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未来十年海原县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要点

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要点

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要点【原创版】目录一、2023 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要点概述二、要点的具体内容1.深化陆海双向开放2.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3.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4.加速激发通道经济活力5.提升通道运输能力正文一、2023 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要点概述2023 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工作要点旨在深入推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

这些要点涵盖了深化陆海双向开放、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加速激发通道经济活力以及提升通道运输能力等多个方面,为实现西部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二、要点的具体内容1.深化陆海双向开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要继续深化陆海双向开放,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和合作,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优化通道沿线的通关设施和服务,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本、技术和人才参与通道建设。

2.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要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国内市场的优势,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具体举措包括加强通道沿线地区的产业协同和优势互补,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促进通道沿线地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3.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要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提高通道的运输效率和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通道沿线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物流网络布局,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快多式联运、跨境运输等物流方式的发展。

4.加速激发通道经济活力要采取多种措施加速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经济活力,促进通道沿线地区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具体做法包括加大对通道沿线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通道沿线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提升通道运输能力为满足不断增长的货物运输需求,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运输能力至关重要。

具体措施包括提高通道沿线交通基础设施的容量和承载能力,优化运输组织和管理,提升运输工具的技术水平和运行效率,确保通道运输的顺畅和安全。

“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业迅速发展,物流交通体系变得愈发重要。

“十三五”期间,加快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是当前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交通高效运行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推进公路运输系统的优化“十三五”期间,政府要以“建设制度先行、技术领先、投资优先、运营重点、维护协同”五大原则为指导,加快公路运输系统的优化,建设内蒙古以外的省际高速公路,优先完善国道、省道和重点城市城市通勤网络,加快推进普铁结合、综合交通、共享出行等发展。

二、构建综合性水路运输系统“十三五”期间,政府要重点构建综合性水路运输系统,鼓励开发航运能力强、投资小、经营效益高的运输船舶,完善运营管理制度,提高航运业服务水平,推进航行通路建设,提升船舶安全保障能力,加强航道建设,实现全国水上交通网络的有效运行。

三、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十三五”期间,政府要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制定统一的政策规定,实行统一的系统管理,建立完善的全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管理机制,实现统一的计划和控制,保证运输安全有序。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十三五”期间,政府要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建设道路、水运、民航、城市轨道交通、码头运营管理系统,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治理,加快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形成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综合运输体系。

五、加大投入力度“十三五”期间,政府要加大对公路、桥梁、河流航道建设的投入力度,实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织开展大规模公路建设,实施再生交通项目,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公路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

综上所述,“十三五”期间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是强调系统整体性规划、重点发展城市交通、推动全国统一管理和持续投入的重要举措。

未来,政府将继续把握其时代性和波及面广泛的特点,重点在提高运输效率、缩短运输距离、改善运输安全和环境保护上下功夫,全面推动城乡交通网络优化、跨越式发展,推动交通运输投入的可持续发展,由此促进交通运输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经济发展。

2023-交通运输“十X五”发展规划方案-1

2023-交通运输“十X五”发展规划方案-1

交通运输“十X五”发展规划方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因此,“交通运输“十X五”发展规划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将分步骤阐述这个规划方案。

一、总体目标该发展规划方案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运输服务质量,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全面发展。

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 建设一批高效、智能化的交通运输枢纽,提升综合运输能力和运输效率。

2. 加强运输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提高人民群众出行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3. 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应用,推动绿色、低碳交通,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加强国际合作,构建更加开放、协调、有序的国际交通运输格局。

二、发展重点该发展规划方案的发展重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提高道路运输系统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通过建设更多、更高效的高速公路、城市交通道路和农村公路,扩大道路运输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2.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提高轨道交通服务能力和质量。

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布局,推动轨道交通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

同时,加强与高速公路、机场等交通枢纽的衔接,形成互联互通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3. 发展多式联运,实现物流快速便捷。

通过扩大港口、航空港等各类物流节点的容量,加强实验室、口岸等物流设施的建设,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实现物流的快速便捷和全球化。

三、政策措施该发展规划方案将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1. 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维护实行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交通领域。

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等合作,提高交通领域的融资渠道。

2. 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道路、轨道等交通设施的安全监管,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

3. 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的资金支持力度,对于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个人和企业等,实施减税和贴息等政策,推动可持续发展。

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布局方案

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布局方案

综合运输大通道布局方案综合运输大通道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线路组成,承担我国主要客货运输任务的运输走廊,构成综合交通网的主骨架,是国家的运输大动脉。

综合运输大通道布局规划的基本要求是:(1)连通我国所有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及其他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连接我国主要的陆路、海上和航空口岸;(2)连接区域经济中心、重要工业和能源生产基地;(3)为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之间和省际间的沟通提供多条走廊,满足国土开发和国防功能需要;(4)构成通道的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内河高等级航道、航空主航线以及油气主管道有机衔接和相互协调,并与国际运输网络充分衔接,体现我国运输多样性和集约性,促进形成以优势互补为基础的一体化运输体系.综合交通网骨架由“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和国际区域运输通道组成。

具体方案为:“五纵”综合运输大通道:1、南北沿海运输大通道。

北起黑河,经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汕头、广州、深圳、湛江、海口,南至三亚.此外,还包括北京至沈阳进出关通道.该通道由贯穿全线的铁路、公路、民航航路,部分陆上油气管线和沿海主要港口间航线组成,形成沟通我国南北沿海的综合运输走廊。

该通道通过黑河口岸与俄罗斯铁路和公路网连接,通过大连、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广州、深圳、湛江等沿海港口与国际海上运输网络连接,并以上海、广州枢纽机场为节点,与国际航线网络相衔接.2、京沪运输大通道.北起北京,经天津、济南、徐州、蚌埠、南京,南至上海,由贯穿全线的铁路、公路、民航航路、部分水运和油气管线组成,形成沟通华北与华东,北京与上海两大国际都市直接相连的综合运输走廊.该通道以北京、上海航空枢纽为节点衔接国际航线网络,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承担国际海上运输中转功能.3、满洲里至港澳台运输大通道。

北起满洲里,经齐齐哈尔、白城、通辽、北京、石家庄、郑州到武汉,从武汉分支,一支经长沙、广州,南至香港(澳门),另一支经南昌、福州至台北。

交通“十三五”发展规划

交通“十三五”发展规划

交通“十三五”发展规划背景交通运输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了适应我国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的效率和质量,制定一份全面的交通“十三五”发展规划势在必行。

主要目标1. 提高交通网络的覆盖率和连通性,加强城乡交通一体化,确保交通便利性得到全面提升。

2. 推动交通运输服务的优化和升级,提升客运和货运的效率和舒适度。

3. 加强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提升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 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降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5. 提高交通科技应用水平,推动智能交通和数字化服务的发展。

主要措施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

2. 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加强公共交通建设,提升交通出行的便捷性。

3. 优化货运体系,促进多式联运和物流网络优化,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4. 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严格执行交通法规,提升交通事故防控和应急响应能力。

5. 推动绿色交通发展,促进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交通工具的推广应用。

6. 鼓励科技创新,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高交通信息化水平。

7. 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提高交通行业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

实施保障1. 增加交通运输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建设。

2. 完善交通运输法规体系,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3. 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规划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4.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促进相关政策的整合和协调。

总结交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将为我国交通发展提供指导和框架,推动交通运输事业迈向更高水平。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交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作用,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我国现代交通建设贡献力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092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092号建议的答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092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8.27•【文号】•【施行日期】2021.08.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铁路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2092号建议的答复您提出的关于将宁蒗县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国家级规划的建议,全国人大交由我委、水利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能源局分别办理,现就涉及我委职能的事项答复如下。

宁蒗彝族自治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的滇川交界处,经过多年努力,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基础设施薄弱、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足、供给保障能力不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结合相关专项规划编制,积极支持宁蒗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一、关于四川西昌至丽江高速铁路、泸沽湖至大理铁路这两个项目未列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们支持云南省会同有关方面,结合区域路网布局、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项目经济效益、地方财力支撑等条件,进一步研究上述项目规划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将在相关规划的制定过程中统筹研究考虑。

二、关于将“金沙江开放合作经济带”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建议目前,我们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组织开展“十四五”国家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将结合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认真研究、统筹考虑。

感谢您对发展改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欢迎登录我委门户网站(),了解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重要信息。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年8月27日。

西部大开发未来十年海原县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西部大开发未来十年海原县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前言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我国经济水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拓宽我国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西部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稳定,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化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路通,百业新”、“要想富,先修路”,被实践充分证明,优先发展公路交通,对于加快海原县脱贫致富步伐,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县公路交通发展规划,要在“四纵五横”公路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路交通网络,加快主干线公路及通达通畅工程的建设步伐,提升县乡村道路等级;实施行政村连接线通达深度;加快乡镇客运场站建设,大力发展道路运输生产力,提高运输效率,提高服务水平,保障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0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今后10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发展情况1.1地理位置海原县地处六盘山西北麓,为中卫市所辖,南连西吉县,东南接原州区,东北临同心,北靠中卫,西与甘肃的会宁、靖远两县毗邻。

境域辽阔,为全区第三大县。

东西宽80公里,南北长95公里,总人口58.27万人,全县在册地域面积6427.2平方公里。

海原县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研究

海原县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研究

海原县城乡客运一体化规划研究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作为西部地区国家级贫困县的海原县积极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城乡道路客运资源共享、提供优质服务,方便政策协调、合理安排布局、优化道路运输公共资源结构的必经之路,是加强海原县城内紧密联系,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海原县居民出行比率,增强城与乡之间的联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战略、落实中央“三农”政策的重要举措。

进一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对加快转变城乡道路客运发展、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推进道路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海原县城市公交、城镇客运、农村客运发展参差不齐,客运网络发展不协调,政策不配套、衔接不顺畅的问题突出,制约了城乡道路客运服务居民出行的能力和水平,对城乡道路客运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利。

为了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确定了以“两城”为中心,辐射全县所有镇村的“城市公交、城镇公交、村镇公交”三级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系统,实现城市公交网络500米半径覆盖率不小于90%,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达到100%,乡镇客运站建成率和建制村招呼站建成率均达到100%的规划目标。

在现场调研、收集资料等基础上,提出海原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发展战略,从一体化网络、一体化智能管理、一体化运营服务构建海原县城乡客运体系。

根据海原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规划,进行海原县城乡客运一体化的需求分析和预测,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海原县城乡公共交通系统从近期远期两个角度对线路和场站设施进行了规划。

为了增强公交营运方面的安全管理,使调度运力有所提升,服务质量得到改观,当运营过程中车内出现异常情况时公交动态监控能迅速感知,对海原县城乡交通一体化智能调度系统进行了设计。

为更好地实现海原县城乡公共交通的一体化,进一步对城乡客运运营模式和管理体系进行了设计,并根据市场运作的特点,研究了城乡交通一体化组织架构,政府计划将各类公交资源全部汇总到公交交通集团,并主导规划、指导、监管这三个方面,来充分表现公交事业所带来的的便民性和公益性,同时,政府将通过补助来保证私营企业的合法利益并授权公交集团各分公司可以对全县公交资源进行一体化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我国经济水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拓宽我国发展空间的客观需要;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是不断改善民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西部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稳定,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化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路通,百业新”、“要想富,先修路”,被实践充分证明,优先发展公路交通,对于加快海原县脱贫致富步伐,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县公路交通发展规划,要在“四纵五横”公路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公路交通网络,加快主干线公路及通达通畅工程的建设步伐,提升县乡村道路等级;实施行政村连接线通达深度;加快乡镇客运场站建设,大力发展道路运输生产力,提高运输效率,提高服务水平,保障道路交通运输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0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今后10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社会经济及交通运输发展情况1.1地理位置海原县地处六盘山西北麓,为中卫市所辖,南连西吉县,东南接原州区,东北临同心,北靠中卫,西与甘肃的会宁、靖远两县毗邻。

境域辽阔,为全区第三大县。

东西宽80公里,南北长95公里,总人口58.27万人,全县在册地域面积6427.2平方公里。

1.2自然条件地貌自新生代以来,因气候变化,风蚀、雨蚀地震以及乱垦滥伐等人为因素,加剧了黄土丘陵的水土流失,逐渐演变成现代的以南华山、西华山为中心,水系呈放射状、羽状汇流入黄河,其间展布着土石山区,河谷川台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三大地貌。

土石山区主要指南华山、西华山、黄家洼山、月亮山北坡、油井山、庙山等山体,包括李俊、红羊、树台、曹洼、史店、海城、高台、盐池、西安、高崖、李旺、关桥、双河等乡的一部分地区。

由于海拔较高,热量相对减少,岩石裸露,土层薄、土质较肥沃、植被率高,所以残存有黄家庄、水冲寺、灵光寺、西华山等天然次生林。

河谷川台区包括西安、高崖、李旺等乡镇的一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理化性质好,肥力高,垦植历史悠久,作物适种性广,生产潜力大,具有部分灌溉条件,公路交通方便。

黄土丘陵沟壑区包括关桥、海城、史店、贾塘、郑旗、九彩、西安、高崖、李旺等乡的大部分地区,地形以黄土梁峁为主,残塬次之,沟壑展布其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低。

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少雨干旱、年降水量258-400mm,由南向北递减,年平均蒸发量2200 mm口径60 cm 蒸发器),为降水量的五倍多。

地跨荒漠、干旱、草甸三个自然草原带。

由于季风气候的时空分布不稳定性,主要受西北干燥气流控制,造成了干旱、风大、沙多。

年平均无霜期146天,年平均大风29.1天,尤以三月居多。

最大冻土厚度1.5m,年平均气温7.4℃,最高达39.2℃,最低-24.0℃。

年最大温差63.2℃,日最大瘟差38℃。

年均降雨量300mm,年蒸发量2300mm,暴雨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平均气温5.7℃,年均土层冻结深度1.5米,洪水和翻浆对公路造成较大程度的破坏。

1.3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海原县辖5个镇,12个乡,2个管委会,167个行政村,1157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约58.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6万人。

海原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中卫市南部,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建国以来,中央和自治区对海原的发展、建设十分关注,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海原的广大干部、群众在当地党委、政府带领下为脱贫致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区位等多种因素制约,也由于发展思路有所局限,海原这个“苦甲天下”的地方仍然没有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200元,相当一部分群众缺水少粮,生活非常困难;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只有700多万元,县级财政非常困难,靠国家补贴维持生计,据统计,海原近年来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化率等经济社会发展人均指标都处于全区末位。

从区位条件看,海原县城偏居宁夏西南一隅,距固原、中卫、银川都比较远,四面大山阻隔,相对封闭,不能和区域中心城市相向互动。

从交通条件看,海原县城没有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通过,距最近的高速公路也有60公里,唯一的一条省道中静公路是条山路,起伏弯曲,进入冬季每逢大雪进出都很困难。

从水源条件看,海原县城供水主要来自南华山、闵家塘等涵养性水源。

由于连年干旱,水源得不到补充,县城供水能力严重不足,每到夏季用水高峰,居住在高处和供水管道末端的群众用水十分困难,工业用水就更是无从谈起。

通过实施新区建设,使海原县依靠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银平公路、中宝铁路、福银高速穿新区而过)、丰富的水资源以及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周边环境,集中人力、财力,整合各种资源要素,边建设,边发展,通过搭建新区这个平台,大力发展工业和招商引资,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可以说,新区建设,是为海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造新的增长极,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

加快新区建设的同时,海原县注重老城区繁荣稳定。

根据区、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新区带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生态立县、科教兴县”县域发展战略和“一县两城、拉动发展”的思路,着力解决老城区在给排水、供暖、交通、教育、医疗及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显改善老城区基础设施条件,使老城区更加稳定繁荣发展,老城从行政、经济发展中心转变为居住、教育、旅游中心,形成“一县两城,两轮驱动”的海原县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1.4主要成就截止2009年底,全县各类公路通车里程达1834.635公里,公路密度为28.54公里/百平方公里。

按行政等级分国道73.8公里,省道329.176公里,县道160.111公里,乡道659.044公里,村道612.504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73.8公里,二级公路106.679公里,三级公路613.773公里,四级公路836.113公里,等外公路204.27公里;按路面类型分铺装及简易铺装路面938.809公里,砂砾及无路面895.826公里。

农村公路通车里程为1431.659公里,公路密度为22.28公里/百平方公里。

按行政等级分县道160.111公里,乡道659.044公里,村道612.504公里;按技术等级分二级公路42.713公里,三级公路357.563公里,四级公路827.113公里,等外公路204.27公里;按路面类型分铺装及简易铺装路面949.809里,砂砾及无路面884.826公里。

全县18个乡镇全部通了油路,167个行政村全部通了公路,其中通沥青水泥路行政村10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4.7%;18个乡镇客运站中已建成使用的客运站11个,占乡镇客运站总数的61.1%;100个行政村招呼站中已建成使用的招呼站15个,占招呼站总数的15%。

预计2010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1841.635公里,公路密度为28.65公里/百平方公里。

按行政等级分国道73.8公里,省道329.176公里,县道160.111公里,乡道659.044公里,村道619.504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73.8公里,二级公路106.679公里,三级公路613.773公里,四级公路843.113公里,等外公路204.27公里;按路面类型分铺装及简易铺装路面1096.809公里,砂砾及无路面744.826公里。

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面占行政村总数73.7%,自然村通沥青水泥路面占自然村总数43.4%。

投入使用乡镇客运站占乡镇客运站总数77.8%,危桥改造7座,投入使用行政村招呼站占行政村30%。

第二章规划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2.1指导思想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高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势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2.2基本原则——坚持夯实基础,加快发展。

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和发展环境,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社会稳定,使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统筹规划重点经济区、重点生态区和城镇布局。

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在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同时,切实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走出一条符合各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子。

——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

加快转变思想观念,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发展活力核动力。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建设国际陆路大通道,构筑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新格局。

——坚持自力更生,国家支持。

充分发挥西部地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立足自身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各项政策措施,家的国家支持力度。

2.3主要目标。

至2012年末,实现100%行政村通油路。

至2015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815.4公里,公路密度达43.8公里/百平方公里,投入使用乡镇客运站占乡镇客运站总数100%,投入使用行政村招呼站占行政村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