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第一篇: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徐梦如孟子曾经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生在世,穷其一生,所为的为非不是利益二字。
而对一个国家而言,利益纷争中的成功与否,更是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兴衰。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吕祖谦在《东莱博议》中这样写到。
而这句话更是对秦晋联盟分合的最好解释。
晋国围郑,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对楚国有二心。
这一切和秦毫无关系。
秦国出兵,难道只是出于友好想要单纯地帮帮晋国?若不是如此,那么它的目的就只有一个------获利。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烛之武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与晋结盟,出兵伐郑,对秦毫无益处后,秦伯爽快地放弃晋国,转而与郑国结盟。
烛之武退秦师,与其说,是烛之武凭借其智慧和高超的语言技巧说服秦伯,倒不如说是烛之武向秦伯展现了那个时局之下秦国的利害关系,使秦自动退军,与郑国结盟。
在这个过程中,看似秦改变了阵营,从晋国营中变为与郑同盟,而实际上,从一开始秦就是为了获取利益而来,它的目的始终没有改变。
无论秦晋两国有多么深厚的结交,一旦触及国家利益,交情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这也就不难理解吕祖谦所说的“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了。
秦与郑的结盟,也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
正如丘吉尔的名言“我们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对于生活中类似于秦穆公的一部分人而言,友谊,亲情,甚至良知,都远远不如利益重要。
而就在这条追逐利益的道路上,他们也失去了人性中最美的部分。
他们或许是成功的,但他们一定是可悲的。
第二篇: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依附)于楚也。
..晋军(驻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对…说)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派遣)....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辞(推辞)..曰:“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做)也已(同“矣”,相当于语气词“了”)。
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烛之武退秦师的读后感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我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对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发生在中国春秋时期,烛之武是一个普通士兵,他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毅然决然地投身战场。
作者通过对烛之武的个人成长和战争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坚定意志和为国家牺牲的决心。
故事中,秦师强大而残忍,几乎无人可敌。
然而,在烛之武的毅然决定下,他和其他士兵们组成的小队成功地潜入秦师营地,炸毁敌军的强大装备。
这个情节十分激动人心,不仅体现了烛之武的勇敢和聪明,也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国家的爱。
故事情节的另一个亮点是对烛之武情感的描写。
他与妻子的深情厮守,使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当烛之武面临战斗和死亡时,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也让我产生了共鸣。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作者让我对烛之武的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不仅让我了解了战争的残酷和民族的团结,也让我反思了国家的重要性和家庭的价值。
这个故事勾勒出了一个勇敢的战士形象,也传递出对保家卫国的呼唤。
整体而言,这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故事。
通过对烛之武和秦师之间的战斗以及他与家人之间的情感的描写,作者通过文字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历史和情感的交织。
读完这篇故事,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4篇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4篇烛之武何许人矣?“烛”姓至今有后吗?不得而知,但《烛之武退秦师》足以使其英名永标史册。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4篇,希望大家喜欢。
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1第一次教读《烛之武退秦师》,我就被*波澜起伏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住了。
*刚一开头,作者就用寥寥数笔交代了郑国的危急形势:秦、晋围郑,大兵压境,郑国危如垒卵。
弱肉强食之势,战、守皆非良策。
拯救郑国,唯一的途径就是外交。
可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退蓄意来犯之师,谈何容易!此*的“一波”也。
*第二段写郑伯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危机,佚之狐向郑伯举荐了烛之武。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但郑伯毕竟不是佚之狐,没能过早的发现烛之武这匹千里马。
所以,才会有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这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虚掷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悲哀和感伤。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向郑伯发泄了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他会去说秦吗?这在郑伯那里可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先用“是寡人之过也”自责,此时的郑伯并没有止于自责,而是欲扬先抑,指明假如郑国灭亡,对你烛之武也也没有什么好处。
他的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终于感动了烛之武。
烛之武决定去面见秦伯。
至此,*的第一折以郑伯的胜利而告终。
第二折发生在烛之武与秦伯的谈判桌上。
烛之武“夜缒而出”与秦伯坐在谈判桌前,怎样才能消除秦伯的戒心呢?烛之武欲擒故纵,“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烛之武引起了秦伯的好感。
抓住有利时机,烛之武进一步指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近邻,因此亡郑只是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会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北。
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秦国当然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的国力相对削弱。
接着,烛之武以利引诱秦伯,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
这些好处存在的前提,就是放弃攻击郑国。
在一番拉拢引诱之后,烛之武察言观色,不失时机的挑拨离间了秦-晋两国的关系。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哎,说起那个《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简直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大戏,让人看了直呼过瘾。
你想啊,那时候的国家大事,可不像咱们现在发个邮件、开个视频会议那么简单,那得是真刀真枪,靠智慧和口才去拼的。
故事里的主角,烛之武老先生,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年纪一大把了,平时可能就在家里种种花、养养鱼,过着悠闲的小日子。
可一到了国家危难之际,嘿,人家那是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说:“我去!”这魄力,这担当,简直了!咱们知道,那时候郑国被秦国和晋国两个大国给围了,眼瞅着就要玩完。
郑国的国君那是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到处找人想办法。
结果,就有人提起了烛之武老先生。
人家说了:“别看老烛平时不显山露水,关键时刻,那嘴皮子比刀子还厉害呢!”于是,烛之武就被请了出来。
他也没多说什么豪言壮语,就是提着个灯笼,深夜里摸黑去见秦国的国君了。
这一路上,那叫一个凶险啊,稍有不慎,可能就被当成间谍给抓了。
但老烛那是胸有成竹,走得那叫一个从容不迫。
到了秦国那边,烛之武一开口,那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他先是给秦国国君戴了几顶高帽子,说什么秦国是天下霸主啊,怎么能跟晋国那种小国一般见识呢?然后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分析了一通利害关系。
他说:“你看啊,如果秦国和晋国真的把郑国给灭了,那晋国就壮大了,到时候对秦国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还不如咱们秦国和郑国结盟呢,这样既能保护郑国不受晋国欺负,又能让秦国在中原地区有个可靠的盟友。
”秦国国君一听,嘿,这话在理啊!于是就答应了烛之武的请求,不仅撤了兵,还跟郑国结了盟。
这一下子,晋国那边可就傻眼了。
他们本来还想着跟秦国一起瓜分郑国呢,结果秦国这一撤兵,他们也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这故事啊,说起来简单,但里面的门道可深了。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光靠武力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
有时候啊,还得靠智慧和口才。
就像烛之武老先生那样,用三寸不烂之舌就化解了一场危机。
这可比千军万马还管用呢!所以说啊,咱们平时也得多学点知识、多练练口才。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古语有云,春秋无义战,于此文观之,合契若神,初,以郑无理于晋,秦晋合围之,郑之国,危如鹅卵;再,纳狭之狐之谏,郑伯亲往求贤,独之武深明大义;后,提三寸不烂之舌,独之武力说秦伯,秦之伯欣然结盟;嗟乎,盟之聚散,忽然而已,朝与之围,夕引兵去,何也?利益使然。
秦晋围郑,共分郑土,涉中原之地以为境,利在于秦,故与之围;郑与秦盟,其意在于图存,分而化之,以彼之力,还施彼身,正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利在于郑,故与之盟;秦舍晋去,其意在干厚己,其利在干薄晋,故留将助守,夕引兵去,;子犯欲击之,文公止其曰,此谓不仁,不智,不武之举,失其所与,以乱易整,其利不在于己,故亦引兵而去。
呜呼,于是吾有叹也,春秋之战,所战者利也,利之至也,战之始也,利之至也,亦战之止也,而秦汉之没落,五代之败亡,无不以其利在于己而非民欤?利之于民欤,犹舟之于水也,水兴则舟扬,水衰则舟胶,利在于民,治世之音安以乐,利在于君,治世之音怨以怒,乐之至也,国之兴也,怒之至也,国之亡也。
治世之道,非眼力胸襟见识得兼者难窥其妙,而蝇营狗苟之辈无不因小失大,成一己之私利,废万世而荒淫。
烛之武退秦师有感作文

烛之武退秦师有感作文
以前我就想啊,这郑国就像个夹心饼干,被秦、晋两个大国夹在中间,眼看就要被一口吞掉,郑国那国君估计晚上都愁得睡不着觉。
这时候,烛之武就登场了。
你可别瞧这老头年纪大,他可厉害着呢!
你想啊,大晚上的,被人从被窝里拉出来,换做是我,肯定一肚子火,说不定还得骂骂咧咧的。
可烛之武没有,他心里明白,这是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他晃晃悠悠地就去见秦伯了。
见到秦伯之后,那口才简直绝了。
他就像一个经验老到的推销员,把郑国这个“商品”说得一文不值,同时又把攻打郑国对秦国的坏处说得明明白白。
他先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这就像是给秦伯脑袋上敲了一闷棍。
秦伯心里估计想:“对啊,我大老远跑过去占了郑国的地,管理起来可不容易呢。
”然后烛之武又说“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这一句话可太损了,一下子就把秦伯和晋侯之间那点微妙的关系给挑明了。
就好比在秦伯面前晃了晃一个警示牌,上面写着“你可别傻了,你打郑国,晋国得利,你就亏大了”。
最后还不忘给秦伯画个大饼,说什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这就像在说:“秦伯啊,你留着郑国还有好处呢,以后你有啥事儿,郑国给你提供方便,多划算啊。
”
你看,就这么三言两语,秦伯就被他说得心服口服,不但不打郑国了,还跟郑国结成了联盟。
我就想啊,这烛之武简直就是战国时期的“嘴强王者”。
要是搁在现代,那去参加什么辩论大赛,肯定能把对手说得哑口无言。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3篇《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讲述了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希望大家喜欢。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1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推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军,最终使秦穆公心悦诚服,郑国转危为安。
他的义无反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勇赴敌营的信心都值得我们去品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烛之武——一个才华长久被埋没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依然挺身而出。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位须发尽白的老人,夜缒而出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进入秦营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
他与秦公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此刻,闪亮的释放和爆发。
机遇只会有准备的人身上,尽管烛之武怀才不遇,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最终“一飞冲天”。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临危受命、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勇士,是永远难以令人忘记的,他会被人们永远的铭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以魏征为镜,那么,让我们以烛之武为镜来勉励自己吧!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2我们刚开学就学了一篇古文,这篇古文出自于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篇古文叫做《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讲述了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
读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

读烛之武退秦师读后感《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关于历史上著名战争的故事,讲述了烛之武在战场上英勇奋战,最终成功击退了秦师的故事。
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历史和战争有了更深的思考。
首先,烛之武是一个非常英勇的将领。
在战场上,他带领着自己的部队,勇敢地与秦师作战。
他不畏艰险,不惧强敌,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烛之武这个人物产生了极大的敬意。
其次,烛之武的胜利并不仅仅是靠着勇敢和力量。
在故事中,烛之武还展现出了非常高超的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
他善于运用兵力,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最终成功地击退了秦师。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优秀的将领不仅需要勇敢,还需要智慧和谋略。
另外,烛之武的故事也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的思考。
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战争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破坏。
在烛之武的故事中,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有许多无辜的生命在战争中失去了。
这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战争并非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去避免战争的发生,寻求和平的解决途径。
最后,烛之武的故事也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历史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烛之武的故事让我对古代战争和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热爱历史,愿意去深入了解历史的故事和背后的道理。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感悟。
他的英勇、智慧和胜利不仅让我对他本人产生了极大的敬意,也让我对战争和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相信,这个故事将会一直激励着我,让我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也让我更加热爱历史,更加珍惜和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1
我们刚开学就学了一篇古文,这篇古文出自于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篇古文叫做《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讲述了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
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伯乐佚之狐
佚之狐是一个伯乐,发现烛之武这只千里马,从而拯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
佚之狐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烛之武这样的人才,还能知人善于推荐。
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人。
千里马烛之武
烛之武是一只千里马,被伯乐佚之狐发现并推荐给郑伯。
通过“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这句话从侧面凸显出烛之武是一个有才的人。
再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自谦的话,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机智聪明的人。
但从中还是有一些责怪郑伯当初没有发现这只千里马的意思。
又通过郑伯说完那句话
之,烛之武说“许之”可以体现出他是一个很爱国的人。
之后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见到秦伯以后,他胸有成竹,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只是陈说郑、晋对秦的利害得失。
表面上看来是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实际是在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瓦解秦晋联盟,解除郑国的危亡。
烛之武是一个爱国正君子、有胆识、机智聪明、有谋略、能言善辩的人。
成熟政治家晋伯
郑伯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当“秦国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时“子犯请击之”,晋伯却十分冷静,一口拒绝,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说明了“不可”的理由。
在过去,秦国帮助过我们,现在我们并不想去侵占与削弱秦国。
其实,晋伯心里十分清楚形势突变不仅围郑已无胜利的希望,而且还可能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他的几句话都是以“仁义道德”来否定子犯。
晋伯他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明智、成熟的政治家、明辨是非的人。
时代铸就英雄。
烛之武、晋伯、佚之狐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晋伯、佚之狐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2
大器完成,一日成名天下知。
——题记
烛之武,是同学们较为熟悉的古代辩士之一,在我的记忆里,他
是继蔺相如和晏子之后第三位让我钦佩的名士。
在课上那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里,他像一道夺目的彩虹吸引了我。
烛之武自己有多大的才能,他自己一定是知道的,只是郑王非伯乐,不能识他这匹千里马,才使他之前的生活如湖水一般平静,说到这,也多亏了秦晋围郑及佚之狐的推荐,才使郑王重用烛之武。
烛之武明知自己有能力劝退秦王,一开始却推辞不去,便是为了让郑王认识自己的才能,及表示自己多年未被重用的不平。
烛之武见到秦王,并没有求他放弃攻打秦国,而是从秦王的角度分析了攻郑与不攻郑的利弊关系,挑拨秦与晋的’关系,使秦弃强友而援弱邻,未费一兵一卒就为郑国揽到强友。
这些或许对大家来说没什么新意,但我想问,如果是你的话,你被置之不用几十年,当君王想起用你时,你能解决他的燃眉之急吗?所以说,不是每个人都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
烛之武退秦师,不仅仅是凭机智与勇敢,更是多年如一日的准备与容忍。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3
不可否认,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对此人产生怀疑。
秦晋大军压境,乌云笼罩着郑国的每一寸土地。
上至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下至贩夫走卒,倡优乞丐,每一位有责任感的国民心头,
肯定犹如压上了一块巨石,恨不能马上飞往前线。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国纾难,理所当然。
毋庸置疑,身为朝廷重臣的佚之狐应该是苦苦地思谋过退敌之策,否则,不会有“师必退”的论断。
战争的风云因他的十四字方略和烛之武的英雄虎胆及超人智慧而消弭于无形,干戈化为玉帛。
作为毫无疑义的功臣——烛之武,一开始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紧接着,有一种声音大了起来,那就是对佚之狐的赞美!甚至有人对他大抱不平!我总觉得有些不对味。
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事中,佚之狐究竟扮演着怎样的一个角色?他固然不能同那些国难当头胸无一计甚至叛国投敌的庸碌鄙俗之辈同日而语,甚至比那些人高明、高尚千倍万倍!然而,他俨然一个超人,这场波诡云谲的战事,仿佛一场戏,而佚之狐似乎就是导演,虽然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但事态的发展和结果又分明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请注意,我不是在赞扬他。
谁都明白,一开始,烛之武是不愿上阵的,这一点也应该在佚之狐的意料之中,还有谁比他更了解烛之武呢?倘若烛之武始终不愿上阵,确也无可厚非,只要品味一下他的那段身世之叹,我们便会觉得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之类的道理来要求他甚至谴责他,都是十分可笑的,关键时刻“肉食者”干什么去了?最让人不解的莫过于佚之狐,他的能力应该不在烛之武之下,几十年来,烛之武一直担任着郑国的圉马这样一个卑贱到极点的职务,烛之武能办到的佚之狐岂会办不到?可是他为什么要力荐烛之武而不自告奋勇去见秦君?仔细想来,原因无怪乎三条:一是担心自己一走,国君身边再无能人辅
佐;二是担心此去枉费心机无功而返贻笑天下;三是担心此去吉凶难料而且难保不会出现闪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
如果是后面两条,那么此人存在着严重的人格缺失就是毫无疑问的事,因此,我宁愿相信是第一条。
可是,郑伯似乎不是一个“亲小人,远贤臣”的昏聩之君,从他同烛之武的谈话中不难看出他那种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礼贤下士,诚恳待人。
以这样一位贤明的国君为中心的偌大朝廷上不可能只有佚之狐一个能人吧?倘若郑伯的周围真的只有佚之狐一个能人再无别的可用之材,那么问题难道不是出在佚之狐辈身上?他们尽到了举贤荐能的职责吗?显然没有。
那么他们是不是因为疾贤妒能一直在压制人才?从文中不难看出佚之狐就是郑伯最信任的人之一!如果一个国家的重臣眼睁睁看着一个杰出的人才在野外一天天衰老、萎缩而不向君主力荐,你能说他是一位良臣吗?
烛之武是不是一个人才?他的那番牢骚包含了多少辛酸啊!“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是的,风华正茂,渴望一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时候,没有人想到他,就在秦晋大军压境之前,还有最后机会可以享受暮年生活的时候,又何尝有人想到过他!而当郑国黑云压城将要天塌地陷的时候,有人想到了他,想到了他的人是了解他犹如了解自己的佚之狐,想到他是因为需要他深入虎穴以使自己能够脱身!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确实也该检讨自己的遗贤野外,我们应该谴责他过于信任身边的大臣,以致耳塞目盲;但,对他,我们也无法再苛求:他怎能冲出老谋深算圆滑世故如佚之狐辈的封锁?
这不能不让我想起大型搞笑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剧中的昏君乾隆,一有棘手之事,和王申便连忙举荐自己的对头纪晓岚,然后还要得意地冲纪晓岚幸灾乐祸的一笑,分明是在说:怎么样,这回死定了吧?弄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聪明绝顶的纪晓岚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一招俗称为踢皮球,说重一点叫借刀杀人。
由此看来,佚之狐堪称一位踢皮球大师了,在为人上,说他是一只老狐狸想来也不过分吧?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4
美,总是世人孜孜不倦追求的。
人们向往美,没有人愿意与“丑”相伴。
美,并非外表的光鲜,外貌的“美”是有保质期的,时间一到,不免褪色。
因而,人们追求一种行为与思想上的美,心灵与品质的美,它由内而外散发,于举手投足间,使人领略到隐藏其中的美感,不觉心生艳羡。
并非故作姿态的高雅举止,并非装腔作势的高谈阔论,我所欣赏的美,是在严密逻辑控制下的智慧的闪光。
在《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谋略者与野心家的争锋,让人窥见卓越的谋略之美。
春秋时期,天下不过是野心家与野心家的对弈。
夹在秦、晋两国间的郑国,便似那刀下之肉。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郑国有烛之武这样的谋略者在,在两国的针锋相对中,得以保全自身。
烛之武见秦穆公,开门见山地道出“郑既知亡”和秦国所面临的危险境地。
但在动荡的年代,国家民族的利益不容存有个人良心。
弱
肉强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甘心损害本国利益为他国谋利。
烛之武的理论可谓一针见血,扎得秦穆公拍手叫好。
也许挑拨离间在现在看来,乃是小人所为,而为君子所不齿,但这样做的前提,如果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恐怕没有人会说“不”。
这其实是一种谋略,一种智慧。
烛之武做到了,用最直接的游说,层层深入,每一句,每一点,都堪称精练。
分析利弊时,不忘适时地开出郑国答应秦国的好处,破坏秦晋结好的同时,为本国赢得了生存空间。
在强者面前,犹能进退自如,烛之武的外交谋略便是如此。
干脆利落,用谋略者占优势的口和脑,凭一己之力,扭转一个国家的命运,令人叫绝。
文中还有一位让我注意的人,就是晋文公。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让人怎么感觉都是美丽的套话。
既然已无法在这场斗争中取利,那么,不如韬光养晦,等待下一次的机会。
字字都让人感到晋文公身为王者的智慧。
在实力雄厚时,奋起,将天下掌控;在明知不胜时,潇洒地转身,给自己,亦给国家,留一条后路。
说到底,“进退自如”四字,是我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所洞察到的一种外交谋略之美。
使用得当,这种美便是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