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重点内容

合集下载

诊断学基础知识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点1.引起发热的常见病因有哪些?2.发热在临床上怎么分度?常见的热型有几种?其特征怎么?3.引起头痛的常见病因有哪些?4.对头痛患者的病史应注意了解哪些方面?怎么样举行鉴不诊断?5.引起胸痛的常见病因有哪些?6.常见疾病(带状疱疹、胸膜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胸痛特征。

7.呼吸困难的常见病因有哪些?呼吸困难临床分为几种类型?8.怎么鉴不肺源性呼吸困难与心源性呼吸困难?9.左心衰竭所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怎么?10.引起咳嗽、咯痰的常见病因有哪些?其临床表现怎么?11.咯血的常见病因有哪些?咯血患者病史诊断重点是啥?12.呕血与咯血怎么样鉴不?13. 皮肤黏膜出血的常见病因有哪些?14.怎么区不生理性与病理性心悸?心律失常所致心悸的临床表现?15.心悸的咨询诊要点有哪些?试述其伴随症状。

16.发绀的常见病因有哪些?中心性发绀与身边性发绀怎么鉴不?18.水肿的常见病因有哪些?常见的全身性水肿,各具何特点?19.怎么鉴不心源性水肿和XXX性水肿?20.急性腹痛常见病因有哪些?请举例讲明。

21.引起慢性腹痛的常见病因有哪些?22.呕吐分几类?各类常见病因有哪些?23.引起呕血与黑便的常见病因有哪些?各有哪些要紧伴随症状?24.怎么恐怕呕血与黑便的实际出血量?25.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发生机制是啥?26.三种黄疸的临床表现有何特点?试结合实验室检查加以鉴不。

27.尿频、尿急及尿痛的病因有哪些?膀胱刺激征的伴随症状意义?28.抽搐的常见病因及其伴随症状有哪些?29.嗜睡、意识含糊、昏睡、昏迷、谵妄的临床表现是啥?30.询咨询意识障碍病史及体检应注意哪些方面?1.咨询诊的内容包括哪些?2.何为主诉?规范的主诉应符合哪些要求?3.现病史具体包括哪些内容?4.既往史包括哪些内容?5.个人史包括哪些内容?6.系统回忆应记录哪些系统的要紧症状?1. 叩诊音有哪几种及临床意义。

诊断学基础知识要点整理

诊断学基础知识要点整理

诊断学基础知识要点整理1. 诊断学的定义与目的- 诊断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旨在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确定疾病的性质、阶段和发展趋势,以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2. 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诊断应基于客观的证据和科学依据,而非主观臆断或猜测。

客观性:诊断应基于客观的证据和科学依据,而非主观臆断或猜测。

- 准确性:诊断应尽量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疾病状况,避免误诊和漏诊。

准确性:诊断应尽量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疾病状况,避免误诊和漏诊。

- 全面性: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分析。

全面性: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分析。

- 系统性:诊断应符合一定的诊断流程和方法,遵循科学的诊断程序。

系统性:诊断应符合一定的诊断流程和方法,遵循科学的诊断程序。

- 规范性:诊断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诊断标准和规范。

规范性:诊断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诊断标准和规范。

3. 诊断学的基本步骤-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主观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信息。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主观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信息。

-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诊、叩诊、听诊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客观体征。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诊、叩诊、听诊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客观体征。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用于获得客观的实验室数据。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用于获得客观的实验室数据。

- 辅助检查:如组织活检、内窥镜检查、生理功能检查等,进一步明确疾病特征。

辅助检查:如组织活检、内窥镜检查、生理功能检查等,进一步明确疾病特征。

- 诊断推理: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进行疾病推理和鉴别诊断。

诊断推理: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进行疾病推理和鉴别诊断。

- 诊断确认:综合分析诊断依据,确立最终的诊断结果。

诊断确认:综合分析诊断依据,确立最终的诊断结果。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

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重点西医诊断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负责对患者进行系统化的观察、病史收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从而获取疾病的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解释,最终形成疾病诊断的过程。

在西医临床实践中,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对西医诊断学的复习非常重要。

以下是西医诊断学基础复习的重点概述。

第一部分:病史收集和体格检查1. 病史收集:了解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相关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寻找可能的诊断线索。

2. 体格检查:包括常规体格检查以及特定系统的详细检查,例如心肺、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体格检查可以提供直接的征象和体征,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可能性。

第二部分:实验室检查1. 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炎症指标、肝肾功能等。

血液检查可以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的生化指标。

2. 影像学检查:如X射线、超声波、CT、MRI等,用于观察和分析患者体内的器官形态和结构,为疾病诊断提供直观依据。

3. 病原学检查:对于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致病微生物的类型和数量,为治疗提供依据。

第三部分:诊断思维和技巧1. 临床推理:根据收集到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运用临床推理的方法分析评估患者的疾病,排除不可能和可能性较小的诊断,最终确定可能的诊断。

2. 鉴别诊断:对于多种疾病可能性较大的情况,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比较不同疾病的特点和表现,通过排除法确定最可能的诊断。

3. 诊断错误和遗漏:诊断学中常见的错误包括诊断遗漏、过度诊断和错误诊断等,复习时需要了解这些错误的原因和防止方法。

第四部分:常见疾病的诊断1. 常见疾病的症状和体征:例如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典型表现和特点。

2. 常见疾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了解常见疾病的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3. 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例如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痛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需要了解这些疾病的区别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

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

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一、诊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 诊断学的概念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的综合分析和判断,确定疾病的性质、原因、发展情况和预后,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

2. 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综合性原理:诊断学是对疾病的诊断不是单一的检查结果决定,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需要全面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学检查等信息。

(2)客观性原则:诊断过程要客观、科学,不受主观情感和经验的影响,要根据确凿的事实和科学的依据来作出诊断。

(3)可靠性原则:诊断结果要可靠、准确,不能含糊不清,对患者的病情判断要有一定的把握。

(4)预防性原则:诊断应该有预见性,要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诊断学的方法和技巧1. 病史采集(1)病史采集的目的: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的病程、症状的变化和有无诱因等,为后续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提供线索。

(2)病史采集的方法:有问诊、查阅病历、询问家属和通过患者自述等方式。

(3)病史采集的重点: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生活史、治疗史等。

2. 体格检查(1)体格检查的目的:了解患者的体征和病理性状,为诊断提供依据。

(2)体格检查的方法:包括望、闻、切、诊四个方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专用检查器械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

(3)体格检查的重点:包括一般状况、营养情况、皮肤黏膜、淋巴结、头面颈部、胸部、心脏、肝脾、腹部、生殖泌尿系统、脊柱四肢等。

3. 实验室检查(1)实验室检查的目的:通过检查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体液等,了解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为诊断提供依据。

(2)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血生化、C反应蛋白、肿瘤标志物、风湿因子等。

(3)特殊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遗传学检查等。

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

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

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一、诊断学的定义诊断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过程的学科。

它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确定疾病的存在和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诊断学的基本原则1. 个体化:诊断应针对每个患者的独特情况,充分考虑其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

2. 综合性:通过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全面诊断。

3. 确定性:诊断应尽可能准确,排除其他可能性,并给出确切的疾病名称。

4. 可靠性:准确、可重复性是诊断的基本要求,以确保不同医生在相同情况下得出相似的诊断结果。

三、常用的诊断方法1. 病史采集: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个人和家族史等,对于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摸、听诊、叩诊等手段,检查患者的身体外部和内部情况,帮助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组织和体液等样本的检查,通过对生物体的化学、免疫、微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获得疾病的相关信息。

4. 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CT、MRI等影像学技术,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情况。

5. 生物组织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帮助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分级。

四、常见的诊断误区1. 诊断偏见: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认识和经验偏向,可能影响到正确诊断。

2. 临床表现相似: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容易造成混淆和误诊,需要更多的检查和鉴别。

3. 实验室检查误差: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如操作技术不当、设备故障等,需要谨慎解读。

4. 影像学检查解读:医生在解读影像学检查结果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疾病的特点和变异,避免误诊。

五、诊断学的发展趋势1. 个体化诊断: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个体化诊断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方向,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预测。

诊断学基础知识梳理

诊断学基础知识梳理

诊断学基础知识梳理诊断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是通过收集、分析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来确定疾病的过程和方法。

本文将对诊断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践中。

以下是主要内容:一、诊断学的定义和意义诊断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原因和发展阶段为目标,是医生进行治疗和预防的重要依据。

准确的诊断可以为患者提供及时和有效的治疗,降低医疗错误和病患的风险。

二、诊断学的步骤和方法1. 病史采集:收集患者的个人资料、现病史、既往史和家族史等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背景和潜在危险因素。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摸、听诊和叩诊等手段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医生可以通过体格检查获得一些体征和症状,有助于确定疾病诊断的方向。

3. 实验室检查: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客观的数据,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4. 诊断评估: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评估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

三、常见的诊断学误区与避免方法1. 遗漏诊断:医生可能会忽略某些症状或体征,导致漏诊疾病。

避免方法是仔细收集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实验室检查。

2. 过度诊断:医生可能会过于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而忽视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重要性,从而进行过度诊断。

避免方法是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审慎判断疾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3. 诊断偏见:医生可能会受到个人经验和主观意识的影响,而偏向某种诊断结果。

避免方法是保持客观和科学的态度,遵循临床指南和最新的研究进展。

四、诊断学的发展和未来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诊断学也在不断发展。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诊断提供了更多的辅助手段。

未来,诊断学将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从而提高诊断水平和效率。

诊断学是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作为医学的基础学科,诊断学至关重要。

在学习诊断学的过程中,一些基础知识必须掌握。

以下是这些基础知识的重点,按类划分。

一、生理学基础知识1.血液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准确诊断需要合理的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应掌握合适的采血部位、采血量、采血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血液样本的处理方法。

2.影响临床检验的因素。

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如饮食、体育锻炼、服药及时间等。

应掌握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能够进行准确测定。

二、病理学基础知识3.病因与病理生理学。

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病理生理学是研究器官组织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病理学过程。

准确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理解对于明确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4.细胞与组织病理学。

肿瘤学、炎症学等都属于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范畴。

掌握细胞与组织病理学知识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效果。

三、药学基础知识5.基本药理学知识。

掌握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基本药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效果。

6.临床药物学知识。

包括药物的分类、使用禁忌以及化疗、抗生素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熟练掌握临床药物学知识对于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四、实验室检测基础知识7.实验室检测方法。

临床医学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血细胞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

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能够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及进行相关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8.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

正确应用实验室检测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应掌握这些知识,确保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综上所述,以上基础知识是诊断学学习中的重点。

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医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或不适,称为症状体征:体格检查时的异常发现,称为体征体检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视(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第一篇症状诊断第一张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概念:若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紊乱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热。

发热的临床分度: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超高热:4l℃以上。

超高热:4l℃以上。

发热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临床表现为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并干燥无汗、疲乏不适、肌肉痠痛等症状2高热持续期: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心率加快,可有出汗3.体温下降期。

热型:1)稽留热:体温延续于39~40℃左右,达数日或数周,24h动摇范围不超过1℃。

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如最低时低于正常水平则称为消耗热)。

可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疾患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瓜代呈现,体温动摇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延续1日乃至数日,反复产生发火。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5)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延续数日后又突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延续若干日,即有规律地瓜代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6)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XXX菌病。

第二节疼痛1、头痛头痛通常是指头颅内、外各种性质的疼痛。

头痛的特点1)头痛发生的缓急:急起的头痛,特别是第一次发生的剧烈头痛,原因常为器质性,可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中暑、三叉神经痛、急性青光眼、急性脑血管疾病、牙原1性头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症状概念: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

主诉: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二、体格检查: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对患者进行检查,称为体格检查。

三、诊断学内容1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

2检体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嗅。

3实验诊断,如三大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常规。

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

5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

6病历与诊断方法。

第一篇常见症状一、体征: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心脏杂音,腹部包块,皮疹等。

二、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

三、发热:(高热持续期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1正常体温:正常人腋测体温36℃~37℃左右,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脉搏增加10~20次/分。

2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高于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等。

4发热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5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由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是引起发热最常见,最直接的物质)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③原因不明发热。

6 以发热为诉的问诊要点:(1)应注意询问与感染有关的病史,诱因,和发病情况,患病以来的一般情况,并注意发病的季节和地区。

(2)发热时间的长短与起病缓急和发热程度。

(3)体温变化规律并分析热型。

(4)伴随症状,如:寒战,意识障碍,咳嗽,咳痰,腹泻,尿路感染,皮疹,结膜充血,肝脾肿大等。

四、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过敏或痛觉,此现象称为牵涉痛。

如胆囊疾病—右肩背部的牵涉痛,心绞痛除心前区及胸骨后的疼痛外还可以牵涉至左上肢至左上肢内侧甚至牙痛,肾绞痛—会阴部,阑尾炎—转移性右下腹痛。

五、疼痛的类型:1皮肤痛:疼痛来自体表,定位明显,其刺激可分机械性,化学性和温度性2内脏痛:内脏痛是内脏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

头痛的病因: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疾病,神经症。

六、胸痛的病因:1胸壁疾病,如肋骨病变。

2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包,心肌病变等。

3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和肺部病变,胸膜病变等。

4其他原因,如食管疾病,纵膈疾病等。

七、胸痛问诊要点:1发病年龄与病史2胸痛的部位3胸痛的性质,灼痛,压榨性痛,刺痛,濒死感4胸痛的持续时间5胸痛的诱因和缓解因素6伴随症状,咳嗽,呼吸困难,咳血,吞咽困难,面色改变等八、胸痛常见病因的鉴别:1胸壁疾病:部位:固定于病变处.带状疱疹沿神经走向,不越过正中线。

性质:隐痛或剧痛.带状疱疹呈刀割样痛或灼痛。

持续时间:不定.带状疱疹可持续数周。

影响因素:压迫局部或胸廓活动时加剧。

2胸膜病变:部位:患侧腋中线肺底部。

性质:干性胸膜炎为尖锐刺痛。

持续时间:粘连性胸膜炎为长期钝痛。

影响因素:咳嗽,呼吸时加剧。

3心绞痛,心肌梗死:部位:胸骨后或心前区,可牵涉至左肩,左臂内侧。

性质:压榨样伴窒息感,心肌梗死时更剧烈。

持续时间:心绞痛短暂(<15分钟)心肌梗死时长。

影响因素:心绞痛诱因明显,含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心肌梗死诱因不明显,含硝酸甘油不明显。

4食管,纵膈疾病:部位:胸骨后。

性质:食管炎为烧灼痛,纵膈肿瘤为闷痛。

持续时间:纵膈肿瘤呈持续性且逐渐加重。

影响因素:吞咽食物时出现或加重。

(肺梗死为突然剧烈胸痛伴呼吸困难和紫绀。

)九、急腹症:外科范围的急性腹痛,是一类以急性腹痛为突出表现,需要早期处理和紧急处理的腹部疾病。

其特点为发病急、进展快、变化多、病情重,如延误诊断或诊治不当,将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危害。

十、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1腹部疾病:如腹膜炎、腹腔脏器炎症、空腔脏器扭转或扩张、脏器扭转或破裂、腹腔或脏器包膜牵张、化学刺激、肿瘤压迫和浸润。

2腹腔疾病的牵涉痛:如肺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

3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时毒素刺激腹腔浆膜引起的腹痛或铅中毒引起的肠绞痛。

4其他原因:如过敏性紫癜时的肠管浆膜下出血。

十一、腹部检查,以触诊为主。

十二、腹痛部位:一般来说,腹痛的部位与投影于该部位的腹腔脏器病变一致。

十三、腹痛的伴随症状:1寒战、高热:可见于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2伴黄疸:肝胆胰腺疾病。

3血尿:见于尿路结石。

4休克:见于急性腹腔内出血。

5呕吐、腹胀:胃肠梗阻。

6腹泻:肠道炎症。

7血便:急性痢疾。

8反酸:慢性胃炎。

十四、咳嗽或咳痰伴咯血,忤状指常见于支气管扩张,咳嗽伴声音沙哑3个月,右锁骨上窝处1个肿大淋巴结,质硬,无压痛,诊断为肺癌。

干性咳嗽见于急性咽炎。

支气管扩张时,可见:咳嗽或于夜间变动体位时加剧,咳嗽伴咯血,痰液放置分层。

咳痰颜色呈铁锈色丝痰见于肺梗死。

十五、痰的性质与量:痰的性质可分为粘液性,浆液性,脓性,粘液脓性,浆液血性,血性。

十六、咳嗽的性质:1干性咳嗽:指咳嗽无痰或痰量甚少,常见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初期,胸膜疾病,支气管异物,肺癌,二尖瓣狭窄。

2湿性咳嗽:指带痰液的咳嗽,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空洞性肺结核。

十七、咯血定义:指喉部一下的呼吸气管出血,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

十八、咯血量的划分:每日咯血量在100ML内者属小量咯血。

咯血量在100~500ML者属于中等量咯血。

咯血量超过500ML者属大量咯血。

十九、咯血与呕血区别1咯血:病因: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肺癌、心脏病等。

出血前症状: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

出血方式:咯出。

血色:鲜红。

血中混有物:痰、泡沫。

反应:碱性。

黑便:除非咽下,否则没有。

出血后痰性状:常有血痰数日。

2呕血:病因: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急性糜烂出血症、胃炎、胆道出血等。

出血前症状:上腹不适、恶心、呕吐等。

出血方式:呕出。

血色:棕黑、暗红、有时鲜红。

血中混有物:食物残渣、胃液。

反应:酸性。

黑便:有,可胃柏油便,呕血停止后仍持续数日。

出血后痰性状:无痰。

(紫癜是指皮下出血直径约3~5mm)二十、咯血的问诊要点?1病史2咯血的量及其性状:见于空洞型肺结核、支气管扩大和肺脓肿。

3咳血的伴随症状1)发热,见于肺结核。

2)胸痛,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

3)呛咳,见于支气管肺癌。

4)脓癌见于支气管扩张。

5)皮肤膜出血,见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

6)黄疸,见于流行性肺结核与支气管肺癌。

7)进行性消瘦,见于活动性肺结核与支气管肺癌。

二十一、呼吸困难定义: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节律与深度的异常,严重时出现鼻翼扇动,发绀,端坐呼吸及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

二十二、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1呼吸系统疾病1)肺部疾病2)呼吸道梗阻3)胸廓活动障碍4)神经肌肉疾病5)膈肌运动受限。

2心血管系统。

3中毒。

4血液病。

5神经精神因素。

二十三、呼吸困难的问诊要点?1发病情况2发病诱因3伴随症状1)发热,见于肺炎、脓肿、肺结核、胸膜炎。

2)咳嗽,慢性支气管炎。

3)咯粉红色泡沫样痰,见于急性水肿。

4)大量咯血,见于肺结核。

5心悸、下肢水肿,见于心脏疾病。

6)伴窒息感,见于支气管哮喘。

7)胸痛,肺炎链球菌性肺炎。

二十四、三种肺性呼吸困难表现?1吸气性呼吸困难原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上呼吸道(喉,气管,大支气管)狭窄和阻塞。

主要表现:吸气显著困难,气道高度狭窄时呼吸肌极度紧张,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三凹征)。

伴随症状:常伴频繁干咳及高调的呼气性喘鸣音。

临床表现:喉部疾患,如喉水肿,气管疾病,如支气管肿瘤。

2呼气性呼吸困难原因:肺组织弹性减弱或小支气管痉挛,狭窄,呼气时气流在肺泡和细支气管的阻力增大。

主要表现:呼气显著费力,呼气时间延长而缓慢。

伴随症状:伴有广泛哮鸣音。

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3混合性呼吸困难原因:肺部病变广泛,呼吸面积减少,影响换气功能所致。

主要表现:呼气和吸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浅而快。

伴随症状:常伴有呼吸音异常(减弱或消失)。

临床表现:重症肺炎,重症肺结核,大面积肺不张,大块肺梗死,大量胸腔积液和气胸。

二十五、心源性呼吸困难的特点:呼吸困难活动出现或加重,体息时减轻或缓解,仰卧加重,坐位减轻。

表现为:①劳力性呼吸困难:在体力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

②端坐呼吸:平卧时加重,端坐时减轻,故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的程度。

③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时,因急性肺淤血常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多在夜间入睡后感到气闷而被憋醒,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二十六、肠源性发绀:经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证,称肠源性发绀。

二十七、中心与周围性紫绀不同1中心性发绀:心肺疾病致SaO2降低引起,全身性的,除四肢与面颊外,亦见于黏膜(包括舌及口腔黏膜)与躯干的皮肤,但皮肤温暖。

2周围性发绀: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常见于肢体末梢与下垂部位,如肢端,耳垂与鼻尖,这些部位的皮肤温度低,发凉,若按摩或加温耳垂与肢端,使其温暖,发绀即可消失。

二十八、心悸呈突发突止见于阵发性心动过速。

二十九、心悸的病因?1心脏搏动增强2心律失常3心脏神经症三十、心源性与肾源性水肿的鉴别?1心源性水肿:开始部位:从足部开始,向上延及全身。

发展快慢:发展非常缓慢。

水肿性质:比较坚实,移动性较少。

伴随症状:伴有心功不全病征:如心脏增大,心脏杂音,肝肿大,静脉压升高等。

超声检查:心脏扩大或心包病变,下腔静脉增宽。

2肾源性水肿:开始部位:眼睑,颜面开始,蔓延至全身。

发展快慢:发展迅速。

水肿性质:质软而移动性大。

伴随症状: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超声检查:肾脏大小改变,肾实质弥漫性变。

三十一、肝源性水肿表现特点: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重症肝炎。

其水肿的主要表现为腹水,常伴有肝功能受损及门静脉高压等临床表现。

三十二、局部水肿的常见病因?1各种组织炎症引起的局部红肿。

2经脉阻塞。

3淋巴回流受阻。

4血管神经性水肿。

三十三、呕血的常见原因?1食管疾病,如食管癌。

2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如消化性溃疡。

3肝、胆、胰的疾病,如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的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4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中的白血病,急性传染病中的急性重症肝炎或其他如尿毒症。

三十四、反射性呕吐与中枢性呕吐的区别?1反射性呕吐:①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病变,肝胆胰与腹膜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