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散文创作与禅--舒象斌
慰藉心灵的乡愁栖息地——读贾平凹新书《心迹》

是我 义 : ● I 孑的令 最新敞 义集 《 心迹 》
鱼 、J × l H、 占电 、 作 心
化 … … U J l 5 , F
的 腔 渊 商 洛 u 土 爱 我 ,它 i 【 : 我 儿 ‘ 都 写 它 ,它 容 忍 我 从 个 角 度 上0
J I f 地理 、 十 人悄 、 Biblioteka 的清 泉 人找的心 …,
求, 荥 之 清 、 化 之 雅 沾 、
、 I I 泌
^ 殳乡 干 ¨ 农 村 小汝 仃 H 兑 离 火 系 .卜 果 、体 验 活 .他 揶 会跑 l 1 1 1 岂宋
义饨 f 』 I 1 一阵 泥 L 的 芳 息 扑 【
F rm 以 火 的 印
( I J q J I I 艾 … 版 : 2 ( ) 1 6, q - ( = ) J J …版 ) ,
、 H r I 陵大学 虽然
城『 I I ,f I I 干 "
它, 素材 足 么 』 i 谢, 怖怀址J J I 5 幺宽阔 凡是我有 r ・ 成绩 ,址商洛最 允鼓
会 蝻 ,
描 绘 敝 乡的一 部敞 义集 ,l ~奔 r 富, 燧 材 尔 , ・ 包 商 州 } J J 求 、商 州
、
溢 往 作 品 I 『 _ 求 l : 人 觉 f I 感直挚 ,
仃 人文 景 . .f 1
沟 一 以 及 父 岂
j 1 . ’ ‘ I f , 说 ,这
《 州 求 》 、 《商 州 义 求 》 t t 叙
的大 的故 乡址似 褂
拙 的 .即使
_ r
f l r l 乡商州 的 f l 川l 水 水 ; 《说
人 已 【 J ! l j 叙_ r 、 ” 1 少t } ‘ I I 寸
短文两篇蝉汇总课件

人物塑造
鲜明的人物形象
短文两篇蝉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刻画,使人物形象跃 然纸上。
人物性格的刻画
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 解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值。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生命,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让自己的
生命变得更加精彩。
03
短文两篇蝉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
01
02
03
简洁明快
短文两篇蝉的语言简练, 不拖沓,直接切入主题, 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生动形象
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描 绘,使语言更加形象化, 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 感受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感谢观看
对人生的思考
人生意义
01
蝉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依然努力地生活,引发我们对人生意
义的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人生价值
02
通过蝉的生命,我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加
有价值,对社会做出贡献。
人生选择
03
蝉的生活方式启示我们要勇敢地做出选择,不畏困难和挑战,
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对社会的反思
富有节奏感
短文两篇蝉的语言抑扬顿 挫,节奏感强,读起来朗 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
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作者在短文两篇蝉中运用了对比 手法,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对比描 写,突出了主题,增强了作品的
表现力。
象征手法
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作者将抽象 的概念具体化,使读者能够更好地 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细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写
探讨贾平凹的散文

探讨贾平凹的散文贾平凹的散文充满禅趣,大凡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写得玲珑剔透,充满灵性,令人读之,爱不释手。
本文试就贾平凹散文的这一特点作一探究:谈《白夜》,散文写了自己在秦岭山区的的一次奇遇,描写了雪封山村的奇景,在自己困惑之时,通过和山村一位老教师的交谈而明白了山民纯朴自然的生活的道理,透露出自己的的无知和羞愧,反映了对山民那种顺其自然返朴归真生活的赞美。
作品写在八十年代初,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初时期,秦岭深处的山民扔处在那种小农经济状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十分明显,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使山民内心平静而知足,人们的内心尚无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贫与富的差距尚无明显形成,人们对物质的欲望需求不是那么强烈,而保持着纯朴而原始的状态,从现在看来,那简直是一种道境,是哲人所鼓吹的理想境界,因此,这些奇异的生活使贾平凹的散文充满禅意,给人一种宁静的思索,从而给读者一种启迪。
《钓者》,我看了一遍就有了深刻印象,奇怪的人奇怪的行为,深深地吸引了“我”,在好奇心驱使下我终于获得了答案,作品反映了那段特定历史时期作家们内心的困惑,迷茫,无奈,反映了时代对人的压抑。
文中奇人的独钓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容易使人联想起柳宗元的《江雪》,和柳子的《江雪》不是形的相似,而是神的相似,《江雪》本身就充满了禅味,江雪》诗的禅味在那里呢?一是,创造了一个寂静空无的境界。
诗中所写的阔大的境界,完全是一个一尘不染、一声不响的白漫漫大地真干净的空无世界。
除雪之外,千山之中听不到一只鸟的啼叫,万径之上见不到一个人的踪影,寂静空无到了极点,读者在此诗中可充分感受净化了的静远、空旷、明净和空灵,忘却俗世里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地,享受着禅意带来的愉悦。
二是,诗化了修炼自我的艰难。
渔翁独钓寒江,显然意不在鱼。
朱子刑认为:“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不在鱼也。
”渔翁独钓寒江的意义在那呢?应该是一种启迪:修炼成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一次意志的磨练。
贾平凹的散文有哪些

贾平凹的散文有哪些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过一些经典的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月迹》作者贾平凹通过山村儿童追月迹的故事,体现了中秋月夜月亮的淡雅,最后说明了童心创造力的高超。
这主要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尤其得益于他对禅意的妙悟。
贾平凹是深受禅宗影响的当代作家。
他曾在传统文化中寻根,并在禅道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体悟。
他说:“对于佛道,看的东西不多,看了也不全懂,但学会了‘悟’,他们的一些玄理常常为我所悟,悟得与人家原义相差甚远,但我却满足了,反正只是悟出了对我有用的东西,便不管它原本是什么。
”他追求乡村的静美,并以“静虚”作为自己审美内蕴的核心,这一点恰与禅宗的“亲自然,远尘世”之风相契合,使他能深悟禅意之精蕴,同时也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幽柔纤巧的审美风格。
二、《爱的踪迹》《爱的痕迹》是198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贾平凹。
三、《心迹》《心迹》是贾平凹的一部散文集,散文内容极为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丰富的生活文化内容,使他的散文折射出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四、《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贾平凹的散文,特别是早期散文,多有童心叙写。
而在这种童心叙写的背后,体现的是作家对于生活独到、深入的思考。
其散文也就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及独特的艺术风格,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体现出作家不凡的审美追求。
其美学特征表现在细节描写、结构技巧和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
五、《坐佛》《坐佛》是贾平凹的散文作品,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其内容丰富,不仅尽心袒露所行所思、所爱、所痛,且篇篇可见其大情怀、大智慧,可见其古朴的性灵和古雅的趣味,文字朴素而有韵味,老到精粹,从容不迫,已臻炉火纯青之境。
六、《朋友》贾平凹写人散文集《朋友》虽是他众多作品之一端,但所选文章,集中了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各个时期的写人之作,其质不言而喻。
于平凡中洞见生命的真谛——浅析贾平凹散文中的哲理叙事

பைடு நூலகம்
于平凡 中洞见生命 的真谛
浅析 贾平 凹散文 中的哲理叙事
侯业 智 史丽琴 ( . 1 陕西省延安大学教务处科员 ;2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第三中学 760 ) . 100
贾 平 凹 的 散文 ,给 人 的 阅 读 感 受 是 他 与 自然 的亲 和 、相 通 的 关怀 中 ,贾平 凹 深深 投入 了 自己的情 感 ,将历 史 记忆 与人 格信 念 融汇 在平 凡常 见 的物件 中,从 而 发现 种种 被人 们 忽视 的深 厚哲 理 ,再用 这 种哲 理去 反观 人 生和 世 界 ,使他 艺术 化 的人格 建 构和 理想树 立深 具 说服 力且不 囿 于传统 的训 诫说 教 。 贾 平 凹 的 散文 真 正 具 备 独 特 的 艺 术 品 格 和魅 力 ,始 于 他 的 “ 州 ”系 列 ,在这 些 以家 乡商 州 为叙 写原 型 的散 文中 ,贾平 凹 商 将在 商 州世 界 中生长 的淳 朴 乡 民的精 神特 征 ,通 过平 凡 的事件 加 以表 现 。在 日常 生活 的琐 碎记 忆 中 ,陈 列 了乡 民在数 千年 儒道 文 化濡 染 下形成 的珍 贵 精神 标本 、承 载 于质 朴 言行 中 的人文 因 子。 商 下了不解之缘,同样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时代政治的烙印,散文 “ 州三 录 ”系 列散 文展 现 的商 洛大 地 的风 俗 民情在 很 大程度 上 商州 又录 》中 的小妞 儿 在很 长一 段 时间 内遵循 着建 国初 “ 三大 家 ” “ 事一 物一 理 ” 的写 寄寓着 贾平 凹对于 人 生 、 自由的理 想 。 《 作程 式成 为政 治话 语与 政策 理论 的图解 手段 ,传 统 散文 在 主流 意 眯着 眼睛对 着 太 阳耀新 生 的热 蛋 ,作者 借 以表 达 的是 乡 民对 新 生 陋 识形态 的 “ 正 ”下 已经失 却其 涤 荡心 灵 、陶 冶情 操 的初衷 。2 希 望 的尊 崇与 珍惜 ;在 极 小极 简陋 的 “ 室 ” 昏暗窄 小却温 暖 安 纠 O 妥 ,无 害 人 之 煎 熬 , 亦无 被 害 之 惶 恐 , 男 的 有妻 ,妇 的有 夫 , 世纪 9年代 以后 ,伴随 着 强势政 治 话语 的退 出,作 家文 人 的社 会 O 夫妻 有 子 ,有 酒 且饮 ,无 酒 清 谈 ,随 形 适 意 ,其 乐无 穷 ( 《 陋 地位 和社 会角色 在 由 中心移 向边 缘 的 同时 ,也 获得 了 巨大 的个 体 独立 性 , “ 文格 ”的 自由使 作家 敢 于大 胆抒 发 自己的真 实情 感 。 室 》 ) 。主人 在这 种看 似 不 自由 的陋 室 中舒 张 着 自由的个性 ,而 贾 平 凹便 是鲜 明 的一例 。他 的散 文 总能 在平 凡 的 山水鱼 虫 、人物 许 多人 在 明亮 奢华 的豪 宅 中却 蜷缩 着受 缚 的灵 魂 ,在这 种不 自由 花 鸟 的绘 写描摹 中,发 现潜 隐于 其 下 的生活 本质 ,从而 将其 归 穴 的 自由 , 自由中 的不 自由的辨 证关 系 中 ,显 现 的是 作 者对 自由精 为一 定 的 哲 理 阐发 出来 , 凝 聚 了他对 自然 、生 命 、社 会 的 独特 神 的全 新 理解 和独 特诠 释 。没 有对 山野 蛮 荒 的平淡 、山地贫 瘠 的 体悟 ,在感 性 的艺 术呈 示 中又 闪现 着理 性 的光 晕 。正如 贾平 凹 自 抱 怨 ,他们 只 是 自在地 生存 ,在平 凡无 奇 的生 命过 程 中演绎 自己 己所说 : “ 赫然 的寓意 往往 产生 于 极平 易 的事物 里 ” 。从极 不起 对 人生 最朴拙 的见 解 。 “ 商州 系列 ”是贾 平 凹散 文创 作成 熟 的标 志 ,但其 后贾 平 凹 眼的事 物着 笔洞 见深 刻 的哲 理是 他 的艺 术 内蕴发 掘 方式 。他 的散 文 取材 似信 手拈 来 , 自然成 趣 ,但 从他 笔下 绣上 绿 苔 黑斑 的 “ 丑 的眼光 逐渐 由城市 转 向乡村 ,以悖 逆于 都 市文 明 的视 角审视 人 性 石 ”、孤独 地倚 墙 而栽 的 “ 小桃 树 ” 、沙滩 上被 游 人一 脚踢 开 的 在 物质 欲望 熏 染下 呈现 出的 阴暗与 卑琐 。他 敏 感地 意识 到现 代 文 “ 一只 贝 ”等平 凡 之物 中 ,我们 可 以领 悟 出他对 自然 的崇敬 、对 明在发 展人 的 自由的 同时也 压 抑着 人 的 自由生 存 ,而寻 求一 个独 相 容 ,在物 我 的对视 互感 中 ,达 到 了~种 忘 我 的统一 境 界 ,他 的 文章 是 他性 情 的书写 ,心 态 的外 现 、才 思的挥 洒 。不 似 阅读余 秋 雨 的文 化散 文 ,读 者 需要 付 出 巨大 的心力 去 获得 与作 者相 近 的历 史文 化 感悟 , 由于 历 史 的厚重 与 创痛 而使 人 的思想 负 重 ,因此 难 免 带上 一丝 夹杂 了情 感预 设 的心 境去 体 味文 章的 内蕴 。读 贾平 凹 的散 文 ,我们 仅 需平和 地 倚栏 独 坐 ,手 中一杯 香 茗 ,耳 问幽 幽蝉 鸣 ,在安然 详和 的氛 围 中体 味 人生 的真谛 。 中 国当代 散文 与其 他文 学 样式 一样 ,在诞 生之 初 就和 政 治结
贾平凹散文的文化意蕴

贾平凹散文的文化意蕴贾平凹散文的文化意蕴导语:贾平凹散文以纤细的文笔、朴拙的语言、玩赏的情致,述说着人生的沧桑与无奈,散文的气象与胸襟是研究当代小说家散文的一个重要文本。
一、忧郁的灵气贾平凹散文浸染着忧郁的灵气,病态的忧郁与做作、病态的旷达与淡泊,一种先天与后天催变的精神叹息症。
“我写散文,多是心绪不好的时候开笔,病中及病后,也就有了另一批散文。
”哲理、风情、世相的散文呈现着病态的缠绵撒娇状。
“贾平凹的写意之作,不外乎故作稚拙状,行文扭捏如水、道出一点点小哲理,文风纤弱做作;风情之文,贾氏得心应手,上下起伏,颇具大家气象,只不过在他感觉良好恣肆汪洋的风情中,多的是文人笔墨,少的是坚实体验。
眼光缥缈、顾盼生姿,用意不用力,终觉浅薄。
”近年来,贾平凹一直倡导大散文(美文),也在试图把这种霉变的蛋黄孵化成雄鸡,但也无奈其病斑块块,雄鸡破壳终成梦幻。
他扩展着散文写作的范围,总想穷极物理、格物致知般地把一切都揽而入文,写作的野心演绎成了逞才使气的张狂、一种文情才思的宣泄喷涌,只可惜其文人气太浓,清朗的题材也总是濡染着道学的酸腐气。
贾平凹散文纤细绵软,缺的是嶙峋的骨骼;琐碎芜杂,乏的是天地清正之气的贯通。
他在哲理的诱惑中来悟道得法,究天际,察人事,味道单一,模式相同,就连其本人也感到“老在尾巴处引出一个什么哲理来,我已经腻透了”。
在忧郁中,他的散文走向了朴拙憨厚的内敛。
在憨拙平淡无奇的散文题目下,他积聚着能量,开阔着散文写作的胸襟与气象。
诸如《桌面》《燕子》《门》《未名湖》这些俗见不花哨的文章题材,硬是要腾挪跌宕写出万千气象来,这是贾平凹的过人之处。
他在散文创作中较劲儿的似乎不是什么题材的新颖独特,那是雕虫小技,而是要以此锻打自己“穷极物理,万事皆可入文法”的意蕴,开掘深度与视角观照的穿透力与敏感度,他追求的是浑朴敦厚、苍茫沉郁的原生态。
朴拙既使他的散文创作突出重围,又使他的散文少了节制的爽净,多了患漫的伪拙,被林贤治称之为“一个在阴影下写作的作家”,阴气森森,大拙实巧,静态颓废,消极无为,妖妖道道。
论述贾平凹散文的意象之美

论述贾平凹散文的意象之美贾平凹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曾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项。
他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尤其是散文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其中,贾平凹散文所营造出来的意象之美尤为突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某个形象或事物,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情感价值。
它是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和抒发所营造出来的,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贾平凹散文中的意象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意象之美自然景色是贾平凹散文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他的笔下常常描绘出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例如在《白银时代》中,他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六盘山的雾气、绿树、山峰,这些细节描写直接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使人产生心醉神迷之感。
另外,在《北去》这篇散文中,贾平凹描写了一场雪的降临,他的笔触仿佛给雪赋予了生命,它们在书中跃然纸上,被读者所感知。
这些自然意象,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严、神秘和宁静,同时也唤起了我们的美好情感。
二、物象意象之美另一个常见的意象类型是物象意象,这些意象常源于具体生活中的人、事、物,例如贾平凹在《河岸寺》中,通过猴子的形象,表现出了对人类本性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而在《胡同里奔跑》中,则通过对石头、老鞋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慨。
这些物象意象的构建,能够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生活情感,感受到身边真实生活的细节和光影,让人产生共鸣和共情。
三、人物意象之美人物意象则是表现散文中人物形象的重要意象类型。
贾平凹的散文中,人物意象常常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鲜明的人格魅力。
例如他笔下的“老奶奶”形象,既有社会的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情怀,还有诗人般的浪漫情怀;而江小白这个草根歌手,则体现出了坚持梦想和追求人生意义的精神特征。
这些人物意象,常常能够通过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经历,为读者提供深刻的思考与感悟,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总之,贾平凹散文中的意象之美,体现在了对自然、物象和人物等多个层面的刻画与把握上。
浅谈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浅谈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导语:贾平凹的散文取材广泛,语言简朴、幽默,小说化的写法和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更让他的散文独树一帜。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其散文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1贾平凹的散文被学者和评论家排在了优秀之列,并且有多篇被选进中学课本。
本文就结合其散文,从取材、手法、语言、地域特色等方面入手,来谈谈其散文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
一、取材自由广泛贾平凹的散文取材自由广泛。
他的散文似乎不拘一格,丑汉、退伍军人、屠夫、石头、树木等统统走进了贾平凹的散文。
从反映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大致可以分四类:一是人物篇。
一般以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我的老师》塑造了一个纯真、正义、极富爱心的儿童孙涵泊形象,《米脂婆姨记》则描写了一个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农村少女形象。
二是世相篇。
这类散文常常评说人生,针砭时弊,如《病人》借一个病人的口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玩牌》则将麻将桌上的众生相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是游记篇。
《游寺耳记》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野菊花开花落,云雾忽聚忽散”的山间图画。
《入川小记》描绘了四川的山光水色、物产人情,让读者想身临其境去领略一番。
四是风情篇。
通过描摹地方风俗,记述地方风物,把个人的主观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与大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如《五味巷》通过巷中景、巷中事、巷中人、巷中风俗,展现了古风很浓的长安小巷,这里的人们重人情、讲信用,知足乐观。
《静虚村记》则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画卷,“静虚村”是一个偏离市区的地方,显得既原始又古朴,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
二、小说化写法贾平凹一直倡导散文写作小说化。
他在《散文就是散文——自我告诫之二》中说:“小说家可以以散文的笔调去写小说,为什么你不可以以小说的笔法写散文?”散文与小说的不同点在于重视抒情,而不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
情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担负着表现人物性格的重任,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散文创作与禅--舒象斌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与禅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1011529 舒象斌指导老师刘昕华【摘要】贾平凹的散文创作从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学的影响。
他作为创作主体,不仅在写作之外有意追求禅学内在精神,渐修个体内在心性情趣,在写作之中更是有意无意表现禅学理趣及美学追求,因此我们从他的散文的内在精神和外层质表都可以感觉到浸润着的盎然禅味,也正是如此,他的散文才显得灵动优美、充满智慧。
【关键词】贾平凹散文创作禅贾平凹自70年代末走上文坛就一度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他是个多产的作家,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都有建树。
小说是他耕耘的重地,并给了他卓越的声誉,而散文这一传统文学园地也在他笔下大放异彩,熠熠生辉。
他在《读张爱玲》一文中说:“散文家到了大家,往往文体不纯而类如杂说——但大多如晴朗的日子,窗明几净,一边茗茶,一边瞧外边,总是隔了一层,有学者气或佛道气。
”[1]这话用来概括他自己的散文也是恰如其分。
因此有人称他的散文为“大散文”、“美文”,在笔者看来,这“大”、“美”就在于他的散文“佛道气”,特别是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禅”的精神和美质:意境淡泊深远,词句朴素古拙,富有意味,同时还充满神秘感和智慧性。
一佛学自印度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的道家玄学、儒家心学融合而成禅,构成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众多文人。
在当代文学史上,贾平凹则是受禅文化影响较突出的一位。
生活中,他与佛门禅师多有交往,且时读佛经,此非他信仰佛家所有观念思想,只不过是通过佛学的浸润熏陶来修养个人性情,养成一种超达旷远虚静淡泊的精神境界以及作为写作的需要。
有人说,“平凹”二字本身就是禅意盎然,那么贾平凹把“平娃”改成“平凹”不仅凸现的是亲切平和,也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对禅味的热爱和追求,自然,他把文集取名为《静虚村散叶》以及把书斋名为“静虚村”也可应证这一点。
其实,这种禅味追求更突出地体现在他的散文里——捧卷而读之,可感觉散文里饱含着禅意禅趣,一篇篇如出淤泥的莲花,不染尘俗,晶莹剔透。
贾平凹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骨子里浸透的是农村里的安谥和自然。
因此,他自然不适应现代大都市的喧嚣浮躁、物欲横流,只钟情于农村乡下冲淡平和的自然。
于是,他蜇居于城市清静的角落,寄情他的“虚静村”,清守静笃,追求心灵的那份清静淡泊。
常说“文如其人”,文章就是心灵的再现。
贾平凹的散文正是体现了他这样的心境和性情。
他在《生活一种》中有这样的描述:出游踏无名山水,省却门票,不看人亦不被人看,脚往哪能儿走,路往哪儿,喜瞧巉岩勾心斗角,倾听风前鸟叫声硬。
云在山头,登上山头,云却更远了,遂吸清新空气,意尽而归。
归来自有文章作,不会与人同,既可再次意游,又可赚几个稿费,补回那一双龙须草鞋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随笔集[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9. P353.养生不养猫,猫狐媚。
不养蛐蛐,蛐蛐斗殴残忍,可养蜘蛛,清晨见一丝斜挂檐前不必挑,明日便有纵横交错。
复明日则网精美如妇人发罩。
出门望天,天有经纬而自检行为,朝露落雨后出日,银珠满缀,齐放光芒,一个太阳后无数个太阳。
墙角有旧网亦不必扫,让灰尘蒙落,日久绳粗,如老树盘根,可作立体壁画,评剧传统,读现代,常读常新。
这种亲近自然、追求淡泊的心境得益于禅宗心法,它使人生处于随遇而安、随缘是任的状态,从而充满了自由,充满了艺术。
贾平凹在《黄地宏散文集序》说:“活得淡泊,方能平和,平和乃致远……如果人要进入高的审美境界,媒介就得是淡泊平和的心境了。
”[1]由此可见,“淡泊平和”不仅是贾平凹追求的生活的一种境界,也是做人的一种心性情趣,是对人生审美境界的追求。
禅家有“空故纳万境”之说,古人又云“是以陶钧文字,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2]因此可以说贾平凹散文里的审美境界的滋生得益于他虚静淡泊的心境。
“虚空”来自于静,而“静”对贾平凹来说就是所谓的“寂寞孤独”。
“寂寞是作文的一条途径”[3],“只要真正寂寞,那便孤独,孤独则是文学的价值啊”[4],这是贾平凹自己作文的真实体悟。
“要虚,虚怀天下风雨,你便有源于高度的自觉,而不沦于就事论事;要静,静以万象,你便有精于其道的自信,而不溺于俗艳浮华。
”[5]可见寂寞虚静的心境是他散文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心理基础,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散文禅意盎然自由灵动,富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贾平凹还多次强调“禅就是平常心”,修禅就是养成一颗“平常心”,即“做平平常常的人,过平平常常的日子”[6],不执不固,不在意尘世间的功名利禄,不经意人生的得失。
他在《黄宏地散文集序》中说平常心是参禅用语,是“一种不经意的疏庸的,似乎无为的状态”[7],“如果引进散文创作必然会有新的境界”[8]。
自然,拥有这样一颗“平常心”,心境才能淡泊虚静,作文时才能摆正自已的姿态,从而写出一篇篇充满个性、真情又没有矫饰,没有做作,没有贵族气的优美散文。
正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境,贾平凹在散文里形而上地构建了禅意的意象世界和空灵阴柔的意境。
有人说贾平凹的人文取象是“月”,且表现了“月光”的阴柔气。
索其散文里的意象,除《月迹》、《月鉴》、《对月》等篇里的“忧柔的月光”外,还有山、兰、梅、文竹、风竹、落叶、冬花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都含“阴柔之气”。
当然,贾平凹的散文境界也有不少阳刚之气的飞动和逍遥,但整体氛围上被这种婉约精微的气象笼罩着,真可谓极尽“忧柔之美”。
再看看散文里的意境:在我身上,有什么斑斑驳驳地动,在我的脚下,也有袅袅娜娜的东西了。
回过头来,身后原来是柳、草,荫影匝匝铺了一地,层次那样分明,浓淡那样清楚……不知什么时候有了风,草面在大幅度的波动,满世界价潮起泠泠声,音韵长极了,也远极了,也远极了。
夜色愈加神秘,我差不多要羽化而登仙去了呢。
-----《月鉴》情景交融,意境阴柔虚静,充满神秘。
月亮已经淡淡地上来,那竹在淡淡的融,山在淡淡的融,我也在月和竹的银里,绿里淡淡地融了……-----《空谷箫人》月亮,竹,山共创了一个淡淡的意境,有“镜花水月”的朦胧美和韵味美,我与之冥合成“天人合一”的神秘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4] 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贾平凹卷[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P260、P261. [2]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篇.[M] 古籍出版社, 1998. P125. [5]贾平凹. 散文就是散文.贾平凹散文随笔集[M].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9. P1. [6]贾平凹. <贾平凹禅思美文>序. 贾平凹禅思美文[M]. 广东人民民出版社, 1998. P1. [7][8] 贾平凹. 黄宏地散文集序.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贾平凹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P253.新月初上,院里的竹影就投射在窗纸上,斑斑驳驳,一时错乱,但竿的扶疏,叶的迷丽,有深,有浅,有明,有暗,逼真一幅天然竹图。
我推开窗便见窗外青竹将月摇得琐碎,隔竹远远看见那潭渊,一片空明。
-----《夜在云观台》月的朦胧,叶的迷丽,潭的清远,在夜里融成幽远迷离空灵冲淡的意境。
贾平凹的散文凸显心境,富有意境,而心境、意境都是立足于语言文字才得以表现。
禅家主张“不立文字,以心应心”,“不立”非“不用”,相反,禅家却最能够活用语言,重视语言文字的圆活自然无碍。
贾平凹深得禅家精髓,他的文字处理自然朴质,无雕琢,无修饰,有“清水出芙蓉”之妙。
“我反对把语言弄得花里胡哨。
写诗也是这样,一切讲究整体结构,整体感觉,不要追求哪一句写的有主动意,越是表面上有诗意,越是整个没诗意,你越说的白,说的通俗,说的人人都知道,很自然质朴,而你传达的那一种意思,那一种意念越模糊。
”[1]这便是他追求的语言的最高境界——“无言”了,如他在《平凹携妇人游石林》中认为石林无法用文字处理写出的是“大美不能言”,《匡燮散文序》中说的“大言者不语”。
“无言”不是不需要文字处理,只是用最少最精妙自然而朴质的文字充分表现情绪心境。
“水无色,色却最丰。
”[2]语言到最精妙处便如清水般质朴自然,模糊多蕴了。
正是如此,贾平凹都是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描写,力求“是酒,就表现它的淳香,是茶,就表现它的清淡,既便是水吧,也只能表现它的无色无味”[3]般的去接近事物本质。
这种特点尤其在那些以描写山光水色,风土人情的篇章表现得最为鲜明。
因此,写紫阳城的山径小路就是“纵横交织,如绳索乱扔”(《紫阳城记》);写月色中的黄甫峪的水,就是“半个圆的白,再一旋,是半个圆的黑”;写马石砭峪的雾,就是“天地搅和得如牛奶状”,写遥闻深山里樵夫们的说话声,就是“但一团嗡嗡,不知何语”;写月亮是“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月迹》),河西的沙是“白得像烧过的灰”(《河西》);写男人则有“竹的气质,有节有气,性情倔强”(《入川小记》);写风雨中的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忽大忽小,忽聚忽散”(《风雨》)。
《商州又录》11篇,可以说是朴质的语言运用之最。
在这里,冬天的山是“清清奇奇的瘦”,雪后的山是“浑圆圆”的白,河面上冰的裂纹是许多“纵纵横横”的线,峡谷中的雾是“成团成团”的涌。
作者竭力去掉人为痕迹,去追求一种“无笔而妙趣天成”的境界。
这种平淡质朴的语言虽明白如画,一目了然,却蕴含丰富,直契客观事物本身,使事物的本来面目直截了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语言作为媒介则为人所忽略了。
同时,贾平凹还喜欢用圆活弹性的语言,这些圆活弹性的语言不追求理性,但遵循情感的幻想逻辑,可以说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它包含着事物的多种意义而不是单一地直白表露。
事物内部本来就具有多种多样复杂的因素,要想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充分地揭示这种丰富复杂性。
贾平凹的散文创作除了起始阶段的个别篇章的语言尚存在着较为清晰的概念化和理念化的痕迹外,成熟后的贾平凹的创作总是将事物的无限性包含在语言的有限性之中,有如禅家“二道相因”的表现方式,用“具象”来显示“抽象”,这样,他笔下的语言似淡似浓,似拙似雅,摆脱了枯燥空乏而显得意味隽永,给人“空灵圆活”的感觉。
写沙漠中的石峡壁洞,是“空空的洞穴里,泥涂的墙皮驳脱无余,看不见任何壁画,但石壁天然的纹路却自成了无数绝妙的线条”(《敦煌沙山记》),既写出其破败苍凉,又状出其深奥古朴。
写大漠梦城里的马蛇子,是“蹿行,快极,只见影子不能辨其身纹”(《梦城》),既写出了马蛇子的自然形状,又写出了大漠的神秘和旅行人内心的惊惧。
写庆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贾平凹. <废都>之谜[M]. 团结出版社, 1993. P58. [2]贾平凹. 品茶. 贾平凹禅思美文[M].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8. P57. [3]贾平凹.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M]. 漓江出版社, 1996. P512.寺的早晨,是“古木森森,绿草茵茵,阳光激射,落影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