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课用
《兵车行》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的思想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学会关注社会,关心民生,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兵车行》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2)深入理解《兵车行》所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兵车行》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其他杜甫的诗作,深入剖析《兵车行》的特点。
3. 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体验诗中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兵车行》的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兵车行》,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提问:《兵车行》的创作背景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的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对比其他杜甫的诗作,分析《兵车行》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体验诗中的情感。
(2)讨论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如忧国忧民的情怀。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诗歌内容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节奏。
(2)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3. 重点词语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2)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准确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进行详细解析。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将《兵车行》与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解析诗歌中的生僻词语。
(2)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准确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明代杨维桢创作的戏曲,讲述了军阀割据时期宦官权臣的肆意妄为和老百姓的生活疾苦。
作品的情节紧凑,人物刻画鲜明,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我国优秀的文艺作品之一。
《兵车行》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掌握其具体的文学形式和意义,加深对明代文学史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戏曲的特点,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深层意义;2.了解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时代背景,认识《兵车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掌握《兵车行》的情节,分析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讲述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创作背景,以及《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2.课堂讨论法:在学完每个章节后,引导学生们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阅读指导法: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难点,提供相关阅读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本;4.写作指导法: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写出规范、准确、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内容(一)明代文学概述1.明代文学时期的概括;2.明代文学特点概述;3.明代文学风格特点简析;4.明代小说的兴起。
(二)《兵车行》赏析1.《兵车行》创作背景分析;2.主要人物刻画和情节分析;3.《兵车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
(三)知识点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鉴赏其文艺价值;2.掌握《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3.理解《兵车行》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尊重人权,追求民主。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诗歌的情感把握。
3. 诗歌的哲理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兵车行》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historical background。
(2)简介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课堂讲解:(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意义。
(2)深入剖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艺术魅力。
5. 课堂练习:(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7. 作业布置:(1)背诵《兵车行》。
(2)深入了解杜甫的其他诗作,下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8. 板书设计:《兵车行》意象:战场、兵车、士兵、父母情感:忧国忧民、同情士兵、感慨历史哲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和平的可贵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背景和意义。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
1.1.3 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1.3.2 体会诗歌中的人民苦难和家国情怀。
1.3.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
2.1.3 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2.2 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
2.2.3 鉴赏诗歌的方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简要介绍《兵车行》的背景。
3.1.2 学生齐声朗读《兵车行》。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
3.2.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兵车行》。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3.4 课堂讲解3.4.1 教师详细讲解《兵车行》的意象、形象、情感等。
3.4.2 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诗歌欣赏3.5.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兵车行》的韵律、节奏。
3.5.2 学生跟读、模仿。
3.6 课堂小结3.6.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兵车行》并背诵。
4.2 结合诗中的意象、形象,写一篇赏析文章。
4.3 调查了解有关战争的诗歌,下节课分享。
第五章:教学反思5.2 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和困惑。
5.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兵车行》的背景图片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背景。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解读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升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生命的尊重。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2.2 教学重难点2.2.1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2 解读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战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人情感。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讲解诗的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其他古代诗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兵车行》原文及注释。
5.2 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5.3 图片或视频战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5.4 网络资源有关《兵车行》的背景资料、评论文章等。
6.1 讲授法在讲解诗歌背景、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采用讲授法,清晰、系统地传授知识。
6.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6.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及背景;2.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 能够鉴赏古代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意;2.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诗中的战争主题;3. 实践诗歌创作,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关爱;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 学会珍惜和平,追求和谐社会。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关爱。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篇目。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3 教学重难点:诗意的理解、战争主题的分析、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在古代,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不堪回首。
今天,让我们通过杜甫的《兵车行》来感受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关爱。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探讨战争主题。
3.4 成果展示: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3.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诗文的主题思想,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4.3 实践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背诵《兵车行》;5.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
1.1.2 掌握《兵车行》的诗歌形式和韵律特点。
1.1.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1.2.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1.3.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兵车行》2.2 教学重点:诗歌的形式特点和意象分析。
2.3 教学难点:诗歌的象征手法和主题思想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引导学生回顾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1.2 简介《兵车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环境。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
3.2.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诗歌欣赏3.4.1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4.2 学生朗诵《兵车行》,教师点评并指导。
3.5 课堂小结3.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3.5.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3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兵车行》相关内容。
5.2 网络资源:有关《兵车行》的背景资料、诗歌解析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听录音,悟情感
• 思考:这首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二、理清诗歌内容
• 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画面展现的?
三、赏析画面
• 思考:画面中哪些语句或字词表现力特 别强?请简要分析。
• 友情提醒:分析时,强调表达的效果; 有手法时分析手法。
哭牵 声衣 直顿 上足 干拦 云道 霄哭
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 牵衣[不舍] 顿足[悲痛] 拦 道[焦急] 哭[无奈、愁苦]。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 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 有情境,有气氛,有声音,有动作。诗人笔下,灰尘弥漫, 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 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 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白居易<<长恨歌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闺中只独看。 未解忆长安。 清辉玉臂寒。 双照泪痕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shà )千万间,大庇(bì )天下寒士 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 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六万 三千人损失大半;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 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 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结果大败,士卒死 者六万人。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 征兵。 《兵车行》这首诗,就是诗人41岁时写的。
杜 甫
兵 车 行
诗人郭沫若题联: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712—770), 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 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 世称杜少陵。他是我国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 历史过程,被称为“诗 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诗圣”。以古体、律诗 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 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 集》。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 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代表作《春望》、《月夜》《羌村》、“三吏”、“三别” 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在漂泊的十一年间,写诗一千多首,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 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望岳
•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春望》
•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月夜》
• 今夜鄜州月, 遥怜小儿女, 香雾云鬟湿, 何时倚虚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漫山遍野,白 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凄凄细雨中, 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 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
战争的罪恶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