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

合集下载

大国工匠李德颁奖词

大国工匠李德颁奖词

大国工匠李德颁奖词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对万物有爱、有敬畏,才会在坚守中尽自己点滴之力,义无反顾地去完成一个使命。

“环保卫士”次仁旦达:顶着每秒20米的风速,冒着零下50摄氏度的严寒,拾起沿途遗弃在珠峰上的各种废弃物品。

从一人干到带动多人干,在人类徒步能够到达的极限,践行环保。

“大国工匠”环卫工人李德:既是环卫工人,也是首位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环卫专家;一手拿着初中文凭,另一手却有9项国家专利。

他用14年,自主进行了小型粪便机械化作业车等发明,提升机械化作业率,让环卫工作“少些味道,多些尊严”。

浅谈李德对遵义会议的影响[权威资料]

浅谈李德对遵义会议的影响[权威资料]

浅谈李德对遵义会议的影响[摘要]1933年初,李德从上海来到了中央苏区,由于当时中共的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不懂军事,因此对前来的李德十分依赖与支持,而且把第五次反“围剿”的军事大全交给了李德。

李德在作战过程中推行教条主义,导致红军作战接连失利,然而博古、李德不吸取教训,反而对提不同意见的同志进行打压。

之后召开的遵义会议上,李德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本文分析了李德与遵义会议召开间的联系,并对李德对遵义会议的影响进行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李德;遵义会议;影响一、对李德的介绍李德(1900年-1974年),原名奥托.布劳恩,笔名为华夫,奥德利人,曾被共产国际派往中国担任军事顾问。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李德参加了德国共产党,于1918年参与了巴伐利亚苏维埃政府的创建,1926年被德国政府所逮捕并对其实行监禁,李德于1928年越狱逃跑到苏联,并在伏龙之军事学院学习,毕业之后在共产国际东方部参与工作,在工作期间,因为他与王明较熟,因此会被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派往中国东北地区收集日军的相关情报。

李德于1933年9月期间,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军事顾问,开始指挥红军作战。

红军长征开始时,李德是中央军事最高领导三人团成员之一,其“左”倾军事方针的错误指挥以及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给党与红军带来沉重的灾难,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撤销了李德指挥红军的权利,之后李德跟随红军长征到达了陕北。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德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军事研究编委会的主任,并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担任教授。

李德在1939年时离开中国去了莫斯科,在二战期间加入了苏联红军。

1941年至1948年的7年间,李德一直在拉斯诺戈尔斯克担任老师,于1949结束任教,回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定居,之后一直研究学术,潜心著译。

纵观李德的一生,其对中国革命历史事实有一定程度的歪曲,同时他给遵义会议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其错误军事指挥给红军带来的严重伤害,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

德国人李德——唯一走完长征的西方人

德国人李德——唯一走完长征的西方人
李德
套军事理论的,做教官完全称职。 ”陈 士榘如此评价李德。
唯一一位走完长征的西方人
1935 年 10 月, 红军长征达到延安, 李德住进延安凤凰山麓的一座窑院里。 不久,李德的妻子生下一子。张闻天、 博古、朱德夫妇都来祝贺。毛泽东派 贺子珍送上了礼物。邓颖超代表周恩 来前来看望,并说周恩来从南京发来 电报 : “中央迁居延安,李德喜得贵子, 值得庆贺。 ” 当李德决定在中国长期生活的时 候, 却 在 1939 年 8 月 28 日 清 晨 接 到 通讯员送来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速 来 机 场, 你 飞 莫 斯 科。 张 闻 天,8 月 28 日。 ” 虽然李德不知道让他去干什么, 但还是急忙收拾东西,骑上马直奔机 场而去。 原 来 是 共 产 国 际 发 来 电 报, 要 求 李德回苏联述职。这天正巧有一架飞 机,送因不慎骑马摔伤胳膊的周恩来 去苏联治伤,便让李德搭机前往。毛 泽 东、 张 闻 天、 邓 颖 超 等 100 多 人 前 来 送 行。 李 德 长 达 7 年 的 中 国 之 行 就 此画上句号。 李 德 离 开 延 安 经 兰 州 回 到 苏 联, 随后被派到出版社工作。1949 年返回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马克思列宁研 究所工作,把苏联的一些政治和文学 著作翻译成德文,担任过东德的文联 主席、作家协会第一书记。 作为长征中唯一一位西方的亲历 者,李德对长征给予了积极评价。他 认为虽然长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 从政治上看,仍然是中国红军的一次 胜利。 编辑 / 麦婉华
27 小康 INSIGHT CHINA
军学员随张国焘分裂逃跑的事件。李 德阻止李特南下,他坚持中央的北上 抗日方针是正确的,不经毛泽东同意, 任何人不得擅自把部队拉走。争吵中, 毛泽东赶到说 : “捆绑不成夫妻,谁愿 意走,放他们走吧!” 李 德 斗 李 特 的 事 传 开 后, 红 军 指 战员对李德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开 国上将陈士榘曾回忆说,在红军大学 时的李德已经全没有当年的狂妄,他 似 乎 已 经 意 识 到 了 自 己 的 问 题 所 在, 讲课中他举了好多红军作战的成功例 子,以这些战例作为教学的参考。 “尽管李德指挥反围剿时让红军吃 了大亏,长征初期他的指挥也很失败, 但他的课却讲得不错,有许多新的知 识性很强的军事术语。他用一个德国 人的视角让红军将领们领略了现代军 事技术的魅力。应该说,他还是有一

李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

李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

李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本文导读:他来了以后那,给他专门修了一个房子,一个孤立的房子。

所以大家都管这个房子叫独立房子,后来变成李德的代号了。

33岁的李德精力旺盛,表现出比东方人更强烈的求偶欲望。

可是这些女人们都怕,说他长得太肥大,太粗暴,使她们的受不了。

当时李德在苏区已经有了些不好的苗头,看到漂亮的女人就送东西,也不管人家是否成家,这也可能是外国人比较开放的原因。

组织上认为这样下去很可能会出事,所以决定出面解决这个事。

当时找到一位叫萧月华的女同志,她人十分淳朴。

经过对她说服动员,她像完成任何一件组织上交给的政治任务一样,奉命和洋顾问结了婚。

然而两人之间不可能有任何感情,萧月华依然和大家一样过着普通战士的艰苦生活,并且照常在原单位工作。

只有到了晚上才到李德那儿去履行妻子的义务。

两人在夫妻生活上也很不协调,长征开始后,他们就分居了,到陕北几经周折,终于离婚。

这个洋顾问他的个性很强,毛病也挺多,他特别的骄傲自大,而且特别自以为是。

作风也很简单粗暴,经常就是无缘无故的发脾气,也不能容忍别人对他提意见。

与傲慢的态度相比,让红军官兵更加无法忍受的是李德的军事指挥。

在1933年,取得四次反围剿胜利的中央红军扩大了根据地,生活条件也改善了很多。

然而,李德的战术不仅没有扩大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果实,反而使红军原有的根据地面积越来越小,损失却是越来越大。

这也招致红军很多官兵甚至是彭德怀的不满。

另一方面,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怀疑李德军事指挥能力的声音也在中央红军中越发高涨。

特别是经过湘江血战,部队因为大批辎重所累,贻误战机以致大量减员后,对李德和军事三人团指挥的不满,已达到了顶点。

1935年1月15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召开了。

并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的新的军事指挥小组,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从此李德成了“局外人”。

从遵义到苏联:李德在华后期活动考察_2

从遵义到苏联:李德在华后期活动考察_2

从遵义到苏联:李德在华后期活动考察从遵义到苏联:李德在华后期活动考察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曾用名华夫,早年加入德国***,1928年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后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担任军事顾问。

1933年初,李德从上海来到中央苏区。

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不懂军事,对李德十分依赖和支持,把第五次反野围剿冶的军事指挥大权完全交给了李德。

李德推行军事教条主义,导致红军作战接连失利,引起红军广大官兵的不满,但博古、李德不认真吸取教训,改变错误做法,反而对提出不同意见的同志进行打击。

在遵义会议上,李德受到了严厉批评。

遵义会议上受到批判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

会上,李德受到批评,其军事领导方式和战略战术方针也受到批判,并被写入会议的总结决议之中:“政治局扩大会认为××同志特别是华夫同志(××同志指博古,华夫同志指李德)的领导方式是极端的恶劣,军委的一切工作为华夫同志个人所包办,把军委的集体领导完全取消,惩办主义有了极大的发展,自我批评丝毫没有,对军事上一切不同意见不但完全忽视,而且采取各种压制的方法,下层指挥员的机断专行与创造性是被抹杀了。

在转变战略战术的名义之下,把过去革命战斗中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完全抛弃,并目之为‘游击主义’,虽是军委内部大多数同志曾经不止一次提出了正确的意见,而且曾经发生过许多剧烈的争论,然而这对于华夫同志与××同志是徒然的。

”“政治局扩大会认为为了粉碎敌人新的围攻,创造新苏区,必须彻底纠正过去军事领导上所犯的错误,并改善军委领导方式。

”李德本人参加了遵义会议,伍修权作为他的翻译也列席了会议。

对于李德在遵义会议上的表现,伍修权回忆:“会议一开始,李德的处境就很狼狈。

当时,别人基本上都是围着长桌子坐,他却坐在会议室的门口,我也坐在他旁边,他完全是处在被告的地位上。

别人发言时,我一边听一边翻译给李德听,他一边听一边不断地抽烟,垂头丧气,神情十分沮丧。

李德的两位中国夫人

李德的两位中国夫人
1933年9月李德办妥签证后从上海来到瑞金。当天晚上,博古、张闻天就和李德用俄语进行了长谈,博古并代表中央宣布:“李德是共产国际派往中央苏区的军事顾问,中央决定从今天起,李德同志主管军事战略、战役战术,领导红军训练及部队后勤工作。”这样,8万多中央红军的指挥大权,就阴错阳差地落在了并“没有指示权力”的李德手中。这件事从根本上说,是李德和王明、博古、张闻天等同属于苏联体系,他们在一些国内外重大问题上认识十分吻合,私交也不错,因而借助有苏联背景的洋人搞军事指挥同盟,以排除他们并不认可的毛泽东,就显得不太奇怪了。
李德这个名字人们或许不会陌生。他是来自苏联的德国共产党人,曾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初期的最高决策人和领导者,使红军遭到惨重损失。但对于他随后知错改错,尤其是在中国的婚恋经历,大家未必清楚。李德曾经传奇般地娶过两个中国女子,并生有一子。还算和谐的婚后生活和出人意料的结局,成为他晚年抹不去的苍凉回忆。
1935年1月15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召开了。毛泽东尖锐指出:“李德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也不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不作调查研究,听不得不同意见,生搬硬套苏联有效而在中国不通的战略战术。……他包办军事委员会的一切工作,取消了军委的集体领导。李德和博古在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的战略战术,使我们吃尽了苦头,付出了惨重的血的代价。”大多数与会者都表示赞同毛泽东的意见,批评和揭露李德等人的错误。
一打听,这个姑娘叫赖水娣,是当地苏维埃主席杨世梁的远房侄女,于是这个任务自然就交给杨去办。开始姑娘的父母大摇其头,表示“嫁给洋人”难以接受。杨世梁说这个洋顾问来头大得很,就连中央也要听他的。好说歹说,赖家才答应了让女儿去见一面。
听说要相亲,李德心花怒放。在博古和杨世梁的陪同下,在一个军属家里见了面。李德的英武形象打动了姑娘,在博古等人的撮合下,姑娘点头同意了。

红星照耀中国李德人物点评

红星照耀中国李德人物点评

《聊聊李德这个人》
嘿,你知道李德不?这家伙在历史上可有点故事呢。

李德呀,是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一开始吧,大家可能觉得他挺有本事,毕竟是从国外来的嘛。

可后来发现,他这指挥作战的方法有点不靠谱。

他不了解咱中国的实际情况,就瞎指挥。

咱中国的战场和外国那可不一样,地形复杂,敌人也狡猾。

李德呢,就凭着他在外国的那点经验,乱出主意。

结果呢,让咱的红军吃了不少苦头。

不过呢,这也不能全怪他。

他可能也是好心,想帮忙。

只是方法不对。

这也让咱明白了,不能盲目相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得根据咱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走适合咱中国的道路。

《再说说李德》
嘿呀,咱接着唠唠李德。

这家伙刚来的时候,那叫一个威风。

大家都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

可谁能想到,他在指挥作战的时候,那叫一个乱。

他根本不了解咱中国的老百姓,不了解咱中国的战士。

他就知道按照他自己的那一套来。

可咱中国有咱中国的特点呀。

他这一乱指挥,可把咱红军给坑苦了。

战士们拼命打仗,结果因为他的错误决策,损失惨重。

不过呢,咱也不能光看到他的不好。

他也让咱吸取了教训,知道不能盲目听
从别人,得有自己的主见。

咱中国的革命道路,还得咱中国人自己来摸索。

李德来华的身份及任务新探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李德来华的身份及任务新探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一 、李德到中国时的身份
李德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国纪事 》中曾说 :“1932年春 ,我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 ,接着 由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派往中国 。粗略地说 ,我的任务是 ,在中国共产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和反对蒋介石反动政权的双重斗争中 ,担任军事顾问 。”①可见 ,李德自称他是由共产国际派到中国 担任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顾问的 。然而 ,李德在回忆中又说 ,他直至 1932年秋才到上海 ,同共产国际 驻中国的代表 、远东局书记阿瑟 ·尤尔特 (也翻译作埃韦特 )接上关系 。正是由于这个“时间差 ”问 题 ,引起了研究者对李德身份的疑问 :李德既然自称是共产国际派往中国任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顾 问 ,为什么没有马上到上海向共产国际远东局报到 ?
14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王新生 / 李德来华的身份及任务新探
部第四局派往驻上海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工作的 ,并开始接受远东局的领导 。而且 ,李德一到远东 局 ,埃韦特就报告了共产国际 。显而易见 ,李德到远东局工作的事情 ,共产国际是清楚的 。
14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009年第 1期
服力 。笔者认为 ,李德是一个与中国现代历史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人物 ,弄清他的身份 ,有助于我 们研究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笔者试根据俄罗斯近年来新公布的档案 材料 ,对李德到华后的身份和任务进行探讨 ,以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德 - 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
李德(1900年~1974年),
奥地利人,共产国际派驻
中国的军事顾问。

1900年
9月28日生于德国慕尼
黑,1974年8月15日卒
于柏林。

原名奥托·布劳恩
(Otto Braun)。

笔名华夫。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
德国共产党。

1918年参与
创建巴伐利亚苏维埃。

1926年被德国政府逮捕监禁。

1928年越狱逃往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32年春毕业后,进入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因与王明较熟,被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派往中国东北收集日军情报。

1933年9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顾问。

在指挥红军作战中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反对游击战,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致失败。

红军长征开始时,是军事最高领导三人团成员之一。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被撤销指挥红军的权力。

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共中央军委军事研究编
委会主李德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教授。

1939年夏去莫斯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加入苏联红军。

1941至1948年在克拉斯诺戈尔斯克任教。

1949年回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定居,潜心著译。

1964年任德国列宁著作德文版主编。

对中国革命历史事实有一定程度的歪曲。

王明 -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
王明(1904年-1974年)原名陈绍禹,安徽金寨县人。

早年参加过学生运动,在五卅运动中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5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冬回国。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又随米夫去苏联,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任教。

在这期间,他在米夫支持下,搞宗派斗争,打击异己,逐渐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其思想“左”倾主义、教条主义严重。

1929年10月回国后,任《红旗》编辑,发表“左”倾思想的文章。

1930年底借批立三路线,提出一个比立三路线更“左” 的政治纲领。

1931年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上,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选入中央政治局,很快又补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取得了中央领导权。

1931年6月,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米夫以国际名义指定由王明为代理书记。

党内开始了第三次“左”倾错误的统治。

同年9月,党中央机关遇到破坏,王明随米夫去苏联,任中共驻国际代表。

王明去苏联前指定中央由博古负责,博古执行的仍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革命带来很大的危害。

抗日战争开始后,王明又回到国内,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否认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主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放弃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抗战初期在武汉任长江局书记时给党带来很大损失。

1941年后王明因病长期休息。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王明受到了严厉批评。

1945年4月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作出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宣判了曾统治党4年之久、影响党达14年之久的王明“左”右倾错误路线的死刑。

当时王明给全会写信对决议表示“完全同意和拥护”。

1942年党整风运动时,王明态度恶劣,拒绝参加整风。

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亲自提议让王明继续担任中央委员。

终于,王明在44名当选中央委员中,以选票倒数第一当选。

“七
大”之前,王明主要从事妇女和统战工作。

“七大”以后,中央决定由王明担任新成立的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党的政策以及起草法律条文。

1946年6月,中央又成立了法制问题研究委员会(1948年12月改为法律委员会),中央仍任命王明为该委员会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王明领导该委员会出色完成了制定陕甘宁边区宪法草案、全国性的宪法草案等工作,还在山西参加过一段时间的土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明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

1956年9月召开党的“八大”前夕,中央曾于8月上旬致电王明,希望他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回国参加会议。

9月8日,王明回电表示因病无法回国参加“八大”,向中央和“八大”主席团请假。

党中央和毛泽东从党的利益出发,仍提名王明为中共中央委员的候选人。

这样,王明在“八大”上仍被选举为中央委员,不过在97名中央委员中,他的得票最少。

从此,王明长期留居苏联,以后化
名“马马维奇”、“波波维奇”撰文歪曲历史,攻击中国共产党。

1974年3月27日病逝于莫斯科,孤寂地躺在异国他乡的新圣母公墓。

博古 -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秦邦宪(1907~1946),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又名博古。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

1925年入上海大学学习,参加五卅运动。

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4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

之后又任中共临时中央局成员、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
责人。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领导职务。

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

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遇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