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卫生学教案 吴丽莺
《学前卫生学》-中职教资面试教案

课后作业说明选择任意一个当地幼儿园做环境影响分析研究。
一、作业主题针对当地某个幼儿园所处位置、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幼儿园的选址是否合理,环境是否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二、作业目的通过布置这次作业,要求学生:1、贴合实际了解幼儿园的选址要求;2、了解幼儿环境对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3、学习将幼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运用到今后的工作注意事项中;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能力,通过作业加深知识理解;5、通过团队共同调研,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三、作业内容1、可以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研、网上搜索、图书馆资料查找等展开对幼儿园选址、环境分析,掌握幼儿园选址要求及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2、根据实地调查与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幼儿园的选址是否合理。
3、总结概括影响幼儿生长发育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要注意考虑的问题。
四、作业要求1、班里5人一小组调研、讨论、完成此次作业;2、作业要以PPT形式完成上交电子档,作业里请罗列小组各成员在本次作业中的具体分工情况;3、下周上课每组随机抽取一名同学代表小组汇报本组的研究作业。
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讲义好了,同学们上课了。
上课考勤。
请同学有序把你们的手机按学号放入黑板两侧的手机袋中,课程中如有需要再发回给大家。
在上节课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年龄分期及重点分析了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继续一起来探究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身边一些年轻的父母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家的孩子和邻居家孩子年龄一样大,但就是人家长得高一些、胖一些,是不是缺少什么营养啊?”同学们你们觉得是不是因为缺少营养呢?(是/不一定是)除了营养外,你们认为还有什么原因呢?(环境/遗传)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即内在的遗传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决定生长发育的可能性,即决定了生长发育的潜力;而环境因素影响该潜力的正常发挥,决定发育的速度及最终可达到的程度,即决定了生长发育的现实性。
学前卫生学教案

学前卫生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学前儿童的基本卫生知识。
2、掌握学前儿童日常卫生的行为规范。
3、提高学生自我卫生能力,增强预防疾病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学前儿童的基本卫生知识。
2、学前儿童日常卫生的行为规范。
3、如何增强学生的自我卫生能力,预防疾病。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图片展示及讲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基本卫生知识。
2、示范法:老师通过简单的实践操作,让学生模仿,积极参与。
3、体验法:通过卫生环境的维护、面部卫生等体验卫生行为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基本卫生知识的讲授1、通过图片展示并讲解卫生知识。
如口腔卫生、洗手等。
2、询问学生知道哪些卫生习惯,并且让学生说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3、复习卫生知识,重在强调口腔卫生和洗手。
第二节学前儿童日常卫生的行为规范1、讲解学前儿童日常卫生的行为规范。
2、示范方法:老师示范如何正确刷牙、洗手,并说明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
3、让学生按老师的方法进行刷牙、洗手。
第三节增强学生的自我卫生能力,预防疾病1、讲解卫生常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卫生环境的维护,如打扫教室,清洗厕所等。
3、让学生模仿老师如何正确的咳嗽并注意一些卫生原则。
五、教学总结1、总体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指出表现好的同学。
2、强调与学生定期交流卫生常识,提高卫生意识水平。
3、鼓励学生互相之间宣传卫生常识,提高卫生意识水平。
六、作业布置1、请学生写出至少3条自己注意卫生的条目,并将之贴在班级的活动板上。
2、请学生寻找有关卫生的图画并贴到他们的卫生手册上。
3、让学生在参加体育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毛巾和换洗衣服。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
2、通过实践操作,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卫生常识和卫生行为规范。
3、课堂互动较为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第一章:幼儿生理发育特点1.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和功能。
使幼儿认识并关注自己的生理发育特点。
1.2 教学内容:人体基本结构与功能。
幼儿生理发育的阶段和特点。
幼儿生理发展的规律。
1.3 教学活动:观看人体结构图,认识人体基本结构。
观察幼儿生理发展的实例,讨论幼儿生理发育的特点。
进行身体检查,了解自己的生理发育情况。
第二章:幼儿营养与饮食健康2.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
2.2 教学内容: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幼儿饮食的合理安排。
不良饮食习惯的危害。
2.3 教学活动:观察食物模型,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
讨论不良饮食习惯的例子,认识其危害性。
第三章:幼儿运动与身体锻炼3.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运动的重要性。
使幼儿学会正确的运动方法和技巧。
3.2 教学内容:运动对幼儿身体发育的作用。
幼儿运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幼儿运动的注意事项。
3.3 教学活动:观看运动视频,了解运动的重要性。
学习正确的运动方法和技巧,进行实际操作。
第四章:幼儿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4.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心理发展。
使幼儿学会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
4.2 教学内容: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处理。
4.3 教学活动:观察和分享自己的情绪变化,学习情绪管理技巧。
学习识别和处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寻求帮助和支持。
第五章:幼儿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5.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安全的重要性。
使幼儿学会自我保护的技巧和方法。
5.2 教学内容:幼儿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
幼儿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5.3 教学活动:观看安全视频,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知识。
学习自我保护的技巧和方法,进行实际演练。
讨论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培养幼儿的应变能力。
第六章:幼儿个人卫生习惯6.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使幼儿学会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第一章:幼儿生理发展1.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自己身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生理变化。
1.2 教学内容人体基本器官和功能介绍。
幼儿生理发展特点。
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图画展示人体器官。
故事讲解生理变化。
互动游戏培养卫生习惯。
1.4 教学评价观察幼儿对人体的认知程度。
评估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情况。
第二章:幼儿营养与饮食2.1 教学目标使幼儿了解基本营养知识。
教育幼儿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素。
幼儿饮食的注意事项。
健康食谱的示范。
2.3 教学方法实物和图卡展示食物营养。
角色扮演讲解饮食注意事项。
制作简单健康食谱的实践活动。
2.4 教学评价检查幼儿对基本营养知识的掌握。
观察幼儿饮食习惯的改进。
第三章:幼儿心理健康3.1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增强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3.2 教学内容幼儿情绪的认识和管理。
同伴间的情感交流技巧。
提升自信心的活动和方法。
3.3 教学方法情绪脸谱游戏。
角色扮演学习情感交流。
自我介绍和才艺展示活动。
3.4 教学评价观察幼儿情绪管理的进步。
评估幼儿情感交流能力的提升。
第四章:幼儿安全教育4.1 教学目标使幼儿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
教育幼儿遇到危险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培养幼儿遵守安全规则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规则。
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应对方法。
陌生人防范和自我保护技巧。
4.3 教学方法安全情景剧。
安全海报制作。
紧急疏散演练。
4.4 教学评价检验幼儿对安全知识的记忆。
观察幼儿在实际情境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第五章:幼儿疾病预防与保健5.1 教学目标帮助幼儿了解简单的疾病预防知识。
教育幼儿正确的日常保健方法。
培养幼儿的健康监测意识。
5.2 教学内容常见儿童疾病的预防。
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
健康监测和就医常识。
5.3 教学方法疾病角色扮演。
健康监测工具的使用介绍。
制作健康日记。
《学前卫生学》教案 第8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

3岁以下儿童取卧位,3岁以上取立位。取立位时,被测者自然站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双肩放松,上臂自然下垂。测量者面对被测者,将带尺上缘经背部肩胛骨下角下缘至胸前,带尺下缘经过乳头上缘读数,即为胸围。以厘米为单位。
(5)坐高测量
测量时,儿童坐在坐高计的坐盘上,骶部紧靠量板,身体坐直,大腿与量尺成直角,并与地面平行,头部正直,颈部伸直,测试者调整坐高计头板,使之平贴被测者头顶轻压头发,保持头板与量尺垂直读数,即为坐高。以厘米为单位。
(2)色觉
3岁以下儿童可用挑选带颜色毛线的方法测试色觉,3岁以上用色盲表测试。
4.听力检查
常用的检查方法:耳语检查、秒表检查和音叉检查。
(1)耳语检查
耳语检查是以听语音为主的简单易行的测听方法。它只能测知听力的一般情况,而不能准确鉴别听力减退的程度。
(2)秒表检查
秒表检查是测查听力的一种简便方法,可用以估计听力减退程度。
(1)入园前健康检查
1)了解儿童健康情况、有无传染病及慢性病史。
2)了解预防接种完成情况。
3)了解近期有无传染病接触史。
4)测量身高、体重。
5)做全面体检。
儿童入园前的健康检查,只在一周内有效,若超过一周需重新检查。
(2)晨间检查
一摸(有否发烧);二看(观精神、五官、皮肤等);三问(在家饮食、睡眠、大小便、有无咳嗽、腹泻等症状);四查(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对易感儿进行检查,同时检查有无可能造成外伤的物品、器械携带入园)。
(3)音叉检查
音叉检查在鉴别耳聋性质——传音性聋或感音性聋方面,是一种简便可靠的常用诊查方法。
5.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运用眼、手、耳、鼻等感官或借助简便器械对儿童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查。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

幼儿健康教育《学前卫生学》教案第一章:幼儿生理发展1.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培养幼儿正确的生理观念。
1.2 教学内容:幼儿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与发展,幼儿生理发育的特点。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故事讲解、互动游戏。
1.4 教学活动:1.4.1 展示幼儿成长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
1.4.2 讲解幼儿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与发展,通过故事形式让幼儿理解。
1.4.3 开展互动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自己的生理变化。
第二章:幼儿心理健康2.2 教学内容:幼儿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如何维护幼儿心理健康。
2.3 教学方法:故事讲解、情景模拟、心理游戏。
2.4 教学活动:2.4.1 讲解幼儿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通过故事让幼儿理解。
2.4.2 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第三章:幼儿生活卫生3.2 教学内容: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
3.3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互动问答、实践操作。
3.4 教学活动:3.4.1 讲解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的重要性,示范正确的方法。
3.4.2 通过互动问答,让幼儿巩固生活卫生的知识。
3.4.3 组织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
第四章:幼儿安全常识4.1 教学目标:让幼儿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安全隐患,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4.2 教学内容:家庭安全、校园安全、交通安全。
4.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故事讲解、情景模拟。
4.4 教学活动:4.4.1 展示家庭、校园、交通安全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
4.4.2 讲解家庭、校园、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识,通过故事让幼儿理解。
4.4.3 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第五章:幼儿营养与饮食5.2 教学内容:幼儿营养需求,健康饮食的原则。
5.3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互动问答、实践操作。
5.4 教学活动:5.4.1 讲解幼儿营养需求,示范健康饮食的原则。
5.4.2 通过互动问答,让幼儿巩固营养与饮食的知识。
学前卫生学 教案(第三章) Microsoft Word 文档

头胸围的关系
关健年龄实际胸围(cm)与头围比较(cm)
1岁46约相等
>1岁头围+年龄-1 >年龄-1
体格发育的评价标准
案例导入:一个五岁孩子,其身高103厘米,体重28公斤。请问该儿童的身高体重是否正常?一、评价生长发育的几项常用指标
(一)评价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
教学重点
婴幼儿体格发育的评价
教学难点
婴幼儿体格发育的评价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
形态指标: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坐高、皮褶厚度
体重( Weight,W )
•器官、系统、体液的综合重量
•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状况的灵敏指标
身高(长):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长度
头围的增长
头围异常
头围过大,或突然增长过快:脑积水、脑肿瘤;
体重、身高、头围、胸围
(四)常用的பைடு நூலகம்价方法
“年龄别身长”、“年龄别体重”、“身高别体重”(见书中表格)
“年龄别身长”是指相对于某一年龄来说,应有的身长;
“年龄别体重”是指相对于某一年龄来说,应有的体重;
“身高别体重”是指相对于某一身长(身高)来讲,应有的体重。
“综合评价”(见表格)
单纯年龄别身长低于正常者叫发育迟缓;单纯身长别体重低于正常者叫消瘦;如果年龄别身长和身长别体重均低于正常者,则为严重慢性营养不良。
“生长发育监测图”(见图)
小儿生长发育监测图的横坐标为月龄,纵坐标为体重值,只要定期测量体重,标在图上,并把点连成线,就形成生长曲线。
(五)粗略的评价方法(前面内容涉及——略)
看图片、图表加深理解
案例分析
学前卫生学教案范文

学前卫生学教案范文教案:学前卫生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和意义;2.学习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意识。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卫生学及其意义;2.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和措施;3.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和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身边的环境有哪些卫生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卫生问题,准备进入卫生学的学习。
2.讲解卫生学基本知识(20分钟):介绍卫生学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卫生学不仅仅是关于身体健康的科学,还与环境和行为有关。
讲解时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进行说明。
3.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和措施(30分钟):3.1告诉学生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如保持身体清洁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等。
3.2讲解正确的洗手方法,如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并示范正确洗手的步骤。
3.3强调刷牙的重要性,讲解正确的刷牙方法,并示范刷牙的步骤和顺序。
3.4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睡眠和饮食习惯,如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的膳食结构等。
4.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和措施(30分钟):4.1告诉学生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如保持整洁的环境可以防止细菌和病毒的滋生等。
4.2引导学生自觉保持教室和家的整洁,分别列举教室和家中的清洁工作并示范如何进行。
4.3讲解正确的垃圾分类和处理方法,引导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和丢进垃圾桶的好习惯。
5.总结与小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回家实践所学知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1.资源:图片、视频素材、洗手池、牙具等物品。
2.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对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以及学生课后的实践情况,如是否养成了正确的洗手、刷牙和保持环境卫生的习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卫生学教案吴丽莺2013年第一章新生儿期保健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新生儿期保健的重点;了解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营养品,并积极倡导母乳喂养;能初步鉴定哪些是新生儿期特殊的生理现象,哪些是生病的迹象。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与护理要点(一)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从出生到生后28天,为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保健,重要的是帮助娇嫰的小生命度过“营养关”、“温度关”和“感染关”。
1.体格发育(1)出生体重:体重等于或大于2500克,为“足月正常体重儿”。
不足2500克,属于“低体重儿”。
等于或大于4000克,为“巨大儿”。
出生体重并非越重越好。
(2)出生身长:足月新生儿平均身长为50厘米,男婴略长于女婴。
(3)出生头围、胸围:新生儿的头围平均为34厘米。
头围可以间接地反映脑的发育状况。
但是在正常范围内,并非头围大些就比头围小些的聪明。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
(4)新生儿的体型:头大,占去身长的1/4;较长的躯干;短小的四肢。
2. 新生儿各系统的特点(1)骨骼、肌肉、①骨骼:出生后,新生儿不少的骨头还是软骨。
②肌肉:新生儿刚出世,四肢屈肌的力量大于伸肌,四肢呈蜷曲状态。
随着月龄增加,屈肌和伸肌的力量逐渐协调,四肢就会伸展开来。
不要硬把新生儿的胳膊、腿拉直,裹紧,这样就限制了新生儿的运动。
最好给新生儿穿上合身的上衣,被包自腋下包裹,松而不散即可,使新生儿的下肢呈自然的“蛙式”,上肢能自由活动。
(2)皮肤(识记)①表皮:皮肤薄嫩,保护功能差。
②皮下脂肪:较少,环境温度低时,容易受凉。
③汗腺:未发育完善,环境温度高时,容易受热。
④水肿:新生儿生后3~5天可出现,约2~3天后消肿。
⑤胎记:称为“儿斑”或“胎生青记”可逐渐消退。
有些胎记不会消退。
⑥头发: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不反映体质的强弱。
⑦皮脂腺:分泌旺盛。
(3)呼吸(识记)①腹式呼吸:新生儿呼吸时,腹部可见明显起伏,称为“腹式呼吸”。
②呼吸道:鼻小,鼻腔狭窄,一旦感冒会出现鼻堵。
气管、支气管的管腔狭窄,发生炎症时容易造成呼吸困难。
正常新生儿每分钟呼吸约40次,呼吸的快慢可不均匀。
(4)心脏和血液①心率:新生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为140次左右。
②血流多集中于躯干和内脏,四肢较少,所以四肢容易发凉或青紫。
(5)消化(识记)①唾液腺:唾液腺还未充分发育,唾液分泌量少,口腔较干燥,口腔粘膜又特别薄嫩,因此,不要用布擦口腔。
喂点温开水,可清洁口腔。
②胃:胃的入口(贲门)和胃的出口(幽门)几乎在一个水平上,贲门又比较松,幽门比较紧,所以在吃饱以后容易漾奶。
一般于生后头两天,新生儿会吐出一些淡黄色或咖啡色的粘液,那是在分娩过程中吸入的羊水和血液。
③胎便:多于生后12小时内排出胎便。
(7)免疫系统(识记)新生儿的皮肤和粘膜薄嫩,屏障作用差,一小块皮肤、粘膜破损,都可能引起严重的败血症。
(8)神经系统(识记)①脑重:新生儿的脑重约350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1/4左右。
②神经细胞的结构:新生儿神经细胞的突起短而且数量少,比起成熟的神经细胞,就像根小树苗。
有的神经细胞,轴突的外面尚无髓鞘(髓鞘有绝缘的作用),所以刺激传导容易“泛化”。
比如,只碰了一下新生儿的手,却会引起他全身的运动。
③睡眠:新生儿每天睡眠时间长达20~22小时。
④新生儿的本能: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握持反射、踏步反射(9)新生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及进行襁褓中教育的注意事项(识记、应用)①视觉新生儿刚出生即有光感。
强光可引起“瞬目反射”(眨眼)。
适宜的刺激可促进视觉的发育。
母亲每次护理婴儿时,面对宝宝的脸,向他眨眨眼、说说话,引起宝宝的注意。
也可以用直径约10厘米的红球或娃娃,在距眼睛20厘米处,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缓缓移动,训练他用视线追随移动的物体。
②听觉突发的声音可引起新生儿惊战或闭眼。
生后两周左右,新生儿就会把头转向声源。
新生儿特别喜欢听心跳的声音,当他哭闹时,听到那熟悉的“鼓点声”,就会停止哭闹。
把母亲心跳的声音录下来,播放给新生儿听,也能使新生儿安静下来。
摇篮曲则更具魅力,如果能定时播放,新生儿的睡眠会更有规律。
③触觉灵敏,特别需要温暖、爱抚,以解除“皮肤饥渴”。
④温度觉已很敏锐。
奶瓶里的水或奶太凉太烫,洗澡的水过冷过热,新生儿都会以哭叫表示抗议。
⑤味觉对甜的液体,新生儿吸吮的次数多。
尝到苦味、酸味,就皱眉闭眼、紧闭小嘴。
⑥嗅觉新生儿生后一周左右就能区别生母与她人乳汁的气味。
(二)新生儿护理要点1.注意保暖,防止过热(领会)降生在冬天,居室的适宜温度为20~22℃.早产儿居室温度以24~25℃为宜。
若居室温度较低要注意保暖,同时注意避免居室太干燥。
降生在暑天,注意防暑降温。
以免发生“新生儿脱水热”。
2.选择合适的衣物3.清洁护理新生儿冬天,洗澡时室温不宜低于23℃,水温在40℃左右。
4.预防感染的要点(领会)细菌、病毒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脐部等侵入新生儿体内,引起疾病。
(1)预防呼吸道感染:A.新生儿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
要经常开窗通风,开窗时不要让风直吹着孩子。
B.要避免室内尘土飞扬,扫地时洒些水。
C.家里人感冒、咳嗽了,要戴上口罩。
(2)预防病从口入:A.母亲喂奶前要洗手,洗乳头。
B.用奶瓶喂牛奶、喂水,奶瓶洗净,煮沸。
C.试瓶内牛奶的温度,不要用嘴试。
(3)预防脐部感染:A.包脐带的纱布要保持清洁,湿了要及时换干净的。
有一种误解,认为包脐带的纱布不能打开,因为脐部受了“风”会得“四六风”。
其实,“四六风”也就是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是因为接生时对脐带消毒不严,破伤风杆菌从断脐处侵入人体所致。
因多在4~6天发病,因此俗称“四六风”。
B.包脐带的纱布被大小便、水浸湿了,容易使脐部发炎。
C.若脐部潮湿,用消毒棉签蘸75%酒精涂擦,然后覆盖消毒纱布。
若脐眼和周围皮肤红肿、流脓血,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三、抚触是护理中的重要环节“婴儿抚触”是用双手对婴儿进行有顺序、有手法技巧的抚触,来达到保健的目的。
四、预防意外1、预防窒息:窒息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意外伤害。
2、不要猛力摇晃新生儿,以免使脑部受损伤。
新生儿在受到猛力摇晃时,脑组织仍然可以因振荡而受到损伤,甚至发生脑部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可危及生命。
轻度的脑血管出血,也许在婴儿时期不出现身心发育的异常,但是它是学龄儿童发生“多动症”的诱因之一。
3、拍照不宜用闪光灯新生儿受到强光的刺激,可能引起角膜和视网膜的灼伤。
第二节新生儿的一些特殊生理现象(一)指的是哪些现象(识记)1、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后一周左右,新生儿体重下降,比出生体重减少100-300克,人们称这种现象是“掉水膘”。
出生后7-10天,可恢复到出生水平,如果体重下隆超过出身体重的10%,或恢复过慢,要及时查找原因。
每周为新生儿测一次体重是十分必要的。
2、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应用)约有半数的新生儿,于出生后2-3天,皮肤、巩膜出现轻度黄疸,一般经过7-10天,黄疸消退。
除了轻度黄疸,别的都正常,这是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
如果黄疸出现过早,或消退过晚,或消退后又出现黄疸,就是疾病引起黄疸了,就尽早治疗。
3、螳螂嘴和板牙“螳螂嘴”,又称“吸奶垫”,挑“吸奶垫”有害公益,称上皮珠(俗称板牙或马牙),板牙会自然消失,不需要处理。
4、乳房肿大5、女婴阴道流血(二)如何对待这些现象(领会)新生儿期有一些特殊现象,好像是病态,其实是生理现象,不需要治疗,也不能随意处理否则原本不是病却招来疾病。
有些生理现象,需要认真观察,有病能早发现、早治疗。
第三节新生儿疾病(一)常见症状1、发烧用腋下表测体温(将新生儿腋窝擦干。
体温表水银柱甩到体温超过37.4℃为发烧。
37.5℃-38℃为低烧,39℃以上为高烧。
新生儿发烧的常见原因:(1)保暖过度:(2)接种疫苗(3)感染2、体温不升3、吃奶异常4、呼吸异常5、大小便异常6、皮肤异常(二)新生儿常见病1、新生儿硬肿症(1)病因(识记)多发生在冬季,主要因保暖不够所致,早产儿发病率较高。
(2)症状①体温不升(低于36℃),吃奶困难,哭声微弱,皮肤发凉。
②皮肤变硬,由大腿外侧延及臀部、躯干、上肢及面颊。
③严重时发生呼吸困难。
(3)防治(领会)a.做好孕期保健,预防早产。
b.降生在冬天,注意保暖。
c.早开奶,保证足够的热量。
d.发生异常,及时就医。
2.新生儿脱水热(1)病因(识记)多发生在夏季或保暖过度的情况下。
(2)症状①生后三四天,低热或高热。
②尿量减少。
③皮肤干燥、皮肤弹性差。
囟门凹陷。
(3)防治(领会)a.夏季,注意新生儿居室防暑降温。
b.若母乳量少,可于两次喂奶之间,给新生儿喂些水。
c.已发生新生儿脱水热,经补充水分后,可恢复正常。
3、新生儿破伤风(1)病因(识记)新生儿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新生儿体现所致的严重疾病。
破伤风杆菌存在于土壤等外环境中。
给新生儿接生、断脐的用具(如剪子、线)未经严格消毒,或用不消毒的布、棉花包裹断脐,都可能使脐部受到破伤风杆菌的污染。
(2)症状因面部肌肉抽搐,呈现苦笑面容。
肌体阵阵抽搐,呈“角弓反张”。
(3)预防(领会)a.在接生时严格执行消毒操作。
b.若因急产等原因,断脐时未按严格的消毒程序操作,应争取在24小时内到医院重新处理脐部。
第四节提倡母乳喂养(一)母乳喂养的优越性(识记)1、出生头4-6个月,母乳是最好的食物和饮料(1)母乳,对出生头4-6个月婴儿来说,是最理想的营养品。
母乳含有婴儿所需要的全部营养,而且搭配合理。
①母乳中的钙、磷比例适宜,吸收、利用率高,有利于婴儿牙齿和骨骼的发育。
②母乳中的蛋白质和脂肪颗粒小,容易被消化。
③母乳中所含的乳糖比其他乳类多。
④因直接哺喂,母乳中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B1等营养素不被破坏。
(2)母乳喂养可使婴儿少得病(1)母乳含有抗体,可增强婴儿的抗病能力。
含有多种抗病物质,使新生儿有了抵抗病菌侵袭的“盾牌”。
(2)健康的母亲所分泌的乳汁,干净无菌,且喂哺简便。
(3)母乳喂养的婴儿不易患过敏性疾病。
3、母乳的成分更有利于脑的发育。
(1)母乳含有丰富的牛磺酸。
(2)母乳含有较多的乳糖。
4、母乳喂养可能给予婴儿更多的母爱。
5、哺婴,对母亲也有益(1)婴儿吸吮乳汁,可促使母亲子宫收缩,有利于子宫复原,减少产生出血。
(2)日后患乳腺癌的几率较未哺乳的母亲低。
(3)享受天伦之乐。
(4)可消耗母体多余的脂肪,有利于产生体型的健美。
(二)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新措施(领会)“出生半小时就可以让新生儿吸吮母乳”和“母婴同室,新生儿饿了就喂,不必按钟点喂”,也就是“早开奶和按需喂哺”。
(三)使乳汁充裕的条件(应用)除了“早开奶”和“按需喂哺”,注意让新生儿吸吮时含住乳晕而不是只含住乳头,否则既吸不出奶,母亲也感到疼痛。
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排空乳房每次哺乳,都先后让新生儿吸吮两侧乳房,并交替着喂,使两侧乳房都有排空的意境2、合理营养(1)乳母的饮食应多样化、粮、豆、菜、果、奶、鱼、肉等均衡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