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输血规范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输血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规范来确保患者安全。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的建立,是为了规范输血操作流程,降低输血风险,提高输血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一、输血管理制度1.1 输血安全责任制度1.1.1 医院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输血安全工作,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1.1.2 输血科室要配备专业输血医师和护士,开展规范的输血操作培训,确保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
1.2 输血操作规范1.2.1 输血操作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确保输血质量。
1.2.2 输血前需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检查,包括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
1.2.3 输血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输血速度、输血量和输血时间,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1.3 质控体系建设1.3.1 建立完善的输血记录和追溯制度,对输血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监控。
1.3.2 定期进行输血操作的质量评估和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输血操作技术规范2.1 输血前准备工作2.1.1 核对患者信息,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2.1.2 准备输血所需的输血器材和血液制品,对输血液制品进行核对和检查。
2.2 输血操作流程2.2.1 采血前要做好消毒和穿刺准备,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和针头。
2.2.2 输血过程中要注意输血速度和患者反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2.3 输血后处理2.3.1 输血结束后要对输血器材进行正确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2.3.2 对患者进行观察和监测,及时处理输血反应。
结语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的建立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输血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做好输血操作工作,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输血服务,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儿科临床输血指南

探索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在输血领域的应用前景,为患儿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全球范围内输血安全性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高儿科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THANKS
感谢观看
利用核酸检测、免疫检测等方法,提高输血前检测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个体化输血方案的探索
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输血方案。
血液代用品的研究
探索人工合成的血液代用品,以解决血液短缺和特殊需求的问题。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智能化输血管理系统的研发
利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开发智能化输血管理系统,实现输血过程的全程监控和智能化 管理。
细菌污染
细菌污染是输血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 症之一,可能导致败血症和死亡。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
严格筛选献血者、使用无菌技术、避免使用过期血液等。
处理方法
对于发热反应,可给予解热镇痛药;对于过敏反应,可给予 抗过敏药物;对于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紧急处 理;对于细菌污染,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抗生素治疗。
02
儿科临床输血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01
02
03
04
急性失血
如创伤、手术或严重出血性疾 病,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威
胁生命安全。
慢性贫血
长期贫血导致器官功能受损, 影响生长发育。
血液系统疾病
如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 等,需要输血以维持生命或缓
解症状。
特殊治疗
某些特定治疗方式,如化疗后 骨髓抑制期、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病 情危重的患儿,需根据具 体情况评估输血利弊。
临床输血规范最新版本

精选2021版课件
55/6
临床用血的主要种类
8 普通冰冻血浆 (plasma frozen)
9 冷沉淀后冰冻血浆 (plasma cryoprecipitated reduced)
精选2021版课件
2.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手术前如有贫血或血浆蛋
白过低,应予纠正。若条件许可,血容量正常和
贫血;原则上应输给浓缩红细胞;低蛋白血症可
补充血浆或白蛋白液。
精选2021版课件
55/4
输血的适应症
3.严重感染: 输血可提供抗体、补体等,以增强抗 感染能力。输用浓缩粒细胞,同时采用针对性抗 生素,对严重感染常可获得较好疗效。
精选2021版课件
55/24
成分血的用途
适应证:适用于各年龄
的第Ⅷ因子、血管性血友 病、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 蛋白原缺乏症。 目前,冷沉淀与凝血酶复 合物制剂――纤维蛋白胶 已较为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外科伤口止血、手术切口 愈合及皮片移植。
精选2021版课件
55/25
冷沉淀注意事项
1、应按ABO血型相容原则输注,不需做交 叉配血。
血
注癜
无
效
输血感染疾病
乙丙 爱 人C 其 型型 滋 类M 它 肝肝 病 T V 病 炎炎 细感 原
胞染 体 白 血 病
精选2021版课件
55/27
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循环负荷过重 枸橼酸盐蓄积中毒 肺微血管栓塞 电解质紊乱 术后感染和肿瘤复发 输血相关疾病:AIDS、肝炎、CMV感染
如无上述制品时可输给新鲜血或血浆556临床用血的主要种类blood现在很少用eukocytesreduced洗涤红细胞rbcswashed机采血小板platelets单采血小板plateletsaphaeresi冷沉淀凝血因子antihemophifactorcryoprecipitated新鲜冰冻血浆freshfrozenplasma557临床用血的主要种类普通冰冻血浆plasmafrozen冷沉淀后冰冻血浆plasmacryoprecipitatedreduced558who临床输血原则根据国家临床用血指南考虑到病人自身输血在做出输血决定
输血科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

输血科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1.目的:为严格输血指征输血,规范临床输血,减少不必要输血。
2.适用范围:适用于临床所有科室3.内容:3.1 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内科:◆ Hb<60g/L 或 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Hb<70g/L 或 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 岁高龄)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外科:◆ Hb<70g/L 或 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Hb70~100g/,伴有: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 岁高龄)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特别说明:●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 Hb 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 48 小时;次选第 24 或 72 小时;●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 2U 红细胞=Hb-10g/L 或 Hct-0.03;●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3.2 冰冻血浆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⑵DIC 急性期;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 或 APTT 延长>1.5 倍,创面弥漫性渗血;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 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 24 小时内习惯性按照“2U 红细胞+200ml 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 2U 红细胞,第二天输 200ml 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标题:临床用血管理规范
引言概述:
临床用血管理是指在临床实践中,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的全程管理。
规范的用血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输血相关的风险,提高输血效果,保障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一、输血适应症的判断
1.1 严格遵守输血适应症
1.2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判断
1.3 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确定输血的必要性
二、输血前的准备工作
2.1 完善的输血前评估
2.2 确保输血前的血液安全性
2.3 确保输血前的血型配对准确
三、输血过程中的监测与管理
3.1 监测输血速度和输血量
3.2 定期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
3.3 随时准备应对可能浮现的输血反应
四、输血后的观察与处理
4.1 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
4.2 确保患者在输血后的歇息和恢复
4.3 定期检查患者的血液指标,确保输血效果
五、用血管理的质量评价与改进
5.1 建立完善的用血管理档案
5.2 定期对用血管理进行质量评价
5.3 根据评价结果不断改进用血管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结论:
临床用血管理规范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输血风险至关重要。
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做到科学用血,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希翼本文的内容能够对临床用血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最新】临床输血指南

PPT专业文档
24
冷沉淀输注的适应症:
1、外伤病人有VIII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第XIII 因子、纤维蛋白原及纤维结合蛋白缺乏时可使用冷沉 淀;
2、用于儿科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VIII因子缺乏症患者;
3、用于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VIII因子浓缩剂; 4、用于大量失血输入库血引起的稀释性凝血功能则
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 引起的急、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 输注计量:
通常输入2单位浓缩红细胞可提高 病人的红细胞比积3%,血红蛋白约 10g/L。
PPT专业文档
21
洗涤红细胞输注原则
洗涤红细胞即浓缩红细胞经生理盐水洗涤 三次,去除其中大部分(98%)血浆, 去除(≥80%)白细胞,保留≥70%的原 红细胞。
临床输血 指南
贺州广济医院检验科 潘秀林
PPT专业文档
1
临床输血规程
临床用血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文件、地方 法规及规范文件
国家及卫生部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侵权责任法 3、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国务院发布)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血液领域犯罪的规定 5、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PPT专业文档
2
国家、卫生部临床输血规章制度
1、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2、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3、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管理办法(试行) 4、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5、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
PPT专业文档
3
国家、卫生部临床输血规范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释义 2、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设置管理规范 3、关于调整公民临床用血收费标准的通知 4、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质量管理、保障血液安全
儿童输血的注意事项

儿童输血的注意事项
儿童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程序,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儿童输血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
室检查,以确保输血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在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
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液配型和交叉配试,儿童输血前需要进行血液配型和交叉
配试,以确保输血血液与儿童的血型相容,避免发生输血反应。
2.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在输血前,需要确保输血设备的完好,
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预热输血设备、准备输血袋等。
3. 输血速度,儿童的输血速度通常要比成人慢,以减少对儿童
循环系统的影响。
输血速度应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临床情况来
调整,避免输血过快导致心脏负担过重。
4. 监测和观察,在输血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并定期监测血液指标,如血红蛋白浓度、凝血功能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输血反应。
5. 输血反应的处理,如果儿童出现输血反应,如发热、寒战、皮疹等,需要立即停止输血,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害。
6. 输血后的观察和护理,输血完成后,需要继续观察儿童的情况,包括观察有无输血反应的持续或延迟发生,以及输血后的护理工作,如保持输血部位的清洁干燥、饮食护理等。
总之,儿童输血需要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以确保儿童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合理用血儿科

输血指征 内科用血适应症(二)
新鲜冰冻血浆(FFP) 用于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 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Ⅱ、Ⅴ、Ⅶ、 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 时。 一般输入10-15ml/kg新鲜冰冻血浆
冷沉淀
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 友病(vWD),纤维蛋白缺乏症及因子Ⅷ缺乏 症患者。
严重溶血、大量失血患儿:迅速、足量。必要时 可静脉双通道推注。
长期慢性重度贫血患儿:输血量及速度应慎重考 虑。
急性贫血急输,慢性贫血慢输。
注意事项
手术室取血若血液在电梯通道内放置超过30分钟,血液 不能再用,作报废处理。
已融化新鲜冰冻血浆6小时相关凝血因子会失活,融化 后不能再重新冰冻保存。
已融化的冷沉淀则须在6小时内取用并输注完毕。
输血指征 外科用血适应症(一)
红细胞
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贫血程度、心肺功 能、代谢率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100*109/L一般不需输注 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血小板计数50-100*109/L之间,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 或伤口渗血决定 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 板不受上述限制
第三章
第二十七条 为保证应急用血,医疗机构可以临时采集血液,但必须 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危及患者生命,急需输血; 2、所在地血站无法及时提供血液,且无法及时从其他医
疗机构调剂血液,而其他医疗措施不能替代输血治疗; 3、具备开展交叉配血及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
体、艾滋病毒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能力; 4、遵守采供血相关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临床输血规范现代临床输血进展很大,输血不仅仅是一个治疗措施,它已融入了遗传学、免疫学、生理生化学等知识,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
许多临床输血观念现在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如:①血液不是“补品”,输血(特别是全血)都有一定风险(如可能使受者免疫力下降);②提倡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必须输血者应根据受血者的实际需要尽量的输给成分血或“血代”;③现代成分血纯度越高输注效果越好,这样可减少输血导致的免疫紊乱和其他风险;④血不是越新鲜越好,输当天的鲜血风险更大,采血后3~5天的血均可视为鲜血;⑤提倡自身输血。
随着血液分离技术的进步,高纯度、高浓度、高质量的血液成份不断推向临床;随着临床医生对成分输血的认识日渐加深,成分输血占输血的比例迅猛上升,很多国家(地区)已达95%~98%。
一、全血输注全血不全,常规量输全血只能提高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不能有效地提高白细胞、血小板和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成分。
输全血风险比输成分血更大,因此全血输注现在临床很少应用。
【全血输注指征】仅在大量失血、体外循环和换血时采用。
在以上情况下也要部分输注红细胞悬液、白蛋白、血浆代用品等。
【全血输注剂量】按常规量进行输注。
二、红细胞输注为纠正贫血者应输红细胞,不应输全血。
由于减少了血浆、白细胞、血小板等的输入,使输血传染病和输血的其他副作用明显减少。
常用的红细胞制剂:1.红细胞悬液是最常用的红细胞成分,含血红蛋白约150g/L,保存期同全血,应用方便。
2.浓缩红细胞含血红蛋白约为220g/L,适用于心、肺功能不全,特别是贫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3.洗涤红细胞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4~6次,以去除抗体、补体、杂蛋白等有害成分,但同时也损失了部分红细胞,影响疗效,且增加了费用。
主要用于严重免疫性溶血,尿毒症等。
4.少白细胞的红细胞用离心法去除白膜层,效果差,用过滤法去除白细胞可达99.99%以上,可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去除白细胞更彻底者,可大大降低同种免疫的发生和输血传染病毒的可能性。
5.照射红细胞主要用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如器官移植者)以减少输血所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6.重组血洗涤O型红细胞加AB型血浆,主要用于严重ABO新生儿溶血症的换血治疗。
7.冰冻、融化、去甘油红细胞保存期可长达8年。
8.年轻红细胞经离心分离去除相对老的成熟红细胞,适于慢性溶血患者,可使其输血间歇延长。
【红细胞输注的指征】红细胞输注的指征应根据贫血的病因,发生贫血的速度和贫血的程度,再结合贫血病人的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决定,不应只根据血红蛋白单项决定,可参考以下三条。
1.贫血病因能去除,贫血发生速度较慢,病人已有一定程度的耐受和适应,且贫血临床症状不明显者,应尽快去除病因,进行膳食指导,适当药物治疗,可不输血。
如钩虫贫血主要进行有效驱虫,营养性缺铁或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的贫血,主要应合理补充相应的营养素。
2.对病因不能去除的慢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除给适当的药物治疗外,应根据贫血病人的临床症状,以不影响重要器官的功能和儿童的生长发育为原则,一般以维持血红蛋白60~90g/L为宜。
3.若发生贫血速度很快,1、2天甚至数小时内血红蛋白成倍下降,由于病人未能适应和耐受,临床症状常常很重,甚至出现心力衰竭,病人极度烦躁不安等,需要急症快速输注(或推注)浓缩红细胞,可同时注射快速利尿剂(如呋塞米),以减低血容量。
或用浓缩红细胞进行“换血”治疗,以更快减低血容量,更好更快的提高血红蛋白,如重症、急性溶血(免疫性和非免疫性)等。
【红细胞输注的剂量】输注量应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以改善或消除贫血所致的临床症状为主要目的。
输注速度主要根据贫血发生的速度和心肺功能情况,发生贫血速度慢或心肺功能差者,输注速度应慢,甚至将总量分小量多次输入,相反输注速度应快,甚至进行换血。
用浓缩红细胞(假定其血红蛋白为22g/dl)“换血可在一小时内纠正贫血,其需要量可参照以下公式计算:浓缩红细胞需要量(ml)= 公斤(体重)×75ml×预期Hb(克)22g/dl-HbW(克)HbW= 初测Hb+预期Hb(克)2三、血小板输注血小板是一个很常用的血液成分。
传统浓缩血小板制剂是采用离心分离法制备的,每400ml全血分离的血小板数约为0.55×1011,一个病人治疗所需的血小板输注量往往需要多个供者的血小板才能满足,可能使受血者发生很多复杂的免疫问题。
现在,有条件的地区多采用血液成分单采机制备血小板,这样一次可从一个供血者采得血小板约(2.5~6)×1011个。
这种机采是密闭式进行的,所制备的血小板被污染的机会少,纯度高,质量更可靠。
【血小板输注的指征】掌握好血小板输注指征,注意“个体化原则”。
治疗性输注血小板的指征是:①外周血小板计数<20×109/L时;②临床表现有严重出血,特别是有颅内出血可能者。
输注血小板的目的是要临床止血,所以具有以上二条者是输注血小板的适应指征。
【血小板输注的剂量】关于血小板输注的剂量问题,目前意见尚不统一,但一般认为每次输注剂量应足,方能获得好的临床效果。
小儿以0.1~0.2袋/公斤体重计算。
当病人有肝脾肿大、发热、感染、DIC等血小板破坏增加的情况存在时,应适当增加每次输注血小板的剂量。
每2~3天输一次,直至临床出血停止。
有时需要提高血小板(40~60)×109/L方能达到止血目的。
可按以下公式计算出预期血小板增加数:预期血小板增加数(个/μl)= 输入血小板个数0.67×10-3血容量(公斤体重×75)输入血小板后实际提高血小板数常常低于理论计算数,甚至有所输注后血小板数无明显增加,但有时临床止血有效,这种情况可能与血小板在血管内皮重排有关。
四、粒细胞的输注白细胞是许多感染性病原体的寄生和繁殖地,输白细胞传染病的风险较大,而且白细胞HLA抗原系统复杂,粒细胞输注可使受者发生潜在的免疫紊乱,而且疗效尚难肯定,因此粒细胞输注现在临床少用。
粒细胞制剂一般以从400ml全血体外分离得到的约1×109个粒细胞为一个单位。
【粒细胞输注指征】一般以中性粒细胞<0.5×109/L,且伴严重感染,经强有力抗生素治疗24~72小时无效者,方可考虑进行粒细胞输注。
【粒细胞输注剂量】有关粒细胞的输注剂量尚未统一,有推荐每次(1.1~3.5)×1010/m2,每天1~2次,连续4~7天。
五、血浆输注血浆可通过体外人工全血离心分离法或机采法获得。
用于临床的血浆制品主要有: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和新鲜液体血浆。
输血浆有不少副作用和传染疾病的风险,目前已能从血浆中分离出的白蛋白、球蛋白、凝血因子Ⅷ、Ⅸ等多种血浆制品中,其有效成分浓度高、疗效更好,且都经严格灭活处理,安全性更高,所以现在临床上已不用单纯血浆输注进行扩容、提高血浆蛋白成分等。
【血浆输注的指征】现在主张血浆输注仅用于当前市售浓缩凝血因子制剂中尚未包含的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病人出血的止血。
【血浆输注的剂量】血浆输注剂量以达到止血目的为限,一般为每公斤体重10~20ml。
六、白蛋白的临床应用目前商品白蛋白制剂是由经乙肝疫苗免疫后的健康人血浆,用低温乙醇法提取,再经60℃、10小时加热进行病毒灭活处理等工艺制备而得。
该制剂临床应用较安全,输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血浆输注低得多,用于“扩容”效果较好。
随着现代输血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白蛋白制剂正成为一种临床用量很大的蛋白制剂。
【白蛋白临床输注的指征】1.抗休克治疗白蛋白制剂静脉输入后,对治疗急性创伤性休克等效果显著。
2.烧伤大面积烧伤24小时后,毛细血管功能才基本恢复,此时方可开始进行白蛋白输注。
一般以选用20%或25%白蛋白制剂为宜,使血清白蛋白含量升至(25±5)g/L即可。
3.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可输入20%或25%的白蛋白制剂,提高患者血浆中白蛋白的水平,以改善其临床症状。
4.体外循环手术可在体外循环泵灌注过程中使用白蛋白溶液及晶体盐溶液。
5.急性肝功能衰竭伴肝昏迷输注白蛋白可维持血浆渗透压并吸收血浆中过量的胆色素。
6.血液置换治疗可用白蛋白溶液与红细胞混合输入,以换出患者的全血。
7.低白蛋白血症患者腹水影响心血管功能时,可输白蛋白改善其症状。
8.肾透析用适量的白蛋白可防止休克和低血压。
【白蛋白临床输注剂量】关于白蛋白输注剂量,原则上是以使患者血中白蛋白含量接近正常为宜,一般每次输注剂量为1g/kg体重,也可按下列公式进行计算:所需白蛋白量(g)=[期望达到的白蛋白水平(g/L)-现有血浆白蛋白水平(g/L)]×血浆容量×2七、静脉注射人血免疫球蛋白(IVIG)的临床应用目前用于临床的商品Ig均由正常人血浆分离制剂而得,其具有广谱抗体特性,但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今后发展针对某些常见病原体(如乙肝病毒、CMV等)的高效IVIG产品更有意义。
【IVIG的临床应用指征】IVIG的临床应用范围正呈不断上升的势头,较为公认的适应证包括:①原发性免疫缺陷症;②继发性免疫缺陷症;③儿童艾滋病;④同种异体骨髓移植;⑤川崎病;⑥Guillain-Barre综合征;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可能的适应证:重症肌无力、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全身性脉管炎等;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多种自身免疫紊乱所致的疾病;白血病、肿瘤、重型再障、纯红再障等;难治性癫痫、孤独症、儿童强迫症、抽动症等;腺病毒、肝炎病毒、狂犬病毒、EB病毒等多种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等。
【IVIG的临床应用剂量】IVIG静脉给药后利用率很高,依据预防或治疗等不同的临床应用目的,针对不同的病种,IVIG 的临床应用剂量变化范围较大。
一般每次可用200~1000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