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文答案和译文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宋初古文》附答案及译文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宋初古文》附答案及译文

【内蒙古包头市】二、(一)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10分)宋初古文往岁士人多尚.对偶为文,穆修、张景辈始为平文①,当时谓之“古文”。

穆、张尝同造.朝,待旦于东华门外。

方论文次,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

穆修曰:“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

”张景曰:“有犬死奔马之下。

”时文体新变,二人之语皆拙涩,当时已谓之工,传之至今。

【注释】①穆修、张景:北宋初年人,提倡散文,对后来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欧阳修等都有影响。

平文:即散文,是区别于当时骈体文的一种文体。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⑴往岁士人多尚.对偶为文()⑵穆、张尝同造.朝()9.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⑴适见有奔马践死一犬。

⑵二人各记其事,以较工拙。

10.穆、张二人描述“逸马毙犬”的用语,后人认为“拙涩”,为何当时“谓之工”?(2分)11.穆、张二人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2分)【答案】8.(2分)⑴祟尚⑵到……去9.(4分)⑴(他们)恰好看到有一匹奔跑的马踏死一条狗。

⑵两人各自记述这件事情,来比较谁写得好谁写得差。

10.(2分)因为当时文体新变,可供参照的范例少,人们的评价标准还不够高。

11.(2分)珍惜时间,在上朝之前的空暇还在探讨写作问题。

关注生活。

把生活看作写作的源头活水。

【参考译文】往年士人大都崇尚对偶的骈体文,穆修、张景等人始提倡散文,当时称之为“古文”。

穆、张曾一同参加朝会,在东华门外等待天亮。

正讨论古文章法,恰好看到有一匹奔马踏死了一条犬,二人于是相约各描述其事,以比较各自的工拙。

穆修说:“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

”张景说:“有犬死奔马之下。

”其时文体刚开始发生变化,二人之语都朴拙硬涩,而当时已认为精工,故流传至今。

中国经典古文50篇原文、译文值得一生阅读

中国经典古文50篇原文、译文值得一生阅读

中国经典古文50篇原文、译文值得一生阅读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81-19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81-190)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181-190)181.★★饶州神童【原文】饶州自元丰①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②争慕之。

小儿不问如何,粗③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④,以竹篮坐之木杪⑤,绝其视听。

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

中间此科⑥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

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

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注释】①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俚俗:民间。

③粗:大概。

④五经:指儒家推崇的五本经典著作。

⑤杪(miǎo):树梢。

⑥此科:指专考幼童背诵经书的“神童科”。

【译文】饶州从元丰末年时,有个叫朱天锡的小孩儿凭借神童得到了一个官位,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

小孩不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让他们专心读书)。

教书的人预先就商量好价钱,教完一种经书,就给他们一些钱,白天黑夜(让这些小孩)苦读。

在这期间,神童科被废除了好长时间,政治和谐后又重新逐渐恢复,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

民间就流传饶州出神童。

然而许多小孩不是读书的料,苦读到死的孩子,比起考中的孩子要多得多。

【阅读训练】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慕(2)绝(3)终(4)中2.翻译(1)昼夜苦之。

(2)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3.对于文中提到的培养神童的做法,你如何看待?【参考答案】1.(1)爱慕、羡慕(2)断、切断、断绝(3)终了、完毕、结束(4)指考中做官3.文中培养儿童的做法是揠苗助长,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实在是危害极大。

182.★★烛邹亡鸟景公好弋①,使烛邹②主鸟而亡之。

公怒,召吏杀之。

晏子日:“烛邹有罪三,请数③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课外古文

课外古文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

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

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

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庄宗喜欢打猎。

一次去中牟县打猎时,庄宗的马践踏了百姓种的田地。

中牟的县令非常急切的挡住了庄宗的坐骑,向庄宗进谏,为百姓请求不要践踏庄稼,庄宗很生气,呵斥县令让他走开,想要马上杀了他。

乐工敬新磨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就率领乐工们跑着去追赶县令,把他捉拿到庄宗的马前,责备他说:“你当县令,难道不知道我们皇上喜欢打猎吗?为什么还要让老百姓种庄稼来交纳赋税呢?为什么不使你的百姓饿着肚子交出这块土地,来供我们的皇帝纵情打猎呢?你犯的罪该判死刑!”于是上前请庄宗赶快行刑,众乐工也随之共同附和。

庄宗大笑,县令因此得以免罪而离去。

原文: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余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便激起冲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喜欢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徘徊.为此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西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是为了让后来的人知道.原文: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前辈勤学》附答案及译文(1)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前辈勤学》附答案及译文(1)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前辈勤学》附答案及译文(1)一、文章概述《前辈勤学》是唐朝文学家、书法家韩愈撰写的一篇文言文。

这篇文章以韩愈笃学的精神为主题,表现了重视学问、努力钻研的人才能成为前辈的思想观点。

二、文章阅读与点评1. “人之所以为人,莫大于立志好学,进而勤于读书。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这一段话表明了学习、勤奋对于成为优秀人才的重要性。

韩愈认为人在立志好学后,要注重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2. “余常自比于箕山之材,城隍之器,未免诬陋,既不能凭其天资自至,又无以辅佐之。

”文章中,韩愈自谦,并认为自己的才能并不足以独当一面,需要不断努力学习,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

3. “唯勤学之事,不管选师与否,取书而读,读而思,思而问,问而学,无难事者。

”韩愈强调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勤奋学习,取材自己所需,学习自己所学,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事情。

4. “而大抵舍我其谁,取夫诸葛武侯北面听命之句,充首席,则常恐妄加尊荣,自取失不亦悔乎?”文章中,韩愈提到了诸葛亮的故事,表达了一个人不应过分自信、贪图荣誉,而应该不断努力、谦虚学习。

三、文章翻译1. “人之所以为人,莫大于立志好学,进而勤于读书。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学习和进步的能力。

只有立志好学,勤于读书才能有所进步。

在读书时,应该循序渐进,反复读书,并且对所读的内容认真思考。

2. “余常自比于箕山之材,城隍之器,未免诬陋,既不能凭其天资自至,又无以辅佐之。

”我常常与箕山之材、城隍之器自比,虽然这可能有些夸大其词,但是我意识到我的才能远不足以独当一面,因此我需要不断努力学习,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

3. “唯勤学之事,不管选师与否,取书而读,读而思,思而问,问而学,无难事者。

”勤奋学习是最为重要的。

无论是否拥有导师,只要通过取书读书,读后思考,有疑问的提问,问得到了问题的答案,不会有任何难事。

八下复习课外文言文翻译

八下复习课外文言文翻译

八下复习课外文言文翻译第一篇:八下复习课外文言文翻译八下课外文言文翻译1、《右溪记》原文及翻译2、齐田氏祖于庭,3、王曰:“寡人忧国爱民,4、饶州路大饥米价翔踊原文及翻译5、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原文及翻译6、石渠记7、业不知书,忠烈武勇8、游江9、范仲淹罢宴的翻译10、《右溪记》原文及翻译11、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12、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13、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14、小石城山记15、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16、观第五泄记17、六一居士初谪滁山原文及翻译18、苏秦刺股的原文+翻译19、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原文及翻译: 20、德佑初,江上报急,1、《右溪记》原文及翻译原文: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休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解读: 右溪是道州城西的一条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以致默默无闻.元结任道州刺史时对它进行了一番修葺.并刻石铭文.取名右溪.这篇精美的散文着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美景.并记叙了对它整修的经过.行文流畅简洁.文笔隽永淡雅.风格纯真自然.状物记事.层次分明.仅仅用140个字.就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绘得清清楚楚.译文:在道州城西边一百余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汇入营溪.溪水两岸.全都是怪石.它们倾斜嵌叠.回旋盘曲.姿态奇特.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便激起冲天的浪花和股股洄流.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居住的,如果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市民游览的胜地.喜欢清静者休憩的园林.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的治所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我在溪水边徘徊.为此惋惜!于是进行疏导开通.清除掉杂乱的草木.建造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西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是为了让后来的人知道.作者: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天宝十二年(753)举进士.曾任山南西道节度参谋.水部员外郎.道州刺史等官职.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间.曾两度上书.请求蠲免百姓租税.深受道州人民的爱戴.其诗文大部分都能反映政治现实和社会矛盾.文风质朴.清淡简洁.纯真自然.明人辑有.注释:①道州:州名.唐时属江南西道.治所在今湖南省道县.②营溪:河流名.发源于今湖南省宁远县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县西入湘水.③攲(qí)嵌盘屈:倾斜嵌叠.曲折盘旋的样子.④休木:休.美好.⑤阴:树荫.荫:遮盖.⑥逸民退士:退居山林的隐士.⑦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指有居民的地方.⑧静者:喜欢清静的人.⑨置州已来:成为州的治所以来.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营州.后改为道州.已.通[以“.⑩香草:芬香的花草.2、【原文】齐田氏祖于庭①,食客千人。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 久阔①不复来, 广问其故, 答曰: “前在坐, 蒙赐酒, 方欲饮, 见杯中有蛇, 意甚恶之, 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 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 谓客日: “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客豁然意解, 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 久别不见。

②河南: 郡名, 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 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 角弓, 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 久治不愈的病。

疴, 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 分别很久不见再来, 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 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 承蒙你给我酒喝, 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 看见杯中有一条蛇, 心里十分恶心, 喝了那杯酒后, 就得了重病。

”当时, 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 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 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 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 朋友心情豁然开朗, 疑团突然解开, 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 广问其故故:2、既饮而疾疾: 沉疴顿愈愈: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乐广再次招待, 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 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初竖执之, 不可入, 横执之, 亦不可入, 计②无所出。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二)(一)阅读第一段文言文,回答1~4题。

(12分)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阳修、苏洵、曾巩、陈亮、陆游诸公文集。

每读一篇,心悸口呿①,自以为未尝识字。

然性不耐静,读末终帙②,已呼累马③,促诸年少出游,获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归而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④自监。

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

婢不如命者,罚治之。

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微意,或有一二悟解处,则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学惟吾与袁伯业⑤。

”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节选自《答王以明》,作者袁宏道,有改动)【注释】①口呿(q ū):张开口合不拢,形然受到震惊。

②帙(zh ì):卷。

③累马:牵马,备马。

④婢:使女,女仆。

⑤袁伯业:袁绍的从兄袁遗,字伯业。

1.下面与文中“古人微意”一句中的“意”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B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C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 .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 2.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归 而 自 责 顽 钝 如 此 当 何 所 成 乃 以 一 婢 自 监4.文章结尾说“当知读书亦是难事”你认为作者须克服哪些难事?(4分)(二)阅读第二段文言文,回答5~8题。

(12分)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彼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然则,人岂有勇者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节选自苏洵《谏论》) 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且告之曰(将要)B .跳而越者与千金(给予)C .顾见猛虎(回头)D .而越之如康庄矣(宽阔平坦的大道)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B .能跳而越此/乃记之而去C .不然为怯/士卒多为用者D .其怯者犹未能也/其真不知马也7.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上谈兵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秦数挑战,廉颇不肯。

赵王信秦之间。

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

”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能当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灼鹞赵括既代廉颇,,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1、给加点字注音:A、奢不能难.难倒.. B、秦数.挑战屡次C、秦之所恶.厌恶忌讳D、秦之间.言曰间谍,奸细2、解释加点字词:A、以.天下莫能当认为、抵得过B、然.不谓善但是C、佯.败走假装D、易.置军吏更换3、翻译句子:A、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

B、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4、现在我们用“纸上谈兵”比喻来比喻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

5、和蔺相如、廉颇有关的一个成语是:负荆请罪译文: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

秦军屡次挑战。

廉颇置之不理。

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

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

”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

(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

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

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

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

”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

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

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

”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灼鹞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

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

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

破釜沉舟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1、解释加点字词:A、当是.时这B、以.示士卒必死用来C、持.三日粮拿着D、莫敢纵.兵发,放2、“破釜沉舟”比喻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和“破釜沉舟”相近的一句话叫做背水一战3、给加点字注音:破釜.甑fǔ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zhuì4、按词性活用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楚兵冠.诸侯位居第一无不膝.行而前用膝盖(名词作状语)5、下面“将”字含义和其他几个不同的一项是:( A )A、将.卒二万渡河B、诸将.皆从壁上观C、项羽召见诸侯将.D、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6、李清照有一首诗歌是和项羽有关的,你能默写出来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译文:项羽杀死卿子冠军以后,威名传遍楚国,并在诸侯中传颂。

就派遣当阳君、蒲将军带领两万兵渡过黄河去救巨鹿。

战斗取得了一些胜利,陈余又请兵出战。

项羽就引兵全部渡过黄河,把船沉入河中,砸破做饭的锅,烧了住处,只带三天的干粮,用以表示一定战死,不准备再回来(的决心)。

在这时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相遇,打了九次战斗,断绝了他们的通道,打败了他们,杀死苏角,活捉了王离。

涉间不肯投降楚军,自己烧死了。

这时,楚兵为诸侯军中最强大的。

在城下的有十余支救巨鹿的诸侯军,没有莫放纵自己的军队的。

到楚军进攻秦军时,诸将都在城上观看。

楚军战士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十的,楚兵呼声震动天地,诸侯军没有那个不恐惧。

在这时就攻破了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军的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没有不跪在地上前行的,都不敢抬头仰视。

项羽从此开始为诸侯中的上将军,诸侯都听从他了。

和氏献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

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

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1、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A、厉王使玉人相.之音: xiàng 义:鉴定B、王以和为诳.音: kuáng 义:欺骗C、而刖.其左足音: yuâ义:古代断足的一种酷刑D、及厉王薨.音: hōng 义:古代诸侯或帝王的死2、翻译句子:A、子奚哭之悲也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B、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3、本文可以分三层,请在文中用“//”标出,并概括段意。

第一层:和氏献玉石给厉王,却被他以欺骗罪砍掉左足。

第二层:和氏献玉石给武王,也被他以欺骗罪砍掉右足第三层:文王派玉工加工玉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4、和氏有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忠诚、执着,译文: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

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

”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刖了他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

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

”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了他的右脚。

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

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

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

”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许金不酬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③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④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

”立而观之,遂没。

[注释]①贾人:商人。

②浮苴:水中浮草。

③薄:撞击。

④盍:何不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

(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B)犹为不足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C)舟薄于.石又覆。

(介词,在)(D)渔者黯然.而退。

(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2、对下列各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C )(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有个打鱼人划着船前去救他。

](B)我济阴之巨室也。

[我是济阴的富豪。

](C)渔者载而升诸陆。

[打鱼人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D)立而观之,遂没。

[(打鱼人)站在岸上看着商人,(商人)就淹死了。

]3、按要求填空。

①贾人许百金而酬十金的理由是渔人打鱼一天也赚不到几个钱,因救自己而骤得十两银子,这已经很多了。

(用自己的话概括)②渔者见死不救的原因是商人是个言而无信的人。

(用文中原话回答)4、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要求能运用成语或格言警句。

商人许金不酬,失信于人,终遭灭顶之灾,活该!②渔夫财迷心窍,见死不救,只图一时痛快,有罪!③旁观者明哲保身,指手画脚,不愿救死扶伤,缺德!译文: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著的枯草上呼救。

一位渔夫驾著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上的大户,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

” 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

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

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著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

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麼不去救救他?”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不算的人。

”於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著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於河水之中了。

…计擒韩信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

高帝问诸将,诸将曰:“ 急发兵坑竖子耳。

”高帝默然。

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

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

”曰:“信知之乎?”曰:“不知。

”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

”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

”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

”上曰:“为之柰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

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

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

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

”1.翻译加点字:1)、诸将云.何说 2)、上具.告之详细 3)、陛下精兵孰.与楚谁4)、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拜见.. 5)、而陛下因禽之通擒,捉拿2.翻译句子1)、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陛下的将领(在)用兵打仗(上)有能够超过韩信的吗?2)、此特一力士之事耳这只是一个力士(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而已3.找出和“而陛下因禽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3 )1)、窃为陛下危之2)、人之上书言信反3)、而举兵攻之4)、此特一力士之事耳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5.你还知道韩信其他故事吗?多多益善;忍胯下之辱;萧何月下追韩信译文:汉高祖六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