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的论文(定稿)

关于“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的论文(定稿)

阿来《尘埃落定》中‘傻子’形象解读摘要: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尘埃落定》从独特的视角叙说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讲述了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

然而作者为什么要让一个“傻子”居于作品中心,“傻子”对于整个作品、对于作者、对于读者,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价值?笔者以为,在作品中,主人公并不傻,“傻”是他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他护身的“铠甲”和进攻的“利器”;对作者来说,“傻”是作者陈述嘉绒地区土司时代的真实历史的需要;而对于读者来说,“傻”与“智”的反差,则进一步促进了与作品的融合,有利于读者形成审美高峰体验。

关键词:阿来《尘埃落定》傻子价值生存审美体验恩格斯曾这样评价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阅读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尘埃落定》,让我对恩格斯以及巴尔扎克的这两段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正是这部作品引领我们抚摸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与历史相比,它以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更具吸引力。

正如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所唱的那样“历史的星空闪烁几多星……”。

在作家阿来为我们叙述的这段历史中,一个个挥之不去的形象总在脑海里浮现:老谋深算而残忍霸道的麦其,凶残斗狠、有勇无谋的麦其的草包大儿子,因出身低贱而特别注重身份的麦其土司二太太,汪波土司的忠勇而愚昧的奴才,放荡但却头脑简单的央宗,暴戾而忠诚的索郎泽郎,腼腆但灵巧的尔依,忠诚而又善良的卓玛,淫荡而又贪慕权势的塔娜……然而在《尘埃落定》这部作品所建构的历史舞台上,始终处于舞台中心位置的却是一个“傻子”——麦其土司家的二公子,一个麦其酒醉后播种结出的畸形果实。

那么,作家阿来为什么要让二少爷成为一个“傻子”?又为什么要让他站在舞台中央,其间有什么深意?它对于读者的理解与欣赏,具有什么作用?一句话,“傻子”的价值何在?下面我就从作品、作者、读者三个层面进行一些探寻:一、对于作品来说,“傻子”是麦其家二少爷护身的盾牌与进攻的利器海德格尔认为:“作品在自身中突现着,开启出一个世界,并且在运作中永远守持这个世界”。

论小说(700字)作文

论小说(700字)作文

精选作文:论小说(700字)作文昨天,遇到了老同学,他突然跟我说要写小说赚钱,我很惊讶,他问我写神魔小说是不是更值钱,对此我特别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众人说法不一,而以下是我的看法:小说,就是文学的一种样式,一般描写人物故事,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现在有许多类型比如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等等,而在网上热度较高的应是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

武侠小说,就是在一个朝代,有一个人很厉害或者很没用,反正都是最后成为大神,一般这种类型的现代小说往往有好几部甚至几十部,这种小说刷新率超高,几乎几个月就换新的,现在写这的人也多,成百上千,也就是说选择这类文学创作不仅需要超高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要有电脑一样的刷新速度。

言情小说,就是以讲述男女之间相爱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爱情的心理、状态、事物等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种小说,受大多数年轻人喜欢,是有局域性的,另外,这样的现代小说,是很差劲的,结局往往是两个人恩恩爱爱在一起。

以上两种小说,作者大部分都很自恋,而且还很经不住打击,不信大家可以啄磨一下;接下来我来为大家讲讲真正有意义的小说。

在我看来,一个小说是否有价值,有意义,在于它是否能给我们启示,之前我也有一朋友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看一部超长的小说,最后看完,我问他,什么感觉,他说,太感动了。

完事,浪费了大半个月的时间。

补充一下,小说也可以是安抚我们的急躁心灵,比如说《窗边的小豆豆》等,给予了我无穷的宁和。

小说,的确带来了的精彩瞬间,但是更多的是人生的警告。

在最后我想说,如果你要搞小说创作,那么你就应该肩负起文学精神,不要仅仅只是头脑发热或者是被迫的!初二:杜举龙篇一:论小小说在高考作文训练中的可行性论小小说在高考作文训练中的可行性凤台四中邓丽春在高考作文训练中,语文老师大多偏爱对学生进行议论文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其他文体的训练,以至于造成高考作文中议论文一统天下的局面。

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也不利于高考的良性循环。

明清小说小论文

明清小说小论文

明清小说人物论题目:关于唐僧和宋江的人物形象的比较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二级学院专业名称班级2012年06月关于宋江与唐僧的人物形象的比较摘要:宋江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梁山一百单八将之首,人称“及时雨”。

原本是郓城县押司,后加入梁山,成为梁山的首领,极力主张接受朝廷的招安,并在被招安后,不久被高俅等人用毒酒害死。

《西游记》中讲的唐僧是一个率领徒弟经过千辛万苦取得真经的高僧。

唐僧和宋江这两个人物形象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

他们都是两个集团的道德领袖,他们都经历重重劫难才取得成果,本身无什么法力,靠仁义道德来管教手下,是作为两位领袖人物而存在的。

关键词:宋江;唐僧;领袖1 引言历史上的宋江是一个充满力量感的盗跖式的英雄,而唐僧则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得道高僧。

但作为文学形象,宋江和唐僧却平庸、无能,缺乏文学感染力。

两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

宋江,一个郓城押司,在飘泊途中遇到了各方绿林好汉,成为梁山泊首领,后来伏身招安,最后被毒死。

而唐僧是吴承恩《西游记》中塑造的人物,他是西天取经的关键人物,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取经途中所有苦难的最大承担者。

但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为统帅群雄的几位领袖,宋江和唐僧,都是平常人看来的窝囊废,没有什么人格魅力,更无一丝英雄气度。

但若仔细分析,两人都具备“无能”之能,即个人的文武之资质未必出众,但有驾驭群雄、审时度势、借力打力、合纵连横的出众才能,克服自身的文才武略之不足,脱颖而出。

2 宋江与唐僧形象分析2.1 宋江:徘徊于成功与失败之间的领导者对于宋江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多重意蕴,他身上既有着仗义疏财、孝忠1两全的一面,又存在着愚昧固执、薄情寡义的一面。

他的性格是复杂的,他的思想是变化的,他的性格也随着所面临的环境的变化在情感的催发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纵观《水浒传》,似乎整个悲剧都是他一手导演出来的,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的确,作为主要角色,宋江的选择决定了一大帮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的命运,他招安的决定给失败终使整个梁山基业崩溃倒塌。

金庸武侠小说论文

金庸武侠小说论文

电气工程学院电气自动化类083班 ********* 李宁《射雕英雄传》之郭靖人物塑造《射雕英雄传》又名《大漠英雄传》,是“射雕三部曲”之一,从 1957年至1959年连载于香港《商报》。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中期武侠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金庸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品,它的发表确立了金庸“武林至尊”的地位。

这部小说历史背景突出,场景纷繁,气势宏伟,具有鲜明的“英雄史诗”风格。

很多人都是因为这部小说而成为“金庸迷”的。

1980年广州《武林》杂志首次连载了《射雕英雄传》,金庸武侠小说首次正式进入大陆。

影响巨大。

1983年,黄日华、翁美龄主演的同名香港电视剧上演,《射雕英雄传》更是深入新一代的读者的心。

毫不夸张地说,大陆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铁血丹心》、《华山论剑》、《满江红》的旋律,是他们少年成长过程中无法抹杀的记忆。

作为金庸武侠的优秀作品,小说《射雕英雄传》可以说的东西很多。

民族冲突、民族主义、英雄主义,侠义、爱情、武功等等,可以说包罗万象。

特别塑造了一系列的经典人物形象。

而郭靖是个极成功的人物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

人格:郭靖是个出身农家的朴实少年,而且生性愚钝,说话木钠,跟袁承志差得远了。

他甚至肤色黑黝,面貌平凡,绝对谈不上俏俊。

郭靖写得成功,是因为他的性格清楚稳定,他似乎是正统道德观念及传统侠义精神的化身,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发自自然内心,读者或者不同意他的看法做法,但绝不会不明白他,或对他有所怀疑,“郭靖”这个人物的真实感,大部分来自他朴实而真诚这种特质。

郭靖最重要的是他的人格,武功犹在其次,他自小人生目标便十分明确:做个好男儿。

为父亲报仇。

“报仇”这个观念,在现代现实社会当然不容许,但在武侠小说的幻想世界来说,却是基本的道德责任。

在看武侠小说时,我认为不应以现实眼光看“报仇”,而是要从象征的观点看,把“报仇”了解为世俗社会指定的道德责任及权利。

郭靖“报父仇”的目标,根本就是“做个好男儿”,履行社会义务的一部分。

明清小说论文

明清小说论文

(2007-03-20 11:16:27)转载 凡是读过明清章回小说的人,都会对其先诗词、再议论,然后才开始正式叙述故事的开头模式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象。

也许正因为人们对这一明显的文本构成现象太熟视无睹,长期以来,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研究。

但是,通常人们最熟视无睹的,往往是一个民族最独特的。

笔者通过对200余部明清章回小说开头的研究发现,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并非千篇一律,也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寻的。

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下、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开头模式,尽管有俗套之嫌,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小说的叙事结构、内容寓意及读者接受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功能。

这些开头模式是中国章回小说叙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决不可抛开这些具体的特征而去谈抽象的理论。

这些模式的形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审美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明清时期的社会思潮、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与作家个人的思想、经历及创作习惯有关。

本文将在分析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体形成的角度展开对明清章回小说开头模式的研究。

    一      明清章回小说沿袭了话本小说的创作体制,它的开头也从话本小说的篇首诗词、入话、头回演变而来。

现代人通常把这一引出小说正文的部分统称为楔子,但如果我们对一定数量的明清章回小说略加考查,就会发现情况远非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因此,我们谈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还要从大量的作品入手,在一定的历史坐标下详加辨析。

本文在参考话本小说入话、头回的基础上,根据章回小说中是否有头回以及头回内容、性质的不同,大致将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划分为三类:引首类、楔子类、缘起类。

      (一)引首类。

金庸小说研究论文

金庸小说研究论文

赏析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傻人福摘要: 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塑造了众多性格饱满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一类被称作“傻人”的人物形象。

然而,最典型的就是三兄弟中智力最低的小和尚虚竹了。

正所谓傻人自有傻人福,正是这个小和尚得到了作者的青睐,使他从少林寺中一个默默无闻的虚字辈小和尚摇身一变成为了灵鹫宫的主人。

这是一种质变,从中能够品味出独到的艺术的魅力,这也成为金庸小说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关键字: 金庸《天龙八部》虚竹傻人福正文:1963 ~1967年,金庸创作了《天龙八部》,在《明报》及新加坡的《南洋商报》上同时连载,成就了金庸小说的另一个高峰。

在金庸小说中,《天龙八部》最独特的就是三个主人公,大理段誉、契丹萧峰、少林小和尚虚竹,三个人的故事通过段誉的传奇经历连贯而成。

所涉及的世界有大理段氏、中原丐帮、少林派、逍遥派、江南慕容氏、西夏一品堂等等,自然有异彩缤纷的武侠世界。

佛曰:人世有三毒,贪、嗔、痴。

《天龙八部》中的诸多人物就是在这三毒之中苦苦挣扎,或喜或悲,恩怨情仇,不得解脱,处处有冤孽,处处有超度。

《天龙八部》中三个主要的人物,都有身世上的大秘密:乔峰是契丹人,段誉是刀白凤和段延庆一段孽缘的结果,虚竹更奇,是少林寺方丈和叶二娘的儿子。

少林寺方丈德高望重,天下钦仰;叶二娘在“四大恶人”之中,排名第二。

这一男一女,当日事如何勾搭上的,真叫人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来。

但虚竹之奇,还不止于此。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奇遇记”。

糊里糊涂救了天山童姥,“学会了天山折梅手”,做了灵鹫宫的主人。

再糊里糊涂,在冰窖里和西夏公主成就了一段良缘。

一切遭遇,落在这个呆头呆脑的小和尚身上,而他居然一切都承受了下来,到头来还是呆头呆脑,看成天下一绝。

虚竹是身不由己的典型,一生至高无上的目的,不过是想在少林寺当一个普通的僧人,命运却安排他成了灵鹫宫的主人,不但统率数百名女人,而且也成了三十六岛、七十二洞的主人,其地位和少林寺的一个普通僧人,完全无法比较。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鉴赏论文

英雄何路慰平生---从《虬髯客传》中人物品侠义英雄何路慰平生---从《虬髯客传》中人物品侠义摘要金庸认为《虬髯客传》是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

《虬髯客传》中所体现的侠义精神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通俗武侠小说,直至今日新派武侠小说都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本文通过对《虬髯客传》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论述侠义精神的表现形式,并进一步分析侠义精神的实质和特点。

关键词:唐传奇武侠小说侠文化侠义精神儒侠正文1、前言:豪侠小说是晚唐传奇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虬髯客传》就是其中的名篇。

《虬髯客传》应成文于唐末,主要讲述了隋朝末年虬髯客、李靖和红拂女三人的故事。

李靖于隋末在长安谒见司空杨素,为杨素家妓红拂所倾慕,红拂慧眼识英雄,与李靖私奔,途中结识豪侠虬髯客,结伴同行至太原见到了李世民。

虬髯客本有争夺天下之志,但见李世民神气不凡,是未来天下贤主,于是把财资、兵法传给李靖,让他辅佐李世民成就功业,而自己远赴海外,另辟天地。

小说借虬髯客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圣贤起陆之渐,际会如期,虎啸风生,龙腾云萃,固当然也。

将余之赠,以奉真主,赞功业。

”作品的动人之处不是作为盛世挽歌的主旨,吸引人的是它所展现的豪侠之风。

作品中将李靖、红拂女和虬髯客描写的栩栩如生,这三位也被后世誉为“风尘三侠”。

三位主人公都是快意恩仇、豪迈绝伦的任侠形象,但真正能体现侠义精神高层境界的应是虬髯客这一豪侠形象。

2、人物形象分析:2.1对国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虬髯客传》的故事以隋末乱世为背景,其中即涉及到真实历史中的帝王将相又有纯属虚构的人物,虚实相生,被认为是“子、史附庸而承认有一定的虚构”的代表。

以乱世末世演绎侠客传奇,能形成一种广阔的历史视野,侠客们可达庙堂又能至武林,纵马江湖,出入江山,显得大气磅礴。

金庸的十五部小说中只有四部没有明确的历史背景,其他多以社会动荡、朝代更迭的时期作为背景。

这样的设置给了侠客们展现忧国忧民的儒侠风范的机会。

从政治关系上来说,虬髯客与李世民是争天下的对手,但虬髯客却能舍弃匡扶天下的个人理想,将为起事准备的巨额财富转赠,并退出逐鹿中原的舞台,换来一个清平的世界,这种“能舍”的“大仁”“大义”使他的形象迥别于同时代的其它豪侠。

英美小说论文

英美小说论文

On the Themesof Allan Poe’s The Tell-Tale Heart摘要: 爱伦.坡的著名短篇小说《泄密的心》主要包含了几个明显的主题:老人的眼睛,时间的概念,有罪和无罪,整篇故事都是围绕着这几个主题发展下去。

他们构成故事的主要线索,体现了爱伦.坡独树一帜的多面和反传统的写作风格。

Abstract: Allan Poe’s famous short story The Tell-Tale Heart mainly contains several distinct th emes: the old man's eyes, the idea of time, guilt and innocence. The whole story develops around these themes, which are the clues of the short story, showing Allan Poe's writing style: many facets of the unique and anti-tradition.Key words: the tell-tale heart, themes, terrorI Introduce:The narrator murdered an old man, for a freakish reason that one of his victim’s eyes “resembles that of a vulture-a pale blue eye, with a film over it.”(Sale, 134). He waited for the chance, and committed the crime one night, after which he soberly deposited the dead body under the floor and destroyed all the traces. Policemen came, but they detected nothing of the murder. However, when he fancie d he heard the old man’s heart beating louder and louder, he cannot stand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y longer. Thus he confessed to his horrible deed. The author will try to expound this work through the three themes.II The themes in this story2.1The old man's eyesAs a controversial writer in literature history, Poe was dubbed by harsh critics as "decadent", "sick" and even the spirit of "insane", but his persistent exploration of mental state, the inner world of the person who jammed the brain's been ceaseless and unconscious and subconscious mental activity as its won the father of psychoanalytic criticism and detective novels. A nd 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also been expressed in his The Tell-Tale Heart.The narrator insists that he loves the old man, has no personal animosity toward him, does not want his money, and has not been injured by him. Instead, he says he wishes to kill the oldman because of his eye! Although there is no way to understand this obsession, the reader must determine the method and meaning of the madness. For Poe,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meaningless madness in fiction.Poe's theory that every element in a short prose story should contribute to its overall effect is exemplified by the fact that the protagonist/narrator is obsessively concerned with his irrational desire to kill the old man because of the old man's eye and by his rational method of proceeding. Poe's stories are often characterized by a psychological mania held in check by the rational control of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story itself. The narrator insists that his logical plot to kill the old man and the calm way he tells the story are evidence of his sanity. This reflects Poe's primary narrative method.I think the narrator has a neurotic personality, and he is a cruel psychopath.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 story, he said, “True! —nervous—very, very dreadfully nervous I had been and am; but w hy will you say that I am mad?” This sentence makes me uncomfortable, because such a weird atmosphere surrounds me and I don’t know what the mad narrator is going to do. I judge him as a person who has 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because he said he desired his eyes and di dn’t care about his treasures. He killed an old man just because the old man’s vulture eyes. The poor old man didn’t have some annoying behavior or some words can make the narrator really mad. This motive for murder is very ridiculous and seems unreasonable, and this makes contribution to let me verify that the narrator is a psychopath. It can’t be denied that he is a very careful killer. While walking into the old man’s room at the eighth night, he opened the lantern extremely careful and said “you cannot imagine how stealthily, stealthily -- until at length a single dim ray like the thread of the spider shot out from the crevice and fell upon the vulture eye.” Exaggeration this description is, but it makes me notice the madman’s carefulness and cautiousness.2.2The idea of timeThe idea of time, this theme often appears in Poe's works, in The Tell-Tale Heart,the writer use this theme again.The narrator's own terror and awe is related to his obsession with time. He associates the central image of the beating of the heart with the beating of a clock; he says the old man listens, just as he has done, to the death watches (a kind of beetle that makes a ticking sound in the wall; he emphasizes how time slows down and almost stops as he sticks his head into the old man's room. To comprehend the meaning of time for the narrator, we must consid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tle and ask: what tale does the heart tell? Although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the beating heart beneath the floor gives the murderer away, more generally, every heart tells the tale of passing time—each beat bringing one closer to inevitable death.A secondary theme in The Tell-Tale Heart the role of time as a pervasive force throughout the story. Some critics note that the narrator is obsessed with time. While the entire narrative is told as one long flashback, the narrator is painfully aware of the agonizing effect on him of time. Although the action in this narrative occurs mainly during one long night, the numerous references the narrator makes to time show that the horror he experiences has been building over time. From the beginning, he explains that his obsession with ridding the curse of the eye has “haunted him day and night.” For seven long nights the narrator waits for the right moment to murder his victim. When on the eighth night the old man realizes that someone is in his room, the narrator remains still for an entire hour.The old man’s terror is also felt by the narrator, who had endured “night after night hearkening to the death watches in the wall.” (Death watches are a type of small beetle that live in wood and make a ticking sound.) For the narrator, death and time are clos ely linked. He explains that “the old man’s hour had come,” all the while painfully aware of the hours it takes to kill a victim and clean up the scene of the crime.What drives the narrator over the edge is hearing the overwhelming sound of a heartbeat, which he compares to “a low, dull, quick sound, such as a watch makes when enveloped in cotton.” Yet after killing the old man, the narrator says that for “many minutes, the heart beat on.” He repeats his comparison of the heartbeat to a ticking watch as the unrelenting sound drives him to confessto the police. The narrator’s hour has also arrived.2.3Guilt and InnocenceThe guilt of the narrator is a major theme in The Tell-Tale Heart. The story is about a mad person who, after killing a companion for no apparent reason, hears an interminable heartbeat and releases his overwhelming sense of guilt by shouting his confession to the police. Indeed, some early critics saw the story as a straightforward parable about self-betrayal by the criminal’s conscience.The narrator never pretends to be innocent, fully admitting that he has killed the old man because of the victim’s pale blue, film-covered eye which the narrator believes to be a malignant force. The narrator suggests that there are uncontrollable forces which can drive people to commit violent acts. In the end, however, Poe’s skillful writing allows the reader to sympathize with the narrator’s miserable state despite fully recognizing that he is guilty by reason of insanity.III ConclusionAs an outstanding work of Allan Poe, The Tell-Tale Heart makes us to think about the sanity and insanity in the society.Historians note that Poe’s writings emphasizing the dark side of humanity and nature challenged the optimistic and confident spirit of the American people during the nineteenth century. From this work, we can learn the weakness of men and the unique writing styles of Poe.IV Bibliography荒诞中的合理———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剖析小说《泄密的心》,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张牧潇薛梅,王杏娟,简海红,刘海平.英美小说选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微型小说的艺术魅力
——以《阿南》、《威风》为例
中文系 10级对外汉语班 1040404065 张志伟摘要:微型小说的本质特征全都体现在“微”字上,首先,它的篇幅“微”1500字以内,更有百字小说,一分钟小说,袖珍小说之说。

其次,它的内容“微”,以小见大,以微见著。

此外还有“新”,“奇”二字。

一,新。

指的是立意新颖,风格清新。

星新一写作一分钟小说,就极力追求“新”。

二,奇。

指的是结尾要新奇巧妙,出人意料。

微型小说的特点多半在于一个“奇”字。

中外作家的许多优秀作品就常在结尾处使人拍案叫绝。

《阿南》中主角阿南大智如愚,大巧如拙。

《威风》中的结局完全出乎读者意料,读罢有一种让人焕然大悟的感觉。

小说从头至尾都是围绕安德平和徐卫东的见面而写,尤其是安德平是为了展示他的威风而来,然而小说结尾了也没有描写他们见面后的场景,但是谁才是真正的威风却不言而喻。

关键词:人物形象、情节故事、环境特征。

作品的艺术魅力是指艺术作品对鉴赏者的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魅力来源于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同时与鉴赏者的审美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艺术鉴赏能力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只有通过鉴赏者深入、细腻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作品的艺术魅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微型小说虽“小”,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微型小说最突出的地方也无外乎人物、情节、环境,则微型小说的艺术魅力也都通过这三个要素来体现。


龙钢华教授在《"冰山型人物"--谈微篇小说的人物形象特点》中把小小说的人物界定为"冰山型人物",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人物形象特点:一、从形象的选材要求来说,它不求大而全,但求精而尖;二、从形象反映生活的方式来说,它以小见大,由微知著;三,从人物形象与立意的关系来说,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作为一种手段、一个符号来为实现立意目的服务的,换句话说,是意蕴大于形象,单纯而不单薄。

"冰山型人物"的本质特征是,作家为了实现写作意图而载取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以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作家的审美取
向。

从而创造出能给人以认知作用和美感作用的艺术形象。

《阿南》、《威风》里面的阿南和徐卫东同样是两个“冰山型人物”。

小说《阿南》中一开头就是这样一段话“阿南杂货店是市龙岗上段老字号,传至阿南已是第二代。

阿南四十开外,个子不高,常年一张圆圆笑脸,说话时眼睛眯成细缝,全无生意人精明杨。

闲聊谈及日子艰难,他总是不自觉抚摸红鼻子,朗声说:活着,不过图几口饭吃,眨眨眼,什么都过去了。

”这段文字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即从生活中阿南说做生意仅仅只是为了图几口饭吃体现了他大智如愚大巧如拙的生意人形象。

除此之外就是他说自己是三兄弟中最没有出息的,通过对其他两个兄弟的生意状况和最后的结果也体现了“冰山型人物”不求大而全,但求精而尖的形象特点。

小说中阿南的形象只是通过他和其余两个兄弟在生意场上最后结果的就是精而尖的素材,体现了他对待生活平和淡然的形象,即,平平淡淡才是真。

《威风》中徐卫东的形象的塑造更是意蕴大于形象,单纯而不单薄。

《威风》一文中“威风”是通过意蕴来体现的,通过安德平和徐卫东两个人物的对比来告诉读者什么才是威风,什么才是真正的威风。

然而徐卫东威风形象的塑造却是通过两个场景。

一个是文中的“没等徐卫东说完,安德平就挂了电话。

这些年很少有人敢拿他的话不当回事了,可这个徐卫东居然敢这么不给他面子,他很生气。

”为下文安德平亲自去徐卫东真正的威风描写埋下伏笔。

第二个场景是安德平的车子陷在泥坑里用县长的名义以及现金的诱惑都没有叫来帮忙的农民,但是在说出了徐卫东的名字之后过了半个多小时一队农民抗着木块和门板快速赶了过来,见了安德平就说,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是徐老师的同学。

很快大家就把陷在坑里的车子抬了出来,并且用木块、门板在小溪上临时搭起了一座小桥。

这个时候徐卫东这个真正威风的形象才体现出来,他形象的体现给人的感觉是一层一层,逐渐清晰。


小说的情节都有基本的共性,即作品中由人物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所构成的一系列事件。

微型小说与中长篇小说一样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但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滴水折光。

它独特的特点:篇幅短小,情节单一,注意突出人物的某些性格特征;它截取生活中的横断面,并在这个横断面内选取一个闪光
点进行艺术点染,以求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微型小说在情节结构方面有如下特点: 迂回曲折微型小说要在单一的情节和有限的篇幅里,反映复杂的社会内容,就需要在情节上下功夫,从审美角度来说,情节的曲折也是为了适合读者的美感心理要求。

所以,微型小说常常设悬念造疑问,形成跌宕起伏的脉络,打乱读者的思维线索。

微型小说的迂回曲折有以下表现形式: 一波三折。

清代刘熙载提出:“短篇宜行折,不然则味薄。

”又说:“短至绝句,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

在一波三折中,小曲折和大曲折的结合,是常用的手法之一,大曲折紧接着小曲折,小曲折为大曲折服务,大曲折的结果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阿南》、《威风》在情节结构上就颇具匠心。

《阿南》这个微篇小说是一个描写任务的小说,全文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描写不紧不慢地把阿南这个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用很少的篇幅来体现,从而在情节安排上也是紧凑但又不失迂回曲折。

首先通过杂货店来入题,从而对阿南的外貌特征进行了直接描写。

其次通过文中“我”和阿南的交流和相处以及对他大哥二、弟性格的描写渐渐让阿南的形象变得清晰。

《威风》中的情节更是跌宕起伏,细节立身。

文章一开始就是讲路况越来越差了,车子不听地颠簸,颠地安德平直想吐,安德平有点后悔:为什么非要跑几百里山路来看徐卫东?然后有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方法来安排情节。

第二段到第四段就采用了倒叙的方法讲述了安德平车子颠簸的原因,去看徐卫东的原因。

直到第五段才对徐卫东这个人物有一点点间接的描写,但是就算到这里了我们还是对徐卫东没有半点了解,对这些场景的安排都不理解。

然后一直都是通过侧面的细节描写我们才知道徐卫东是一名有理想,服务于乡村教育大学生。

情节可谓是一波三折,最离奇的就是在无形之中就告诉了我们谁才是真的威风。


微型小说的环境描写,依托于具体的景与物的描写。

其形式可分为无景之景、全景之景、特写之景和白描之景四种。

这些形式主要通过借人物的活动来暗示、借情节的跳跃来弹塑、借诗意的笔调来美化等方式实现。

微型小说的成功的环境描写,往往不拘传统,超越自身,可谓颇具匠心和充满活力。

微型小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环境机制,总的来说还是以精取胜,在具体的作品中又各具特色。

在《阿南》一文中是环境描写中的暗示之境。

主要运用了借人物之口
述说环境特征,如文中的“我”则是所借的人物之口,“熟络之后,阿南渐渐无所不谈,而店里经常清冷,声音稍高,回声不断。

”“日前经过杂货店挑了个面包,遍寻不见阿南。

后门敞开着,他躺在后巷帆布椅中酣睡。

地上一堆细米,麻雀叫着啄食,中间夹杂两只斑鸠,咕噜咕噜,沉沉的,却也悠悠而远远的。

”通“我”之口把文中清新的环境展现得很清晰。

《威风》中则是借人物的行为反应环境特征。

人与环境是互动的关系,人的行为可以构成特定的环境,但人也是环境的产物,人得一举一动都与环境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从人物的所作所为中来传达环境信息,不但能写出环境特征,而且往往能揭示作品的主题。

文中路况越来越差,颠地安德平想吐,安德平的有点后悔了这次跑几百里山路去看徐卫东。

“他本来想带一个长长的车队,可山路太难走了,不得已只能让县长等几个人陪着由县长给他带路。

”以及后面安德平的车子陷在泥坑那几个农民的反应更是让谁才是真正的威风不言而喻。

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

参考文献:
[1]龙钢华.小说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