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体外药敏MIC值
药物敏感试验判断标准 mic

药物敏感试验判断标准 mic药物敏感性试验判断标准Mic是药物敏感性试验中常用的标准之一。
它代表着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即能抑制菌株生长的最低浓度。
药物敏感性试验是评估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对某种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的常用方法之一,用于指导临床上的抗感染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Mic的定义、测定方法以及其在药物治疗中的意义。
一、Mic的定义Mic是指药物在试验条件下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在药物敏感性试验中,通常使用微量稀释法来测定Mic。
微量稀释法是一种常用的半定量方法,通过逐渐稀释药物溶液来确定能够抑制菌株生长的最小药物浓度。
Mic的值越小,意味着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越高。
二、Mic的测定方法1. 罗氏法(Broth dilution method):将不同浓度的药物加入含有培养基的试管中,接种细菌,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成与否来确定Mic。
2. 珠光法(E-test):将含有药物梯度的试纸片放置在含有细菌的琼脂平板上,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试纸片上的菌落生长与否。
根据试纸片上药物浓度梯度的一侧出现菌落的最后一个点,结合标尺上的数值,确定Mic。
3. 剂量杯法(Cup method):将不同浓度的药物加入含有琼脂基质的杯中,接种细菌,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通过观察药物浓度对细菌生长的抑制效果来确定Mic。
以上三种Mic测定方法各有优缺点,临床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
三、Mic的临床意义Mic值是临床上选择合适药物进行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Mic值的不同,通常将药物分为以下几个分类:1. 敏感:当Mic值较低时,说明细菌对药物敏感,拟合适的治疗药物。
2. 中介:当Mic值介于敏感和耐药之间时,表示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较差,治疗时需慎重考虑。
3. 耐药:当Mic值较高时,说明细菌对药物耐药,该药物对细菌已失去或极低的抑菌作用,应避免使用。
抗真菌药敏试验及结果判读

0.5
A. flavus/ A. niger/A. terreus/A. versicolor
0.25
EUCAST法
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European Commission on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EUCAST)方案
试验方法
检测菌种
肉汤稀释法
02
纸片扩散法
纸片扩散法
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CLSI)
M44-A
➢ Tested Drug:FLC,VRC ➢ Media:Mueller-Hinton agar + 2%dextrose + 0.5ug/ml methylene blue ➢ Quality control:C.albicans ATCC 90028,C.parapsilosis ATCC 22019,
Amphotericin B, nystatin • 唑类--Inhibition of ergosterol
Echinocandins • 肽-核苷类—抑制几丁质合成
synthesis
Nikkomycin Z
Imidazoles:
• 嘧啶类—干扰核酸合成
Triazoles:
Flucytosine
• 丙烯胺类-- Inhibition of ergosterol • 其它类
• CLSI M27-A FLC对600余株念珠菌MIC值:分离自150余例AIDS 的食管念珠菌病,一致性好;治疗失败者,MIC值 大于64 µg/ml
Mahmoud A.G, JCM 1996, 34:489-495
体外药效学mic

体外药效学mic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体外药效学(Pharmacokinetics)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药物在体外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而在体外药效学中一个重要的参数便是最小抑菌浓度(MIC)。
MIC是指荤素对于病原体最小有效浓度,它是一种衡量药物对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杀灭作用的关键参数。
通常来说,药物的MIC值越低,其对病原体的杀菌作用越强。
在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中,科学家们往往会通过测定MIC值来评估一种药物的抗生活性,从而确定其治疗效果。
在体外药效学中,确定MIC值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试验。
首先是确定药物的最小浓度范围,然后将不同浓度的药物添加到培养基中,培养待测的微生物。
通过观察微生物生长情况,最终确定最小有效浓度。
通过这种方法,科学家们可以获得药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有助于指导药物的合理使用和临床治疗。
除了MIC值,药物的体外半衰期(t1/2)也是体外药效学的重要参数之一。
半衰期是指在体内或体外中,药物浓度降低为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长短直接影响到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一般来说,半衰期越短,药物排泄速度越快,需要更频繁的给药以维持治疗效果。
而半衰期越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越长,一般来说,给药频率则可以减少。
在体外药效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参数如药物的体外代谢(DM)、体外分布(VD)、药物浓度与药效学效应的关联等等。
这些参数不仅有助于科学家们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还能为临床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MIC是体外药效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评估药物抗生活性的重要参数。
科学家们通过测定MIC值可以评估一种药物对病原体的杀灭作用,从而优化治疗方案。
体外药效学中的其他参数如半衰期、代谢、分布等也对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疗效评估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的不断发展,体外药效学将继续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准确的药物信息,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做出贡献。
最新体外抗菌药物抑菌试验(亦称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简称药...-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3 用灭菌棉拭子蘸取相当于1.5×108CFU/m1 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在试管内壁旋转挤 去多余菌液后,在MHA 平板表面上,从不同 方向均匀涂布3次,每次旋转平板60度,最后 沿平板内缘涂抹1圈。同样方法涂布大肠埃希 菌。
4
5
平板在室温下干燥3~5min后。根据试验菌 株选择抗菌谱。如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选择青霉素(PEN)、苯唑西林(OXA) 环丙沙 星(CIP)、万古霉素(VAN)、克林霉素(CLI)等。 大肠埃希菌选用氨苄西林(AMP)、头抱唑林 (FZN)、庆大霉素(GEN)、环丙沙星(CIP)、 亚胺配南(IMP)等。 用无菌镊子将含药纸片,紧贴于琼脂表面, 各纸片之间相距应大于24mm,纸片距平板 内缘应大于15mm,置37℃孵育18h~24h观 看结果。
原理 是将定量抗菌药物纸片贴在涂有细菌的 琼脂平板上,抗菌药物在琼脂内向四周扩散, 其浓度逐渐递减,使纸片周围的敏感细菌受 到抑制生长,形成抑菌圈,测量抑菌圈的直 径来判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此法简单 易行、价格便宜、药物选择灵活,适用对生 长快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
材料
1 水解酪蛋白琼脂(Mueller-Hinton AgarMHA) 倾注成4mm厚的12~15cm平板,将其保存 于4℃冰箱可用1周。 2硫酸钡比浊管 1.175%氯化钡 (BaCl2 .2H2O)0.5ml加0.36N(1%)流酸溶 液99.5ml,充分混匀,每管4ml其浊度相当于 0.5麦氏(McFarland standard)比浊管第一 管1/2(1.5亿/ml相当于1.5×108CFU/m1), 使用期半年。
操作方法
药物原液配制 原液浓度常为测定浓度的10倍以上。根据药 物性能选择溶剂。例如 取青霉素钾注射粉剂80万u/支 + 蒸馏水 4ml→20万u /ml,取1ml +9mlMH 肉汤→2万 u /ml,取2万u /ml的5.12ml药液+MH肉汤 14.88ml→5120 u /ml,分装4ml/支,-20℃保 存)。
8种中药单体抗球形马拉色菌的体外药敏实验

8种中药单体抗球形马拉色菌的体外药敏实验黄欣;沈亮亮;徐红;温海【摘要】目的观察8种中药单体对球形马拉色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订的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测定各中药单体体外抗球形马拉色菌的敏感性.结果 8种中药单体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麝香草酚、丁香酚有较强的抗马拉色菌作用(MIC<0.98~1.96 μg/mL).结论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麝香草酚、丁香酚有较强的抗马拉色菌作用,CLSI-M27A方案可用于抗马拉色菌敏感性测定.%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 vitro inhibitive effect of eight kind of Chinese herbal components on ATCC standard strains ofM.globosa.Methods The sensitivities of Chinese herbal components to M.globosa were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Clinicai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M27-A microdilution method.Results The MICs of Matrine, Oxymatrine, thymol and Eugenol were less than 0.98 to 1.96 μg/mL.Conclusions Matrine, Oxymatrine,thymol and Eugenol have inhibitive effects on Malassezia in vitro and the susceptibilities could be determined by CLSI M27-A scheme.【期刊名称】《中国真菌学杂志》【年(卷),期】2011(006)002【总页数】3页(P98-100)【关键词】中药单体;马拉色菌;最小抑菌浓度【作者】黄欣;沈亮亮;徐红;温海【作者单位】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65;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65;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0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皮肤科,上海20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9.9马拉色菌是人体和其他温血动物皮肤表面的条件致病性真菌,与该菌有关的疾病较多包括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等,因涉及病种较多,对其治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何正确解释真菌药敏结果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梯度扩散法(E-test):酵母菌、丝状真菌
NCCLS/CLSI推荐的药敏方法
方法
适用菌种
适用药物
研发公司
M27-A肉汤
稀释法
M38-A
肉汤稀释法
ATB半自动
药敏系统
M44-A美兰
纸片扩散法
E-test
酵母菌 丝状真菌 酵母菌 酵母菌
5-FC、AMB、氟康 唑、伊曲康唑、伏立 康唑
5-FC、AMB、氟康 唑、伊曲康唑、伏立 康唑
E-test法酵母菌折点(引自CLSI M27-A2)
伊曲康唑折点:只适用于粘膜念珠菌感染
丝状真菌的敏感性折点
形态学鉴定更重要,CLSI推荐方法,但未推荐药物折点 • 两性霉素B:对大多数丝状真菌的MIC为0.5-2µg/ml,对某些菌
种(土曲霉等)>2µg/ml(2-16µg/ml)。从目前数据看,两性 霉素B的MIC>2µg/ml时,临床治疗失败率较高。 • 伊曲康唑和其他新的三唑类药物:对丝状真菌MIC为0.0316µg/ml,目前无折点。 • 氟胞嘧啶:丝状真菌对其多不敏感,MIC>64µg/ml。 • 氟康唑:丝状真菌对氟康唑多不敏感,MIC>64µg/ml。
,
MIC≥0.5 mg/L代表耐药菌株;
•氟康唑、伏立康唑:可参照NCCLS M27-A标准检测酵母菌MIC,与体内有良好相关性
;
•卡泊芬净:药敏结果与疗效相关性差,有报道用MIC=2mg的预后比MIC=1mg的还好;卡
泊芬净对丝状真菌的药敏结果各实验室差异大,可比性非常差。
CLSI M27-A2 (2002) 抗真菌药物对念珠菌属的药敏标准
•耗时费力,成本高 •质量控制要求严格 •不同人判读误差大
抗真菌药

甲羟戊酸
烯丙类 硫脲类
唑类
抗真菌药合理应用
经验性早期治疗深部真菌病的必要条件: 1、具备发生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2、具备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体征 3、具备真菌寄生证据 4、达到经验性早期治疗标准: (1)抗细菌治疗无反应 (2)伴有多器官功能不全或DIC的发生 (3)伴有发热(>38.5℃)或低体温(<36 ℃ ) (4)不明原因的较长时间的低血压 (5)高危患者同时在两个以上部位,两次以上找到真 菌的菌丝 (6)高危患者眼底检查发现有色毛状渗出物
N
O
对皮肤丝状菌体有 很强的抗菌作用
S 托西拉酯tolciclate
N
O
S 利拉萘酯liranaftate
抗菌谱光,对须发 癣在内的皮肤菌有 很强的作用,口服 不诱导胆固醇的生 物合成,2000年日 本上市
硫脲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真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导 致麦角固醇合成减少,真菌细胞膜缺陷 而发挥抑菌作用;而角鲨烯的大量堆积, 脂滴沉积于细胞壁及细胞浆内,可导致 膜破裂和细胞死亡,而发挥杀菌作用。
吗啉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可同时抑制次麦角固醇转化为麦角固醇中的两 个关键酶,即C14位还原酶和C7—C8位异构酶, 使麦角固醇合成大量减少,导致真菌胞膜结构 和功能受损。
乙酰辅酶A
甲羟戊酸
烯丙胺类
唑类
硫脲类抗真菌药物
N
O
治疗体癣、股癣、手 足癣、花斑癣的浅表 皮肤真菌感染
S 托萘脂tolnaftate
角鲨烯 烯丙胺类药物 角鲨烯氧化酶 麦角固醇
麦角固醇缺乏
妨碍细胞膜功能 和细胞生长 细胞停止生长 抑制真菌生长
角鲨烯堆积
脂质泡沉淀 细胞膜破坏 杀真菌作用
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半数抑菌浓度(MIC)测定方法

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半数抑菌浓度(MIC)测定方法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半数抑菌浓度(MIC)测定方法常量肉汤稀释法1.1抗菌药物贮存液制备抗菌药物贮存液浓度不应低于1000μg/ml(如1280μg/ml)或10倍于最高测定浓度。
溶解度低的抗菌药物可稍低于上述浓度。
抗菌药物直接购自厂商或相关机构。
所需抗菌药物溶液量或粉剂量可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需配制100 ml浓度为1280μg/ml的抗生素贮存液,所用抗生素为粉剂,其药物的有效力为750μg/mg。
用分析天平精确称取抗生素粉剂的量为182.6 mg。
根据公式计算所需稀释剂用量为:(182.6mg×750μg/ml)/1280μg/ml=107.0ml,然后将182.6 mg抗生素粉剂溶解于107.0ml稀释剂中。
制备抗菌药物贮存液所用的溶剂和稀释剂见表5。
配制好的抗菌药物贮存液应贮存于-60℃以下环境,保存期不超过6个月。
1.2.药敏试验用抗菌药物浓度范围根据NCCLS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操作标准,药物浓度范围应包含耐药、中介和敏感分界点值,特殊情况例外。
1.3.培养基NCCLS推荐使用Mueller-Hinton(MH)肉汤,pH7.2~7.4。
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在此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在测试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敏感性时,应在肉汤中加入2%(W/V)氯化钠,按制造厂家的要求配制需要量的MH肉汤。
嗜血杆菌属菌使用HTM肉汤,肺炎链球菌和其它链球菌使用含2%~5%溶解马血的MH肉汤。
1.4.接种物的制备有2种方法配制接种物,一是细菌生长方法,用接种环挑取形态相似待检菌落3-5个,接种于4-5ml的水解酪蛋白(MH)肉汤中,35℃孵育2-6h。
增菌后的对数生长期菌液用生理盐水或MH肉汤校正浓度至0.5麦氏比浊标准,约含1~2×108CFU/ml。
二是直接菌落悬液配制法,对某些苛养菌,如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和链球菌及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等菌株,推荐直接取培养18~24h的菌落调配成0.5xx比浊标准的菌悬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0. 000 5~0. 032
32~0. 125
0.0025
0.005 0. 004~0. 5 0. 008~0. 5
0.0125-0.1
0.0125->0.4
发毛癣菌
犬小孢子菌 MIC范围
0.005
白念珠菌
MIC范围
0.023-32
0.125
3
0.015-18
0.125
1
0.5-16
0.5->2 1.56-25 0.125-130
(9) 阴道分离的念珠菌体 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10)应用比色微量稀释药 敏试验方法检测念珠菌临 床分离株 对特比萘芬的敏感性
(11)1%盐酸特比萘芬软膏 治疗浅部真菌病随机双盲 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
(12)硝矾散及其拆方对红 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体 外药敏作用研究
(13)东南沿海某部皮肤真 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及药敏 试验
(14)阿莫罗芬与特比萘芬 和伊曲康唑联合对甲真菌 病致病菌的体外药敏试验
毛癣菌
MIC90
MIC范围
2 0. 032~64
0. 125~2.000
0. 0313~8. 000
0.25 0. 25~ > 16
0. 13~16
1~16
须癣毛癣菌 MIC50
0.032 0.032
< 0. 000 5~0. 5 < 0. 0005~0. 5
1~2
0.015-8
0.06
0.25-4
光滑念珠菌
MIC范围
MIC50
8 0.5-32
0.5
0.125-8
0.5
0.25 0.015-16
1
8~16
MIC90 0.75
8
2~16
8
16 16-32
25-50 0.125-64
6.25
25 25-50
0.5
4 4~64
6.25
25
16
64
MIC范围
0.0025
0.025-0.2 0.03125~0.125
MIC90
紫色毛癣菌 MIC范围
0.25-0.5
0.005 0.01-0.02 0.025-0.1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 志 2003 V 19 N 6
2005 26 (3)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337
2006;27(2)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36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 志 2005 V 21 N 6 458
检验医学
2004 19;(3) 225
海峡药学
2000 12(3) 118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
志
2006 20(2) 75
2005 26(11)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277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37(11) 638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6;31(10);311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1;30(4);247
4
8
6.25
25
0.25
32
霉菌 MIC范围
MIC范围 <0.0313-0.5 8-32
马拉色菌 MIC50 0.0625
MIC90 0.25
<0.0313-2 0.5-2 16-32
0.12
0.25
0.5-4
0.25-8
14热带念珠菌源自MIC范围0.002-0.047 0.064
0.125-0.25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5;21(11);647 2006;27(3);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172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08.15; 37(8): 478-480
紫色毛癣菌 MIC90
絮状表皮癣菌 MIC范围 0. 032~40. 0
断发毛癣菌 MIC范围 0. 25~64
0.0625-0.5
0.125-1
致病菌
MIC范围 0.25-2 0. 0625~4 0. 0313~2 0.25-1 0. 0625~2
0. 25~1
红色毛癣菌 MIC50
0.016-0.032 0.032-0.063
0.0025~0.04 0.0062-0.1
0. 0313~1
0.0025
1-32
(1)葡萄糖消耗试验用于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MIC 中文名
酮康唑 咪康唑 益康唑 伊曲康唑 联苯苄唑 环吡酮胺
特比萘芬 萘替芬 布替萘芬 阿莫罗芬 克霉唑
氟康唑
英文名
ketoconazole Miconazole Econazole Itroconazole Bifonazole Ciclopirox olamine
Terbinafine Naftifine butenafine Amorolfine Clotrinazole
(2)临床分离皮肤癣菌289 株体外药敏试验分析 (3)红色毛癣菌对抗真菌 药物的敏感性与种株特异
(4) 临床常见念珠菌药敏 实验研究
(5) 146 株念珠菌的检出 分布与耐药分析
(6) 阴道分泌物的霉菌鉴 定及药敏试验
(7) 七种抗真菌药物对马 拉色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研 究
(8) 马拉色菌对三种唑类 抗真菌药的体外药敏试验
糠秕孢子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