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优秀公开课
《 兵车行》公开课

一 读
读全篇,感受整体情韵
1.《兵车行》的感情基调?
沉郁 悲怆、忧愤、苍凉、深沉、郁怒„ • “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
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 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 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 “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 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 府民歌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资料二:时代背景
唐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年(749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的一个小城,但久攻不 下,后虽侥幸取胜,而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这年冬 天所派驻龙驹岛的两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 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征讨南诏,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 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 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疾痢,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 忠于是派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 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重读
辚辚 萧萧 走 牵 顿 拦 哭 干 古来 无人收 烦冤 哭 声啾啾 不见
三 读
读主体,品味层层悲愤
思考:
★哭声笼罩全诗,他们为什么而哭呢?
★请任意选择自己想读的句子,谈谈它最 有表现力的地方。
亮点: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理由: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白居易说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此处 杜甫却如此说。反差极大。在封建社会,人们 重男轻女,生男则有弄璋之喜,生女则弄瓦之 恶;可是现在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 “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 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 害之深。这样的不平常的心理变化实际也是对 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战争给人民 带来深重的灾难,正所谓“兴,百姓苦,亡, 百姓苦”,因此古人才有“宁为治世之犬,不 为乱世之人”的感慨。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作者情感分析。
2.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会的学习氛围。
2. 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兵车行》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作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子,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情感分析:讨论诗歌表现出的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问题。
5.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修辞手法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7.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讨论参与等。
4.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后练习或者课堂上的诗歌鉴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艺术特色探讨相关历史背景介绍拓展阅读推荐2. 教学资源:杜甫《兵车行》原文相关注释资料历史背景资料诗歌鉴赏指导书籍网络资源(如杜甫诗歌鉴赏视频、音频资料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杜甫及《兵车行》背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诗歌内容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节奏。
(2)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3. 重点词语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2)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准确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进行详细解析。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将《兵车行》与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解析诗歌中的生僻词语。
(2)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准确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公开课教案- 兵车行

公开课教案- 兵车行教学目标:1. 了解《兵车行》这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2. 学习古诗《兵车行》的具体内容和结构特点;3.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理解古诗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和解读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古诗《兵车行》的具体内容;2. 理解古诗的意义和背景;3. 学会朗读和解读古诗。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深层次的意义;2. 运用音韵和语言特点来朗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老师向学生介绍《兵车行》这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并简要说明该诗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习古诗内容1. 学生阅读《兵车行》的原文,并结合课文讲解古诗的内容和结构特点;2. 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义和形式,然后向全班汇报。
三、诗歌朗诵1. 学生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兵车行》的朗诵,注意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2.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现场朗诵,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
四、课文解读1. 老师对《兵车行》的意义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这首古诗;2. 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各自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总结老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继续用心学习和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诗歌解读和朗诵能力。
六、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兵车行》的解读文章,表达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节公开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对《兵车行》这首古诗的了解会更加深入,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收获感悟和成长。
《兵车行》公开课优秀课件ppt概述

由征夫之口, 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 成的巨大灾难: 罪恶的战争破坏了人民的家庭生活。 频繁的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并加重了人 民的负担。 血腥的战争葬送了无数士兵的生命。
主 旨: 诗人借送别的场面,激愤地控诉了 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阐发了他反 对不义战争的思想,借诗批评时政, 说出人民敢怒不敢言的心里话。 《兵车行》不仅仅记述了当时征兵 服役的一个告别场面,是史书记载的 一个佐证,一种情绪,发出了那个时 代人民反战的强音。
重墨铺染:
悲怆震撼的出征图 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有声有色,有物有人。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 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 因征战而妻 离子散的悲剧。称行人不称士兵,形成不和谐 的感觉。
哭牵 声衣 直顿 上足 干拦 云道 霄哭
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 牵衣[不舍] 顿足[悲痛] 拦 道[焦急] 哭[无奈、愁苦]。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 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 有情境,有气氛,有声音,有动作。诗人笔下,灰尘弥漫, 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 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 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闻一多先生这样评价杜甫:“杜甫 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 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承久的 一道光彩。
诗人郭沫若题联: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 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代表作《春望》、《羌村》、“三吏”、“三别”等,创 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在漂泊的十一年间,写诗一千多首,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 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历史背景。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1.1.3 提高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1.2.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3.2 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维护国家安宁。
1.3.3 提高个人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2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2.1.3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其现实意义。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2.2 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的分析。
2.2.3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现代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杜甫及其作品《兵车行》。
3.1.2 提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意。
3.2.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情感教育3.4.1 引导学生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4.2 联系现实生活,讨论杜甫情怀的现代价值。
3.5 课堂小结3.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5.2 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熟读《兵车行》,理解诗意。
4.3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认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5.1.1 学生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5.1.2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程度。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冀教初中语文八下《兵车行》PPT课件

杜甫
学习目标:
1、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2、背诵课文。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 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 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 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 “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 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 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 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 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 顿挫,被称为“诗史”,有 《杜工部诗集》。代表作 《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 组诗“三吏”、“三别”。
两个人物的。 2、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善酌)
睨之
汝亦知射乎 语吾言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 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性格: 自矜(骄傲)
取置覆酌沥
对比
谦虚
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
巩固拓展: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满卷诗书喜欲狂。 明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狭,便下襄阳向洛阳。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 的事例。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篇一:《兵车行》优秀教案《兵车行》优秀教案兵车行》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一、导入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
二、研读新课1.【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
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
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
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品味语言】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赏析——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
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
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
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什么场景?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什么场景?
整装待发,灰尘弥漫
视觉
牵衣顿足,追奔哭号
兵车隆隆, 战马嘶鸣
听觉
哭声遍野, 响彻云霄 这是一幅哭声震天的惨别图。
可见送行者的眷恋、悲怆、愤恨、绝望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记载: “ 人闻云南多瘴疠 ,未
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 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 人,连枷送诣军所。……于 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 所在哭声振野。”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点行频:频繁地征兵。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这两句诗把边庭战士的重大伤亡和 统治者的拓边野心作对比,指出了苦难 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 族频繁发动进攻。749年,哥舒翰奉命进 攻吐蕃石堡城,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 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 天,所派驻龙驹岛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751年四月,剑南节度使 鲜于仲通 又奉 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 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 征兵。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 也是罕见的! 杜甫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 题 ,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创作《兵车 行》,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平沙茫茫,白骨露野 阴风惨惨,鬼哭凄凄
鬼哭图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造成人哭鬼哭,天怨人怒的根源是什么?
战争到底给人民带来了 哪些巨大的苦难 ?
1.东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2.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 草。
战争到底给人民带来了 哪些巨大的苦难 ?
对士兵:长期服役,血流成海 对家庭:生计困难,索租逼税
对经济:生产凋敝,田园荒芜
对精神:愿生女孩,心灵创伤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嚎! 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 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诗人所见:人哭图(开头) 超期服役,血流成海 感 武(悲 情 生产凋敝,田园荒芜 诗人所闻: 基 皇 剧 处境悲戚,无异犬鸡 行人申诉 调 开 根 : 索租逼税,生计困难怨 边 源) 愿生女孩,心灵创伤 愤 诗人所想:鬼哭图(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