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四则》 知识点集锦

合集下载

《寓言四则》知识点梳理

《寓言四则》知识点梳理

《寓言四则》知识点梳理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字音溉( ɡài ) 汲( jí)2.一词多义得一人之.使( 助词,的)之有闻而传之.者(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的消息)求闻之.若此( 助词,状语后置的标志)有闻.而传之者( 动词,听说)闻闻.之于宋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求闻.之若此( 名词,传闻)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于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3.词类活用闻.之于宋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4.古今异义穿.井得一人( 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国人..道之( 古义: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今义:指本国的人)5.特殊句式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非于井中得一个也”)宋之丁氏[省略谓语,应为“宋之(有) 丁氏”]6.文章主旨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7.课文结构穿井起因:丁氏家中无井,需外出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人居住在外面得一人发展:丁氏挖井得到一个人流言不可高潮:国人以讹传讹,国君以求真相轻信事实结局:丁氏道明真相——挖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不可讹传二、问题整理1.你认为文中以讹传讹的原因有哪些?[提示]首先,丁氏的话语有歧义;其次,传言者曲解了丁氏话语的本意;第三,“穿井得一人”这样一件违背常理的事情要比丁氏话语的本意有趣得多,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传播。

或【明确】①丁氏对此表述不够清楚。

②“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寓言四则》《狼》《诫子书》知识点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寓言四则》《狼》《诫子书》知识点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寓言四则》《狼》《诫子书》知识点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寓言四则》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蚊子和狮子》寓意:骄兵必败,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要谦虚谨慎。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穿井得一人》寓意:不要道听途说,要通过调查研究,自己判断事情的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课堂笔记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
一、重点字词
1.注音。

2.重点词语。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分别概括出这四则寓言的寓意。

2.区别它们的异同之处。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选自《伊索寓言》,作者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

2.《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作者伊索,古希腊寓言作家。

3.《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
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4.《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卷六》,作者刘安,西汉思想家。

四、课堂笔记
1.赫尔墨斯:自命不凡、爱慕虚荣、自吹自擂、爱面子。

2.蚊子: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疏忽大意。

3.智子疑邻:缺乏调查,主观臆断。

4.塞翁失马:祸福相依、乐极生悲,任何事物都有可能转化。

五、课后习题解答
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中,赫尔墨斯到雕像店里两次问价的目的
是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是被人所瞧不起的”。

2.《蚊子和狮子》中,蚊子战胜了狮子,为什么又被蜘蛛消灭了?答:蚊子
战胜了狮子是因为蚊子有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和毫不畏惧的精神;被蜘蛛消灭是因为蚊子胜利后得意忘形、沾沾自喜,丧失了警惕性,而蜘蛛则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3.《智子疑邻》中,宋国的大夫智其子而疑其邻的原因是什么?答:因为富
人讲的是身份贵贱,所以认为儿子高明;而老人说的是人之常情,老人触犯了富人的身份地位的忌讳。

七年级语文《寓言四则》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寓言四则》知识点梳理

《寓言四则》复习要点伊索寓言一、重点字词赫(hè)雕(diāo)像庇(bì)护爱慕(mù)较量(liàng)喇(lǎ)叭凯(kǎi)歌二、文学常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约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善用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所编寓言经过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通过自命不凡的赫尔墨斯在雕像者的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

《蚊子和狮子》通过蚊子战胜强大的狮子却最终又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

四、知识点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1)宙斯、赫拉和赫尔墨斯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第三代众神之王,奥林匹斯十二神之首,宇宙的统治者,是希腊神话里众神中最伟大的神。

赫拉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奥林匹斯众神中地位及权利最高的女神,宙斯的唯一合法妻子,掌管婚姻和生育,捍卫家庭。

赫尔墨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商业之神、旅者之神、行路者的保护神、雄辩之神,宙斯和阿特拉斯之女迈亚的儿子。

(2)构思精巧这则寓言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

正当赫尔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之时,却听到了雕像者淡然的答话,情节陡转直下便戛然而止。

短小的篇幅把情节写得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3)绝妙的讽刺赫尔墨斯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身价一定会比别的神更高,不料却被雕塑者当作“添头”白送,雕像者淡然的一句话,反衬出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的爱慕虚荣者却是一个一文不值得“添头”,这种讽刺是何等绝妙。

2、蚊子和狮子(1)结构蓄势突转,曲折有致这则寓言的情节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首先是蚊子一开始就发出挑战书,“我不怕你”“我比你强得多”体现了蚊子的自信和智慧,话语咄咄逼人,这是第一步蓄势。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知识点详解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知识点详解一、文体知识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

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

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4、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二、课文细读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当时的心理。

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地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3.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的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不一样。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4.赫耳墨斯的雕像是什么价格?这则寓言的有何寓意?不要钱,如果买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他的雕像可以白送。

以神喻人,《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爱慕虚荣、盲目自大的人反而不被别人重视。

《寓言四则》学习要点

《寓言四则》学习要点

《寓言四则》学习要点【学习目标】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积累文言词语,记住《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中重点词义;2.重点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仔细品味,理解寓意。

3.学习不同的描写手法,体会其中的妙处。

4.发挥联想和想象,训练构思能力。

【语言积累】1.生字正音赫(hè)耳墨斯庇(bì)护饶(ráo)头喇叭(lǎ ba) 凯(kǎi)歌2.词语解释饶头:商人为了吸引顾客,往往在顾客所买的货品之外,加送一点不值钱的东西,这种加送的东西,叫做“饶头”。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较量:用竞赛和争斗的方式比本领、势力的高低。

☆古今异义(1)其邻人之父亦云(古义:读(fǔ),家族或亲戚中的成年男子;今义:读(fù),多指父亲。

)(2)大亡.其财(古义:“丢失、逃走”;今义:“死亡、灭亡”。

)(3)其邻人之父亦云.”(古义:“说”;今义: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

)☆一词多义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亡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词类活用天雨.墙坏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聪明。

☆特殊句式省略句:宋有富人,天雨(他们家的)墙坏。

其子曰:“(咱家)不筑(墙),(咱家)必将有盗。

”智子疑邻☆古今异义(1)人皆吊之(古义:“慰问”;今义:一般作“悬挂”。

)(2)居一年(古义:“停,留”;今义:一般作“居住”。

)☆词类活用(1)家富.良马形容词用作动词,富有。

(2)胡人大.入塞形容词用作状语,大举。

☆特殊句式数词谓语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十九”是全句的谓语)☆文言虚词其:代词,他们,他,他们的,他的。

例:堕而折其腿。

之:①代词。

例:人皆贺之。

②助词,相当于“的”。

例:近塞之人。

乎:语气词。

例:此何遽不为祸乎?。

寓言四则大全汇总

寓言四则大全汇总

寓言大全汇总一、比喻型寓言故事1. 狐狸和葡萄历史来源:这个故事源自伊索寓言。

主题:这个故事讲述了狐狸无法抓住高挂在葡萄藤上的葡萄,但它并未因此放弃,而是设法哄骗其他动物也拿不到葡萄。

核心寓意:这个寓言的寓意是,有些人自己无法完成某些事情,却往往找借口掩饰自己的无能。

2. 乌龟和兔子赛跑历史来源:这个故事源自伊索寓言。

主题:这个故事讲述了乌龟和兔子之间的比赛,虽然兔子跑得快,但因为骄傲和轻率,最终输给了乌龟。

核心寓意:这个寓言的寓意是,我们应该谦虚谨慎,不能因为一时的优势而骄傲自满。

二、象征型寓言故事1. 橡树与风历史来源:这个故事源自古希腊的伊索普(Aesop)寓言。

主题:这个故事讲述了橡树与风之间的争论,橡树认为自己强大,不需要风的帮助,而风则认为橡树的强大只是虚有其表。

核心寓意:这个寓言的寓意是,有些看似强大的人或事物,其实内在可能很脆弱。

真正的强大并非只是表面上的威武,而是内在的坚韧与智慧。

2. 太阳与北风历史来源:这个故事源自法国作家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的寓言。

主题:这个故事讲述了北风和太阳争论谁的威力更大。

在经过一系列的比试后,北风败下阵来。

核心寓意:这个寓言的寓意是,温和的力量往往比强硬的力量更强大。

三、对话型寓言故事1. 老人与驴历史来源:这个故事源自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

主题: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和他的驴子之间的对话,驴子想要自由自在地行走,而老人认为应该有目标和目的地。

核心寓意: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人生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不能盲目追求自由而迷失了方向。

2. 狼与羊历史来源:这个故事源自《格林童话》。

主题:这个故事讲述了狼与羊之间的对话,狼假装友好,但最终暴露了真面目。

核心寓意: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不能被外表所蒙蔽,要善于识别事物的本质。

总结:寓言故事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寓意和启示作用。

它们通过比喻、象征、对话等多种方式,传达了人们在生活、道德、智慧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七年级寓言四则重要知识点

七年级寓言四则重要知识点

七年级寓言四则重要知识点寓言是一种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文学形式,它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说明一些道理和哲理。

而七年级则是学习寓言的一个关键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七年级寓言四则重要知识点。

一、比喻的作用和形式比喻是指用生动的事物或形象的描绘来说明另一事物或形象的一种修辞方式。

在寓言中,比喻被广泛运用,比如“兔子跑得飞快,像闪电一样”,这里的兔子比喻代表了速度快的事物,而闪电则是加强这个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形式分为直接比及间接比喻。

直接比喻通俗易懂,例如“勇士像狮子一样勇猛”,狮子在这里直接被比喻为勇猛的象征。

而间接比喻则需要通过类比来理解,例如“老师是班级的领航员”,这里的老师被比喻为班级的领航员,需要通过类比才能看出其中的比喻意义。

二、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代表着某种特定意义或情感,因此人物塑造在寓言中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一样,在寓言中如果要表达温柔善良的意义,那么就需要把人物形象设定成温柔善良的形象。

同时,人物形象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情感和口吻。

比如在寓言《田鼠和城里的老鼠》中的城里老鼠,它的话语常常都是高傲的,带着一种优越感,形象鲜明。

三、寓言的结尾寓言中的结尾可以是明确的道理或者是一种暗喻,其目的都是为了给读者留下一种深刻的启示感。

比如在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中,狐狸因为够不到高处的葡萄而生气,后来它干脆地说:“葡萄酸酸的,不是我想要的东西。

”这种结尾的暗示就是有些人得不到的东西总是会说不好。

四、语言运用的技巧寓言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语言运用的技巧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比如在寓言的开头,往往都有一个引言或者开头的套句,比如“从前有一个……”,这种叙述方式往往非常吸引人,能够迅速地引起读者的兴趣。

同时,寓言中的开头和结尾往往是非常重要且精妙的。

在寓言《青蛙和蟾蜍》中,蟾蜍在被青蛙教训之后,说了一句:“这个世界上,学校的老师不止一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三十课《寓言四则》
一、文学常识
1、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

“寓”是“寄托”的意思。

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

它的特点是具有劝谕性和讽谏性。

2、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3、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4、《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等人编著的。

二、《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因为想赫耳墨斯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2.赫尔墨斯的“笑”有什么含义?
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赫拉不如宙斯,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三、《蚊子和狮子》
1、弱小的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呢?
以己之长克人之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智者胜。

2、胜利的蚊子为什么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骄兵败。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收获?
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智子疑邻》
本文选自《韩非子·说难》,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①宋:宋国
②雨:yù,下雨
③坏:毁坏
【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大雨,墙被毁坏了。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①筑:修补
②盗:小偷
【译文】他的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墙,一定会有小偷进来偷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①父:fǔ,对老年人的尊称
②云:说
【译文】他家隔壁的老人也这样说。

暮而果大亡其财,
①暮:晚上
②果:果然
③亡:丢失
【译文】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①其家:他的家人
②甚:很,非常
③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④疑:怀疑
【译文】他的家人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解析:
“宋”,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盗窃者提供了自由进出的条件。

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

”这是故事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即与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

因此,待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人便夸说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偷盗是邻父干的。

五、《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①近:靠近
②善:擅长,精通
③亡:逃跑
【译文】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跑到胡人那边去了。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①皆:都
②吊:安慰
③何遽:怎么就
【译文】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①居:经过
②将:jiāng,带领
【译文】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①贺:祝贺
②祸:祸害
【译文】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①富:多
②堕:摔下
③髀:大腿
【译文】家里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玩,有一天不幸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①丁壮:壮年男子
②引:拉
【译文】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边塞,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①十九:十分之九,这里是指绝大部分
【译文】靠近边塞的一带人,绝大多数都战死了。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①此:这人
②以:因为
③跛:腿瘸
【译文】这个人只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都保全了性命。

六、《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辨证地看待事物。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七、学了《塞翁失马》,你认为好事一定可以变坏事吗?
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好事,都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

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

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