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外侧疼痛的肌筋膜链康复手法与训练

合集下载

腿部肌腱损伤的恢复方法

腿部肌腱损伤的恢复方法

腿部肌腱损伤的恢复方法
腿部肌腱损伤的恢复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休息和保护:首先要给受伤肌腱充分的休息时间,避免再次受伤。

可以使用拐杖或其他助行工具来减轻受伤肌腱的负担。

2. 冷敷:在受伤后的前48小时内,可以使用冰袋或者冷敷物来缓解肿胀、减轻疼痛。

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重复3-4次。

3. 热敷:在48小时之后可以开始热敷,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

每次热敷15-20分钟。

4. 按摩和拉伸:轻柔的按摩可以促进血液流动,加速康复。

适量的拉伸可以增加肌腱的灵活性和弹性。

5. 物理治疗:如果伤势比较严重或者恢复进展缓慢,可以考虑接受专业的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师可以通过运动疗法、热疗、电疗等方式帮助你恢复肌腱功能。

6. 逐渐恢复运动:在症状好转后,可以逐渐恢复正常运动。

可以从简单的活动开始,如步行,然后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范围。

7. 使用支具:在恢复期间,可能需要使用支具来稳定受伤的肌腱,减少肌腱受
力。

支具的选择和使用需要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

请注意,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

如果症状没有好转或者恶化,应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12条肌膜链及松解手法

12条肌膜链及松解手法

前表线前表线(The Superficial Front Line,SFL)连接人体的整个前表面,下起自足背,上至头颅的两侧,可分为脚趾到骨盆和骨盆到头颅两部分。

在髋关节处于伸展位时,如站立,这两部分会作为一个连续的筋膜协同作用。

1.手法部位:伸肌支持带患者体位:仰卧位,小腿露出床面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半握拳放在足背上,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量,双手往上推,患者配合缓慢做踝关节背伸-跖屈;2.手法部位:胫前肌患者体位:仰卧位,小腿露出床面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半握拳,两拳面构成三角形,放在足背上,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量,沿着胫前肌双手往上推,推至胫骨粗隆处两手分开,患者配合缓慢做踝关节背伸-跖屈;3.手法部位:胸锁乳突肌患者体位:仰卧位,头转向健侧操作程序:治疗师一手固定患者头部,另一手半握拳,放在胸锁关节处,肘关节伸直,沿着胸锁乳突肌往上推,推至乳突上方的头皮筋膜;后表线1.手法部位:跟腱患者体位:俯卧位,双脚露出床面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食指第二指骨面分别至于跟腱的两侧并挤压跟腱向下滑动;2.手法部位:腓肠肌患者评估:站立位,观察患者双脚有无扁平足、高弓足患者体位:俯卧位,双脚露出床面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半握拳放在腓肠肌处,肘关节伸直,同时身体往下压,患者配合做踝关节的跖屈和踷屈的同时治疗师双手沿腓肠肌下滑;3.手法部位:腘绳肌患者体位:俯卧位,屈膝90°操作程序:治疗师的操作手的四肢指尖放在腘绳肌内外侧头之间,患者配合做膝关节内外旋的同时治疗师的操作手的指尖做滑动;4.手法部位:竖脊肌患者评估:坐位,嘱患者先低头,然后依次屈曲颈段、胸段以及腰骶部脊柱,观察各段有无活动受限;患者体位:坐位,双脚踩地操作程序:治疗师位于患者背后,如图所示,患者配合使脊柱一节一节的屈曲,治疗师同时使双肘从上往下滑;操作结束后,治疗师的操作手从下往上提醒患者一节一节的伸展脊柱;5.手法部位:枕脊患者体位:仰卧位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指屈曲,双手并拢,双手指尖置于枕骨粗隆下缘,嘱患者全身放松并将头自然放在治疗师的指尖;然后双手指尖沿着颈椎从下往上滑动;体侧线(侧线)体侧线位于身体两侧,起自足内侧与外侧的中点,从踝外侧上行,经小腿和大腿的外侧面,以“鞋带交叉”方式上至躯干,由肩部下方上行至头颅的耳部区域。

肌腱损伤康复期锻炼方法

肌腱损伤康复期锻炼方法

肌腱损伤康复期锻炼方法肌腱损伤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它可以发生在肩膀、臀部、腕部、膝盖等部位,给患者带来不小的痛苦和影响。

而在康复期的锻炼对于肌腱的修复和加强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肌腱损伤康复期的锻炼方法,帮助患者加速康复过程。

1. 热身运动在进行任何锻炼之前,都需要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以准备身体和肌腱的运动。

热身运动可以包括轻松的慢跑、跳绳、屈伸等活动,时间约为10-15分钟。

2. 简单拉伸进行热身运动后,接下来进行简单的肌腱拉伸。

各个部位的拉伸方法略有不同,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部位的拉伸方法:- 肩膀拉伸:双手合十,向前伸直,尽量让肩膀和背部感受到拉伸,保持10-15秒。

- 臀部拉伸:坐在地上,将一条腿伸直,另一条腿屈膝放在身体前方,身体向前倾斜,感受臀部的拉伸,保持10-15秒。

- 腕部拉伸:将手掌向上,用另一只手轻轻顶住手掌,感受腕部和前臂的拉伸,保持10-15秒。

- 膝盖拉伸:平躺在地上,将一条腿屈曲,将另一条腿伸直,用手拉住脚背,感受大腿和膝盖的拉伸,保持10-15秒。

3. 强化肌腱康复期的锻炼重点是强化肌腱和周围肌肉的力量,帮助肌腱恢复和重建。

以下为几种常用的强化肌腱的锻炼方法:- 肩膀强化:采用轻量级的哑铃,进行肩部的推举运动。

双手各持一只哑铃,手臂自然下垂,弯曲手肘将哑铃推举至肩膀附近,然后慢慢放下,每次15-20个重复。

- 臀部强化:采用侧卧的姿势,将下方的腿向上抬起,保持一段时间后放下。

每次15-20个重复,分别进行左右两侧的锻炼。

- 腕部强化:采用橡皮筋或弹力带,绑在固定物上,将手握住橡皮筋或弹力带的一端,向上拉伸,保持一段时间后放下。

每次15-20个重复,分别进行两只手的锻炼。

- 膝盖强化:采用膝关节屈曲与伸直的方式进行锻炼。

坐在椅子上,将脚悬空,双腿交替屈曲与伸直,每次15-20个重复。

4. 平衡训练肌腱损伤康复期的锻炼还应包括平衡训练,以恢复肌腱周围肌肉的平衡力量,并提高稳定性。

肌筋膜链之功能链康复训练

肌筋膜链之功能链康复训练

肌筋膜链之功能链康复训练前功能链和后功能链不仅仅是单纯地解剖学意义上的肌肉链,它们是手臂和腿部肌肉链的延伸,负责完成复杂运动中的高效动作。

如果进行了充分的训练(而不仅仅是针对各个关节进行单独的力量练习),前功能链和后功能链就能够使用交叉连接——通过协调上下肢的反向作用——从而带来更好的伸展、更大的潜在弹性能量以及更大的爆发力。

而同侧功能链更多体现在吊环运动、高空杂技的吊丝带表演,或者自由泳手臂的下划动作,还有身体靠背阔肌支撑类的运动;像悬吊在单杠或树枝上,扭转骨盆和腿,也会感受到同侧功能链的存在。

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一,后功能链手臂:始于背阔肌肌腱;胸部:胸腰筋膜;骨盆:臀大肌;大腿:髂胫束和股外侧肌。

▲后功能链图•二,前功能链手臂:始于与手臂相连的胸大肌;胸部:胸大肌、腹直肌;骨盆:耻骨;大腿:大收肌、股骨内侧。

▲前功能链图•三,同侧功能链手臂:肱骨骨干的背阔肌外侧缘;胸部:第10-12肋骨末端,腹外斜肌;骨盆:髂前上棘,缝匠肌;大腿:鹅足韧带,胫骨内侧髁。

▲同侧功能链图功能链的简单评估功能链出现问题时,上半身与下半身之间会缺乏协调性,使功能链很难、甚至无法达到最佳激活状态。

因为只有让骨盆-肩更加稳固,髋关节和躯干才能具有更好的灵活性,这也是功能链发挥出最大力量的前提。

下面是关于快速检查功能链问题的测试,具体如下所示:•一,前功能链评估仰卧位,双手交叉放枕后,看双手能否放平于地面,且躯干不能有旋转以及手臂肌群的牵拉感;当手臂放不下去,或者有不舒服的,则说明前功能链有问题。

▲前功能链评估•二,后功能链评估膝胸卧位,且双下肢并拢,看是否可以膝胸触碰和臀部靠近脚后跟以及过程没有疼痛不舒服;当做不了,或者有疼痛不舒服时,则说明后功能链有问题。

▲后功能链评估•三,同侧功能链评估站立位,下肢呈弓步,一手臂上举,看是否可以举达180°,且胸廓是否有打开和膝是否有内扣;若存在这些问题,那么同侧功能链可能有问题。

「运动康复」腘绳肌肌筋膜疼痛(HamstringsMyofascialPain)

「运动康复」腘绳肌肌筋膜疼痛(HamstringsMyofascialPain)

「运动康复」腘绳肌肌筋膜疼痛(HamstringsMyofascialPain)久坐后出现屁股酸痛,会延伸到大腿后侧甚至到膝盖窝;这可能是「腘绳肌肌筋膜疼痛」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又称为『腘绳肌』 (Hamstring muscles)或『腘旁肌群』,位于大腿的背面,由三块主要的肌肉组成:股二头肌(biceps femoris)、半膜肌(semimembranosus)和半腱肌(semitendinosus)。

主要的肌肉共同起于在坐骨粗隆(股二头肌的短头起源股骨后侧中段),半腱肌和半膜肌终止于胫骨内髁的关节囊下缘,而股二头肌终止于腓骨头。

腘绳肌跨过髋关节和膝关节,最主要的功能是伸展大腿(大腿在臀部处往后伸)和屈曲小腿(足跟往臀部翘的动作)。

在生活中,腘绳肌协同大腿的肌群(主要为股四头肌)完成走路或跑步的动作,和避免走路时向前跌倒。

腘绳肌的紧绷,是人们向前弯腰时无法碰到脚趾的最常见原因;而且,腘绳肌紧绷可造成正常腰部曲线的改变,进而造成下背肌群的紧绷。

腘绳肌肌筋膜疼痛腿后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激痛点(trigger points)与其牵涉痛(referring pain)腘绳肌发生肌筋膜炎疼痛 (Hamstrings myofascial pain)时,在腘绳肌会产生激痛点,并且被活化。

当股二头肌内有激痛点时,膝部的后外侧会有疼痛的感觉;当半腱肌和半膜肌有激痛点时,臀部的下缘和后大腿上缘会有疼痛的感觉,有时疼痛会往下辐射至大腿后侧、膝窝和小腿肚。

其疼痛的范围和坐骨神经痛范围接近,因此常被误认为坐骨神经痛(伪坐骨神经痛)。

(另一条造成”伪坐骨神经痛”的肌肉是梨状肌症候群)患者通常是坐久的时候会非常的不舒服,特别是座椅的边缘压迫到大腿的情况下;有些人久蹲要站起会不舒服,有些人在行走的时候会疼痛不舒服,甚至会因为痛而跛行。

腘绳肌和股四头肌互为拮抗肌,当腘绳肌产生肌痛点的时候,股四头肌会因腘绳肌紧绷,而容易受伤或疲乏,进而导致前侧膝部或下段大腿的的疼痛。

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实训教程

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实训教程

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实训教程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是一种常用于治疗肌肉疼痛和功能障碍的非侵入性疗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的实训教程,帮助您了解如何正确地进行这项技术的训练和应用。

一、肌筋膜触发点概述肌筋膜是一种形成人体肌肉外部包裹的结缔组织,它具有保护和支撑肌肉的功能。

肌筋膜触发点则是指在肌肉中出现的异常紧张区域,常常会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

肌筋膜触发点诊疗技术通过对肌筋膜进行刺激和按摩,来缓解肌肉痛和恢复功能。

二、肌筋膜触发点诊断1. 触感诊断法:通过手指或工具在病人身上进行触感检查,寻找异常的肌筋膜触发点。

触感诊断法可以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肌肉和筋膜来感受异常的硬结和疼痛点。

2. 动作诊断法:观察病人在特定动作下的症状变化,以确定肌筋膜触发点的位置。

例如,当病人抬起手臂时感觉到肩部疼痛,可能是肩部肌筋膜触发点引起的。

3. 压力诊断法:用手指或工具对病人的肌肉施加适当的压力,观察病人的反应以确定肌筋膜触发点的存在。

如果病人在特定区域感到疼痛,可能是该区域存在肌筋膜触发点。

三、肌筋膜触发点治疗1. 按压松解:将手指或工具对肌筋膜触发点施加适度的压力,持续按压数秒钟,并且在按压的同时要求病人主动参与,例如做相应的运动。

这样可以促进肌筋膜的松解和肌肉的放松。

2. 按摩放松:使用指尖或指关节按摩肌筋膜触发点周围的肌肉组织,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的松弛。

按摩时可以使用适量的按摩油或乳液,以减少摩擦和不适感。

3. 拉伸放松:通过拉伸肌肉和筋膜,可以进一步缓解肌筋膜触发点引起的疼痛和紧张感。

拉伸时应注意逐渐增加拉伸幅度,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

四、肌筋膜触发点预防和保健除了治疗肌筋膜触发点,预防和保健同样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和保健措施:1. 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尤其是不良姿势,如低头看手机或电脑。

2. 适度运动:保持适度的运动量,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等。

人体12条筋膜链解析及具体手法操作

人体12条筋膜链解析及具体手法操作

人体12条筋膜链解析及具体手法操作前表线(The Superficial Front Line,SFL)连接人体的整个前表面,下起自足背,上至头颅的两侧,可分为脚趾到骨盆和骨盆到头颅两部分。

在髋关节处于伸展位时,如站立,这两部分会作为一个连续的筋膜协同作用。

1手法部位:伸肌支持带;患者体位:仰卧位,小腿露出床面;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半握拳放在足背上,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量,双手往上推,患者配合缓慢做踝关节背伸-跖屈。

2手法部位:胫前肌;患者体位:仰卧位,小腿露出床面;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半握拳,两拳面构成三角形,放在足背上,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量,沿着胫前肌双手往上推,推至胫骨粗隆处两手分开,患者配合缓慢做踝关节背伸-跖屈。

3手法部位:胸锁乳突肌;患者体位:仰卧位,头转向健侧;操作程序:治疗师一手固定患者头部,另一手半握拳,放在胸锁关节处,肘关节伸直,沿着胸锁乳突肌往上推,推至乳突上方的头皮筋膜。

后表线1手法部位:跟腱;患者体位:俯卧位,双脚露出床面;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食指第二指骨面分别至于跟腱的两侧并挤压跟腱向下滑动。

2手法部位:腓肠肌;患者评估:站立位,观察患者双脚有无扁平足、高弓足;患者体位:俯卧位,双脚露出床面;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半握拳放在腓肠肌处,肘关节伸直,同时身体往下压,患者配合做踝关节的跖屈和踷屈的同时治疗师双手沿腓肠肌下滑。

3手法部位:腘绳肌;患者体位:俯卧位,屈膝90°;操作程序:治疗师的操作手的四肢指尖放在腘绳肌内外侧头之间,患者配合做膝关节内外旋的同时治疗师的操作手的指尖做滑动。

手法部位:竖脊肌;患者评估:坐位,嘱患者先低头,然后依次屈曲颈段、胸段以及腰骶部脊柱,观察各段有无活动受限。

微信公众平台:脊椎健康联盟患者体位:坐位,双脚踩地;操作程序:治疗师位于患者背后,如图所示,患者配合使脊柱一节一节的屈曲,治疗师同时使双肘从上往下滑;操作结束后,治疗师的操作手从下往上提醒患者一节一节的伸展脊柱。

12条肌膜链与松解手法

12条肌膜链与松解手法

前表线前表线(The Superficial Front Line,SFL)连接人体的整个前表面,下起自足背,上至头颅的两侧,可分为脚趾到骨盆和骨盆到头颅两部分。

在髋关节处于伸展位时,如站立,这两部分会作为一个连续的筋膜协同作用。

1.手法部位:伸肌支持带患者体位:仰卧位,小腿露出床面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半握拳放在足背上,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量,双手往上推,患者配合缓慢做踝关节背伸-跖屈;2.手法部位:胫前肌患者体位:仰卧位,小腿露出床面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半握拳,两拳面构成三角形,放在足背上,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量,沿着胫前肌双手往上推,推至胫骨粗隆处两手分开,患者配合缓慢做踝关节背伸-跖屈;3.手法部位:胸锁乳突肌患者体位:仰卧位,头转向健侧操作程序:治疗师一手固定患者头部,另一手半握拳,放在胸锁关节处,肘关节伸直,沿着胸锁乳突肌往上推,推至乳突上方的头皮筋膜;后表线1.手法部位:跟腱患者体位:俯卧位,双脚露出床面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食指第二指骨面分别至于跟腱的两侧并挤压跟腱向下滑动;2.手法部位:腓肠肌患者评估:站立位,观察患者双脚有无扁平足、高弓足患者体位:俯卧位,双脚露出床面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半握拳放在腓肠肌处,肘关节伸直,同时身体往下压,患者配合做踝关节的跖屈和踷屈的同时治疗师双手沿腓肠肌下滑;3.手法部位:腘绳肌患者体位:俯卧位,屈膝90°操作程序:治疗师的操作手的四肢指尖放在腘绳肌内外侧头之间,患者配合做膝关节内外旋的同时治疗师的操作手的指尖做滑动;4.手法部位:竖脊肌患者评估:坐位,嘱患者先低头,然后依次屈曲颈段、胸段以及腰骶部脊柱,观察各段有无活动受限;患者体位:坐位,双脚踩地操作程序:治疗师位于患者背后,如图所示,患者配合使脊柱一节一节的屈曲,治疗师同时使双肘从上往下滑;操作结束后,治疗师的操作手从下往上提醒患者一节一节的伸展脊柱;5.手法部位:枕脊患者体位:仰卧位操作程序:治疗师双手指屈曲,双手并拢,双手指尖置于枕骨粗隆下缘,嘱患者全身放松并将头自然放在治疗师的指尖;然后双手指尖沿着颈椎从下往上滑动;体侧线(侧线)体侧线位于身体两侧,起自足内侧与外侧的中点,从踝外侧上行,经小腿和大腿的外侧面,以“鞋带交叉”方式上至躯干,由肩部下方上行至头颅的耳部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腿外侧疼痛的肌筋膜链康复手法与训练
大姑做了一个检测。

发现其实就是由于在站立和运动的时候,骨盆的位置没有在双脚的正上方,而导致左侧体测线下肢(髋外展肌群、髂胫束、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等)长时间被过度牵拉,最后导致了疼痛的发生。

于是我就让大姑躺倒旁边的病床上做了一个简单的松解,起来后大姑试着下蹲和走路,顿时感到轻松。

刚才又接到大姑的电话,说是比刚做完的时候又轻松了一些。

呵呵,看来有点技术在身,对于家人的健康还是很有帮助的。

下面我就将其中的一些原理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体测线,分布在人体的左右两侧,构成的肌肉及其周围的筋膜有:腓骨长短肌、髂胫束、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上部、体侧的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肋间内肌、肋间外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与颈夹肌。

它主要掌管着身体左右的平衡、并能够辅助维持身体前后运动和旋转运动的稳定和姿态平衡。

当这两条线发生紊乱之后,会发生:头外歪向一侧、两肩高低不一致、骨盆高低不一致、长短腿、膝内外翻、足内外翻等等。

大姑就是因为右侧的体测线过短,而造成了左侧的体测线过度被拉长,而导致功能紊乱,发生疼痛。

这样的话,在走路的时候每次右侧的体测线都会占优势,将骨盆过度的推向左侧,从而左侧的体测线“受欺负”而导致疼痛。

同时发生的一个外在的表现-右侧的骨盆降低。

如果你不确定的话,你就请你的朋友站在你的背后,用手机录下你跑步的视频,你来看一下有没有一侧骨盆过度降低就知道了。

如果这种现象发生的话,很可能就是由于一侧的体侧线过短(骨盆降低的一侧),而另一侧体测线过度被拉长(骨盆升高的一侧)而造成。

如何进行手法操作呢,其实很简单:(松解短侧的体测线)
1.清理髂嵴
2.清理大转子
3.延伸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上部的肌肉和筋膜
4.延伸髂胫束
5.延伸腓骨长短肌的肌肉与筋膜。

如何进行运动训练呢,请遵照一下几个练习:(只训练长侧的体测线)
1.单提跨。

20次x3组
2.单腿硬拉 15次x3组
3.单腿蹲起 15次x3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