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白杨礼赞》

在《白杨礼赞》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我反思了一下教学的效果和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很有效,学生们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章产生共鸣。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使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概念,比如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我看到学生们在听到这些解释时,眼神中流露出了理解和认同。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白杨礼赞》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和赞美身边的“白杨树”。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学习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它的枝条向上,像是要拥抱太阳”,理解其表达效果。
-重点三:词汇和句式的积累。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和优美的句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举例:积累词汇如“傲然”、“挺拔”,学习复杂句式如“它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向上生长上”。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需要从表面的景物描绘中深入挖掘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内涵。
二、核心素养目标
《白杨礼赞》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设定为:(1)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美;(2)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作者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3)深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4)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感,通过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知和自豪感。以上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含的民族精神,这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需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写作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难以识别和运用课文中复杂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拟人等,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情感共鸣的激发:如何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进而产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白杨礼赞》是一篇以白杨树为载体,表达作者对民族精神的赞美的散文。散文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它通过抒发作者的情感,描绘事物的形象,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白杨树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散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并感受自然与精神的美。
-语言表达的学习: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词句,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习并模仿,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举例:
-文章开头的“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与结尾的“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通过对比展现了白杨树的精神特质。
- “它不软弱,也从不骄傲;它扎根在贫瘠的土地上,却枝繁叶茂”等句子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白杨树以人的品质。
3.课文内容理解与分析: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从形态、精神、品格等方面对白杨树的赞美,以及白杨树所象征的民族精神。
4.写作特色探讨:学习并借鉴课文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拟人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对白杨树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学习《白杨礼赞》,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增强文学鉴赏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bái yáng)礼赞备课教师使用教师授课时间课时 2课题白杨礼赞课型教读教学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重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说明二次备课复习上节课内容,巩固练习新课导入第一课时同学们,上面四种植物都是我们常见的,他们各有风姿,有挺拔的松、青翠的竹、亭亭的荷、幽香的梅。
外观、性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品质。
同学们,讨论之后说说这些植物各象征什么品质?(用文字在图片上显示:荷-高洁、松-坚贞、竹-气节、梅-坚韧)作者简介(1)学生根据资料进行自己介绍。
(2)幻灯片呈现作者简介。
(强调记忆)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课程讲授自主学习1.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生:答“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
2.课件呈现要求掌握的字词并播放《白杨礼赞》的朗读带,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给下面字注音。
听完后要求每组派代表把注音写在黑板上。
后老师订正。
3思考: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同学们思考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后课件显示: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4.动手:本文五次提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用笔在书上画出来。
老师检查学生画的是否准确。
5.根据主线试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提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白杨礼赞》的优秀教案设计篇一一、预习课文。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题。
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姗姗( ) 怅然( ) 惴惴不安( ) 谆谆告诫( )甘霖( ) 祈盼( ) 袅袅婷婷( ) 熠熠夺目(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枕戈待旦南辕北辙瞻前顾后温馨相濡以沫荣辱不惊踌躇二、学习新课。
1.检查作业。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A.作家说人们总是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
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
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A.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家说,这个词的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
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白杨礼赞》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后,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们在讨论环节不够活跃。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将在下一节课中,尝试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
2.教学难点
(1)情感把握: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具体包括: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背后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奋发向前的精神。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感悟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情感素养。
(2)写作技巧的运用: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写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例如:
此外,关于课堂互动的开展。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尝试采用了分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但实施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表现不积极。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下一节课中,进一步优化互动环节,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时,关于教学方法的调整。在本次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依赖讲授法,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计划在后续教学中增加一些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4)文化认同感的塑造: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3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篇一一、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整体把握教育教学内容。
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为学业水平测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学期完成选修《传记作品选读》、《语言文字运用》、《新闻阅读与实践》、《文章写作与修改》《传记作品选读》教材中选收了中外10位杰出人物的传记。
他们中有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也有科学家、文学家和科技界、商界的成功人士,涉及面很广。
选文特别注重传主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注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境界能否激励青年人健康成长,学生可以从不同侧面向他们学习,吸取他们宝贵的人生经验。
《语言文字运用》选取大量鲜活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剖析语言现象。
借此指导学生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况分析1、教材分析: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缘事析理要深刻,讴歌亲情要充实,锻炼思想有文采,注重创新写新颖。
写作要求更高,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学生分析:学生在现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课外迁移不够深,进入高二下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还有待加强。
虽说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还可以,但学习习惯还不是很主动,上进心有个别同学不太强,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四、具体措施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白杨礼赞》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裕感情的语句,体会此中蕴涵的感情,赏析重点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 课时三、教课过程第一课时( 一 ) 创建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拜,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拜的心情赞叹白杨树。
3. 认识相关写作背景和文学知识。
阅读课文说明①,教师增补:茅盾,现代着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 年 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对持阶段。
茅盾在1938 年末到 x 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 年 3 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以后走开延安到重庆。
这时期,他惊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舟共济,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辛卓越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稳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依据地。
作者从抗日依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程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因为当时作者生活在公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可以直抒胸臆,因此采纳委婉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忱颂扬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勇敢不屈的斗争精神。
( 二 ) 整体感知,初步掌握课文基本内容1教师范读全文。
要修业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阻碍。
[ 好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修养深的人有时间所获得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天成,好手偶得之。
”好手,指技艺高明的人。
秀颀:美而高。
颀,高。
[ 主宰 ] 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文章本支配。
往常[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诵全文,初步领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怀线索。
明确:赞叹白杨树的“不平庸”是本文的抒怀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白杨礼赞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应用。
3.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4.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导入新课
显示白杨树的图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种树,这种树叫白杨树。
请同学们对照图片说说这种树的特征,并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由这种树联想到了什么?
【教学提示】
白杨树笔直的干,向上收拢的枝叶都是它最典型的特征,它本身也容易让人联想到戍边士兵、保国的将军等。
教师宜在引导学生对白杨树整体进行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写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并说说朗读时应把握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朗读时应读出文中的激情与豪气,读出深蕴其中的赞美之情。
2.本文的题目为《白杨礼赞》,而作者也确实是在不断地赞扬白杨树,请你找到文中赞扬白杨树的语句,说说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赞美白杨树的,从哪几个方面赞美了白杨树。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1段是总体的赞美,与题目对应,也承接后文)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4段的赞美是在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发出的,白杨树在黄土地上傲然挺立,形成一种意境美)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6段的赞美是在第5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不平凡,有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发出的,赞叹白杨树的形美与神美)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这里由白杨树的品质联想到当地人民的品质,白杨树已经具有了象征意义,既是赞美白杨树,又是赞美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总结性的赞美,与前文所有的赞美形成呼应)
3.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2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
可以?
明确:这一段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同时又用“单调”与第3段中白杨树“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两相对比又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此外,作者在此处用“单调”这个字眼,看似是贬低环境,实则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做准备,这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因此不能删掉。
目标导学三:把握白杨树特征,体会其象征意义
1.请你阅读课文第5段,说说作者刻画了白杨树怎样的外部形态及内在品格。
明确:
白杨树
(描写、刻画)⎩⎪⎨⎪⎧外部形态⎩⎪⎨⎪⎧⎭⎪⎬⎪⎫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泽旺盛,要力争上游内在品格⎩⎪⎨⎪⎧⎭
⎪⎬⎪⎫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坚强,有斗争精神
2.请你阅读第7段,作者为什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不是贬低了白杨树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作者说它不是“好女子”是为了突出白杨树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的伟丈夫形象,如同第2段用“单调”字眼一般,作者在此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突出白杨树“伟丈夫”的品质。
3.请你仔细阅读第7段,说说作者是如何由树及人,写出白杨树的内涵的,文中的白杨树到底象征了什么。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用了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清晰明了地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一个“难道”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教学提示】
教师可在此补充抗日战争时期北方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的资料或图片,引导学生将白杨树的特征与抗战精神相结合,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
4.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楠木在文中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楠木”象征了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诸如国民党反动派)。
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协调和完整。
目标导学四: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类散文
探究一: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明确: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提示:《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抗日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战绩。
茅盾从广大北方抗日军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探究二: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明显地感受到白杨树的挺拔象征着朴实坚韧的农民士兵,
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精神象征着民族解放战争中的革命精神。
为什么白杨树会如此具有象征意义呢?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象征手法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本分析。
明确:(1)作者最初在描写白杨树时极尽笔墨对白杨树的外部形态及内在品格进行描绘赞美,已赋予其人性化的特征。
当作者用四个反问句点明之时,这象征意义便立即凸显出来。
(2)从本文的象征手法运用来看,象征手法首先是一种结构立意上的技巧,而不是语言运用上的技巧,所以它不像比喻等修辞手法,不是简单说“北方的劳动民众像挺直的白杨树一样坚韧”,而是先刻画白杨树,再点出其象征意义。
这也说明了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宜先对某一事物做具体描绘,突出它具有象征意义的特点,再赋予其象征意义。
此外,本文是托物言志类散文,而如何将物与志相结合呢?象征的手法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
三、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白杨树――→不平凡(线索)⎩⎪⎨⎪⎧⎭⎪⎬⎪⎫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品格――→
(象征) 北方广大的劳动人民、士兵以及坚韧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