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简介
中国历史资料简介

中国历史资料简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的历史资料。
这
些资料记录着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和变迁。
中国历史资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甲骨文。
甲骨文
是最古老的汉字书写形式,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它们记录了当时的祭祀、贸易和政治活动,对于了解商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秦朝的兵马俑也是一大宝藏。
这些兵马俑是秦
始皇陵墓的守护者,于1974年被发现。
兵马俑都具有不同的表情和服饰,反映了秦朝的军事制度和社会地位。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于公元
前109年。
它收录了从黄帝到西汉武帝刘彻的历史事件,并记载了许
多有关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信息。
《资治通鉴》是唐朝史学家司马光于公元1084年编纂的一本纪
传体总述历史资料的巨著。
它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
历史,包括政治、军事、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内容。
此外,中国的古代文献还包括《诗经》、《论语》和《道德经》
等经典著作。
《诗经》是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婚姻和政治等方面。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们
的思想和教育原则。
《道德经》是老子的哲学著作,强调了个人修养
和社会道德。
这些历史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线索。
通过
研究和分析这些宝贵的资料,人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北京的历史故事简介

北京的历史故事简介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关于北京历史的简要概述:
1.建城历史:北京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5 年,当时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北京地区从此开始有了城邑。
2.金朝时期:公元1115 年,金朝在北京地区建立了中都,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3.元朝时期:公元1271 年,元朝建立,将中都改为大都,作为首都。
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4.明朝时期:明朝建立后,将大都改为北平。
明朝时期,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修建了紫禁城等著名建筑。
5.清朝时期:清朝建立后,将北平改为北京,并在此建立了清朝的皇宫。
清朝时期,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
6.近现代时期: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7.文化遗产: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天安门广场、长城等著名景点,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
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
中国历史简介

中国历史简介中国历史悠久,从盘古、女娲等神话时代算起约有50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42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约有2200年。
中国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持续时间较长的朝代有夏、商、周、汉、唐、宋、元、明、清等。
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文化科技世界瞩目。
中原王朝历史上不断与周边各少数民族交往征战融和而成中华民族。
19世纪初,清朝治下的中国开始走向衰落。
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共和政体取而代之。
1949年国共内战中国国民党失利,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成立。
1978年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再次崛起。
黄帝:公元前2495年-公元前2395年尧:公元前2168年-公元前2097年舜:公元前2097年公元前2037年禹:公元前2029年-公元前1978年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公元前1559商朝:公元前1559年-公元前1046年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秦朝:公元前256-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始祖高皇帝王莽玄汉:公元23-25年,更始帝刘玄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晋朝:公元266-420年,分为西晋(266-316年)、东晋(317-420年)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隋朝:公元581-公元619年,隋文帝杨坚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公元891-979年宋朝:公元960-1276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 元朝:公元1206-1368年,元太祖·铁木真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清朝:公元1616-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中华民国:1912—1949(共38年)孙中山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蒋介石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0.1--至今毛泽东〔1954-1976〕邓小平〔1978-1989〕江泽民〔1989-2002〕胡锦涛〔2002-2012〕习近平〔2012年-至今〕。
关于历史的简介

关于历史的简介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其含义大致分为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物质变动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等。
作为一门学科,历史学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不同来源的史料,掌握如何搜集、整理、鉴别史料的方法。
同时,历史学也需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和分析,因此需要掌握相关的方法和理论。
总之,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
历史朝代列表及简介

历史朝代列表及简介一、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传说由禹建立。
夏朝是一个有限的历史时期,其统治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帝王。
夏朝的政治制度相对简单,社会结构以氏族为基础,地位高的氏族领导其他氏族。
夏朝的最大贡献是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二、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由汤建立。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凿记载的朝代,其国家组织更加完善,政治制度更加稳定。
商朝的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同时也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
商朝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文字的诞生。
三、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由姬姓的周武王建立。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时期,周王室拥有实际统治权,实行封建制度,实力强大。
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权力逐渐减弱,各诸侯国逐渐崛起。
周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由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
秦朝的最大贡献是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秦朝还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如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修筑万里长城等。
五、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刘邦建立。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政治制度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汉朝还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如推行科举制度、设立郡县制度等。
汉朝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汉代文学、艺术、科学等。
六、三国时期(220年-280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之间的时期。
三国时期是一个割据混战的时期,主要分为魏、蜀、吴三个政权。
蜀汉以刘备为首,魏国以曹操为首,吴国以孙权为首。
三国时期充满战争和政治斗争,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英雄辈出的时期。
中国朝代历史简介

中国朝代历史简介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迭和统治。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为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简要介绍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朝代。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载录记载的朝代,被认为是中国的开国之君是禹。
夏朝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同时发展了青铜器文化,出土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
夏朝衰落的原因多方面,包括自然灾害和政治腐败等因素。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大型王朝,主要统治在黄河流域一带。
商朝发展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出现了许多对后世有影响的发明,如铁器和青铜器。
商朝还发展了复杂的宗教和祭祀体系,形成了王权神授的统治理论。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以周公制定的“周礼”为基础,建立了以君王为中心的政治制度。
西周时期,中国进一步发展了农业、青铜器和文字,并形成了成文法律制度。
西周后期出现了分封制度的动摇,它为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割据混乱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多个国家,相互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和争夺。
与此同时,春秋时期出现了大量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和墨子等。
这个时期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统一了货币、文字和法律等,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
然而,秦朝的统治也受到了社会不满和民众反抗,最终在秦二世死后不久瓦解。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连续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历时近四个世纪。
在汉朝期间,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汉武帝统一了南北方,开启了丝绸之路的贸易,并在文字和科技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中国历史五千年简介

中国历史五千年简介中国历史五千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256年)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明时期,其中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朝代,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
2.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770年-公元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乱的时期,这个时期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出现。
3. 秦汉时期(公元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包括秦朝和汉朝两个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包括三个王朝:魏朝、晋朝和南北朝的十六国。
这个时期中国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出现了很大差异。
5.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9年-公元960年)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包括隋朝、唐朝和五代十国。
这个时期是中国的黄金时期,经济和文化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6. 南北朝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的时期,这个时期包括北宋、南宋、金朝、辽朝等。
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出现了很大的矛盾。
7.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公元1912年)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时期,这个时期包括元朝、明朝和清朝。
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文化呈现出了萎缩状态,这是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和封建制度的限制。
8. 近代时期(公元1912年-现在)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一个时期,包括了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等各个重要历史事件。
这个时期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完整的中国历史简介

完整的中国历史简介中国历史悠久而辉煌,自古以来就有着独特的文明和伟大的国家建设成就。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个完整的中国历史简介,涵盖从远古时期直到现代的重要篇章。
一、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独立国家,虽然有关夏朝的确切历史还存在争议,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夏朝的创立者禹以治水功绩著称,夏朝的政权维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二、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重要的发展。
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朝代后期分裂为多个国家,最终被周朝取代。
三、周朝(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朝代。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其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封建制度。
西周时期,由于贵族内部的争斗,王权逐渐衰弱,东周时期,王权进一步衰落,各大诸侯争霸形成春秋时代。
四、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被认为是战争最频繁的时代之一。
春秋时期,以齐、晋、楚、秦、燕、赵、韩、魏八个大诸侯国为中心;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彼此争夺最终统一天下的机会,其中秦国崛起最终统一中国。
五、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以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标志。
秦朝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同时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
秦朝的统一为后来的封建制基础奠定了基础。
六、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它发展了较稳定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制度。
西汉的统治者推行了黄老之道,并加强与西域的交流,丝绸之路的开启与此有关。
七、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它的统治时期有时又称为汉末、三国时代。
东汉时期,社会动荡剧烈,经济衰退,这一时期还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
东汉朝衰落的局面为三国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资料简介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历史资料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历史资料简介:基本简介广义历史上的古文字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资料简介:详细解释1. 过去事实的记载。
分为古代史[3]、近代史和现代史!(1)《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纳鲁肃於凡品,是其聪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裴松之注引《吴书》:“﹝吴王﹞志存经略,虽有馀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 指已过去的事实。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变成历史的东西。
”3. 经历,底细。
(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便是野鸡道台的~了。
”(2)清黄人《<钱牧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而自为风气。
”(3)老舍《骆驼祥子》二一:“夏太太大概不会留着个知道她的~的仆人。
”4. 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沿革;来历(1)金一《文学观》:“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上,多不过三四人。
”(2)毛泽东《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国的~,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3) 菡子《源远流长》:“~在发展着,丰富着。
”5. 指历史学科。
即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学科。
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中国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就该另编一部。
”6. 指以过去的经历和事迹的痕迹。
7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华文明是华夏文明。
中国历史最悠久。
历史资料简介:词语理解词语溯源“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
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
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
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
“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
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
也有人认为“历”乃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辅助义,其意味着人类所经历过的事情,在意义上其概括范围远较“史”字为之大。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广泛含义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
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
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狭窄含义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
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历史建筑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
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
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众说纷纭对于历史的含义和性质,有很多中不同的诠释,以下列举其中一些;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毛泽东说:“读史可以明智,这是先人早就说过的。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梁启超:“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大英百科全书》(1880年版):“历史一词在使用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第一,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第二,指对此种往事的记述及其研究模式。
前者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后者是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研究和描述。
”;《苏联大百科全书》:“1、自然界和社会上任何事件的发展过程。
宇宙史、地球史、各个学科史;;物理史、数学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这一含义。
2、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具体的和多样性的过去之学科,以解释人类社会具体的现今和未来远景作为宗旨。
”。
历史资料简介:历史解说史学究竟是什么史学究竟是什么?以上关于史学的定义或解说,虽然在文献史上大多是近人或今人确定的,但是从逻辑序列上讲,它们其实与历史学自身演进的自然历史过程和人们对它加以认识的思想史过程是基本相符的。
“史有二义”和今人的“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与“知识体系”说、“超科学”或“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科学”说,可以看作是分别对应于历史学在其发展历程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个时代的客观存在事实在历史学家思想上或理论上的表现形式。
其中,“科学”说中的一般“科学”说和其他两种史学解说,分别反映了历史学第四个发展时代中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期;至于后者,更确切地说,是当代史学实践的客观存在状态在历史学家理论形式上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是史学理论工作者对当代史学实践进行抽象性认识的理论结果。
而当今中国历史学界史学界说纷纭,不过是史学实践日趋复杂多元的纷乱现实在史学工作者思想上造成认识混乱的切实反映;而且,各自对史学定义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定义者学术背景和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的影响。
中国历史中国历史(2)在如今人的几种史学的定义中,就中国未来史学的发展而言,比较有意义的是:何兆武先生的“超科学”说、李振宏先生的“具有特殊性、综合性、整体性、真实性的具体的和实证的科学”说和蒋大椿先生的“整合学”说。
其中,李、蒋二说虽各自从不同的分析角度和相同的角度而以不同的表述方式得出,但在对历史学的特性的认识上,实基本一致,因此可作进一步的融合而成为一派之说。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未来中国史学本体论研究,如果说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学派的话,那么,它们无疑是值得援用为学派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的解说。
因为,历史学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不仅仅是专门的学问或学术,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它更是一门在研究对象和任务方面都具有科学性的特殊学科。
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门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它更是一门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意义上的科学。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由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既存事实,对历史学是什么的回答,就不应该再继续停留在一般历史学的认识阶段,而必须把它当做一门完成的知识形态意义上的科学来看待。
中国历史学理应归属于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范畴,而不是也不应该是任何别的什么历史学。
与此同时,我们今天确定历史学的定义,不能满足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时代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史学认识水平,必须结合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特别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史学实践的现实存在状况,从而作出我们时代的关于史学的确切定义。
史学定义的重新确定,必须符合并反映这个时代要求。
历史学对于个体历史学家来说,它可以成为他赖以谋生的一种技巧性或技能性的职业手段,也不妨可以成为他从历史中汲取必要的文化素质或从历史中认识人类自身的一种方式,或是作为他提高其文化艺术体验和鉴赏能力的一种有益的精神活动;个体历史学家当然亦可以是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外的其他历史观来指导其历史研究;而且,并非每一个体历史学家、每一次具体的史学实践,都必须承担起揭示某一或每一民族、国家的历史运动特殊规律的任务。
但是,诸如此类产生于历史认识和历史学发挥其功能与作用过程中,仅仅来自史学主体的主观认识和这种认识形式、认识手段的特殊性和历史学利用方式的特殊性,或发生在个体史学主体身上的特殊现象,来自历史学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产生的特性,而不是产生于历史学确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本身,更非结合今天历史学发展现实状况的东西,是不能成为否定历史学是一门科学的根据的。
从特性方面讲,尽管历史学或多或少地具有其他社会科学甚至人文学科(如文学、艺术)的某些一般特性,但它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在于这些一般特性,而在于它根源于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把自己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特性,其中较显著且重要者有:它与哲学相比的特殊性特征,与一般社会科学相比的综合性、整体性特征,与文学相比的真实性特征。
在历史学身上所表现出的某些人文学科一般性特性的东西,同样不能成为否定它是一门科学的根据。
因此,任何关于历史学不是科学的史学的定义或解说,都不能拿来作为重新确定史学的定义的基础性材料。
历史学是科学它的科学性的一般根据有二:一;是它的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
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等,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作为历史存在,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它不以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
[4]二;是它所承担的任务。
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是一种旨在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活动。
仅凭这两条,历史学就具有了一般科学所具有的科学性。
一门学科的科学性的一般判断根据是:(1)“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因为只要客观实在的东西,才可能有它内在的发展规律”;(2)它“必须是旨在探讨对象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历史学显然符合这两层要求。
但是,这样的历史学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历史科学,因为它只是具备了成为一门科学的必要前提,还不具备成为一种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所应有的充分前提。
一门学科要成为一种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还需要同时符合第三层要求:“必须以揭示出事物的规律为前提,然后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即它的内在联系)去说明事物的原因,是为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
”这样一种完成的科学知识形态意义上的真正科学的历史学,迄今为止,只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产生,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为前提的。
这种历史观为历史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它显示出区别于以往其他史学的顽强特征,显示出它的鲜明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