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说专题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西南大学《中国古代小说赏析》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物理学师范年级: 2011级学号: ****************名:***指导老师:**2012年 12月21日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 (3)摘要: (3)关键字: (3)正文 (3)词语来源 (3)先秦两汉 (3)魏晋南北朝 (4)后汉至唐 (4)唐代 (5)宋代 (7)明清时期 (8)后记 (9)参考文献: (9)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简史李生宝222011315231231摘要:中国古代小说,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

在发展初期,是被人们不屑的,然而经过漫漫历史长河的洗涤,慢慢的由萌芽发展到了成熟,无数文人留下了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欣赏。

关键字:先秦神话志人志怪唐传奇宋元的“话本” 章回体正文词语来源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篇》中: ”饰小说以干县令, 其於大达矣! ”这里的“小说”,是指于社会人生无涉的琐屑言谈,与后来的小说概念相去极远。

西汉时的“小说”,形式上与先秦小说稍有差异,内容有所变化,开始涉及社会人生。

东汉时,刘歆在《七略》中首辟“小说家”一类。

随后,班固《汉书•艺文志》据此著录各家人物和其著作,指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这里的小说是指卑微琐屑的言谈, 属於贬义词。

而在现代汉语中,小说一词指的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当今社会中的名著也已经很大程度上被小说一词等同。

下面我就简单的叙述一下小说是怎样由一个简单的表贬义的词语,发展到现在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先秦两汉虽前有神话,一般我们认为先奏两汉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我国先秦至两汉尚未有近似现代小说的文学创作。

我们知道,先秦文史哲不分家,汉代仍不脱这一习惯,因此,先秦两汉出现的神话传奇、寓言故事、传闻轶事以及史传文学,当然不能看成为小说,但它们又在内容和形式上为后世小说创作做了准备,特别是《史记》,对我国的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高考作文范文红楼梦议论文

高考作文范文红楼梦议论文

高考作文范文红楼梦议论文《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然而,长期以来,《红楼梦》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其价值和意义的争议。

我个人认为,《红楼梦》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首先,《红楼梦》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清楚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作者曹雪芹以贾府这个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

在这个家族里,爱情、权力、财富无一不是人们追逐的对象,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是虚假的。

贾府内部充斥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斗争,人们为了争权夺利而不择手段。

而在这个社会背景下,追求真善美的爱情也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幻想。

林黛玉即是贾府中最有才情、最有灵气的女子,但她却因为与贾府众人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而备受排挤。

贾府内部的众多婚姻也充满了虚伪和利益的考量,以至于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爱情也最终无法实现。

这些描写深刻反映了封建时代社会的虚伪和腐败,对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其次,《红楼梦》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压迫女性的不满和思考。

贾府中的众多女性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林黛玉、薛宝钗到迎、探春等,每个女性都有不同的命运和遭遇。

林黛玉作为一个才情出众的女子,却因为性格不合、思想不同而被排挤,最终死于忧伤。

薛宝钗则是一个充满聪明才智的女子,但为了家族利益而被迫结婚,失去了自己的真爱。

这些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压迫,同时也引起人们对于女性地位和权利的思考。

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来说,《红楼梦》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了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并启发了她们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和追求。

最后,《红楼梦》通过对于家庭、亲情的描写,展示了封建家族的衰落和传统价值的崩溃。

贾府这个家族本应是一个封建家庭的楷模,但实际上却充斥着私欲、尔虞我诈。

辛勤耕耘垂范后学——读《中国古代小说考论编》所感

辛勤耕耘垂范后学——读《中国古代小说考论编》所感

苗 怀 明
( 京 大学 , 苏 南 京 2 0 9 ) 南 江 10 3
摘 要 : 中 国古 代 小说 考 论 编》 集 了萧 相 恺 先 生 三 大 方 面 的研 究成 果 : 是 通 俗 小说 研 究 , 水 浒传 》 《 收 一 以《 为起 点 , 逐 步 深入 宋 元 话 本 小 说 、 西 游 记》 其 他 小 说 作 品及 流 派 ; 《 等 二是 对 整 个 古 代 小 说 从 文 献 角度 进 行 一番 梳 理 , 成 果 扎 实 而 厚 其
广东 技术 师 范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 ) 21 0 2年第 3期
J u a fG a g o gP ltc nc Noma iest o r lo u n d n oye h i r lUnv ri n y No3,01 . 2 2
辛勤耕 耘
垂范后学
读《 中国古代 小说 考论编》 所感
成 为不 容质疑的权威观点 。但 这种观点 难 以解 释作 品 中
的诸 多现 象 。对 此 , 相恺 先 生 与 欧 阳健 先 生 在 认 真 解 读 萧
良机。之所 以这样说 , 因为这些论文都经过作者本人的 是 细心斟酌 , 既能代 表其 学术 成就 , 也能体 现其治 学特色 ,
反 映 了 作 者 对 个 人 学 术 历 程 的一 种 梳 理 和 总 结 。对 后 学
元话本小说 、 西游记》等其他 小说作 品及流派 进行了更 《 《 对才子佳人小说问题的思考》 等论 文 即属此类研究 。
后者 同样反映 了 2 0世 纪 8 O年 代 古 代 小 说 研 究 的 新 变 . 就 是 从 最 为 基 本 的 资 料 工 作 人 手 , 研 究 的 新 突 破 那 为 奠 定 坚 实 的文 献 基 础 。这 是 研 究 取 得 突 破 的重 要 前 提 , 也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

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混类”现象探析——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中心章回小说;神魔小说;混类现象白话章回小说创作中混类现象极为突出。

所谓混类,是指某类小说的创作者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间杂糅了其它小说类型的某些特点。

这种混类现象的存在,同小说类型内部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制于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和接受者审美取向,尤其后者的影响,至为关键。

中国白话章回小说创作中的混类现象十分严重。

所谓混类,是指某类小说的创作者在创作中自觉不自觉间杂揉了其它小说类型的某些特点(往往一种小说类型的发展,愈到后期混类现象愈为明显)。

这种杂揉,一方面指创作素材的选择上,杂取种种;一方面是手法上,多方借鉴。

混类现象的出现,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但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它极大地模糊(乃至泯灭)了小说的类型特征,使小说类型独特的美学风貌丧失殆尽,把创作推向绝境。

同时也使相当一部分作品不得不面临无法确切归类的尴尬。

造成这种混类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小说类型发展内在规律的影响,也有创作者主观因素的制约,当然,至为关键的还有接受者的影响,即受众的接受心理,“时尚”的审美趣味的影响。

本文试以明清神魔小说为例,对此加以剖析。

一说起中国白话章回小说,我们不得不追溯到宋元说话。

因为宋元话本的出现,为白话章回小说体制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已成学界共识。

北宋以来,伴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文艺火爆异常,说话伎艺空前发展。

关于“说话”的记载较多,其中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出现较早,颇具代表性。

其“瓦舍众伎”条云: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

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

说经,谓演说佛书。

说参请,为宾主参禅悟道等事。

讲史书,讲说前代史书文传,兴废争战之事。

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项刻间提破。

后来吴自牧《梦粱录护小说讲经史”所记与此大同小异。

关于宋元说话四家的分法,迄无定论,但其中,小说、讲史、说经三家,一般已无异议。

小说论文

小说论文

论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摘要 :“小说”一词来源于《庄子》,这种带有故事性的说理被庄子认为不可取,小说即小道理之意,事实上,这是小说的本意和本源。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类似于讲故事 ,不够严肃 ,是一种地位稍卑下的文体。

到了南北朝及隋唐 ,小说创作还是以猎奇的志人、志怪为主 ,内容大多脱离日常生活 ,语言以文言为主 ,比较晦涩。

到了宋元时期 ,小说开始兴盛 ,这一文体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出现了诸多小说家 ,小说语言也逐渐走向白话文。

之后的明清二朝则是小说的鼎盛时期 ,小说创作蔚为大观 ,此时出现了如《西游记》、《红楼梦》等传世名作。

中国古代小说孕育于先秦时期的远古神话.经历了汉魏六朝杂史、志怪志人的成长,唐传奇的成熟.宋明话本、拟话本的发展壮大,最后在明清章回小说中展示出辉煌。

关键词 :概念来源、文体、发展过程作为四大文学体裁的小说,它没有诗歌的高雅,没有散文的韵味,没有戏剧的复杂,然而它却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

在今天已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网络小说,奇幻小说等等的兴起,给小说带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然而随着新派小说的兴起,古典小说却逐渐被人们遗忘,而中国小说之发展历程,需要更多人们去关注。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严谨的笔墨写出了中国古代小说曲折的发展趋势,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小说的主体是故事,虚构性是它的本质,新奇是它的防腐剂,通过故事反应组综合创作思想是它继续发展下去的动力。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几千年曲折漫长的发展,才逐渐有了后来辉煌的成就,它比诗歌散文晚熟,略早于戏曲。

古代小说坎坷的发展,它强大的生命力终于使得它有了成就辉煌的那一天。

中国小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时期 :萌芽期、童年期、成熟期、发展转折期、高潮期一、上古到先秦两汉时期-------萌芽期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

红楼梦论文

红楼梦论文

红楼梦论文以下是一个关于《红楼梦》的论文题目及其概述:论题:《红楼梦》中的爱情观研究概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

本论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的爱情观念,分析人物关系、情感表达以及爱情的社会背景等方面,展示小说对于情爱的独特见解。

论题:官场与情场:《红楼梦》中的社会现实主义思想概述:《红楼梦》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关于社会现实主义的作品。

本论文将分析小说中的官场和情场两个主题,探讨小说对于社会阶级、权力斗争和人际关系等现实问题的深刻揭示,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和启示。

论题:形象塑造与文学意义:《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概述:《红楼梦》描绘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展示了不同性格、背景和命运的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生活和奋斗。

本论文将分析小说中的几个主要女性人物,探讨她们的塑造方式、命运安排以及对于女性地位、婚姻制度和个人命运的反思,揭示出小说对于女性议题的重要意义。

论题:典籍与现实:《红楼梦》中的文化与文学意涵概述:《红楼梦》是一部以典籍为背景的小说,融入了许多古代典籍中的文化元素和思想精华。

本论文将分析小说中的典故、诗词以及对于古代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引用和拓展,探讨小说对于文学创作与文化继承的重要意义。

论题:世俗与超脱:《红楼梦》中的人生观哲学概述:《红楼梦》通过对贾宝玉一家的故事描摹,展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于生命、命运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本论文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命运、社会伦理观念以及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在探讨中阐述小说对于人生观和哲学思考的洞见。

以上是关于《红楼梦》的几个论文题目及其概述,希望能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具体论文内容可以根据论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发挥。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文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文

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以文喻史,以旨达志学院:人文学院专业:中文(编辑与出版)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学生姓名:方磊学号:指导教师:罗立群2016 年 6 月 20 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以文喻史,以旨达志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的小说,通过描述或刻画故事情节和环境,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进而来反应社会现象和作者或写作者的心中所感。

通过本学期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而那时还只是一个简答的幼雏时期,历经朝代的变迁,更迭,和人类思想的进步,婴儿时期的小说体裁也在逐步完善并愈发成熟。

而在我看来,小说与其它文学体裁的基本不同之处分别体现在,首先,它的语言较诗歌,散文来讲,更加平实,普通,浅显易懂,但是较话剧而言,又更加普通容易接受。

另外,小说与诗歌相比较起来,描述的更加具体,而且一定会有核心事件,同时,它描述的东西也更加全面,完整,而与形散意不散的散文相比,小说又更加充实,完全。

总之一句话,小说这样的文学体裁极其大众化,可接受化。

不需要过多的文学功底或文化素养,适合社会各阶人群去阅读,同时,还会给人以发人深思的思考。

本学期,我们这门课重点学习了古代不同阶段,不同朝代,各个时期所具备代表性的小说。

在从先秦时期的小说开始读起,到明清甚至是近代小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发展过程,实则也是历史的推移脚步,不同时期的文章,它的语言特点,描写手法,往往会折射出同时期的社会的风气,人们的心理感受,而其中作者所期待的所希望读者读到的情感,往往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基层人民的生活情况。

这次,我打算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小说的发展过程,来研究小说的发展所折射的历史变迁过程。

一. 秦汉时期—小说问世华夏文明起源于夏商周时期,传说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夏朝,中华大地首次出现了文字——甲骨文。

有文字寓意着文明的产生,文明实际上就是指人类有自己的独立的区别于动物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水浒传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水浒传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

《水浒传研究性学习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水浒传研究性研究论文5篇范文[修改版]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瑰宝,是一部描写宋朝英雄豪杰的长篇小说。

本文将介绍五篇研究性研究论文范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水浒传这部作品。

1.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这篇论文探讨了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提供了对于这些形象的深入分析。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生活状况的思考。

论文中包括对于林冲妻子潘金莲、晁盖的妻子李瓶儿等角色的分析,揭示了她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对于男性权力的抗争方式。

2. 《水浒传中的武将形象研究》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了水浒传中的武将形象,包括林冲、宋江等角色。

通过对于这些武将在作品中的描写和行动的剖析,论文揭示了作者对于勇敢和荣誉的理解。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这些武将形象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3. 《水浒传中的社会问题揭示》这篇论文以水浒传中的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包括贫富差距、地方官员腐败等。

通过对作品中描述的社会问题的分析,论文揭示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反思。

同时,论文也探讨了这些社会问题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影响。

4. 《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对比研究》这篇论文通过对水浒传中的不同英雄形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他们的相似之处以及不同之处。

论文主要包括宋江与林冲的比较、晁盖与李逵的对比等。

通过对英雄形象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对于英雄的定义以及人物形象的多样性。

5. 《水浒传中的爱情题材分析》这篇论文主要探讨了水浒传中的爱情题材,包括林冲和孙二娘的故事,以及其他一些角色之间的情感关系。

论文通过对这些爱情故事的分析,揭示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态度和观点,同时也探讨了爱情在整个作品中的作用和影响。

以上是五篇研究性学习论文范文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为研究水浒传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水浒传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通过研究来深入了解和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婴宁人物形象浅析《聊斋志异》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把《聊斋志异》比作我国文言小说之桂冠,《婴宁》则是这项璀璨桂冠上的明珠。

《聊斋志异》所塑造的流光溢彩的绝妙女子当中,婴宁以其真、纯、自然之美卓然独立……”具体谁说的暂时还考证不出来,但是对于这样的评价,确实有过之而无不及。

婴宁敢说敢笑天真烂漫,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一扫封建闺阁女子形象。

笑声塑性格,鲜花配美人。

小说开头“笑容可掬,拈梅花一枝”、“ 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点出了婴宁的“爱花、爱笑”的两个性格特征。

首先,婴宁的笑千姿百态、不拘礼节。

为了突出婴宁的独特个性,作品极少雷同地写出她千姿百态的笑:含笑、隐笑、嗤笑、复笑、狂笑、大笑、憨笑、浓笑、忍笑……
这种种笑声,时时处处都有:郊游时、会客时、拜见婆婆时、捉弄西邻之子时、走路时站着时、坐着时、下树时……
这种笑声可解忧——“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可去苦——“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可博人爱——“邻女少妇,争承迎之”;可增其媚——“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

这笑声由远及进,极有层次地描写,使人觉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将出来会见王子服时“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到门口时“嗤嗤笑不已”、进门后“犹掩其口,笑不可遏”、被老媪斥责后“忍笑而立”、当王子服问“妹子年几何矣?” 后,婴宁再也忍不住“复笑,不可仰视”。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每一个故事,都隐喻着深沉的含义。

婴宁,其父是人,其母是狐,这种身份的交代,其实也就注定了婴宁的笑声必定不会陪伴我们从故事的开场到结尾。

在山中生活的婴宁,嬉笑于“乱石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的世外桃源之地,无尘世浊俗所累,她的笑声如铃般宛转,她的性情,如泉水般清澈,因此才有故事中最经典的那段问答。

王生拿出上元节游园时婴宁遗落地下的那枝早已枯了的梅花给她看,婴宁接过来,问:
“花已枯萎,你留着它做什么?”
“这是上元节那天妹妹所丢下的,所以存着。


“存着这个有什么意思?”
“表示相爱,不能忘记。

自从上元节一别,我看到这枝花便会想起妹妹你。


“这个很好办,你若喜欢,等你回去时,将园子里的花摘一大捆送给你带回去。


“妹妹你怎么就这么痴傻不懂呢?我爱的不是这花,是拈花的人。


“我们是亲戚,说什么爱不爱的呢。


“我说的爱不是亲戚之间的爱,是男女之间的夫妻之情。


“这有什么不同吗?”
“夫妻之爱,晚上是要睡在一起的。


“我不惯与生人睡。


相信每位读者读至此段,必定会开怀大笑。

婴宁一句“我不惯与生人睡”,应是整部聊斋中最纯洁的话语吧。

在为王生郁闷的同时,不禁会被婴宁的纯自然性痴憨至极的语言所倾倒。

试将这段对话搬至现代,只怕是要被人骂的。

而心处尘世之外的婴宁,爱花,爱笑,她将最纯最美的性情展现给我们,在她的笑声中,暂且忘却辗转尘世的累。

其次,“爱花”是婴宁另外一个突出的特性。

她无论在哪里哪里就是花的世界:“遗花地上、拈梅花遥望谷底丛花乱树、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窗外海棠枝朵,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者”。

从这里可以看出,花是婴宁生活的一部分,她爱花着象征着她的心灵美。

婴宁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性格上具有“亦憨亦黠”的特点,作者写狐目的是为了写人。

婴宁是人和狐的和身。

在她的身上既有人性,也有狐性,因为她与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感情丰富:时而大笑,时而哀哭,时而憨语,时而伤感,时而任性。

她比谁都勤劳,她比谁都孝顺。

作者这样对美的构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美的渴望、美的向往和颂歌。

婴宁的形象,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

既天真又狡猾。

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是婴宁的真处。

婴宁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笑声动摇一切封建礼教的束缚。

值得注意是婴宁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的。

这悲啼是我们了解婴宁性格复杂的原因,认识婴宁天真狡黠之间关系的钥匙。

我们容易被婴宁的笑声所迷惑,她不仅是个天真娇憨的姑娘,更是深沉早熟的姑娘。

笑是她试探人生、应付生活、取得胜利的手段。

她自己解释由笑转为零涕时说:“曩以相从日浅,言之恐致骇怪。

今日察姑及郎,皆过爱无有异心。

直告恐无妨乎?妾本狐产。

母临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

妾又无兄弟,所恃者惟君。

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合厝之。

九泉辄为悼恨。

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她对至亲又兼阿婆的老人,甚至对同床共枕的情人尚如此不肯轻易袒露,尚必待仔细审查后方倾诉内心的愿望,婴宁的心灵是何等的深沉,何等的细致,又何等的善于控制。

这也可见当时封建社会摧残人性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这正是其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婴宁天真狡黠的出发点。

她有意遗花地上,引起王子服的相思,在王子服面前,明骂似贼、却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老母”------这一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真是黠得无与伦比。

婴宁是当时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影子,表现了当时人们反对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束缚,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正是婴宁形象的光辉所在,也正是《婴宁》这颗明珠的夺目之处。

《聊斋志异》是在当时高压的文化政策下,为了避祸,采取谈狐论鬼的形式,曲折地影射了清初的社会现状,广阔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生活风俗、人们心理。

其中大多数作品,表现了人民群众关于爱情、婚姻、友谊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

从而寄托作者对这样的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批判。

这类作品往往以女性为主人公,《婴宁》就是这样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先着重描写一些表面现象和假象,引起读者的思考,最后才显露出人物的全貌和本质,从而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关于婴宁的憨和痴,可以作以下几种解释:第一,婴宁确实像一块白玉那样纯洁无瑕,她的性格自然有天真烂漫的一个方面,特别是爱花和爱笑,乃是她的美好心灵的一种表现。

第二,婴宁的憨和痴有时候是半真半假,这样做的目的,乃是与自己所爱的人善意地开个玩笑。

例如王子服向她表示爱慕,她装不懂,故意惹得王子服着急,她还把王子服的话告诉秦氏老人,其实她知道老人耳朵聋,听不见,她纯粹是为了使王子服受窘才泄露王子服私下说的话。

可见婴宁的性格还有开朗、活泼、顽皮的一个方面。

第三,憨和痴对婴宁来说也是一种保护色,她刚到王子服家的时候,不宜和盘托出自己的来历,以免引起别人不必要的惊慌和疑虑。

于是她用憨笑来把自己内心的辛酸悲苦暂时遮掩起来,一直到最后才转笑为哭,露出自己的真实面目。

可见婴宁很深沉,富有心机,办事能掌握分寸,绝不会出现漏洞。

这代表了她性格中成熟的一个方面。

总而言之,婴宁一身兼备多种美好的品德,她受到了广大读者由衷的喜爱,是蒲松龄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典型之一。

《聊斋志异》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有许许多多狐鬼与人恋爱的美丽故事。

这类作品往往以女性为主人公,表现了人民群众关于爱情、婚姻、友谊和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

每个故事都写得十分动人。

女性作为这些小说中的主要形象,她们在爱情生活中大多采取主动的姿态,或憨直任性,或狡黠多智,或娇弱温柔,但大抵都富有生气,
敢于追求幸福的生活和感情的满足,少受人间礼教的拘束。

像狐女婴宁,永远天真地笑个不停,嬉闹玩耍,绝无顾忌,丝毫未曾受到人间文明法则的污染。

作者能以丰富的想象力建构离奇的情节,同时又善于在这种离奇的情节中进行细致的、富有生活真实感的描绘,塑造生动活泼、人情味浓厚的艺术形象,使人沉浸于小说所虚构的恍惚迷离的场景与气氛中。

小说的叙事语言是一种简洁而优雅的文言,而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虽亦以文言为主,但较为浅显,有时还巧妙地融入白话成分,既不破坏总体的语言风格,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通常文言小说的对话难以摹写人物神情声口的毛病。

读《婴宁》时,看婴宁笑,会不自觉想到黛玉之泪,同样是最真的性情,同样是不容于世。

读蒲松龄先生的聊斋,读时常有绝望的心情。

我们总是不遗余力地追求最美,追求最真,追求最爱,然而奔波了一生之后,回首来看,竟是什么也没有得到。

单个的人始终是如此渺小。

尽管内心在呼喊在嚎叫在挣扎,终究是敌不过迎面滚滚而来的尘土,什么也改变不了,只能带着偶尔袭来的一点痛苦,挣扎着适应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