动要素与时间有关,则为不稳定渗流。
等压线--地层中压力相等的各个点的连接线称为等压线。
流线--与等压线正交的线称为流线流场图--由一组等压线和一组流线构成的图形为流场图。
单相流动--只有一种流体的流动叫单相流动。
多相流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流体同时流动叫两相或多相流动。
渗透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液体通过的能力称渗透性,渗透率的大小用渗透率表示。
绝对渗透率--用空汽测定的油层渗透率。
有效渗透率--用二种以上流体通过岩石时,所测出的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水包油--细小的油滴在水介质中存在的形式。
油包水--细小的油滴在水介质中存在的形式。
供油半径--把油井供油面积转换成圆形面积后的圆形半径。
地层系数--地层有效厚度与有效渗透率的乘积。
流动系数--地层系数与地下原油粘度的比值,表示流体在岩层中流动的难易程度。
导压系数--表示油层传递压力性能好坏的参数。
续流--油井地面关井后,井下仍有油流从地层中继续流入井眼,这种现象称为续流。
井筒储存效应-----油井刚关井时所出现的现象。
折算半径--把实际井的各个因素(不完善或超完善)对压力的影响,变成一个由于某井径引起对压力的等效作用,这个等效半径称为折算半径。
完善程度--指理想完善井的工作压差与实际井工作压差之比。
完善指数--油井实际工作压差与压力恢复取限制线段斜率之比。
表皮效应--实际井的各个非完善因素造成的附加压力同油层渗透阻力之比。
它是当原油从油层流入井筒时,产生一个压力降的现象。
井间干扰--井与井之间产生的动态影响现象。
采油指数--油井生产压差每增大0.1兆帕,所增加的油量。
栅状图--表示油层各个方向的岩性,岩相变化情况,层间;井间连通情况。
主力油层--油层厚度大,渗透率高,的好油层。
接替层--在油田稳产中起接替作用的油层。
见水层位--注入水沿连通层向油井推进,使油井某一层含水。
来水方向--采油井受某方向注水井注水效果而使动态变化叫来水方向。
扫油面积系数--指一个开采井组,已被水淹的油层面积与所控制面积的比值。
注采平衡--注入油层水量与采出油量的地下体积相等。
注采比--油田注入剂(水,气)地下体积与采出液量(油,气,水)的地下体积之比。
吸水指数--注水井在单位注水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注水强度--注水井在单位有效厚度油层的日注水量。
压力平衡--注水井所补给油层的压力与采出油。
水所削耗的压力相等。
地下亏空--注入水的体积小于采出液量的地下体积。
含水率--含水油井,日产水量与日产液水量的百分比。
井别--根据钻井目的和开发的要求,把井分为不同的类别。
探井--经过地球物理堪探证实有希望的地质构造为了探明地下情况,寻找油。
汽田而钻的井。
资料井--为了编制油田开发方案所需要的资料而钻的取心井。
生产井--用来采油的井。
注水井--用来向油层内注水的井。
观察井--专门用来观察油田地下动态的井。
检查井--为了检查油层开发效果而钻的井。
更新井--为了注采系统完善,需要打新井,这些新钻的井叫更新井。
调整井--在原有井网基础上,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而补充钻的一些另散井或成批成排的加密井。
正注井--从油管向地层注水的井称为正注井。
反注井--从套管向地层注水的井称为反注井。
井网--油气水井在油田上的排列和分布。
精度--反映测试仪器;仪表和计量器具误差大小的程度。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油补距--从油管挂平面到钻盘补心的距离。
套补距--从套管最末一根节箍上平面到钻盘补心的距离。
静水柱压力--从井口到油层中部的水柱压力。
原始地层压力--油田还没有投入开发,在探井中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
目前地层压力--油田投入开发以后,某一时期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
油压--原油从井底流到井口的剩余压力。
套压--油套环形空间内的压缩汽体压力。
流压--油井正常生产时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
静压--油井投入生产以后,利用短期关井,待井底压力恢复稳定时,测得的油层中部压力。
饱和压力--溶解在原油中的天燃汽刚刚开始分离时的压力。
基准面压力--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为了正确地对比井与井之间的力高低,把压力折算到同一海拔深度进行比较,相同海拔深度压力称基准面压力。
压力系数--指原始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的比值。
总压差--目前地层压力与原始地层压力的差值。
采油压差--目前地层压力与流压的差值。
流饱压差--指流压与饱和压力的差值。
地饱压差--指目前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的差值。
注水压差--指注水井井底流压与静压的差值。
流压梯度--油井正常生产时每米液柱所产生的压力。
静压梯--油井关井以后,井底压力恢复稳定时,每米液柱所产生的压力。
机戒采油--用各种机戒将油采到地面上来的方法。
抽油机--是代动井下抽油泵工作的地面机戒。
抽油杆--是抽油机井的细长杆件,它上接总杆,下接抽油泵起传递动力的作用。
光杆--是钢质圆形杆件,它上连抽油机下连抽油杆,起传递动力的作用。
悬绳器--是驴头和光杆的连接装置。
抽油泵--由抽油机带动把井内原油举升到地面的井下装置。
套管--用水泥固定在井壁上的钢管,起封隔油汽水层。
加固油层。
井壁的作用。
油管--下入套管中间的无缝钢管。
静液面--抽油机关井后,环空液面缓升到一定位置稳定下来的液面。
动液面--抽油机正常生产时,井口至液面的距离。
泵效--抽油泵的实际排量与理论排量的比值。
沉没度--泵深与动液面的差值。
冲程--驴头往复运动,带动光杆运动的高点和低点的距离。
冲数--抽油泵活塞在工作筒内每分钟往复运动的次数。
充满系数--抽油泵活塞完成一次冲程时泵内进入油的体积和活塞让出的体积的比。
气锁--深当深井泵内进入气体后,使泵抽不出油的现象。
示功图--示功仪在抽油机一个抽吸周期内测取的封闭曲线。
压裂--利用水力作用,使油层形成裂缝的方法。
合层压裂--指对日口井中的生产层组的各个小层同时压裂。
单层选压--是选择一个层组中的某一小层或某一段进行压裂。
油层破裂压力--指油层破裂时的压力或油层刚开始吸水时的压力。
污染井--污染系数大于零的油层为污染井。
完善井--污染系数等于零的油层为完善井。
超完善井--污染系数小于零的油层为超完善井。
酸化井--污染系数小于-3的油层为酸化井。
吸水启动压力--油层刚开始吸水时的压力称吸水启动压力。
驱动方式--驱使原油流向井底的动力来源方式称驱动方式。
注水强度--单位有效厚度的日注水量称注水强度。
含水率--日产水量与日产液量的比值称含水率。
串槽--各层段沿油井套管与水泥环或水泥环与井壁之间的串通。
完钻井深--完钻井底至方补心顶面的距离。
水泥返高--套管和井壁之间水泥上升的高度。
人工井底--固井完成留在套管最下部的一段水泥的顶面。
水泥塞--从完钻井底至人工井底的水泥柱。
流度--地层隙数与地下原油粘度的比值叫流度。
机诫采油--利用各种机诫将油采到地面上来的方法叫机诫采油。
表皮因子--表皮效应性质的严重程度称表皮因子。
油层中部深度--油水井井口至射孔井段(顶部至底部)1/2处。
供油半径--在多井生产时,油水井在地下控制一定范围的含油面积含油面积的半经称为供油半经我国油气资源丰富,全国石油资源量达到940亿吨(表1--表3),天然气资源量达到38亿立方米,但石油资源探明率仅为24%,天然气探明率还不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