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自动控制原理考纲
②南航《820自动控制原理》、《920自动控制原理(专业学位)》考试大纲

820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920自动控制原理(专业学位)考试大纲《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内容包括: 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名词术语、发展史;控制系统的分类;控制系统的组成;典型外作用;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动态微分方程的列写;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线性微分方程的零初态响应与零输入响应;运动模态的概念;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典型元部件传递函数的求法;控制系统结构图的绘制;梅逊公式在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中的应用。
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系统稳定性的定义与判断法则;劳斯稳定判据;控制系统时域动态性能指标的定义与计算;一阶系统、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典型欠阻尼二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计算;输入引起的误差的定义,静态误差系数、系统型别、稳态误差的计算;计算典型输入作用下,不同类型系统的稳态误差;扰动引起的误差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减小稳态误差的措施。
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法:根轨迹的基本概念;根轨迹的模值条件与相角条件;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广义根轨迹;主导极点与偶极子的概念及其应用。
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频率特性的概念及其图示法;频率特性的计算;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开环系统幅相曲线绘制;开环对数曲线绘制;由最小相角系统的对数幅频渐近曲线求传递函数;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对数稳定判据;稳定裕度;串联超前校正网络的设计;串联迟后校正网络的设计。
第六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信号的采样与保持;差分方程的概念;差分方程的求取与求解;香农采样定理;Z变换定理;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脉冲传递函数的概念与求法;离散系统输出Z变换的求法;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第七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知识点: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常见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负倒描述函数曲线的绘制;用描述函数法判断非线性系统稳定性;自激振荡的判断、自振参数的确定。
②南航《820自动控制原理》、《920自动控制原理(专业学位)》考试大纲

②南航《820⾃动控制原理》、《920⾃动控制原理(专业学位)》考试⼤纲820⾃动控制原理考试⼤纲920⾃动控制原理(专业学位)考试⼤纲《⾃动控制原理》考试内容包括: 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
第⼀章-⾃动控制的⼀般概念:控制系统的⼀般概念、名词术语、发展史;控制系统的分类;控制系统的组成;典型外作⽤;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第⼆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动态微分⽅程的列写;⽤拉普拉斯变换求解线性微分⽅程的零初态响应与零输⼊响应;运动模态的概念;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典型元部件传递函数的求法;控制系统结构图的绘制;梅逊公式在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中的应⽤。
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系统稳定性的定义与判断法则;劳斯稳定判据;控制系统时域动态性能指标的定义与计算;⼀阶系统、⼆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典型⽋阻尼⼆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计算;输⼊引起的误差的定义,静态误差系数、系统型别、稳态误差的计算;计算典型输⼊作⽤下,不同类型系统的稳态误差;扰动引起的误差的定义与计算⽅法;减⼩稳态误差的措施。
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法:根轨迹的基本概念;根轨迹的模值条件与相⾓条件;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义根轨迹;主导极点与偶极⼦的概念及其应⽤。
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频率特性的概念及其图⽰法;频率特性的计算;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开环系统幅相曲线绘制;开环对数曲线绘制;由最⼩相⾓系统的对数幅频渐近曲线求传递函数;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对数稳定判据;稳定裕度;串联超前校正⽹络的设计;串联迟后校正⽹络的设计。
第六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信号的采样与保持;差分⽅程的概念;差分⽅程的求取与求解;⾹农采样定理;Z变换定理;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脉冲传递函数的概念与求法;离散系统输出Z变换的求法;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第七章-⾮线性控制系统分析知识点:⾮线性控制系统概述;常见⾮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负倒描述函数曲线的绘制;⽤描述函数法判断⾮线性系统稳定性;⾃激振荡的判断、⾃振参数的确定。
《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

题号:821
《自动控制原理》
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
正确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有关概念。
掌握结构图等效变换方法和梅森公式。
能熟练求取系统传递函数。
掌握代数稳定判据及在判定系统稳定性方面的应用方法;掌握系统稳态误差的分析计算方法;掌握一、二阶系统典型相应的特点以及模型参数与动态性能的关系;了解附加闭环零极点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能熟练进行有关的分析计算。
能熟练绘制系统根轨迹(包括广义根轨迹)并分析系统性能参数变化趋势,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
掌握典型环节频率特性,能熟练绘制开环系统频率特性;掌握频域稳定判据;掌握稳定裕度计算及系统性能估算方法;正确理解闭环频率特性及相应指标。
掌握频域串联校正方法;掌握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方法。
能熟练推导离散系统脉冲传递函数。
熟练掌握离散系统稳定性判据和稳态误差计算方法。
了解非线性系统运动的特点,重点掌握运用描述函数法进行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及自振分析的方法。
一般掌握相平面法。
注重各章概念的融会贯通以及解题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参考书目
胡寿松主编,《自动控制原理》(第三版),国防工业出版社。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一、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掌握自动控制的概念、目标与任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包括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基本性能指标、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与判据、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等内容。
二、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与传递函数:理解线性系统的概念和性质、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了解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描述方法、时域和频域的表示方法、稳定性和稳定判据、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性等内容。
三、经典控制方法:掌握经典控制方法中的比例、积分和微分控制器,包括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微分控制器和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等内容,理解PI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应用。
四、根轨迹法:了解根轨迹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步骤,掌握根轨迹的性质和基本规律,理解根轨迹对系统稳定性、响应特性和参数设计的影响。
五、频率响应法:理解频率响应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步骤,包括频率响应曲线、伯德图、封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判据和性能指标等内容,掌握频率响应法的应用于系统分析和设计的方法。
六、状态空间法:了解状态空间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步骤,包括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与求解、系统可观性和可控性的判据、状态反馈控制和输出反馈控制的设计方法等内容。
七、多变量系统与鲁棒控制:理解多变量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了解多变量系统的模型描述和控制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多变量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联合稳定性分析和设计、鲁棒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等内容。
八、现代控制理论与方法:了解现代控制理论和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包括状态观测器、系统鲁棒性分析和设计、自适应控制和最优控制等内容。
以上内容是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大纲中的主要内容,考生需要全面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参考教材、课堂笔记和相关考研辅导资料,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通过大量习题和实例练习,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水平。
同时,考生还可以参加模拟考试和真题训练,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强化,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大纲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总学时数:18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承担实验室:通信与控制工程系一、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自动控制原理是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实验课。
本实验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获得控制理论方面的必要的实验技能,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不同系统的模拟电路的构成及实验方法;能设计和运用基本实验电路解决实际工程中具体问题;了解MATLAB语言在自动控制原理课中的应用,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解决一些控制过程中有关技术问题打下一定基础。
二、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分配实验属性实验类型实验者类别每组人数必开/选开1 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 3 专业设计本科2 必开2 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分析3 专业设计本科 2 必开3 三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及稳定性分析 3 专业设计本科 2 选开4 PID控制器的动态特性 3 专业设计本科 2 必开5 自动控制系统的动态校正 3 专业设计本科 2 必开6 MATLAB语言进行系统仿真 6 专业设计本科 2 必开7 用SIMULINK仿真二阶系统和校正系统 3 专业设计本科 2 必开8 典型非线性系统模拟 3 专业验证本科 2 选开三、单项实验的内容和要求(包括实验分组人数要求)实验一: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1.内容:(1)画出比例、惯性、积分、微分和振荡环节的电子模拟电路图;(2)观察并记录下列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波形。
①G1(S)=1和G2(S)=2;②G1(S)=1/S和G2(S)=1/0.5S;③G 1(S)=1+S 和G 2(S)=1+2S ;④G 1(S)=1/1+S 和G 2(S)=1/(0.5S+1); ⑤G 1(S)=1/(S 2+1.414s+1)。
2.要求:(1)画出五种典型环节的实验电路图,并注明参数;(2)测量并记录各种典型环节的单位阶跃响应,并注明时间坐标轴。
(完整)《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概要

《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一、考试对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本科插班生二、考试目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考试旨在考察学生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方法的掌握和运用,着重考察学生应用适当数学工具和基本原理,用不同方法对系统进行分析的能力.本门课程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
其含义:了解,指学生能懂得所学知识,能在有关问题中认识或再现它们;掌握,指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定理的条件与结论,公式的表述与使用范围等),并且能在基本分析和简单应用中正确地使用它们;熟练掌握,指学生能较为深刻理解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它们分析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1、考试方法:(闭卷笔试)2、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3、考试时间:120分钟4、试题总数:五大题(部分大题中含有若干个小题)5、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命题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主要知识点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命题的原则是:最基本的知识一般要占60%左右,稍微灵活一点的题目要占20%左右,较难的题目要占20%左右,其中大多数是大题目。
客观性的题目占的分量较少。
6、题目类型(1)填空题(每题3分,约15分)(2)选择题(每题3分,约15分)(3)简答题(每题10分,约10分)(4)分析计算题(约40分)(5)作图题(每题10分,约20分)7、答题要求(1)简答题:只要求答出要点,如果本身所表示的意思不明确,则需要对要点稍作说明.若要点本身所表示的意思已经很明确,就无需再作说明。
(2)分析计算题:分析思路清晰,公式表述清楚;解题时思路清楚,步骤完整,格式规范化。
这类题一般按演算步骤记分,如果计算结果不对,但演算步骤对了,仍可得一定分数。
(3)作图题:要求作图步骤清楚,若图未做完,可按作图步骤得一定分数。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复习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复习大纲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涉及系统建模和控制设计的学科,学习本门课程主要是为了掌握系统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下面是《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复习大纲。
一、基本概念1.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控制系统的特性参数与性能指标4.闭环控制和开环控制的优缺点二、系统数学模型1.力学系统的数学建模2.电气系统的数学建模3.热力系统的数学建模4.液压系统的数学建模三、信号与系统1.信号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系统的时间域和频域分析方法3.信号的线性时不变系统表示与处理4.采样与保持四、系统时域分析1.系统的传递函数与状态方程2.系统的零极点分析和阶跃响应3.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4.系统的动态特性与频域指标五、系统频域分析1.线性系统频域描述的基本概念2.系统的频率响应与波特图3.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分析六、控制器设计与稳定性1.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2.PID控制器的性能指标与调整方法3.根轨迹法与极坐标法4.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和稳定性分析方法七、校正和校准2.定义和识别开环和闭环误差3.适应性校正和自适应控制方法八、多变量系统与现代控制理论1.多变量系统的性态和控制方法2.现代控制理论与方法概述3.线性二次调整与最优控制4.自适应控制与模糊控制九、主动振动控制1.振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主动振动控制的建模和控制方法3.智能材料在主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以上是《自动控制原理》考研复习大纲的主要内容,整体上包括了基本概念、系统数学模型、信号与系统、系统时域分析、系统频域分析、控制器设计与稳定性、校正和校准、多变量系统与现代控制理论、主动振动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能对你的考研复习提供一定的帮助。
812《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大纲一、基本要求掌握控制系统分析和综合基本方法,主要内容有传递函数和信号流图等数学模型的建立;系统稳定性、动态性能、稳态性能的时域分析;频域法和根轨迹法;系统串联校正的设计方法;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系统状态空间建模及其求解;系统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线性定常系统状态反馈及观测器设计;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
二、考试范围.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信号流图的组成、建立及梅森增益公式;()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输入量及扰动量作用下的传递函数、误差传递函数。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一阶系统动态性能;()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典型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欠阻尼阶跃响应、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二阶系统性能的改善;()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代数稳定判据;()控制系统的稳态性能分析:稳态误差的定义、系统类型、稳态误差分析与静态误差系数。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根轨迹方程: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度根轨迹作图的一般规则、典型的零、极点分布及其相应的根轨迹;()系统性能分析:稳定性分析、增加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利用主导极点估计系统的性能指标;.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频率特性;()典型环节与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及应用;()稳定裕度;.线性系统的校正法()校正装置:超前、滞后网络的特性;()系统校正的频率响应法:超前、滞后校正设计;()控制器:控制法则及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 信号采样和保持;() 离散系统数学模型:差分方程和脉冲传递函数;() 离散系统稳定性及稳定性判据;() 离散系统稳态误差及动态性能分析;.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建立、转换、标准型;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状态方程的解;() 线性系统的可控性和可观测性;() 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 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反馈极点配置和全维状态观测器设计;()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原理》考试内容包括: 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
第一章-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名词术语、发展史;控制系统的分类;控制系统的组成;典型外作用;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动态微分方程的列写;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线性微分方程的零初态响应与零输入响应;运动模态的概念;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典型元部件传递函数的求法;控制系统结构图的绘制;梅逊公式在结构图和信号流图中的应用。
第三章-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系统稳定性的定义与判断法则;劳斯稳定判据;控制系统时域动态性能指标的定义与计算;一阶系统、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典型欠阻尼二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计算;输入引起的误差的定义,静态误差系数、系统型别、稳态误差的计算;计算典型输入作用下,不同类型系统的稳态误差;扰动引起的误差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减小稳态误差的措施。
第四章-线性系统的根轨法:根轨迹的基本概念;根轨迹的模值条件与相角条件;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广义根轨迹;主导极点与偶极子的概念及其应用。
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频率特性的概念及其图示法;频率特性的计算;开环频率特性的绘制;开环系统幅相曲线绘制;开环对数曲线绘制;由最小相角系统的对数幅频渐近曲线求传递函数;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对数稳定判据;稳定裕度;串联超前校正网络的设计;串联迟后校正网络的设计。
第六章-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信号的采样与保持;差分方程的概念;差分方程的求取与求解;香农采样定理;Z变换定理;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脉冲传递函数的概念与求法;离散系统输出Z变换的求法;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第七章-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知识点: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常见非线性特性及其对系统运动的影响;负倒描述函数曲线的绘制;用描述函数法判断非线性系统稳定性;自激振荡的判断、自振参数的确定。
第八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与综合: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状态空间的基本概念;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状态空间表达式求解方法;状态转移矩阵及其性质;传递函数阵;线性系统的可控性与可观性;线性系统可控性与可观性的基本概念;线性系统可控性与可观性判据;可控标准型与可观标准型;线性定常系统的线性变换;状态空间线性变换定义和性质;对偶原理和规范分解;线性定常系统的反馈结构及设计状态观测器;传递函数的实现问题;状态反馈与输出反馈;极点配置;状态观测器设计;李雅普洛夫稳定性分析;李雅普洛夫意义稳定
性的基本概念;李亚普诺夫第一法和第二法;线性定常系统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