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
注释∶
[唐]岑参
①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东望路漫漫,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
双袖龙钟泪不干。
安的家园。漫漫:形容路途 遥远。
马上相逢无纸笔, ③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凭君传语报平安。 ④凭:托。
译文: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 与你在马上邂逅,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弹琴复长啸.
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
深林人不知,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明月来相照。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鉴赏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 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 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 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 意境,融情景为一体,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 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 平淡淡,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 大手笔。
•作雪:装作雪,化作雪的模样。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意: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 久就要离去了,为了将春天多留些时日,各自 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 色。一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意:杨花榆荚虽然没有任何姿色,无法 像其他花草那样呈现娇艳,但是他们也不 自卑,化作了漫天雪花,翩翩起舞纷飞。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 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 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 章四大家”。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而言,为结句蓄势。“折柳”二字 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 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 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 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是主观情感的推演,不 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李白这 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 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古诗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客居 洛阳城时夜间闻笛声的 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 无限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
岑参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江陵人,唐 代边塞诗人。因仕途原因,几度出 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 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 故其边塞诗佳作尤多。
朗读停顿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朗读停顿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古诗理解
1.词义:
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这里指吟咏、 歌唱。 深林:这里指“幽篁”。 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2.诗意: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时而弹奏古 琴,时而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的深处,只有一轮明 月在静静地映照。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表现了一种 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 时而弹奏古琴,时而高歌长啸。其实,不论“弹琴”还 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

部编版7-9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注释、翻译与问题分析

部编版7-9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注释、翻译与问题分析

部编版7-9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注释、翻译与问题分析七年级上册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注释①半轮:半边,半个。

②平羌qiāng: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③发:出发。

二、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三、思考探究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依依惜别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全诗五个地名连用有什么作用?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注释①岐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封岐王。

②寻常:经常。

二、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三、思考探究1.“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乐师李龟年当初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2.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落花时节”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这两句诗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时代的无限怀念和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以及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一、注释①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就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②傍:靠近。

二、译文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对盛唐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 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 切感伤。
岑参
一、标题解读
行 军/九 日/思/长 安 故 园
时间:九九重阳日 事件:行军,在军旅 情感:思念长安
二、知人论世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 世称“岑嘉州”。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 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 (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 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 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 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 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大漠月夜图
1. 画面描述: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 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 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暮春时节,在阔别 四十多年以后,流落江南的杜甫在潭州与同样流落异乡的李 龟年偶然相逢。这时候,唐王朝由于遭受了八年的安史之乱, 整个社会已经从“开元盛世”的繁荣昌盛迅速跌落下来。
三、整体感知
1. 李龟年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风光无限 地点:岐王宅里 崔九堂前 时间:寻常、几度
1. “不知何处”,不知在何处吹来的笛声,写出了诗人 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边塞夜景的空寥寂寞。
2. “一夜”和“尽”,笛声在扩散,愁思在蔓延,征人 们听到芦管悲声,催发出深重和急切的思乡之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2.“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带给我们 怎样的启迪? __此__句__运__用__了__一__语__双__关__的__手__法__。__自__然__界__的__雨__晴__既__属__寻__常__,__人__生__也__会__面__临_ _阴__晴__风__雨__,__面__对__成__功__要__淡__定__泰__然__,__面__对__苦__难__要__镇__定__从__容__。__
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象征词人想扫荡黑暗,把光明 带给人间的句子是:__斫__去__桂__婆__娑__,__人__道__是__,__清__光__更__多__。
4.《浣溪沙》中意境寥廓,让人联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的句子是:__一__抹__晚__烟__荒__戍__垒__,__半__竿__斜__日__旧__关__城__。表达词人愁绪 纷乱、心情悲伤的句子是:__北__风__吹__断__马__嘶__声__,__深__秋__远__塞__若__为__情__!
(三)阅读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完成题目。 5.“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 赏析。 _____运__用__了__想__象__、__象__征__的__手__法__。__词__人__幻__想__飞__入__月__宫__,__砍__去__枝__叶__婆__娑__的__ _桂__树__,__这__样__洒__向__人__间__的__月__光__会__更__多__。__桂__树__象__征__朝__廷__中__阻__碍__北__伐__的__人__,__ _这__几__句__形__象__委__婉__地__表__达__了__词__人__要__扫__清__这__些__势__力__,__把__光__明__带__到__人__间__的__报__ _国__理__想__和__坚__定__信__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课外古诗词诵读4首》知识点整理(翻译、重点词语、文常等)

部编人教版《课外古诗词诵读4首》知识点整理(翻译、重点词语、文常等)

《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选自《诗经•邶风》【原文及翻译】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注释】(1)式:语气助词(2)微:昏暗(3)邶(bèi)风:邶地的民歌(4)胡:何,为什么(5)微君之故:微,(如果)不是。

君,君主(6)中露:即露中,在露水中(7)微君之躬:(如果)不是为了养活你们【赏析】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子衿》选自《诗经•郑风》【原文及翻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注释】(1)子衿:你的衣领(2)悠悠:深思的样子(3)宁(nìng):岂,难道(4)嗣sì:接续、继续(5)佩:指佩玉的带子(6)城阙(què):城门两边的楼台(7)挑tiāo兮达tà兮:即挑达,独自徘徊的样子(8)“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2.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阅读兴趣。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4.体会《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5.体会《无题》中烘托、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6.体会《行香子》中动静结合、白描和寓情于景手法的运用。

7.体会《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词人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古诗词的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咸阳城东楼一、导入新课,走近诗歌教师:咸阳在古时候叫什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学生回答。

)教师:当诗人和一个充满历史故事的城市相遇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咸阳城东楼》。

想要对一首诗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需要对作家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板书课题:咸阳城东楼(出示课件3)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有一位唐朝的诗人,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他是谁呢?预设:(出示课件4)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

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的美名。

2.背景资料教师:了解本诗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预设:(出示课件5)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意蕴别致的七律。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群诗教学——秋是一种诗意的精神相遇XXX读出秋色诵出秋魂XXX在诵读中走近即景抒情诗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自学一首和多首古诗词的方法,能够做到准确且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积累诗句。

2.指导学生结合作者XXX写作背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意思,体悟诗歌情感。

3.启发学生认识古代诗词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二、教学重点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情感,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法与学法六读”学诗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节奏,三读读出诗意,四读读见诗境,五读读出主旨,六读读见自我。

课前预单:1.能准确诵读《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

2.查资料,搜集XXX、XXX、XXX和XXX四位诗人的相关信1息。

3.查阅《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的写作背景。

4.结合注释和资料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的诗句大意。

5.查资料,总结《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主旨。

6.试着总结《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这四首诗之间的异同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古诗词你是我国的艺术珍宝,读你如沐曼妙的乐河,诵你如饮久香的名茶,艳丽的典范,让我们一起走近古诗词,领略诗词别样的美。

(设计思路:以优美隽永的语言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1分钟)二)举动一:预展示三读——遇见诗人,遇见秋诗一读读准字音——齐读.举起书,站直,大声地朗读。

(结合解释和工具书排除字音障碍,了解作者及背景。

)(5分钟)二读读对节奏——齐读。

强调七言诗的朗读规律。

(基于研究经验发现总结朗读节奏规律。

)(2分钟)三读读出诗意——自己读自己的(结合解释和工具书了解诗句意义。

)(8分钟)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强调:“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令人陶醉。 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 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 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 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江南逢李龟年
作者:杜甫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语言特色:
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 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 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遥”渲染自己和故 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 (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 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 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 乱的渴望。
返回
原文注释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
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

夜上受降城闻笛
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
❖ 回乐峰前沙似雪,十部年的)投,降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
❖ 受降城下月如霜。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
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赏析
❖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 挚感情。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 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 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 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 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整体赏析
❖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山峰、沙地、 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 全诗将视觉、听觉与感觉美熔于一炉,构 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这是一首抒写戍边 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 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思考题
词句理解
❖ 一夜征人尽望乡: “尽”字笼括所有征人, 一个“望”字,真可谓用到极致了。 “望” 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 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 不回头“望乡”。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 心中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登高”,诗人自然联 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 隐逸传》记载:陶渊 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 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 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 话。
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 因是什么?
整体赏析
❖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 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两句是工整的对 偶,其意义是点出当时的环境,基本的情感也给出了 定性。前面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 李益却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 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 涟漪。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 点,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赏析
❖ 开头两句,诗人故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宁静的气氛: 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但这 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 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 是接下去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 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 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对读诗歌
❖ 夜上受降城闻笛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
❖ (唐)李益
(唐)王昌龄
❖ 回乐峰前沙似雪,烽 黄火 昏城 独西 上百 海尺 风楼秋,。 ❖ 受降城下月如霜。更吹羌笛关山月,
❖ 不知何处吹芦管,无那金闺万里愁。
❖ 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
❖ 注释
❖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 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羌笛:羌 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 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无那:无奈, 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词句理解
❖ 不知何处吹芦管: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
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征人 闻此,更动乡愁。然而直言乡愁,则流于 抽象。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 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 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 乡。”
的开放了。
1.这首诗写了_____ 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 从本诗__ ______、 ______ __等词语中
可以看出。 重阳节 “九日”“登高”。(农历九月
九日为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 习俗。 )
2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首句为何要说 “强欲?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 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 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3)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
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4)君:指峨眉山月。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 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 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庐 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 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 首。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 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 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 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 诗人。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写作背景 ❖ 作者简介 ❖ 原文注释 ❖ 翻译诗文 ❖ 整体赏析 ❖ 词句理解 ❖ 其他评价 ❖ 对读诗歌 ❖ 思考题
目录
结束
写作背景
❖ 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 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 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 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
❖ 不知何处吹芦管,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
❖ 一夜征人尽望乡。指回城乐下县:附一近作的“烽城火上台”。,一作“城
外”。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返回
翻译诗文
❖ 回乐峰前的沙地惨白得像雪, ❖ 受降城外的月色像秋霜一样。 ❖ 不知何处吹起那茫茫的芦管, ❖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赏析
❖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 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 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 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 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 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 映出来。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 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 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 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 —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 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 限丰满。
语言特色: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虽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 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 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 中。
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 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 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 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 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 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 这首诗就是由此而来。
返回
作者简介
❖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 (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 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 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 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 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 礼部尚书致仕。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 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 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 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 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全诗主旨:
运用了对比手法, 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 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 的无限眷恋和伤感之情。
岑参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工 诗,长于七言歌行,代 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现存诗三百 六十首。对边塞风光, 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 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 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 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 后人多并称“高岑”。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 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 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 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 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 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 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 见此老炉锤之妙。”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 (唐)王昌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