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风资源分布统计
中国风能资源分布

综观上述,冬春季的冷空气、夏秋的台风,都能影响到沿海及其岛屿。相对 内陆来说这里形成了我国风能丰富带。由于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的影响,东南沿 海及其岛屿是我国风能最佳丰富区。我国有海岸线 18000 多公里,岛屿 6000 多 个,这里是风能大有开发利用的前景的地区。
3.内陆风能丰富地区,在两个风能丰富带之外,风能功率密度一般在 100w/m2 以下,可以利用小时数 3000 小时以下。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 影响,风能也较丰富,如鄱阳湖附近较周围地区风能就大,湖南衡山、安徽的黄 山、云南太华山等也较平地风能为大。但是这些只限于很小范围之内,不像两大 带那样大的面积,特别是三北地区面积更大。
东南沿海又受台湾海峡的影响,每当冷空气南下到达时,由于狭管效应的结果使 风速增大,这里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佳的地区。
2
在沿海每年夏秋季节都可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当热带气旋风速达到 8 级 (17.2m/s)以上时,称为台风。台风是一种直径 1000km 左右的圆形气旋,中心 气压极低,台风中心 0-30km 范围内是台风眼,台风眼中天气较好,风速很小。 在台风眼外壁天气最为恶劣,最大破坏风速就出现在这个范围内,所以一般只要 不是在台风正面直接登陆的地区,风速一般小于 10 级(26m/s),它的影响平均 有 800~1000km 的直经范围,每当台风登陆后我国沿海可以产生一次大风过程, 而风速基本上在风力机切出风速范围之内。是一次满发电的好机会。
7风力发电2011

空气密度随气压和温度而变。随着高度的升高,空气密度将会下
降。
风功率密度是气流垂直通过单位截面积(风轮面积)的风能, 它是表征一个地方风能资源多少的指标。将上式除以相应的面积A,
当A=l时,便得到风功率密度公式,也称风能密度公式,即
由于风速是一个随机性很大的量,必须通过一定时间长度的观 测来了解它的平均状况。因此,在一段时间长度内的平均风能密度, 可以将上式对时间积分后平均,即
而被转化的风能总量大约是生物能的50~100倍。全球的风能约为2.74×109
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0×107 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 量还要大10倍。
中国可开发风能资源总量约为10(2.5)亿kW。其中青海、甘肃、新疆
和内蒙可开发的风能储量分别为1143万kW、2421万kW、3433万kW和 6178万kW,是中国大陆风能储备最丰富的地区。 风能是一种干净的自然能源,没有常规能源(如煤电,油电)与核电 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平均每装一台单机容量为1 MW的风能发电机, 每年可以减排2000吨二氧化碳、10吨二氧化硫、6吨二氧化氮。
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据报道,甘肃酒泉1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于2008年8月全面启动, 标志着我国正式步入了打造“风电三峡”工程阶段。据气象部门最新
风能评估结果表明,酒泉风能资源总储量为1.5亿千瓦,可开发量
4000万千瓦以上,可利用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
中国风力资源分布图
风力发电场(简称风电场),是将多台大型并网式的风力发电机安装
力发电机的性能可以用功率曲线来表达 。功率曲线是用作显示在不
同风速下(切入风速到 切出风速 )风电机的输出功率。
风速
风力发电运行模式
风能是一种波动不稳定的能源,如果没有储能装臵或与其他发电
中国风能资源的详查和评估

风能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大力开发利用风能资源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风能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20世纪70年代至2006年期间,先后组织开展了3次全国风能资源普查,为我国的风能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依据;为更好地满足我国风能资源持续、有序、合理地规划和开发利用需要,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及国家相关部门决定在之前全国风中国风能资源的详查和评估■文︱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能资源普查结果的基础上,实施“全国风能详查和评价”项目,该项目针对中国大陆风能资源丰富、适宜建设大型风电场、具备风能资源规模化开发利用条件的地区,通过现场观测、数值模拟、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摸清我国陆上风能资源特点及其分布,为促进我国风电又好又快发展做好前期工作。
该项目于2008年正式启动,由中国气象局具体牵头组织实施。
一、中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估技术发展和项目主要成果1. 初步建立全国陆上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依托全国风能资源详查和评价工作,中国气象局针对风能资源规划和风电场选址需要,采用规范、统一的标准,在中国大陆风能资源可利用区域设立了400座70~120米高的测风塔,初步建成了全国陆上风能资源专图1 全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测风塔分布示意图业观测网(图1),该专业观测网于2009年5月正式全网观测运行,已获取的实地观测数据为全国(陆上)风能详查和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规范风能资源观测的专业化运行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
该专业观测网的持续运行,可为开展风能预报业务和风电场后评估提供基础支持。
2. 研发了适用于中国的风能资源评估系统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中心在引进和吸收加拿大、丹麦和美国等风能数值模拟评估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根据中国地理、气候特点进行改进和优化,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技术,开发了适于中国气候和地理特点的风能资源评估系统(W E R A S/C M A),数值模拟的水平分辨率达到1千米以下,风能参数模拟精度能够满足各级风电规划和风电场选址需要。
世界及中国风能资源分布

北美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西欧 东欧和独联体 中东和北非
撒哈拉以南非洲 太平洋地区 (中国) 中亚和南亚
19339 18482 4742 23049
7876 3310 1968 6783 2566
2209 4188 1056 243
41 18 42 29 32
世界及中国风能资源分布
一、全球风资源总体介绍
地球上的风能资源十分丰富,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每年来自外层 空间的辐射能为1.5×1018kWh,其中的2.5%即3.8×1016kWh的能量被 大气吸收,产生大约4.3×l0l2kWh的风能。
全球风能资源分布
地区 陆地面积(km2) 风力为3~7级所占的 风力为3~7级所占的 面积(km2) 面积比例(%)
全球陆上年平均风速分布图
二、全球区域风资源分布
欧洲 欧洲是世界风能利用最 发达的地区,其风资源非 常丰富。欧洲沿海地区风 资源最为丰富,主要包括 英国和冰岛沿海、西班牙、 法国、德国和挪威的大西 洋沿海,以及波罗的海沿 海地区,其年平均风速可 达9m/s以上。整个欧洲大 陆,除了伊比利亚半岛中 部、意大利北部、罗马尼 亚和保加利亚等部分东南 欧地区以及土耳其地区以 外(该区域风速较小,在 4至5m/s以下),其他大 部分地区的风速都较大, 基本在6至7m/s以上。
亚 洲
非 洲
中北美洲 北美洲地形开阔平 坦,其风资源主要分 布于北美大陆中东部 及其东西部沿海以及 加勒比海地区。美国 中部地区,地处广袤 的北美大草原,地势 平坦开阔,其年平均 风速均在7m/s以上, 风资源蕴藏量巨大, 开发价值很大。北美 洲东西部沿海风速达 到9m/s,加勒比海地 区岛屿众多,大部分 沿海风速均在7m/s以 上,风能储量也十分 巨大。
中国风能资源利用现状与展望

• 3、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 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包括技术标准技术信息,技术数据设备仪器 计算软件, 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可以由企业、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 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内联合起来, 共 同对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完善和提高通 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逐步做到资源 有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风能公共技术 服务平台, 成立国家级的风能研发中心检测 中心认证中心信息中心和培训中心。
新疆各大风区技术开发量
• 新疆风能资源丰富区集中在9 大风区, 包括 达坂城风区, 阿拉山口风区、十三间房风区、 吐鲁番小草湖风区、额尔齐斯河河谷风区、 塔城老风口风区,三塘湖- 淖毛湖风区、哈密 东南部风区、罗布泊风区。这些风区的中 心区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200W/m2 以上, 有效风速小时数在5 500 h 以上。有效风速 小时数指3~25 m/s 各级风速出现的小时数 之和。它表征着风力发电机可能正常运行 的时间。新疆9 大风区包括了新疆年平均功 率密度在150 W/m2 以上的所有区域。
新疆各地风速分布状况
• 新疆的风能开发、建设始于80 年代初期
• 当时引进了20 kW、30 kW、55 kW 和100 kW 风机 各1台,1988 年100 kW风电并网试验运行。 • 1989 年利用丹麦政府赠款引进了13 台150 kW风机, 建立达坂城风电一场, 总装机容量达到2 050 kW, 单 机容量和总容量在当时均居全国第一。 • 1992 年到1995 年,相继引进了300 kW和500 kW风机 共33 台, 建成了国内第一座万kW级的达板城风力发 电厂。 • 1997 年利用两项丹麦政府贷款和国内“双加”风电 项目, 于当年完成了全部78 台600 kW风电机组的安 装。达坂城风区因其开发较早, 目前风区风电总装机 容量已达12.55 万kW, 占到了新疆主电网总装机容量 495.75万kW的2.53%。
风能资源丰富高中地理

风能资源丰富高中地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可再生能源日益受到人们的和重视。
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风能资源因其清洁、无污染、储量丰富的特点,逐渐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风能资源丰富多样。
我国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区。
这些地区的风力发电潜力巨大,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沿海地区的风能资源也十分丰富,为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能源供应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风能资源具有清洁无污染的特性。
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风能资源在发电过程中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因此,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风能资源具有全球共享性。
风能资源不受国界限制,任何国家都可以开发利用。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开发利用风能资源,对于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中对于风能资源的介绍和解析也日益受到重视。
通过对风能资源的介绍、分布、形成和利用方式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利用方式,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风能资源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一环,其开发和利用对于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风能资源的形成和利用方式,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度不断提高,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备受瞩目。
中国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地理分布广泛,为风电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对中国风能资源的地理分布和风电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初步评价。
中国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两大风带:一是沿着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北方风带,二是沿着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西南风带。
东部沿海地区、新疆、甘肃、宁夏等地区也具有一定的风能资源。
具体来说,内蒙古自治区拥有最为丰富的风能资源,其次是新疆、黑龙江、辽宁、山西、陕西和甘肃等地。
我国风能发展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我国风能发展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摘要:在世界性能源危机越发严重的今天,风能作为一种天然能源,已被各国应用在发电领域。
我国的风电事业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发展迅速,未来几年的前景也十分良好。
关键词:风能新能源风电事业自主创新一:21世纪人类理想的替代能源——风能1何为风能:风是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不同地表(如海洋、森林、田野、山岳和沙漠等)在白天受太阳照射以及晚上吸放热的特性不同,对空气加热(或放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通常人们将垂直上下的流动称为“气流”,将水平流动称为“风”。
由于空气是有一定质量的,因而其流动时必然具有一定能量,这就是风能。
它可通过如下公式加以测算:E=1/2gρAV3(kg·m/s)式中:A——空气流动面积(m 2);V——风速(m/s);ρ——空气密度(kg/m 3);g——重力加速度(m/s2)。
上式如按kW计量只需乘以转换系数1102即可。
据理论测算,全球大气中总的能量是1017kW,而且是可再生的,据估计大约有3.5×1012kW的蕴藏风能可以被开发利用,这个价值至少比世界上可利用的水能大10倍〔1〕。
2.风能的特点风能作为一种天然能源,与其他能源尤其是矿物能源相比,它有如下几个特点:(1) 蕴藏量丰富。
大家都知道与常规能源相比,水能巨大,殊不知风能是全球水能的10倍多,我国仅陆地上就有风能资源大约1.6×109kW。
(2) 可以再生,永不枯竭。
风能是太阳能的变异,只要太阳和地球存在,就有风能,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可再生的。
(3) 清洁无污染,随处都可开发利用。
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消耗,核电站的广泛建设,均会给人类生活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和破坏,危害人类健康,而风能开发就没有这样的弊病,而且风能开发利用越多,空气中的漂尘和降尘会越少。
另外,风能的开发也不存在开采和运输问题,无论何地(海边、平原或者山区)都可建立风电站,就地开发,就地利用。
中国大陆风资源分布统计

表1VORTEX公司产品信息[3]
产品
分辨率
测量项目
数据(年)
报告交付期限(小时)
报告格式
备注
MAP
1-3km
风速
30
24
KML,GIS
MAST
100m
风速、风向
1/20
36
PDF,TAB
一个点
FARM
100m
风速、风向、湍流、极端风力
图3 江苏地区沿海风速分布图
另外,在福建、浙江沿海以及台湾海峡区域,风速相当大,其平均风速达到9m/s以上,具有非常丰富的风资源,如图4所示。
图4 福建、浙江沿海以及台湾海峡地区风速分布图
在渤海湾,由于受到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的地形影响,其沿海地区的风速相对较小,年平均风速大概6m/s,而且其陆上风速随着海岸线的距离增加,迅速减小至5m/s以下,如图5所示。
MAPS:在24小时内提供1或3公里分辨率内的风力资源数据。
MAST:可被WAsP使用的指定地点一年的测风数据。
FARM:用于WindPRO或Windfarmer软件的一个地区内无限个点(100m分辨率)长期(30年)的平均风速、湍流和极端风力数据。
SERIES:提供具体地点在3公里分辨率内,10年内每小时的风速及风向等长时间序列关联数据。
图6 东北地区风速分布图
2.内蒙古及其周边地区
内蒙古是我国内陆风资源第一大省份,其风资源的特点是风速大且分布广。其主要风资源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该区域最大年平均风速达到9m/s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风速都在6至7m/s以上,而且覆盖地区面积很广,具有十分丰富的可开发风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陆风资源分布统计简介1.中国大陆风资源总体介绍中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丰富。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2004-2005年,中国气象局分别组织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风能资源普查,得出中国陆地10m高度层风能资源的理论值,可开发储量分别为32.26亿kW和43.5亿kW、技术可开发量分别为2.53亿kW和2.97亿kW的结论。
此外,2003-200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国际研究机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风能资源评价的研究,得出中国陆地上离地面50m高度层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可以达到14亿kW的结论。
2006年国家气候中心也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中国风能资源进行评价,得到的结果是:在不考虑青藏高原的情况下,全国陆地上离地面10m高度层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为25.48亿kW,大大超过第三次全国风能资源普查的数据[1]。
根据第三次风能资源普查结果,中国技术可开发(风能功率密度在150W/m2及其以上)的陆地面积约为20万km2。
考虑风电场中风电机组的实际布置能力,按照低限3MW/km2、高限5MW/km2计算,陆上技术可开发量为6亿~10亿kW。
根据《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中国大陆沿岸浅海0~20m等深线的海域面积为15.7万km2。
2002年中国颁布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对港口航运、渔业开发、旅游以及工程用海区等作了详细规划。
如果避开上述这些区域,考虑其总量10%~20%的海面可以利用,风电机组的实际布置按照5MW/km2计算,则近海风电装机容量为1亿~2亿kW。
综合来看,中国可开发的风能潜力巨大,陆上加海上的总量有7亿~12亿kW,风电具有成为未来能源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源基础[2]。
但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故而风能资源状况及分布特点随地形、地理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
本文将借助Interface Vortex在线分析软件对我国的风速分布状况进行大致的统计说明,以作为今后风资源开发利用的参考。
2.分析工具介绍VORTEX公司是专门从事风能数据提供及风能地图的西班牙在线服务公司,主要服务是协助技术部门进行风资源的评估,产品范围包括:MAPS:在24小时内提供1或3公里分辨率内的风力资源数据。
MAST:可被WAsP使用的指定地点一年的测风数据。
FARM:用于WindPRO或Windfarmer软件的一个地区内无限个点(100m分辨率)长期(30年)的平均风速、湍流和极端风力数据。
SERIES:提供具体地点在3公里分辨率内,10年内每小时的风速及风向等长时间序列关联数据。
ICING:提供寒冷天气下的相关风资源数据以避免由于冷冻天气对产能带来的损耗。
表1 VORTEX公司产品信息[3]Interface Vortex是Vortex公司的一款在线风资源分析软件,可以将全球各个区域的风速分布状况以不同的颜色,直观地展示出来。
本文借助Interface Vortex的免费账号(分辨率为9km),得到全国大陆及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风速分布图,如图1所示。
图1 全国年平均风速分布图根据上面这幅全国年平均风速分布图,可以看出,我国风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区域: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陆个别风能丰富点以及近海风能资源丰富区。
下面将逐一对这些区域的风资源进行初步统计分析。
沿海及其岛屿地区风能丰富带沿海及其岛屿地区包括辽林、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
这一区域是我国风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其具体风速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我国沿海及其岛屿地区风速分布图沿海地区风速分布总体呈现如下规律:离海岸线较近的海上区域及路上区域(大概10km左右),风速基本都能达到7m/s至8m/s;离海岸线较远的海上区域(10km至300km以上),风速达到8m/s以上;而离海岸线10km的内陆区域则风速会迅速减少,大概都在6m/s至7m/s。
以江苏沿海区域为例,如图3所示。
两条白线中间区域,为沿海较近的海上和路上区域,其风速较大;右侧白线以外区域,则是离海岸线较远区域,其风速最大,基本都在8m/s以上。
左侧白线以外的陆上区域,随着离海岸线的距离越来越远,受陆上地形影响,其风速迅速减小至6m/s。
而在离海岸线更远的陆上区域(100km以上),则风速进一步减小,有的区域甚至下降到5m/s以下,已经不具有开发价值。
图3 江苏地区沿海风速分布图另外,在福建、浙江沿海以及台湾海峡区域,风速相当大,其平均风速达到9m/s以上,具有非常丰富的风资源,如图4所示。
图4 福建、浙江沿海以及台湾海峡地区风速分布图在渤海湾,由于受到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的地形影响,其沿海地区的风速相对较小,年平均风速大概6m/s,而且其陆上风速随着海岸线的距离增加,迅速减小至5m/s以下,如图5所示。
图5 渤海湾风速分布图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风能丰富带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风能丰富带主要包括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和新疆等近200km宽的地带。
1.东北从下图6中可以看出,东北的风资源主要分布在其东部与西部,其中部地区风资源相对较少。
其东部地区最大年平均风速达到8m/s以上,一般都能达到6m/s 至7m/s以上。
其西部地区年平均风速基本在6m/s至7m/s,而且分布较为广泛。
总的来说,东北风资源比较丰富,开发价值较大。
图6 东北地区风速分布图2.内蒙古及其周边地区内蒙古是我国内陆风资源第一大省份,其风资源的特点是风速大且分布广。
其主要风资源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
该区域最大年平均风速达到9m/s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风速都在6至7m/s以上,而且覆盖地区面积很广,具有十分丰富的可开发风能。
其周边地区风能较好的地区还有:甘肃、宁夏、山西北部以及河北北部。
这些地区的风速也很大,年平均风速达到6至7m/s以上,而且分布广泛,蕴含的可开发风能很大。
详细风速分布信息见下图7所示。
图7 内蒙图及其周边地区风速分布图3.新疆新疆的地形呈现如下特点: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被高山环抱,俗喻“三山夹两盆”。
北为阿尔泰山,南为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柴达木盆地。
因此,新疆的风资源主要分布于其北部阿尔泰山区、中部天山山区以及南部昆仑山脉。
这些地区的风速较大,最大年平均风速达到8至9m/s,风速较小的地区其年平均风速也能达到6至7m/s,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
而中部地区地处柴达木盆地与塔里木盆地,受地形影响,风速很小,风资源很贫乏。
其详细风速分布见图8所示。
图8 新疆地区风速分布图内陆风能丰富区总体上看,我国内陆地区的风资源分布地域较为分散,不如沿海地区与三北地区集中,总风能蕴含量较少,但是在局部地区也有一些风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
1.云贵高原及川西南这一区域主要包括云南、贵州以及四川西南等地区。
这一地区由于属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而且多山,属于暖湿气流交汇地区,风资源较为丰富。
该区域风况较好的地区,其较大年平均风速基本都能达到6m/s以上,而且分布较为广泛,虽受到高原高海拔的影响,其空气密度会有所减小,导致风能密度降低,但是仍然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其详细风速分布图见图9所示。
图9 云贵高原及川西南风速分布图2.两广北部、湖南南部及江西南部如图10所示,这一区域的最大年平均风速能到达9m/s以上,而且分布面积较为广泛,其他风速较小地区的年平均风速也能达到6m/s至7m/s。
且该区域海拔高度普遍不高,大多在200m至500m之间,其蕴藏的风能非常丰富,具有十分可观的开发利用价值。
图10 两广北部、湖南南部及江西南部风速分布图3.湖南中部、江西中部及浙江西部根据11可以看出,该区域较大的年平均风速基本集中分布于在6m/s至7m/s 之间,其主要区域分布在湖南中部、江西中北部以及浙江西部。
分布地域较广,风速具有可开发利用价值。
图11 湖南中部、江西中部及浙江西部风速分布图4.四川东部、湖北中东部以及陕西南部由下图12可以看出,该区域有三个较为丰富的风资源区,分别为:湖北东部的大别山脉、四川东部的大巴山脉以及陕西南部的秦岭山脉。
其年平均风速最大能达到8m/s以上,具有较大的风能开发价值。
图12 川东、重庆、湖北中东部及陕西南部风速分布图5.青藏高原这一区域主要包括西藏、青海以及川西等地区。
该地区虽然年平均风速很大,而且分布面积十分广泛,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风速都能达到7m/s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8m/s至9m/s以上,但是由于其海拔太高,空气密度太较,其所蕴含的风能反而很小,甚至远不如东西部某些风速较小的地区,属于风能贫乏区,可开发价值不大。
其详细风速分布见图13所示。
图13 青藏高原风速分布图总结我国风资源分布总体呈现北方优于南方,沿海优于内陆的特点,其中沿海及其岛屿地区与三北地区(东北、西北、华北)是我国风资源最为丰富与集中的两个地区,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内陆地区风资源总体较为匮乏,而且分布较为分散,但是个别地区由于特殊地形地貌的影响(如大型湖泊、高山等),会形成局部风资源丰富区,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1、中国气象局.中国风能资源评价报告[M].2006.2、李俊峰高虎等.中国风电发展报告[M]:2007.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3、http://www.vortex.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