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从小说到电影——论《白鹿原》的改编
对电影《白鹿原》剧本改编的探讨

煞费苦心, 其就像人类的血管一样, 在小说 种质朴 、 厚重之感。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 红高粱》 中对于 先生精心策划、
黑娃浪子回头、 迷途知返, 能够 红色的运用则极具突破性, 一下子将狂野、 跳动的氛围射入 中的存在十分关键。最后 , 但出于对电影矛盾集中要求的考虑, 白孝 观 众的心里。 小说《 白鹿原》 有“ 民族秘史” 之称呼, 着眼 受到人们的同情, 6 从性质上来讲 , 两者存在一定的 于其故事性质, 是沉重而严肃的, 因此在视觉表现上考虑更 文相较黑娃更具典型, 故可将黑娃这一人物删除。这样, 许多盘根错节的 多采 用以蓝、 黑、 青为主的冷色调。 小说《 白 鹿原》 中描写 重复性 , 的故事发生在旧社会的农村, 那时黑暗势力彼此勾结 , 穷苦 故事 、 情节就省去了, 田小娥人物的命运 、 故事更具合理性, 且能够对白、 鹿两 个家 族的争斗及白 鹿原上各色的斗争、 拆 人民的 生活是十 分艰辛的, 如同《 故乡》 中描写的中年闰土
一
此对于田 小娥角色的刻画将直接关系到《 白鹿原》 电 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全景式故事, 《 白鹿原》 点。由 _ 5 电影剧本 中对于田小娥角 中的 素材量是巨大的, 依靠电影来进行全部表达是不能实 电影剧本所具备的审美价值。 现的。 3 因此 , 对于素材的取舍就是《 白鹿原》 电影剧本的 色的处理, 应力求多侧面、 多角度、 全方面, 在浓墨重彩中对 原著本意进行准确 、 如实地表达。 改编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小说《 白鹿原》 中的“ 黑娃” 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 出于 在素材的选取上本着“ 取精华 , 去糟粕” 的原则, 尽可
对 电影 《白鹿原 》 剧 本 改 编 的探 讨
许 海 潮
( 安徽 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 院 , 安徽 合肥 摘 2 3 0 0 1 1 )
电影《白鹿原》对陈忠实原著小说的改编-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导演王全安将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电影对原著小说的改编,主要表现在时代背景的截取、情节结构的变化、人物形象的塑造、意象的转变、艺术手段的运用等几个方面。
在情节结构的改编上,导演对小说情节进行了增、删、改,对人物进行了取舍,并调整了结构线索。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导演不仅调整了田小娥和白嘉轩的主次人物的地位,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做了一些改变。
在意象的运用上,电影删除了原著中的“白鹿”意象,增加了“牌楼”和“麦田”意象。
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电影还采用了秦腔艺术和陕西方言。
电影《白鹿原》与原著小说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和变化。
关键词:《白鹿原》;电影;小说;比较AbstractChen Zhongshi's novel White Deer Plain adapted into a movie by director Wang Quan 'an, the film adaptation of the original novel, mainly displays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ception characters, plot structure changes and shifting, imagery, artistic means the use of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Adapted on the plot structure, the director is to plot the add, delete, change, the character of the trade-offs, an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the clue. In the shaping of the characters, the director not only adjust the Tian Xiaoe and Bai Jiaxua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atus of the characters, also made some changes in the shaping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use of imagery, deleted the original movie "white deer "image, increase the "memorial archways" and "crop" image. Means in the art on the use of film also adopted qinqiang opera art and shaanxi dialect. Movie White Deer Plain is a very different compared to original and novel and change.Keywords: White Deer Plain;the movie;the novel;compare目录引言 (1)一、时代背景的截取 (1)二、情节结构的变化 (2)(一)情节的增删改 (2)(二)人物的取舍 (4)(三)结构线索的变化 (5)三、人物形象的塑造 (5)(一)主次人物的改变 (5)(二)人物形象的改变 (7)四、意象的转变 (9)(一)“白鹿”意象的删减 (9)(二)“牌楼”意象的增加 (9)(三)“麦田”意象的表现 (10)五、艺术手段的运用 (10)(一)秦腔艺术的运用 (10)(二)陕西方言的运用 (11)结语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引言长篇小说《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于1993年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白鹿原电影与小说分析

白鹿原电影与小说分析汉语言文学二班罗园都子11401240 一直喜欢看历史文艺片的我,早在白鹿原电影上映没多久的时候就去看了,种种复杂的情绪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前几个星期,文学概论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播放了白鹿原这部电影,我跟随着老师与同学,一起又重游了一次白鹿原。
电影白鹿原是根据陈忠实同名代表作小说所改编的,这是一部长达近50万字的小说,是陈忠实历时六年艰辛创作完成的。
小说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而白鹿原这部电影却简单的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深深地刻画了白鹿原上的各种事情。
也许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白鹿原》这部电影可谓是一波三折,导演是一再的删减改编。
虽然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和小说原著原本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很多用语言能细致地描写出来的感官体验,是无法利用屏幕瞬间释放给观众的。
看过原著的人都能理解,把这部小说拍摄成电影的难度之大是空前的。
小说中牵扯的人物和事件之多,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跨度之大,都会成为考验编剧的难题。
就我看来,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我还是不得不佩服电影《白鹿原》的导演的,他坚持原著,但是小说的长度足足可以拍成一部30集的连续剧,但是导演却一再的取其精华,虽然有很多的瑕疵与不足,但是也同样值得人们表演的。
依我自己的观点,我其实还是认为小说比电影要好看很多,小说中之所以能震撼人心,主要就是两个字:仁义。
仁义白鹿村,这几个字不是白白地挂匾在祠堂里的。
正是这两个字,一次次把濒临崩溃的白鹿原重新整合到一起,也是这两个字,不管是在表面上还是内心里,一次次地填补起社会关系僵化的鸿沟,维持着大体的平稳和安定。
而电影剧本呈现给我们的,却是另外一幅光景。
我没有看到任何这一方面的台词和描述,我看到最多的只是一个有着严重封建礼教思想的家长和一个水性杨花闹得满城风雨的女人。
田小娥确实是原著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也只是一部分,用这么大的篇幅来介绍这个人物,在有限的时间里显得不合时宜。
2021基于《白鹿原》探讨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原则及其互文性范文2

2021基于《白鹿原》探讨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原则及其互文性范文 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样式。
小说作为一种语言文本,重视文字的排列和精细的遣词造句,利用语言对人物心理进行描写,进行精彩的议论和抒情,传达的思想具有一定模糊性。
电影则是一种图像文本,在电影里,画面代替了文字,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让观众从具体的声音和影像中获取思想。
小说的电影改编过程“像一座桥,桥的一边是古老的叙事形式——小说,桥的另一边是年轻的叙事艺术——电影。
” 电影《白鹿原》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上映后,无论是电影的票房还是小说在市场上的销量都是极为火爆,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切关注。
在此,我们将小说称为语言文本,电影称为图像文本,小说改编成电影称作语言文本转换成图像文本。
两个文本转换的可能性以及转换过程中显现的特点都推动着文本之间关系的发展。
一、从语言文本到图像文本的可能性 电影《白鹿原》改编自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小说的经典性一直为学术界所承认,一部经典性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自然引起了各界的热烈关注。
小说的电影改编实质上就是语言文本转换成图像文本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的语言文本都适合转换成图像文本,小说《白鹿原》之所以能够成为电影改编的对象,主要有三点: 首先,小说的完整性为电影改编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
《白鹿原》属于叙事性类的文学创作,主要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侠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讲述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聚散离合,具有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及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
电影剧本可以直接从原着作品中获取大量的故事信息、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可供视听的语言。
如电影中鹿兆鹏逃婚、黑娃田小娥偷情等情节都是从小说中直接截取,同时小说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如白嘉轩的固执保守,鹿兆鹏的意识觉醒和进步,黑娃的反抗,鹿子霖的狡诈等等,还有一些富有地方特色和各个阶级人之间的对白。
其次,电影拍摄技术和放映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导演风格的形成使得电影不再是一种简单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表演形式,更多的是一种独特的叙事和表达思想观念的艺术样式。
《白鹿原》电影改编的得失研究

40《白鹿原》电影改编的得失研究■刘 峥/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摘 要:从小说改编为电影《白鹿原》,这中间的波折在给电影带来期望的同时也大大聚焦了人们批判的目光。
电影改编的确闪耀着亮点,如还原了原著所描写的历史、拉近了观众的代入感以及表现出浓浓的地域特色,但令人无法忽略的是它的不足之处,如电影改编使故事显得有些残缺、有意回避使电影降低了吸引力和导致电影在叙事方面的扭曲。
在这一“再创作”的过程中,电影改编应最大限度地了解原著并忠于原著,如此,改编的电影才能成为一部成功的作品。
关键词:《白鹿原》 文学 电影改编 再创作一、前言小说是文字与语言的艺术,它不受品读时的时空限制,而是有很大的灵活性。
它可以活灵活现地描绘各式各色的人物,从不同角度描述特定的生活环境,并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电影是声音与画面的艺术,而从文学改编而来的电影则是影像通过视听语言的形式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背景环境,使观众无需翻阅书籍即可在大银幕上“阅读”文学作品。
从文学作品到电影,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使用直观的图像来表达抽象的意象和情境,并使用图像的组合来最好的传达出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
①小说《白鹿原》通过叙述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之间的恩怨纠葛和情感纷争,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黑娃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以现实主义和魔幻主义相结合的笔触,将一段传奇般的历史在这片神秘而古老的大地上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自从问世以来,便在文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不可多得的绝世佳作。
而拍一部由文学改编成的电影一直是影视导演们热衷进行的尝试,随着根据《白鹿原》改编的话剧、秦腔的艺术表演形式的问世,把它拍成电影的呼声越来越高。
终于在2007年,编剧芦苇历时五年、易稿七次终于完成了对《白鹿原》电影剧本的改编。
然而,电影导演王全安启用的是自己仅花了十六天写出来的剧本,但是在拍摄时由于意识到自己剧本的不足,才兼用芦苇的剧本。
②如此周折的准备与制作过程,加上从小说到电影历经的19年光阴,使得电影一经问世就备受世人关注。
小说的丰满与电影的骨感--浅析电影《白鹿原》改编的成败

黑娃是 白嘉轩 的长工鹿 三的儿子 。黑娃虽然和 白孝 文 ,鹿 兆鹏是 同学 ,但他卑微 的出身又注定与他们 不同 。但是 ,小 说 的后面 ,黑娃 的命 运有了转变 ,他成 为了一个 教书先生 。电影
小说 的丰满与 电影 的骨感
— —
浅析电影 《白 鹿原 》改编的成败
王 臻
(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 学院,江苏 南京 2 1 0 0 1 3 ) 摘要 :陈忠实的长篇 小说 《白鹿原 》一经发表便 震撼 了文坛 。小说 以浓厚 的史诗气质 ,复杂的人 物形象与关 系在 同类小说 中 白鹿原 》,吸引 了 很 多关注。 《 白鹿原 》由小说 变成影视 ,其改编的成 果引起 了不少争议与讨论。本
句话 : “ 过去要脸就是那 个怪样子 ,而今不要脸 了就是这个样
子 ,不要脸 了就像个 男人 的样子 了。” 白孝 文为 田小 娥痴迷 程 度已经达到 了抛妻 弃家的地步 ,他 和田小娥 在窑子里风流快 活 ,整 个窑 洞 为之香 艳起 来 。饥荒 年代 ,白孝 文变 卖祖 上 房 地 ,却没有给结 发妻子活路 ,活生生将其 饿死 。得知 田小娥 怀 有 他的孩子后 ,本 想参军救济 ,谁料被强 拉参 战 。最后 ,田小
中的黑娃却 没有 那么多时间来改变命 运。后来黑娃命运 的交代 与小说也相差较 大。这对于没有看过 小说 的电影观众 而言 ,有 些茫然 。 ( 二 )那些电影与小说相差较小 的人物 1 、忠于原作 的鹿子霖 白家 和鹿 家是 白鹿原上两户大姓人家 ,鹿子霖是与 白嘉轩 同辈的人物 ,相 比之下鹿子 霖是副小人模样 。电影 中,对 于鹿 子 霖这个人物形象 的塑造 ,影像 的记录并没有 给观众更加 明确 的定义。不过相对 于其他 人物形象 ,鹿子 霖在小说和 电影 中的 差距算得上是较小 的了。不管是人物情节 的设 置和最终命 运的 交代都 是比较完整的 。 2 、众星捧月 的田小娥 田小娥 ,在小说 中 ,是 一个封建思想禁锢下 的牺牲 品。 田 小娥与黑娃 的关 系在电影中与小说没有太 大的冲突 。可他们 的 行为一开始就 注定 了悲惨的结局 ,在重重 枷锁和根深 蒂固的封 建思想面前 ,他们 的力量太单薄 、太无力 ,所 以小娥 的灵魂被 族人压在宝塔下 面也就不足为奇 了。 田小娥与鹿子 霖的关系 , 也没有太 大的出入 。而与 白孝文 的关 系上 ,电影 与小说处理 的 差不 多。 田小娥通过性把 白孝 文的阳痿治好 了 ,本来是在鹿子 霖 的引诱下 ,要拉 白孝文下水 ,让 白嘉轩难堪 ,没想到这引发
近三年来《白鹿原》的电影改编研究综述

近三年来《白鹿原》的电影改编研究综述作者:叶梦燃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23期叶梦燃内容摘要:本文拟从《白鹿原》电影改编中的人物设定、空间设置、叙事结构(剧情节奏)和主旨表达四个角度入手,拟对近三年来有关《白鹿原》电影改编评论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梳理。
关键词:白鹿原电影改编研究综述1993年陈忠实先生发表长篇小说《白鹿原》,以其宏大的史诗叙事品格,集中表达上世纪八十年代“去革命化”与“再传统化”这两大主题,成为了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1]。
随后与之相关的秦腔、话剧、舞剧等作品相继问世。
2012年,几经波折后的电影《白鹿原》最终上映,再度引发了大众对这一经典作品的关注。
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源,以“白鹿原”、“电影改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佐以影评及访谈材料,拟对近年来部分有关小说《白鹿原》电影改编的评论文章进行观点梳理。
一.电影改编中的人物设定诚然,无论是衣饰着装还是言语行为,电影《白鹿原》都真实再现了黄土高坡原始的村民形象。
逼真而直观的艺术展示是电影艺术突出的优势,然而有限的时空限定却让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必须有所取舍。
从未删减版到公映版本,导演王全安对人物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除却白、鹿两家的核心人物,张雨绮饰演的田小娥在戏中有着大量的戏份。
影片开头主要是讲述白家家族史,继黑娃出门做麦客后叙述中心便迅速落到了田小娥身上,并以其情感经历作为主线完成了电影后半段的主体叙述。
有评论家戏称影片名应叫《田小娥传》[2]。
针对电影改编中的人物设定,研究者吴辉、别君红认为,以白嘉轩为主要人物的家族线和以田小娥为主要人物的情感线进行交叉叙事,准确的体现了原著的精髓,是值得肯定的改编策略[3](2013)。
谭苗则将白嘉轩所代表的雄性封建文化的执行者和田小娥所代表的当代影像阴柔审美更偏重的女性角色进行对比,指出当代影视作品中对女性的过度关注,导致银幕呈现低俗化倾向,所谓的关注女性也不过是投资商吸引观众的噱头[4](2013)。
《白鹿原》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价值

文化研究《白鹿原》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价值赵梦颖(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 要: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成为戏剧影视作品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戏剧影视作品提供了可贵的素材,深化了主题思想,同时也奠定了观众基础。
它是一种新艺术形式,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以知名文学作为题材的改编电影电视剧剧受到观众极大地欢迎,不断出现的热播电视剧剧也足以说明观众与市场对其关注与认可。
关键词:文学作品; 影视改编;影视价值一、小说《白鹿原》的改编历程将文学作品加以改编,以戏剧、电视剧、电影等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成为当今戏剧影视发展的潮流趋势。
小说《白鹿原》作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经典作品,受到海内外各界读者的高度赞赏。
《白鹿原》这部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呕心沥血创作出的近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以中国渭北平原上白家和鹿家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爱恨纠葛为线,折射出从清末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变化,堪为一部史诗性大作。
“《白鹿原》代表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
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相比,《白鹿原》也应该是独树一帜的。
”[1]电影作为如今大众化的文化娱乐媒介,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再加上《白鹿原》小说本身的影响力,电影《白鹿原》从筹备开始就备受关注。
二、电影《白鹿原》的艺术改编的意义电影是一门声画结合、视听兼备的艺术形式,相对于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来说,表达形式更为生动,表现内容更加丰富。
从美学角度来看,电影《白鹿原》在画面和声音的视听语言上还是比较出色的。
电影大量采用了远景、全景镜头,多次使用天空、原野、远山等空镜头进行转场或补充叙事。
与小说的文字描述需要读者自行想象相比,在摄影机的带领下,观众的感官刺激更深刻,更能直观体会到白鹿原广阔的地貌和真实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从小说到电影 ----论电影《白鹿原》的改编从小说到电影------论电影《白鹿原》的改编汉语言文学专业【摘要】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是用语言文字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和抒发情感的艺术;而电影则以直观的画面和声音冲击人的视听器官传达观念的艺术。
王全安将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改编成电影后,在思想主题、故事情节等方面作了改编,改编的同时也考虑到了改编的难度大,因此照成了影片改编后也有得有失。
不管怎样,这些改编源于不同艺术形式之间转化的需要,同时也折射出陈忠实与王全安对于《白鹿原》这部作品独特的思考。
【关键词】电影小说改编Small adaptation Speaking of movies---- On the film "White Deer"【Abstract】Literature and film are two different art forms, the novel is the use of words narrative plot, create characters and express their emotions arts; the film places the intuitive picture and sound to convey the impact of human visual organ concept art. Wang Chuan Chen Zhongshi of the novel "White Deer" adapted into a movie, in the ideological theme, the story has done such adaptation, adaptation, while also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daptation of difficulty, so after the film adaptation according to become mixed. Anyway, these adaptations conversion between different art forms from the needs, but also reflects Chen Zhongshi and Wang Chuan for "White Deer" this work unique thought.【Key words】Film Novel Adaptation目录绪论 (1)第一章电影对小说的改编 (1)第一节主题的变更 (1)第二节情节的改编 (2)第二章电影改编的难度与得失 (4)第一节电影改编的难度 (4)第二节电影改编的得失 (5)结论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绪论1993年,陈忠实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这一发表在文坛上引起了剧烈的反响,震撼了文坛。
这部作品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体,作品展现了厚重的历史感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而在同类作品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出文学作品之一。
14年来把它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的呼声越来越高。
随后,在被改编成为话剧、秦腔、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后,《白鹿原》电影剧本却还是难以成型。
200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买断了小说《白鹿原》的电影改编权,准备把小说拍成电影,这中间也经历了剧本删改、编剧易手、主演变动、导演更迭以及改编权“流转”等磨难,还是未有真正的进展。
2007年编剧芦苇终于完成了《白鹿原》剧本第四稿的改编。
直到2010年,距离小说问世17年后,王全安终于底气十足地介绍,《白鹿原》要开拍了,投资规模达到一亿人民币。
《白鹿原》从小说到电影等了17年,一亿投资,两度放弃,八年筹备。
一波三折的电影《白鹿原》于2012年9月[1]5日得以公映。
电影《白鹿原》之所以历经了如此漫长甚至令人咋舌的改编历程,无疑是对《白鹿原》这部史诗般巨著所表现出的复杂内涵,有种张口咬刺猬—无以下嘴之感。
①但本人认为改编不管怎样入手,我们首先必须从主题和情节等方面进行对比解读,本论文试以国内公映的156分钟版本为对象,对影片在文本改编的各个层面作出探析,从而挖掘小说与电影存在差异的原因,认识到小说和电影这两种既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质的艺术形式。
第一章电影对小说的改编第一节主题的变更小说《白鹿原》首页上摘用了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作为题记。
小说一开始就将民族缩影为家庭、家族,以此来展现社会历史变迁。
在原著整个故事表现的是时代更迭,时局动荡下,故事主线以白家和鹿家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的生活与意识的变化展开。
原著历史感厚重,加上原汁原味的中国老农的艺术表达,沧桑的大时代背景里反映人性的挣扎、痛苦和无奈。
白嘉轩是贯穿始终的主人公,白嘉轩作为族长带领村民在祠堂念规矩,作为父亲严厉管教三个儿女,作为商人同对手鹿子霖斗智斗勇……通过白嘉轩的视角,小说向读者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变迁的大环境下性格命运发生的戏剧性的变化。
①苑青松,对小说《白鹿原》改编成电影剧本的思考 [J] 2007 (12) 第95页电影《白鹿原》选取了原著的一部分,时间是1912年到1938年抗战初期这20余年,故事主线围绕田小娥展开,让田小娥成为了故事的主人公,从而推动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民族秘史”,而是一个“女人秘史”。
《白鹿原》是在大革命的背景下发生的,然而影片呈现给我们的是一部女人的“传纪史”,她与黑娃、鹿子霖、白孝文的感情纠葛变成了故事主线,政治革命成了她个人故事发展的陪衬品,消弱了原著本身的历史厚重感。
另外,影片中将朱先生这一条线索隐去,也使主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转向。
①无疑说明电影对小说主题的挖掘还不够深,史诗变情欲,如果每一部作品的改编都是只注重故事情节的改编,而不去注重主旨精神和叙事语境,那么就把作家从小说中排了除来,看上去电影很宏大,实际上没有挖掘到原著中的精髓。
一部伟大的著作、文学史上的丰碑,被电影呈现出来后主题由“民族秘史”变为“女人秘史”,因此影片变成了“田小娥传”。
第二节情节的改编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创作,而电影是通过画面中的声音和文字来叙述故事,所以说从小说到电影,既然是改编,就会对小说进行多方面的修改,例如删减、增加、修改。
《白鹿原》也不例外,它在故事情节上同样运用了上述手法。
一、删减删减的目的是为了使主题更加鲜明,使主要线索更加明晰。
首先是故事时间上的删减,小说《白鹿原》描写的是民国初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半个世纪的历史。
小说为我们呈现出的是以白鹿原为载体,展示了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如辛亥革命、国共合作、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10次战争,而电影《白鹿原》故事完结在农民生活阶段,还没步入大革命抗战、国共内战。
小说中所描绘的10场战争在电影中只保留下3场。
其次是整部作品的灵魂——“鹿”的删减,鹿是华夏文化模态的最早原形,也是仁义村的精神象征,是白嘉轩命运转变的关键,也是围绕整个作品中的一个基本意象,是整个作品的灵魂。
电影把这些重要的东西删减掉了,更能体现出故事的紧凑性,能把主要故事情节完整的体现,缩小了故事范围。
然而,革命是小说人物活动的舞台,许许多多历史演变都在这个大背景中完成,情节改编上忽视了它,就像建筑失去了根基,就无从表现出三代人心里与精神上的波折,更谈不上“史诗性质”。
白鹿精灵作为原著中的神秘符号,改编者芦苇认为:“改编剧本对白鹿的展现很关键,‘白鹿’不仅是当地人的一种迷信,它也是一种隐喻,它是一个象征的神秘符号,不仅寄①陈宗俊, 半部好戏—谈电影《白鹿原》对原著的改编 2012.11 第102页寓着作者历史的诗情,同时也寄寓着属于主人公白嘉轩这一代农民的向往和憧憬。
”①《白鹿原》就是运用这一民俗文化中精彩的内容创造出一个神秘的世界,白鹿恰恰是这种神秘氛围经营的关键。
更加上“白鹿精神”是现实的化身,是白鹿镇世世代代延续的证明,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对腐旧思想,丑恶人性的抗争,这样的删减使我们已经在影片中看不到这种精神的影子了。
二、增加增加情节是为了影片内容和形式的需要。
电影中田小娥怀孕的那场戏是对于原著的增加,原著中田小娥是没有怀孕的。
导演王全安加的这场戏的寓意很明显,在电影情节中,更能激发白孝文作为男人应该有的使命感,才会有他为了不让自己的女人和孩子饿死而卖身为兵的举动相呼应,同时也和原著中“生殖崇拜”的思想相呼应。
三、改动增加和删减在广义上来说,也是属于改的范围内,这里所说的改动是对原著情节上的改编。
电影里鹿兆鹏是在学校上课的时候来了一群兵,问:“你是鹿兆鹏么?”他说:“是,你们等我上完课再抓人吧?”鹿兆鹏淡定地说了一声:“下课!”顿时满屋子的学生兴冲冲乐呵呵喊着下课了下课了,一窝蜂冲过去把来抓人的官兵给冲散了,鹿兆鹏从容不迫地跳窗逃走。
而小说里鹿兆鹏被追捕逃脱那段,是在洗澡的时候,遇到一群兵问:“你是鹿兆鹏么?”他刚想答是,突然有了革命同志的警觉感,脱口而出:“我不是,鹿兆鹏在往南第三间屋子里呆着哩”,然后赶紧穿衣服跑路。
小说里白孝文是当白鹿原上所有人几乎都不再把他当人看的时候,却阴差阳错的在鹿子霖和田福贤的介绍下,进了县保安队当了文书,不久又被提升为一营营长,命运发生了很大的转机。
而电影呈现的是,小娥对孝文说她怀了孝文的孩子,孝文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和小娥饿死,卖身为兵,把卖身钱让鹿三带给小娥,这使鹿三更加加深了对小娥的恨,乃至杀死小娥。
电影里鹿三是上吊死的。
而小说里鹿三被小娥附身,纠缠、折磨做他,哪怕六棱砖瓦塔镇压住了。
可是,鹿三却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元气,他神情呆滞,记忆减退,再显不出昔日忠诚刚烈﹑坚毅直率的灵光神韵,他“像烧尽了油的灯芯,又像虫子蚀过的木头”。
没油的灯总是要灭的,朽木总是要烂掉的。
在这场灵与肉﹑鬼与人的较量中,鹿三一步步迈向,确切地说是被自己逼向人生的尽头。
终于在一次与主人白嘉轩喝酒倒下后就再也没醒。
“白鹿原上最好的长工去世了!”小说里对鹿子霖之死的描述是“农历四月以后,气温骤升,鹿子霖常常脱得①白鹿原/陈忠实著. —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4一丝不挂满村乱跑。
鹿贺氏把他锁在柴禾房里,整整锁了半年之久。
他每到晚上,便嚎着叫着哭着唱着,村里人已经习以为常。
入冬后第一次寒潮侵袭白鹿原的那天夜时,前半夜还听见鹿子霖的嚎叫声,后半夜却屏声静气了。
天明时,他的女人鹿贺氏才发现他已经僵硬,刚穿上身的棉裤里屎尿结成黄蜡蜡的冰块……”①。
而电影中对鹿子霖之死是在日本人的轰炸声中结束,被释放的鹿子霖回来了,他似乎期望着日本人的飞机炸掉白鹿原的一切,这个愿望充分体现了他的自私,也许一切还会重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