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春节》,其实是小孩子的春节
六下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全文共有17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段),写迎新年。
时间上是从腊八到除夕,分为三个层次:1~2段为第一层,写腊八的风俗;3~6段为第二层,写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风俗;7~8段为第三层,写除夕前迎新年的风俗。
第二部分(9~16段),写庆新年和闹元宵。
分为三层:9~11段为第一层,写拜年与游玩;12~15段为第二层,写闹元宵;16段为第三层,写新年结束,大家又要忙着干活。
第三部分(17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作者通过新旧社会不同春节的对比,极其巧妙地赞美了新社会人们思
想观念的转变,从而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过去,过年跟迷信分不开,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过去的花费是用在神灵身上,现在则不必了;过去儿童有“怕神怕鬼”的恐惧,现在则只快活地过年;过去大家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则是快乐地过年。
作者由衷地感叹道:“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的确,这样的感叹,反映出的是新旧社会不同的社会制度与价值观念,流露出的是作者对新生活的热情的赞美与无比的热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的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的读书笔记读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就像跟着他老人家在北京城里过了个热闹年,那股子喜庆劲儿,真是从字里行间透出来,让人打心眼里觉得欢喜。
文中提到,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就悄悄冒头了。
这一天得熬腊八粥,各种各样的米,各种各样的豆,还有红枣、栗子、花生啥的,一股脑儿全放进锅里煮。
那煮出来的粥啊,稠乎乎的,甜滋滋的,光是闻着味儿,就能把人的馋虫勾出来。
家里的大人小孩,一人捧着一碗,呼呼地往嘴里送,那叫一个满足。
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可不得了,得送灶王爷上天。
大人们恭恭敬敬地在灶王爷像前摆上糖瓜,嘴里还念念有词:“灶王爷,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我那时候小啊,就瞅着那糖瓜,心里直犯嘀咕:这灶王爷真能吃上这么甜的糖瓜?别是都进了我们小孩儿的肚子吧!过了二十三,就得大扫除了。
全家老小齐上阵,把家里的边边角角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记得我当时被分配去擦玻璃,踩着凳子,手里拿着块抹布,左擦擦,右擦擦。
可那玻璃好像故意跟我作对似的,擦了半天还是花里胡哨的。
最后还是老妈出马,拿着报纸,蘸上点水,几下子就把玻璃擦得透亮,我在一旁看得是目瞪口呆。
紧接着,就得预备年货了。
什么鸡鸭鱼肉、蔬菜水果,还有各种零嘴儿,都得买齐喽。
去逛集市的时候,那才叫热闹呢!人挤人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卖春联的摊位前围满了人,大家都挑着自己喜欢的春联,盼着新的一年能有个好兆头。
我跟着大人在人群里钻来钻去,一会儿看看这边的玩具,一会儿瞅瞅那边的糖葫芦,心里甭提多美了。
到了除夕,那更是热闹非凡。
白天,大人们忙着贴春联、挂灯笼,把家里布置得红红火火的。
我呢,就在一旁捣乱,不是把春联贴歪了,就是把灯笼线缠成一团。
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那满桌子的菜啊,看得我眼睛都直了。
有香喷喷的红烧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有油亮亮的红烧肉,馋得我直流口水;还有那白白胖胖的饺子,咬一口,满满的都是幸福。
吃完年夜饭,就该守岁了。
我强撑着不让自己睡着,可眼皮子总是不听话,直往下耷拉。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时北京的春节笔记

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时北京的春节笔记咱今天就来说说六年级下册里《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笔记哈。
一听到北京的春节,那感觉就特别热闹喜庆。
这课文一开篇啊,就把咱带到了老北京过年的那个氛围里。
就好像我们能看到大街小巷都开始有了过年的动静。
那些卖年货的小摊子啊,肯定是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
有红红的春联,上面写着吉祥话儿,什么“福满人间”之类的;还有那大大的福字,贴在家里多喜气。
这时候的北京啊,就像是一个被红色和欢乐填满的大盒子。
在这第一课时里,咱得知道作者老舍先生那可是特别会描写这种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的。
他写的时候就像一个老北京在跟你唠家常一样。
你看啊,从腊月初旬开始,人们就忙活着过年了。
这腊月初旬的忙碌啊,那可都是带着满满的期待的。
大人们忙着熬腊八粥,这腊八粥可讲究了,得把各种米啊,豆啊都凑齐了,就像一场小小的粮食聚会。
什么糯米、红豆、绿豆、红枣,这么一煮,满屋子都是香甜的味道。
小孩子们呢,肯定是在旁边馋得流口水,眼巴巴地等着能喝上一口。
这时候的家啊,就弥漫着这种浓浓的年味和暖暖的亲情。
说到这,咱就得提提老舍先生描写的那些过年的习俗。
比如说泡腊八蒜,这可有趣了。
把蒜瓣儿放到醋里,封起来,然后就等着它慢慢变绿。
那蒜瓣儿啊,就像一个个小小的翡翠珠子,泡在醋里可好看了。
这蒜啊,到了过年吃饺子的时候,就着饺子吃,那味道,又酸又辣又脆,可带劲了。
再说说过小年吧,这小年一到,就感觉离年更近了一步。
小年那天啊,人们要祭灶王爷。
这灶王爷的画像往灶台上一贴,前面再摆上点糖果之类的供品。
为啥摆糖果呢?这就有点俏皮了,据说是要让灶王爷吃了糖,嘴巴甜,到了天上就只说这家人的好话,不说坏话。
你看,这老北京的习俗里还带着这么点小狡黠呢。
还有啊,在这第一课时里,咱们能感受到老北京过年的那种按部就班的节奏。
每一个日子都有它特定的事情要做,就像一场盛大的演出,每个环节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每一天都充满了仪式感。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群文阅读《北京的春节》《过年》《除夕》

老舍《北京的春节》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 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 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 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 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 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 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 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 岁。
梁实秋《过年》
斯妤《除夕》
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 的日子。记忆中这个日子在老外婆 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凌晨三 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 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 今天是腊月廿九。是围炉的日子, 迎新送旧的日子。 在闽南老家,这一天是大忙特忙 的日子。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 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 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 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 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 然后,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 年饭…… 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 团围坐在圆桌前。外婆开始祷告, 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 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 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 起乡剧来。 于是,除夕噼哩啪啦大笑着走来, 又噼哩啪啦大笑着离去。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 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 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 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 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 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 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姑娘爱花 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 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
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沾上的一层灰
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 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 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 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 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 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 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 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 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 较地受欢迎。除夕夜,一到子时,煮饽饽端上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咱老北京那热闹非凡、充满年味的春节。
一读这文章,我就感觉自己好像又回到了儿时,满街的红灯笼、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还有那香气四溢的年夜饭,哎呀,真是让人怀念啊!一到腊月,整个北京城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家家户户都得大扫除,咱得把一年的晦气都给扫出去,迎接新年的到来。
记得小时候,我总爱跟着妈妈后面,拿着小扫帚,这儿扫扫,那儿擦擦,虽然帮不上啥大忙,但那份参与的喜悦却是满满的。
扫完屋子,还得贴对联、挂灯笼,红彤彤的一片,看着就喜庆。
紧接着就是置办年货了。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得去赶大集,那叫一个热闹啊!集市上,卖糖葫芦的、捏面人的、剪窗花的,应有尽有。
我最喜欢的就是那糖葫芦了,酸酸甜甜的,咬一口,心里都美滋滋的。
还有啊,那炸酱面、烤鸭啥的,也得备上点,过年期间,招待客人可是少不了的。
到了除夕这天,那就更热闹了。
一大早,大人们就开始忙着包饺子了。
饺子可是咱北方人过年的必备品,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咱们家每年都得包两种馅儿的,一种是韭菜猪肉的,一种是白菜猪肉的,各有各的美味。
我呢,就负责在一旁捣乱,时不时捏个奇形怪状的饺子,逗大家一笑。
到了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饺子,看着春晚,那叫一个温馨啊!吃完饺子,还得去放鞭炮。
那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可激动了,手里拿着小烟花,这儿跑那儿窜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瞬间。
鞭炮声此起彼伏,整个北京城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接下来的几天,那可就是走亲访友的时间了。
每天都能吃到不同的美食,尝到不同的手艺,那叫一个过瘾啊!还有啊,那些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也是咱们小孩子最期待的了。
虽然不多,但那份心意却是沉甸甸的。
到了元宵节,这春节就算是到了尾声了。
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得吃元宵,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吃完了元宵,还得去赏花灯。
那时候,公园里、街道上到处都是花灯,五颜六色的,看得人眼花缭乱。
咱们小孩子就提着个小灯笼,这儿逛逛,那儿看看,别提多高兴了。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

北京的春节读书笔记读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就像跟着他老人家一起热热闹闹地过了个年。
那种扑面而来的年味儿,真叫人陶醉。
文章一开头,老舍先生就把咱直接拉进了春节前夕的北京。
说是腊月初八,就得熬腊八粥。
这腊八粥啊,那材料可真是丰富得让人咋舌!什么红枣、栗子、花生、杏仁、核桃,再加上各种米,凑成一锅五颜六色、香气四溢的粥。
光是想想,口水都要流出来啦。
家里的大人小孩,都眼巴巴地盼着这锅粥出锅,好像这粥一熬好,春节的欢乐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到了腊月二十三,那可不得了,这一天是小年,得送灶王爷上天。
我就特别好奇,这灶王爷到底长啥样?大人们说,灶王爷长得慈眉善目,看着就亲切。
在这天,得给他摆上甜甜的关东糖,希望他到了天上,能跟玉皇大帝多美言几句,保佑咱们这一家人来年顺顺利利的。
那关东糖,咬一口嘎嘣脆,甜得能把心都给化了。
我偷偷多吃了几块,还怕灶王爷怪罪我嘴馋呢。
过了二十三,家里就开始忙活着大扫除了。
大人们把家里的瓶瓶罐罐、桌椅板凳都搬出来,仔仔细细地擦洗一遍。
我也跟着凑热闹,拿着块小抹布,这儿擦擦,那儿抹抹,结果把自己弄得满脸都是灰,活像个小花猫。
妈妈看到了,笑骂着说:“你这小鬼,越帮越忙!”可我心里头乐呵呀,觉得自己为过年出了份力。
紧接着,就是预备年货的时候啦。
那街上可真是人山人海,挤都挤不动。
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爆竹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我跟着大人在人群里穿梭,眼睛都不够看了。
看到那红彤彤的春联,我心里就想着,等贴到家门上,一定喜庆极了。
还有那一张张精美的年画,什么胖娃娃抱着大鲤鱼,什么仙女在天上飘着,每一张都那么好看,让人忍不住想买回家。
好不容易到了除夕,这一天那才叫一个热闹。
一大早,大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年夜饭。
厨房里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那是在演奏美食的交响曲呢。
我呢,就被派去贴春联。
我站在凳子上,小心翼翼地把春联对齐,再用胶水粘好。
贴完春联,看着那红红的纸,黑黑的字,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到了下午,年夜饭的香味就从厨房里飘出来了。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

六年级语文北京的春节嘿,咱今天就聊聊六年级语文里的《北京的春节》。
这篇课文啊,一读就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过年的那些事儿。
那时候,一到过年,可热闹了。
就跟课文里写的似的,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
记得有一年,快过年的时候,我和爸妈一起去买年货。
那市场里啊,人挤人,热闹得不行。
卖啥的都有,有红彤彤的对联,有各种各样的糖果,还有漂亮的新衣服。
我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糖果,眼睛都直了。
我拉着我妈说:“妈,我要这个,我要那个。
”我妈笑着说:“你这小馋猫,等会儿再买。
”我们在市场里逛了好久,买了好多好吃的好玩的。
回到家,爸妈就开始忙着打扫屋子,准备过年。
我也没闲着,帮着他们贴对联。
我拿着对联,比来比去,不知道该贴在哪好。
我爸说:“你这孩子,贴对联都不会。
来,看我怎么贴。
”我爸把对联贴得整整齐齐的,看着可漂亮了。
过年那天,一大早我就被鞭炮声给吵醒了。
我赶紧穿上新衣服,跑出去看。
哇,外面到处都是鞭炮纸,红红的一片。
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院子里放鞭炮,吓得小狗到处乱跑。
我们玩得可开心了。
中午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那桌子上摆满了好吃的,有红烧肉、糖醋鱼、饺子啥的。
我看着那些好吃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我妈说:“别急,等会儿再吃。
”等大家都坐好了,我爸说了一些祝福的话,然后我们就开始吃年夜饭了。
我吃得肚子圆滚滚的,都快走不动路了。
晚上,我们一起去看烟花。
那烟花可漂亮了,五颜六色的,在空中绽放出各种各样的形状。
我看着烟花,心里想,这过年可真好啊。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让我回忆起了那些美好的时光。
我希望以后每年过年都能像小时候那样,热热闹闹的,充满了欢乐和幸福。
嘿嘿。
《北京的春节》文章

《北京的春节》文章北京的春节,那可是一场热热闹闹、满是传统韵味的盛大节日呢。
老北京的春节,打腊月初旬就开始有了年味儿。
这时候,大人们就像忙碌的小蜜蜂,开始为过年做各种准备。
你看那腊八粥,各种米啊豆啊汇聚在一锅,就像一场粮食界的大聚会。
这腊八粥可讲究了,每一种食材都像是被邀请来的嘉宾,少了谁都感觉差点意思。
熬得黏黏稠稠的,喝上一口,从喉咙暖到心里,那滋味儿,美极了。
这就好比是春节的开场锣鼓,一敲响,大家就知道,年要来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一到,就像点燃了过年的导火索。
这一天要祭灶神,那灶王爷的画像贴在灶台上,就像家里的一位守护神。
传说灶王爷要上天去汇报这一家人一年的情况呢。
人们供上糖瓜,这糖瓜又甜又黏,就盼着灶王爷吃了嘴甜,上天多说些好话。
嘿,这多有趣儿,感觉就像和神仙做一场交易似的。
接下来那几天啊,家里就开始大扫除。
这大扫除可不得了,就像给家里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大改造。
角角落落都不能放过,灰尘啊就像逃兵一样被扫帚驱赶着。
窗户擦得透亮,家具擦得一尘不染,整个家都焕然一新。
这时候,家里的女人们就开始忙着做各种吃食了。
蒸馒头、做年糕,那馒头蒸出来白白胖胖的,就像一个个小胖子。
年糕呢,寓意着年年高,咬一口,软糯香甜,那就是年的味道啊。
到了除夕,这可是春节的高潮。
白天,人们贴上红红的春联,春联上的字就像一个个跳跃的小精灵,透着喜庆。
放鞭炮也是必不可少的,那鞭炮声噼里啪啦的,就像在演奏一场热闹的音乐会。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那满桌的菜肴,就像一场美食的狂欢。
鱼是必须有的,象征着年年有余,可这鱼啊,往往是不能吃完的,要留一些,就像把福气留下来。
吃完团圆饭,大家就守岁,小孩子熬不住困得东倒西歪,可还是强撑着,就盼着能多得到一些压岁钱呢。
这压岁钱就像一份神秘的礼物,装在红包里,拿到手就特别开心。
大年初一,人们都穿上新衣,走街串巷去拜年。
见面就说吉祥话,那感觉就像把幸福和快乐传递来传递去。
这时候的北京城啊,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就像一片欢乐的海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北京的春节》,其实是小孩子的春节
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王振刚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这篇文章原载1951年1月的《新观察》刊物上。
与原文相比,有改动,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宗教的内容。
翻开《北京的春节》,细细读来,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写孩子们是怎样过春节的。
无论是腊月里忙年,还是小年、除夕、春节、元宵节,作者都不忘写孩子们。
不是写孩子们喜欢吃什么,就是写孩子们喜欢玩什么。
其一,春节,就是孩子们的春节。
孩子们穿新衣,吃干果蜜饯,买各种玩意儿,放爆竹,参加各种活动。
假如春节里没有小孩子,那春节一定会失去一半的热闹。
孩子,成为了春节的主角。
其二,老舍先生非常喜欢小孩子的。
常给他们写信,这些信有时还带着画。
老舍一生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是以孩子为主人公,或以孩子为中心来描写孩子周围的世界的。
它们是《小坡的生日》《牛天赐传》《小人物自述》《正红旗下》。
学生喜欢阅读这篇文章,不单单是因为有写小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还因为文章中藏有那么多的春节的习俗。
它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有的习俗孩子们亲身体验过了,很熟悉,也很亲切。
当阅读完这篇课文后,学生很愿意拿起笔,书写着自己经历过的春节。
文字洋洋洒洒,情真意切。
耳边似乎听到了噼里啪啦的爆竹声——
(片段一)我很喜欢在除夕夜放鞭炮。
家里的爆竹是年前买的,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天还未黑透,我就吵着要放炮。
妈妈说,要晚上12点才可以。
对于急性子的我,简直是一种煎熬。
什么看春节联欢晚会,什么吃干果蜜饯,什么包素饺子……我一概不理会,只是默默地坐在一旁静静地等候着。
我人在家,其实心儿早已飞出了家门……终于挨到了12点,我拉上妈妈“飞”下楼,兴奋极了!看着烟花飞上了天空,一团团,一簇簇,耳畔充盈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直
到许久。
啊!龙年到了!
(片段二)天津人过年,在服饰上相当讲究。
除夕一擦黑,我早早地把新衣服换上了——红裙子,红靴子。
除了要穿新衣服,红绒花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早就准备好了一只“福禄龙”和“聚宝盆”。
一朵朵绒花,红火而喜庆。
红绒花要晚辈给长辈戴,这预示着她在家中有不可遗忘的功劳。
学习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感受春节的习俗,品味作品的语言,书写自己的春节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