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家训家风家教小故事3篇_有关家风家训家教小短文

家训家风家教小故事3篇_有关家风家训家教小短文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风对个人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家训家风家教小故事,欢迎阅读!家训家风家教小故事篇1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以自己体悟出来的处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可以说,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
记得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她的爷爷)是一个大家庭20多人,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好吃的给我爸吃一口,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
每到节日,农闲时节,村里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赌博,父亲就告诫我禁止参与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准吸烟:烟有百害,无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伤身,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少饮酒的习惯。
母亲每天都讲: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孩子; 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训”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好的家风才能创造出好的家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相互体谅、相互宽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础上的家庭,才是幸福美满的家庭。
家风家训家教的小故事(精选25篇)

关于家风家训家教的小故事〔精选25篇〕关于家风家训家教的小故事〔精选25篇〕家风家训家教的小故事篇1大概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吧,作为高级工程师的老爸会把“学习第一”作为口头禅,作为教师的老娘会时常念叨“应该文质彬彬”。
这两句把我耳朵都磨出厚茧的“圣诏”也可以说成是我的家风。
从记事起,每逢来客,都会看到父母满脸堆笑,落落大方接待客人。
于是,不是一顿香甜可口的饭菜,便是一场“之乎者也”类的高谈阔论。
我和哥哥那么不问不开口,有问必答,大人说话不插言,大人吃饭不上桌,于是博得了客人的夸奖:“你家的孩子真懂事。
”“不愧是知识分子,就是与众不同。
”但是平时,淘气的我和哥哥会时不时“犯上”的。
例如给睡觉的老爸别上一只发卡,再梳两个标致的小辫,于是老娘手执笤帚将我们统统赶到厕所或阳台上,还能听到老爸的怒斥:“竟敢在皇上头上动土。
”虽说是90年代了,但由于封建意识的影响,父亲总是用些封建教育方法来管制我们。
但正是这些教育方法,使天生贱皮子的我和哥哥在学习上总是名列前茅。
每当夜晚;家中从无哗啦啦的搓麻将声,也无地动山摇的音响声,只有我和哥哥写作业的沙沙声和父母翻书报的声音。
有时,全家人也会为了一道数学题而争得面红耳赤。
但毕竟是封建的教育,于是出现了一切的封闭政策!收音机不让听,假日不许出去玩耍,似乎想让我和哥哥成为书呆子。
不,连课外书也只能在厕所或被窝里偷看。
我真想对父亲说:“都90年代了,老掉牙的教育方法也该改改了。
”但怯于父亲的威严,话到嘴边总是又咽了回去。
这就是我的家风,有利有弊。
但我坚信,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时代的家风会落脚于我家。
我的家庭将变得更充实,更美妙!家风家训家教的小故事篇2每个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在每个美妙幸福的大家庭中,都会因为爸爸妈妈的陪伴而温暖,同时也伴随着家风的和谐气息。
一个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而我就生活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
在家中父母难免会因为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们从不会互相指责、斥骂,更多展如今我面前的是他们理性的一面。
家风家训小故事6篇

家风家训小故事6篇【篇一:家风家训】每人的心中都会有四五条父母要你铭记于心的家训。
我也不例外,现在就让你来跟我体验一下我家的家风吧!有一年新年,我远方的姑姑来我家做客,爸爸让我去接大姑,要我客客气气的跟大姑打招呼、热情的和大姑打招呼、热情地帮大姑拎东西。
我把大姑请进了屋里,姑姑坐下了,我突然发现桌子上有水,我就想去擦水,妈妈马上把我叫了回来,说:“你在擦水的时候要注意一件事,不要朝着客人的方向擦,这是对客人的不敬,要往自己的方向擦。
”我当时还嫌妈妈家风家训小故事篇(2):家风家训作文500字【篇一:家风家训】我们的家是个普通的家庭,有欢乐,也有忧愁和争吵,但是更多的还有快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每个幸福的家庭里肯定都有自己的家风和家训。
我家的家风和家训可以概括为“孝、俭、勤”三个字,虽然简单普通,但是让我受益匪浅。
家风是塑造孩子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
是最基木、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首先是孝。
再我的眼里父母都很孝顺,每天,爸爸妈妈都要给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打个电话,问问他们在做什么,身体怎么样,只要有时间我们就会去看他们,陪他们聊天、散步、购物。
我和小妹就成了他们的开心果。
其次是俭。
小时候,爷爷就讲“节俭兴家,浪费可耻。
”这句话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影响着我的言行。
我的铅笔总要用到抓不住为止,过年的压岁钱从不乱花,我就养成了不攀比不浪费的好习惯。
最后是勤。
勤就是勤奋,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也在生活中,看爸爸鼓捣他的电脑,我不会操作时就向爸爸请教,爸爸轻点鼠标就把问题解决了。
在爸妈妈的影响下我也爱读书,勤思考,养成了好习惯。
我们的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幸福的家庭组成的,只要我们每个人认真尊守好自己的家风和家训,我们才能够安居乐业。
【篇二:家风家训】家风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家风家教故事(实用8篇)

家风家教故事(实用8篇)家风家教故事第1篇家是人们最温馨的港湾,给予人们温暖。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篇家风的作文,一回到家,我就苦思冥想。
什么是家风呢?“盈盈,发什么呆呢?怎么不写作业呢?”正在忙着为我们一家人做饭的妈妈喊道。
听,多熟悉。
赶快写作业……对,这不就是我们的家风吗——今日事,今日毕!我认认真真地写起了作业。
可写到一半,我那不争气的肚子咕咕叫起来,趁妈妈不注意,我偷偷地跑到餐桌前拿起筷子准备吃。
耳边又响起妈妈的声音:“爸爸还没有回来,你怎么可以先吃呢?妈妈经常讲的餐桌礼仪呢?”如果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那么爸爸妈妈对我是绝对的深情,只要他们不出差,每天都会有半个小时以上的亲子阅读时间。
这是幼儿园养成的习惯,以前是他们读,我听。
现在是我读,他们听,并各自发表对书本内容的见解。
在阅读时爸爸妈妈绝对是全身心的投入,关闭一切电子产品。
这让我进一步理解了专注这样一个词语。
我们不是x人,为了有更好的生活,来到了x。
为了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爸爸妈妈接到了这里。
虽然他们知道带上我,在工作或经济上会有很大的压力,他们婉拒了爷爷奶奶的提议——将我留在老家,毅然决然地这么做了。
爸爸妈妈为了我,选择的工作都是压力较大并相对自由的工作。
爸爸妈妈还经常带我去各地游玩,带我去领悟大自然的美。
妈妈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爸爸妈妈和我在他乡。
他们自然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疏于照顾,我经常听到爸爸妈妈责怪自己不孝顺。
每到双休,就一定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一通电话,报一声平安。
每次去逛街,看到一些衣服或其他物品就听到妈妈念叨,这个适合爷爷,这个适合姥姥……似乎没有什么是适合自己的。
其实我心里清楚。
妈妈有多久没自己给自己添过新衣裳妈妈是多么爱美的一个人,妈妈就是这么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是我的家风,伴随着我慢慢成长。
家风家教故事第2篇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教育,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的教育已经给孩子的生命打下了最重要的烙印。
我的家风家规家训故事(精选10篇)

我的家风家规家训故事(精选10篇)无论大家、小家都要有一定的家风家训,“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家风家训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我的家风家规家训故事(精选10篇),欢迎阅读!我的家风家规家训故事1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在海内外华人中进行了“你的家训是什么”的随机调查采访。
从被采访者回答的情况看,有的回答是家训的问题,有的回答是家教的问题,有的回答是家风的问题。
家训、家教、家风三者之间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有区别的。
所谓家训,是指家族或家庭对子孙后代立身做人等方面所立的规矩或告诫的话,比较笼统和概括,比如“诚信、孝顺、进取、自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
所谓家教,是指家长对子女立身做人等方面进行的教育,比较直接和零碎,比如“人不能懒惰”、“待人要有礼貌”等。
所谓家风,是指在家训的规范下,在家教的保障下,在全体族人或家人的共同践行下,形成的一种家庭风尚,比较外在和独特,比如“乐善好施”、“诚实守信”等。
家训在中国古代体现得比较明显,那时社会教育不发达,教育手段也较为缺乏,加之人口流动受限,一姓以家族形式在一个地域居住的往往较多,一个家庭出现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并不鲜见。
为加强对族人或者家人进行有效的行为管理或道德规范,族人(家庭)中年长者就要为本族(家)人制定家训,写于家谱中,悬挂于族祠或自家的中堂上,人人皆知,人人践行,否则要受到家法的惩罚。
家教具有直接性,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必须是直接接触、面对面进行。
家训则可以间接传承,即创立家训的人没有必要和被传承的子孙面对面教授,可以中间接力传承。
中国古代出现不少有名的家训,如《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它们都是中国古代家庭(族)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教在中国古代也相当出彩,因为那时候社会教育不甚发达,基础教育都停留在私塾阶段,高层教育不多,受教育的人很少,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处于蒙昧阶段,人们思想的开化大多靠家庭教育来进行。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精选17则)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精选17则)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篇1记得小时候,每到节日,特别是春节,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春节晚会,吃年夜饭,我父亲就开始给我们讲他小时候的事:他爸爸(我的爷爷)是一个大家庭20多人,吃饭的时候,我爷爷先给我太爷盛饭,太爷动筷了,他们才敢吃饭,我太爷就把好吃的给我爸吃一口,这就体现了我们“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家风。
每到节日,农闲时节,村里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赌博,父亲就告诫我禁止参与赌博,赌博能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不准吸烟:烟有百害,无一利,酒少喝怡情,喝多伤身,我就养成了不吸烟不赌博,少饮酒的习惯。
母亲每天都讲: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吃饭时不能说不吃或不想吃什么什么菜,不剩饭,不浪费;尊老爱幼,不能顶撞父母,从小养成懂礼貌的好孩子;不说谎话、不爱占小便宜,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小时候,每次上学校之前,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惹事和同学打架。
”生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其他人发生冲突。
在她的谆谆教诲之下,我基本上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过矛盾。
父母身传言教的教导我们,“和为贵、孝为先、勤为宝、俭为德”“知足常乐,待人以善”……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训”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篇2想起以前在自己家里吃饭的时候,无疑这些菜都是我的了,事后给爸爸讲了“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的道理,我听后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第二年再次回家过年,因为开饭的时间有点晚,我的那些表哥表姐都觉得饿了,看到饭桌上摆着做好的几道菜就想大快朵颐,被我拦住了,“让爷爷先吃”边说边跑到爷爷的身边说:“爷爷你就先吃一口吧,我们都饿了,您先吃一口我们几个就可以吃了”,大人们听了都笑着称赞说:“这孩子真懂事!”爸爸就是这样在生活中通过一件件小事将家规家训无形地渗透给我们,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理解并遵守家规,成为一个敬老孝亲、爱国奋进的好学生、好青年。
家风家教故事八篇精选

家风家教故事八篇家家教故事八篇【篇一】“ 大,儿子又您出来晒太阳啦!您真有福分啊!下您么好。
我看着都敬羡呢!”凡是和里邻居一同的候,大都是大家敬羡的象。
不的,只因大有个友善的好家庭。
大的儿子——老藏是个近名的大孝子。
老藏全名藏模俊,霍山衡山古城社区居民。
起老藏敬老孝老,可交口称誉,可他常:“没什么好夸的,孝敬父亲母亲是子女的安分。
只需工作不忙,就陪在老人身。
也是下做楷模,言身教嘛。
”家庭友善,他父亲母亲悉心服侍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
但是老藏却用行反了句。
老藏的父有腿疾,不可以走路,年只能在家里来回走,吃也要家人扶,母也患有多种疾病常年需要照。
了老人度一个安、祥和的暮年,他和老婆向来陪在父亲母亲身,事无巨悉心服侍。
20 多年来,一家人没有一次眼,没吵一次架,老藏一家也成了邻居居敬羡的象。
2016 年迈藏的父逝世了,老藏更为理解了“尽孝要及”的道理,只假如母想要的,老藏都尽量足,惟恐哪一点做的不好惹老人不高。
老藏,此刻只有母一个,他更要好好孝,不留憾。
做、洗脚、剪指甲、聊天、母出去玩⋯⋯ 早已成了老藏平时生活的一部分。
孝心承,他子女做好榜老藏的几十年如一日的持,大家看在眼里,感在内心,居都夸老藏是个“好儿子”,老婆他是“好丈夫”,女儿他是“好父”。
他老婆常:“每当看到我家老藏忙前忙后服侍婆婆,我就知道自己嫁对了人。
他的仔细、耐心、孝心,都感人着我,作为老婆,我一定和他并肩站在一同,好好服侍婆婆,教育女儿,不可以给我们家老藏丢人”。
他女儿告诉我们:“每次回家听到他人夸赞爸爸和妈妈,我都感觉非常荣耀。
作为他们独一的女儿,我必定继承和弘扬他们的好质量、好行为,做个他们的孝敬女儿”。
老藏的孝行带动了妻女,一家人和随和气,妻贤女孝,邻居友善。
及人之老,他是大家的“好儿子”关于邻居李奶奶来说,她又多了个好儿子。
“有次家里来小偷,就我一个在家,吓得我不敢在家里待了。
那几日,都是模俊每日来陪着我,还给我做饭,真的不简单。
我的家风家训故事5篇

我的家风家训故事5篇篇一】家训不是警句,而是嘱托,一代代流传下来,烙在心里就是信念,靠着这信念就能做有意义的事。
题记很小的时候,听祖母说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孩站在树上撒尿。
XXX从树下路过,回头笑了笑。
XXX从树下路过,抓住小孩收拾了一顿。
祖母总结后嘱托我:凡事莫任性,任性逞强必遭灾,凡事须忍让,恶人自有天来收。
从史实角度看,这个故事站不住脚,但很有教育意义。
祖母没有文化,但心底的那份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此,一个信念印在我的心里。
那就是:做人得管住自己,不能由着性子来;遇事不能发火,总有办法来解决。
读书的时候,自己是个孤僻内敛的人,但能秉持这个信念,与朋友相处能把握分寸,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遇事总能放一放,捋一捋。
岁月洗礼,善良的朋友们伴我度过美好的时光,自己也因为他们而接触到一个个缤纷世界,他们的性格和见识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帮助我一天天成熟起来。
父亲的话也影响着我。
他是个普通农民,但很有见识,在生产队管过事,不贪不占,记录结算都很认真,谁有事他都会热忱帮忙。
他也教我遇事不要由着性子,与人相处要懂得忍让,处处要为别人着想。
前多年父亲卖菜时,买菜的人还不怎么挑拣,他倒可着劲儿挑出大的好的给大家,也不怕剩下小的不好的难卖。
时间久了,邻村都知道我家菜好,我家卖菜人是个好人,我家的菜也因此卖的快。
父亲的嘱托和祖母的嘱托有相似之处,我记着他们的话,按他们的话去做人,尽管自己不爱说话,也不富有,但还是交了不少重情义的好朋友。
在我做事的原则中,有一条深受父亲影响,那就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语:对同伙要虔诚,对国家更要虔诚。
父亲爱看戏,对忠臣良将的故事尤其喜爱,常把报效国家当做XXX的事,也把希望依靠在儿女身上。
大学快毕业时,经过深思熟虑,我自动找到辅导员,申请援助西藏教育,也和家里达成了同等,希望以此作为理论的开始。
当时,学校里没有援藏的工程,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辅导员也不知如何申报,后来这件事情就没有办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 “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 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路要靠自己走
小时候,我经常被忙碌上班的父母锁在家里,通过见方的窗户只能看到窄小 的蓝天和细小的风景,我时常问妈妈:“为什么我们家里没有亲戚? ”妈妈爸爸 告诉我,“我们家的亲戚都在山东,爸爸妈妈都从老家过来,没有亲戚,工作很 忙,怕你们出去受欺负,养你们四个很不容易,你们要记住生活要靠自己!凡是 不要依赖别人! ”我记住了这句话,永远的记住了。
在学校里,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我都会自己解决,我所做的工作全部超出了 小小的年纪应该干的,很多老师喜欢我,他们喜欢我的独立自主!
小学的学校生活因为地域原因由天津小学全班移到了明泽, 很多同学都在哭 泣,他们喜欢那所曾经相处多年的富裕校舍, 高大的楼房,宽敞的教室和众多的 校友,而我却很淡定,安慰着眼前不可以改变现实的同学们, 让他们和我一起接 受这所贫穷的学校,明泽小学成了我的母校。
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 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
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
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 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2、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 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 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 不过出于一个儒
者的文化立场。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 “一 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 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பைடு நூலகம்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
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 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 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 ”这种教育, 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 梁济对他就是 “信任且放任” 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 “中 国式传家”。
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 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
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一一“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 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
家风家训家教小故事
1、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 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
的《训俭示康》。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 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 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时在北京 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 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 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 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 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
岁。
3、总统教子自立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
们依赖父母。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 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 把 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
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
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
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 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
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 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 最少隔个
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 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 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