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书评介:《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合集下载

中国佛教略讲(之三)

中国佛教略讲(之三)

中国佛教略讲(之三)
妙智
【期刊名称】《广东佛教》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讲宋代佛教,先要说一下五代的佛教,五代佛教是叙述从西元907至959五十余年间,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佛教。

这时中国又南北分裂,北方是五代更迭,南方则先有前蜀、吴、吴越、闽、南汉,继有荆南(又称南平)、楚、后蜀、南唐诸国(通常连同北方在后周时割据独立的北汉,合称十国)。

【总页数】9页(P33-41)
【作者】妙智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9.2
【相关文献】
1.中国佛教的衰落及其原因略考 [J], 唐忠毛
2.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一寺—古灵泉寺增建重建重修及环境改造详规挹略 [J], 高介华
3.中国佛教略讲(之二) [J], 妙智
4.中国佛教略讲(之四) [J], 妙智
5.中国佛教略讲(二) [J], 妙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堪布慈诚罗珠:佛教的定义

堪布慈诚罗珠:佛教的定义

堪布慈诚罗珠:佛教的定义佛教真的不是宗教,那是什么, (2008-03-06 15:35:18)转载?标签: 文化分类: 佛法无边按:本博文章《佛教到底是无神论还是有神论,》引起了读者们的热烈讨论,讨论的范围大体上涉及到了佛教的总体性定义,发现很多人认识很混乱。

还有在希热多吉居士的相关博文中也有类似探讨,如:《佛教只是在“教人向善”吗,》《佛不是给人来拜的,佛是让人来学的》。

今天在勇士与公主师兄的博客上看到其转来的大德慈诚罗珠堪布的开示《佛教的定义》,觉其见地甚深,我等佛门弟子应该经常阅读(尤其是第二、第三部分),特转来与大家分享,愿与大家共同学习,厘清认知。

堪布慈诚罗珠开示:佛教的定义今天要谈的题目,是佛法或佛教的定义。

为什么要谈这个题目呢,因为,现在有很多学佛多年的人,还不清楚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其所涵盖的范围究竟为何。

不仅在汉地有很多人不懂何为真正的佛法,在藏地也有同样的问题。

除了一些僧人以外,一般的农民或牧民都对佛法的内涵不甚了解,认为只要能修佛塔、经堂或金碧辉煌的寺庙,或者念一点观音心咒,就是很不错的佛教徒了,但这些仅是做善事而已,不是学佛,也不是修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略为说明一、佛教的错误定义有些人认为,佛法是一种信仰。

信仰也即信心,佛法当然是需要信心的,但如果因此而说佛法就是信仰的话,又显得过于简单了,由于信心仅仅是佛法的许多观念之一。

佛教的基础和重点都不是信仰,而是智慧和大悲。

佛法虽然提倡信仰,但除了佛法以外,科学也有对信心的要求。

譬如,现代人提倡对科学要有信心,如果有人不相信科学的话,可能连飞机都不敢坐了。

正因为相信科技,相信飞机能将人从出发地带到目的地,人们才会去坐飞机。

无论做世上的任何事,都要有信心才能成办,而佛教所谓的信心,也就是如此,所以,认为佛教仅是一种信仰是不正确的,信仰不能等同于佛法。

那么,佛教是哲学吗,也不是。

哲学有西洋哲学、东方哲学等不同的类别,虽说其中的某些思想与佛教相似,但没有任何哲理所剖析出的深度,能达到佛法的层次,所以,佛教也不等同于哲学。

赵朴初先生《佛教画藏系列丛书总序》释读

赵朴初先生《佛教画藏系列丛书总序》释读

赵朴初先生《佛教画藏系列丛书总序》释读——纪念赵朴老诞辰100周年一引言2007年11月5日是赵朴初先生诞辰100周年,我们一崇高的敬仰之情,缅怀这位德高望重、世界仰慕的文化巨匠、著名社会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赵朴初,安徽太湖县人,早年就读苏州东吴大学。

后笃求佛学,精研佛法,在兼理其他社会活动是,坚行佛教事业,在佛教文化上取得很高的成就。

1980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中国宗教和平委员会主席等。

赵朴老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发起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赵朴初先生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矢志不移,在中国人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做出卓越的贡献。

作为佛教居士的赵朴初先生,一生为佛教事业的发展奔波劳瘁,他长期研究佛理佛法,访问名山古刹,与各地高僧谈经论道,也曾漫游海外的佛教国家,见多识广,造诣出群。

他讲对佛学的理解,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更广阔的方面揭示了佛学的真谛,使佛教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与思想。

可谓是当代最权威的佛学大师之一。

赵朴老文学功底深厚,书法精妙。

他的诗词、书法为当代之佼佼者,是遐迩驰名的佛教文学与艺术大师。

20世纪80年代末,赵朴老为了进一步将佛教基本义理和佛教美术大众化、普及化、通俗化,是佛教更好地为现代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在与学术巨擘季羡林先生联袂策划并亲自指导下,开始了中国出版史上最大规模的佛学与美术出版物——《佛教画藏》的筹备工作。

《佛教画藏》是一部巨大的文化工程。

由80余名国内著名画家、文学家、史学家、佛学家参与,耗时6年完成的恢宏巨作。

《佛教画藏》收纳图画30000余幅。

全书共分:《佛部》《禅部》《护法部》《经部》《居士部》《罗汉部》《名胜部》《菩萨部》《僧部》《寓言不》共10部,91册。

该巨书已于2006年12月由河北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赵朴初与季羡林两位老先生对《佛教画藏》的编辑出版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全力的支持。

两位大师为《佛教画藏》写了十分重要的序言。

宋时文人与景德传灯录

宋时文人与景德传灯录

宋代文人与《景德传灯录》The Transmission of the Lamp and the Song intellectuals南京大学中文系 冯国栋内容提要:《景德传灯录》为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之禅宗灯史。

其书集录自过去七佛,及历代禅宗诸祖五家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之传灯法系。

此书编成之后,道原诣阙奉进,宋真宗命杨亿等人加以刊订,并敕准编入大藏流通。

《景德传灯录》在宋、元、明各代流行颇广,特别是对宋代教界文坛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本文首先论述宋人对此书的总体接受情况,次则以王随为个案,讨论其抄集《传灯录》之作《传灯玉英集》。

《传灯录》收禅师一千七百余人,禅家典实几网罗殆尽,此书实有禅家类书之性质,宋人诗注多喜引《传灯录》解释有关佛法禅宗之语言与典实,故本文最后讨论宋诗宋注对此书的应用。

关键词:《景德传灯录》宋代文人王随《传灯玉英集》诗注Abstract:The Transmission of the Lamp(景德传灯录)is the important Zen text. This book is composed of 30 short books containing the biographies, dialogues and listings of 1701 Zen masters of about 52 generations. It was very popular in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y.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Lamp produced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to the intellectuals in Song Dynasty, so we explore the reception of this book in this paper. As an example, we discuss in detail Chuan Deng Yu Ying Ji(传灯玉英集)that contains many stories extracted from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Lamp by Wangsui(王随).Moreover, the thesis still discusses how applied this book in the verse annotations written by intellectuals in Song Dynasty.Key words:The Transmission of the Lamp the Song intellectuals Wangsui Chuan Deng Yu Ying ji verse annotations前言《景德传灯录》为宋真宗朝东吴僧道原所作之禅宗灯史,其书集录禅宗诸祖5家52世,1701人之传灯法系。

佛教 善知识

佛教 善知识

中国佛教文化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据传为古印度迦毗罗卫(现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太子(公元前6—5世纪)。

他一生的传教活动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他又被称为“佛”或“佛陀”。

“佛”是“觉悟”的意思。

公元12世纪,由于佛教适应不了当时印度的社会需要,加上伊斯兰诸王的入侵,佛教在印度逐渐溃灭(印度今天的佛教是十九世纪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

世界佛教中心东移至中国。

不过,佛教早在两汉之际就已东渐。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年代已难考定,一般认为是西汉哀帝时(公元前2年)传入。

汉明帝派使者前往西域访求佛法,抄写佛教经典仪轨,带回沙门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是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到政府的承认和崇信,在中国初步建立了基础和规模。

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一般认为由陆路从西域到关中,但也有可能由海路到吴楚。

佛教理论释迦牟尼成佛后开始收徒传法,据说他所说的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但若就其根本意思说,即“四谛”,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

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缘起: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事物或现象。

佛教四个重要论点: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佛教对人生的基本判断——十二因缘:无明、行、识、色、六触(眼、耳、鼻、舌、身、意)、受、爱、取、有、生、老、死。

解脱之道——四谛说(124)苦谛:现实人生的种种痛苦现象。

集谛:造成痛苦的原因,“业”与“惑”。

灭谛:断灭诸苦产生的原因,达到涅槃。

道谛:达到涅槃境界的道路,需遵行的佛理佛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指物质。

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有功用,但它的相状和功用里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说是空。

佛教的时空观念空间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由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一个中千世界由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而一个小千世界有一千个日月,一千个阎浮提(大洲、部洲),一千座须弥山,一千个四大天王处,一千个三十三天。

第一部汉译佛经是什么

第一部汉译佛经是什么

第一部汉译佛经是什么
答:第一部汉译佛经是《四十二章经》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9年),汉明帝梦到全身散发金光的神仙落于皇宫大殿,太史傅毅解梦认为是天竺佛陀飞临。

于是便派使者羽某郎中秦某、蔡某、博士弟子王某等十三人去西域取经。

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为他们传法,并受邀来华译经,驻锡皇帝在首都洛阳专门为他们建造的白马寺——以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也是中国最早的译经道场,也由此成为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四十二章经》即由此译出,被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

中国佛教史略(印顺法师)

中国佛教史略(印顺法师)

中国佛教史略作者:印顺来源:南普陀在线时间:2007-4-25 16:29:21 浏览次数:371本编为妙钦法师初稿,由印顺整理删补而成,时为民国三十二年。

三十六年七月,初版于上海。

七、「新佛教之成长」,有关牛头禅部分,间与史实不合。

今不加改编,其详可读印顺近着『中国禅宗史』。

印顺附记。

一绪言中国佛教,源于印度之佛教,流行于中国民间。

源本于印度,故印度佛教思潮之演化,与中国佛教有密切之影响。

流行于中国,故中国民族之动态,与中国佛教有相互之关涉。

必合所源承之佛教、所流行之中国以观之,庶足以见中国佛教之真。

中国佛教之流行,且千九百年。

自其承受于印度者言之,可分为二期:一、汉、魏、两晋所傅,以「性空」为本,兼弘大小乘,相当于印度佛教之中期。

二、南北朝、隋、唐、北宋之所传,以「真常」为本,专弘一大乘,相当于印度佛教之后期。

自其流行于中国者言之,亦可为二期:一、上自汉、魏,下迄隋、唐,为承受思辨时期(约偏胜说)。

传译而思辨之、条贯之,其特色为融贯该综。

得则华贵宏伟,失则繁文缛节,如世家子。

确树此一代之风者,襄阳释道安也。

二、上起李唐,下迄清季,为延续笃行时期。

即所知而行之证之,其特色为简易平实。

得则浑朴忠诚,失则简陋贫乏,如田舍郎。

确树此一代之风者,岭南卢慧能也。

思辨该综之佛教,初唯「性空」之一味;继分化为南之「真空妙有」、北之「真常唯心」;极其量,成大乘八宗之瑰奇。

笃行简易之佛教,初承诸宗而隐为二流,即天台之「真空妙有」,禅者之「真常唯心」;极其致,成禅、教、律、净之浑融。

中国佛教源远流长,巳不仅为行于中国之佛教,且进而为中国所有之佛教矣。

二佛教之输入中国中国佛教之输入,以「汉明感梦,初传其道」说,为历来史家所公认。

近人或疑其虚构,然汉之王景,「作金人论,颂洛邑之美,天人之符」;「金人」之在当时,固实有其事。

「寺」非梵语,汉代「府廷所在,皆谓之寺」,今僧居曰寺,自应与政府有关。

故汉明见金人,遣使求法之说,传说容有不尽不实处,而事出有因,盖可断言。

佛教与中国文学

佛教与中国文学

3、出家:悲天悯人。思考人生意思,得一 “苦”字。“四门出游”:东(老)、南 (病)、西(死)、北(沙门)。29岁,出 家。
出家后,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修行; 南渡恒河,随阿罗逻· 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 子修习禅定;又到伽阇山苦行,“日食一 麻一麦”;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 苦行。经历六年,徒劳无获。 容仪不敛摄,委纵露丑形。昏睡互低仰, 乐器乱纵横,傍依或反侧,或复如投深。 璎珞如曳锁,衣裳绞缚身,抱琴而偃地, 犹若受苦人。黄绿衣流散,如摧迦尼华, 纵体倚壁眠,状若悬角弓。或手攀窗牖, 如似绞死尸,频呻长欠呿,魇呼涕流涎, 蓬头露丑形,见若癫狂人。华鬘垂覆面, 或以面掩地,或举身战掉,或若独摇鸟, 委身更相枕,手足互相加。或颦蹙皱眉, 或合眼开口,种种身散乱,狼藉犹横尸。
十二因缘
无明


名色
六处
老死






行:意向性精神活动,是无明引起的趋向和取舍活动。识:受胎 时的心识,一种有取舍、爱恶的心识。触:触觉,初步的感受 (幼儿阶段)。受:感受,有苦、乐、不苦不乐三种(儿童阶 段)。爱:贪爱、欲念(青年阶段)。取:执取、获求和占有 (成年阶段)。有:由执取而产生的意向活动,词意向活动导致 未来的果报。生:来世的受生。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心理分析与疏导
佛教不承认有常住的灵魂,否认人有固定 的自我。人与众生都没有一个自我主宰者, 而是无我的。无我是以无常观照自我本题 所得结论。 “四大无主”“五蕴皆空”。 我——心——心意识,没有固定常住之性。 “看破”。心意识是一股念念相续的活动 着、变异着的暴流,没有主体,无始无终 的无明的冲突,造成惑业、报业。无明是 惑业与报业之始。要解脱首先要整治无明 引起的不正常现象。 如“三毒”:贪、瞋、痴。(对治“三 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4年,藍吉富主編之《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一書出版,更是佛學辭書界之盛事。

該書耗資數千萬元之鉅,參與編纂之撰者、編者超過三十人,編輯歷時十年,故其出版發行,不論佛教界、文化界、出版界,都與有榮焉。

據編者稱,該書編纂之基本方向有二:其一、將近百年來海內外佛學研究之成果,介紹給讀者;其二、為佛教信仰者提供適宜之查檢信仰內涵之工具書。

關於前者,本書多數條詞釋文後載有現代學者相關之研究論文;關於後者,本書附錄所選載之《常用佛典》和《佛門必備課誦本》,便是基於這方面的考慮。

本書編輯期間,先後參考或徵引之中外佛教典籍不下百餘種,舉其要者,厥有下列諸書:藏經類有《大正新修大藏經》、《卍續藏經》、《南傳大藏經》、《國譯一切經》、《嘉興大藏經》、《佛光大藏經》,佛教叢書有《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現代佛學大系》、《禪門逸書》,佛教綜合辭典有《望月佛教大辭典》、《佛教大辭彙》、《佛教語大辭典》,佛書辭典有《佛書解說大辭典》、《佛典解題事典》,佛教史傳辭典有《中國佛教史辭典》、《東洋佛教人名事典》,各宗辭典有《禪學大辭典》、《密教大辭典》、《淨土宗大辭典》、《法相大辭典》等。

釋文有本國學者撰寫的,也有從外文尤其是日文編譯而成的;另外,尚有徵引古代典籍或現代研究論文作為釋文之附文的。

全書部帙頗為龐大,總計分裝10巨冊,第1冊為索引、第2-9冊為正文、第10冊為附錄。

1.“正文”卷,係按中文筆畫順序編排的佛學辭典,每一條目敘述文字分為標題、釋文、參考資料、以及相關文獻4個欄目。

“標題”欄:按中文筆畫順序編排,其中人名條目之標題,並附有公元之生卒年;有關印度、西藏佛學條目之標題,附有梵文、巴利文、藏文對照。

“釋文”欄:以語體文撰寫,文末間附撰者署名,以示負責;或註明引文出處,以便查考檢閱原書。

“參考資料”欄:即參考書目欄,其功用有二:一來可表示撰寫條目時參閱、徵引之文獻出處;二來可提供利用者或研究者作深入參考、研習之資糧。

“相關文獻”欄:選錄與該條目有關之古代文獻,以對釋文內容作補充說明,以收互相發明之效;或選刊現代學者之研究論文,以反映二十世紀佛教學者的具體研究成果。

2.“索引”卷,分為“索引通檢”和“索引正文”兩部分。

“通檢”部分,又分為“中文首字筆畫通檢”、“中文首字注音符號通檢”、“中文分類通檢”、“外文字首通檢”4種。

“正文”部分,又分為“中文筆畫索引”、“中文分類索引”、“外文索引”3種。

其中筆畫索引除收錄作為條目之標題外,同時也收錄標題之同義詞,以及釋文中提及之重要詞彙,例如標題“抄經”及其同義詞“別生經”、“別生抄”、“抄本”、“支派經”等,均分別收入“中文筆畫索引”相應的筆畫中,俾便從不同筆畫均可檢閱。

索引頁碼以兩種字體排印,有詳解的釋文,以黑體字表示;無詳釋的詞彙,即只限釋文中提及之詞彙,以一般字體表示。

分類索引只收錄有釋文之主要條目,外文索引只收錄附有梵文、巴利文、藏文與中文對照之條目。

索引卷的使用法,係經由“通檢─索引─全書”途徑逐步實現的,即“依…通檢‟以查…索引‟”,按“…索引‟而檢…全書‟”。

索引位址形式為“冊─頁─欄”三者合組的一組頁碼。

例如“敦煌學(‧4199a”,即表示“敦煌學”這一條目,請查本書第7冊第4199面左欄;“南傳大藏經(‧3258b”,即表示“南傳大藏經”這一條目,請查本書第6冊第3258面右欄。

3.“附錄”卷,收錄正文未收之實用資料,計有《常用佛典》、《佛門必備課誦本》、《佛書書名索引》、《當代臺灣佛教資料》、《臺灣佛教名剎圖片集》等 5 種。

其中,《佛書書名索引》按筆畫順序編排,係查檢佛書出自何部大藏經或佛教叢書之工具,並不是檢閱正文佛書條目之索引。

《當代臺灣佛教資料》收集近二十年來臺灣佛教發展相關資料,主要是佛教人物和團體名錄,分為名僧錄、居士錄、研究者名錄、曾在臺灣講學之海外華人研究者名錄、佛書翻譯者名錄、佛教團體與教育機構名錄6種,均按筆畫順序編排。

《臺灣佛教名剎圖片集》,以圖片方式展示臺灣地區43座名剎及其創辦者或住持,可惜未有文字敘述配合作深入之介紹。

本書之內容大要略如上述,現在讓我們來討論本書之缺失及其待改進之處,或許對將來修訂再版有參考之價值。

歸納而言,可分為下述五點:1‧條目宜分別主次工具書之條目有所謂“長條目”、“中條目”、“短條目”等等的分別,這些不同的條目,原來是為了適應不同等級或不同程度之重要性而設的。

換言之,凡重要性之條目,必定是釋文詳細之長條目,或至少是釋文詳略適中之中條目;反之,凡次要性之條目,以簡略之短條目撰述即可。

在這方面本書頗能注意及此,大體言之,也能重視條目的等級性及其間之平衡處理,但仍有部分條目未能把握本條原則,以致長短失序,造成主次不分之弊病。

舉例言之,譬如“僧伽”、“變文”、“馬鳴”、“龍樹”、“無著”、“世親”、“一切經音義”、“高僧傳”等理應是重要條目,但與“僧殘”、“僧物”、“讀經”、“龍智”等條目之釋文字數卻差不多;尤有進者,華嚴宗初祖“法順”條目之釋文字數(不含附刊之相關文獻),比同時代華嚴學者“李通玄”條目釋文字數還要少很多;教理“斷滅論”條目字數不及300字,如此安排釋文,幾無主次條目之分,頗為不當。

因此,筆者建議條目宜先分主次,然後再針對主次條目,釋文長短作相應之處理,俾便釋文之長短與條目之主次相適應,所謂“長其所當長,短其所當短”即其最佳寫照。

2‧相關條目之增補所謂“相關條目”係指“成對條目”、“成套條目”、“關聯條目”等而言,這些條目如收其一,則必收其另一,如此方不至顧此失彼,涵蓋了應收條目的範圍而無遺漏。

不過,以本條檢證本書,似有未允當之處。

舉例言之,例如已收“禪宗全書”,但同性質之“禪門逸書”卻未收;已收“玄應音義”,但同性質之“慧琳音義”卻未收;已收“大藏經補編”,但同性質之“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現代佛學大系”卻未收;已收“佛教文獻學”,但同性質之“佛教目錄學”“佛教邏輯學”(係“學科名”,與已收之“書名”條不同)、“佛教心理學”卻未收;已收“臺灣佛教”,卻未收“民國佛教”;已收“法相辭典”,卻未收“佛學大辭典”、“實用佛學辭典”;已收“周宣德”,卻未收“蔡運辰”(指正文不是指附錄)等等。

其次,頗為重要之佛書譯者“馮承鈞”條目,本書漏收。

另外,像“佛光大辭典”、“二十五種藏經目錄對照考釋”等條目,亦可酌予收錄。

還有“朝鮮佛教”、“錫蘭佛教”、“高棉佛教”等條目,標題用語已過時,宜分別改為“韓國佛教”、“斯里蘭卡佛教”、“柬埔寨佛教”。

3‧編輯方法宜講求現代工具書之編輯,非常講求編輯方法。

現代編輯方法,舉其重要者,可分為下列五方面:首先,設立“見”、“詳見”、“參見”等各種參照條目,俾便條目間參考、利用;其次,釋文中出現本書已收錄名詞,加註星號或以不同字體排印,以方便讀者參閱、查考;第三,長條目分設各種大小不同層次之標題,必要時於條目前另立“本條目次”,既清眉目,又便檢閱;第四,條目編排方式講求邏輯性與合理性,並且從整體貫通至細節,涉及各個層次;第五,設立多種檢索途徑,俾便從不同檢字途徑查檢利用。

這些編排方法,對於中型或大型工具書的編輯,尤具意義。

但本書除第五點全做到,另外部分條目設有“參照”條之外,其餘的各點,均有待進一步加以改進。

舉例言之,例如“楊岐派”與“克勤”、“碧巖錄”,“居士佛教運動”與“楊文會”,“馬鳴”與“佛所行讚”等,均是相關條目,宜分別設立“參見”條目,以便讀者交叉參閱。

其次,本書之編排第一層次主要係按條目之中文筆畫順序排列,但第二層次卻未有任何排序可言,以致欲查檢某字頭,頗為不便,筆者以為第二層次排序,宜改按點(、)、橫(-)、直(|)、撇()、折()5種筆形順序編排,如此方有倫有脊,排序井然,便於讀者查檢利用。

4‧撰述條目宜加強現代百科全書條目後多有撰者署名,一來表示係專家學者所寫,二來係構成百科全書形式要件之一。

現代百科全書之所以與我國古代類書不同,最主要的差別是前者係以專家學者撰述之條目為主,比較注重新知識、新觀點的呈現;後者係以輯錄舊文故事為材料之基礎,比較側重詞藻、典實之出處。

就前述兩者異同而比較之,撰述條目可以說是編纂百科全書命脈之所在,沒有撰述條目,即無百科全書可言。

如以這樣的觀點來衡量,首先就全書整體比例來看,很明顯地本書撰述條目太少,而編輯之文以及集錄舊文比例過高,不似百科全書,反而接近資料匯編。

其次,就局部各個條目來看,很多條目往往是釋文字數少於附及的相關文獻,譬如“韓愈”、“禪門鍛鍊說”等,其“相關文獻”的字數,便超過釋文的數十倍,有時其內容與釋文內容重複,有時其內容只是與條目相關而已,並不是釋文內容之補充,頗有喧賓奪主之嫌。

因此,有必要考慮刪除原來附載之“相關文獻”欄文字,同時加強撰述條目之撰寫,尤其要提高國人自撰條目之比例,以展現“現代的”、“中國的”百科全書的風格與面貌。

5‧附錄內容宜調整附錄所收之資料,宜與正文配合,收其所當收,不宜過於浮泛。

以此觀點來看,本書所收之附錄雖然豐富,但是否需要搜集信仰資料,實有商榷餘地。

筆者以為附錄中《常用佛典》和《佛門必備課誦本》兩種資料取得容易,同時與辭書附錄體例亦不合,無需附及辭書內,可以考慮刪除;至於其餘《佛書書名索引》、《當代佛教資料》、《臺灣佛教名剎圖片集》3種資料,仍予以保留,但最好內容宜加調整、補充。

經過調整、補充後,假如篇幅減少,可以考慮與首卷“索引”卷合帙,並調編為最末一冊,如此辭典正文可編為第1-8冊,實際更符合多卷辭書“先正文,後附錄、索引”之編排體制。

經過增刪、補訂之附錄,內容可分為下列5部分,其名稱亦可配合更改:(1)臺灣地區寺院錄《臺灣佛教名剎圖片集》所收寺院僅43座,顯然不足讀者參考之需,故宜加以增補、修訂使成《臺灣地區寺院錄》。

其編排方式基本上仍採分欄目條述方式,欄目可分為“名稱、負責人或住持、地址、電話、傳真、沿革、組織、特色、出版品”等欄編述。

至於收錄標準,則舉凡臺灣地區之寺院,不論規模大小,歷史久暫,均予以收錄彙編,部分寺院酌配圖片,俾收以圖佐文之效。

(2)臺灣佛教機構錄《當代臺灣佛教資料》有關佛教團體、教育機構名錄,內容頗為簡明實用,只需在原有基礎上稍為加以修訂、補充即可。

編排方式仍按原來分類方式,分為人民團體、基金會、佛教研究所及佛學院3部分,唯各部分宜按機構名稱筆畫順序編排,至於欄目方面除原有欄目外,可酌增沿革、特色、出版品等欄目。

(3)臺灣佛教人名錄《當代臺灣佛教資料》有關人物部分,資料頗為豐富,並分為“名僧錄”、“居士錄”、“研究者名錄”、“曾在臺灣講學之海外華人研究者名錄”、“佛書翻譯者名錄”等5個欄目編列。

人物所屬類別,分類大抵正確,唯稍嫌主觀,譬如“居士錄”中之方倫、南懷瑾、陳慧劍、劉國香、鄭石岩等人,何嘗不可列入“研究者名錄”? 是以人物“出入”之間,頗難把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