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注疏简介
十三经注疏——精选推荐

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经部·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 -王弼等注、孔颖达疏 -阮元校刻本 9卷《尚书正义》 -孔安国传、孔颖达疏 -阮元校刻本 60卷《毛诗正义》 -郑玄笺、孔颖达疏 -阮元校刻本 71卷《周礼注疏》 -郑玄注、贾公彦疏 -阮元校刻本 43卷《仪礼注疏》 -郑玄注、贾公彦疏 -阮元校刻本 51卷《礼记正义》 -郑玄注、孔颖达疏 -阮元校刻本 75卷《春秋左传正义》 -杜预注、孔颖达疏 -阮元校刻本 61卷《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解诂、徐彦疏 -阮元校刻本 29卷《春秋穀梁传注疏》 -范宁注、杨士勋疏 -阮元校刻本 21卷《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邢昺疏 -阮元校刻本 19卷《尔雅注疏》 -郭璞注、邢昺疏 -阮元校刻本 16卷《论语注疏》 -何晏注、宋邢昺疏 -阮元校刻本 22卷《孟子注疏》 -赵岐注、孙奭疏 -阮元校刻本 29卷《十三经注疏》是儒家十三部经典注疏的总汇,凡四百一十六卷。
《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
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一部,号称善本,但卷帙浩繁,不便查检。
原世界书局将阮刻本缩印为两巨册,使用较方便,我们现据以影印,以应急需。
影印前曾与清江西书局重修阮本及点石斋石印本核对,改正文字讹脱及剪贴错误三百余处。
又缩印本《公羊传注疏》卷二十三阮元《校勘记》末漏脱二十二行,《论语注疏》卷首漏脱阮元《校勘记序》一篇,均补印于全书之末。
缩印本新增的目录也有不少讹脱,现改正重排。
阮刻本在有校勘的地方均加○表示,缩印本改用▲号,现仍其旧。
国学《十三部儒家经典——十三经》赏析

国学《十三部儒家经典——十三经》赏析国学《十三部儒家经典——十三经》赏析经书在南宋后通常包括十三部儒家著作,称为十三经。
分别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gǔ)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
十三经是从先秦到南宋,经书逐渐增删的结果,历代研究十三经的学问称为经学。
1. 何谓十三经?西汉时,儒家经典为“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穀(gǔ)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
“九经”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
至唐文宗时,除了“九经”之外,将《孝经》《论语》《尔雅》也列入经部,称为“十二经”。
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2. 那么何谓注疏?注疏指后人读书时加的注解与评论,通常评注者都是学识深厚,考据细微的经学家。
《十三经注疏整理本》是学习研究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典籍,是研习古代哲学、文学、历史、伦理等等的必由之路。
清乾隆时期,它采用清代阮元刻本为底本、全面吸收其《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和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记》的校勘成果,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即:《周易正义》10卷,《尚书正义》20卷,《毛诗正义》70卷,《周礼注疏》42卷,《仪礼注疏》50卷,《礼记正义》63卷,《春秋左传正义》60卷,《春秋公羊传注疏》28卷,《春秋穀(gǔ)梁传注疏》20卷,《论语注疏》20卷,《孝经注疏》9卷,《尔雅注疏》10卷,《孟子注疏》14卷,共416卷。
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1《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2《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3《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序(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颖达等奉敕撰)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大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
夫人上资六气,下乘四序,赋清浊以醇ㄤ,感阴阳而迁变。
故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喜怒哀乐之志,於是乎生;动静爱恶之心,於是乎在。
精粹者虽复凝然不动,浮躁者实亦无所不为。
是以古先圣王鉴其若此,欲保之以正直,纳之於德义。
犹襄陵之浸,修堤防以制之;(方用切)驾之马,设衔策以驱之。
故乃上法圆象,下参方载,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然飞走之伦,皆有怀於嗜欲;则鸿荒之世,非无心於性情。
燔黍则大享之滥觞,土鼓乃云门之拳石。
冠冕饰於轩初,玉帛朝於虞始。
夏商革命,损益可知;文武重光,典章斯备。
洎乎姬旦,负临朝,述《曲礼》以节威仪,制《周礼》而经邦国。
礼者,体也,履也,郁郁乎文哉!三百三千,於斯为盛。
纲纪万事,琢六情。
非彼日月照大明於寰宇,类此松筠负贞心於霜雪。
顺之则宗礻石固,社稷宁,君臣序,朝廷正;逆之则纪纲废政,政教烦,阴阳错於上,人神怨於下。
故曰,人之所生,礼为大也。
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辩君臣长幼之位,是礼之时义大矣哉!暨周昭王南征之後,彝伦渐坏;彗星东出之际,宪章遂泯。
夫子虽定礼正乐,颓纲暂理,而国异家殊,异端并作。
画蛇之说,文擅於纵横;非马之谈,辨离於坚白。
暨乎道丧两楹,义乖四术,上自游夏之初,下终秦汉之际,其间歧涂诡说,虽纷然竞起,而馀风曩烈,亦时或独存。
於是博物通人,知今温古,考前代之宪章,参当时之得失,俱以所见,各记旧闻。
错总鸠聚,以类相附,《礼记》之目,於是乎在。
去圣逾远,异端渐扇,故大、小二戴,共氏而分门;王、郑两家,同经而异注。
爰从晋、宋,逮于周、隋,其传《礼》业者,江左尤盛。
其为义疏者,南人有贺循、贺、庾蔚、崔灵恩、沈重、范宣、皇甫侃等;北人有徐遵明、李业兴、李宝鼎、侯聪、熊安生等。
其见於世者,唯皇、熊二家而已。
十三经系列之简介

十三经系列之十三——《孟子》一、孟子其人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一带)人。
孟子生于何时,众说纷纭。
一般认为他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的说法,较为合理。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他的思想主张,对于发展和巩固新兴的封建制度,实现全国的统一是起了进步推动作用的。
他的仁政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在后来封建社会历史上,对于反对暴政,反对横行暴敛,要重视人民的穿衣吃饭问题,有好的影响。
他主张尚贤,重视修养,提倡为臣的要以仁义规劝君主,反对阿谀奉承,这有益于培养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骨气,有益于澄清吏治、限制朝廷的胡作非为。
他提出的“人皆可以为尧舜”,被发展为不迷信任何权威的主张。
他的“井田制”理想,为后来进步思想家作为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依据。
他的仁战思想,启发人们反对非正义战争。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遗产。
孟子从30岁到44岁这段时间,主要的活动是收徒讲学,宣扬儒家学说。
44岁时,孟子便带领着学生开始周游列国,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
他先后到了齐、宋、滕、魏、鲁等国。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各国诸侯互相兼并的战国时代,各国统治者只讲争霸争利,怎么会相信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学说呢?孟子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之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二、《孟子》一书首先看一下《孟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是孟子本人自己著述的。
最早持这种观点的,是东汉赵岐,他在《孟子题辞》中说:“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后来,宋代的理学家朱熹从文章风格前后的一致性来论证《孟子》为孟轲自己写成的。
他说:“观七篇笔势如熔铸而成,非缀缉可就。
”(《朱子大全》)但他也不否认在著作过程中有弟子参加。
清代的阎若璩也认为是孟子本人手著。
阮元十三经注疏

阮元十三经注疏
阮元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亦为古代国学宗师——阮元时期的文学成就。
阮
元注疏,原是阮元以及他所在诸子百家之行列亡宗朋友陆羽所作,经阮元完善而成,是完
善儒家道德秩序和法制文化精华的宝贵文学财富。
阮元以十三经为入门,对每篇原文注明几句文字,并将释义与理解放在一起,精到之处,
深刻有洞见,以至于此间文字,在学者眼中,更显得耐人寻味,通俗易懂。
其篇幅,亦不
无制义,某些字句之辨析,乃阮元所作,由此可见,阮元所注的,与所录的,实有其共同
之处,使人以为,手稿更显出其古色古香。
阮元十三经注疏,不仅仅是儒家学说和理论思想的一部宝库,它更是一部文学瑰宝,阮元
以文字和抒情,配合了道家与墨家的思想,他用诗文和论著完美地表达了自己的朴实思想,经注文字乃阮元之手笔,别具魅力,使人能够从中学习到墨家和道家的哲理思想,进而领悟大道之至理。
阮元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文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以十三经注疏标志着他创作艰
苦卓绝的文学成就,他的作品承载着古老文明的文化底蕴,其所注疏则又以精妙文字,折
射出古代祖先人们洞见大道秘旨的能力和聪光生机,因而得到古代学者们的钦佩和跟随,
今天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的肯定与推崇。
十三经注疏的注和疏的意思

十三经注疏的注和疏的意思十三经注疏是指对于中国古代经典文献中的十三部经书进行的注解和解释。
它包括《尚书注》、《诗经注》、《礼记注》、《周易注》、《周礼注》、《仪礼注》、《仪礼义疏》、《音义注》、《春秋左传注》、《春秋公羊传注》、《春秋谷梁传注》、《春秋穀梁传集解》和《史记注》等13部。
注疏的意思是通过对古代经典文献进行逐句逐字的解读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其中的内容、背景和思想。
注疏通常采用注释的形式,将经典文献中的文字进行解释,解释的内容可能包括文言文的意思、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等。
同时,疏也用于对古代文献进行批评、解读和评价,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解释和理解方式。
古代注疏的作用远不止于解读经典文献的表面意义,更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的深层意义、文化内涵及其对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注疏不仅可以传承古代文化遗产,帮助后代学者深入研究古代经典文献,也可以为当代读者提供对古代思想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借鉴。
通过
注疏的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文明和智慧。
除了十三经注疏,中国古代还有其他经典文献的注疏,如《孟子注》、《论语注》、《庄子注》等。
这些注疏对于研究和理解古代哲学、伦理学、道德观念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十三经注疏的成书与意义

十三经注疏的成书与意义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经典的注疏体系,从南北朝时期到唐代逐渐形成。
它是由经典、注、疏三部分组成,注是对原著文义的解释,疏则是对注的注解,因此十三经注疏包含了当时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和文化内涵,其成书与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十三经注疏的成书十三经注疏传承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精髓,是文化的珍宝。
这种注疏体系的形成过程十分漫长。
早期的注疏主要以单篇注为主,如《毛诗》注、《左传》注等。
而到了北齐时期,儒家经学开始进入到注疏体系时代。
北齐经学家孔颖达编写了《孔氏三传》、《孔氏四书集传》等著作,形成注疏体系的雏形。
唐代是十三经注疏的全盛时期,期间出现了经学家如杜预、石崇等人编写的《毛诗传》、《左传》传等十三经注疏,奠定了十三经注疏的规范体系。
虽然十三经注疏经过多次修改和增添,但经典本质上没有改变,经典的精髓在十三经注疏中得到了更为细致的阐释,使得整个注疏体系更加完善。
二、十三经注疏的意义1. 继承文化传统十三经注疏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传承和发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十三经注疏的形成过程源于古代经典文化的传统,他们十分尊重古代经典,同时在对经典进行注解、解释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保留了古代经典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价值观。
2. 深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十三经注疏的作用在于加深人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核心之一便是以“中庸之道”为中心的价值体系。
十三经注疏中不仅能够反映出儒家学说的重要思想,还能够表达出一些儒家学说的外延,为准确掌握儒家学说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 推广经典文化十三经注疏的出现推广了经典文化的普及,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掌握经典,从而更好地传承下去。
注疏体系不仅增加了经典的学习难度,还丰富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注疏也逐步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扩散,对于促进古代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 引领思想潮流十三经注疏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进程,同时其对于今天的思想和文化也不可忽视。
[整理版]十三经注疏
![[整理版]十三经注疏](https://img.taocdn.com/s3/m/5675223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0.png)
十三经注疏: 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拼音文字:是表音文字的一种,是以多个单音字母合并而成,拥有单音或多音节的语音文字。
例如英文和法文。
交际法:又称“意念法”、“功能法”或“意念-功能法”。
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中心在英国。
语言学理论基础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形成高潮的社会语言学。
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以及威多森的语言交际观。
交际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悬表达意义的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语言学不应仅仅研究语言的形式,更要关注语言要完成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在人们社会交往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更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得体地运用语言。
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心理语言学。
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要分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都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
组合的递归性:因为语法的组合结构一层套一层,所以同样的结构规则尽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叫组合的递归性孤立语:又叫词根语,缺乏词形变化;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重要、复合词多、派生词少以汉语为代表。
粘着语: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表示各种语法关系的语言;日语、为其代表。
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的语言;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以俄语、英语为代表。
复综语:又叫编插语,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
词和句子合二为一,一个词的构成部分同时又是另一个词的组成部分,许多个成分互相编插组合在一起,难分你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经注疏简介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一作仲颂,号籀庼,别署荀羕,浙江瑞安人。
晚清著名学者和古文辞家孙衣言之子。
与黄以周、俞曲园合称“清末三先生”。
孙诒让学问体大思精,著作除《周礼正义》外,还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温州经籍志》等30多部,为晚清时期的经学大师、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被称为经学一代宗师、朴学大师。
《周礼正义》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
周礼正义》是孙诒让一生用力最久最深的著作
论语疏证:杨树达著杨树达(1885-1956),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字遇夫。
长沙人。
曾就读于长沙时务学堂、求实书院,1905年留学日本。
历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女子师范等校
教员,国立师范大学【北师大前身】、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等校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著作有《马氏文通刊误》、《词诠》、《高等国文法》、《积微居小学述林》、《汉语文言修辞学》等。
本书旨在疏通孔子学说,首取《论语》本书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群经诸子及四史为证,无证者则缺之。
疏通的次序,大抵训解字义、说明文句者居前,发明学说者次之,旁证之事例又次之,旁证推衍之文字复次之。
总体上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以便读者参悟。
陈寅恪序本书时,以为此法殆与宋贤治史之方法暗合,为治《论语》者从来之所未有,可为治经者辟一新途径。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刘文淇著刘文淇,江苏仪征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91),卒于咸丰四年(1854)。
刘文淇家境贫寒,一生时间大都消磨在课徒游幕之中。
他研精古籍,尤致力于左氏学的研究。
主要著述有《左传旧疏考正》、《楚汉诸侯疆域记》等,代表作则是未完成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吴静安续作
吴静安,1915年生于江苏仪征。
其伯父吴遐白、父亲吴粹一均从学于刘氏门下,刘文淇的曾孙刘师苍(寿曾的儿子)和刘师培,都是他们的老师,而吴静安早年随伯父吴遐白学习,承受了他们的衣钵,幼年即攻读《左传》。
自1936年以来,先后写成《广春秋世族谱》、《春秋地名今释》、《三传徵礼》、《春秋地名解诂补》、《世本集解》、《纪年集解》,为《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的写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吴静安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继承了刘氏文风,沿着刘氏的注疏体例,承袭了刘氏的书法、义例。
今人徐复先生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作出了中肯的评价:“仪征刘文淇集众家之大成,益以粲备。
”“(吴静安)君既究心左氏,又秉承家学,思衍扬州之绪,而有赓续之作。
其书博采章太炎、
刘申叔二先生之说,以为矩范。
复循刘氏注释体例,以礼、例、事三者为宗,汇典章制度、义法、史实为一编,可谓博瞻详审,有功后学者矣。
”着重表彰了仪征刘氏《疏证》和吴氏《疏证续》的学术价值和影响。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
晋杜预撰,唐陆德明释音。
三礼辞典:钱玄,钱兴奇编著钱玄(1910-1999)字小云,江苏吴江同里人。
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毕生从事古汉语教学与古文献研究,是我国著名的礼学暨语言学家。
曾执教于南京师范大学,兼任《汉语大词典》顾问、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曾出版《三礼通论》、《三礼名物通释》、《三礼辞典》、《校勘学》等论著及领衔注译之《周礼》、《礼记》等。
春秋内外传:是种传统的说法,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前者偏重记事,后者偏重记言,可以互相参证。
《孟子正义》:焦循(里堂,1763–1820)所编着。
焦循(1763~1820),
字里堂,江苏甘泉人(江苏扬州黄珏人),生于高宗乾隆二十八年癸,卒于仁宗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得年五十八岁。
少年曾就读於扬州安定书院。
曾于三十三岁赴山东居阮元(时为山东学政)家,并随阮元至浙江赴任。
著书数百卷,皆精博。
其中用力特深的,为《周易》、《论语》、《孟子》三书《周易》方面,著有《易章句》十二卷、《易图略》八卷,《易通释》二十卷(以上四十卷合辑为《雕菰楼易学三书》)、《易广记》三卷、《易话》二卷。
《语》、《孟》方面,嘉庆九年(1804)著《论语通释》一卷计十二篇(後增为十五篇),又推衍《通释》的含义为《论语补疏》二卷。
嘉庆廿一年(1816)始编《孟子长编》三十卷,再编为《孟子正义》三十卷,廿四年(1819)成书。
翌年逝世。
据里堂自述,其弱冠即好读《孟子》,立志为《正义》。
惜为世务所阻,故「辍而不为」。
此外于1987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孟子正义》点校本。
此书以清
咸丰10年(1860年)补刊之《皇清经解》本作为底本,并取《焦氏遗书》本加以参校。
尔雅义疏:注释、研究《尔雅》的训诂学著作。
是清代学者郝懿行(1755-1833)为《尔雅》所作的注本。
尔雅》注本繁多,皆未令学界满意。
郝懿行参考汉魏五家注,晋郭璞注,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郑樵注等前人注疏,广泛徵引古籍,以声音贯穿训诂,探求词源,并注重目验考辨名物,数易其稿,历时14年成书。
国学大师黄侃先生给《尔雅义疏》以极高评价:“郝疏晚出,遂有驾邢轶邵之势,今之治《尔雅》者,殆无不以为启辟门户之书。
”尔雅义疏》有道光六年阮元刊《经解》本,道光三十年陆建瀛刻单行本,但均系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