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周易课第八讲彖象文言体例
《易经》的“象”与“彖”!

《易经》的“象”与“彖”!《易经》的“象”与“彖”!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
《易经》传文·彖传上篇

《易经》传文·彖传上篇《易经》传文·彖传上篇导引:《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是今本《易传》7种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
《系辞》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又论述了揲著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
《系辞》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
《周易》是忧患之书,是道德教训之书,读《易》要于忧患中提高道德境界,以此作为化凶为吉的手段。
对《易经》的基本原理,《系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他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阴一阳构成,没有阴阳对立,就没有《周易》。
它把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
它特别强调了宇宙变化生生不已的性质,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又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发挥了“物极必反”的思想,强调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它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主张自强不息,通过变革以完成功业。
同时,它又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的理想目标,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视和谐的思想。
《系辞》肯定了“《易》与天地准”,以为《周易》及其筮法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模写,其根源在于自然界;同时也含有夸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认为易卦包罗万象,囊括了一切变化法则。
它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将以箸求卦的过程理论化,实际涵含着宇宙生成论,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周易传文白话解(象上)

周易传文白话解(象上)象上(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六二”之动,“直”以“方”也。
“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含章可贞”,以时发也。
“或从王事”,知光大也。
“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用六永贞”,以大终也。
(3)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虽“磐桓”,志行正也。
以贵下贱,大得民也。
“六二”之难,乘刚也。
“十年乃字”,反常也。
“即鹿无虞”,以从禽也。
“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求”而“往”,明也。
“屯其膏”,施未光也。
“泣血涟如”,何可长也。
(4)山下出泉,蒙。
君子以果行育德。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子克家”,刚柔接也。
“勿用取女”,行不顺也。
“困蒙”之“吝”,独远实也。
“童蒙”之“吉”,顺以巽也。
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5)云上于天,需。
君子以饮食宴乐。
“需于郊”,不犯难行也。
“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需于沙”,衍在中也。
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需于泥”,灾在外也。
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需于血”,顺以听也。
“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
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6)天与水违行,讼。
君子以作事谋始。
“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
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不克讼归逋”,窜也。
自下讼上,患至掇也。
“食旧德”,从上“吉”也。
“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讼元吉”,以中正也。
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7)地中有水,师。
君子以容民畜众。
“师出以律”,失律“凶”也。
“在师中吉”,承天宠也。
“王三锡命”,怀万邦也。
“师或舆尸”,大无功也。
“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长子帅师”,以中行也。
跟着鲁洪生老师了解《周易》

跟着鲁洪⽣⽼师了解《周易》跟着鲁洪⽣⽼师了解《周易》(⼀)在BTV-3看鲁洪⽣⽼师讲《周易》,觉得讲得不错,⽐较客观。
毕竟我们是经过⼏次政治运动洗脑的⼈,不会也不必⼈云亦云、随波逐流。
年纪⼤了,进度有点跟不上,特别是2⽉16⽇这⼀讲,所以就打算在⽹上学习,慢慢消化。
如果学到觉得脑仁疼,就打住,只当扫扫盲。
⼀、为什么想了解《易经》呢⼀⽅⾯,《易经》是中国古代历史当中⼀部奇书,它的地位⾮常的重要,位列五经之⾸,中国古代的农、医、天、算,都和《易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后⼈对《易经》的评价,出现了迥然不同的两种情况,对它有褒有贬。
你对它没有好奇吗?扫扫盲吧。
⼆、对《易经》的评价按照古⼈话说是易道⼴⼤,⽆所不包,所以它既是算卦书,⼜是哲学书,⼜是指导⼈们为⼈处事的书,⼜是反映当时⽂化的书。
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所以就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化当中的,不管是天⽂、地理、医学、⽂学、美学、哲学,都和《易经》有关联,不仅儒家把它列为五经之⾸,道家还把它列为三⽞之⼀。
当然了也有另外⼀种评价,认为《易经》是迷信的、伪科学。
对《易经》的褒贬差异太⼤,要么把它捧上天,说太极是科学的明灯,要么把它打⼊⼗⼋层地狱,伪科学、糟粕。
三、⽆论是褒奖、继承还是批判,⾸先要了解这样,要了解《易经》,在你评价之前,你⾸先应该了解,应该读⼀读,认真读⼀读,否则的话,你的评价可能有⼀点草率。
四、评价标准《易经》是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和⾃然科学不同,⾃然科学可能是相对的单纯⼀些,社会科学就要复杂得多,你很难⽤⼀个单纯的概念,去准确地概括它,不是⼀加⼀等于⼆的问题,它有⼀点像阴阳鱼。
我们讲《周易》⾥的阴阳鱼,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正确中有荒谬,这样⼀个复杂的结合体,不能够简单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道理⼤家都懂,可是在实际操作当中,往往忽视了。
评价和理解是两回事。
理解,理解谁,理解《易经》;评价是我们主观对《易经》的⼀种评价,主观的评价要建⽴在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周易》的基础上。
《周易》的基本体例

第七、解卦举例: 乾:元、亨、利、贞。 释义: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元 从二,从人,在天为元,在人为仁;亨“通”,在人为 礼,贵行其所宜;利“宜”,从刃,从和,和然后义; 贞“正”,在人为智。 初九:潜龙,勿用。 释义:初九建子之月,阳气始动于黄泉,故谓潜龙;此 文王在羑里之爻,虽有圣明之德,未被时用,故曰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释义:居中不偏,虽非君位,君之德也。初则不彰,三 则乾乾,四则或跃由则过亢,利见大人,唯二五爻;二 于三才为地道,地上即田,故称田;此文王免于羑里之 日,故曰利见大人;爻变为离,有“文明”之象;卦变
道教易学
《周易》的基本体例
友情提示
请勿在室内吸烟
上课时间请勿:
上课时间欢迎:
--请将您手机改为“震动”
--提问题和积极回答问题
避免在课室里使用手机
--随时指出授课内容的不当之处
--交谈其他事宜
--随意进出教室
第一讲、《周易》பைடு நூலகம்基本体例
先请大家思考:
《周易》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重要地位?
第一、乘、承、比、应
第五、三才
• (1)“三才”,亦作“三材”,指天、地、人,或 曰天道、地道、人道。“三才”可用于一卦六爻所 体现的三个层次,即初、二象征“地”位,如《乾》 之九二“见龙在田”;“三”、“四”象征“人” 位,如《乾》九三之“君子”;“五”、“上”象 征“天”位,如《乾》九五“飞龙在天”。
• (2)《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 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象曰:虽磐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贱,大得民也。
彖辞与彖传

彖辞与彖传郭彧我们查阅《四库全书》,说“卦辞”者,先见于晋杜预注《春秋左氏传》:“且其繇曰利建侯。
注:繇,卦辞。
”《隋书·经籍一》记:“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
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第四论卦爻辞谁作。
”唐陆徳明録《经典释文·注解传述人》:“文王拘于羑里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谓之十翼。
”宋刘恕撰《资治通鉴外纪》曰:“纣囚昌于羑里,昌为《易》卦辞。
”宋苏辙《古史》曰:“文王方幽囚忧患,乃因古八卦为六十四,为之卦辞、爻辞,谓之《周易》。
”历史事实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在晋杜预之前,似乎还没有“卦辞”的说法。
《郭氏家传易说》曰:“先儒以文王卦辞为彖辞,盖以孔子不当自言‘观乎彖辞,则思过半’也。
此大不然,孔子之《彖》正论一卦之象,及释文王之辞,非孔子之《彖》则卦象与文王辞不可通矣。
盖文王之辞旨意深隐,出于忧患之言,虽使知者观之,岂能思过半哉!必观孔子《彖》辞,然后一卦之义有思过半之理。
孔子作《彖》,本以垂法后世,欲学者先尽心于《彖》,然后可明重卦之象及通文王之辞。
则思过半之言,乃孔子自明作《彖》之意及示学文王易之要法也。
”清代四库馆臣于《郭氏家传易说》提要中曰:“(郭)雍又不以卦辞为彖,而谓‘观乎彖辞’者,即孔子自谓其《彖传》。
是说为世所非,盖循王弼本之误,不识古本,故至于此。
”魏王弼《周易注》对《彖传》皆作“彖曰”,如“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等。
王氏又于《周易略例·明彖》中曰:“夫彖者,何也?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显然,在四库馆臣看来,郭雍乃“循王弼本之误”,以《彖传》之辞为“彖”。
正确的看法当以“卦辞”为“彖”,乃为世所宗。
宋吕祖谦编《古周易》内有南宋“河南吴仁杰书”一篇,曰:“按,汲冢书有《周易》上下篇,而无彖、象、系辞,陆徳明释孔壁所得古文,传为十翼而不言经。
《彖传》——上篇

《彖传》——上篇1释名编辑彖传分上、下两部分,为《易传》中的两篇。
说明《易经》各卦之义,专门解释卦名、卦象、卦辞。
而不涉及爻辞。
唐孔颖达依据汉魏的注释,把“彖”训为“断”,即判定一卦之义。
认为“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文,或说其卦之名。
”分为三类:以卦象象征万物释卦义;以义理、德行释卦义,以爻象在卦中所处地位释卦义。
认为“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普通法则,承认世界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之中,认为天地万物存在对立、统一关系。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言对立物的吸引;“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言对立物的排斥;“万物睽而其事类”,言对立物的统一性。
并提出当位、中位、比应、承乘、时中,刚柔往来、顺天因人、尚贤养贤等学说。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其形成年代和作者,近人有三说,一是认为出于战国前期孔门再传弟子駪臂子弓,(高亨《局易大传今注》)二是认为出于战国后期(孟荀之间)儒家后学。
(朱伯昆《易学哲学史》)三是认为出于秦汉之际荀子后学。
(李镜池《易传探源》)[1]2概述编辑《易传》之一。
比如说谦卦,卦辞是“亨,君子有终。
”彖传就解释,君子为什么会有好的结果,是因为“天到下济而光明,君子之终也。
”就是说,谦虚是一种美德,谦谦君子会受到尊敬,会有好结果。
经彖传这么一解释周易变成了哲理书了,卦辞成了道德学问与人生哲理了。
参阅高亨《周易大传今注》。
“《彖传》:彖是兽名,有利齿。
《彖传》主要解释各卦的卦名和卦辞,从六爻的整体形象,说明该卦的意义。
《彖传》附在六十四卦下,各卦都有。
”[2]3基本内容编辑彖传(上.下)--------------------01 乾《彖》曰①:大哉乾元②,万物资始③,乃统天④。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⑤。
大明始终⑥,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⑦。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大和,乃利贞⑧。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⑨。
【译文】《彖辞》说:伟大啊,上天的开创之功。
万物依赖它获得生命的胚胎,它们统统属于上天。
山东大学周易课课件第八讲:彖象文言的体例共50页文档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50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