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讨论
其他原核微生物
2
讲授/讨论
螺旋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的致病性
掌握、放线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的结构特点和形态特征
讨论
真菌学
2
讲授/讨论
细菌、真菌、霉菌、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菌落特征
掌握霉菌和酵母的结构和功能、菌落特征
批阅作业
病毒学(形态、结构)
2
讲授/讨论
(Prerequisite)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授课教师
(Instructor)
钱秀萍(Xiuping Qian)
吴明媛(Mingyuan Wu)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无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为药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开课时间为第4学期。教学内容分为微生物学及免疫学两部分。微生物学部分主要介绍细菌、放线菌、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和病毒的结构、功能和致病性、细菌的营养生长和代谢、微生物的消毒和灭菌、遗传和变异,以及微生物学在药学中的应用。免疫学部分主要介绍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免疫细胞、免疫应答及其调节、超敏反应、免疫学应用。课程教学采用讲授、阅读、分析、讨论、展示等方法,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趋势,熟悉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应用,掌握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乐于思考、团队合作的素养。
课堂测试、
PPT讲述
补体系统
2
讲授/讨论
临床病例分析某种疾病与补体之间的关系
掌握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和生物学作用
讨论
细胞因子(分类、作用)
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写人:*** 审核人:***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护理学院适用专业:护理课程名称: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代码:Z092011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学分:3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8 实验(上机)学时: 10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医学生物学后续课程:病理学、药理学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
本教程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篇为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二篇为病原微生物学。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与自学能力,教材适当进行了新旧理论、技术的更替,循序渐进,适当增加了部分新的内容,突出了变态反应机制、合并雷同的防治原则及实际应用。
(二)课程目标(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要求)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防治为导向、以护理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护理岗位需求为前提,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科学严谨态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学时: 1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 现代免疫学的概念。
难点: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1.掌握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的基本功能;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2.熟悉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与功能;3.了解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与与人体寄生虫学发展简史。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作业:课后习题第一篇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学时: 2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 抗原、半抗原、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难点: 交叉反应的概念及意义教学目标和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出)1.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抗原特异性;医学上重要的抗原及其意义。
2.熟悉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分类。
3.了解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超抗原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作业:课后习题第二章免疫系统(学时: 2 )主要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T细胞、B细胞主要特点及功能;难点:淋巴细胞的概念及种类。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介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药学应用的课程,属于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包含免疫学内容的微生物学是高等院校医学类、药学类、生物类专业必开的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
1.课程描述:该课程涵盖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两个部分,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免疫学是从微生物学分离出的一个独立学科,免疫学的发展只有100年左右的历史,已经成为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
生物学和免疫学都已经在生物学、医学领域各自发展成为重要的两个学科方向,并且是两门独立的重要课程。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跨多学科的课程。
课该程内容涵盖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两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具有跨学科性。
微生物研究内容涉及了生物学的多个学科,如形态学结构、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生态学、分类学、传染与免疫学等。
其研究范围已经深入与扩大到工业、农业、海洋、水产、宇宙、食品、医药、畜牧等领域。
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遗传学交叉形成了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基因组学则是数、理、化、信息、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的结果。
免疫学是以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免疫机制为主要内容,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达到预防与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医学多门学科知识,如组织解剖、生理生化、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极强的前沿学科。
免疫学是内容抽象、系统复杂、知识更新速度快、理论性强的生命科学前沿学科。
组成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借助血管、淋巴管连接,遍及全身各处。
众多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线性关系,而是错综复杂的非线性相互反应,由多种传导信号系统介入,产生一系列不同的免疫功能。
诸如此类构成了免疫学的复杂网络特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借助分子生物学发展的成就,免疫学在以基因、分子、细胞、整体功能各有不同、互为基础的层次上研究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开拓了认识生命奥秘的诸多重要途径。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第一篇 免疫学基础
概述:免疫的概念及三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
免疫功能的获得方式: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第一章 抗原
抗原的概念及两种性能(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
抗原的分类:完全抗原与不完全抗原(半抗原)的概念。胸腺依赖抗原(TdAg)及非胸腺依赖抗原(TiAg)。内源性抗原(自身抗原)与外源性抗原等(异种抗原、异嗜性抗原)、同种异型抗原)。变应原与耐受原。
生物学特性:形态结构(单细胞及多细胞真菌),繁殖方式、培养特性与菌落类型。
致病性(多种方式致病)与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主要病原性真菌:深部感染真菌(白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的形态培养,致病条件及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法。浅部感染真菌(皮肤癣菌)的特征,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
第十三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细菌性状变异的现象:形态结构的变异(L型变异及特殊结构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和耐药性变异。
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的染色体、质粒。噬菌体的概念、性状,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和前噬菌体);噬菌体在遗传物质转移中的作用。
细菌的致病作用与其毒力、数量、侵入门户的关系。
感染的来源(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及感染的途径。
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注意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毒血症的区别)、带菌状态和带菌者。
第九章 真菌
真菌的概念及对人致病的种类。
细菌的化学组成
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营养物质、酸硷度、温度和气体。专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对氧气的不同需要。厌氧菌在有氧环境中不长的原因。细菌繁殖(个体与群体)的方式、速度与生长曲线。
微生物与免疫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编码:学分:2总学时:32适用专业:生物制药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执笔人:赵为审定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生物学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和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一般知识点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课堂讨论、课外自学、教学视频自学等方式,熟悉微生物学领域研究内容和知识、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核心知识点及其实现方式:通过课堂讲授、讨论等方式,全面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鉴定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用能力:交流和沟通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公开演讲能力、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团队协作能力等;实现方式:教师讲解、学生练习、课堂讨论、课下交流、翻转课堂等;核心能力:微生物学中的许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人们科学地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典范,在学习微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其它相关的课程,如食用菌学、发酵工程、微生物遗传与育种、微生物检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病原微生物学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方式:课程答辩,课外实践等;3.素质目标通用素质:遵守课堂纪律、考试纪律,诚信,学会尊重等;实现方式:严格考勤,禁止迟到、早退,禁止上课期间玩手机,加大过程考核力度(或比重)等;核心素质(供参考):微生物学课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不仅仅与生物有关,也涉及其他学科甚至关联到对自然、宇宙的认识,因此,通过学习微生物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
2020级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性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为大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它包括了《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免疫学》两门学科。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的发生机理、微生物学检查和特异防治。
《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中的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基础医学领域中一门基础性、前沿性、桥梁性课程,它具有理论体系完整、技术应用广泛、实用性强、且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等特点。
通过该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医学学科与临床知识,特别是传染性疾病与免疫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基础。
目的:通过本课程授课,学生应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应用技能,并能将之应用于传染性疾病与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阐述、疾病诊断和防治措施,同时能初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科学严谨的学习工作态度。
任务: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同时应掌握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以及各类免疫应答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疾病诊断和防治措施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教学方法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概念与分类,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等,明确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在基础医学学科中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概念,微生物的分类。
教学难点:免疫的功能。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免疫概念与功能,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概念,微生物的分类;2.熟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3.了解:免疫学、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医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的范畴及发展现状。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21440课程名称:微生物学与免疫学/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学时:64课时(理论:48课时;实验:16课时) 学分:3.5学分适用专业:药学开课学期:第4学期开课部门: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考核要求:考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沈关心主编,《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甘晓玲等主编,《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沈萍主编,《微生物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药学专业的学生,是药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
本课程主要介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微生物学是研究与药学相关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特异性诊断和防治原则的科学。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免疫应答及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和免疫学防治的科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及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操作技术,有助于今后开发研制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保证和控制药品质量,从而更有效地防治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教学具体要求如下:1、掌握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记住并能灵活运用。
;2、熟悉内容:要求理解并记住基本概念和特点;3、了解内容:要求理解,一般不强调记住。
掌握和熟悉内容是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内容,教师应重点讲授或辅导,学生应重点学习。
了解内容教师可根据学习情况简介或由学生自学。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微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提倡双向交流式授课,注重启发式教学,讲授内容应“少、精、宽、新”,授课教师可对内容精选、重组、整合,有些章节内容可由学生自学。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课程编码: 27A11303 学分: 3.5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72其中讲课:40 实验或实践:32适用专业: 药学系推荐教材: 沈关心著,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年。
参考书目: 黄敏主编,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微生物学,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消毒与灭菌、遗传与变异、感 染与看感染及感染的诊治防的基础知识,掌握各种微生物的特点。
通过学习免疫学,使学生掌握抗原、免 疫分子、免疫细胞、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和临床免疫的基础知识,掌握免疫学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为 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其生物 学功能、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常见病原性细菌和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抗原结构及 其致病性,熟悉真菌、放线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以及其致病性、熟悉微生物分布与医学微生态学、熟悉医 药学实践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了解微生物在药学中的作用和应用。
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次期末考试和 多次的章节作业以及课程问题讨论等; 课程研究工作包括研究活动和小论文撰写等; 课程参与程度与课堂 表现等。
课程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改革。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建议学时: 2掌握微生物概念、种类,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发展史。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内容,掌握免疫的概念与功能,了解免疫学的发展史。
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微生物概念、种类,[授 课 [授 课法]容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免疫和免疫学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免疫应答 的类型及作用,微生物的分类,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各类微生物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1526010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专业:药学总学时/实验学时:48/16 总学分/实验学分:2.5/0.5综合实验室(实验中心)名称:医学实验中心二级实验室名称:形态实验室(微免)一、课程简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性状,以及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人体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免疫学已渗透到现代医学各学科领域,在一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上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相关药学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地位:《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在药学专业课程学习中占有一定地位,是学好其他药学相关课程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使药学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习其他相关药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作用: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细菌的形态、初步掌握细菌的染色法、细菌的培养接种法、药敏试验;掌握常用消毒、灭菌的基本方法,了解细菌代谢产物检查的意义;了解化脓性球菌、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厌氧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形态。
了解病毒的培养方法,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和病毒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等。
免疫学实验对学生进行免疫学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免疫学实验诊断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在实验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目的: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课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药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实践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药学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1、每班实验分2个小班进行,分别由2位教师带教,根据不同实验内容,学生每2~4人为1组,实验以学生操作为主,个别实验由带教师示教进行。
2、学生掌握油镜的使用与保养、细菌的常用染色法、划线培养、接种斜面、药敏实验、化脓性球菌、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和病毒血凝及抑制试验等。
能观察细菌的生长现象,消毒灭菌的基本技能和细菌代谢产物的检查,厌氧菌和其他微生物的形态观察。
掌握常用免疫学检测实验方法,学会结果的观察和判断。
四、报告与考核1、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中,认真操作、记录实验结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2、教师认真批改学生实验报告,并给学生的每个实验进行评分(采用10分制),期末进行总评,实验报告总评成绩为平时成绩,占期末总评成绩的10% 。
五、设备及器材材料配置远红外自动恒温干燥箱、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电热恒温水温箱、离心机、冰箱、电子天平、生化培养箱、生物显微镜、台式高速离心机、稳压稳流电泳仪、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各类培养基、试剂。
六、实验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实验指导用书为自编实验教材《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主要参考书为沈关心主编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药学本科教材。
撰写人:(签名)徐水凌审定人:(签名)徐水凌参与讨论人:徐水凌、漆秋兰、朱佳、张新红。
《药用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7526003 开课学期:第3学期开课专业:药学总学时/实验学时:32/16 总学分/实验学分:1.5/0.5综合实验室(实验中心)名称:医学实验中心二级实验室名称:药学实验室一、课程简介药用植物学是用植物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一门学科,实验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其目的是把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加以验证和巩固。
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药用植物学实验》主要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即植物细胞、组织、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规律和各大类群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及代表药用植物。
通过对实验中实物的观察、辨别和验证,从而使同学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
建立一个既与理论课有一定互补作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实验体系,力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药用植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了解植物分类学基本知识。
培养学生掌握药用植物解剖的知识和技能,即能正确识别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内部构造及植物各类器官的特征。
加深对药用植物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为从事中药学基础研究奠定基础。
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分为植物学基础知识以及植物分类学两大部分,植物学基础知识部分包括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各部分形态的观察;植物分类学部分包括低等植物、被子植物的观察、单子叶植物的观察以及药用植物分类鉴别实验。
四、报告与考核本实验为药用植物学课内实验,实验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的的20%。
五、设备及器材材料配置显微镜、体式显微镜(或解剖镜),电脑,视频采集器,标本,摄子,解剖针等。
六、实验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1、实验指导书:《药用植物学实验指导》潘胜利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参考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及学习指导》帕丽达·阿不力孜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七、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撰写人:黄雄审定人:黄嬛参与讨论人:黄嬛、黄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7526001 开课学期:第7学期开课专业:药学总学时/实验学时:48/16 总学分/实验学分: 2.5/0.5综合实验室(实验中心)名称:医学实验中心二级实验室名称:药学实验室一、课程简介生物药剂学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述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药物动力学系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的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体内药物存在的量与位置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数据的需要关系式的科学。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学习,能利用其原理和方法在新药设计、新剂型新制剂开发、药物质量评价和临床合理用药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在药剂生产在临床上的应用,能正确评价药剂质量及掌握合理制药的基本知识。
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是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学科,其研究涉及到许多相关学科,如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物理化学、药理学、高分子材料学以及化工原理和机械设备等,而且研究成果与人的生命相关,因此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严格的科学作风。
是药学、制剂、中药制剂等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同时也是连接药物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桥梁。
实验教学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在将来从事临床药学和研制新药等工作的需要,应达到如下目的。
①通过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训练,提高查阅文献资料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的能力,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②通过实验训练,使学生熟悉制剂生产中常用设备和检测仪器的结构、性能及使用保养方法。
③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作风,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独立总结实验资料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和生产打好基础。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1.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消化和掌握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2.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必需联系实际,必须学会周密的思考问题才能做好实验,只有那些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学生,将来才会在事业上有较好的发展;3. 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
四、报告与考核实验报告:每个学生使用统一发放的实验报告册,同时应该另外自备记录本,以记录实验预习和实验的过程及发生的现象。
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该包括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二、实验内容和原理三、主要仪器设备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注意事项七、实验结果与分析八、讨论、心得五、设备及器材材料配置配备基本的普通天平、常用玻璃仪器,其余根据具体实验项目需要而定。
包括电子分析天平、烘箱、恒温水浴、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微孔滤器、智能溶出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六、实验指导书及主要参考书1.自编讲义. 生物药剂学及工业药剂学实验指导2. 崔福德主编.药剂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113. 崔福德主编.药剂学实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20104. 林宁主编.药剂学实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撰写人:(签名)傅应华审定人:(签名)黄越燕参与讨论人:黄越燕丁宝月傅应华《医院药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7536005 开课学期:第7学期开课专业:药学总学时/实验学时:24/8 总学分/实验学分: 1.5/0.25综合实验室(实验中心)名称:医学实验中心二级实验室名称:药学实验室一、课程简介医院药学是一门以药学理论为基础,以确保患者用药、保证药品质量、增进药品疗效、保障人民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为宗旨的一门现代技术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医院药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系,熟悉和了解医院药学概况,发展重点及学科前沿性的内容,为以后从事医院药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本课程将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由于医院药学是对以往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实际运用的学科,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实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医院药学工作的认识,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医院药学概况,为以后从事医院药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结合建立在校医院的模拟药房,安排实际的药房配发药品环境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以加深对医院药学工作的认识;通过用药情况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医院用药情况和医院药学的发展。
四、报告与考核见习心得。
五、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撰写人:(签名)傅应华审定人:(签名)黄越燕参与讨论人:黄越燕傅应华《工业药剂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007536001 开课学期:第6学期开课专业:药学总学时/实验学时:32/12 总学分/实验学分:2/0.5综合实验室(实验中心)名称:医学实验中心二级实验室名称:药学实验室一、课程简介《工业药剂学》将我国制剂生产中常用的技术、设备主要以单元操作的方式,从技术的原理、方法及设备的原理、结构、操作和维护等方面进行介绍。
同时兼顾剂型的特点与发展,适当介绍了一些制剂专用设备和新的制剂技术,以使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药物制剂生产。
制药工业主要包括药物合成、中药提取、制剂生产的技术和制备等,生产用于医疗、预防、诊断的药品,以满足医学临床实践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