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陶瓷艺术赏析
唐宋陶瓷精品赏析

唐宋陶瓷精品赏析
三彩印花盒(唐代)
档案:巩县窑,长12cm
解说:这件三彩印花盒呈四瓣海棠花式,四角内凹,上下对称,子母口扣合,盖顶珍珠地上凸模印如意结花纹。
细白胎,胎体轻薄,做工精细、小巧。
釉色白中点饰绿、黄色釉,满釉支烧。
此盒造型清秀典雅,分色亮丽,印花装饰简朴、清晰,具有唐代金银器的艺术效果,是此类粉盒中的精品。
验证了金银器对于陶瓷器物的影响,其精致也给后世留下印花工艺的典范。
盒按用途可分为食盒、粉盒、油盒、镜盒、黛盒等,形制也是多种多样。
该盒为古代贵族妇女盛放脂粉的梳妆用具,是日用器皿中的重要产品。
定窑刻花折腰碗(北宋)
档案:定窑,口径约18cm,台北故宫博物院
解说:此件藏品敞口、斜腹、圈足,近底处内折。
通体施牙白色釉,芒口覆烧,口部镶银。
内、外壁划刻莲花、莲叶纹,碗心划刻螭龙纹,螭龙纹刻划矫健生动,刀工遒劲有力,线条自然清晰,为定窑的上乘佳作。
刻花是宋代流行的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北宋定窑刻花以其线条纤细流畅、刀法娴熟精湛而为宋代刻花之冠。
花纹轮廓线的一侧呈单线,另一侧呈双线,双线由外粗内细的线条组成,这种以复合线组成的刻花是定窑刻花器的一大特征。
此碗釉色白中闪黄,所饰纹样线条自然流畅,行云流水、神采飞扬。
碗之内、外壁均有刻划纹者较为罕见,此碗是定窑瓷器的精美之作。
三彩印花盒(唐代)
三彩印花盒(唐代)
定窑刻花折腰碗(北宋)
定窑刻花折腰碗(北宋)
老妖文(藏品图片由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会提供)
•上一篇文章:国宝华光:青铜之王后母戊鼎•下一篇文章:紫檀:帝王之木。
中国设计史隋唐五代时期艺术设计的时代特点

唐 越窑海棠式杯。 此杯的口沿和杯身
造型屈曲有致,犹如海 棠花开,杯足较高,外 撇。此种造型来源于萨 珊金银器“多曲长杯” ,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 。此杯胎质细腻,釉层 均匀,反映了当时的烧 瓷水平。
唐白釉长颈瓶。 瓶呈圆口,
唇外翻,长颈丰 肩鼓腹,平底无 釉,器身施白釉 ,白中泛淡青, 釉色温润,表面 有细小开片,造 型优美。
唐代,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开明,工艺得到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装饰题材大量采用了植物纹样,面向自然与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情 趣,总体风格趋于博大清新、富丽丰满。装饰技法、工艺手段丰富多彩 。
五代十国时期,诸国混战虽然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但社会生产仍未中 断。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装饰风格继承了晚唐的洗炼、沉稳。逐渐 形成比较拘谨、秀气、柔和的时代特点。
唐 青瓷凤首龙柄壶。 特点: 一、造型,通过壶的顶端塑一凤头盖和尖 嘴流、合而成为像一只亭亭玉立的凤鸟, 而把柄又塑成龙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 统的龙凤艺术,栩栩如生,真是巧夺天工 ,匠心独具; 二、纹饰,瓶身上的联珠纹的装饰,证明 它是受着波斯萨珊王朝各种金银工艺常用 的图案所影响,体现了唐代中西文化交流 的繁荣景象; 三、釉色,青绿中略泛黄色,具有一种古 朴淳厚的玉质感。
一、陶瓷工艺与陶瓷设计——唐朝
1、青瓷
唐代的青瓷,是当时陶瓷中的一个主要品种,几乎遍 布南北各地,其中最为著名而具有代表性的是越窑青瓷。
越窑青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 润,光彩照人。
2、白瓷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一个重要的品种。具有代表性的白 瓷窑,是与越瓷齐名的邢窑。
邢窑白瓷的特点是器形素雅大方,不施纹饰。釉白而 微闪淡黄或淡青。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这组乐舞俑是典
从陶到瓷——浅谈隋唐时期的陶瓷发展史

从陶到瓷——浅谈隋唐时期的陶瓷发展史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
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
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
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
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公元581至618年)隋朝杨坚先后兼并了北周和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隋,至炀帝而亡。
时间不长,但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却比较发达。
这是一个承上(南北朝)启下(唐代)的过渡时期,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风格的开始。
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又有所变化,更加饱满。
从已经发掘出的隋墓里,我们可看到大量质量较高的白瓷。
青釉印花带盖唾壶,通高14.2厘米,口径8.4厘米,足径10.6厘米。
壶盘口外撇,短颈,溜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宽圈足。
盖卧槽,钮如腊扦状。
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质透明釉,施釉不及底,近足处露灰白色胎骨。
肩部暗刻三角纹边饰一周,腹印团花、树叶及忍冬纹一周。
隋代青瓷继承南北朝青瓷的优良传统,釉色青绿而透明,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玻璃质感极强。
此唾壶造型敦厚,青釉明亮,所用印花技法为戳印,花纹简洁浅显而疏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青釉兔钮莲瓣纹权,高12厘米,底径12.7厘米。
权平底,底心有一圆孔,中空,顶部饰一兔钮。
器身薄施一层青釉,釉色泛黄,施釉不到底。
外壁模印莲瓣纹一周,上为6组团花,间以条纹。
此权造型端庄,兔形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质感强,开细碎片纹,模印之纹饰清晰,布局规整,线条流畅,富于艺术美感。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唐代三彩双龙耳瓶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出自于唐(618-907年),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三彩双龙耳瓶”以两个对称的双龙衔住瓶口为柄,造型优美高雅,制作相当精致。
这种器型是在晋朝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吸收了西域胡瓶的特点,始见于北朝,盛于隋、唐。
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器型端正,保存完整,属唐代三彩瓷器的精美之作。
唐三彩多见于陪葬明器,极少有使用品。
由于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经过约8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属于低温烧制,其成本和烧造难度远远低于瓷器。
另一方面唐代盛行厚葬。
因此三彩陶器也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
唐朝作为一个开放度极高的帝国,其物品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唐三彩左右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成为唐朝重要对外输出品。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
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现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唐代越窑青釉八棱瓶唐代邢窑白瓷莲瓣座灯台唐代长沙窑狮座诗文瓷枕宋代官窑圆洗宋代官窑圆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6.4cm,口径22.5cm,足径19cm。
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
造型端庄典雅。
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
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这件宋代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
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
诗曰:“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
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
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题”。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隋唐时期的陶瓷工艺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
▪唐
▪ 高21.7厘米 口径2.3厘米 足 径7.9厘米
▪ 此瓶呈八方形,直口,细长颈, 丰肩,鼓腹,浅圈足。由口至 底凸起八棱,通体施青釉,釉 色青绿,釉层薄而均匀,呈半 透明状,代表了当初青瓷制作 旳最高水平
越窑青釉壶
▪唐 ▪ 高13.4厘米 口径5.9厘米 足
径7.3厘米 ▪ 此壶敞口,丰腹、短流、浅圈
瓷业才开始了奔腾性旳发展,窑场及其烧制旳瓷器明显增多,多种花色、风格、
样式旳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旳局面。
• 目前已发觉旳隋代主要瓷窑有:河南旳安阳窑,位于现安阳市北郊洹河安阳桥南 岸,是目前发觉旳隋代青瓷中规模最大旳一处;河北磁县窑位于河北峰峰矿区西 部旳贾壁村内;另有位湖南旳湘阴窑;安徽淮南窑;四川邛崃窑及江西丰南窑等。 隋瓷旳主要器形有壶、罐、瓶、碗和高足盘等。壶旳基本特征是盘口、有颈、系 耳都贴附在肩上,盘口较前代高,椭圆腹,系耳多作条状。高足盘在南北墓中都 有出土,可见烧造量大,是隋瓷中较为经典旳器物。
唐朝旳陶瓷工艺
▪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旳境界,而跨入真正旳瓷器时代。因为陶与 瓷旳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旳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 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 度能到达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旳时代。唐代最著名旳 窑为越窑与邢窑.
• 隋瓷胎釉在各地窑口之间略有差别,在总体上看,其共同点是胎体较为厚重,胎 色因烧制地点和原料而各有变化,以灰白居多;釉仍属石灰釉,呈玻璃质,透明 度强,多呈现青色,青中泛黄或黄褐色;器体施釉一般不究竟,多是用支具托垫 叠烧;隋瓷旳装饰纹样以花草为多,并常在布局上巧妙地穿插替代而构成新奇图 案;盘碗类器多在中心装饰,由朵花卷叶构成圆形图纹;瓶罐类器物旳装饰主要 集中在肩部和腹部,一般用花朵、卷叶纹构成旳带状图案。隋瓷装饰手法有印花、 刻花、贴花、堆塑等,其中印花应用最为普及广泛。
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西安出土隋代白瓷赏析

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西安出土隋代白瓷赏析刘呆运赵海燕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white porcelains with fine body and galze which were excavated from Xi’an of Shaanxi province .中国的陶瓷古老而又年轻,它既拥有浓彩重抹的历史沉淀,又具有时代的印记,集结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艺术珍品,宛如轻歌曼舞的少女,娇娆妩媚而又清新雅致。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
”白瓷又称白釉瓷,是在白色瓷胎(或化妆土)上涂一种含氧化铁极低的透明釉,在1000℃的高温下一次烧制而成。
至今为止,白瓷的烧制历史已有2000多年,而传统的釉下青花、釉里红及各种釉上彩绘瓷器就是在优良白瓷的基础上产生的。
白瓷的起源,应该上溯至商代的白陶,山东城子崖龙山文化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其主要成分与高岭土非常接近,可以说是原始的白瓷,而发展时期一般认为最早可追溯到北朝晚期。
1972年,在河南安阳地区发掘的北齐武平元年(570年)范粹墓,该墓出土瓷器13件,其中白瓷9件,器形有碗、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这些白瓷胎质较白、坚硬,有的有冰裂纹,釉色润泽透明,火候一般较好。
早期发现的白瓷有明显的特征:釉层薄而滋润,玻璃质感较强,釉色偏青或偏黄,明显介于青瓷和成熟的白瓷之间。
釉色普遍白中泛黄,有的在釉厚处泛青色。
胎料经加工淘洗,比较细腻,呈灰白色。
白瓷的胎体掺有杂质,大多不施化妆土。
关于早期白瓷始烧窑口,目前大多数学者尚定于河南安阳相州窑或河南巩县窑。
延至隋代,白瓷烧造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生产数量增多,形成了河南以安阳为中心的关东地区,陕西以西安为中心的关西地区以及山东以济南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
这一时期白瓷的釉色尚不够稳定,但质量相对有很大的提高,釉面多有细密的开片纹。
这种釉面的开片是起装饰作用的釉裂,主要利用配方和烧造工艺在瓷器冷却时,胎与釉收缩系数不一而造成的缺陷,从而人们感受到一种天然的纹理美。
唐代陶瓷器的工艺特点分析

唐代陶瓷器的工艺特点分析唐代陶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工艺特点独具一格,广受瞩目。
本文将结合多方面因素,分析唐代陶瓷器工艺特点。
一、背景与历史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于陶瓷行业的发展也是如此。
唐代的陶瓷器物多样,以青花、白釉、黑釉、刻印、鎏金为主要工艺,其中以青花和白瓷最为著名,成为后世陶瓷器物的经典之作。
二、工艺特点1. 纹饰丰富多彩唐代陶瓷器的纹饰多元化,大量采用花卉、动物、景物等形象,出现了众多精美的装饰手法。
其中以青花瓷器的纹饰最为流行,可以说是唐代陶瓷器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青花瓷器的文梁划、笔墨墨水、叠彩勾勒等特殊工艺,给唐代青花瓷器增加了独特的装饰性能。
2. 烧制工艺精湛唐代陶瓷器的烧制工艺之精湛,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
陶瓷器的烧制过程中,需要保证温度、气阀等多种因素,唐代创造了一些新型技术如雕花技术,以及渐变色和涂金涂银等在烧制工艺上的改进,这些技术的出现,为唐代陶瓷烧制工艺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3. 精雕细琢唐代陶瓷器的装饰性格局中,经常有对器物材质的刻画、描绘和雕琢,在器物表面刻画出光滑自然的纹路,让器物更加精致。
唐代青花瓷器、白瓷器、黑釉瓷器的钩织和细琢技法所体现出来的精细和精确,让唐代陶瓷器的艺术价值大幅度提升。
三、结合案例分析以下是唐代青花瓷器代表作之一——“盘龙文青花大罐”的特点分析。
1.器形大气这件唐代青花瓷器的器形设计尺寸巨大,许多地方采用了鬼斧神工的大胆设计,在座座赏心悦目的红色橙点间跃动着一条气贯天地的盘龙,极具动感。
器身的大小和姿态相比其他器皿更具豪放气度。
2.纹样瑰丽盘龙纹青花大罐的花纹图案十分丰富,其毛彩处理非常细致。
盘龙如生,花纹一一呈现,其中底座装饰的纹饰更是饱满鲜艳,其层次感强烈,线条流畅,姿态恢宏,造型雄奇。
纹样瑰丽,色泽明亮,做工细腻,使得器物更加精致。
3.艺术价值高唐代青花瓷器历来以其制作精湛、装饰奇特、保存完好受到广大收藏家的青睐,而盘龙纹青花大罐又是当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代表之一。
唐代陶器艺术的技艺特点与审美意蕴

唐代陶器艺术的技艺特点与审美意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时期,也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陶艺技艺精湛,艺术风格独特,陶瓷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分析唐代陶器艺术的技艺特点和审美意蕴。
一、唐代陶器的技艺特点1.釉色华美丰富唐代陶瓷的釉色非常华美丰富,它们既有釉青、釉白、釉黄等单一色釉,也有五彩釉、釉下彩、铁彩等多种多样的色彩组合。
在唐代,釉色的运用和变化是非常灵活的,不仅仅是善于运用色彩丰富表现手法,而且还多采用“闪烁”技法,如釉面上点涂绿、红、褐等不同颜色的釉料互相渗透,形成层次分明的多彩光泽和重叠的色彩环带。
这些华美绚丽的釉色是唐代陶器的一大特点。
2.造型多样丰富唐代陶器造型也是非常多样丰富的,它既有细腻、精致的小器,也有高大雄伟的大器。
唐代陶瓷大多取材自天然界,采用的是写实的手法,形态结构十分准确,线条流畅自然,既表现了器物的实际用途,又能表现出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3.雕刻技巧精湛唐代的陶瓷作品在雕刻技巧上也非常精湛,艺术家们能够根据不同器型的特点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图案和纹饰,如花鸟、人物、山水、几何纹样等。
唐代的雕刻手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低浮雕,一种是高浮雕。
高浮雕指在器物表面上局部凸起的图案,呈现出立体感;低浮雕则是在器物表面上直接刻线,强调线条的清晰和整体的统一性。
二、唐代陶器的审美意蕴1.注重自然的表现唐代陶器注重自然的表现,艺术家们善于运用各种手法,如仿造、提炼、夸张等方式来表现自然物象和人物形态。
唐代陶瓷的画面经常以人物、动物、树木、山水为题材,他们不仅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还表达了陶艺家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2.追求创新和变化唐代陶器创新和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传统的陶器风格和模式,而是积极地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陶瓷艺术风格。
唐代陶器的审美价值在于它的变化和创新。
3.融合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9
白瓷双腹龙柄传瓶
隋朝时期
盛水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18.6厘米、口径4.5厘米、腹径6.3厘米
此器两瓶身相联,联接处上伸一杯式口,
颈部有凹弦纹三周。釉施及于腹部弦纹以下,
有冰裂纹细开片,近底部分及底部露胎。高
岭土(瓷土)含铁量较高,上柱国,是唐初的一位重要人物。
a
12
彩绘釉陶武官俑
唐朝时期 明器 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
泰墓出土 高71.5厘米 此俑所穿铠甲颜色华 丽,边缘绘绿、红、蓝等 色构成的宝相花纹,当为 模拟郑仁泰生前的仪仗队
将领。
a
13
彩绘贴金骑马陶俑
唐朝时期
明器
1971年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高33~35厘米、长29.5~32厘米
昌桂子山出土 鼠俑高15.3厘米,牛俑及
猴俑高16.5厘米 这是十二生肖俑中的3件, 均为人身、兽首、着衣、 持笏、盘坐,形象逼肖,釉 色青黄,制作精致,具有较 高的艺术价值。长期以
来,人们认为十二肖
相之说始于东汉的王充,其实在秦简中已出现十二生肖的记载。而
十二生肖以造型的俑类出现,则始于隋朝
a
8
白瓷双把龙柄鸡首壶
隋代的陶瓷在制作技术上,有较大的提高。可以使胎体洁白,同时显得薄而细腻, 不象六朝那样的厚重,并且使用了护胎釉,这样不仅可以掩盖胎体的细孔和斑点,而 且也提高了洁白度。
a
2
唐代的陶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陶录》称“陶至唐而盛,始有窑
名。”这时各地制瓷中心都有了窑名,这反映了烧瓷的兴盛和不同的艺 术特色。一些文人雅士也加以评赏和注意,大量反映在唐代的诗文中。 就它的特点说,可以分为青瓷、白瓷、花瓷和唐三彩几类。
隋朝时期 盛水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高27.4厘米、口径7.1厘米、底径7
厘米 鸡首壶由两晋一直沿用到唐初。 隋朝鸡首壶,其造型的演变趋势为鸡 首由小到大,壶身由矮小到瘦长,壶 口更高,颈变细,肩部贴附的系由条 状系到桥形系。此壶鸡首趋向写实, 柄仍保留着南朝时期的双龙形柄,足
部微向外撇。
从装饰手法的演变过程来看,大体上唐代早期多采用堆贴,中期则 以刻花、划花最为流行,晚期出现了绞釉和洒花等方法,这也反映了色 釉的制作种类在不断增加。
接下来请欣赏隋唐的陶瓷精品
a
3
青瓷武士俑
隋朝时期 明器 1953年湖北省武汉市出土
高63.3厘米、59厘 这两件戴盔披甲的武士俑仅露脸部,整个盔上 布满鱼鳞甲片。他们身穿明光铠,项部有盆领,铠 甲垂至膝下,其上亦满布鱼鳞甲片。其中一武士的 胸、背部国护用襻带通过两肩系结。俑均两手拱 至腹部按一长方形盾牌,盾周沿有金钉圆泡,中间 排列着小朵花,似外加皮革的木盾,用金属圆泡钉 固定。从文献记载看,明光铠创始于三国,当时非 常名贵,只有将领才能穿着。其特点是铠甲的胸前、 背后都有左、右两片椭圆形的金属圆护,很像镜子。 在战场上,圆护反照太阳光,即发出"明光",故名之。 从出土的文物看,明光铠到北朝末期日趋盛行,隋 朝除明光铠还有两当铠,唐朝时明光铠已取代两当
《中国陶瓷史》
隋唐陶瓷艺术
a
1
隋唐的陶瓷工艺
隋代虽然时间较短,然而国家的统一与生产的上升,使陶瓷工艺在六朝的基础上 有着较大的发展。
隋代的陶瓷,在北方的安阳隋张盛墓、卜仁墓,西安李静训墓,南方的长沙、武汉、 江西靖江等地隋墓都有出土,武汉周家大湾隋墓出土的陶瓷多达六十余件。在河北贾 壁村,河南巩县、安阳等地,还发现了隋代窑址。
a
19
白瓷长颈瓶
唐朝时期 盛器 1957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22.2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7.2
厘米 唐代白瓷生产以北方地区为盛, 邢窑在今河北省临城县、内丘县一带, 其产品色泽如雪似银,叩之铿锵有声, 代表了当时白瓷的最高水平。此外, 河南巩县窑烧造白瓷的时间长,产量 大,品种多,公元8世纪是其高峰, 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和西市遗址曾发 现巩县窑的产品。河北曲阳窑烧造白 瓷的时代较晚,但其产品胎质洁白, 釉色白净光润,晚唐时已取代了邢窑 的地位。这件白瓷长颈瓶的造型,在
唐代瓷器中实属罕见
a
20
白瓷灯
唐朝时期 照明用具 1956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30.5厘米 战国秦汉时期多用铜灯和陶 灯,魏晋以后,瓷灯开始流行。 北朝时期(公元42O~581年) 的白瓷,白中泛青,尚处于初 级阶段。唐代的白瓷生产技术 明显提高,这件白瓷灯原料优 良,工艺讲究,釉色莹润光洁, 通体白玉般的色泽使造型更显
米 该器呈葫芦形,造型别致,釉色晶 莹。唐代青资生产主要在南方,如越 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 窑和洪州窑。这些名窑,除鼎州窑外, 其他窑址均已发现,还发现了文献中 未曾提到的铜川窑。公浙江省金华市 一带唐时属婺州,多生产民间日用主 瓷,质地较粗糙。岳州窑在今湖南省 湘阴县,釉色以青绿为主。洪州窑在 今江西省丰城县,釉呈黄褐色或酱色, 以烧制碗、杯为主,资质较粗糙。
皮毛褊衣,腰束带,系一小香囊,坐
在横搭于驼背的行囊上,左手执缰绳,
右手高举,作挥鞭状。唐代的丝绸之
路连结中国和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诸
国。在丝绸之路上,许多波斯、阿拉
伯商人、技艺人前往长安。此俑生动
再现了奔波在丝绸之路上的西域商人
形象。
a
16
青瓷葫芦尊
唐朝时期 盛器 1956年河南省陕县唐墓出土 高17.6厘米、口径2厘米、底径7.4厘
唐代陶瓷的造型发展和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流行凤头壶、 天鸡壶、龙柄壶、高足钵、四耳罐等,且多大型平底或圆饼底。中期大 型器物减少,多碗、盘、杯、盒、罐、盂等,出现圈足。晚期则多成套 的壶盏杯、托等,并有较高的圈足。
唐代陶瓷的装饰,更加丰富多彩,方法多样,主要有:印花、划花、 洒花、堆贴、釉下彩、绞釉和绞胎。
中的秘色瓷是作为贡
瓷的越窑精品,属宫廷专用。因其釉色、形制少为人知,故以“秘色”相称。 器物以青绿釉为主,釉内夹杂玛瑙细末,釉面润泽晶莹,釉层有透明感。这 次出土的瓷器共19件,器形有瓶、碗、盘、碟等,大部分在同出土的文物帐 上被明确记为“秘色瓷”。因地宫封闭于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年),可知 秘色瓷最晚在咸通年间已经烧制了。
右于前曲握拳,似持物状,气势威武。
a
14
骑驼乐舞三彩俑
唐朝时期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
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
舞俑高25.1厘米
唐时,中亚有许多乐师、歌舞者留
住长安城内,唐高祖曾拜中亚安国出生
而长居长安的安叱奴为散骑常侍。曹国
人曹保及其子善才、孙曹纲都是蜚声艺
林的琵琶名手。宪宗元和时,西域米国
艺术珍品。
a
11
彩绘釉陶文吏俑
唐朝时期
明器
1972年陕西省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
高69厘米
此俑头戴平巾帻,容貌清秀,有髭须。身穿宽袖
外衣,领、袖与下襟均饰织锦花边,外套桶裆衫,
下着白色裳,宽腿裤,脚穿高头履。衣冠全部影
绘贴金,再现了唐时期班上文官的风貌。墓主
郑仁泰参加过李洲的晋阳起兵和唐太宗发动的
玄武门之变,曾为凉州刺史,被授右武侯将军,
多种色彩。
a
22
三彩马
唐朝时期 明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
诲墓出土, 高54厘米、长52.7厘米 此马全身白色,马鞍上则披 有墨绿色绒毯状障泥,胸前股后 络以绿色革带,串以黄色朵花, 垂挂金铃等饰件,色彩对比鲜明, 造型矫健,形态逼真,将盛唐时 期达官贵人的华贵乘骑活脱脱地 塑造出来。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 唐三彩以其造型、色彩和施釉工 艺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此器代 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人米嘉荣曾为唐朝廷供奉,是歌曲名家。
玄宗开元时,康国、史国均遣使献胡旋
女子。南亚、东亚诸国中的骠国、扶南,
以及日本也有很多乐工旅居长安,带来
了很多新的乐曲和乐器
a
15
西域人骑驼陶俑
唐朝时期
明器
1954年山西省长治市王琛墓出土
高89.7厘米、长26.5厘米
这件陶骆驼形体高大。背骑胡人
深目浓眉,高鼻,络腮胡,身穿翻领
口瓶。
a
6
青瓷八系刻花罐
隋朝时期 盛器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
墓出土 高21厘米、腹径16厘米、底
径9.4厘米 此罐罐身瘦长,口直而大,瘦 颈,肩部贴附八系,属于隋朝瓷罐 中的南方系统。罐表里均施青灰 色釉,有开片纹,底下露胎,胎呈灰 黄色。此罐出土时内盛有核桃。
a
7
青瓷鼠、牛、猴俑
隋朝时期 明器 1955年湖北省武汉市武
铠而成为最主要的铠甲。
a
4
陶文官俑
隋朝时期 明器 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周家大湾隋墓
出土,高65厘米 此俑头戴方帻,上穿宽袖衣,下着 曳地裳,腰束宽带,脚穿舄。北朝西魏 时已开始“罢门资之制”,注意才干。 隋文帝废去九品中正制的选举制度,命 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公元598 年)又下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 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这说明此时已在走向科举制度。至隋炀 帝时开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
隋代的陶瓷,除了传统的的青瓷在南北各地继续射干年产外,白瓷也已经烧制成功。 白瓷是由青瓷演变而来,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陶瓷生产实践重,通过对瓷土进 行精炼,使原料中铁分减少,以及烧制火度的掌握,而烧成的白度较高的瓷器。
隋代陶瓷的品种,比六朝更为增加,它逐渐代替金属、漆器等,制成各种生活日 用品,有饮食器、盛储器、生活用器、文具、娱乐器、家具等等。龙柄双身壶更为隋 代出现的新品种,到了唐代才变为单身。隋代陶瓷的 装饰,有几何纹、旋纹、绳纹、 双圈纹、连珠纹等。植物纹有莲瓣、忍冬、葵瓣、团花、宝相花、梅花、树叶等。动 物纹有龙纹、凤纹、象首等。此外还有人物纹。一般说来,隋代装饰较少,而有实用 的的四系、六系、八系不等的耳。其中以桥形耳最多也最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