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07
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3篇

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3篇精心整理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希望这份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3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
更多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八年级语文五柳先生传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明确人物个性并分析成因2.体会并学习本文简洁晓畅的语言特色二、教学重点:1.明确五柳先生的人格特征: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特立独行)2.体会本文简洁晓畅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安贫乐道”思想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出示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成就及评价,同学自读。
(2)出示问题:从材料中说说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3)过渡:《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又寄予作者什么思想情感?(设计说明:通过阅读材料,学生了解作者尤其作者的思想状况。
为下面的人物个性、主题、语言特点的学习打下基础)2.了解文义(1)师范读,生自读,文从句顺即可。
(2)给下列句子画出正确的句读并作翻译:①因以为号焉。
②或置酒招之。
③曾不吝情去留。
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3)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课文,将有困难的字、词、句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①因/以为号/焉。
②或/置酒/招之。
③曾不/吝情/去留。
④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⑤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设计说明:通过划分句读,同学会自觉翻译课文,了解文意。
方法上先组织统一学习,再小组学习,便于同学学习)3.明确人物个性及成因(1)出示下列问题,学生讨论:①你可以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五柳先生的个性特征吗?这个特征从哪几件事上可看出来?②想一想:他的个性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先前的作者简介想一想)(2)小组讨论,教师作巡视指导。
(3)小组展示,师生共同评点。
五柳先生个性特征:不慕荣利。
(安贫乐道;特立独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事件:①好读书;②性嗜酒;③常著文章以自娱。
个性特征形成的原因:儒道思想的早期影响,官宦生涯的厌倦,归隐生活的向往。
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3篇)

五柳先生传教案(优秀3篇)《五柳先生传》教案篇一一、导入1,导语: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追求,评定他的人生态度,如周敦颐独爱莲是由于他与莲花一样具有洁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爱牡丹则透视其追求荣华的心态,那么大家知道陶渊明喜爱什么吗?──菊(追求高洁,隐世避俗的品性)我们学过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个性?──《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近陶渊明,走近“五柳先生”(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初读重点拼音:辄(zhé)吝情(lìn) 短褐(hè)箪(dān)瓢屡(lǚ)空晏(yàn)黔(qián) 汲汲(jí)俦(chóu) 衔觞(shāng) 欤(yú)多音字:传(zhuàn) 好(hào)2、注意节奏。
课文节奏划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三、合作学习疏通文意:第一段:何许:什么地方。
许:,处所、地方。
亦:也。
详:形容词作动词,知道。
姓字:姓名。
字: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外改的别名叫“字”。
因:因此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以:把。
为: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
焉:语气词助,无义。
好:喜欢,喜好。
不求甚解(成语):不追求过细的理解。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优秀4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优秀4篇】关于《五柳先生传》说课稿篇一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是河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旨在让学生领略杰出人物的风采。
同时也走进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人格魅力,培养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材内容:本文是东晋诗人、辞赋家陶渊明的一篇自传。
在文中作者表明了自己的三大志趣:一是好读书,二是性嗜酒,三是常写文章自娱,塑造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强烈的人格人性之美。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与阅读能力,熟悉了文言文的阅读步骤,本文的篇幅短小,词句理解较简单,适合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质疑来探究文章的内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1、理论依据: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80篇。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教学目标1)能结合注释,掌握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陶渊明,通过对其生活状况、志趣和爱好的梳理体会作者高洁的精神和强烈的人格人性之美。
3)学习陶渊明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高洁精神,力求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三、教学重点难点:梳理作者自传中的兴趣和爱好,学习陶渊明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精神,力求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
四、教法和学法1、诵读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主动质疑,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五、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课前准备:已经预习完成:课文的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初译课文。
(一)导入新课(3分钟)(二)读课文知通文意(15分钟)(三)抓文眼品读课文(10分钟)柳先生传说课稿篇二一、说教材《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优秀5篇)

《五柳先生传》教案设计(优秀5篇)《五柳先生传》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与自传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陶渊明安贫乐道的思想。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介绍陶渊明的文章,以备与同学交流。
2.扫除字词等阅读障碍,以备教师检查。
3.将课文表现五柳先生的具体内容列成表格。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课文内容,朗读背诵。
教学设计导入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作者虚构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五柳先生传》。
两篇文章相互印证,也许对陶渊明的思想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板书课题)整体感知1.认知生字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生僻的字,读一读,写一写,集中掌握:嗜(shì) 辄(zhé) 吝(lìn) 箪(dān) 黔(qián)汲(jí) 俦(chóu) 觞(shāng) 欤(yú)2.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不设置思考题,只要求大家认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而后指导学生朗读。
3.翻译课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对照注释,逐段逐句地解释全文,并做好笔记。
教师巡视,要关注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不懂的问题让他们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询问。
最后由学生课堂讲解,相互交流。
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词句:①每有会意②造饮辄尽,期在必醉③曾不吝情去留④环堵萧然⑤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⑦以乐其志⑧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附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4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4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4篇引导语: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方法】l、诵读—品味—积累。
2、品读—评析—习作。
3、设疑一点拨一释疑。
【媒体设计】1、放音机(配课文朗读磁带)。
2、投影仪(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胶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课前印发教师撰写的《采菊东篱下──古诗新读》。
(见后“附”)一、导语设计(出示诗意画投影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
它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
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
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名散文《五柳先生传》,来认识认识这一代名家。
(解说:诗丈、图并举,乃为教学营造淳朴、宁静的意境,让学生迅速找到与课文谐和的振点。
)二、解题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当时政治黑暗,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
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
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
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三、研习课文1、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精选16篇)《五柳先生传》篇1五柳先生传(第二课时)一导入各位同学,假使我们现在都变成了鸟,有两种生活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做寓居于鸟笼的金丝雀,衣食无忧,冷暖不愁,但要察言观色、强言欢笑;一是做翱翔于天际的鸿雁,任意东西,自由往来,但要忍饥挨饿,经历风雨。
你会选择哪种生活呢?请说明理由。
(指名回答) 的确,当物质和自由两者不可兼得之时,大多数人会难以抉择。
而真正崇尚自由的人,则会毅然摒弃物质,选择自由。
即使忍受物质的匮乏,也要固守精神世界的纯净和独立。
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今天我们要学习陶渊明假托五柳先生之名所写的一篇自传,一同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高洁的精神气质。
二初读全文1.文中哪些语句介绍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从中可看出五柳先生具有怎样的品性?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生活:住------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衣------短褐穿结如安贫乐道食------箪瓢屡空也志趣: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喝酒------性嗜酒,期在必醉率真自然著文------常著文,娱己示志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文字。
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
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4.齐读全文。
三拓展提升1.阅读诗作,分析作者于诗中所抒发的情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认识?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6篇完美版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一):《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文的真实情境,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体验故事,进行自主感知,自我感悟,构成语感,陶冶情操2、从读入手,了解文章大意,以突出文言文特色;透过引导学生领会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感悟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并贯穿写人的方法,从而延伸到运用语言的目的上。
【指导思想】当今社会正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
中学生的阅读潜力,说到底也是一种信息的理解、辨别、筛选和概括的潜力。
其中最基础的就是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关键信息的潜力,也就是抓眼的潜力。
包括抓题眼、文眼、字眼、词眼、句眼、段眼等。
而任何一种潜力的构成都是训练的结果。
抓取关键信息的潜力也是需要训练的。
一方面要有老师的指导(训),另一方面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练)。
但训练方式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要集中体此刻三两个精炼的课堂提问中,透过师生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标试行以后,语文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而且提出了初中生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目前,打开学生的思维,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
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就务必启发学生,引导探究。
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现质疑,用心思维。
最后结果是否与教师的预想吻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启发思维探究的过程,答案能够丰富多彩。
回归人文是新课标的另一面重要旗帜。
值得指出的是,人是社会的人,也是历史的人,人文精神除了横向的相通,还有纵向的传承。
而文学即人学,要深层探究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就离不开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印证。
具体而言,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触发点,比较,迁移,打开一道口子,让神秘的天光照进来,激发出学生超越教材的感悟,从而领悟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实现人格与情感的升华。
【教材分析】《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短篇传记,这篇课文字数不多,但寥寥数语却把五柳先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
2024最新-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课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优秀10篇)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课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五柳先生传》是东晋田园派创始人陶渊明代表作之一,是陶渊明自传散文。
文章突出了作者不随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人格的向往与坚持,使得文章显得与众不同,读来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本页是编辑给大家整编的10篇课文《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案篇一上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解说我的一堂课,请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给予批评和指导。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2课—?《五柳先生传》。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大方面来对本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
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但内涵深刻。
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二、说目标。
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为此我设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识记文言文字词音、形、义,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文言知识,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层四步读书法,即通过初读—诵读—品读—延读的程序,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了解人物志趣、生活状况、性格方面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精神风貌;教会学生辨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而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一、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二、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
《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了引导学生整合资料、与文本对话,我设想通过探究《五柳先生传》是不是陶渊明的自传这一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来把握人物性格及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2、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
3、学习并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
4、迁移训练,激发学生超越作品的感悟。
5、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启发思维。
【教具】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用一个词来形容与世隔绝,人们安居乐业的境界叫世外桃源,这个词源于《桃花源记》,作者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
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
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写出了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优秀诗篇。
请同学们背诵他的名篇《归园田居》。
二、正字正音
嗜shì辄zhé褐hè箪瓢dān piáo屡lǜ黔娄qián lóu 汲汲jíjí衔觞xiánshāng 俦chóu
三、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语调,划出不能理解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分钟)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投影出示:要求语音正确,语句通顺,不读断句,找疑难点)
3、学生有感情的齐读(配乐朗读)
四、翻译课文
1、点出课文中的难解字词:
造饮辄尽(往、到就)
既醉(……以后)
环堵萧然(冷清的样子)
曾不吝情去留(不曾)
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
期在必醉(希望,愿望)
兹若人之俦乎(此人,这个人)
2、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词句找出来,向大家置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的形式来完成,困难较大的由老师指点。
(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3、师指点:
⑴“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否相同?
文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意思是木一样的。
“因以为号焉”中的“以为”实际上应该是“以(之)为”,意思是“把(它)当作”,而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
⑵“欣然”、“萧然”中“然”的用法有什么特点?
在文言文中,“然”的用法有多种,可作“然而”“样子”“这样”解。
这里的“然”是用作形容词的词尾,意思是“……的样子”。
“欣然”是高兴的样子,“萧然’是冷冷清清的样子。
4、学生有感情的再次齐读课文
五、小结
因为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所以作者言“不”,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赞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