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复习

合集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课堂笔记5月5日,星期三,早上8点,我们的语文课开始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第五课《大自然的语言》。

在这节课中,老师给我们讲解了自然界中的语言现象,并引导我们从中发现人类语言的奥秘。

老师先让我们观察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昆虫和花朵自然交织在一起,给人以繁荣生长的自然景象。

老师说:“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而这种方式中自然语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老师从一系列的小案例中讲解了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应激反应,并指导我们了解不同植物之间的“语言交流”。

接着,老师带领我们看了一个视频,让我们近距离观察黑猩猩的行为。

视频中,黑猩猩的各种语言行为令我们惊叹不已。

它们通过敲击树干、拍打胸膛、张口叫喊等方式传达信息。

这样的语言行为不仅令人震撼,还鲜明地表现出黑猩猩之间的交流方式。

在课堂中,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其他动物的语言行为,如鸟类和昆虫。

鸟类通过各种鸣声和颜色表达自己的信息,蜜蜂则通过复杂又精妙的舞蹈向同伴们传达蜜源的方向和距离。

不同的生物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这些语言构成了一个个丰富的生命群落。

在最后的课上,老师让我们思考:为什么动植物可以产生自己的语言?我们又能从中发现哪些有关人类语言的奥秘呢?我们经常说“听得懂树的声音”,其实不止是一句玩笑话。

树其实也有自己的语言,会用化学、电信号和香气等方式向生物界发出信息。

若说动植物产生语言主要为了生存,那么人类语言的形成和演变则包含了更多的文化因素与社会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语言才能经过千万年的沉淀和演变,成为当代所熟悉的语言。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更深地理解了自然界中万物交流的奥秘,也更加认识了人类语言的重要性。

人类语言的传承与发展,无疑是推动整个社会文化前进的基石。

在课堂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动物的语言现象。

这些语言并不是简单地敲打、叫喊等动作,而是经过长期演变而成的、复杂而精妙的交流方式。

通过这些语言,动物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周围的环境和其他生物,以便更好地适应生存挑战。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
读一读,分析其中物候现象。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 晚景》二首 其一)
早春天气,鸭子最 先感知春江水暖, 嬉戏水中。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谷雨 (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知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1.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 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①纬度的差异 ②经度的差异 ③高下的差异 ④古今的差异
4.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 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萌发
ménɡ
簌簌

衰草连天 shuāi
连翘
qiáo
孕育
yùn
次 第: 一个挨一个地。 草长莺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载,充满。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周而复始:指绕完一圈又从头开始。形容不断循
环的规律。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每课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每课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每课知识点梳理整理:梅语文、梅学堂教学团队第一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社戏》描写了“我”和小伙伴们夏夜乘船去看戏的经过,赞扬了农家少年聪明活泼、热情好客、憨厚善良的性格和劳动人民淳朴厚道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充满趣味的童年和景色秀美的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安塞腰鼓》描写了作者观看“安塞腰鼓”表演的情景与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热的特点,赞扬了安塞人民粗犷、奔放、充满阳刚的个性和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渴望。

《灯笼》是一篇可以引领我们回望传统的散文。

当代的莘莘学子能见的灯笼大概也只在古装剧中,至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更是无从感受到的了。

还好吴伯箫的这篇文章可以带我们寻到文化的根,感受到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因。

二、单元字词汇总(一)字词解释1.社戏消夏:避暑。

陶冶:怡情养性。

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偏僻:偏远而僻静。

熬áo:忍受。

诚然:确实这样。

篙gāo:用竹竿制成的撑船工具。

朦胧:动词,弥漫。

蕴yùn藻:水草。

依稀:隐约。

屹yì立:矗立。

潺chán潺: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家眷:妻子儿女等家庭成员,有时专指妻子。

船篷péng:覆盖在小木船上的拱形物,用来遮蔽日光和风雨。

棹zhào:划(船)。

楫jí:桨。

撮cuō: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惮dàn:怕,畏惧。

归省xǐng: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háng辈:辈分。

犯上:触犯长辈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

撺cuān掇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fú水:游泳。

絮xù叨dao:形容说话啰唆,来回地说。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精讲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精讲

大自然的语言一、章节划分《大自然的语言》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主要介绍了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研究的对象。

作者以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解释了物候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这部分内容为后续章节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第4~5段):主要讲述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数据,说明了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物候观测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这部分内容不仅突出了物候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也为我们理解物候学提供了具体的背景。

第三部分(第6~10段):主要分析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作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包括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作者揭示了物候现象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部分内容不仅增强了我们对物候学的理解,也为我们探索自然规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四部分(第11~12段):主要阐述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作者强调了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并指出研究物候学可以促进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同时,作者还呼吁人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工作,为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部分内容不仅总结了全文的主旨,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大自然的语言》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

通过对这四个部分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物候学的知识和应用,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自然规律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二、文章赏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生动而富有诗意的文章,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和物候现象。

整篇文章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同时也传达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文章的语言优美而富有表现力。

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等,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大自然的语言》笔记

《大自然的语言》笔记

《大自然的语言》笔记一、作者及文体。

1. 作者。

-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2. 文体。

- 这是一篇说明文。

二、字词积累。

1. 重点字词。

- 萌发(méng fā):种子或孢子发芽。

- 次第:依次,按照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 翩然(piān rá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 孕育(yùn yù):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 衰草连天(shuāi cǎo lián tiān):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 风雪载途(fēng xuězài tú):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 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2. 多音字。

- 载:- zài(风雪载途、载歌载舞),表示“装载”“充满”等意思。

- zǎi(记载、刊载),表示“记录”“年”等意思。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1 - 3段)- 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 第1段,以四季变换中大自然的现象(如桃花开、燕子来等)引出物候现象,这些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 第2段,举例说明物候现象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等。

- 第3段,给物候和物候学下定义。

物候是指生物的周期性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动物的冬眠、迁徙等)与气候的关系;物候学就是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2. 第二部分(4 - 5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 第4段,阐述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所以物候观测对农业非常重要。

- 第5段,说明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即生物,而且物候观测的优点是复杂的仪器所不能替代的,它简便易行,数据反映的情况比较综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训练(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训练(有答案)

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知识点汇总:(1)事理说明文知识(2)字词积累(3)竺可桢生平及主要贡献(4)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说明顺序(5)多种说明方法并用的写法(6)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特点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1.事理说明文知识说明文就是对事物的状貌、性质、特征、成因等加以说明和解释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人以科学的知识和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通常有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称作事理说明文。

(1)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有哪些?(2)事理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2.字词积累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拼读和书写。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解释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冰雪融化,草木萌(méng)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piān)然归来。

B.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shuāi)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zài)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C.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qiáo)和榆(yú)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D.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yīng)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响无踪。

)B.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载途:沿途;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C.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复习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复习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知识点总结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簌簌: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的景象。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荒凉的样子。
综合素质
与物候有关的诗句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知识点总结
重点字词
【字音】
榆(yú)cì(次)第
翩(piān)然孕(yùn)育
农谚(yàn)簌(sù)簌
草长(zhǎng)莺飞悬shū(殊)
周而fù(复)始shuāi(衰)草连天
【多音字】
载 落
翘 观
【形近字】
【词语解释】
翩然:形容动作轻快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
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
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
类。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
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

将抽
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
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
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文中
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
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

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
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

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
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
禾。

’”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例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次序能
否打乱?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

不能
打乱顺序。

这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

我国北方的同一地区,杏花二
月开,桃花三月开。

布谷鸟鸣叫之时,正是割麦种稻之时。

同时也照应了后面一
句“花香鸟语”。

3. 课文第三自然段与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本题可运用说明顺序判断三法,第三自然段是对第一、二自然段所列现象的深
入发掘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

4.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到十天左右”,句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

不能。

“左右”对十天进行了限定,表示一个大概的数字,如果去掉就变成一个
确切的数字,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的介绍说明。

6.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
两个例子呢?
因为一般人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都比内陆暖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此时举一个
例子,存在偶然性,说服力不强,举两个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7.课文7-10自然段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不能颠倒,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度由大到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
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体现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这样安
排条理清晰,不能打乱。

8.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又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强调了研究物候学的最终目
的。

9.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
本题运用说明顺序判断三法。

本文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层次
分明。

从整体看,文章的思路是:自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
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六、课文主题
《大自然的语言》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告诉我
们,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
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课后思考探究
一、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称其为物候。

二、1.作者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
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


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为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
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在此基
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

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2.作者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
异和古今的差异。

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
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
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
这样安排条理清楚。

三、举例子,如:“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
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
响”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
和说服力。

作比较,如:“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运用作比较的说
明方法,突出了物候观测仪器的复杂性、灵敏性。

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
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真实、形象地说明了纬度
对物候的影响。

引用,如:“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生动
形象地说明了一些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四、第1段文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
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它们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
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
性。

第2段文字中“根据”“长期记录”“十年平均”“七种”“早九天”这些
词语和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这个因
素,从而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服力。

五、示例:我认同作者文中所说的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比如:岑参的《白
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北风卷地白草
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绘出北方边塞之地八月就大雪纷
飞,北风呼啸,白草断折的自然现象。

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
纬度有关。

北方边塞纬度较高,天气寒冷,所以八月当中原大地尚处夏季时,边塞却大雪纷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