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举例:苏轼在黄州定慧院寓居期间的生活境遇,对于学生理解诗词的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特殊情感的经历?”比如,在宁静的夜晚,你是否有过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在特定环境下如何表达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诗词,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语言建构与应用:掌握古诗词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古诗词,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这次《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了解诗词的背景、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他们逐渐能够领悟到苏轼在特定环境下所表达的情感。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对于诗词朗读环节,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和情感把握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一点,多给予学生示范和指导,让他们在朗读中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卜算子》这首诗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创作手法。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古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的一首诗,以下是其翻译、时代背景和作者境遇的赏析:一、翻译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二、时代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黄州定慧院寓居时所作。

当时,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被贬到黄州。

由于受到排挤,他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无人能理解。

在这个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诗,通过鸿的孤独缥缈,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三、作者境遇苏轼是一个才情横溢的人,他曾经在朝堂上叱咤风云,但因为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被贬到黄州。

在黄州,他的生活都成问题,但他依然乐观旷达,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然而,他的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却无人能理解。

他曾经写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词句,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同时,他也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来表达自己旷达的人生观。

在这首诗中,苏轼以鸿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孤寂的心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他通过描绘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等细节,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同时,他也通过鸿的形象来表达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总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的一首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鸿的形象和孤独心境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高洁品质。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课堂背景《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也是他晚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视角独特的方式,讲述了诗人在黄州定慧院的生活和修行。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意义并掌握其诗意、情感、意象等方面,从而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及时代内涵。

二、教学目标1.理解黄州定慧院的生活。

2.初步了解卜算子的用意。

3.掌握诗歌的情感和意象。

4.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及时代内涵。

三、教学准备1.黑板、粉笔、挂图等教学设备。

2.课本及其他相关材料。

3.学生们需提前准备笔记,以方便课堂上的讲解及交流。

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讲解诗歌的篇目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环境以及白居易的创作意图。

2.诗歌学习1)学生们可以一起朗读诗歌。

2)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情感和意象,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对这些意象的感受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象。

3)诗歌的语言特色,包括以“卜算子”开头和冗长的定语修饰等,也可以在课堂上讲解和讨论。

3.艺术特点及时代内涵1)课堂讲解唐诗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2)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文学形式、时间的制约、诗人的思想等多个方面分析诗歌,从而体现唐代诗歌的独特性和时代价值。

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深入理解白居易创作意图。

四、复习总结1)教师简要讲解课程的核心内容。

2)帮助学生自己梳理课程关键点,回顾今天上课的收获。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学生对诗歌的分析和讨论进行评价。

通过这些评价,帮助学生提高对诗歌鉴赏和思考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我认为课堂讲解需要更多的重点词汇与讲解,我们可以在之前将其读入范围,以帮助学生轻易获得自己的信息。

此外,小组讨论比起教室大讨论可能更能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以最丰富的方式表现出学生的权衡,并帮助他们从自己的视角中理解文本通过本次课堂,我们深入了解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卜算子》一诗。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八年级下册语文)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八年级下册语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苏轼生平经历及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借助意象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结合课下注解,赏读此词,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词人被贬的愁苦孤独,学习词人清高自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借助意象,感悟意境美,理解词人的愁苦孤独与清高自守。

学习借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材分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共八首)中的其中一首。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学情分析】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年多朗读和品析古诗词的经验,尤其是对苏轼的部分诗歌及创作特点耳熟能详,前面已经学过了作者的多篇古诗文,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名句,有一定的古典文学及欣赏素养,这就为学习这篇诗歌做好了准备。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2min)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古代文人有过苦难的体验,往往能写出好文章。

如果屈原不是被流放,就不会有《离骚》问世;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就不会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如果刘禹锡不是被贬,就不会唱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励志高歌。

(轻音乐播放)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到930多年前的那个月夜,滴漏已尽,万物入梦,被贬至黄州的一位词人在孤寂地徘徊、痛苦地思索,他将会向我们诉说怎样的心语呢。

八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教学设计
2.熟读成诵,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诗句的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会运用这些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4。
5.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诗句进行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5.课后拓展: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诗人身处困境,依然坚定信念、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人生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要学会勇敢面对,保持乐观。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用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珍惜当下,感恩生活。
-分析:“诗人通过描绘孤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在政治失意时的孤独与坚守,以及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
3.文化拓展:介绍诗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卜算子”、“定慧院”等,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拓展:“‘卜算子’是古代一种占卜方式,诗人以此为题,寓意着对自己命运的探究与反思。”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引导:“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我们要学会像苏轼一样,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课后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建议:“希望大家课后能主动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他的文学成就,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作业完成时间为一周内,请同学们合理安排时间,确保作业质量。
2.解析文章和感悟文章要求字迹工整,语言表达流畅,注意使用修辞手法。

《卜算子-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卜算子-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卜算子-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宋代〕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遗憾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二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精讲优秀课件PPT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精讲优秀课件PPT

上片主要通过对缺月、疏桐、人、孤鸿等事物 的描写,营造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写出了词人 孤独、凄苦、伤感的心境。
合作探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 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 赏析。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 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 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寒冷 的夜晚。在此作者托物抒怀,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 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合作探究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寒冷的夜晚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卜算子·黄州 定慧院寓居作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 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文汪洋恣肆,明白 畅达,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 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 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 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 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 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整体感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 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 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
于是,到湖州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 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 可,于是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幸运的是,经过多方营 救,最终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受当 地官员监视,不能离开此地,也没有实权。
初到黄州的苏轼,贫困到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暂住在古寺定慧 院中。
第一步:读心情词,感知氛围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 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 栖,寂寞沙洲冷。
• 你觉得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哪些字词可以直接感受出 来?
品读——目中有象
第二步:读意象词,理解心境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 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 栖,寂寞沙洲冷。
• 本词有哪些意象?
• “从
,我读出了苏轼此刻
,因为
。”
深读——心中有情 第三步:读词下阙,领悟深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 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 栖,寂寞沙洲冷。
•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的风度和格局,应该是在他落难的 时候,而不是在他意气风发的时候。”
苏轼的魅力
• 不仅在于他多才多艺,他能够做很多的事; • 还在于他坚守自我,他只做自己愿做的事。
延读——胸中有人
第四步:其他作品,了解诗人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射天狼。”
• 落难的时候,谁都会痛苦,但若你认为自己是对的,那就 不要委曲求全,要再怀着一颗炽热之心走下去。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乡、离愁别绪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凄凉悲伤
“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
游子思乡怀亲的愁苦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序】:写在词牌下面的文字,一般都比较简短,用 来说明写作的背景、原因等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 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 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 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苏轼获释出狱, 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 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有种落寞悲凉之感,对自己的一种自嘲。 ②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旷达乐观的心境。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失落孤寂与苦心淡然交织
言发于心而充 于口,吐之则逆人, 茹之则逆余。以为 宁逆人,故卒吐之。
苏东坡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答李端叔》)说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 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Biblioteka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元丰五年(1082)
旷达超然 悲苦孤寂
矛盾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元丰六年(1083)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在诗词、散文方 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 洵,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为“唐宋八大 家” 之一。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 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 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 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标题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提示诗歌的主要内容。 理解标题有助于对诗歌整体内容甚至感情基调的把握。
寓,寄也。 ——《说文》
“宀”表示房屋。 “禺”意为“山角落”、“山角里”。 即“坐落在山角里的房屋。” 引申义:暂居之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意是诗人内心的情思 象是外在的生活物象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 情思的物象。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