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篇含答案及翻译.doc

合集下载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91靖郭君将城薛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

靖郭君谓谒者①曰:“毋为客通②。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靖郭君曰:“请闻其说。

”客曰:“臣不敢以死为戏。

”靖郭君曰:“愿为寡人言之。

”答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也③。

荡④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靖郭君曰:“善。

”乃辍,不城薛。

(《战国策·齐策一》)【注释】①谒者:负责传达通报的人。

②通:通报。

③缴不能絓:戴绳的箭不能拖住(它)。

缴(jiǎo),带绳的箭。

絓(guà):通“挂”,牵制。

④荡:跳。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靖郭君将城.薛(城:名词用如动用,筑成。

)B客趋.进曰(趋:小步快走。

)C因反走.(走:跑)D愿.为寡人言之(愿:愿意)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A①客多以.谏者②臣不敢以.死为戏B①毋为客通②愿为.寡人言之C①因.反走②靖郭君因.见之D①靖郭君因见之.②今夫齐,亦君之.海也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译文:②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译文:③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译文:四、客人的话主要表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使靖郭君最终放弃个人的利益。

你认为客人的哪句话最能打动靖郭君?请把这句话写在下面。

答:【参考答案】一、解释不正确的是D,希望。

二、相同的有B和C,B都是介词,替,给;C连词,于是,就,便。

A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把。

D①代词,他;②助词,的。

三、①(一旦它)跳到(岸上),失去了水,蝼蚁也能够随心所欲地吃了它。

②你能长久地占有齐国,还要在薛地筑什么城呢?③你失去了齐国,即使把薛城修筑得有天高还是没有好处哇。

四、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1-5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1-5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51-55(附答案与译文)51公冶长食言招祸世传公冶长①能解百禽语。

一日,有鸱②来报,曰:“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鸱是以怨之。

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

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

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

众遂逮长见邑宰③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长无以对(《青州府志》)【注释】①公冶长:孔子的学生,复姓公冶,名长。

传说他能听懂各种鸟的语言。

②鸱(chī):老鹰。

③邑宰:县官。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语() B公冶长应.而往()C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D长复.往()E众遂.逮长见邑宰() F至,乃.一死人()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公冶长应而.往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C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E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F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G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三、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众遂逮长见邑宰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长无以对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鸱是以怨之译文:②长无以对译文:③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译文:五、请用简要的话谈谈你对这个故事的感受。

答:六、请写出两条关于诚信的名言:【参考答案】一、A解:理解,听懂。

B应:回答。

C饲:喂,给……吃。

D复:又。

E 遂:于是,就。

F乃:竟然。

二、与例句完全相同的是B,B与例句都是连词,表顺接,然后,就。

A和C连词,表转折,却,可是。

D连词,表并列,并且。

E连词,表修饰,地。

F 连词,表因果,因而。

G连词,表并列,并且。

三、众遂逮长见邑宰。

宰审问,长再三辩。

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长无以对。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26-13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26-13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26-130(附答案与译文)126赛跑定案前秦①苻融为冀州牧②,有老姥③遇劫于路,唱贼。

路人为逐擒之。

贼反诬路人。

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

”既而还入。

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

盖④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盖辨诬之术,唯博闻深察,不可欺惑,乃能精焉。

苻融验走而得其实,可谓察之深而辨之明矣。

(《晋书》)【注释】①前秦:当时中原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晋朝末年氐族人建立。

②冀州牧:冀州的行政长官。

冀州,在今河北省一带。

③姥:老妇人。

④盖:连词,连接上句,表示推论原因,无实义,不能译为“大概”。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前秦苻融为.冀州牧(担任) B贼反诬.路人(诬陷)C乃俱.送之(全,都) D既而还.入(还是)E贼遂.服罪(于是) F乃.能精焉(才)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①有老姥遇劫于.路②虽然,受地于.先王B①路人为.逐擒之②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C①融见而.笑曰②温故而.知新D①盖辨诬之.术②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

译文:②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译文:四、苻融定案的根据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解释有误的是D,回来。

二、不同的是A,①介词,在;②介词,从。

B介词,替。

C连词,表承接,然后。

D 助词,的。

三、①这(很)容易知道,可以让两个人一齐跑,先跑出凤阳门的不是强盗。

②你是真正的强盗,为什么要诬陷别人呢?四、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参考译文】前秦的苻融担任冀州牧(时),有个老妇人在路上遇到了抢劫的,高喊有强盗。

过路人为她追赶并捉住了抢劫的强盗。

(可是,那)强盗反过来诬陷过路人是抢劫的强盗。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96治国犹如栽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④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注释】①炀帝:隋炀帝杨广。

②夙夜孜孜: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夙(s ù),早。

③稔(rěn):庄稼成熟。

④本根:树干和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本,树干。

根,树根。

【阅读训练】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往昔初平.京师(平定) B征求无已.(停止)C百姓不堪.(忍受) D遂致.亡灭(导致)E惟欲.清净(欲望) F遂得徭役不兴.(兴起,发生)二、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②译文:三、下面的哪一项最能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A不重美女珍玩 B不穷兵黩武C以民为本 D徭役不兴四、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五、唐太宗是采取什么措施使百姓安乐的?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有误的是E,想,希望。

二、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②治理国家就像种树,树干和树根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够清白英明,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三、C,其他三项都只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一个方面。

四、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五、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中的美女和珍宝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隋炀帝心里还不满足,同时(又)东西征战讨伐,滥用武力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

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2.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原文 3.千里之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君遣之( )2.而捐五百金( )3.于是不能期年(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而吾以捕蛇独存(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用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4.沛公至咸阳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注释: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2.以何为丞相(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二,翻译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原文5.四面楚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6-12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6-12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16-120(附答案与译文)116廷理击太子马楚王急召太子。

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

天雨,廷中有潦①,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②。

廷理曰:“车不得至茆门。

至茆门,非法也。

”太子曰:“王召急,不得须无潦。

”遂驱之。

廷理举殳而击其马,败其驾。

太子入为王泣曰:“廷中多潦,驱车至茆门,廷理曰'非法也',举殳③击臣马,败臣驾。

王必诛之。

”王曰:“前有老主而不踰④,后有储主而不属⑤,矜⑥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

”乃益爵二级,而开后门出太子:“勿复过。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注释】①廷中有潦:庭院中有积水。

廷:通“庭”,院子。

潦(liǎo):路上流水或沟中积水。

②茆门:王宫的南门,又称雉门。

③殳(shū):古兵器名,用长的竹竿或木材做成,一端有棱,但没有刃。

④踰(yú):即“逾”,逾越,超越。

不踰,指不越法。

⑤属:归属。

文中指迎合,依附。

⑥矜:通“贤”,贤能。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

A天雨.,廷中有潦 B廷理举殳而击其马,败.其驾C乃益.爵二级 D勿复过.E王必诛.之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①楚国之.法②王必诛之.B①廷理举殳而.击其马②非人哉!与人期,相委而.去。

C①太子入为.王泣曰②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D①乃.益爵二级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二去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召急,不得须无潦。

译文:②前有老主而不踰,后有储主而不属,矜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

译文:四、“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的表面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五、请你简单地谈谈对廷理和楚王的看法。

答:【参考答案】一、A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B砸坏。

C增加。

D犯错误。

E杀。

二、不同的是A和C。

A①助词,的;②代词,他。

C①介词,向,对;②介词,被。

B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不译。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说明:本文档原为书稿,找了两家出版社,都要求包销一部分,没办法,只好作罢。

现在转念一想,还不如发在“百度文库”这一平台,读者可能还要多一些。

本文档虽然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编写的,但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绝大多数篇目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来运用,可谓一举两得。

编者的话中学生中广泛流行着一则名为《三怕》的打油诗,其内容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这是因为:文言文枯燥无味,令学生望而却步;鲁迅作品思想内容深刻,不易理解;写作文占有材料有限,无话可说。

这“三怕”的确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道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苦衷;然而这三者也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来不得半点马虎。

这“三怕”,高中学生中有,初中学生中更是广泛存在。

后“两怕”如何消除,暂且放在一边,我们这里只解决其中“一怕”的问题。

如何消除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老师和同学们也都清楚——多读多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

然而,如何操作,决非易事。

课本中就那几篇文言文,怎么多读?篇目少,文言文常用词汇出现的频率低,怎么积累?读得少,语感如何培养?事实证明,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必须拓展文言文的阅读面。

为此,我编写了这本《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

为了适宜中学生的阅读,本书的编写原则如下:一、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基于这一点,选文大都是“浅易”的文言文,短小精悍,趣味性较强;有简单情节,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也有极少部分说理性短文,不过内容都比较浅显,主题比较明确;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对学生有启迪意义。

为了方便学生们的阅读,每篇短文后都加了简要的注释。

二、“阅读训练”的设置是以中考命题要求为标准,内容包括: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虚词,句式,句子翻译,主观表述题。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5(附答案与译文)1鲁钝不足忧资性①有钝敏②,不可强也。

虽然,亦视志之分数③如何耳。

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④不息,俛⑤焉日有孜孜,毙而后已。

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管子曰:“精诚之极也。

”唯在有精进⑥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鲁钝人。

不足为忧也。

(清·李光地《李榕林集》)【注释】①资性:天资,禀赋。

②钝敏:笨拙和聪明。

③分数:大小。

④诚必:诚,实在,的确。

必,一定。

⑤俛(miǎn):同“勉”,勤勉。

⑥精进:努力进取。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资性有钝敏,不可强.也()②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不息.。

()③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④不足为忧.也。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不息。

A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B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C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D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唯在有精进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②译文:四、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条俗语的认识。

答:五、文中说“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鲁钝人”,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还是错误?谈谈理由。

答:【参考答案】一、①强:勉强,强求。

②息:停止。

③入:深入。

破:攻破。

④忧:忧虑。

二、与例句不同的是B,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例句和ACD项,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就。

三、①唯在有精进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

②只是在于(他)有努力进取的毅力,没有退缩懊悔的心思;有伟大的志向,没有停止不前的时候。

四、示例:即使天资愚钝,只要刻苦学习,不断进取,也能超过一般人,取得非凡的成绩。

五、提示:本题允许有不同看法,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装…………○…………订…………○…………线…………○……鹏展学校九年级中考语文辅导资料课外文言文练习(15篇)1、引婴投江 【原文】有过①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②,婴儿啼③。

人问其故④。

曰:“此其父善⑤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⑥?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⑦。

《吕氏春秋·察今》 【注 释】①过:经过。

②见:看见。

方:正在;正要。

欲:想要。

之:代词,代“婴儿”。

③婴儿:这里指小孩。

④故:原因;缘故。

⑤善:擅长、善于。

⑥虽:即使。

岂:难道。

遽:就,遂。

⑦以,用。

任:处理。

亦:加强语气。

悖:荒谬。

【知识链接】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阅读练习】:1、根据《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A .拉开弓B .牵;拉C .引用;征引D .导引;诱导 ⑵ 此其父善游 ( )A .交际;交往B .旅行;游历C .游水;游泳D .河流中的一段,如上游、下游等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3、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2、凿壁借光 【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①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②大姓③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⑤问衡,衡曰:“愿⑥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⑦给以书,遂成大学⑧。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注 释】①发:启;打开。

②邑人:同乡人;古代“县”通称为“邑”。

③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与:给。

⑤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⑥愿:希望。

⑦资:资助,借给。

⑧大学:大学问家。

【知识链接】刘歆(约公元前46年至公元后23年)字子骏,汉哀帝时为应诚纬而改名秀,字颖叔。

少子,西汉皇族,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

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之一。

【阅读练习】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 邻居有烛而不逮( )A .捉;捕B .趁;趁着C .逮捕D .及;达到 ⑵ 衡乃穿壁引其光( )A .穿过B .凿通C .穿透,穿破D .洞,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

3、草书大王 【原文】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②。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 【注 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g òu ):责骂。

⑥胡:为什么。

【知识链接】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今江苏苏州)人。

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

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

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

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

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阅读练习】1、请你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2)使侄录之( ) (3)侄罔然而止( ) (4)执所书问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应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七年级文言文第二周练习答案4、滥竽充数① 【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②。

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

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⑤。

宣王死,湣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 释】①滥:失实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很象现在的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 装订线内不许答题 ××××××××××××凑数。

②三百:泛指多数,不是确指。

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④说:同“悦”,高兴。

⑤廪:粮食仓库。

廪食:官家供给饭食。

以:给。

⑥湣王立:湣王继位。

立:即位。

之:代词,指吹竽。

【知识链接】《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阅读练习】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齐宣王使人吹竽( )A .命令,派B .出使C .假使D .使者 ⑵好一一听之( )A .善,好B .友好C .喜欢,喜爱D .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3、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5、齐宣王好射① 【原文】齐宜王好射,说②人之谓己能用疆③弓也。

其尝所用,不过三石④,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⑤之,中关⑥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⑦能用是⑧?”宜王之情⑨,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⑩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 【注 释】①选自《吕氏春秋·壅塞》。

②说:通“悦”,喜欢。

③疆,同“强”,硬。

④石(d àn ):弓的强度的计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⑤引:拉。

⑥中关:把弓拉弯一半。

⑦孰:谁 。

⑧是:这。

⑨情:实情 ⑩终身:一辈子 【知识链接】“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六艺”指古人所要学习的六种技能,即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法、文学)、数(算数)。

“射”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射”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

夏朝已经有了教授射箭的专职教员,商朝学校习射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善射的英雄受到人们的尊敬,并寄托以富有想像的希望,所以古代产生了许多关于善射英雄的传说,如“羿射九日”、 “逢蒙学射”、“纪昌学射”。

射箭还是军事作战的重要技能,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

历代以射法闻名的高手,更是层出不穷。

如汉朝的李广“射石没羽”,北齐的斛律光“射落大雕”,北周的长孙晟“一箭双雕”,唐朝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宋代的岳飞可以“左右手射”等等。

【阅读练习】1、请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 其尝所用( ) (2) 以示左右( )(3) 左右皆试引之( ) (4) 终身以为用九石( )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3、故事中的齐宣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他属下的言行让你联想到安徒生的哪个童话中的类似的人物?6、人不可以无耻①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②,无耻之耻③,无耻矣。

”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④矣,为机变⑤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不耻不若人⑥,何若人有⑦?”【注 释】①选自《孟子·尽心上》。

②耻:羞耻,羞愧之心。

③无耻之耻:没有羞耻心的耻辱。

④大:重大。

⑤机变:伪诈巧变。

⑥不耻不若人:不以不如别人为耻辱。

耻,以为耻,意动用法。

若,如,象。

⑦何若人有:“有何若人”的倒装。

即有什么办法能赶得上别人呢?何,疑问代词,在反诘句中前置,表强调。

【知识链接】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阅读练习】1、你觉得“人不可以无耻”和“不耻不若人”两句中的“耻”意思一样吗?为什么?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耻之于人大矣”。

3、读了这则语录后,你有什么感想?《滥竽充数》【参考答案】 1、(1)A (2)C 2、、齐湣王继位后喜欢听处士们一个一个吹竽,南郭处士只好逃跑了。

3、人们要有真才实学,不要虚伪骗人,因为骗子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

【参考译文】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要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齐宣王好射》【参考答案】1、(1) 曾经 (2) 看 (3) 代词,代指弓 (4) 认为,以为2、、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

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3、、齐宣王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喜欢听奉承的好话而不讲求实际,最后落得被人欺骗。

……○…………○…………内…………○…………装…………○…………订…………○…………线…………○……《皇帝的新装》 中的皇帝和大臣 【参考译文】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夸耀他能够拉开强弓,其实他使的弓只用三百多斤的力气就能够拉开了。

他把这张弓交给左右的人传看。

左右的人都试着拉,但只把弓拉到一半,就装着拉不动的样子,都说:“这张弓没有九石的力气拉不开。

除了大王以外,谁还能够使用这张弓呢?” 齐宣王听了非常高兴。

然而,齐宣王使用的力气不过三百多斤,可是他却一辈子以为是用一千多斤。

真是可悲啊!《人不可以无耻》【参考答案】 1、不一样。

前一个“耻”是名词,“羞耻,羞愧之心”的意思;后一个“耻”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对……感到耻辱”的意思。

2、羞耻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3、这则语录要告诉人们的就是:人不能没有羞耻心。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羞耻,是真正的羞耻啊。

” 孟子说:“羞耻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行巧诈之事的人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

不以不如别人为耻辱,有什么办法能赶得上别人呢?”7、齐桓公好服紫 【原文】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当是时也,五素①不得一紫。

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 管仲日:“君欲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②。

’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