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类比破解文言文特殊句式

合集下载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在文言文阅读中,推断文言实词的常用方法,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一、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来推断。

见相当于第一人称代词我,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其实,在《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见也是这种用法。

二、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势拔五岳掩赤城。

我们可以联系成语出类拔萃,其中的拔(超出)是我们平时较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句中拔的词义了。

再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三、成分分析法根据词语在文中的语法位置、功能、作用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例如,法天道,顺人心(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法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效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翻译实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份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1. 判断句: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者,……也。

(……是……)
-乃……(是)
-即……(就是)
-非……也。

(不是)
-是故……
-为……所……
2. 倒装句: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动宾倒装等。

3. 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一个或两个部分,这种句子叫做省略句。

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和分句省略。

4. 被动句:是受事者接受动作的句子,动词本身不一定有标志,但主语一定是受事者,而且可以有表示被动的标志来提示。

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见……于……(表被动)、……为……(表被动)、受……于……(表被动)、……被……(表被动)。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各题型梳理及答题技巧解析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更多单句组成的复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使用非常广泛。

并列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句子2。

”两个句子之间用“,”相连。

例如:诸侯并举,进逼秦境。

天地肆春,百草各秀。

2. 连接句连接句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单句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复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连接句也是一种常见句式。

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于是)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或“于是”相连。

例如:君子好学,必进于师。

——《论语·为政》优游自在,不求闲静。

——《庄子·逍遥游》3. 并列连接句并列连接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连词来连接各个句子。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也非常常见。

并列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连词(如而、亦、且等),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连词相连。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不我與,君亦不我與,豈不怨嗟!”(不但天不帮我,君主也不帮我,我怎能不悲伤!)《论语·卫灵公》:“不忠信,人不任也。

”(如果不忠实,就不会受到人们信任。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主谓语序颠倒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广泛。

它具有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的作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

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如是、曰、曰是等)+主语+宾语/状语”。

例如:《楚辞·离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庄子·逍遥游》:“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至人知无为之有为,不言之有言,无为而有为,矛盾而并存。

”5. 并列倒装句并列倒装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倒装句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但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并列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宾语1+主语1,连词+谓语动词+宾语2+主语2。

”例如:《庄子·逍遥游》:“肆意而无忧,安而不忘,随时而变古,能因事而制宜。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以及一些常见的固定用法。

这是翻译文言文的重点,凡被翻译的文句中有这些句式和用法,根本上都是要作为得分点考查的,必须牢牢掌握。

不但要记住一定量的常见句式、用法,而且要死死记住它们的对照翻译。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认判断的句子。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方: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那么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那么〞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方:1.用“……,……者也〞表判断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高考文言文实词联想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实词联想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实词联想推断法联想推断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联系教材,联想成语,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推断练习】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鄙粗俗联想”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把........当作边境)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词义为友好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词义为认为........奇异4、阮籍与浑为友。

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

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

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联系《逍遥游》中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词义为往,到5、我,孙叔敖子也。

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联系《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词义为嘱咐6、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05年辽宁卷)联想家喻户晓、不言而喻喻明白7、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薄靠近8、敌见,惊退。

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遂投城遁走。

(2004辽宁卷)联想投笔从戎投,扔掉,舍弃9、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

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

(2006年高考湖北卷)联想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徒只是10、二年正月,泽至开德,以孤军进,都统陈淬言敌方炽,未可轻举,泽怒,欲斩之,诸将乞贷淬,使得效死。

泽命淬进兵,遇金人,败之。

《宋史》联想严惩不贷〖解释〗惩处罚;贷宽容。

严厉惩罚,绝不宽恕。

贷宽恕、宽免。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

详细分析如下:一、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又如: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2.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

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

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之少年)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之人马甚众)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想类比破解文言文特殊句式
作者:张杰媛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23期
文言文特殊句式是中学语文教与学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考的考查内容。

运用联想类比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消除陌生感和畏难心理。

激发兴趣,探索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一、联想类比当代仍然使用的成语
如今使用的熟语特别是成语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成语中保留有许多古汉语的特殊句式。

成语有约定俗成、言简意赅等特点,学生有一定的成语基础知识,通过分析成语来掌握文言特殊句式,不失为一条捷径。

如,“时不我待”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唯利是图、惟命是从”也是宾语前置,“相濡以沫”是状语后置。

接触到一种文言特殊句式,就举一个包含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通过比较点拨,易为学生所理解。

学习苏询《六国论》一课,讲到“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时,引用成语“三令五申”来比较。

“二败而三胜”是数词作补语前置,数词“二”“三”做动词“败”和“胜”的补语,放在动词前,意为“败二胜三”(战败了两次,战胜了三次)。

而“三令五申”中数词“三”“五”做动词“令”和“申”的补语,放在动词前,意为“令三申五”(命令了三次,告诫了五次)。

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有“请其矢,盛以锦囊”一句,可以列举成语“持之以恒”“嗤之以鼻”等。

“盛(之)以锦囊”省略了动词“盛”的宾语“之”,它还是状语后置结构,应为“以锦囊盛(之)”。

而“持之以恒”应为“以恒持之”,即“有恒心地坚持下去”;同理,“嗤之以鼻”应为“以鼻嗤之”,即“用鼻子发出轻蔑的笑声”。

这样类比,学生就容易懂了。

二、联想类比现代文学作品的语言
课本中的现代文有一些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不同的句子,在教学中,可以援引这些例句来和文言特殊句式进行比照。

学习苏轼《赤壁赋》中的“渺渺兮予怀”和《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二句,讲谓语前置句时,从史铁生《我与地坛》等文章中找类似用法的句子来对照。

《我与地坛》开头有一段描写:“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这段话作者有意采用了主谓倒装语序,来突出地坛的剥蚀状、淡褪状、坍圮状、散落状,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和荒芜衰败。

这样再让学生理解上述两个文言特殊例句,就会变得容易。

上述两句都是谓语前置,为了突出强调谓语。

“渺渺兮予怀”突出强调“我心绪渺远、想得很多”之阔远,“宜乎百姓之谓我爱
也”突出强调“老百姓认为我吝啬是应该的”之程度。

这种比较教学方法,可以消除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陌生感和惧怕心理,调动学习兴趣。

三、联想类比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
常见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倒装、省略等,在流行歌曲歌词中都能找到类似的例证。

教师可先找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从中找出符合文言特殊句式特点的句子备用。

借助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来进行文言特殊句式的教学。

联想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和毛阿敏《历史的天空》中的“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这些谓语前置句,那么,上述《赤壁赋》中的“渺渺兮予怀”和《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也都是谓语前置句,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歌手林俊杰演唱的《冻结》中的一句歌词:你的项链在我身边发光在我胸前。

其中“你的项链发光在我胸前”,应该理解为“你的项链在我胸前发光”,这样的句子就叫做状语后置。

类比可知,《烛之武退秦师》文中“秦军函陵,晋军氾南”,就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

教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教师可以尝试引入流行歌曲的歌词,“寓教于乐”,增强文言特殊句式的教学效果。

四、联想类比中学英语的语法知识
中学生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不甚明了,弄不懂“主、谓、宾、定、状、补”很普遍,但是对英语语法知识掌握得较好。

在文言特殊句式教学中,可以“洋为中用”,引进英语句型来与之类比也很有效。

以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句为例,学习《鸿门宴》中“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时,先请学生在黑板上把“他们在花园里读书”一句翻译成英文,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句型,划出句子成分。

翻译成英语是:They(主语) are reading(谓语) in the garden(状语);直译成中文是:他们(主语)读书(谓语)在花园里(状语);再按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应调整为:他们(主语)在花园里(状语)读书(谓语)。

通过比较,发现在英语中语序是“主语+谓语+状语”,在现代汉语中,语序是“主语+状语+谓语”,“状语”在“谓语”前。

而英语中“主语+谓语+状语”的句型结构,和文言文中状语后置句型一样。

在此基础上,分析“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的句式特点,就水到渠成了。

将军(主语)战(谓语)河北(状语),臣(主语)战(谓语)河南(状语)。

直译为:将军(主语)作战(谓语)在黄河以北(状语),我作战(谓语)在黄河以南(状语)。

意译为:将军(主语)在黄河以北(状语)作战(谓语),我(主语)在黄河以南(状语)作战(谓语)。

古汉语中语序是“主语+谓语+状语”,这与英语的句型结构一致,而现代汉语中语序是“主语+状语+谓语”。

状语在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中在谓语的前后位置正好相反,按照现代汉语语法顺序看,它是倒置的。

这种古汉语中状语位置在谓语后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就叫状语后置。

在开始接触时,其它如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倒装句,都可采用类似方法。

直观简便,能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参与感强,记忆深刻,理解得透彻,掌握得牢固,事半而功倍。

回归当代生活,运用联想类比的方法,交给学生一把阅读文言文的钥匙。

文言文特殊句式,将不再成为学习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