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学的历史贡献介绍

合集下载

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北洋历史及对北洋校训的感悟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北洋大学创建于1895年10月2日,曾用名包括北洋西学堂,北洋大学堂,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1952年北洋大学正是更名为天津大学。

北洋大学堂的创办,不仅推动了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的产生,为我国高等学校初创时期体系的简历起到了示范作用,更重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中国连续长达一千多年的封建教育的历史,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航程。

北洋大学始创于中日甲午海战之后。

当时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禀奏清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

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并由盛宣怀任首任督办,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

从此,诞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

盛宣怀,江苏武进人。

早年曾中秀才,后经人推荐成为李鸿章的幕僚。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经办洋务事业时,盛宣怀一直追随其左右。

当时他认识到当时中国最缺乏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的新式人才,而只会读经史、写八股的学究,在洋务事业中根本没有多大用处,传统的教育非革新不可。

因此便下决心着手培养新式人才。

最初他创办了一些附属于企业的技术训练班式的学堂,在短期内培养了一些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

但这些学堂在学制和课程方面都只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随着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19世纪90年代初,盛宣怀开始提出要办正规的学堂,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盛宣怀对新式教育有自己的卓见。

他给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的学员定了严格的规则,最明显的就是要求学员一定要精钻本专业,不可心有旁骛,要循序渐进,不容紊乱,他认为打牢知识基础很重要,决不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

另外,他不赞成学员单纯学习外语,认为外语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学员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外语,这是他有感于中国缺少高技术人才而提出的要求,事实证明很有道理。

1887年英籍德人德璀琳召集外国商人,要求赞助投资创办大学并得到响应。

天津大学校史演绎

天津大学校史演绎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 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 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化学工程系, 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化学工程系,北京铁道学院的建筑 工程系等院系并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工学院,津沽大学 工程系等院系并入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工学院, 工学院并入天津大学。 工学院并入天津大学。天津大学采矿系采石油组并入清华 大学;数学系、物理系并入南开大学。 大学;数学系、物理系并入南开大学。
校园里盛开的海棠花
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刚
天津大学也没有辜负社会各界的殷切期望。在08 年奥运会筹备过程中,天大校友在奥运场馆设计 中所作的贡献从鲜为人知,到逐渐被社会传知, 毫不夸张的说,这项伟大的工程成了天津大学 (北洋大学)各界校友展示的平台。 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刚、水立方设计师赵小钧、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崔恺在内的 十一位校友参与了鸟巢水立方的设计建造。
朱棣文博士做客天津大学北洋大讲堂
•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天津大学制订了 面向21世纪的总体发展目标。在"实事 求是"校训的指引下,天津大学全体师 生正朝着建设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 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前进。
时光飞逝,从1895到1995,天津 大学已悄然走过了一百个春秋。 1995年是天津大学光耀辉煌、永 载史册的一年。5月,天津大学顺 利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部门 预审,成为我国首批建设的若干 所重点大学之一。10月2日,天津 大学(原北洋大学)建校一百周 年庆祝大会隆重举行,全校师生 员工和2万余名海内外校友参加了 这一盛大庆典。百年校庆之际,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 乔石、李瑞环、荣毅仁等分别题 词,李瑞环、李岚清、吴阶平、 孙孚凌等出席庆典,充分体现了 党和政府对天津大学的亲切关怀。

自1895年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

自1895年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

自1895年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创建时创办的第一张校报算起,校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高校校报一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但如今校报的地位和作用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种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校报自身的弊端日益凸显,比如出报周期长、实效性差、过分强调弘扬主旋律和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忽视了内容的贴近性,二是市场化的媒体、新兴的网络媒体等对校报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把校报办成一份既受校内师生欢迎,又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刊物,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种挑战不是一个高校面临的问题,而是全国各高校都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

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办好校报,展露它应有的活力和影响力,必须在坚持正确的办报理念的基础上进行革新。

秉承优良传统——权威性党委、行政机关报的性质决定校报应秉承机关报的权威性。

作为机关报,校报应责无旁贷地秉承机关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新的形势下,各地的机关报也都在探索如何发挥主流媒体权威报道地位和作用。

这点从一些党报现在办报口号中不难看出,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提出“高度决定影响力”,广州市委机关报《广州日报》提出“追求最出色的新闻,塑造公信力媒体”,湖北省委机关报《湖北日报》提出“责任造就公信力”,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提出“主流媒体,权威报道”等。

无论是“影响力”也好,“公信力”也好,“权威报道”也好,这些口号其实都只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让自己的报道更具“权威性”。

这个“权威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机关报是代表党委发言,是党的“喉舌”,报道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应及时、准确地传达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

在这一点上,校报其实已经很好地秉承了机关报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翻看各校校报,基本上一版都是“要闻版”,刊发的内容也多是学校党委、行政方面最新的各种资讯。

但也要提防犯“空泛”的毛病,在及时、准确地传达党委、行政的最新精神、政策等的同时,又要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把新闻价值放在报道的重要位置,避免“领导讲话、会议、活动”中“空话多、废话多、套话多”的现象,把读者最想知道或者编辑最想告诉读者的信息通过有限的文字和版面传达给读者。

北洋部分校史解说词

北洋部分校史解说词

北洋部分校史解说词第一篇:北洋部分校史解说词北洋解说词讨论稿2010-3-12北洋大学部分校史展解说词序:欢迎大家莅临天津大学校史博物馆。

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大学,诞生于1895年,中华民族危难之秋。

创立之初,就承载着救国图强的历史重任,已经走过了114年的光辉历程,经历了工法肇基、创新转型、西迁播火、津沽复校、迎接解放、院系调整、改革开放等重要时期。

现在让我们走进“时光隧道”,回顾学校百余年的发展历程。

右边的10个灯带是学校发展的十个重要时间标志,显示屏上播放的内容是学校发展的10个时期的重要历史图片。

左边的石版画是标志着北洋大学作为开中国高等教育之先河的“开源图”,其详细描述了奏请学堂成立的奏折片段、中外教师合影、中国的第一张大学毕业文聘、第一届毕业生、初创四学门律例、工程、矿冶和机械以及各学门的毕业生等内容,反映出中国第一所大学的创办历程。

第一部分巍巍学府国之大学现在我们位于第一展厅,“巍巍学府国之大学”。

北洋大学倡导西学体用,招生方式不同于传统的科举取士,而是由学校直接面向社会招考。

在上海《申报》、天津《直报》上刊登招生启事,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这幅油画就表现了北洋大学堂首次招生报名的情景,各阶层人士携子报名,十分踊跃。

这里陈列的档案是北洋大学成立公告和招生启事的手稿,以及当时刊登招生启事的《直报》、《申报》。

这份档案是奏请创办北洋大学的朱批奏折。

时任天津海关道的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奏请光绪皇帝在天津建立首座西学学堂,奏折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办学的宗旨为“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学堂为先”。

可见,北洋大学一成立就肩负着“兴学强国”的重任。

1895年10月2日,光绪皇帝御笔朱批“该衙门知道”,北洋大学随即成立。

这里展出的五位人物直接影响了北洋大学堂的创办:光绪皇帝、洋务派代表李鸿章、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天津海关道盛宣怀、美籍教育家丁家立。

北洋大学堂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缘起

北洋大学堂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缘起

北洋大学堂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缘起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缘起问题,涉及到中国高等教育史的开端,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落笔处。

可是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定论,有起源于福建船政学堂说,起源于京师大学堂说,起源于湖南大学的千年学府说,等等。

这就给中国高等教育史的分期和断代带来了困惑。

本文依据教育学者潘懋元先生给出的判定高等学校历史地位的标准:“一所高等学校的历史地位,创办时间排序第一或前列,固然有它的历史意义,标明他得风气之先,起先驱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看他在历史上的影响,对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在文化、经济、政治近代化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 分析北洋大学堂和中国高等教育起源的关系,乃至于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引领作用,应是探索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点。

一、北洋大学堂的办学水准和办学特色北洋大学堂创建于1895年10月2日(清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是甲午战争后为“兴学救国”而建立的我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炮声使中国人振聋发聩,它不仅使中国的统治阶层和知识分子震惊和醒悟,更重要的它“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新起点”。

亲身经历这次事变的吴玉章在回忆录中写到:“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1/ 20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喊出了四亿国人的悲愤。

此时的清朝统治者急于寻找“自强”“求治”之道,清光绪皇帝于1895年5月下谕:“自来求治之道,必当因时制宜。

况当国事艰难,尤宜上下一心,图自强而弭隐患。

朕宵旰忧勤,惩前毖后,惟以除痼习力行实政为先,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详加披览,采择实行。

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矿产,折南槽,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应及时举办。

……各直省将军督抚将以上诸条,各就本省情形上藩臬两司暨各地方官悉心筹划,酌度办法,除文到一月内分折复奏。

”是年5月,维新派代表康有为等人“公车上书”,主张改良政体,“废科举,兴学校”,批判“中学”提倡“西学”。

巍巍学府北洋高 实事求是天大魂

巍巍学府北洋高 实事求是天大魂

专办工科时期(1920-1946)
北洋工学院校刊《北洋周刊》 关于首批研究生毕业的报道
专办工科时期(1920-1946)
中国斐陶斐励学会是由北洋大学土木工学门建筑工程教授 美国人爱乐斯发起组织的。Phi Tau Phi用以代表哲学、工学、 生理学三种学术。至1935年全国有分会12个,会员500余人, 会务方面组织严密,日臻完善,成为国内奖励学术的重要机关。 1979年,茅以升率中国科协代表团赴美国作友好访问时, 得知斐陶斐励学会在美会员一直进行活动,每年改选会长,当 选者引以为荣,印在名片上。
办学模式:援照美国模式,西学体用,以学习先进的科 学技术为主课; 教习延聘:除汉文课和部分外语课由中国教习担任外, 其余所有功课均聘外籍教习担任;
教学内容:汉文功课「不做八股试帖,专做策论,以备 考试实在学问经济」;
学制安排:头等学堂为大学本科,二等学堂为预科,相 当于高中,学制各为四年;
教学效果:头等学堂毕业生不经考试,就可直接进入美 国著名大学的研究院,是具有高水平的大学。
工法结合综合发展时期(1895-1920)
美籍教育家丁家立
丁家立为筹建北洋大 学堂所做的规划书
1895-1906年任北洋 大学堂总教习 1907-1911年任北洋 大学留美学生监督
工法结合综合发展时期(1895-1920)
工法结合综合发展时期(1895-1920)
北洋大学在初创时期,包括文、法、工、师范教育 诸科,初具综合性的新式大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工法结合综合发展时期(1895-1920)
连中三元
北洋大学教学严格,学生质量高,不仅得到清政 府的嘉奖,辛亥革命后同样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如:1918年国家进行了外交官、高等文官和清华留学 三项重要考试,北洋学生连中三元,即徐谟获得外交 官考试第一名,励平获得高等文官考试第一名,康时 敏获得清华留学考试第一名,一时在教育界和社会上 引起轰动,也成为北洋校史上的一段佳话。

巍巍学府 国之大学 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简介

巍巍学府 国之大学 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简介

巍巍学府国之大学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大学:研究》
【年(卷),期】2013()10
【摘要】1895年10月2日,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在民族危亡之际诞生。

【总页数】1页(PF0004-F0004)
【关键词】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简介;工业体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F42
【相关文献】
1.巍巍北洋大学堂双甲子桃李遍五洲悠悠故宫博物院九十年誉满海内外——2015年10月新邮介绍 [J], 乐明;
2.天津大学,巍巍学府北洋高 [J], 杨潇
3.巍巍学府,水木清华——记清华大学游学序言 [J], 王龙洋
4.历史的丰碑——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百年华诞纪实 [J], 杨凤和;吴建秀;韩宝志;袁志彬
5.巍巍学府国之大学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简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政坛最有名气的10所大学

中国政坛最有名气的10所大学

中国政坛最有名气的10所大学中国政坛最有名气的10所大学2015年高考即将开始,高考填报志愿成为考生和家长的头等大事,如何挑大学呢?校友也是一个考量指标。

现在就来看看中国政坛名声最响的10所大学吧。

仅供参考。

1、清华大学:校友在中国政坛拥有极高的威望,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

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中央各部委和地方的首长数不胜数,无疑是当今中国的政界大佬。

2、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素来以培养共和国的官员著称,若论各中央政府机关里面的公务员,无疑人大的校友最多,因为很多人拿到这里的成教学院文凭。

3、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和“211工程”、“985工程”的首批建设高校。

走技术立国道路的上海交大也确实向国家输送了许多技术官。

4、北京理工大学:早在延安时期就是输送科技干部的基地。

北京理工大学是“理工为主,工理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北京理工大学在建校70多年来,培养毕业生12.9万余人,产生了16名院士、65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40余名将军。

5、复旦大学:这里出来的官员以现在中央直接抓教育的两位大员最为著名,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和教育部前部长陈至立,其在内阁中的校友人数仅次于清华。

复旦历史上曾经拥有一大批学术大师和著名学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6、哈尔滨工业大学:建国初期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前沿基地,那时候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的风气一直延续到现在。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1920年。

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

7、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学院在五六十年代还是有吸引力的。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等5所国内著名大学的部分系科组建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洋大学的历史贡献介绍
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大学,1928年,北平大学区成立,改北洋大学为平大第二工学院,1951年北洋大学正式更名为天津大学,那么你了解北洋大学的历史贡献吗?下面是由提供的北洋大学的历史贡献,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

北洋大学的历史贡献介绍北洋大学从1895年至1911年共有毕业或肄业生518人,其中资送出国52人(不包括自费留学生)。

该校为我国近现代科技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奠基的专家学者,他们多为国家社会所倚重,对采矿、冶金、土木、水利、机械工程、铁路交通、财政金融、政法、外交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任课教师多为中外硕学鸿儒,尤以美、日、英、法、德、俄学者任主课,教材也多采用外文原版。

此外,北洋大学堂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保证能够实现培养高层科学人才的目的。

由于治学严谨,校风朴实,当时北洋大学与哈佛、耶鲁相伯仲,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因而被誉为“东方的康奈尔”。

中共早期领导人张太雷,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五四”运动天津各界联合会副会长马千里,海牙国际法院大法官徐谟,著名诗人徐志摩等,都是北洋大学的毕业生。

北洋大学堂的创办,不仅推动了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的产生,为我国高等学校初创时期体系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更重要意义在于:它结束了中国延续长达一千多
年封建教育的历史,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航程。

1899年,天津北洋大学堂的第一届学员毕业了。

第二年元月,学堂颁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大学文凭。

由于成绩最优,从香港考入的学员王宠惠有幸成为“钦字第壹号”文凭获得者,他学的专业是法律。

1905年,王宠惠获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912年,他出任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

1915年张太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法律预科,但由于京师大学堂学制长,估计自己的经济条件难以支持,他就未入北大就读。

期间打听到北洋大学学费便宜,且预科班为期半年,他便兴冲冲地携好友一起报考北洋大学的法律预科。

凭借优异的成绩,张太雷与北洋结了缘,一呆就是5年。

冯海龙说,张太雷是在北洋大学培养下,思想得到了升华,从爱国青年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五四前夕,在北洋大学求学的张太雷接触到了马列主义思想。

五四运动更是唤醒了中国的热血青年。

积极参加革命运动,不断探索革命理论的张太雷逐渐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据《益世报》记载,五四运动期间,为抗议当局镇压学生运动,北洋大学学生纷纷罢课,并组织44个演讲团。

张太雷等4人组成的演讲第二团赴塘沽演讲。

此时,张太雷彻底摒弃了传统中的读书是为了仕途和过安稳生活的观念,为了信仰、为了国家和人民而抛家舍业,义无反顾。

北洋大学的创办者介绍说到北洋大学,就不能不提到它的创办者盛宣怀。

盛宣怀(1844;1916),江苏常州人。

早年曾中秀才,后经人
推荐成为李鸿章的幕僚。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经办洋务事业时,盛宣怀一直追随其左右。

当时他认识到当时中国最缺乏懂技术、懂外语、懂管理的新式人才,而只会读经史、写八股的学究,在洋务事业中根本没有多大用处,传统的教育非革新不可。

因此便下决心着手培养新式人才。

最初他创办了一些附属于企业的技术训练班式的学堂,在短期内培养了一些具有中等技术水平的技术人员。

但这些学堂在学制和课程方面都只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随着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19世纪90年代初,盛宣怀开始提出要办正规的学堂,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1895年10月2日,由光绪皇帝御批,由盛宣怀出任学堂首任督办的“北洋大学堂”(学堂初名“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成立了。

盛宣怀对新式教育有自己的卓见。

他给天津北洋西学学堂的学员定了严格的规则,最明显的就是要求学员一定要精钻本专业,不可心有旁骛,要循序渐进,不容紊乱,他认为打牢知识基础很重要,决不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

另外,他不赞成学员单纯学习外语,认为外语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学员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外语,这是他有感于中国缺少高技术人才而提出的要求,事实证明很有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