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简史读书报告
2024年《时间简史》读书心得(三篇)

2024年《时间简史》读书心得我有意选择另一本书来撰写读后感,这并非出于对原书的不满,而是因为它的深奥程度超出了我的理解范畴。
如果要我提出一个问题,比如“你认为《时间简史》中的哪个理论最引人入胜?”,这就好比询问一只大猩猩对于手机游戏的喜好,其答案恐怕只能以困惑的沉默来回应。
在阅读完第一章后,我便产生了深深的反思,这并非出于震惊或敬佩,而是疑惑。
我开始质疑,同为人类,为何我与霍金的智慧相差如此之大,是否我在成长过程中遗漏了某种名为智慧的元素。
另一方面,我怀疑是否是汉语的博大精深超出了我的领悟,或是我长久以来对这门语言的学习可能只是流于表面,以至于面对这些理论时,尽管每个字我都认识,但组合起来却如读天书。
如果在此处仍无法提供实质性的见解,我的意图将更为明显地显露出凑字数的嫌疑。
霍金在书中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解释黑洞、宇宙的起源与命运、时间旅行等深奥理论,他并未展现出知识分子的傲慢,而是用日常生活中的比喻来拉近这些理论与普通人的距离,这让我深感敬佩,尽管我依旧无法完全理解。
在《膨胀的宇宙》一章中,霍金描述了宇宙如何从微小的原子爆炸性扩张,经过无数次的爆炸与吸引,形成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宇宙。
这一描述让我对宇宙的无尽广阔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人类在宇宙面前的渺小,如同《赤壁赋》中“渺沧海之一粟”,苏轼的洞察力在此刻显得尤为深刻。
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长久以来怀揣着对时间旅行的幻想。
《时间简史》给我带来了一丝打击,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接近光速的物体质量会增加,需要无穷大的能量,使得时间旅行的梦想几乎破灭。
在排除了外星科技的可能后,虫洞成为了唯一的希望,尽管虫洞旅行充满了不确定性,如可能穿越到平行宇宙,或是遭遇无数个未来的自己,但这至少为时间旅行保留了一线希望。
阅读《时间简史》让我领略了超越言情小说的深沉,它深化了我对物理的理解,同时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识的无尽广阔。
我们目前所学的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让我们继续努力学习,向着星辰大海的目标迈进。
时间简史优秀读后感8篇

时间简史优秀读后感8篇《时间简史》这本书主要内容是:从古代的天文学说到了现代的天文学,也是从宇宙大爆炸说到宇宙为什么会形成黑洞。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时间简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时间简史读后感1霍金起初曾认为:收缩相仅仅是膨胀相的时间反演。
处在收缩相的人们将以倒退的方式生活,他们在出生之前即已死去,并且随着宇宙收缩变得更年轻。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论点,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可以预知明天的世界,并且由垂垂老矣过渡到懵懵懂懂。
这是一种听起来非常玄乎的状态:人们可以看到打碎的杯子渐渐融合在一起,也可以看到发射出去的箭矢回到原点。
这是一种违背心理学意义上的时间观念,毕竟你刚刚写完的作业可能下一分钟就一片空白了。
说实话,就算是写在科幻小说中,这种状态也很难描述下去,无法将故事编撰的自圆其说。
当然,后来霍金放弃了这种观点,尽管我们也无法确定新的观点是否正确。
正因为时间有方向,所以才会对于未来有无限地期待。
试想未来时空旅行真的可以进行,不管从过去穿越到未来还是从未来穿越到过去,都将会造成极大的影响:若不加以控制,世界必将陷入混乱。
像未来光锥和过去[]光锥讲述的那样,一个小事件的改变可能逐渐扩散到未来和过去广泛的时空中,蝴蝶效应告诉我们这有可能导致时空的崩坏,有时也会想人存在的意义究竟何在。
这是小时候知道人类只有几十年的寿命以及地球已经历经数十亿年的演化之后萌生的想法。
再辉煌的人物也只能昙花一现,秦始皇看不到如今的西安高铁,柏拉图也不知道如今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
就连霍金,也只能停留在3.14,而听不到明天教堂的钟声。
小时候有时想到再过几十年这世界就没有自己了,甚至会偷偷哭的,因为觉得自己看不到更远的未来。
现在呢,仍然还是无法释怀人之存在更新太快,束缚于36500天以内。
时间简史读后感2《时间简史》是由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黑洞理论和“大爆炸”的创始人史蒂芬.霍金写的。
这一本书对宇宙学思想和理论进行了系统、起全面的解,整合了大量背景信息和理论资料。
《时间简史》读后感15篇

《时间简史》读后感15篇《时间简史》读后感1浩瀚的宇宙中,有太多的谜团,他们就像一块磁石一样牢牢的吸引着我们,使我们十分密切的关注着这些谜团的研究近况。
这个假期,我有幸从朋友家中借到史蒂芬·霍金著的《时间简史》,我正襟危坐,准备细细品味一番,感受霍金文字的魔力。
当我翻开书,发现自我果真“不虚此行”,书中观点独到、措词精准,在“相对论”与“弯由空间”之两章节中,作者以引人入胜的方式,把它们阐释得深入浅出,淋漓尽致,霍金用谐恢的笔调向大众展示了观点,而又不让人感到单调与乏味。
我一向不崇信什么牛鬼蛇神,对科学情有独钟,而《时间简史》就是用那些简学先辈的实验结果,以及人们对这种的看法与态度去编写的,并且作者还不失时机的纳入理论和观测的最新成果,使人兴奋不已。
且书中完全没能那些认读者昏昏欲睡的长篇大论,都是用极其精练的短式__,更是加深了我对它的好感。
被人搅浑的河水,你一时很难看清河底,你越是急躁,就越看不到,仅有平静内心,等尘埃、沙石落定,这是河底的游鱼、彩石、蠕虫就一目了然了。
这就是我阅读《时间简史》的心得,虽然书经人修改已变得通俗易懂,可有的地方还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出用意,才能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的读懂,倘若你这时心急气躁,就会欲速不达,一段时间内很难读懂。
更加精彩的是,书中还有许多插图,帮忙我们们读懂它,还附有作者对未来宇宙的大胆推测与猜想。
优美的词句记我们恍然置身于宇宙中,亲眼目睹诸如“宇宙大爆炸”、“黑洞”等事件或事物,作者也十分有心地介绍了如牛顿、伽利略、阿尔伯特等科学狂人的生平,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可看完《时间简史》后发现,书中的知识与精髓相当于“听君十席话”。
再谈本书作者,斯蒂芬·霍金,大家都学过《轮椅上的巨人》,就是说霍金的,他因患“渐冻症”,被禁锢在一把轮椅上40年之久,但他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身体缺陷而成为国际之“超星”,他不能写字,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学”、“大爆炸”等论理,迈入了浩大的宇宙中,尽管他那么无助的坐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却超越了宇宙。
《时间简史》读后感15篇

《时间简史》读后感15篇《时间简史》读后感1今天,我看了现代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写的著作——《时间简史》。
这本书重点写了我的宇宙、宇宙和时间、量子物理与相对论、黑一洞、时间箭头与时间膨一胀这五个方面。
听说,当时霍金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全身瘫痪的状态下完成的。
我想,霍金已经只有两个手指能动了,但他还是每天坚持阅读。
这种坚定的意志力是常人不可有的。
在轮椅上的霍金,虽然已经全身瘫痪了,但他的思绪飞出了太阳系,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一洞。
他写出了现代人最喜欢看的《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一洞》,他还发明出了一套科学模组,成为了英国皇家研究院最早的会员。
霍金写的《时间简史》主要介绍了宇宙是怎样由来的到黑一洞的形成。
说起黑一洞大家也应该知道,黑一洞是由一颗恒星衰变只后,变成了白矮星,白矮星衰变了之后自然而然就变成了黑一洞。
同时黑一洞也是宇宙中密度最大、引力最大的物体,它的大的连光都逃不出它的手掌心。
现在我想到了一句名言:成功=99%的努力+1%的天份。
就像霍金一样,不断努力,才能成功。
《时间简史》读后感2史蒂芬·霍金可能是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
这本不足近10万字的《时间简史》则可能是他最出名的著作。
久闻其名,却一直敬而远之,觉得自己没有读懂它的能力。
[由整理]直到暑假,在侨中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师培训,听到比我年轻的H老师说到他读了《时间简史》,颇有收益,这才动了阅读的念头。
将阅读定在了中秋,在有意义的日子里读有意义的书,当然是件有意义的事。
读得比较慢,花了一个晚上和三个上午,每读一章,便起来活动活动,休息一下。
结果——还是感觉没能读懂!该书是谈宇宙学的,谈了时间、空间、宇宙起源及演变……一本书,涉及到了太多的科学家、科学理论和术语。
虽然这是一本致力于普及的通俗的书,但我仍是读得很吃力。
感到了自己的浅薄。
感到了宇宙的无限与神奇。
感到了科学的玄妙与厚重。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悲乎!H老师说,他读完《时间简史》,朋友惊奇地感到他的眼神变得空明而澄澈。
时间简史读后感例文(5篇)

时间简史读后感例文暑假时,我饶有兴趣的简读了一本畅销全世界的科学著作—《时间简史》,其作者是当代著名的宇宙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
这本科学著作可以说的上是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的最完美的一本书,出这点之外,此书还详细的阐述了黑洞效应和大爆炸及宇宙奇点问题。
倘若这本书以数学公式、证明过程和科学术语为主,那么我认为它不可能这么畅销全世界。
这本书正是以它通俗的语言文字、幽默的插图、强有力的论证过程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将读者带入广漠无垠的宇宙,去体会黑洞边缘的神秘,去感受大爆炸的壮阔,发人思考,引人入胜。
《时间简史》的重点就是概述黑洞和宇宙奇点大爆炸理论,它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开始一步一步的探讨,补充了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些不足。
作者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密度、时空曲率无限大的奇点通过大爆炸而开始的,在大爆炸中,物质的温度非常高。
在随后过去的一秒钟中,宇宙的温度急剧下降,下降到大约100亿摄氏度,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膨胀,就使得正电子和反电子(带正电荷的电子)互相碰撞以此湮灭,并释放出大量光粒子,来维护宇宙的平衡。
到了后来,得以有强力的作用从而使物质不断聚拢,聚拢,这就形成了古老的星球和星际物质。
我们的地球,也是通过这样的物质聚拢才形成的。
而书中的另一伟大成就是对黑洞的研究,黑洞最开始是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一书中作出的一个预测,他假设如果存在一空间的曲率非常大,物体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连光也不能逃离这样的空间。
那么这样的空间可以称之为“黑洞”。
但他认为既然连光也不能逃离黑洞,那么我们也无法观测到它,它名副其实是一个非常黑的洞。
但霍金结合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后提出:黑洞其实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还有这很高的温度。
正因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灭了,所以我们很难观测到它。
黑洞以极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当能量耗尽时则会向宇宙大爆炸那样从一个奇点发生强烈的爆炸,并在宇宙中消亡。
《时间简史》读后感(15篇)

《时间简史》读后感(15篇)《时间简史》读后感1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
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人们总是去不断的学习,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
身为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职责也更有义务去学习,了解,研究我们所处的环境。
为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利用周日难得的机会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书中告诉我们,此刻生活的宇宙有自我的历史起点,它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那时,宇宙只是1个点,不占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
在这一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从此开始,物质开始构成。
最初,宇宙的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逐渐构成星系,空间继续扩大,大约在距今50亿年前,太阳构成。
大约在距今46亿年前,地球构成。
因为地球,才有了人类,有了创造新世界的我们。
一本好书不仅仅能教给别人知识,更主要的是能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感,《时间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让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书。
而对于这本书的作者霍金先生,我更是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史蒂芬·威廉·霍金的生平是十分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景下做出的,这是真正的空前绝后。
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媒介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
所以说,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他有身体上的缺陷,可头脑聪明的很!不幸中的大幸,正如霍金本人自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因为研究它用头脑足矣。
”这正证明了约翰·弥乐顿的名言:“头脑是他自我的住所,他在其中可制造地狱的天空,也可制造天堂的地狱。
”让我们记住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更让我们铭记自我!《时间简史》读后感2宇宙是无限的,所以存在着许多的奥秘。
《时间简史》读后感15篇

《时间简史》读后感15篇《时间简史》读后感1在孩童时期,我们总是对这个世界布满奇怪——“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我们的宇宙究竟是什么东西,它是否有边际,它是否有一天会消亡?”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常常萦绕在我们稚嫩的脑海中。
但是随着我们慢慢的成年,这溯本求源的奇怪心、毫无束缚的想象力却淡去了,开头满意于各种现成的似是而非的论断,于是,眼中的世界渐渐地由奇异的立体变成了平淡的扁平。
然而,对自己存身于其中的宇宙的神奇感却永久潜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普及版〕就试图带我们这些常人去解读时间和空间的神秘。
在书中霍金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他所理解的宇宙:“我们生存在一个奇异无比的宇宙。
只有凭借非凡的想象力才能鉴赏其年龄、尺度、狂暴甚至秀丽。
在这个极其广袤的宇宙中,我们人类所处的地位好像微缺乏道。
因此我们试图理解这一切的含义,并且了解我们在宇宙中的角色。
”尽管只是“普及版”,但以我目前的学问水平,很难真正理解霍金究竟想要告知我们什么,所涉及的哲学理论是同样宏大的,我实在理解不了,只能是最粗浅的体会,因此,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了。
霍金的经受和他的科学奉献一样是一个奇迹,他20岁时即被诊断出患有渐冻症,医生甚至预言他当时还只有两年的寿命,然而霍金却制造了奇迹。
由于特征性表现是肌肉渐渐萎缩和无力,身体犹如被渐渐冻住一样,故俗称“渐冻症”。
尽管如今他只能坐在装有马达的轮椅里,依靠一个电脑发声合成器,以正常人非常之一的速度与人“交谈”,但他却同其他科学家一样,用自己的经受告知世人:执著的探究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动力。
就是这样一位被渐冻症固定在轮椅上的人,他的思维却穿越时间与空间,追寻着宇宙的终点、黑洞的隐秘;他敏锐的直觉和坚决的推理直接挑战已被人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甚至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在我心中,除了这本著作所带来的洗涤与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对这颗宏大心灵的崇拜与仰慕!虽然我不仅不具备相应的专业学问,而且也不行能真正理解一颗宏大的心灵。
《时间简史》读后感(15篇)

《时间简史》读后感(15篇)《时间简史》读后感1这种科学著作,如果只是看看,很容易犯困睡觉,不懂在讲些什么,光是那些艰涩难懂的名词,就要理解大半天,更不用说理解文中想要表达的意思了。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那就大声读出来,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通过读,确实可以大体理解文中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至少细枝末微,能懂就懂,不懂就过。
好读书,不求甚解!科学与哲学是相通的,有时通过解决科学的问题,可以间接地解决哲学的问题,而哲学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开启一个人的思想,就是平时所说的想通了,当一个人想通了一个问题时,生活也就豁然开朗了。
比如说,书中说了实和虚的问题,那是看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你可以把实的看成是虚的,也可以把虚的看成是实的,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才构成了世界。
读懂这句话以后,让我明白,其实平时的对与错并没有那么重要。
对对错错,错错对对,我们认为是对的,在他人看来或许就是错的,而我们认为是错的东西,在他人看来或许就是对的。
因此,许多事情,并不需要争个面红耳赤,有时理解就够了。
用他人可以理解的方式以及他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本一直以为人一定要勤劳向上,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不然就会有种负罪感,感觉又浪费了这许多时间和精力,但却没有做出多少有益的事情。
只知工作,不知娱乐,是这类人的典型特征。
当然,这跟一个人的经历是息息相关的,这里并不想探讨这个问题。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有的,也不说好与坏,但是这种生活状态,确实比较辛苦,没有多少欢声笑语。
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既然都是过一天,为什么不快快乐乐地过一天呢?道理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读了书中一个章节后,才发现,原来在生活中,追求快乐才是顺应规律的事情,而苦苦坚持反而是违背规律的。
书中用的专业术语叫做熵。
可以这样大概理解,事物发展总是从有序状态向无序状态进行的。
比如说,我们很容易把杯子打碎,但是却很难把打碎的杯子复原,原因就是原来的杯子是有序的,打碎的杯子是无序的;再比如,喜欢打台球的朋友都知道,刚开始发球时,用一个球就可以把那些堆积好有规律的球打乱了,但是却很难用一个球把那些打乱了的球打回到原来有规律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简史》读书心得
生物科学2011113103 宋鑫
一本书,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个历程。
读《红楼梦》,嬉笑怒骂尽在脸上;读《墨迹》,为子墨的从容而感动,眼光闪烁;读《时间简史》,保证你从头到尾紧锁眉头,满脑的疑惑。
这像是与不同专业,不同阶层的大师去交流,只要你用心去听定会有收获,即便眉头紧锁,也会激起心中千层浪。
浩瀚的宇宙、神秘的地球,以及那些目前为止人类尚不足以弄明白的事物总是像磁铁般地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们。
无论是年少的还是年长的,人们总是去不断的学习,为的是能更好地了解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
身为二十一世纪新一代的青年,我们有责任也更有义务去学习、了解、研究我们所处的环境。
为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利用暑假难得的机会我认真地读了霍金先生写的《时间简史》一书,读完之后掩卷长思,细细的领略其中的哲理,让人耳目一新。
史蒂芬·威廉·霍金,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
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
2012年1月8日霍金预言,地球将在千年内面临核战之类的大灾难,人类只有在火星或太阳系其他星球
殖民,才能避免灭绝。
1945年8月,小男孩和胖子两颗原子弹先后落入广岛和长崎,生灵涂炭,三十万人死亡,数十万人留下各种疾病,造成新的遗传病和生理缺陷,也就是畸形人。
众所周知原子弹的基本原理就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质能守恒定律,即:,E是能量,m物体的质量,c是光速。
放射性元素铀原子核裂变成两个小的原子核时会有很小的一点质量亏损,乘以光速的平方就会释放出很大的能量。
所以说,原子弹的诞生直接或间接得和爱因斯坦有关。
另一方面,质能守恒定律描述了另一个事实:能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运动,即:动能,任何一个物体运动的越快,它的能量也就越大,根据质能守恒定律,那么它的质量也会增加,要使物体运动至光速,就需要无限大的能力,换句话说:任何物体速度都不能达到光速,当然这个公式适用于物体接近光速的运动。
曾经有个高中生问过晚年的爱因斯塔这样一个问题:科学的最终问题是什么?爱因斯塔回答:科学的最终问题在于这个科学家善良的还是邪恶的,如果他是善良的,他将推动世界发展,若果他是邪恶的,他将带向世界走向灭亡。
然而,科技往往是把双刃剑,比如说:核能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但是核弹也会将世界带向死亡。
《时间简史》中介绍了宇宙的诞生和演化,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论,当下最流行的解释宇宙的科学。
曾在科技博览上看到过另外一种解释宇宙的,他想象我们存在的宇宙像是两个联通的气球状的空间,一边变大另外一边变小,这样来回循环,这里不做过多解释。
大爆炸
理论认为宇宙由一个密度极高曲率极高炙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并不断膨胀。
我们知道可见光的波长极短,光的不同波长正是人眼看到的不同颜色的东西,最大的波长出现在光谱的红端,最短的波长出现在蓝端。
现在想象和我们距离不变的一个光源,不如一颗恒星,正在以一个不变的波长发射出光波。
我们接收到的波的波长和我们被发射时的波长相同。
然后假定光源开始离我们而去。
正如声音的情形那样,这意味着光的波长被拉长,因此,它的光谱向谱的红端移动。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大多数星系呈现红移,几乎所有的星系都飞离我们!这就证实了宇宙是不断膨胀的,并不断加速。
炸开的奇点,像四面八方扩散,经过数亿年的演化,其中很小很小的一团形成了太阳系,有了地球,有了人类。
这也是为什么霍金相信外太空必然有和我们一样的生命。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星体都是椭圆的,这是在不断自转和公转,慢慢演化而成的形状。
当爆炸膨胀到一定程度是,又会立即收缩为奇点。
所以面包总会有的,房子总会有的,世界末日也总会来的。
传统思想认为宇宙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宇),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宙)。
但是按照大爆炸理论,那么宇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空间范围的,爆炸的时候即为时间的开始,那么时间就有开始端。
时间简史中介绍了一种新的时间概念,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不存在唯一的绝对时间,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时间测度,这个测度依他们在何处以及如何运动有关。
这一理论,1962年人们利用安装在水塔顶部和底部的一对非常精密的钟表证实。
在底部的钟表更接近地球,
发现它的慢些,和广义相对论精确地一致。
假定一对双胞胎中的一位住在一座山顶上,另一位留在海平面上,则第一位比第二位衰老的快一些。
但是如果双胞胎中的一位乘坐宇宙飞船去进行一次长途旅行,他被加速到接近光速,则差异大得多。
当他返回时。
他就比留在地球上的那一位年轻得多。
如果把他加速到超越光速那么他就能回到过去,但是我们之前讨论过,质能守恒定律告诉我们任何物体的运动速度是不可能超越光速的。
传统的时间和空间已经改变了,不在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一个动态的宇宙似乎将在有限的过去起始,也会在将的有限的时间内终结。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在全世界的销量已经高达2500万册,从1988年出版以来一直雄踞畅销书榜,创下了畅销书的一个世界纪录。
霍金曾说:“有人告诉我,我在书中每写一个方程式,都将使销量减半。
于是我决定不写什么方程。
不过在书的末尾,我还是写进一个方程,爱因斯坦的著名方程E=mc2。
前面叙述这个简单公式和原子弹的渊源。
读完整本书,为作者的诚恳所感动。
从前言到致谢,霍金力图致力于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运、黑洞和时间旅行等,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我们生存的宇宙。
最后,从这本著作中,我深深的了解到科学上的很多重大的进展都是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们不盲目的追随权威,而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有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提出自己的理论,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对于现今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大学被赋予的历史使命将不同于往,它肩负着培养出下一代有着卓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可以说
今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更多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不管是从经济方面还是武力方面,以往的传统观念将不利于更快速的发展,有时甚至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创新将是今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历史潮流,我们国家只有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乾坤旋转,才能永久的屹立在东方。
这样的历史使命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而言是不可推卸的,首先应该很庆兴的是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好的时代,有这样一个好的环境来进一步求学,拓展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能力。
其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好的条件来努力学习,在学习方面我们也不应该盲目相信课本上的条条框框,而是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来求知问道。
我们也应该多多向老师求教,毕竟老师的知识和阅历还是很丰富的,这对于正处在年轻气盛的我们而言是弥足珍贵的。
要成为未来的建设者,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多多读一些课外杂志,多学一些知识,对于自己的提高也是极其有好处的。
同时在校学习的期间我们也应该逐步的走进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这对于将要走进社会的我们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能更真切地给我们有竞争的意识,培养自己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亦即创新思维的培养。
《时间简史》不仅是一本讲述科学的书籍,同时,更是一本励志书籍,在作者的身上,我能看到一股永不屈服,上进的力量,霍金打动我们的不仅是科学贡献,更是人格魅力吸引着我,很多人只看到自己失去的,而不注重自己拥有的;只看到别人拥有的,而看不到自己的财富和天赋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的不幸,永远有人比你更不幸;
无论你觉得多么的了不起,也永远有人比你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