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资源科学的研究方法

至今对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大致包括下述几方面的内容:
依据; ④资源规划阶段,以追求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为基础; ⑤资源预测阶段,以预测未来资源变化趋势和满足需求的程度
为主的; ⑥资源决策研究阶段,以提供可供选择的若干方案,供决策者
参考为前提的等。 不同阶段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不尽相同的。
1.资源调查方法
资源调查方法是一种传统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多种形式,如实地考察、 访问、收集资料、建立实验站点和遥感调查等。资源调查者多采用由 多种方法相结合的考察方法:
由于市场价格的影响,最低成本往往难以算出,但通过分析影 子价格,可以估算。
适用于:已知确定的目标,但不能很快地知晓目标实现后带来 的效益的情况,广泛应用于水资源质量评价、大气质量评 价等领域。
成本估算的方法有多种,4种 。
1)资源质量成本法
将自然资源质量评价的要素按其质量高低打分,然后将各因素的质量 总分乘以一个不变的货币值,用以评定其收益或损失。
5.资源预测方法
资源预测是指对资源系统的演化或变化趋势做出符合客观规律 的预测与判断,从而使人类能够有意识地进行控制和管理。
资源预测方法分为三类: 1)机制类模型:是指在大量试验基础上,根据物理的、生物的
变化机制研制的模型,包括实验模型、物理模型、生化模型等;
2)统计模型:是根据数理统计学原理在大量数据资料基础上研制
4.1 资源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
自然资源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02
环境保护和治理
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有 效的污染治理措施,降低对环境 的负面影响。
03
社会责任和可持续 发展
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可 持续发展,推动绿色生产和循环 经济。
06
现代科技在自然资源学中的 应用
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中应用
遥感技术为自然资源调查提供了高效、 准确的数据获取手段,通过卫星、飞机 等遥感平台获取地球表面的多光谱、多 时相、多分辨率的遥感数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 法》
该法规定了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保护等方面的 内容,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 源法》
该法规定了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利用等 方面的内容,为矿产资源管理提供了法律保 障。
地方层面政策法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地方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明确土地利用的目标、布局和措施。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01 02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资源结构符 合持续发展需要,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资源 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包括自然因素(如气候、水文、土壤等)、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等)和社会因素(如人口数量、科技水平等)。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 科。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包括生态经济系统理论、生态经济平衡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理论等,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 护提供理论指导。
生态经济学在自然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运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分析自然资源的生态经济价值,评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 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资源科学导论

上篇1、资源:狭义的自然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会经济条件下,能过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2、资源的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属性。
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差别,资源的权属与流转的特性。
3、林德曼定律,即“十分之一定律”。
又叫“百分之十定律”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使用的能量均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其余90%的能量因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小部分未被利用。
4、资源科学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规律,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地域分异规律,资源价值与价格规律,区位论原理。
中篇1, 土地资源:是人类发展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综合性自然资源。
它是指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自然特征表现为面积有限,利用永续,位置固定,质量差异。
3,土地资源的经济特征表现为供给稀缺性,用途多样性,土地价值的增值性以及报酬的递减性。
4,土地资源的分类是科学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
中国目前采用的分类体系主要是三大类:按照土地自然属性进行的分类(土地类型分类),按照土地利用属性进行的土地分类(土地利用分类),按照土地利用功能进行的分类(土地利用功能分类)。
5,土地资源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目的,对土地资源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的过程。
它大致可以分为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土地经济评价。
6,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是,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较低,耕地退化现象严重,耕地资源分布不均衡,后备耕地资源缺乏。
水资源1,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可利用的或者可能被利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的,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更新的那部分淡水。
2,水资源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从人类活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循环性与流动性;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多用途性;利弊两重性。
第2章 自然资源学的有关理论

第二章自然资源学的有关理论第一节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一、人口过剩→当代自然资源问题的直接原因资源问题=人口数量×人均资源消费×单位资源利用的环境后果人口过剩:人口数量过剩: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数量多到超过了当地提供食物、水和其他重要资源以支持这些人生存的程度;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或由于财富分配不平等,致使一部分人贫穷到无力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资料时。
人口消费过剩:是指人口数量虽然不多,但人均资源消费过高以致引起显著的污染、环境退化和资源基础耗损。
⏹二、其他因素⏹1、人口的分布⏹2、战争⏹3、科学技术的某些发展⏹4、经济、政治、道德伦理诸要素第二节自然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一、自然资源学的框架结构与时空尺度⏹1.自然资源学的框架结构⏹自然资源学:主要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界中可转化为生产、生活资料的物质与能量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以单项和整体的自然资源为对象,研究其数量、质量、时空变化、开发利用及其后果、保护和管理等。
⏹二、自然资源学研究的时空尺度⏹1、空间尺度:要区分全球、区域、地方、地点等尺度。
对不同的尺度要研究不同的论题。
我国把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作为研究重点。
⏹2、时间尺度⏹区分未来近、中、远期的不同任务⏹(1)近期规划目标主要是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打破资源、环境退化与发展受阻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实施可行的开发项目,起步措施还必须有政策保证;⏹(2)中期规划则是从发展的可靠性着手,使当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步入良性循环;⏹(3)远期规划着眼于前瞻性预测,走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有关的其他学科⏹1.环境科学⏹ 2.国土经济学⏹ 3.人类生态学第三节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一、关于人类史前时期的自然资源问题研究——自然资源学的史前时期⏹人类对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是局部的、微小的。
积累了一些极为原始的经验,但根本谈不上记载,更不用说总结。
资源依赖理论概要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A Review
Hillman, A. J., Withers, M. C., & Collins, B. J. (2009). Journal of management
Yan and Gray (1994, 2001)研究了国际组织间的 权力平衡,发现当组织相互依赖时,联盟才形成, 但是控制着更重要资源的一方保留着战略控制力。
对于董事会的作用,Pfeffer and Salancik (1978) 提出了四点: 一是带来忠告、建议形式的信息; 二是能够获得公司和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通道; 三是取得资源的优先条件; 四是合法性
组织最重要的是关心生存; 为了生存,组织需要资源,而组织自己通常不能生
产这些资源; 组织必须与它所依赖的环境中的因素互动,这些因
素通常包含其它组织; 组织生存建立在一个控制它与其它组织关系的能力
基础之上。
强调组织权力,把组织视为一个政治行动者,认 为组织的策略无不与组织试图获取资源,试图控 制其它组织的权力行为有关。
RDT and Merges RDT and Joint Ventures RDT and Boards of Directors RDT and Political Action RDT and Executive Succession
对于企业并购,最主要的就是交易成本的解释,而 RDT可能是仅此于该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 。
假设2:官员的人脉和社会资源深度和对企业的吸 引力呈正比。
假设3:官员的人脉和社会资源衰退度度和对企业 的吸引力呈反比。
科技进步与自然资源利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科技进步与自然资源利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程度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大,长期以来,我们的发展模式主要依赖于对自然资源的严重消耗和浪费,导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一些新兴技术被应用到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中,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然资源的问题,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科技进步与自然资源利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要既注重技术创新,又注重科技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有机结合,形成科技在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中的应用模式和体系。
首先,科技进步可以对自然资源开发进行有效的监测和评估。
监测技术可以对自然资源的种类、质量、分布等进行快速准确的测量,获得精确的数据和信息,为决策制定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也可以处理这些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结果,使得复杂的自然资源问题更为容易理解和解决。
其次,科技进步可以有效应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清洁能源、节能降耗、绿色化工等技术已经成为了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手段。
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可以降低燃料的排放,并大幅度的减少对环境、气候和健康的影响。
同时,工业垃圾和固体废物的处理也成为了环境保护中的重要问题。
科技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关键的技术方案,例如新型垃圾处理设施,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科技进步还可以为自然资源保护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生态修复技术、物种保护和重建技术等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恢复是大部分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
生态修复技术可以创建生态系统,保持生命周期的平衡,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减轻环境压力。
同时,物种保护和重建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法规引导企业和个人从保护方面看待自然资源。
总之,科技进步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机会。
科技发展的迅猛和创新,为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1章资源科学概论

瓶颈资源
该原理对区域资源开发和地区发展战略的制 定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9)系统理论
资源、生态、经济间相互密切联系,构成了 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整体,任何一种要素 的变动势必回对整体和其他要素产生影响。
系统的分类:孤立、封闭、开放 熵变。。。
(1)一切与资源的探索与评价、开发与利用、规划与配 置、保护与管理等相关工作,都受着资源观的显著或潜 在的影响。
(2)不同的资源观念对资源经济问题的影响程度是不一 样的;
(3)占主导地位的资源观念对资源经济问题有重要的甚 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4)不占主导作用的资源观念对资源经济问题的作用可 能是次要的和微弱的。
(10)价值规律原理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资源本身具有使用价值,不构成商品,但在开发
后,有了人类的劳动,变成生产和生活资料,进 入经济流通领域,不仅有使用价值还有价值。 价值规律调节资源生产-消费、分配-资源开发的关 系。
价值规律原则
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
商品
交换流通
B. 四大理论支柱
(1)生态学理论 (2)地理学理论 (3)经济学理论 (4)地质学理论
野外实地调查,访问,收集资料,建立实验站点,获取第 一手资料。
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最富成效的考察方式方法:
在定性考察的同时,尽力采用遥感技术、系统工程与计算机等最 新手段;
实行室内分析与野外考察相结合; 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全面考察,又典型调查与实地观测; 运用各种测试手段,获取定量的成果资料; 组织精干小分队踏勘、以制定有效的考察计划;
2.典型资源观的发展演变
• 西方资源观
•(1)资源决定论; •(2)人类中心论; •(3)人与自然协调论。
TRIZ理论中资源分析的应用研究

TRIZ理论中资源分析的应用研究作者:韩博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15年第07期TRIZ理论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三个关键概念,即矛盾、理想解和资源。
阿奇舒勒认为任何技术的发展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一定客观规律向前进化的。
理想解是技术进化的方向,不断解决矛盾是技术向前进化的动力,而有效利用资源是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
此文将系统阐述何为资源、资源如何分类、如何寻找与利用资源等。
一、资源分析概述“资源”通常被认为是区域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社会资源如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等。
也可以说资源就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
但TRIZ理论中资源观有别于人们已经形成的资源观。
TRIZ理论中的资源是指系统及其环境中的各种要素,能反映诸多系统作用、功能、组分、组成间的联系结构、信息、能量流、物质、形态、空间分布、功能的时间参数、效能及其他有关功能质量的个别参数[1]。
可以说解决技术问题的实质是对资源的合理应用,使用技术系统资源是提高理想度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只有具备合理使用资源才能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
资源分析的实质就是从系统的高度研究分析资源,挖掘系统的派生资源,关注系统资源间的有机联系,合理地组合、配置、优化资源结构,提升系统资源的应用价值或理想度。
一般情况下,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源是系统本身就有的,在系统中以方便使用的方式存在,称之为现成资源。
但很多时候系统中没有直接可以利用的资源,而是需要某种转化、加工等得到资源,这种资源称之为派生资源。
如要解决技术问题需要“冰”,但是在现有的技术系统中没有冰,但是有水,那么可以通过制冷的方式得到冰,以实现在系统内解决问题。
二、资源的类型TRIZ理论中按照资源的不同属性将资源分为两个纬度,六种类别。
两个纬度是指现成资源和派生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4 有机界的生物循环
• 生物循环的主体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 生物循环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 其一,生物本身就是土壤——植物——大气系 统中的一个联系环节,从而使它成为整个能量 交换与物质循环的一个基本通道;
– 其二,也是最本质的,生物循环实现了有机界 与无机界之间的转化。
– (1)储存库(reservoir pool)容积大而活动缓慢,一般为非生物的成 分。
– (2)交换或循环库(exchange or cycling pool)在生物体和他们周围环 境之间进行迅速交换(即来回活动)的较小而更活跃的部分。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包括:固体运动的地质循环、液 体运动的水分循环、气体运动的大气循环和有机界的生物 循环。
• △E=△H—△ω
• 式中:△E是孤立系统的能量增量,△H是该系统的热量增量, △ω则为系统对周围环境所做的功。
• 既然该定律是普适性的,那么它当然适用于所有生物学反应, 包括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生化能),肌肉做功(生化能转化为机 械能),神经传导(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等等。它也适用于涉及到 与生物有机体的整个群落有关的能量流的过程,如初级生产和 次级生产。
• 寒潮,是大气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地球整个亚热带地区 (中国的亚热带部分除外),由于气流的堆积,伴之下沉时的干 燥和炎热,使得这一地带普遍形成了大片的沙漠。世界上最 著名的沙漠区几乎都处于这一区域,这对农作物的种植造成 了极大的威胁,使这一区域的植物初始生产力水平急剧下降。 而该地带内的我国东南沿海及广大的长江以南地区,则由于 青藏高原的存在和季风环流的作用,雨量丰沛,成为盛产粮 食及其他农产品的鱼米之乡。由此不难看出,大气环流状况 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 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圈里具有沿着特定途径,从周围环 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回到周围环境循环的趋势 。这些 循环途径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通 常将那些对生命必不可少的各种元素和无机化合物的运动 称为营养物质循环(nutrient cycle)。每一个循环都可以分为 两个室或库:
忍 耐 区 示间 意与 图最 适 范 围
资源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2.最小量定律——最小量律、最低因子限制律
• 最小定律(the law of the minimum):是指只有在所 有关键元素都达到足够的量时植物才可能正常生长; 生长速度受浓度最低的关键元素的限制;这就是说, 即使只有一种关键元素没有达到足够的数量,植物 生长也将停滞。
第3章 资源科学研究的相关学科 理论
• 3.1物质循环规律——物质循环理论 • 3.2能量流动规律 • 3.3 自然节律规律 • 3.4地域分异规律 • 3.5生态资源优化定律 • 3.6若干资源经济学原理
资源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3.1物质循环规律——物质循环
理论
• 物质循环规律是指自然界中碳、氧、氮、磷、硫等组成生 物有机体的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 之间形成的有规律的复原系列。
资源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3.1.3 气体运动的大气循环
• 有相当一部分物质和能量,是通过大气环流的方式实行输移 的。由于气体的自由度最大,运动速度也远较地质循环和水 循环快,交换能力也相当强,因此它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也 是相当巨大的。
• 大气环流对调节地理面的温度、湿度状况,以及供给光合作 用的二氧化碳等方面,均具极大意义。例如,在赤道发生的 环流,平均每秒可以流动空气2×108吨,因此。它能大规模地 改变地理面中的能量、动量、水分和其他物质的分配,也是 制约一个地区气候状况的基本因素之一。
• 物质被生物有机体的利用,并在生态系统中 循环必须遵循以下3条基本定理:
• 1.耐性定律; • 2.最小量定律; • 3.物质不灭定资源律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1.耐性定律
• 耐性定律(the law of tolerance)是指对任何元素来 讲都存在着一个浓度范围,称作忍耐区间。在这 个范围内所有与该元素有关的生理学过程才能正 常发生。因此,只有在这个范围内,一定的动植 物种类才有可能生存。
– 这个定律是由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西(Liebig)在19世纪 (1840年)发现的,1905年由英国人布莱克曼(Blackman) 发展成最低因子限制律。
• 要在实践中应用最小因子定律,还必须补充两点:
– 一是Liebig定律只能严格地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 的流入和流出是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适用;
– 二是要考虑因子间的替代作用。
资源科学研究的键性理论
3.物质不灭定律
• 物质不灭定律是
指:物质既不能
创造,也不能毁
灭,除非物质在
系统中被储存起
来,或者从储存
中移去,则一个
系统的物质输入
必定等于物质输
出。也就是说,
在生态系统中,
物质永远不会变
成“废物”而在环
境中无限累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资源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3.2.2 能质蜕变原理
• 能量蜕变原理(the principle of the degradation of energy)即热力学第 二定律指出,任何能量转化过程的发生都必然伴随着能质的部分蜕 变,能量从集中、有序状态过渡到一种分散、无用的状态。这一过 程中系统有用能量的丧失与熵值s成正比。这一原理可用公式表述 为:
资源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3.2能量流动规律
• 某种资源是生物圈中不同形式的能量中某一种能量形式;资源也可以 定义为活的机体需要的某种东西。通过有机体,资源有效性增加会致 使能量增加,进而使能量转化率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服从热力学定律。
• 3.2.1 能量守恒原理
• 能量守恒原理(the principle of the conservation of energy)即热力 学第一定律指出:能量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能从一种 形态变为另一种形态。这个原理可表述为
资源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3.1.1 固体运动的地质循环
• 岩石→风化过程 →侵蚀搬运过程 →堆积过程 →构造过程 →岩石 资源科学研究的关键性理论
3.1.2液体运动的水分循环
水循环的意义: 为陆地提供了淡水来源 降水形成江河湖地下水 水源,有利于生物与人类 水是溶剂,参与溶蚀和 元素迁移。
• 水体→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输送→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