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礼仪分解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中国古代以其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充满着传统和礼仪的社会中,人们以尊重和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并遵循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一、婚礼习俗在古代中国,婚礼被视为人生大事,因此有着独特的习俗。
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
比如,新郎要在婚礼前接新娘,这被称为“迎亲”。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郎会穿戴鲜艳的礼服,由喜酒队伍陪同前往女方家中。
娶亲之后,新娘会向新郎的父母敬茶以表示敬意。
而在酒宴上,新郎和新娘还要敬酒给双方亲友以示感谢。
二、寿宴习俗寿宴是中国古代各个年龄段的重要庆典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寿被视为吉祥、幸福和康健的象征。
因此,当人们到了重要的年龄如六十岁、七十岁或更高时,会举办盛大的寿宴来庆祝。
在寿宴上,主人家会准备丰盛的饮食,并邀请亲朋好友出席。
主人家要穿戴新衣,坐在主位上,而座位的排列则按照尊卑和年龄大小顺序安排。
寿星会用碗或筷子敲桌子三次,向来宾表示欢迎并表达感谢。
三、祭祀仪式祭祀是中国古代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视为与祖先、神灵沟通的方式。
古代中国人相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于世间,因此通过祭祀,人们可以向祖先神灵祈求保佑和庇护。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准备供奉祭品,并点燃香烛。
主持仪式的人会诵读祈祷文,向祖先神明表达敬意和祝福。
四、宴会礼仪在中国古代,宴会礼仪被视为面子和地位的象征。
根据传统习俗,宴会主人会提前准备好坐位,以示尊重。
客人到达时,要依照主人安排的座次入席,男女有别,年长者优先。
在宴会期间,主人会向客人敬酒,而客人则要回敬主人三次,并表达对主人的敬意和感激。
五、节日习俗古代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被认为是象征新年新开始的时刻。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扫尘、守岁等。
传统文化礼仪礼貌

传统文化礼仪礼貌1、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2、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
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
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是中国人民独特的宝贵财富。
这些习俗和规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一些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一、婚嫁习俗在中国,婚嫁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环。
中国婚嫁习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传统色彩。
首先是婚礼前的准备阶段,这包括对婚房的布置和装饰,亲朋好友的帮助等。
然后是婚礼当天,新郎需要准备娶亲车队,新娘需要穿着华丽的嫁衣,参加传统的婚礼仪式。
在婚礼过程中,还有一些具体的礼仪规范,比如敬茶、交杯酒等,旨在表达新人对亲友们的敬意。
二、生日习俗中国人对生日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
在中国,庆祝生日时,人们通常会准备一个生日蛋糕,并在蛋糕上插上燃着的蜡烛,寓意着岁数的增长。
过生日时,家人和朋友会齐聚一堂,为寿星举行生日宴会。
在生日宴会上,人们会相互祝福,送上礼物,同时也会赠送寿面等传统食物,以祝愿寿星长寿健康。
三、节日习俗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礼仪规范。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此时,人们要贴春联、扫尘除旧、贴窗花,全家团聚共度除夕夜,并在大年初一互相拜年。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要祭拜祖先,瞻仰墓地,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安宁。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在这一天吃月饼、赏月、赏花灯成为人们的传统习俗。
四、餐桌礼仪在中国,餐桌礼仪非常重要,人们注重各种场合的用餐礼仪。
比如,家庭聚餐时,长辈要坐在主位,年长者先开饭,晚辈不得先动筷子;正式场合,人们使用公筷公勺,不可用手拿食物;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则要敬主人一碗汤等。
这些规范体现了对尊重和亲和的礼貌,也凸显了中国人民的友好风范。
五、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是中国人民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的一种方式。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和规范,通常包括断腰、守丧、厚葬等环节。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这些古老的传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就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进行探究。
一、宴客礼仪中国古代的宴会文化极其重要,宴客礼仪也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
在宴会上,人们注重礼节,尊重宾客。
主人会事先准备好各种美味的饭菜,并按照传统的次序依次上菜。
客人们则要懂得谦虚谨慎,用餐时举止文雅,不大声喧哗,不过多索要。
宴会上一些重要的礼仪程序包括敬茶、敬酒和敬烟等,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
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用来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和崇拜。
这些仪式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如农历新年、清明节等。
人们会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矩,燃香拜神、献上祭品,并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这些祭祀仪式不仅是一种信仰表达,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三、婚丧礼仪婚丧礼仪是古代中国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它们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也是传承家族血脉的关键环节。
在婚礼上,有着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如拜堂、交拜天地、合卺等。
而在葬礼上,人们则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矩,进行告别、入殓、扫墓等仪式。
这些礼仪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婚姻和生死的态度。
四、着装礼仪中国古代的着装礼仪也是一门独特的学问。
在古代,人们对着装有严格的要求,社会地位和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着装风格。
如在宴会上,男子通常会穿著锦袍、走石等华丽的衣物,而女子则以长褙、弹棉、缨络等装饰来彰显自己的美丽和高贵。
而在公共场合,人们则会注重整洁和统一,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自身的素养。
五、节日习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的节日习俗。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活动和习俗,以及特定的饮食和烹饪方式。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年夜饭、贴年红、放鞭炮等传统活动;而在端午节,人们则会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中国民风民俗 第二章 人生礼仪习俗

-
22
“六礼”
▪ 纳采:属意女方时,宴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
▪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 ▪ 纳吉:又称“过文定”,男家请算命人根据男女双方的
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配合,如双方年庚八字无相克, 就可以带备薄礼到女家,奉上聘书,告知女家并商量订 亲条件。
取聪(葱)明伶俐之意。洗三时,亲朋好友以
红包贺礼,主人留亲友吃“洗三面”。
-
4
3、满月礼
▪ 满月酒:亲朋好友带 礼物来道贺,主人设 丰盛宴席款待,称为 满月酒。
▪ 剃胎发:满月时,为 小孩第一次剪理头发, 称为剃胎发。
-
5
4、百日礼
▪ 穿“百家衣”:父母 期望孩子健康成长, 认为这需要托大家的 福,从各家取一块布 片,将布片拼合起来 做成服装就成了百家 衣。
饮交杯酒
▪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要 举行合卺(jin)礼, 就是吃合婚酒。到了 宋代,合卺礼发展为 饮交杯酒。
-
31
结发之礼
▪ 结发在古代称合髻, 新婚夫妻同坐于床, 男左女右,取新婚 男女之发而结之, 向征着夫妻永不分 离的美好含义。
-
32
闹洞房
▪ 闹洞房是为了趋逐邪 灵的阴气,增强人势 的阳气,所以民间俗 语说“人不闹鬼闹”、 “不闹不发,越闹越 发”。
第二章 人生礼仪习俗
▪ 人生仪礼民俗贯穿于人们生活过程的始 终,主要包括出生礼、成年礼、婚礼、 葬礼。
-
1
一、出生礼
▪ 婴儿诞生,有诞生礼;三日后,有三朝礼; 出生一月,为满月礼;出生百天,行百日 礼;一周岁时,行周岁礼。
-
2
1、诞生礼
中国各地丧葬风俗礼仪

中国各地丧葬风俗礼仪各地根据各自民俗的不同葬礼也存在着差异,如今社会对古老风俗的传承已经越来越弱。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风俗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1:自古中国丧葬风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风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
(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
今日的人们往往将做七转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如今只烧单数,烧大七)。
按丧事风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
(烧五盆纸花)。
按丧事风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
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方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
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状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
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
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示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囚七”。
每“七”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
七个“七”中如有一个以上的“七”与农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称为“犯七”,假如没有“犯七”,孝子则要在“复山”前讨足一百户人家施舍的米,用来在“复山”那天款待前来致祭的亲朋。
广东的丧葬风俗送终病者为长辈,在临终弥留之际,家中全部儿孙要守候病榻前“送终”。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1、拱手礼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
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
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展臂,至胸前合,拢手。
男左手前,女右手前。
躬身(30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
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展臂,至面部前,拢手。
躬身(45度)。
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
一般行一个,叫“拜”。
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
”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
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
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
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
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
两德兼备而各有显。
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
”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
”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
”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
”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
”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
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
先行拜礼,行两个。
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
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
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
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
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
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
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
中国各个民族礼仪习俗

中国各个民族礼仪习俗中国各个民族礼仪习俗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礼仪和习俗,那么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各个民族礼仪习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各个民族礼仪习俗 1锡伯族: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
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分相等,客人应起立或欠身双手接;客人告别时,全家要出来送至大门口。
阿昌族:讲究礼貌,尤其对老年人非常尊敬,人们无论集会或在家里,只要有老年人走过来,都要站起来让座,表示尊敬和欢迎。
客人来访,必以家中最好饮食热情款待。
普米族:普米族热情好客,客人若在盛夏来访,主人当着客人的面宰杀猪、羊、鸡、鸭、以示诚心;客人离去时,主人要送客人一块猪腿肉,称为“散份子”;在婚丧和集会时,要用牛角杯盛酒敬客,并以客醉为体面。
盖新房时,亲友邻里前往帮忙,主人只待以酒饭,不给报酬。
塔吉克族:男子相见,一般都亲切握手,亲密的要互吻彼此紧握的手背,最亲密的还要相互拥抱;女子相见,长者吻幼者之眼,并抚摸其头顶,幼者吻长者手背,平辈则互吻面颊,亲密的则吻唇;男女相见,行握手礼,有亲戚关系的则多由女方吻男方面颊。
如有客人投宿,无论认识与否,都盛情款待。
怒族:善良朴实,乐于助人,热情好客。
客人来访,主人都要热情款待;打到猎物,全村每人都有一份;谁家修房子,只要告诉日起,全村人都会前去帮忙,不计报酬。
乌孜别克族:好客,注重礼节。
幼者尊重长者,有话让老人先说,走路让老人走在前面;外出骑马时,若二人共乘,则长者再前,幼者在后,男在前女在后。
平辈妇女相见,手放胸前鞠躬后可拥抱,长者可以吻幼者脸颊。
男的见面,手放胸前鞠躬后握手。
对来访客人都热情招待。
中国各个民族礼仪习俗 21、蒙古族: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2、回族: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地婚俗
• 辣子面 白族人婚礼以热烈隆重而著称。 因白族话中“辣”与“亲热”谐音。因此, 当新郎进入洞房时,新郎的伴郎们即将辣 子面撒入早已备好的火盆里,一时辣味四 溢,呛得新郎和新娘一阵大咳。接着,新 人在新房里吃喜饭、喝喜酒,在菜饭及酒 肉中同样调入很浓重的辣子面,辣得新郎 新娘难以下咽。这时闹喜的人们便发了一 片欢声笑语。
丧葬礼仪
• 葬礼仪是人的最后的“脱离仪式”。其仪式主要 有:初终、设床、沐浴和报丧。 • 初终。指弥留之际 ,亲属一般都会嚎啕大哭,然 后进行招魂 。 • 设床。招魂以后,要设床停尸 ,对死者的遗体进 行清洗,穿上新衣。然后移尸到停尸床上,面部 盖一张纸。起长明灯为死者照路,最后上供品 。 • 报丧。这是把死讯及时报告给亲朋、邻居和有关 部门。
中国礼仪民俗
人生礼俗概述
1 人生礼仪民俗的分类
(l)诞生礼仪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和庆贺生子 三个阶段,而以第三个阶段为中心部分 (2)成年礼仪 又叫成丁礼或冠礼。是为承认年轻 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 。 (3)婚姻礼仪 婚姻作为民俗现象,其内容主要包 括婚姻形态和婚姻礼仪两个方面。 (4)丧葬礼仪 是人的一生当中最后一项“脱离仪 式”。它是指人死后,亲属、友人、邻里为之举 行殓殡、祭奠、哀悼的习俗惯制。
人生礼俗
礼俗是约定俗成的、为一定地区或特定团体的民众 生活有序而形成的行为规则。具有自发性、自在 性、随习性、传承性。 •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 地区、不同的民族孕育了不同的习俗、不同的礼 仪。礼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谓无 时不在、无处不有。由于受到科学发展水平的限 制和思想认识能力的局限,我国民间产生了大量 禁忌。 • 因此,我们要“入国问禁,入境问俗,入门问 讳。”
诞生礼仪
• 诞生是人生的开始,诞生意味着家庭血脉的繁衍 与继承。 家庭、家族乃至整个社会对人的诞生都 非常重视。 ①求子仪式。 ②孕期习俗。《烈女传》 “太任之性,端壹诚庄, 维德之行。及其有身(身孕),目不视恶色,耳 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 。 • --孕期禁忌 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 出恶言 ,不时不食 。
韩国冠礼
韩国笄礼
日本冠笄礼
• 日本冠笄礼:1月15 日是“成人节” (日本政府宣布从 2000年开始,把成 人节的日期改为每 年1月第二周的星期 一),全国放假祝 贺。各个市、镇、 村为步入20岁的青 年男女举行成人仪 式。
婚礼
• 《礼记》:婚礼者,礼之本也。……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 • 中国最早的婚礼仪式,记载于《仪礼》(春秋战 国遗留下来的周代礼制汇编)“婚有六礼,一纳 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 • 三书六礼 三书即聘书(订亲之书)、礼书(礼物 清单)、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 • ① 相亲、定婚阶段 • ② 迎娶阶段
各地婚俗
• 茶 在广西江流域十分盛行新娘茶,新媳妇于婚典后的第二天必不可 少的第一件事——给亲人敬茶。这天新娘早早起床,一边生火烧洗脸 水,一边煮茶。新娘茶的水须是某一口井的一天中最早挑的那担水, 水和锅都不能有半点油星,这样才吉利。烧好水新娘子就服侍家婆起 床洗脸,而后由家婆把准备好的一百个茶子、十抓茶叶(一定要老茶 叶,叫茶婆,越老越好,取“老婆”之意),双手交给媳妇,喻意新 婚夫妇将是百子千孙。新娘子接过茶子茶叶再一次洗刷锅头,觉得没 有问题了,才放入茶子茶叶煮茶。新娘茶第一杯敬丈夫,茶水中还要 放一块四四方方的米花糖意指男子汉大丈夫可以四海为家。丈夫接过 妻子献上的茶时,新娘还要唱道:“送给一杯红红茶,望夫富贵又荣 华,敬上一块四方糖,望我夫妻恩爱长。”
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征
亲迎
请期
“六礼”释义──纳采、问名
• 纳采: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 “六礼”中的第一礼。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亲, 送礼求婚。初议后,若女方有意,则男方派媒人 正式向女家求婚,并携带一定礼物,故称。 • 问名: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二礼。即男方遣媒人到 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 吉合八字。《仪礼· 士昏礼》郑玄注:“问名者, 将归卜其吉凶。”贾公彦疏:“问名者,问女之 姓氏。”
现代诞生礼仪
现代的生育礼仪远没有传统生育礼仪那么复杂。然 而一个年轻的生命来到人世间,毕竟是一件重大 的事情,所以对于满月和百日还是要举行一定的 仪式。亲朋好友知道一个生命呱呱坠地后,也会 携带衣服、食品、水果、玩具等礼品陆续去看望 产妇和婴儿;在满月那一天,部分家庭会摆上满 月酒,恭请亲朋好友光临,感谢亲朋好友送来的 礼物和祝福;在百日那天,农村甚至部分城里人 仍然盛行给婴儿打制长寿锁、百家索或手足镯子 等;在周岁时,外公外婆还会送来衣服、玩具之 类的礼物。
“六礼”释义──纳征
• 纳征: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 多地区。“六礼”中的第四礼。亦称“纳 成”。即男家纳吉往女家送聘礼。《礼 记· 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 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 此仪礼婚约完全成立。
“六礼”释义──请期
• 请期:古婚礼六礼之一。男家行聘之后, 卜得吉日,使媒人赴女家告成婚日期。形 式上似由男家请示女家,故称“请期”。 《仪礼· 士昏礼》:“请期,用鴈。” 郑玄 注:“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 往辞,即告之。”《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这里 金员外 晓得外甥归来快了,定了成 婚吉日,先到 冯 家下那袍段钗环请期的大 礼。”
• ——催生 。产妇临盆前,娘家要备好新生婴儿软 帽(俗称“被窝帽”),和尚衣(无领,无钮扣, 以绳带连系的小人衣),包裙 ,口涎围、小鞋袜、 尿布、红枣、红糖、鸡蛋等物,于月初一或十五 送至婿家,俗称“催生” 。 • ③庆贺生子。 • —— “洗三” 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浴庆贺 仪式,谓之“洗三” 或“三朝” • —— “满月” • —— “抓周”
“六礼”释义
• 亲迎: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 多地区。“六礼”中的第六礼。俗称“迎 亲”。新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通 常是男家将婚期通知女家后,到成婚日, 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接新娘,也有由男家 派遣迎亲队伍迎娶,新郎在家等候。起源 甚古,唐杜佑《通典· 第十八天子纳妃后》 载:“夏亲迎于庭,殷于堂。周制限男女 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
少数民族的婚姻形式
1 抢婚习俗。抢婚,又叫掠夺婚。是指通过抢劫妇女来缔结 婚姻关系,如云南德宏 一带存在此风俗。 2 表亲婚。表亲婚分为姑表(舅表)婚、姨表婚 。土家族 中有这样的谚语:“姑妈女,顺手牵”,“舅舅要,隔 河叫” 。 3 转房婚。所谓“转房”,是指兄亡后嫂嫂可转嫁给弟弟, 或弟亡弟媳转嫁给兄;姐亡后,妹妹续嫁给姐夫的一种 婚俗 。 4 不落夫家。指新娘出嫁后,只在夫家住几天便回娘家长 住,与其夫则偶尔相会,直至怀孕临产才被接回夫家。 生下孩子后,才能真正落脚到夫家 5 走婚 流行于泸沽湖畔的摩梭人。
《诗经.氓》
•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 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 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 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 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从《诗经.氓》看古代的婚姻
• 婚姻之成立,必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原则。诗经中的氓不找 媒人去提亲,而像当代青年或西方王子一样,自己就求婚去也,就不 符合当时的礼法。《齐风?南山》唱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又云:“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此时的媒人非同寻常,乃国家公 务员,官名“媒氏”,职“掌万民之判”,专门为未婚男女做媒。故 《说文解字注》云:“媒者,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可见,只有父 母认可、媒氏说合的婚姻,才具有法律效力。 • 除了包办,也有自由恋爱。诗中的美女与氓,看来是先自由了, 但不敢私定终身,还想披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合法外衣。 《周礼媒氏》贾公彦疏云:“仲春,令会男女之无夫家者,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也就是说,第一,在仲春季节;第二,帅哥和没嫁人的 美女相互看上了且成了家,法律是不禁止的,但由此形成的婚姻就不 是明媒正娶,只能叫“奔”。奔不是说二人私奔了,而是说奔的婚姻, 女方只能当小老婆,《礼记.内则》曰:“聘则为妻,奔则为妾。”虽 委屈如斯,然观《诗经》之《关睢》、《蒹葭》、《秦洧》、《淇 奥》、《褰裳》等篇目,可知已经奔的和正在奔的男女,实大有人在, 足见爱情力量之大也。
洗三
• 洗三又叫“贺三朝”,是家庭、家族、亲 朋好友庆贺添丁进口的仪式。在某些地方 婴儿出生三天时,主人会请一位福寿双全 的老太太主持洗三仪式,为婴儿洗身,一 边洗,一边念诵祝福的喜歌。洗浴完毕, 主人备酒菜或汤面招待亲朋好友,俗称 “汤饼筵”,也叫“吃三朝酒”,亲朋好 友则说一些长命百岁之类的吉利话。 “洗三”仪式的举行意味着人生的开始并得 到社会的正式认可。
成年礼
• 成年礼是为青年男女取得进入社会的能力 和资格而举行的礼仪。
(一)古代成年礼
古代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成年礼 称为“笄礼”,合称冠笄之礼,是汉民族 及兄弟民族人生四大礼俗之一,现已不太 流冠礼
• 古代男子20岁就进入“弱 冠之年”,要行加冠礼。 冠礼又称“三加礼”,在 我国朝鲜族保留得较完整。 初加时,给受礼的男子结 发髻,加网巾,加冠;几 天以后,选择吉日再加, 此时将初加时的冠巾取下, 换上纱帽;三加时,加上 幞(fú头)。行三加礼时,主 持人口念颂词,冠礼结束 后,加冠者到祠堂向长辈 施礼。(右图为山东大学 学生举行冠礼)
诞寿礼仪
成年之后,人们对逢十的生日看得较重,特 别是对 60、 70、80等寿诞看得更重。在民 间还有“十全为满、满则招损”的说法, 因而,采取虚年做寿的方式, 60、 70、80 虚岁生日时做寿等就属此种习俗。 • 以前,为老人庆寿比较慎重,仪式较复杂。 寿星身着体面的服装,接受晚辈的跪拜祝 寿;吃太平面并摆寿席,宴请亲朋好友并 接受庆贺。
“六礼”释义──纳吉
• 纳吉:婚姻礼仪。六礼中第三礼。是男方问名、 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 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郑玄 注:“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 之事于是定。”宋代民间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 婚。至明代,以媒氏通书、合婚代之。清代,纳 吉一仪已融于问名和合婚的过程中。民国时期, 无纳吉仪,只有简单的卜吉习仪,多将女方庚贴 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内无发生异事,则认为顺利, 就拿男女庚贴去合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