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

---------------------------------------------------------------最新资料推荐------------------------------------------------------胃脘痛中医临床路径内二科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9 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 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1 / 9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内二科(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 2~5 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 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9 年)》。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专项方案

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升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依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中医临床路径、中医诊疗方案及卫生部制订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制订本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病人为中心,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深入规范中医诊疗行为,不停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临床疗效,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中医药服务。
二、总体目标经过1年时间,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推行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和卫生部制订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我院实际,确定4个病种做为我院试行中医临床路径病种,2个病种做为西医临床路径病种,为我院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和实践依据,对已颁布临床路径科学性、规范性、优异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深入完善,使之能够愈加好地推广并为临床服务。
三、临床路径实施(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我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组织体系:1、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成员:办公室:设在医务科2、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3、临床路径实施小组(1)针推科:组长:组员:(2)内科:组长:组员:(3)外科:组长:组员:(4)妇产科:组长:组员:(5)骨伤科:组长:组员:(6)肛肠科:组长:组员:工作职责:1、领导小组职责:(1)制订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工作。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和标准。
(4)组织人员培训。
(5)督查工作进展情况,实施临床路径效益评价。
(6)定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处理实施中存在问题,改善工作方法,促进医疗质量全方面提升。
2、指导评价小组职责:(1)对临床路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2)制订临床路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3)对临床路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4)依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改善方法。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一、定义 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头痛为主症。
多因寒热,饮食失调,阴阳气血不 足,气滞血瘀等使胃失和降所致。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 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本诊疗方案适用于慢性胃炎。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 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09, 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 年)》。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 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 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 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 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 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 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 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 (中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 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3.4.1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
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ICD-10 编码:K29.5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胃阴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TCD 编码:BNP010)、慢性胃炎(ICD-10:K29.502)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4)凝血四项(5)心电图、胸部X 线片(6)腹部超声(7)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8)幽门螺旋杆菌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胃泌素、胃壁细胞抗体、胃蛋白酶原;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血清肿瘤标志物、血沉;缺铁贫血6 项、血清叶酸+维生素B12;胃动力检查;心肌酶等。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简介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中医临床路径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治疗原则以及常用方法。
基本概念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慢性胃炎治疗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的一套治疗方案。
其目的是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疗风险,规范临床操作。
治疗原则1. 调整饮食:慢性胃炎患者应遵循“清淡、易消化、少刺激”的饮食原则,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2. 调理气血:中医认为胃炎病因多与脾胃失调、气血不足有关,因此需要通过调理脾胃功能,补充气血,以促进胃的修复和恢复功能。
3. 疏导气机:慢性胃炎常伴随不适的症状如胃胀、痞满等,需要通过疏导气机的方法,改善胃肠道的气机运行,缓解症状。
4. 镇痛止呕:部分慢性胃炎患者伴有疼痛和呕吐症状,中医可以采用镇痛止呕的方法来缓解症状。
常用方法1. 草药煎剂:中草药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养胃、调理气血的作用,常用的治疗方剂有七味姜黄汤、四君子汤等。
2. 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恶心呕吐等症状。
3.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可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改善胃肠道的气机运行,有助于治疗慢性胃炎。
4. 食疗调理: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中医可以给出针对性的食疗方案,如饮食搭配、食物禁忌等,以辅助治疗慢性胃炎。
总结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通过调整饮食、调理气血、疏导气机和镇痛止呕等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中草药煎剂、针灸疗法、艾灸疗法和食疗调理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并配合好生活习惯,以促进治疗效果的达到。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

---------------------------------------------------------------最新资料推荐------------------------------------------------------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胃痛病诊疗方案一、定义:胃痛,又称为胃脘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 X 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1 / 9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1)钡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
(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最新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胃脘痛西医病名: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临床上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随年龄增长萎缩性病变的发生率逐渐增高。
2006年上海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建议将内镜下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胃痛为主症者,辨病胃脘痛。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等检查有助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
严重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2.体征:无特异性诊断体征,可有中上腹压痛。
3.实验室检查:1)主要实验室检查为胃镜检查: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为红斑点状、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渗出等;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褶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以及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等,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黏膜固有腺体减少。
2)HP检查:14C呼气试验可明确是否有HP感染。
【治疗方案】(一)中医辨病论治1.脾胃虚寒证: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基本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黄芪10g 党参10g 桂枝5g 白芍10g甘草5g 白及10g 大贝10g2.胃阴亏虚证:主症:胃脘隐隐作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基本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沙参10g 麦冬10g 生地6g 枸杞子10g当归10g 川楝子6g 芍药10g 甘草5g加减:气滞者,加佛手、代代花、香椽皮;胃痛较盛加延胡索,大便干结,加火麻仁、郁李仁。
慢性胃炎临床路径

□ 有,原因
□ 有,原因
慢性胃炎临床路径表单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出院日期:
标准住院日5-7天
时间
住院第4-5天
住院第6-7天(出院日)
□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 完成出院小结
主要 诊疗 工作
□ □
□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
继续药物治疗,观察疗效
和不良反应
□
继续观察疗效
向患者交待出院后注意 事项 预约复诊日期
□ 完成病程记录
长期医嘱:
出院医嘱:
□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 今日出院
□ 二级护理
□ 出院带药
重 □ 中医辨证 点 □ 中药日一剂 医 □ 普软食 嘱 □ 药物(同第三天)
临时医嘱:
□ 复查便常规+潜血
□ 胃粘膜保护药
□ 耳穴埋豆
护 □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
□ 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理 □ 观察疗效、各种药物作用□ 宣教:出院后饮食、起
□ 入院护理评估,护 □ 观察治疗效果及药物反 □ 观察治疗效果及药物
理计划
应
反应
□ 胃镜检查前宣教 □ 疾病相关健康教育 □ 疾病相关健康教育
(晚餐后开始禁食 □ 常规胃镜检查后禁食2
水)
小时
□ 静脉取血,用药指
导
□ 进行戒烟、戒酒的
建议和教育
□ 协助患者完成实验
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无
□无
□无
□ 有,原因
□ 一---二级护理(根 □ 一---二级护理(根据 □ 一---二级护理(根据
据病情)
病情)
病情)
□ 中医辨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3.4.1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路径说明: 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
一、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胃脘痛( TCD 编码:
BNP01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慢性胃炎( ICD-10 编码:
K29. 5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19年)》。
(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 2006)。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临床常见证候:
1 / 7
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胃阴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09,深圳)。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胃脘痛( TCD 编码:
BNP010)、慢性胃炎( ICD-10:
K29. 502)的患者。
2.伴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重度胃黏膜异型增生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4)凝血四项( 5)心电图、胸部 X 线片( 6)腹部超
---------------------------------------------------------------最新资料推荐------------------------------------------------------ 声( 7)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8)幽门螺旋杆菌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胃泌素、胃壁细胞抗体、胃蛋白酶原;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血清肿瘤标志物、血沉;缺铁贫血 6 项、血清叶酸+维生素 B12;胃动力检查;心肌酶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
疏肝理气。
( 2)脾胃湿热证:
清热化湿。
( 3)脾胃虚弱(寒)证:
温中健脾。
( 4)胃阴不足证:
养阴益胃。
2.针灸治疗:
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穴位及方法。
3.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单位的实际情况可选用穴位注射、穴位埋线拔罐、中药穴位贴敷、中药 TDP 离子导入、胃肠动力治疗仪等疗法。
4.护理:
3 / 7
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胃脘部胀、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
2.胃镜及粘膜病理检查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并发或合并出血、贫血、 HP 感染、严重焦虑及抑郁时,需进行相应检查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出现其他严重疾病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脘痛(慢性胃炎)(TCD 编码:
BNP010; ICD-10 编码:
K29. 502)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岁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月日出院时间:
年月日标准住院日:
---------------------------------------------------------------最新资料推荐------------------------------------------------------ 28 天实际住院日:
天时间年月日(第 1 天)□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病情评估及相应量表测评□完善辅助检查□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签署胃镜检查知情同意书□ 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长期医嘱□内科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清淡饮食□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疗法□其他疗法年月日(第 2~7 天)年月日(第 8~14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记录天)主要诊疗工作□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记录重点医嘱临时医嘱□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四项□心电图、胸部□腹部超声□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其他检查项目□入院介绍、入院评估□健康宣教□指导进行相关检查□饮食指导、心理护理□护理常规□完成护理记录 X 线片长期医嘱□内科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清淡饮食□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疗法□其他疗法临时医嘱□继续完善入院检查□对症处理长期医嘱□内科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清淡饮食□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疗法□其他疗法临时医嘱□复
5 / 7
查必要的检查项目□对症处理主要护理工作□观察病情变化□指导胃镜检查前后饮食□生活及心理护理□护理常规□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检查后不适反应及体征□生活及心理护理□护理常规□完成护理记录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1. 2. □有,原因: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年月日(第 15~21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记录天)年月日(第 22~28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确定出院时间□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记录天)年月日(出院日)主要诊疗工作□完成出院记录□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门诊随诊□通知出院重点医嘱长期医嘱□内科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清淡饮食□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疗法□其他疗法临时医嘱□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对症处理长期医嘱□内科护理常规□分级护理□清淡饮食□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疗法□其他疗法临时医嘱□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对症处理出院医嘱□停长期医嘱□出院带药主要护理工作□观察病情变化□生活及心理护理□饮食指导□按时巡视□无□有,原因:
1. 2. □观察病情变化□生活及心理护理□饮食指导□按时
---------------------------------------------------------------最新资料推荐------------------------------------------------------ 巡视□无□有,原因:
1. 2.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出院指导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