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文化交流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文化交流研究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关系的紧密联系,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研究。
一、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而与之相对的是西方文化,源自于古罗马文明和希腊文明,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追溯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早在汉唐时期,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国与欧洲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文化交流,文化产品、极具意义的佛经和汉学都传入了西方世界,而西方文明也在此时期通过蒙古帝国和波斯文化插入了中国。
到了现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不断加强。
20世纪初,围绕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中国经历了包括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幅员更迭、矛盾错综的历史事件,也因此加速了与西方文化的接触、学习和引进,同时增强了自身文化的自觉性和自我反思。
二、从文化内涵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拥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说文解字、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禅学等,具有“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而西方文化则注重人性本善、自由平等、民主拥护等,其中灌输了“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观。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向西方传播中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更注重积极进取、开放包容。
同时,在文化中独具魅力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启蒙也不断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赞扬和接受,如《道德经》、《孙子兵法》等传世经典,更成为西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文化传统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同的重要体现。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尤为重要,如丰富的周礼、齐礼、礼记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打造在于欧洲中世纪文化和人文主义的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中医、武术、茶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文化传统流芳千古。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文化的语意十分丰富,各界学者对其界定不同,“笼统地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1。
”H.H,Stern(1992:208)提出的文化的广义概念〔Culture with a big C〕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
笔者此处采用第一种划分方式,对当代中国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部分典型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器物文化所谓器物文化,是指表达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
2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西方的很多生活方式都被我们所吸收。
中国随地可见的西餐厅,欧式的装修风格等等,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展开,西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快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1.1对西方饮食文化吸收20世纪90年代以来,洋快餐就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西式快餐文化很快在青少年之间展开。
牛排、意面等西式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就餐方式也受到了欢送,“刀叉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而以葡萄酒、威士忌为代表的洋酒也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伴随着西方的酒文化为人民的休闲带来了新的体验。
1.2对西方服饰文化的吸收8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开放,女性内衣的出现,标志着女性从封建传统文化中解放出来,对从思想到身体的自由发展的渴望促进了整个西方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被引进了中国,带动了中国服装的改革,服装样式不再是解放初期的“伊凡诺夫”式鸭舌帽,立领“哥萨克”式小偏襟衬衫,“娜塔莎”式大花“布拉吉”,灰布卡其列宁装或70年代深灰深蓝的色彩。
牛仔裤、喇叭裤、夹克衫、皮大衣、西装等都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将中国服装从千篇一律中解放出来。
试析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试析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毋庸置疑,文化问题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如影随形的现象,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更深层次和更重要的一个方面[1],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文化全球化为切入点,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与会通的现状出发,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现状,分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差异分析,寻找出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与吸收,并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尽可能提出具有合理性、可行性的建议。
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对当代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的发展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引言当今时代是文化作用日益彰显的时代。
随着冷战的结束,两级格局的瓦解,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
在此背景下,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指出文化方面的差异将成为人类分歧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主宰全球国际关系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和汉斯·摩根索曾把文化作为一种有别于政治。
军事力量的新的力量来看待,他们称文化力量是一种“软实力”(soft power)[2]。
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国家间国力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政治军事实力方面,也表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
正因如此,各个国家、民族都非常注重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建设,以提升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也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面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不仅可以帮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当代中国文化,更有助于寻找一条适合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二、文献回顾(一)相关概念界定文化:当代世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有260余种。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系统阐释,他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小议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及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取

小议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及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取专业: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摘要从传教士们在16世纪在中国文化中播下西方文明的种子,打开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到如今社会飞速发展,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始终是随着中西方文化不断冲突与融合,输入与输出而发展变化的。
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为了保持本国文化的竞争力,东方文化不断对西方文化取其精华,西方文化也在东方文化中深深扎根。
本课题就是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入手,分别比较了东西方文化在交流礼仪、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方面的不同点。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重视教育、追求信念、探索未知世界方面的相同点,并对东方文化在劳动生产技术、政治法律制度、思想和语言方面对西方文化的吸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文化交流;文化异同;文化借鉴Slightly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cultures and Oriental culture andWestern culture lessonsFrom missionaries in the 16th century, sowing the seeds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Chinese culture, opens the door to Sino-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to today's rapiddevelopment of society, States increasingly frequent cultural exchange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is always with constant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developments in input and output. During this long proces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ir culture, Oriental culture continues to take its essence of Western culture, Western culture is deeply rooted in some Eastern cultures. This project is starting from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communication manners, values, ways of thinking of different points. On this basis, further study of Oriental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the pursuit of faith, exploring the unknown areas of similarities, and Oriental Studies in labor and production of technical, political and legal systems, draw on Western cultural thought and language are discussed.Key words: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cultural exchang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ultural reference.目录摘要 (1)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文化的语意十分丰富,各界学者对其界定不同,"笼统地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H.H’Stern(1992:208) 提出的文化的广义概念(Culture with a big C ) 指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高级文化、大众文化和深层文化三个层次。
笔者此处采用第一种划分方式,对当代中国文化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部分典型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器物文化所谓器物文化,是指体现一定生活方式的那些具体存在,是人的创造,也为人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是一种表层次的文化。
1 2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浪潮的兴起,西方的很多生活方式都被我们所吸收。
中国随地可见的西餐厅,欧式的装修风格等等,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展开,西方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快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1.1对西方饮食文化吸收20世纪90年代以来,洋快餐就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西式快餐文化很快在青少年之间展开。
牛排、意面等西式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就餐方式也受到了欢迎,“刀叉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而以葡萄酒、威士忌为代表的洋酒也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伴随着西方的酒文化为人民的休闲带来了新的体1阎苹《中西文化面面观》,辽宁大学出版社2010,第5页2同上,第6页验。
1.2对西方服饰文化的吸收8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思想意识的开放,女性内衣的出现,标志着女性从封建传统文化中解放出来,对从思想到身体的自由发展的渴望促进了整个西方服装业的迅猛发展。
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服装被引进了中国,带动了中国服装的改革,服装样式不再是解放初期的“伊凡诺夫”式鸭舌帽,立领“哥萨克”式小偏襟衬衫,“娜塔莎"式大花“布拉吉",灰布卡其列宁装或70年代深灰深蓝的色彩。
中华民族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与接受

中华民族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与接受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民间传统,而西方则是具有强大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文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与接受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话题。
一、中华民族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众所周知,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具有优异的文化传统和继承。
然而,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便开始对西方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认知和思考。
一方面,中华民族对西方文化的接受,让我们表现出了开放包容的态度,欣赏和接纳了西方文化中的许多新颖元素,并进行了广泛的吸收和融合。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对西方文化也提出了它的质疑和反思,有意识地抵触所谓的“西化”,以强化本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中华民族对西方文化的接受1.引入西方文化的时间中国在十九世纪中叶开放海口,引入了西方文化,而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积极地迎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和锤炼当中。
2. 接受西方文化的原因(1)打破封建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封建制度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社会性质年保持着稳定状态,文化传统也难以得到发展和革新。
而西方文化则植根于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把价值与自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是极具吸引力的。
(2)推动文化发展来自西方的文化信仰和推动,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特别是在文学、绘画、音乐、摄影、建筑等方面,中国文化得到了丰富的发展和探索。
(3)满足精神需求当时的中国人有一定的精神消费需求,而西方文化不仅能够满足这些需求,同时还能够让人通过城市精神、消费文化或者是现代化的标志感受到一种自我价值的象征。
三、中华民族对西方文化的质疑1.西方文化只能被扩展而不能被替代中国的文化主张主要是颜色鲜明的“传统中华文化”,而任何东西的传入都有可能对传统文化进行代替,这就是中华民族对西方文化抵触的第一个元素。
在金戈铁马的岁月里,对于“思想文化”的传媒和福利背景,中华民族始终保持高度敏感。
中国文化吸纳西方优秀文化的例子

中国文化吸纳西方优秀文化的例子中国文化吸纳西方优秀文化的例子有很多。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科学技术:中国在近代迅速接受并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例如,中国的现代农业、制造业、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等领域都受益于西方的科学进步。
同时,中国在这些领域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创造了自己的科技成果。
2. 教育体制:中国的现代教育体制受到了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启发和影响。
例如,中国的大学教育模式借鉴了西方的大学制度,推行了多元化的学科设置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3. 音乐和艺术:中国人民对西方音乐和艺术具有浓厚的兴趣,并吸收了其中的一些元素。
例如,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可以听到一些西方音乐的影响,同时也出现了结合中西方音乐元素创作的新作品。
4. 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也融合了一些西方元素。
例如,西餐的进入使得中国人更加了解西方菜肴和礼仪,同时也影响了中国餐厅的经营模式和菜单设计。
5. 建筑设计:中国的建筑设计在现代也吸收了一些西方的元素。
例如,一些现代建筑中可以看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子,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文化吸纳西方优秀文化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过程,既有中国本土文化的保留,也有西方文化的吸收与改造。
这样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从古至今一直存在。
这种交流与互鉴不仅涵盖了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领域,也包括了社会制度、法律法规、风俗习惯等方面。
本文将从历史、艺术和哲学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首先,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可以追溯到古代。
公元2世纪的东汉时期,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开始流入罗马帝国,而当时的罗马人也向中国传输了一些农业和手工艺技术。
这种交流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更加频繁且广泛。
例如从13世纪开始,马可·波罗的游记将中国的科技、文化和经济成就引入了欧洲。
这对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西方的大航海时代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随着欧洲人的航海探险,他们带回了中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这些商品不仅满足了欧洲人的需求,也对西方的艺术和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领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体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在19世纪的时候,中国的绘画和丝绸艺术吸引了很多西方艺术家,如法国画家高更和梵高。
他们从中国绘画中汲取灵感,将中国的笔触和色彩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同样地,中国的丝绸艺术也在17世纪的时候吸引了许多欧洲的贵族和大众。
他们开始追求中国丝绸的高质量和独特的设计。
这种交流与互鉴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和多元化。
在哲学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与互鉴体现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上。
例如当代的中国儒学对西方哲学的影响非常大。
儒学家们研究并吸收了欧洲的法律、政治和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反过来,西方的哲学也影响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学者。
他们吸收了西方思想家的观点,如康德的普遍性原则和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并将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总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涵盖了各个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毋庸置疑,文化问题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如影随形的现象,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全球化作为全球化更深层次和更重要的一个方面[1],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文化全球化为切入点,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与会通的现状出发,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现状,分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差异分析,寻找出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与吸收,并总结经验教训,针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尽可能提出具有合理性、可行性的建议。
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对当代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的发展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引言当今时代是文化作用日益彰显的时代。
随着冷战的结束,两级格局的瓦解,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
在此背景下,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指出文化方面的差异将成为人类分歧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主宰全球国际关系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和汉斯·摩根索曾把文化作为一种有别于政治。
军事力量的新的力量来看待,他们称文化力量是一种“软实力”(soft power)[2]。
当今世界,文化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国家间国力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政治军事实力方面,也表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
正因如此,各个国家、民族都非常注重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建设,以提升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也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面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分析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不仅可以帮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当代中国文化,更有助于寻找一条适合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二、文献回顾(一)相关概念界定文化:当代世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已有260余种。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系统阐释,他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美国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于1952年发表了《文化的概念》,对当时西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辨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概括:“文化由外层和内层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
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行为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3]一般来说,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穆勒米埃尔、维拉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拉夫尔·林顿、我国文化学家梁漱溟、著名学者钱穆等均持这种观点。
第二个层次主张文化应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而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前述英国文化学家泰勒的定义就倾向于文化的精神方面的界说。
第三个层次的文化概念大大缩小了文化的范围,它沿袭了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本文中所谈及的文化第一层次的文化概念。
文化全球化:是指在“融合”与“互异”的同时作用下,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全球化文化不是某一种文化(美国文化或中国文化)的垄断,也不是指世界上的主要文化(“儒家文化”、“西方文化”),而是包括一切文化的整合体;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形态,主要表现为世界范围内各个文化群体间思想、意识形态的相互融通。
[4](二)文献综述文化是全球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研究的重心发生了向文化领域的转移。
国外的学者对文化全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一个是从意识形态入手,推衍出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性胜利及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强调文化全球化的统一性、同质性方面;另一个则是从现代世界的文明冲突入手,突出文化全球化的异质性。
排他性方面,隐含了强烈的意识形态意味。
而国内学者则就“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文化走向”、“全球化过程中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的前景”、“全球化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出路”、“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出路”、“全球化与大众文化”、“全球化语境中的中西文化对话”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我们的现代化不仅面临着中国文化的变革,也面临着世界文化的变革,如何重整中国文化,使之与世界文化接轨,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多数学者的或者研究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或者研究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近代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与吸收鲜少有系统化研究,分析把握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与吸收,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重大意义,故本文的论述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三、物一无文同则不济----中西文化的差异(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今天的中国当代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
在这一交融会通型文化内部,各部分构成又各具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依附于血缘人伦的观念形态和日用不察的民俗民风,通过本土语言传递的文化脉络,在文化整体中保持了一种漫漶而又深邃的文化特征。
而马列主义在一个世纪的输入与发展中,已成长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十分深厚的当代传统。
作为一种从西方发端的文化,它已在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的结合中,与我国当代制度文化建立了根本性联系,通过数代人的传承,发展成为强有力的文化基石,并以上升为主导性意识形态文化,多年来全面、深刻的影响着一代代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
而西方文化(主要是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及现代性理论),在中国现代化实践,特别是物质文化实践中居于重要地位。
在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它已迅速渗透并改变着中国当代文化的性质。
从理论形态上,它也仍然是当代知识理论界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中国当代三元会通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基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古代和西方进行选择吸纳,进而融合重铸的过程。
它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体,也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西体了。
因此,三种传统基于中国当代现实的创造性融合,相辅相成又相反相对,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向。
这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了中华民族和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这种文化主张文化形式、文化流派和学术观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同时,这种文化又是对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选择、吸收、融合与创新。
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又具有当代性与开放性。
[5](二)中西文化的差异1.伦理型与法理型从文化性质来看, 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 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型”文化。
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中国文化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主要通过教化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通过权威和权力来维护社会秩序; 西方文化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 主张通过建立严密的法律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建立各种制度和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
其二, 在文化与个人的关系方面,即在培养什么样人的方面, 中国文化主张“道德自律”,以培养有善良、本分、厚道的人或好人为基本目的。
注重教化,重心性修养, 通过压抑个性、私欲来规范行为,通过教化、修养来提升人的自律意识; 重树立典型作为学习的榜样, 以典型人物的意识和行为约束自己。
西方文化主张“制度化自律”,以培养一个守法的公民为基本目的。
西方文化重法制建设, 从制度上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意识。
在人才选拔方式和目标方面,中国人一是重德, 重“完人”, “德”是选才的重要标准; 二是重举荐;西方是重才, 不求“完人”, 重竞争, 崇拜强者。
在人生目的上, 中国文化强调如何“做人”和“处世”,西方文化强调如何“做事”。
其三, 在文化与自然关系方面,中国文化相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求得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文化是“成人之性”, 而西方文化是“成物之性”2.内向型与外向型从文化性格来看, 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 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 从动和静的角度来看:中国文明是静的文明,求稳定, 求平安,追求社会的均衡与和谐, 时时处处强调稳定。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 都强调在稳定中求发展;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 崇尚变化, 不断进取, 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在变动中求发展。
其二, 在对外关系方面, 中国爱好和平, 不喜欢战争, 不太重视外部环境,主要通过内部控制来维护国内的稳定与安全;以防守为主, 主张后发制人。
西方文化的进取性和扩张性很强, 重视外部环境对自身安全的影响, 通过扩张来保障国家的安全,主张先发制人, 事事争取主动, 强调把对手消灭在萌芽状态。
陈独秀也曾说:“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 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
”[6]其三, 从个人性格来看, 中国人柔性性格,灵活性较强,主张谦虚谨慎,温和平静,庄重老成。
西方人是刚性性格, 进取心、自信心强,时时处处以自己为中心。
3.“执两用中”型和“两极分立”型中国传统文化重和谐与统一,也就是《中庸》中说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或“执两用中”,这种思维模式使中国人的思想、生活、政治、艺术等都特别强调和谐互补,给中国人带来了人与物、人与自然交融的和谐的境界。
而西方文化则比较重视分别与对抗,即两极分立,这种思维模式,使西方传统强调天人二分,人作为认识的主体站在世界之外研究世界,研究客气,探寻自然界的奥秘,所以重认识、重自然科学的研究。
4.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从文化取向的角度来看,中国是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
“家族本位”的中国文化, 也就是以家庭、家族、宗族为基本取向单位,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相互依赖为特征,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以稳定、持久的家庭、家族和宗族为纽带。
这种类型最基本的文化心理取向是情感为中心, 强调特殊性, 个人对自己的集团和外部集团分别采取不同的标准, 从而形成双重或多重道德准则,个人的自由被忽视,个体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了严重制约。
“个人本位”的西方社会, 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和尊严,个体意识很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自我依赖”为主要特征。
近亲者之间的血缘纽带是暂时性的, 没有永久的家庭和宗族基础, 个人的基本生活和环境取向便是自我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