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专题报告 - blogsciencenetcn

合集下载

燃料电池综合特性实验实验报告

燃料电池综合特性实验实验报告

燃料电池综合特性实验实验报告燃料电池综合特性实验实验报告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其具有高效、清洁、可持续等特点,在能源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深入了解燃料电池的综合特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通过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和分析。

实验一: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首先了解了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

燃料电池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燃料和氧气转化为电能和热能。

我们选择了常见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进行实验。

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氢气和氧气作为燃料和氧化剂,并通过电解质膜进行质子传导。

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我们得到了燃料电池的电流-电压曲线,从而了解了燃料电池的基本特性。

实验二:燃料电池的输出特性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燃料电池的输出特性。

我们改变了燃料电池的负载电阻,测量了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并计算了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

通过绘制功率-电流曲线和功率-电压曲线,我们可以确定燃料电池的最大功率点。

实验结果表明,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随着负载电阻的变化而变化,最大功率点的位置可以通过调整负载电阻来实现。

实验三:燃料电池的效率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燃料电池的效率。

燃料电池的效率是指电能输出与燃料输入之间的比值。

我们通过测量燃料电池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计算了燃料电池的效率。

实验结果表明,燃料电池的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燃料的纯度等。

通过优化这些因素,可以提高燃料电池的效率。

实验四:燃料电池的稳定性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燃料电池的稳定性。

燃料电池的稳定性是指燃料电池在长时间运行中的性能变化情况。

我们通过连续运行燃料电池,并测量电流和电压的变化,评估了燃料电池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燃料电池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燃料电池的材料、温度和湿度等。

通过优化这些因素,可以提高燃料电池的稳定性。

实验五:燃料电池的寿命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燃料电池的寿命。

燃料电池的寿命是指燃料电池在长时间运行中的使用寿命。

燃料电池项目总结报告

燃料电池项目总结报告

目录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2)二、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 (3)三、项目建设地点 (3)四、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 (4)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5)五、主要结论及建议 (7)六、公司简介 (7)七、创新驱动发展 (8)八、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 (9)九、环境影响合理性分析 (10)十、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11)十一、防范措施 (11)十二、项目节能概述 (13)十三、项目总投资 (14)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15)十四、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 (16)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16)十五、经济评价财务测算 (17)十六、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8)十七、偿债能力分析 (20)十八、项目招标依据 (21)十九、项目总结 (21)燃料电池是一种把燃料所具有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装置,又称电化学发电器。

它是继、热能发电和之后的第四种发电技术。

由于燃料电池是通过把燃料的化学能中的吉布斯自由能部份转换成电能,不受效应的限制,因此效率高 ;此外,燃料电池用燃料和作为原料,同时没有机械传动部件,故排放出的有害气体极少,使用寿命长。

由此可见,从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燃料电池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发电技术。

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29206.40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22441.17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76.84%;建设期利息 489.96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68%;流动资金 6275.27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1.49%。

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 60300.00 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48189.12 万元,净利润 8859.92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23.03%,财务净现值 9861.61 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 5.77 年。

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

一、(一)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求作为行业的率先企业,公司已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产品销售形势良好,产销率超过 100%。

微生物燃料电池报告

微生物燃料电池报告

微生物燃料电池1.前言能源危机是令当今各国头痛的问题,并引起世界广泛关注。

寻找新能源迫在眉睫。

生物质能源是现今备受推崇的新能源之一,其潜力正不断被挖掘。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生物质能源应用中的一种,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新型燃料电池。

既可以降解废弃物,又能发电,确实是一种值得深究的变废为宝方式。

2.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展19世纪30年代,英国植物学家Potter在研究细菌培养液的时候首次发现细菌能产生电流。

50年代,美国科学家利用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胞制造了一种能在外太空使用的生物燃料电池。

70年代,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逐渐从以前的间接生物燃料电池转向直接生物燃料电池。

80年代,由于可作为小功率的电源,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开始活跃。

90年代,用污水作为底物,达到净化污水同时获取电能的目的。

21世纪后,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研究开始转向环保领域,受到众多环境学者的广泛关注。

3.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原理其本质是一种电化学电池,有阴阳两级,电极一般有炭纸和石墨两类。

中间一般用PEM膜(或盐桥)相隔。

阳极材料一般用石墨,阳极室充入待降解的污水或污泥,里面的微生物附着在电极上,在氧化降解底物的同时产生电子,电子通过外导线流入阴极,质子则通过PEM膜(或盐桥)进入阴极室,与电子、氧气结合生成水。

以葡萄糖底液为例:Anodic reaction:C 6H12O6 +6H2O → 6CO2 +24H++24e-Cathodic reaction:6O 2 +24H++24e-→ 12H2O在MFC的阳极室充入可降解有机物作为燃料来产电,这些可降解有机物可以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渗滤液、重金属、海水等。

其产电微生物有希万氏菌(Shewanella)、铁还原红育菌(Rhodofoferax ferrire-ducens)、硫还原地杆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anthropi)、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丁酸梭菌(Clostridiumbutyrioum)、耐寒细菌(Geopsychrobacter electrodiphi-ous)等[1].微生物的产电主体主要是附着在电极上形成的微生物膜。

燃料电池专题期末报告

燃料电池专题期末报告

燃料電池專題Special Topic in Fuel Cell期末報告第六章燃料電池系統基礎與操作指導教授:詹世弘學生:孫慶學號:s10152321.實驗目的(1)比較薄膜加濕器和加濕瓶對性能的影響(2)比較金屬儲氫罐和氫氣鋼瓶對性能的影響(3)觀察週期性排氣法對於燃料電池性能的影響(4)了解何謂燃料電池次系統的運作及過程2.實驗原理,裝置與方法FCED的PEMFC系統反應氣體為H2(紅色) 與Air/O2(綠色)。

反應氣體經過壓力調節閥與流量計調整適當壓力與流量,進入燃料電池發電。

燃料電池發電產生的熱,利用水循環方式(藍色)把熱帶出燃料電池外(Fig 5-1)。

2.1比較金屬儲氫罐和氫氣鋼瓶對性能的影響氣體來源可由高壓氫氣鋼瓶或金屬儲氫罐提供。

氣體進入FCED 後,先經兩個壓力調節閥,把壓力調整到約10psi,並且可由壓力表上讀取調整後的壓力值。

接著利用流量控制器調整燃料電池反應所需的氣體流量,進入燃料電池。

另外,在氫氣進入燃料電池前有一三通閥,其功用為在燃料電池通入氫氣發電前,可選擇氮氣清除燃料電池內部殘留的氣體,以防止氧化燃燒反應產生。

在燃料電池的氫氣出口端與入口端皆有溫度感知器,讓使用者知道溫度變化的情形。

氧化劑氣體來源可由高壓空氣或空氣鋼瓶提供。

為了實驗的便利性,FCED可外接一空氣幫浦以節省高壓空氣鋼瓶的成本。

氣體進入FCED後,經壓力調節閥,把壓力調整到約25psi。

再利用流量控制器調整燃料電池反應所需的氣體流量。

2.2比較薄膜加濕器和加濕瓶對性能的影響氣體在進入燃料電池前有一增濕器,其功用為增加氣體的濕度。

燃料電池的氣體出口端與入口端皆有溫度感測器,操作人員可知道溫度變化情形,作為增濕器加熱的依據。

2.3觀察週期性排氣法對於燃料電池性能的影響2.4了解何謂燃料電池次系統的運作及過程圖燃料電池次系統分類表綜合以上可以簡單規劃出本章實驗架構如圖5-2圖5-2 實驗架構圖但因為並無金屬儲氫罐及薄膜加濕器,所以實際實驗操作採用氫氣鋼瓶及加濕瓶進行實驗,且因為在前幾章實驗已經完成了0.3,0.5,0.7V 下電流對時間作圖,故本章只需做在有週期性排氣的條件下0.3,0.5,0.7V 電流對時間作圖即可比較性能的差異3.實驗步驟3.1進入參數設定畫面後設定參數如下表本次實驗重點為在定電壓(0.3,0.5,0.7V)下觀察有無定期排氣時間對效能的影響3.2本次實驗操作條件本次實驗總共會調整三種不同電壓下(0.3,0.5,0.7V)週期性排氣對效能的影響:編號固定電壓(V) 每次排氣時間(sec)氫氣當量空氣當量每次排氣間隔(sec)2 0.5 5 2 2 604.數據紀錄與分析4.1使用加濕瓶條件下氫氣鋼瓶/金屬儲氫瓶效能差異氫氣來源:氫氣鋼瓶, 金屬儲氫瓶加濕裝置: 加濕瓶;定電壓實驗Stack Oper.(陰陽極氣體當量皆固定為2.0)a.繪出定電壓下(0.8,0.6,0.4V)電流對時間作圖b.比較定電壓下(0.8,0.6,0.4V)初始電流及結束電流值如下表:4.2使用薄膜加濕器條件下氫氣鋼瓶/金屬儲氫瓶效能差異氫氣來源:氫氣鋼瓶, 金屬儲氫瓶與薄膜加濕器;定電壓實驗Stack Oper.(陰陽極氣體當量皆固定為2.0)a.繪出定電壓下(0.8,0.6,0.4V)電流對時間作圖b.比較定電壓下(0.8,0.6,0.4V)初始電流及結束電流值如下表:4.3比較(4.1)及(4.2)數據並找出最適化操作條件a.繪出(4.1)及(4.2)條件下電流對時間作圖b.找出最適化操作條件4.4利用最適化操作條件進行週期性排氣實驗藉由以上實驗找出最適化條件後進行排氣影響實驗氫氣來源:氫氣鋼瓶/金屬儲氫瓶加濕裝置: 加濕瓶/薄膜加濕器Stack Oper.(陰陽極氣體當量固定為2.0)5.問題與討論(1)在不同區域下電流和時間的變化(固定電壓)及電池效能有何不同Ans:(2)有無purge對電池的影響Ans:6.個人參與實驗操作7.心得與結論附件1.次系統各單元介紹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次系統介紹2.2.1 氫氣端進料系統組件1. 氫氣來源: 由於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陽極端燃料為氫氣,現近的儲氫技術大致上可分為四種不同的儲存方式(高壓氫氣鋼瓶、材料儲氫、液態氫儲存槽、奈米碳管儲氫)以上都是將氫氣儲存於容器內再經由壓差的不同將氫氣送往燃料電池陽極端進行反應;還有一種方法是將天然氣、液態石油氣、甲醇、乙醇、生質能等經過重組器重組改質後將氫氣取出來讓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陽極端使用,化學儲氫將硼氫化鈉水溶液(NaBH4)流經觸媒反應管再經過氣液分離裝置將氫氣取出後讓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陽極端使用,未使用完的硼氫化鈉水溶液流回硼氫化鈉水槽中。

燃料电池特性综合实验报告

燃料电池特性综合实验报告

燃料电池特性综合实验报告燃料电池特性综合实验报告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具有高效、环保、低噪音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能源领域。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燃料电池的特性,并探究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燃料电池的特性进行综合实验,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2. 实验器材本次实验所使用的器材包括燃料电池、电流电压源、电阻箱、数字万用表、数据采集卡等。

3. 实验步骤3.1 准备工作首先,我们需要检查实验器材的完好性,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同时,还需准备好所需的燃料和氧气供应。

3.2 实验过程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首先将电流电压源和燃料电池进行连接,并通过电阻箱调节电流的大小。

然后,我们使用数字万用表测量电池的电压和电流,并将数据记录下来。

接下来,我们将改变电流的大小,观察燃料电池的电压变化情况。

最后,我们还可以改变燃料和氧气的供应量,探究其对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4.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1 燃料电池的电压-电流特性曲线呈现出非线性关系。

随着电流的增大,电压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这是因为在高电流下,电池内部的电阻会导致电压损失。

4.2 燃料电池的性能受到温度的影响较大。

在较低温度下,电池的性能较差,电压下降明显。

而在较高温度下,电池的性能相对较好,电压下降较小。

4.3 燃料电池的性能也受到燃料和氧气供应量的影响。

当燃料供应量不足时,电池的电压下降明显;而当氧气供应量不足时,电压下降较小。

5.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燃料电池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发现燃料电池的电压-电流特性曲线呈现非线性关系,受到温度和燃料、氧气供应量的影响较大。

这些研究结果为燃料电池的进一步应用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6.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燃料电池的特性进行综合实验,深入了解了其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燃料电池专题第五章实验报告

燃料电池专题第五章实验报告

燃料電池專題Special Topic in Fuel Cell第五章燃料電池系統基礎與操作指導教授:詹世弘學生:孫慶學號:s10152321.實驗目的(1)利用公式了解相對濕度和飽和蒸汽壓及溫度的關係(2)比較在不同濕度下對於燃料電池性能的影響(3)比較在不同電池溫度對於燃料電池性能的影響(4)比較不同濕度及不同溫度的效能差異,並找出最佳條件2.實驗原理,裝置與方法相對濕度(Relative humidity)其中的符號分別是:–絕對飽和溼度(加濕溫度)–最高飽和溼度(電池溫度)為了能夠計算出特定相對濕度下需要的加濕溫度需要再利用Antoine equation:A=8.10765,B=1750.286,C=238(Ex.50o C時, P=64.576mmHg ,將P帶入Antoine equation 即可得到T=42.927(O C) )將操作條件下(40 O C,60%及50 O C, 60%)的P先算出40O C P sat = 7.384KPa =55.384mmHg50O C P sat = 12.349KPa =107.626mmHg再利用Antoine equation算出所對應的溫度40O C 60/100=P/55.384 ,P=33.230mmHg50O C 60/100=P/107.626 ,P=64.576mmHg可得到如下表:溫度的改變將會影響燃料電池的水機制及質傳現象,透過改變燃料電池溫度及加濕溫度來觀測燃料電池性能傾向。

3.實驗步驟3.1進入參數設定畫面後設定參數如下表本次實驗重點為改變不同Set Temp and Inlet temp並觀察對效能的影響3.2實際操作面板截圖如上圖可以看到設定set temp為40 O C及Inlet temp為30.8O C 作為操作條件進行效能測試如上圖可以發現雖然Inlet temp設為30.8O C但實際操作時溫度還是會略有誤差3.3本次實驗操作條件本次實驗總共會調整不同電池溫度(40.50O C)及不同加濕溫度(30.754,40,42.927,50O C)來觀察對於電池性能的影響及變化如下表:編號電池溫度加濕溫度氫氣當量空氣當量相對溼度2 50o C 42.927o C1 1 60% 3 50o C 50 o C 1 1 100%4 40o C 30.754o C1 160%4.數據紀錄與分析代號說明,4.1相同溫度下不同濕度比較E / VI / mA*cm-2Fig.1 相同溫度(40o C)不同相對濕度(100%,60%)極化曲線圖 由圖1可以發現在電池溫度40o C 時相對溼度越低時反而效能越高,這有可能和電池本身質子交換膜的成分及性質有關,例如在膜材中添加Pt/SiO 2即可增加膜材本身抓水分子的能力,有助於膜材在低濕下的效能表現,但反而不利於膜材在全加濕的效能表現,因為有可能水分過多而產生水氾濫的問題E / VI / mA*cm-2Fig.2 相同溫度(50o C)不同相對濕度(100%,60%)極化曲線圖 由圖2同樣可以發現在電池溫度50o C 時相對溼度越低時反而效能越高,同樣有可能和膜材本身特性有關,往後可以朝膜材特性方面多做探討4.2相同相對溼度下不同電池溫度比較1234E / VI / mA*cm-2Fig.3 相同相對溼度(100%)不同電池溫度(40,50 o C)極化曲線圖 由圖3 可以發現在相同相對濕度(100%)的條件下,電池溫度較低的效能較好,這也有可能和電池膜材本身特性有關,例如Nafion 膜比較適合用在電池溫度100 o C 以下,但PBI 膜材會比較適合利用在電池溫度超過100 o C 以上,所以如果需要進一步解釋為何在電池溫度較低時效能較好需要討論膜材性質1234E / VI / mA*cm-2Fig.4 相同相對溼度(60%)不同電池溫度(40,50 o C)極化曲線圖由圖4 同樣可以發現在相同相對濕度(60%)的條件下,電池溫度較低的一樣效能較好,同樣和圖3一樣有可能和膜材本身特性有關,所以才會不論在全加濕或是低濕度的條件下,低電池溫度的效能都比較好4.3不同相對溼度及不同電池溫度比較1234E / V I / mA*cm-2Fig.5 相同相對溼度(60%)不同電池溫度(40,50 o C)極化曲線圖由圖5 的綜合比較圖可以發現,依照我們的操作條件下,相對溼度60%及電池溫度40 o C 的效能會是最佳的,而由圖更可以發現在較低溫度下的效能皆比較高溫度得來的好,依照四種操作條件下的效能比較圖可以讓我們很快了解到相對濕度及電池溫度對電池效能的影響,也有助於讓我們判定不同膜材適合的工作條件5.問題與討論(1)在燃料電池性能中,電池溫度高好,還是加濕溫度高好?為什麼?(請從極化曲線及定電壓性能圖中說明)Ans:藉由本次我們的實驗數據分析後可以得到的結論為在電池溫度較低及相對溼度也較低時性能最好,我認為有可能和膜材本身特性有很大的關聯(2)氣體當量比的高低對燃料電池的性能有什麼影響?為什麼?(請從極化曲線及定電壓性能圖中說明)Ans:因為本次實驗操作條件並無加入當量比故不做討論6.個人參與實驗操作我在本次的實驗中有全程參與機台的操作過程以及各種操作條件的設定,讓我能夠瞭解機台的操作及實際運作時的各種情況7.心得與結論藉由本次實驗結果可以發現在低濕低溫的條件下效能最佳,也能藉由本次實驗熟悉機台的操作以及在特定條件下找出最佳操作條件的實驗流程,更可以了解到電池溫度及進料溫度對燃料電池的重大影響。

燃料电池可行性研究报告

燃料电池可行性研究报告

燃料电池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能源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寻找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迫在眉睫。

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转换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报告将对燃料电池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

二、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燃料电池是一种通过化学反应将燃料(如氢气、甲烷等)和氧化剂(如氧气)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其工作原理类似于电池,但与电池不同的是,燃料电池只要持续供应燃料和氧化剂,就能不断产生电能。

以氢燃料电池为例,氢气在阳极被催化剂分解为氢离子和电子,电子通过外部电路形成电流,氢离子则穿过电解质膜到达阴极,与氧气结合生成水。

整个过程中,不涉及燃烧,因此能量转化效率高,且几乎不产生污染物。

三、燃料电池的类型目前常见的燃料电池类型主要有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磷酸燃料电池(PA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等。

PEMFC 具有启动速度快、工作温度低、功率密度高等优点,适用于汽车、便携式电源等领域。

SOFC 工作温度高,效率高,适合用于分布式发电和工业应用。

PAFC 和 MCFC 则在大型电站等领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四、燃料电池的优势1、高效能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通常在 40%-60%之间,相比传统内燃机20%-30%的效率有显著提高。

2、清洁环保燃料电池的反应产物主要是水,几乎不产生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对环境友好。

3、安静平稳燃料电池运行时噪音低,振动小,提供了更加舒适的使用体验。

4、燃料来源多样除了氢气,燃料电池还可以使用甲醇、天然气等多种燃料,拓宽了能源选择范围。

五、燃料电池的应用领域1、交通运输燃料电池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氢燃料电池汽车具有续航里程长、加注时间短等优点,有望逐步取代传统燃油汽车。

此外,燃料电池还可应用于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

2、分布式发电燃料电池可用于家庭、企业和社区的分布式发电,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提高能源自给率。

燃料电池汇报

燃料电池汇报

1839 年, 英 国科学家 Grove 首 先 介绍了燃料 电池的原理[1]
20 世纪60 年代,燃料电池首次应用在美国 航空航天管理局( NASA)的阿波罗登月飞船 上作为辅助电源, 为人类登月球做出了积极 贡献。
[ 1 ] Grove W R. Phil. Mag. , 1839, 14: 127 [2] 衣宝廉. 燃料电池——原理·技术·应用. 第一版. 北京: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1-4
反应机理
1.氢气的阳极氧化 2.甲醇的阳极氧化
H2 2H2O 2H3O 2eH2 2OH 2H2O 2e
CH3OH H2O CO2 6H 6e
反应机理
3.氧气的阴极还原 酸性电解质:
O2 4H 4e- 2H 2O
碱性电解质:
O2 2H 2O 4e 4OH
固体电解质:
不足:
价格昂贵,高温时寿命和稳定性不理想,缺少完善的燃料供 应体系
思考
这两年,国家从上至下大力扶植氢能产业发展,少说也有数百亿 元资金投向氢燃料电池产业,而相关供应商的氢燃料电池系统产能规 划至少已达数十万套。
但是,为什么至今真正上路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寥寥无几?放眼全 球,这个数字也没有超过万辆。
特点
O2 4e 2O2
还原过程复杂的原因:
(1)催化剂和反应条件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反应机理和控制步骤。
(2)氧具有很高的过电势,还原可逆性很差,氧还原反应的交换电流密 度很小。
(3)氧电极反应的电势比较高,大多数金属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甚至生 成氧化膜,使电极表面状态改变。
Here is the title
01 发展现状 02 工作原理 03 基本组成
分类及组成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料電池
未來或許我們可以 將電廠裝在手提包中隨身攜帶, 只要將「它」連接到任何電器上,一切就 搞定了。 「它」就是當前正在積極發展中的燃料電 池。
前言


近幾年來,由於燃料電池(Fuel Cell)技 術創新突破,再加上環保問題、能源不足 等多重壓力下,國際間政府、汽車、電力、 能源產業等單位,漸漸重視燃料電池科技 發展,而國內也處於相同情況。另外,國 內將Fuel Cell譯為「燃料電池」,但其實它 並非電池,而是經由電化學反應之發電機, 譯為「環保發電機」似乎較為妥適。
燃料電池的演進

燃料電池(fuel cell)是一種將燃料的化學 能,透過電化學反應直接轉換成電能的裝 置。其發展歷史可追溯至一八三九年,首 先由威廉.羅伯特.葛羅夫爵士(Sir William Robert Grove)所發明,該系統是 使用稀釋的硫酸當做液態電解質,成功地 產生電能。經過不斷的研究,能司特在一 八九九年,首度發現固態電解質的導電行 為。而第一個陶瓷型燃料電池則在一九三 七年,由鮑爾與葡來司首先示範成功。
高溫燃科電池
(600—1000℃) 類型 應用 開發的狀態 特性 MCFC 熔融碳酸燃料電池 聯合循環熱電廠、電廠船、鐵路用車 容量為280kW至2MW的試驗電廠 有效利用能源 低噪音水平 SOFC 固態氧燃料電池 電廠、家庭電源傳送 100kW的試驗電廠 有效利用能源 低噪音水平
沒有外部氣體配置

乾淨

燃料電池的發電過程幾乎沒有造成任何污 染。如果以11百萬瓦燃料電池的發電廠為 例,電廠運轉的氮氧化物排放量為1PPM, 也沒有硫氧化物及粒狀污染物,比目前最 清潔的天然氣發電廠還乾淨,同時具備低 噪音、安靜等特色。
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工作原理
質子交換膜型﹝PEMFC﹞其反應式如下: 陽極 H2 + → 2H + 2e 陰極 1/2 O2 + 2H+ + 2e- → H2O 全反應 1/2 O2 + H2 → H2O 質子交換膜型﹝PEMFC﹞燃料電池為了加速電極 的反應,電極中通常會加入催化劑如鉑﹝白金﹞, 但由於PEMFC內需含水分,所以操作溫度必須控 制在100℃以下,此時鉑容易產生不完全反應並製 造出一氧化碳﹝CO﹞,進而失去催化的效果,因 此多加入銠或銥等貴金屬於鉑之中,如此一來成 本就向上攀升。

燃料電池工程中心進行電池材料的制備, 研究SOFC的新型結構和組裝技術並進行 SOFC的應用基礎研究。已掌握LSM陰極, Ni-YSZ陽極及高溫密封材料的制備工藝。 開發出中溫SOFC用大面積Ni-YSZ 多孔陽 極基膜和負載YSZ 緻密膜以及電極-膜三合 一的制備工藝,制備的負載YSZ 緻密膜厚 度小於10μm。中溫SOFC在800℃時的功率 密度達到0.15W/cm2。目前正在進行千瓦級 電池組的開發。
(3)磷酸燃料電池(Phosphoric Acid Fuel Cell, PAFC) (4)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 MCFC)
(5)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lid Oxide Fuel Cell, SOFC)
以溫度分類
低溫型 ─ PEMFC(80-100oC) AFC(60-220oC) PAFC(180-200oC) 中溫型 ─ MCFC(650oC) 高溫型 ─ SOFC(1200oC)


中科院材料之研究領域則包含:電極觸媒、碳材 電極、氣體擴展層(gas diffusion layer)、複合石墨 雙極板,及電池堆設計開發。 工研院材料所及核能研究所燃材組,也積極從事 關鍵材料零組件研發工作,研發目標以應用家電、 資訊、通訊(3C)電源供應產品為主。
學術單位方面,則有元智大學投入燃料電池應用 領域的研究,其近程目標是PEM 燃料電池的研發; 長程目標則是直接式甲醇燃料電池(DMFC)及固態 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的研發。 能源委員會的燃料電池計畫,目前則先由PEM 燃 料電池著手研發。
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工作原理

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是由多孔陶瓷陰極、多孔陶 瓷電解質隔膜、多孔金屬陽極、金屬極板構成的 燃料電池。其電解質是熔融態碳酸鹽。 反應原理示意圖如下: 陰 極: O2 + 2CO2 + 4e - →2CO32陽 極: 2H2 + 2CO32- → 2CO2 + 2H2O + 4e– 總反應: O2 + 2H2 → 2H2O
燃料電池的種類

以燃料電池之電解質(electrolyte)來區分, 它可分為五種。
若以溫度分類 ,可分為三種 高溫型、中溫型、低溫型。

電解質(electrolyte)來區分
(1)鹼性燃料電池(Alkaline Fuel Cell, AFC) (2)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olymer Electrolyte Fuel Cell, PEFC;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Fuel Cell, SPEFC; 或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

美國巴拉德動力系統公司於1993年首次研製出概 念車,1995年又推出新款,1997年該公司的16輛 燃料電池公共汽車分別在美國的芝加哥和加拿大 的溫哥華試運行。

德國戴姆勒—奔馳公司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 驚人,它與巴拉德公司合作,投資約10億美元,3 年內推出四種車型,大有後來居上之勢。1994年 研製出氫燃料電池驅動多用途車(麵包車)NeCarI。 緊接著又推出NeCarII,該車為多用途車,採用25 千瓦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組,最高時速110英里。 1997年5月戴姆勒—奔馳公司的燃料電池公共汽車 亮相 。


通用汽車公司的樣車已經推出,該車以 Chevy麵包車為基礎,裝50千瓦甲醇燃料電 池系統。公司將在2004年之前開發出可投 入生產的燃料電池汽車。 福特公司不局限於與巴拉德公司的合作, 它還與莫比爾合作,共同開發小型燃料轉 化裝置,即從碳氫燃料(如汽油和柴油)中提 取燃料電池用氫氣技術。


理論探討

燃料電池的運作原理(如圖1),也就是電池含有 陰陽兩個電極,分別充滿電解液,而兩個電極間 則為具有滲透性的薄膜所構成。氫氣由燃料電池 的陽極進入,氧氣(或空氣)則由陰極進入燃料 電池。經由催化劑的作用,使得陽極的氫原子分 解成兩個氫質子(proton)與兩個電子 (electron),其中質子被氧『吸引』到薄膜的另 一邊,電子則經由外電路形成電流後,到達陰極。 在陰極催化劑之作用下,氫質子、氧及電子,發 生反應形成水分子,因此水可說是燃料電池唯一 的排放物。
克萊斯勒公司決定開發汽油燃料電池汽車, 計劃1999年推出示範樣車,2005年生產樣 型車
除此之外,菲亞特、雷諾、沃爾沃以及 標誌等公司採用意大利迪諾拉的燃料電池, 開發出或正在開發燃料電池汽車。大眾、 寶馬、日產和三菱都有自己的燃料電池開 發計劃。

燃料電池未來可能發展的方向或展望
展望

目前成功的燃料電池應用實例有大型發電 機、火箭能源供應器、機動車輛能源供應 器等等。近來,將燃料電池微型化,並運 用於可攜式電子產品(包括行動電話、手提 電腦、數位相機等),或作為可攜型發電機, 更成為新一波的發展趨勢。更加微小的設 計則可運用於長放型微感測器、分離式通 訊系統上。不論其尺寸大小,燃料電池總 有其能源效率高、污染性低之優點,特別 是降低大氣污染及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將是其發展的優勢。



漸入佳境的燃料電池汽車

1998年3月,美國《財富》雜誌的評論聲稱:「燃 料電池將會把那些驅動世界轎車、卡車以及公共 汽車的嘈雜而又污染環境的活塞發動機淘汰,就 像淘汰蒸汽機那樣。」是否將來真是如此,暫且 不論。但近年燃料電池汽車的開發進展之大和商 業化步伐之快確是實實在在的,為世人所矚目。 隨著各大汽車製造廠家的積極參與、投入的驟增 以及技術的進步,幾經沉浮的燃料電池汽車的開 發已經駛出實驗室,開始其商業化進程,進入一 個富有挑戰與機遇發展階段。
再生氫氧燃料電池工作原理

再生氫氧燃料電池將水電解技術(電能 +2H2O→2H2+O2)與氫氧燃料電池技術 (2H2+O2→H20+電能)相結合 ,氫氧燃料電 池的燃料 H2、氧化劑O2可通過水電解過程 得以「再生」, 起到蓄能作用。可以用作空 間站電源。
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工作原理

日本豐田公司於1997年法蘭克福汽車展上展出了 RV4A多用途燃料電池汽車,該車採用甲醇燃料電 池,具有再生(發電)制動功能。公司總裁聲稱要 在市場上擊敗戴姆勒—奔馳。 日本馬自達公司一直在進行燃料電池開發計劃, 1997年12月推出它的第一輛燃料電池轎車。該車 以Demio多用途車為基礎,設計最高時速為每小 時90公里,行程170公里,動力系統由一個20千瓦 的燃料電池組、氫吸附金屬氫化物儲氫罐、小空 氣壓縮機和20千瓦超級電容器組成。
台灣燃料電池研發現況
台灣最早期從事燃料電池研究及推廣單位, 是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及工研院能資所,但其 研究均屬小規模。及至最近3、4年,各單位 更擴大投入規模,分述如下。

工研院能資所,規劃在未來4年內,開發3~5kw小 型家用PEM燃料電池,包含電池堆、燃料重組器 及關鍵材料。 台灣經濟研究院預期將於2002年完成第四代燃料 電池,量產應用於電動機車,其機車最終目標為: 極速85km/hr、續航力160km、總重量100公斤以 下,換氫氣罐時間五分鐘內。
電解體 燃料 日化劑 系統的電效率 從事燃料電池得 研究和開發 的公司
氫氧化鉀溶液 純氫 純氫 60-90% 美國國際燃料電池公司
中溫燃料電池
(160—220℃) 類型 應用 開發的狀態 特性 PAFC 磷酸燃料電池 熱電聯產電廠 具有200kW功率的電池在工業中的應用(大約160個電廠) 低污染排放 低噪音水平 是熱電聯產電廠的三倍費用 隨著連續運行電效率降低 隨著連續運行電效率的減小 電解體 燃料 日化劑 系統的電效率 從事燃料電池得研究和開發 的公司 磷酸 天然氣,氫 大氣中的氫氣 37-42% 美國Onsi公司 日本宣士電機公司 日本三菱公司 日本三洋公司 日本東芝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