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八上)(有答案解析)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对比阅读1.阅读下面两篇写景美文,完成各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乙】太原西负山多幽奇丽处,而天龙为胜。
距城三十里,由晋祠过王家峪,径逼窄,人不能并肩。
约十里许,青松遍山谷。
偃者,仰者,樛①者,仆者,直如弦曲如龙或蟠崖石或俯绝涧。
复有亿万小松,蒙茸透针,亘数里,无他树参杂其间。
风来,清香浮浮,袭人衣袂。
(刘绍放《天龙山记》,有删改)注:①樛,向下弯曲的树木。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①属引.凄异①径.逼窄①复.有亿万小松(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①太原西负山多幽奇丽处。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张岱认为“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
B.甲文韵律和谐,句式整齐,又有参差变化C.乙文中描写青松姿态的划线句“直如弦曲/如龙或蟠/崖石或俯绝涧”的断句是正确的。
D.甲乙两文都将情感自然融入景物中,或在写景中渗透情感,或因景物变化而情感各异。
(4)两篇文章极尽描写之妙,展示山川风物之灵秀,但具体手法各有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中考语文试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汇编

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对比阅读(一)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
(16分)【甲】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选自《墨子•公输》)【乙】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请无/攻宋矣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C.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D.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⑴公输盘诎.⑵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⑶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⑷卒.廷见相如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醉翁之意.不在酒②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B.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②间.至赵矣D.①男有分,女有归.②毕礼而归.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4分)⑴虽.杀臣,不能绝.也。
⑵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9.墨子止楚攻宋,蔺相如完璧归赵,他们都表现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重点04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原卷版)-2025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重点04 文言文对比阅读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辅,主观题为主;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主题思想的把握、情感的体验等。
预计2022年文言文阅读还会沿用上述考查方式和题型。
在备考中,要注理解选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并归纳文章所蕴含的观点;体验思想感情,能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从选材上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外比较阅读近年一路飘红;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含重点溯源和模拟预测)重点溯源一、(2022·四川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问说(节选)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新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20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阡陌交通..交错交通:相通。
B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C子.之哭也子:儿女。
D苛.政猛于虎也:苛: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4分)A. 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司马迁《陈涉世家》)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邹忌讽齐王纳谏》)C.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也。
D.夫子式而.听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A.桃花源人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
202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解析版)

专题08 文言文对比阅读(2024·安徽·中考真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二十一年①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
守者羸兵数百,公②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
”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
幼子先遣归。
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
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
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
已而夷大③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
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
③:舰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本布衣布衣:(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3)终不为妻子计计:(4)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度:1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18.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
(2024·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
①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①犯禁:触犯禁令。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凡治国.之道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先富民.D.民富则.安乡重家入则.无法家拂士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标出停顿。
(每个句子限断两处)(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下面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论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是借政治谈战争。
孟子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B.甲文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C.乙文中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富民对治理国家有着巨大的作用。
D.乙文一方面讲“民富”,另一方面讲“民贫”,从这两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要治理好国家,则要先富民。
初三九年级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有答案】

初三文言汇编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2)小惠未遍.(_____________)(3)小信未孚.(_____________)(4)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也显示出他的自信。
B.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护,显示出他的“鄙”。
C.曹刿是一个既普通又平凡的老百姓,但正是有了他,才会有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的奇迹。
D.全文紧扣“论战”来写,对曹刿的论战写得详细,而战争经过写得简略,这充分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4.根据下文(链接材料)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不同。
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赵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荀崧①小女灌,幼有奇节。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所围,力弱食尽,欲求救于平南将军石览,计无从出。灌时年十三,乃率勇士数千人,逾城②突围夜出。贼追甚急,灌督厉③将士,且战且前,及入鲁阳山获免④。自诣⑤石览乞师;又为⑥崧书,与南中郎将周访请援。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
(节选自《晋书·列女·荀灌》,有删改)
【乙文】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①,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②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明史·张溥传》)
【注①皲: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②斋:书房或学舍。
1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甲]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D.乙文庄周以比喻的方式阐明拒绝的理由,其实庄周的志趣是回归自然,逍遥自得。
10.《逍遥游》塑造了积极进取的鲲鹏的形象,这是否与道家思想矛盾?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的理解。
【甲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C.《口技》中对犬吠,妇人欠伸,夫呓语,儿啼,夫醒,大儿醒且絮絮不止一系列细节的描写,使听众如临其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桃花源记》【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
(每格限填2字)(3分)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4分)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0~12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
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
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1)有仙则名.()(2)妻子..不觌()11.翻译下面句子。
(4分)(1)孔子云:“何陋之有?”(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12.用原文句子填空。
(4分)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
陋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10.(2分。
每题1分)(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11.(4分。
每题2分)(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12.(4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分)信乎其似巢也(1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阅读两则与“赏荷”有关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5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2分)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余以为妙绝..()7.《古汉语词典》对“鲜”字有以下几种解释。
请根据语境,选出对“陶后鲜.有闻”中“鲜”字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2分)A.读xiān,活鱼。
B.读xiān,新鲜。
C.读xiān,鲜艳。
D.读xiǎn,少。
8.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晋陶渊明独/爱菊 B.世人/盛爱牡丹C.荷花为雨/所洗 D.余忆年/少时9.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10.读文赏荷:(5分)(1)赏荷,可观其形美。
[乙]段描绘雨中..荷花..荷花的语句是“”,描绘雨后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2分)(2)赏荷,可品其神美。
[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
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分)6.(2分)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①亲近而不庄重②美妙到了极点(或:奇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7. D (2分)8. B (2分)9.(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
每句2分。
①句: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②句: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10.读文赏荷:(5分)(1)(2分)要点与评分:依照题意,用原文填空。
每处1分。
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雨后:鲜妍明媚,袅娜多姿(2)(3分)要点与评分:观点明确,联系文段内容,有理有据,2分;表达1分。
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
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
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
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甲】愚公移山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4分)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11.翻译下面句子。
(3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9.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1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
(1分)阅读下列两个语段,完成17—19题。
(10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
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
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
(2)浅:狭、窄小。
(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
(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3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2)忠之属.也。
属.(3)期年....而有扈氏服期年18、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