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电阻的测量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电阻的测量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电阻的测量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电阻的测量教学教案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

2、知道伏安法测电阻有内接和外接两种方法。

3、理解两种方法的误差原因,并能在实际中作出选择。

4、理解多用电表直流电流档、直流电压档、欧姆档的基本原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测量误差分析,实际测量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了解欧姆表的原理,学会使用欧姆表。

3、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生测量分析,器材选择判断,树立学生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设计示例

电阻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了解用伏安法测电阻,知道伏安法测电阻有内接和外接两种方法,无论用“内接法”还是“外接法”,测出的阻值都有误差。

(2)懂得误差的产生是由于电压表的分流或电流表的分压作用造成的,并能在实际中根据给出的具体数据考虑选用什么规格的仪器。

(3)知道欧姆表测电阻的原理。

2、能力方面的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观察内容的真实性,鼓励学生寻查意外现象及异常现象所发生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测量误差分析,实际测量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操作、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使学生掌握引起测量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2、难点

(1)误差的相对性。

(2)根据给出的具体数据考虑选用什么规格的仪器来减小误差。

三、教具

电压表,电流表,欧姆表,测电阻的示教板。

四、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做过了“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现在,再做“伏安法测电阻”,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初做实验时的情况,把两个示数相除,再多次求平均即可,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得到的就是电阻的真实值吗?不是,原因在于电压表和电流表都不是理想的。

(二)教学过程

1、伏安法测电阻

我们已经了解了电流表并非无电阻,而电压表也并不是电阻无穷大,用这样的表去测量电阻,会对测量结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1)、原理:利用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我们利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阻值时,需把二者同时接入电路,否则无对应关系,没有了测量的意义,那么接入时无非两种接入方法,那么电路应如何?请同学们画出。

(2)、电路:

如果是理想情况,即时,两电路测量的数值应该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实际上两块表测量的是哪个研究对象的哪个值?测出来的数值与实际值有什么偏差,是偏大还是偏小?

外接法

是两端电压,是准确的,是过和的总电流,所以偏大。

偏小,是由于电压表的分流作用造成的。

实际测的是与的并联值,随↑,误差将越小。

内接法

是过的电流,是准确的,是加在与A上总电压,所以偏大。偏大,是由于电流表的分压作用造成的。

实际测的是与A的串联值,随↓,误差将越小。

进一步提问: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选择内、外接的原则是什么?

适用范围:;

[思考题]给你电源、电流计、已知电阻、开关和未知电阻各一只,如何设计测量电阻的电路。

方法:将A前后两次串入和各支路,测得电流强度为和,应有,则)

2、欧姆表测电阻

伏安法测电阻比较麻烦,实际应用时常用能直接读出电阻值的欧姆表来测电阻,关于欧姆表的构造,先请同学们看书。

以上欧姆表的结构示意图。借助电流表显示示数,测电阻不同于测电流、电压,表内本身含有电源,表盘上本身刻定的是电流值。试想,在两表笔间接入不同的电阻时,电路中的电流强度会随之发生改变,且一个阻值对应一个电流值,即指针偏在某一位置,所以可知:

(1)、原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2)、刻度的标定:

①两表笔短接,调,使,刻出“0”

②两表笔断开,指针不偏,刻出“∞”

③任意加上,,在指针偏转到的位置,刻出“”;

④若是正好是呢?应有,不难看出此时、

,是此时的欧姆表内阻,也称中值电阻。

拿出一块欧姆表演示一下刚才的过程,同时说明:

①红、黑表笔的规定是为了与以往的电压表、电流表“+、-”极统一,即电流流入的为正极,电流流出的为负极。

②由于与并不是简单的反比关系,所以欧姆表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从有向左,刻度越来越密。

(3)、使用欧姆表的注意事项:(请同学回答并总结出)

①测电阻时,要使被测电阻同其它电路脱离开。

②欧姆表一般均有几档,而且使用时间长了,电池的E,r均要发生改变,所以在每次使用前及换挡后都要进行调零。

③每次使用后要把开关拨到OFF档或交流电压档的最大量程。

由此也可看出,利用欧姆表测电阻仅是粗测而已,在此基础上,应再利用伏安法测量才会比较准确。

3、课后小结

(1)、伏安法测电阻虽然比较准确,但是无论采用哪种连接方法均会给测量带来误差,这是测量方法本身存在的问题,应属系统误差。

(2)、为了使测量误差尽量小,应选用合适的连接方法,可在用欧姆表粗测的基础上选取。

扩展资料导体电阻略谈

质体的质料确定,几何线度确定,导体的电阻是否确定?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因为根

据电阻定律可知,只要导体的质料(电阻率)、长度(l)和截面积(S)同时

确定,导体的电阻就能唯一确定。必须指出,以上结论只对细线状导体而言。一般来讲,尽管导体质料和几何线度确定,导体电阻还不能唯一确定,因为体现电阻定律中的长度和截面具有相对性。

例如图1是一长方体铜条,试计算其电阻是多大。

图1

显然,当铜条的a、b端接入电路时,其呈现的电阻是:

当铜条的c、d端接入电路时,其呈现的电阻是:

当铜条的e、f端接入电路时,其呈现的电阻是:

(其中是铜条电阻率,l、n和m分别是铜条的长、宽和高)。

由以上计算可清楚看出,一定质料,一定几何线度(形状)的导体的电阻还与其接入电路的具体方式有关。由于导体接入电路的方式不同,导体的有效长度l、有效横截面积S亦是不同的,根据电阻定律,导体的电阻当然不同!关于这点,平常往往容易疏忽,教学中务

必引起注意。如能在电阻教学中注意到这一点,就不仅能使学生对电阻定律认识深刻,掌握牢固,而且还能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全面观察、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负载与电阻

曾见一本书这样写道:“人们通过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总结出电压U、电流I、负载

(电阻)R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这是一个基本规律,称为欧姆定律。”很明显,这

段话把负载和电阻完全等同起来了。正是在这种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支配下,有些人往往认为:在电压一定的电路中,负载大就是指电阻大,负载小就是指电阻小。我们认为,以上思想和观念都是错误的。事实上,负载和电阻并不完全是一码事,它们是两个可区分的概念,当然也有一定的联系。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个问题作一定的阐述和分析。

关于负载这个概念的内涵,就一般而言,可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负载就是指广义的耗(吸)能器。在电学范围内,负载就是各种用电设备,它们是取用电能的装置,其作用是将电能转换成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为人们所利用。例如,白炽灯把电能转换成为能(主要的);电炉把电能转换成热能;电动机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扬声器把电能转换成声能;蓄电池把电能转换成化学能等等。在力学范围内,负载主要是指能吸收机械能量的一种特殊装置。

可以这么说,如把负载作为一种广义的耗(吸)能器来理解,则其意义多少犹如我们在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把能盛放任何物体的一切器件统称为“容器”一样,它仅是一个反映特殊功能的名称而已,别无他意。把负载理解成上述意义多见于电工学和电子学中。如“用变压器耦合,是为了阻抗匹配,最大限度地将功率送到负载”。“在三相电路中,负载的联

接有两种方式。”“三极管集电极电流流过负载电阻。”负载还有直流负载与交流负载之分,电子线路中的直流负载线和交流负载线就是一例。这种负载之称,仅是为了区别流过负载的电流是直流还是交流,它们仍保持着负载的原涵义。

负载的另一种理解是:在电学范围,负载就是一切用电设备从电源所获取的功率,又负载就是负荷,负荷乃直接指动力(如电力)设备在运行时所产生、转换、消耗的功率”。例如,发电机在运行时的负载就是指当时所产生的千瓦或千伏安数。实际负荷与额定负荷相等时称为“满负荷”或“全负荷”,小于额定负荷时称为“低负荷”,超过额定负荷时则称为“过负荷”。如按这种理解,则负载就可看作是功率的代名字(或称一种含有特殊含义的功率),它有大小之分,有单位,有量纲。

对负载的两种涵义明确以后,接下来我们就可回答负载是否就是电阻等问题。

根据负载就是用电设备的涵义,那就不难判断,电阻(器)或纯电阻性器件就是负载,而负载却不一定是电阻(器)或电阻性器件,因为负载的外延是包括电阻(器)在内的一切用电设备,它可以是电阻性的,也可以是电感性的(常称电感性负载),或它们的组合,如电动机、电炉、扬声器等。那欧姆定律中的R到底能不能说成是负载?显然不能!因为定律中的R明明是指用电器的电阻值。

若欲论负载的大小,那就只能按上述第二种涵义来理解负载。

此时,负载与电阻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譬如直流电路中一般用

电阻器(耗能元件)符号R来代表用电器,如图所示。

在这里,符号R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它表示电路中接有一只负载

——电阻器;二是表示这个电阻器具有的电阻值是R。当电源电压U一定时,电阻R大,其所取用的电流较小,消耗的功率也较小,因此,对电源而言,负载较小;反之,电阻R越小,则其消耗的功率越大,即负载越大。由此可见,若按负载是指用电器从电源获取功率的涵义

来看,则在电压一定的电路中,认为负载大就是指电阻大,负载小就是指电阻小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将负载和电阻的区别与联系概括为:

(1)负载有时是指一切用电设备(电学范围内),有时又指用电器从电源获取的功率,而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一种阻碍作用。

(2)电阻是导体的固有属性,它只取决于导体的性质、几何形状、温度以及连接方式,而与电流的存在与否无关。电流通过导体时,只不过使导体的电阻表现出来而已。然而,用电器从电源获取的功率——负载,它不仅与用电器的电阻值有关,还与流过用电器的电流有关(指直流电路)。仅当负载是用电器时,才可以说电阻就是负载。但必须指出,这里的电阻实指电阻器,并非指电阻值。

(3)只有当负载理解成用电器从电源获取的功率时,负载概念才与电阻概念一样,是

个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欧姆,量纲式是;负载的单位是瓦

特,量纲式是。

典型例题

伏安法测电阻

例1 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采用图示的(a)、(b)两种电路.当用(l)测量时,电压

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V,A;当用(b)测量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

数分别为V,A.设电源的内阻不计,求被测电阻R的准确值.

分析解答:电源内阻不计,表示电源两端的电压恒定(恒压源),因此由(a)中电压

表示数可得电源电动势,结合图(b)中两表示数可算出电流表内阻,再由图(a)即可算出被测电阻.

电源电动势

根据图(b)中两表示数,得电流表的内阻

根据图(a)中两表示数,得被测电阻R与电流表的串联总电阻

所以被测电阻

初三物理电阻教案

初三物理电阻教案 老师们通过制定一份教案设计,可以使教学方式有所提升。下面由为你带来初三物理的电阻教案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初三物理电阻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一:电阻 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63-P64文字内容与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作上记号。 【自学检测】 1.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

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 2.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3.导体的电阻通常用字母R表示,电路符号是,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比较大的单位是千欧,兆欧。 4.1 MΩ=1000000Ω=106Ω1 kΩ=1000Ω=103Ω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辅导。 1.在同一个电路中,如果接入不同的导线,流过导线的电流是否相同呢? 老师演示P63图16.3-1的实验,大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在电路中接入不同的金属丝,灯泡的亮度不同。这说明流过灯泡的电流是不同的. 2.想一想:铁的数量很多且价格便宜,为什么不用铁而用铜来制作导线的内芯呢? 3. 介绍一些常见用电器的电阻的大小: 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电阻约几欧到十几欧,常用电炉丝的电阻约几欧。 【展示交流】教师掌握情况 【精讲点拨】 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也不相同,在有的导体中,电流不容易通过,而在有的导体中,电流较容易通过。

17.3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塔子城镇中心学校王广宇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 2.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3.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实验原理设计电路图,并且能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2、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 三、教学资源: 电源、开关、定值电阻、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四、教学过程 (1)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问题引入:如何测定一个定值电阻的阻值大小? 设计实验:由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R=U/I可知,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把实验数据代入公式,即可求出定值电阻的阻值大小。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实际测量中要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多次测量电压及电流的值,求出每次的电阻值,最后求电阻的平均数。其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移动滑片,就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的电流。电路设计如图所示: 进行实验: 实验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什么 状态;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是否处 于阻值最大处; 3.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 4.是否认真检查电路,电流表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是否接反了;确认无误 后才闭合开关等。 5.是否通过“试触”进行量程的选择; ①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②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下相应的

电压表示数和电流表示数填在表格中。 ③断开开关,整理器材,结束实验。 ④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大小及电阻的平均值并填入表格中。 次数电压/V 电流/A 电阻/Ω电阻平均值/Ω 1 2 3 分析与讨论: 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改变时通过它的也随之而改变,但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不变,即电阻不变,同时证明了电阻是导体自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由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2)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参照教科书“想想议议,用同样的方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会发现灯丝的电阻是变化的。 分析与讨论: 由于定值电阻是采用电阻受温度影响小的材料制作的,因此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时,定值电阻的温度虽然改变了,但阻值发生的变化却很小,可以不计,但小灯泡的灯丝是采用阻值受温度影响大的材料制成的,因此当灯泡两端的电压增大时,灯丝的温度升高,灯丝的电阻受温度的影响而增大,灯丝的电阻变化不是实验误差在起主导作用,因此灯丝的电阻不能求平均值。 五、课堂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题。 六、板书设计: 伏安法测电阻 a)原理:R=U/I b)电路图: 表格设计: 次数电压/V 电流/A 电阻/Ω电阻平均值/Ω 1 2 3

■■高中物理测量电阻的方法大总结

高中物理测量电阻的方法大总结 太原市第十二中学 姚维明 电阻的测量是恒定电路问题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恒定电路的基本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电阻测量的六种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欧姆表测电阻 1、欧姆表的结构、原理 它的结构如图1,由三个部件组成:G 是内阻为Rg 、满偏电流为Ig 的电 流计。R 是可变电阻,也称调零电阻,电池的电动势为E ,内阻为r 。 欧姆档测电阻的原理是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制成的。当红、黑表笔接 上待测电阻Rx 时,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 I = E/(R+Rg+Rx+r )= E/(R 内+R X ) 由电流的表达式可知:通过电流计的电流虽然不与待测电阻成正比,但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测出相应的电流,就可算出相应的电阻,这就是欧姆表测电阻的基本原理。 2.使用注意事项: (1) 欧姆表的指针偏转角度越大,待测电阻阻值越小,所以它的刻度与电流表、电压表刻度正好相反,即左大右小;电流表、电压表刻度是均匀的,而欧姆表的刻度是不均匀的,左密右稀,这是因为电流和电阻之间并不是正比也不是反比的关系。 (2)多用表上的红黑接线柱,表示+、-两极。黑表笔接电池的正极,红表笔接电池的负极,电流总是从红笔流入,黑笔流出。 (3)测量电阻时,每一次换档都应该进行调零 (4)测量时,应使指针尽可能在满刻度的中央附近。(一般在中值刻度的1/3区域) (5)测量时,被测电阻应和电源、其它的元件断开。 (6)测量时,不能用双手同时接触表笔,因为人体是一个电阻,使用完毕,将选择开关拨离欧姆档,一般旋至交流电压的最高档或OFF 档。 二.伏安法测电阻 1.原理: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2.控制电路的选择 控制电路有两种:一种是限流电路(如图2); 另一种是分压电路。(如图3) (1)限流电路是将电源和可变电阻串联,通过改变电阻的阻值,以 达到改变电路的电流,但电流的改变是有一定范围的。其优点是节省能 量;一般在两种控制电路都可以选择的时候,优先考虑限流电路。 (2)分压电路是将电源和可变电阻的总值串联起来,再从可变电阻 的两个接线柱引出导线。如图3,其输出电压由ap 之间的电阻决定,这 样其输出电压的范围可以从零开始变化到接近于电源的电动势。在下列 三种情况下,一定要使用分压电路: ① 要求测量数值从零开始变化或在坐标图中画出图线。 ② 滑动变阻器的总值比待测电阻的阻值小得多。 ③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比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小。 3.测量电路 由于伏特表、安培表存在电阻,所以测量电路有两种:即电流表内接和电 流表外接。 图 1 图 2 图3

初中九年级物理电阻教案

初中九年级物理电阻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教学重难点 电阻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1)电路有哪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2)最重要的导体是什么?通常用的导线多是用铜做的,铁也是导体,既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铁来做导线呢? 二、新课教学 (一)电阻1、电阻(顾名思义)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电阻的符号:R 2.电阻的单位和换算.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4,知道下述内容。 (1)电阻的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 (2)常用单位:千欧(kΩ)兆欧(MΩ)1kΩ=10Ω1MΩ=10Ω

(3)在电子技术中,我们常用到有一定电阻值的元件---------电阻器,也叫做定值电阻,简称电阻。电路图中用符号“”表示(出示 各种电阻器实物) 说明:这些电阻器,无论它们是否被连入电路,通过它们电流是多少,其阻值一般是不变的。 3、出示常见材料20摄氏度,0.1平方毫米、1米长的电阻值, 引入电阻大小除了与材料有关之外,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 提问:导体的电阻既然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猜一猜它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与导体的粗细有关;与温度、体积、密度、形状、质量等有关。 下面我们先来探究一下电阻与材料、长度、粗细的关系。(解释 体积、密度、形状、质量实质对应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实验器材:和课本上一样; 方法:控制变量法; 下面请大家认真看视频(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7分钟 看完后分析: 1.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是否有关 结论: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有关;材料、长度相同时,导体的 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3.导体的电阻受温度影响(作为课外作业由学生课外做) 结论:多数导体,温度高电阻大;少数导体,温度高电阻小。 解释三个因素理解(形象记忆): 长度长电阻大(跑50米,跑1000米);

人教版初三物理全册初中物理电阻的测量

《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

—r^TL-l 【器材的选取】 如果灯泡的额定电压是2 . 5V,则电源用两节干电池就可以;电压表使用0?3V量程即可,电压表使用0?0 . 6A量程即可,滑动变阻器应该挑选最大电流超过0 . 5A的规格。 观看视频后学生一起回答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①注意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是否指在“ 0”刻线处,如果不 在,还要注意先调零; ②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要始终处于断开状态; ③如果使用的导线芯是多股细铜线,连接时要将其顺时针缠绕在接线柱上,这样拧接线柱时会越旋越紧。 ④合上开关前,滑片应该在滑动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上,以防止电路中电流突然过大。 ⑤读数时,眼睛正对刻线,确保读数正确。 引入例题,进而全面覆盖伏安法测量电阻的注意事项。 【评估与交流】: 你能从这些数值中看岀还有什么规律吗? 规律:灯泡的电阻随电压的增加而增大,因为灯泡的电压越大,灯 泡越亮,灯丝温度越高,其电阻值就越大。即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师生共同讨论 回答 渗透一种选择器材, 保证实验安全的意 识 可以在学生实验中再 强调说明,这样可以 节省时间 师生一起讨论 解决 在合作中注意既坚 持原则又尊重他人。

(二)特殊方法测量电阻 1.没有电流表 (1 )现有两个电压表、一个已知电阻R0、一个电源、一个开 关和若干导线,如何测一未知电阻Rx的阻值 (2)若没有定值电阻R0,有一个最大阻值为R0的滑动变阻器和电压表,能 否测出待测电阻Rx呢? 2. 无电压表 (1) 现有两个电流表、一个已知电阻R0、一个电源、一个 开关和若干导线,如何测一未知电阻Rx的阻值类比于上面没 有电流表的情 况,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能够举一反三 学生分析、讨论 组织学生自主设计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发散 思维 培养物理素养

《电阻的测量》教案设计

《电阻的测量》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知道测量电阻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进行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实验,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做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并观察试验现象分析结果,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并养成求真务实、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根据实验原理设计电路图,并且能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难点】 组装电路,分析实验,发现规律,以及对电阻概念的理解认识。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问题引入:如何测定一个定值电阻的大小?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所学的欧姆定律的知识,然后得出根据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 ,通过测量通过电阻的电流以及电阻两端的电压得出定值电阻的电阻值的方法。

环节二:新课讲授 设计实验 已经讨论出了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即测量电流和电阻根据公式 得出电阻值。但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实际测量中要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多次测量电压以及电流的值,求出每次的电阻值,最后求出电阻的平均数。其中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移动滑片,就可以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的电流。电路图如图所示: 所用器材有:电源、开关、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 进行实验 首先,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在连接电路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注意哪些问题,比如,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在断开状态;闭合开关前检查滑动变阻器是否处于阻值最大处;电压表电流表的支付接线柱的正确连接等。且应该提醒学生通过“试触”进行测量工具量程的选择,在闭合开关前仔细检查电路连接情况。在学生连接完电路后,应该检查学生的电路连接情况,确保电路连接没有问题。其次,闭合开关,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注意应提醒学生不能将滑动变阻器调节的太狠,也不能超过测量工具的量程,并且指导学生设计表格将所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最后,断开开关,整理器材,收拾仪器,结束实验。 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让学生利用记录在表格中的数据以及公式,计算出不同电压电流情况下定值电阻的阻值,并求出平均值,各组同学互相讨论看看其他组得到的结果,分析实验结论。 根据所做的实验,可以看出,在各个电压下测量的阻值变化不大,且与平均值较为接近。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改变时,通过它的电流也随之改变,但

最牛高中物理实验电阻测量方法归纳与总结

恒定电流 电阻测量方法归纳 电阻测量一直是高中物理电学实验中的重头戏,高中物理教材中编排的电学实验对电阻的测量仅仅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框架,实际上电阻的测量方法很多,了解并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可以使学生对电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 一、基本方法-----伏安法(V-A 法) 伏安法测量电阻主要涉及测量电路的选择,控制电路的选择和实验器材的选择。 1、原理: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2、控制电路的选择 控制电路有两种:一种是限流电路(如图1);另一种是分压电路。(如图2) (1)限流电路是将电源和可变电阻串联,通过改变电阻的阻值,以达到改变电路的 电流,但电流的改变是有一定范围的。其优点是节省能量;一般在两种控制电路都可 以选择的时候,优先考虑限流电路。 (2)分压电路是将电源和可变电阻的总值串联起来,再从可变电阻的两个接线柱引 出导线。如图2,其输出电压由ap 之间的电阻决定,这样其输出电压的范围可以从零 开始变化到接近于电源的电动势。在下列三种情况下,一定要使用分压电路: ① 要求测量数值从零开始变化或在坐标图中画出图线。 ② 滑动变阻器的总值比待测电阻的阻值小得多。 ③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比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小。 3、测量电路 由于伏特表、安培表存在电阻,所以测量电路有两种:即电流表内接和电流表外 接。 (1)电流表内接和电流表外接的电路图分别见图3、图4 (2)电流表内、外接法的选择, ①、已知R V 、 R A 及待测电阻R X 的大致阻值时可以利用相对误差判断 若A X R R >X V R R ,选用内接法,A X R R <X V R R ,选用外接法 ②不知R V 、 R A 及待测电阻R X ,采用尝试法,见图5,当电压表的一端分别接在 a 、 b 两点时,如电流表示数有明显变化,用内接法;电压表示数有明显变化,用外接 法。 (3)误差分析: 内接时误差是由于电流表分压引起的,其测量值偏大,即 R 测 >R 真(R 测=R A +R X ); 外接时误差是由于电压表分流引起的,其测量值偏小,即 R 测<R 真(V X V X R R R R R += 测) 4、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的改进 图5 图 6 0 图 1 图2 图 3 图 4 图 7 0

初三物理电阻的测量教案及反思-初三物理电阻知识点

初三物理电阻的测量教案及反思|初三物理电阻 知识点 初三物理电阻的测量是最后一章的内容,怎样制定一个好的教案帮组学生更好的掌握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初三物理电阻的测量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三物理电阻的测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原理。 2. 会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3. 了解减小误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电阻的测量,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 体验“伏安法”测量电阻的过程;能进行初步的相关电路分析、电路故障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操作、结论的分析,使学生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周密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共同完成的操作及实验过程中,养成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会用“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 2.基本电学实验常规;与实验相关的动态电路分析、电路故障分析、实验数据处理。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学生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定值电阻、小灯泡、导线若干(共24组)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提出】: 1.教师出示一个坏的收音机,告诉学生经过检查,发现一只模糊不清的电阻线断了,需要更换。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阻值呢? 2.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上面这一过程。

问题:利用我们学习过的知识能不能进行测量一下呢? (设计意图:通过利用收音机这一实物,进行展示,点明 需要更换标注模糊的电阻,并让学生利用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测量电阻。这样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 二、新课教学 一、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1)实验原理: (2)实验电路图: 2.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①保护电路; ②改变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 【设计实验】 1.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明自己小组的解决方案。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归纳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电压表”、“电流表”的作 用入手,分析测电阻的方法;而不是直接的提问;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心中“欧姆表”的疑问,从而得出间接测量电阻的方法——“伏安法”。) 实验方法:伏安法测电阻

(完整版)初三物理电阻测量测试题

电阻测量测试题 1.在测量额定电压为 2.5V的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实验中: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2)晓明同学连接完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向右偏转,而电流表指针向零刻度的左边偏转,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3)晓明同学排除故障后连接成了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发现灯泡较暗,为了让小灯泡正常发光,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端(选填“左”或“右”)移动。 (4)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 指针如图乙所示,则通过灯泡的电 流是A,小灯泡正常工作时 的电阻是Ω。(结果保 留一位小数) 2.小亮同学做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 验,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 已经连接了如下图所示的部分电路。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 图甲中的电路补充完整。(2)闭合 开关之前,应将滑片移到滑动变阻器 的(选填“左”或“右”) 端,目的是为了; (3)当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小灯泡的电阻是Ω;(4)小亮移动滑片又测量了两次数据后发现,三次测得的灯泡的电阻相差较大,与其他同学交流也是同样的情况,由此总结得出:当灯泡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灯泡的电流增大,灯泡的亮度(选填“变亮”或“变暗”),灯泡的电阻。 3.在测量定值电阻Rx阻值的实验中, (1)请你将图甲中的实物电路用笔画 线代替导线连接完整。 (2)实验时,若只有Rx断路,开关 闭合,电路中可能出现的一种现象 是; . (3)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电压表不能 使用,小明将滑动变阻器调到最大值作为定值电阻R0使用(R0 值已知),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电路测量Rx阻值,测量时, 只闭合开S1电流表示数I1,只闭合S2电流表示数I2,则Rx 两端电压为,电阻Rx= 。(用I1、I2和 R0表示) (4)因图乙未能测出多组数据,于是小明向 老师借了一只定值电阻R0(R0值已知),设计 了如图丙所示的实验电路,重复(3)中的测 量步骤和计算方法,并多次测量求出了R x的 阻值,小明得出的Rx的阻值是 (正 确/错误)的,理由是。4.关于测量定值电阻阻值得实验 【方案一】运用电压表(无电流表),一个阻值为R0的固定电阻,测量定值电阻阻值。 器材:一只电压表,一个阻值为R0的固定电阻、电源、 开关和导线若干。 实验步骤: 步骤一、请你在图17虚线框中画出实验时所需的电路图, 并连接电路 步骤二、将电压表在Rx两端,闭合开关,读出电压 表的示数Ux 步骤三、将电压表在R0两端,闭合开关,读出电压 表的示数U0 步骤四、根据你设计的电路的特点和实验所测得的物理量,写出Rx的表达式(用符号表示) 【方案二】运用一只电压表(无电流表)一个已知最大阻 值的滑动变阻器,测量定值电阻阻值。 器材:一只电压表、一个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电 源、开关和导线若干。 实验要求:请你在图148虚线框中画出实验所需的电路图。 评估交流: (1)从实验操作角度看,以上两个方案中,方案更好。 (2)好在(只 要求写出一条) 5.小明用“伏安法”测量定植电阻Rx的阻值,实验提供的实验器材有: A.待测电阻Rx(阻值约为200Ω); B.二节干电池(每节干电池的电压约为1.5V) C.电压表一个(量程0~3V,0~15V); D.电流表一个(0~0.6A,0~3A); E.滑动变阻器R0(规格为100Ω,2A); F.开关S一个,导线若干,则; ①小明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来测量待测电阻Rx的阻 值,则该电路中电流表所选用的量程对应的分度值 为;电路中的最大电流约为 A。 ②小明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该实验不能较精确地测量出待测电阻Rx的阻值。那么,为了能较精确的测出Rx的阻值,请你只利用提供的部分器材重新设计一种可行的实验方案: A.在虚线方框内画出 你设计的可行实验电路 图,要求连接好电路后, 电表的位置不移动就能测 出待测电阻Rx的阻值(其 中部分已画好) B.根据所画的电路图, 用铅笔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连接起来,使之成为符合要

电阻的测量教案

电阻的测量教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宇华教育集团初三年级物理新授课教案 备课人桑宇峰时间年月日课时序 课题《电阻的测量》第17章第三节电阻的测量 一、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 2)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1)有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领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法,初步形成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培养初步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初步培养合作交流的愿望,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伏安法测量电阻的电路设计。 学习难点:应用欧姆定律,学习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 三、学习过程 1、温故知新: (1)电流表、电压表使用时注意事项? 【电流表: 1两个必须:必须将电流表串联接入被测电路中;必须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 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2两个不能:所测电流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能将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 3三先三后:先调零后使用;先画图后连接;先认清分度值后读数 电压表: 1两个必须:必须将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必须将电压表的“+”接线柱靠 近电源正极,“-”接线柱靠近电源负极. 2一个不能:所测电压不能超过电压表量程. 3三先三后:先调零后使用;先画图后连接;先认清分度值后读数】

高中物理电阻的测量教学教案

高中物理电阻的测量教学教案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 2、知道伏安法测电阻有内接和外接两种方法。 3、理解两种方法的误差原因,并能在实际中作出选择。 4、理解多用电表直流电流档、直流电压档、欧姆档的基本原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测量误差分析,实际测量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了解欧姆表的原理,学会使用欧姆表。 3、练习使用多用电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生测量分析,器材选择判断,树立学生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设计示例 电阻的测量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了解用伏安法测电阻,知道伏安法测电阻有内接和外接两种方法,无论用“内接法”还是“外接法”,测出的阻值都有误差。 (2)懂得误差的产生是由于电压表的分流或电流表的分压作用造成的,并能在实际中根据给出的具体数据考虑选用什么规格的仪器。 (3)知道欧姆表测电阻的原理。 2、能力方面的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观察内容的真实性,鼓励学生寻查意外现象及异常现象所发生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测量误差分析,实际测量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操作、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使学生掌握引起测量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2、难点 (1)误差的相对性。 (2)根据给出的具体数据考虑选用什么规格的仪器来减小误差。 三、教具 电压表,电流表,欧姆表,测电阻的示教板。 四、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做过了“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实验,现在,再做“伏安法测电阻”,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当初做实验时的情况,把两个示数相除,再多次求平均即可,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得到的就是电阻的真实值吗?不是,原因在于电压表和电流表都不是理想的。 (二)教学过程

初三物理教案电阻解析

第九讲:电阻 知识点 1.电阻的概念 2.电阻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3.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4.滑动变阻器 5.读电阻箱的示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2)理解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能根据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3)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阻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探究活动,研究电阻大小与材料种类、长度、横截面积的关 系,渗透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半导体及超导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开阔视野,激发学生 求知欲. (2).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 爱. 教学重点(1)理解电阻是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 (2)变阻器的使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2)根据要求正确连接与使用变阻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复习上节内容:电压的作用?串并联电路中电压规律? 预习本节内容:1,电阻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3,变阻器 4,变阻器的应用 二、知识讲解 课程引入:什么叫导体?生活中常见的导体有哪些?生活中常见的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金属铁既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铁来做导线呢? 考点/易错点1:电阻 演示实验1 提问:电压相同,小灯泡亮度不同, 为什么? 1.电阻是表示导体对导体阻碍作用 的大小,符号是“R”。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电阻的单位: 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Ω)。 常用单位:兆欧(MΩ),千欧(kΩ)。 1Ω的含义:当导体两端电压为1V,通过的电流为1A,这段导体的电阻为1Ω 3.介绍常见的小灯泡、白炽灯灯丝的电阻、定值电阻。 考点/易错点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 2.进行猜想: 猜想一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粗细有关 猜想三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猜想四导体的电阻可能与导体的温度有关 3.设计实验 演示实验2: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 演示实验3: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 演示实验4: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4得出结论: (1)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2)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少数导体如碳例外) 考点/易错点3:变阻器

《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完整版本

课题电阻的测量执教:赵文明协备:吴雨婷九一班时间: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原理。 2. 会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3. 了解灯丝电阻的特性。 4.理解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2. 通过学生选择实验仪器,设计实验,制定实验操作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正确读数、数 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以及测量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 作的团队精神。 2. 通过本次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在实验中注意养成严谨的 科学态度。 重点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小灯泡的电阻。 难点设计科学的、完整的实验操作方案。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教具电池组、电压表、电流表、2.5V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 讲授实验电路图和实物图: 电路图 实物图 实验记录表格 测量次数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Ω 1 2 3 注意事项 1.在连接电路前要调节电流表、电压表 到零刻度。 2.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连接完电路 要调节滑动变阻器到阻值最大端。 3.连接好电路,在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后 要用开关试触,在确定电路完好后再闭合 开关S。 4.电压表和电流表要注意选择适当的量 程。 二、例题分析 例1 (小宣用伏安法测量电阻R的阻值 时,并联在电阻R两端的电压表的示数如 图甲所示,与电阻R串联的电流表的示数 如图乙所示,则电压表的示数为 V, 电流表的示数为 ________A,电阻R 的阻值为Ω。 例 2 某同学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 下表为记录的实验数据,从中你发现了什 么?说明原因。 电路图:要求学生自己设计 实物图:要求学生根据电路图连接实 物图 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上: 然后根据记录的数据计算出电阻,再 取平均值 想想做做 1.将上述实验中的定值电阻换成小灯 泡,用同样的方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 2.多测几组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别 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 3.比较计算出的几个数值,看看每次 算出的电阻的大小相同吗?有什么变 化规律吗? 4.如果出现的情况和测量定值电阻时 不同,你如何解释?与同学交流一下。 法和学生动 手实验的能 力 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方 法和学生动 手实验的能 力 培养学生的 解题能力, 思考能力

最牛高中物理实验电阻测量方法归纳与总结

高中物理电阻测量方法归纳总结 说明:本文归纳并整理了电阻的测量各种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全体物理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期望能使学生对高中物理电学知识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感谢那些为无私奉献,愿意分享的物理教师! 电阻测量一直是高中物理电学实验中的重头戏,高中物理教材中编排的电学实验对电阻的测量仅仅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框架,实际上电阻的测量方法很多,了解并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可以使学生对电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彻。 一、基本方法-----伏安法(V-A 法) 伏安法测量电阻主要涉及测量电路的选择,控制电路的选择和实验器材的选择。 1、原理:根据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2、控制电路的选择 控制电路有两种:一种是限流电路(如图1);另一种是分压电路。(如图2) (1)限流电路是将电源和可变电阻串联,通过改变电阻的阻值,以达到改变电路的电流,但电流的改变是有一定范围的。其优点是 节省能量;一般在两种控制电路都可以选择的时候,优先 考虑限流电路。 (2)分压电路是将电源和可变电阻的总值串联起来,再从可变电阻的两个接线柱引出导线。如图2,其输出电压由ap 之间的电阻决定,这样其输出电压的范围可以从零开始变化到接近于电源 的电动势。在下列三种情况下,一定要使用分压电路: 图 1

① 要求测量数值从零开始变化或在坐标图中画出图线。 ② 滑动变阻器的总值比待测电阻的阻值小得多。 ③ 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比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小。 3、测量电路 由于伏特表、安培表存在电阻,所以测量电路有两种:即电流表内接和电流表外接。 (1)电流表内接和电流表外接的电路图分别见图3、图4 (2)电流表内、外接法的选择, ①、已知R V 、 R A 及待测电阻R X 的大致阻值时可以利用 相对误差判断 若A X R R >X V R R ,选用内接法,A X R R <X V R R ,选用外接法 ②不知R V 、 R A 及待测电阻R X ,采用尝试法,见图5,当 电压表的一端分别接在a 、b 两点时,如电流表示数有明显变 化,用内接法;电压表示数有明显变化,用外接法。 (3)误差分析: 内接时误差是由于电流表分压引起的,其测量值偏大,即 R 测 >R 真(R 测=R A +R X ); 外接时误差是由于电压表分流引起的,其测量值偏小,即 R 测<R 真(V X V X R R R R R += 测) 4、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的改进 图5 图 3 图4

初中物理测电阻的多种方法

初中物理多种方法测电阻 (一)伏安法测电阻 伏安法测电阻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重要的实验,本实验可以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未知电阻R x 的电压、电流,再用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求出R x的阻值。由于电压表也叫伏特表,电流表也叫安培表, 所以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 1 ?原理:由欧姆定律- 推出 2 .电路图:(见图1) 3 ?器材:小灯泡(2.5V)、电流表、电压表、开关、电池阻(3V)、定值 电阻(10 Q)、滑动变阻器、导线。 4 .注意点: i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滑动变阻器应调到最大阻值处。 ii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1)保护电路; (2)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 iii本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测出小灯泡在不同情况(亮度)下的电阻。 5.实验步骤: (1 )根据电路图把实验器材摆好。 (2)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在连接电路中应注意的事项:①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②注意电压表和电流表量 程的选择, “ +”、“ - ”接线柱。③滑动变阻器采用“一上一下”接法,闭合开关前,滑片应位于阻值 最大处。) (3)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注意事项:移动要 慢),分别使灯泡暗红(灯泡两端电压1V)、微弱发光(灯泡两端电压1.5V)、正常发光 (灯泡两端电压2.5V),测出对应的电压 实验次数灯泡亮度电压U/V电流I/A电阻R/ Q 1灯丝暗红1 2微弱发光 1.5 3正常发光 2.5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用手感受灯泡在不同亮度下的温度。随着灯泡亮度的增 加,灯泡的温度升高。 (4)算出灯丝在不同亮度时的电阻。

6 .分析与论证: 展示的几组实验表格,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灯泡的电阻不是定值,是变化的。 是什么原因使灯丝的电阻发生变化的呢?是电压与电流吗? 难点突破:(我们对比一个实验如图2 :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定值电阻的阻值 R)

初中物理《电阻的测量》教案

《电阻的测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方法。 2、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3、加深对欧姆定律的及应用的理解。 4、加深对“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实验原理设计电路图,并且能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2、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 三、实验器材: 干电池、开关、定值电阻、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压表、导线 四、教学过程 (一)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问题引入: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 1:实验原理:________。 2:实验中需要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有:___,相对应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 3:在实验中为了减小实验误差,我们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多测几组数据呢?用到什么器材? 4:画出实验电路图 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开关要______。 2:连接滑动变阻器时要___选择接线柱,为保护电路一开始要调到____。 3:电压表要与被测用电器___联,电流表要与被测用电器___联,使用时都要注意___选择以及___的接法。 4:连接完电路先要___再闭合开关。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调节滑动变阻器到阻值最大端 2.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至适当位置,分别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I、电压表的示数U,并记录在表格中. 3.计算每组的电阻的大小,并算出平均值。 思考 1:你们组测得三个电阻都相等吗?原因是什么? 2:导体的电阻与其两端的电压以及通过它的电流有没有关系? 分析与讨论: 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改变时通过它的也随之而改变,但电压和电流的比值不变,即电阻不变,同时证明了电阻是导体自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由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与电压和电流无关。 (二)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想想做做 将上述实验中的定值电阻换成小灯泡,用同样的方法测定小灯泡的电阻,多测几组数据后,根据实验数据分别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比较计算出的几个数值,看看每次算出的电阻的大小相同吗?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讨论交流 1:每次算出的电阻的大小相同吗?你认为原因是什么?(猜一猜) 2:你能总结出变化规律吗? 小资料 定值电阻是采用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受温度影响小的材料制作的,因此当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时,定值电阻的温度虽然改变了,但阻值发生的变化却很小。 小灯泡的灯丝是采用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材料制成的,因此当灯泡两端的电压增大时,灯泡变亮,灯丝的温度升高,灯丝的电阻受温度的影响而增大,灯丝的电阻变化并不是实验误差在起主导作用。分析与讨论:

高中物理 关于电流表内电阻的测量

关于电流表内电阻的测量 一、半偏法 只有被测电表这一个测量仪器时用等电流半偏法 1.(2007全国Ⅱ.22.②)在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的实验中,需要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 定电流表的内阻,其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①接通S l ,调节R l ,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 ②再接通S 2,调节R 2,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一半; ③读出R 2的阻值,即认为电流表的内阻r g =R 2 现备有如下器材: A .电流表(量程0~100μA ,内阻约为l00Ω) B .电阻箱(范围0~10Ω) C .电阻箱(范围0~9999Ω) D .电阻箱(范围0~99999Ω) E .滑动变阻器(范围0~200Ω) F .电源(电动势3V 内阻不计) G .开关和若干导线 (Ⅰ)电路图中R l 应选______,R 2应选_______.(填入所选器材的字母代号) (Ⅱ)实验中读得R 2的阻值为l00Ω,若将此电流表改装成量程为3V 的电压表,应____联一个阻值为________Ω的电阻. (Ⅲ)若用此改装表去测量一稳恒电压,则测量值和真实值相比____(填“偏大”或“偏小”) 2. (2001全国.16) 图1中E 为电源,其电动势为ε,R 1为滑线变阻器,R 2为电阻箱,A 为电流表.用此电路,经以下步骤可近似测得A 的内阻R A :①闭合K 1,断开K 2,调节R 1,使电流表读数等于其量程I 0;②保持R 1不变,闭合K 2,调节R 2,使电流表读数等于 2 I ,然后读出R 2的值,取R A ≈R 2. (1)按图1所示电路在图2所给出的实物图中画出连接导线. (2)真实值与测得值之差除以真实值叫做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即A A R R R 2 -.试导出它与电源电动势ε、电流表量程I 0及电流表内阻R A 的关系式. (3)I 0=10mA ,真实值R A 约为30Ω,要想使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不大于5%,电源

初中物理电阻教案

教学课题《电阻》教案 教案背景(设计意图及学情分析) 《电阻》是一节以实验活动、实验探究、实验验证为主的新课。 学生对物理实验本来就有探究欲望,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动手操作、仪器安装整理、故障分析等过程,在过程中相互合作、默契配合、充分交流、积极讨论;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发挥,使知识得以迁移和生成;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的使用技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体会改变电流大小的两种途径; 2. 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3. 形成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及换算关系; 4. 了解两种物理实验设计思维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 情感目标:激发调动学生实验探究的热情,体验动手操作解决具体问题后的喜悦。 教学重点:了解两种物理实验设计思维方法: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认识到电阻时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教学难点: 能设计并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学方法:1、通过导入问题情境(如上面的问题设计)引入新课。 2、通过交流让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连接电路,设计实验并将结果记录表格,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充分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实验,科学分析实验现象,合理总结实 验结论。 4、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深入了解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所需设备:电流表、小灯泡、金属丝、各种导体、酒精灯、电阻丝、导线、开关、多媒体投影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设计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舞台灯光的亮度需要调节,收音机的音量需要调节,电扇的转速也需要调节……你知道这些是如何实现的吗? 二、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活动一)尝试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猜一猜:将元件连成如课本图14-1所示的电路,你能有几种方法改变电流大小?你能设计出它的电路吗? 根据电路图,要完成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展示 提醒学生注意记录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 提问并组织学生交流总结: 为什么电压相同时,选用不同的导体,电路中的电流不同呢? 电阻概念的建立 1、概念: 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的电阻越大,它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 2、电阻的符号 元件的符号 电阻的单位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通过改变电路中电流大 小来实现) 试验器材与电路图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的方案, 设计出实验电路图和所需 的物理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现 象和实验数据,分析、归纳 并的得出结论: 1、电路中接入同一导体时, _____________,即改变导 体两端的______可以改变 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2、保持电路两端电压相同 时,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可 以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 学生交流总结得出:导体在 导电的同时还存在着对电 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导体对 电流的阻碍作用一般不同。 通过问题情境,引入新 课(体现从生活走向物 理)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 力和利用现有条件设 计解决实验过程中问 题的能力 培养锻炼学生在实验 过程中能洞察细微,能 用比较法、转换法、控 制变量法解决遇到的 实际问题。 - 金 属 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