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合集下载

矿山生态修复指南

矿山生态修复指南

矿山生态修复指南导言: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和使用,矿山对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系统失衡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矿山生态修复成为当今矿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矿山生态修复的指南。

一、矿山生态修复的概述1.1 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性矿山生态修复是寻求矿山经营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重要任务。

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恢复矿山区域的生态平衡,改善土壤质量,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矿区地质环境的稳定,对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2 矿山生态修复的原则(1)整体规划:通过制定全面、系统的矿山生态修复规划,将生态修复纳入矿山建设的始终环节,确保修复工作的全面推进。

(2)可行性研究:在制定修复方案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包括生态环境评估、资源可行性评估等,确保修复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修复过程参与: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利益相关方、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参与,确保修复过程的公正性和民众满意度。

(4)生态监测与评估:建立科学的生态监测与评估体系,对修复效果进行动态跟踪和科学评估,及时调整修复方案,确保修复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矿山生态修复的核心内容2.1 土壤修复土壤是矿山生态修复的基础。

在土壤修复中,应采取合适的措施,包括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生物修复等,提高土壤水分、养分和有机质的含量,恢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

2.2 植被恢复植被是矿山生态修复的关键。

通过选择适应性强的植被物种,进行植被覆盖,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预防土壤侵蚀,并为矿山周边地区提供生态服务功能。

2.3 水体修复对于受到矿山废水污染的水体,应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

包括净化废水、恢复水体生态功能、建立水环境监测等措施,确保矿山周边水体的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2.4 矿山地质环境稳定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往往会引发地质灾害风险。

为了确保矿山地质环境的稳定,需要进行地质环境评估和灾害防治工作,包括矿山坍塌、滑坡等灾害的防治与修复。

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及应对

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及应对

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及应对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必要性,通过专业的研究与调查,精准找出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有效应对措施,如改善环境保护认知、有机融合土地复垦与矿山治理、分级管理矿山环境、严格管理矿产资源、强化治理的技术标准等,从而增强矿山环境治理的针对性、有效性。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技术标准;矿产资源引言:治理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属巨大且持久的工程项目,为更好地维护生态平衡,管理人员应利用多项针对性举措来开展对矿山资源的保护,在改进其地质环境的同时,还能较好地保障区域性环境,促进相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一)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我国多数地区的矿山资源较丰富,无论是开采频率还是开采次数都达到较高水准,对部分区域的环境治理较忽视,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

一般来讲,若人们对矿山开采的频率较高,极易使其地表层中的植被遭受破坏,在没有植被保护的情形下,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

即使是专业人员在开采矿产资源期间,也会使矿山出现较多的松散废弃物,如尾煤、废渣与废石等,会给相关区域的岩石层与土壤层带去较大伤害,会进一步破坏地表层中的水土,促使相关土地出现荒漠化现象。

(二)三废污染情况较多在矿山资源开采的多数情况中,相关人员会将开采后的废渣与废水放置到其附近土地中,其原因在于该处运输较便利,且不会进一步扩大企业污染。

某省份的部分企业在进行矿山开采时,为获取更多利润,在开采附近搭建焦化厂,基于该类工厂生产焦炭,焦炭内部会释放出一定的有毒气体,若将此类气体排放到大气层中,不仅会给此后的矿产开采工作带去较大阻碍,还会威胁到相关人员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三)景观环境遭受破坏人们在开采部分矿山资源的过程中还会欣赏到一定的矿山景观,某些还是地质遗址或自然保护区,因而相关区域会吸引到大量人群。

部分人员在进行矿山开采时,会对相关矿山实行弃土、爆破、开采与剥土等行为,严重破坏了此前矿山的优美景观,在降低该环境内部美感的同时,也给矿山资源的开采工作带去较大危险,增加矿山开采的安全隐患,因而相关部门需对矿山环境进行针对性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意义及对策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意义及对策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意义及对策1. 引言1.1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矿山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矿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矿山开采过程中,土地资源遭受破坏、水资源受到污染、大气环境恶化等问题层出不穷,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而如果不加以有效保护,这些影响将会进一步加剧,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意味着保护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生态平衡,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矿山作为重要的资源开发领域,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才能有效避免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推进。

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矿山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生态环境。

2. 正文2.1 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长期存在且严重的问题。

矿山开采造成土地的破坏和破坏,导致植被消失、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

大面积的矿山开采会引起地表沉陷和地裂缝的出现,破坏了地下水系统,影响水资源的稳定性。

矿山开采会产生大量的废矿渣、垃圾和有毒废水,污染周围的土壤、水体和空气,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矿山开采还会扰乱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平衡失调。

矿山开采过程中使用的大量化学品和燃料也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为了减轻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目前,由于矿山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

矿山开采导致的土地破坏和植被破坏使得原本生机盎然的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许多植物和动物种群面临灭绝的危险。

矿山废弃物和废水排放对周边水质和土壤造成污染,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矿山恢复治理

矿山恢复治理

矿山恢复治理概述矿山恢复治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对已被开采或遭受破坏的矿山进行修复和管理,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生态环境恢复和可持续利用。

矿山恢复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解决矿山资源开采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矿山恢复治理的必要性矿山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包括土地沙化、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如果不进行恢复治理,这些破坏将会持续扩大,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因此,矿山恢复治理具有以下必要性:1.生态环境保护:矿山恢复治理可以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土壤的肥力,改善水体质量,重建植被覆盖,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2.社会稳定发展:矿山恢复治理可以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居民的福利水平。

同时,合理利用矿山遗址可以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可持续利用:通过恢复治理,可以对已经开采的矿山进行资源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回收和利用剩余矿石、废渣和尾矿,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矿山恢复治理的关键步骤1. 环境评估和规划在进行矿山恢复治理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评估和规划。

这包括对矿山遗址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明确治理的目标和范围,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

2. 土地修复和植被恢复土地修复是矿山恢复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包括对矿山遗址的土地进行净化、改良和复垦,使其达到一定的农业或林业利用标准。

在土地修复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如土壤改良、植物修复等,以提高土地的肥力和植被覆盖。

3. 水体治理和修复矿山开采活动通常会导致周边水体的污染,包括酸矿水、废水排放等。

在矿山恢复治理中,需要对这些水体进行治理和修复,以保证水体的水质符合相应的环境标准。

这包括采取一系列的水处理措施,如中和处理、沉淀处理、植物修复等。

4. 生物多样性保护矿山开采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恢复治理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矿山环境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矿山环境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矿山环境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是指对矿山开采后遗留下来的破坏和污染进行修复,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矿山环境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改善矿区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矿山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山环境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矿山开采活动会导致土地破坏、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周边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因此,对矿山环境进行生态修复是必不可少的。

生态修复可以修复土地植被,净化水质,恢复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资源的再生产能力,保护地方生态环境。

二、矿山环境生态修复的实施方案。

1. 土地植被修复。

通过植被的引种和培育,加速土壤的修复和改良,恢复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在矿山废弃地区进行植被覆盖,修复土地生态功能,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水质。

2. 水质净化。

对于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采用生物修复、湿地修复等技术手段,净化水质,保护周边水资源。

建立废水处理设施,对废水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减少对周边水环境的污染。

3. 生态系统修复。

通过引入适宜的植物和动物,重建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平衡。

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和保护,保护和恢复珍稀濒危物种,修复矿区生态系统。

4. 社会经济效益。

矿山环境生态修复不仅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也能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修复后的矿区可作为生态旅游景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三、矿山环境生态修复的保障措施。

1. 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健全的矿山环境生态修复管理体系,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强化监督管理,推动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和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修复效率和质量。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社会各界参与矿山环境生态修复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国家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目标

国家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目标

国家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矿山开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行业之一。

然而,长期以来矿山开采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却是不可忽视的。

在矿山开采完毕后,所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提出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目标,旨在将曾经受到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至原有状态,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一、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性1. 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矿山开采过程中,常常需要破坏大片的植被覆盖和土地,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矿山开采产生的废水和废渣也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2. 修复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历史遗留矿山的修复,不仅可以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改善当地的生态氛围,提高植被覆盖率,净化水质,促进土壤结构的改善,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目标1. 恢复植被覆盖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的首要任务是恢复植被覆盖。

通过合理的植被种植和生态环境建设,使得矿山周围的植被得以恢复,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基础。

2. 清理废弃矿山对于废弃的矿山,需要进行废弃物的清理工作。

清理废弃物不仅可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还可以有效地恢复土地的原有状态。

3. 修复水资源矿山开采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导致周围水资源受到污染。

在历史遗留矿山的修复过程中,需要关注对水资源的修复,净化受污染的水体,保护当地的水资源。

4. 保护生态多样性在矿山修复过程中,需要注重保护当地的生态多样性。

通过恢复植被、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措施,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平衡。

5. 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实现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挑战和对策1. 技术和资金不足在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修复过程中,往往会面临技术和资金不足的挑战。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必要性与对策研究论文(合集)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必要性与对策研究论文(合集)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必要性与对策研究论文(合集)第一篇: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必要性与对策研究论文1、前言导致矿山环境遭受严重影响的因素较多,从客观因素来讲,对矿山进行开采本身就是一种自然资源破坏现象,但是资源的开发、利用属于社会中固有的一种属性。

因此对比之下导致矿山环境遭到破坏的根本因素主要就是人为因素,以往人们比较看重资源开发及利用带来的各种价值,基本没有考虑资源开采给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

因而导致矿山开采后,给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相关部门、人员必须引起重视。

2、对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治理的必要性在开采矿山资源的过程中,会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人们在对相关资源进行开采时还必须重视环境恢复、治理的问题,该问题对人类生存、生活有直接的影响。

对矿山周边的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能够使矿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对矿山进行开采时,废弃石、土、渣、灰堆积得到处都是,导致矿区周围粉尘飞扬,且有的还会导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产生,致使路桥发生断裂、房屋出现倒塌、水土流失的问题加剧。

同样还会使有毒、有害的气体、液体渗漏,进而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活等造成影响。

但是,经过对矿山的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能够使这样的情况得到有效改变,且对矿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进行改变。

同时,对矿山的环境进行恢复治理能够使耕地面积增加,进而对社会安定进行维护。

对矿区的土地进行复垦能够促进其环境的恢复,因为在矿山企业破坏、占用的土地中,许多都是比较肥沃的良田,只需加以复垦就能够重新耕种,这样就可以使耕地的面积得到增加,且也能够给一些矿工、当地农民开拓新的生活、生产门路,对企业与农民的矛盾进行缓和。

另外,对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有效的治理能够使矿区植被的覆盖率大大增加,进而使矿区生态环境的质量得到改善。

因为地表物质的堆积、剥离、搬运、扰动,对山坡土体、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且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石等物质会导致矿山地区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情况。

矿山生态修复的问题与对策

矿山生态修复的问题与对策

矿山生态修复的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性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是指在矿山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对矿山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进行修复和恢复,以实现矿山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对于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效益、维护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矿山生态修复可以有效减少和遏制矿山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矿山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导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通过科学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可以恢复和重建矿山周边的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矿山生态修复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矿山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伴随着生态环境和社会问题。

通过进行生态修复,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不仅关系到矿山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长远利益,也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和使命。

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全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2 矿山生态破坏的现状矿山生态破坏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矿业开发的加速推进,大量的土地被开采、破坏,导致原有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和尾矿,污染了土壤、水体,严重影响了周边植被的生长和生态平衡的稳定。

矿山开采还会带来大量的噪音、粉尘和废气污染,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影响。

矿山开采还会改变当地的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导致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枯竭等问题。

矿山生态破坏的现状严峻,急需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修复和保护。

只有认清矿山生态破坏的严重性,才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推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2. 正文2.1 评估矿山生态系统破坏程度评估矿山生态系统破坏程度是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的必要性摘要:受早期“有水快流”思想影响和经济发展需要,矿产资源在“重资源利用、轻环境保护”的粗放式开发利用模式下,形成了大量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造成较大威胁。

矿山地质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开展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系统实施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有助于推动矿山地质环境状况持续改善,持续巩固红河、珠江流域生态屏障。

关键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修复必要性峨山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部,隶属云南省玉溪市。

东接红塔区,南与石屏县接壤,西南与新平县相连,西北与双柏县隔江相望,北与易门县相通,东北与晋宁县毗邻。

地理位置:东经101°52′~102°37′,北纬24°01′~24°32′,东西最大横距57km,南北最大纵距58.5km,面积1972km2。

峨山县境内的河流分属红河水系和珠江水系,占六大水系流域的三分之一。

以烂泥箐—高平—双江镇—甸中一线分界,西属红河流域,东属珠江流域。

通过开展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后综合研判,红河流域范围内分布71个历史遗留矿山图斑,珠江流域范围内分布22个历史遗留矿山图斑。

损毁区域内涉及的生态问题突出,存在矿山自身恢复难,当地财政资金困难,生态修复进度缓慢等问题。

1、区域地质背景峨山县境内地貌划分为构造侵蚀、剥蚀中山地貌、岩溶地貌和堆积地貌三大类。

切割中等—强烈,相对高差1000-500m;盆地内河谷两岸零星分布堆积地貌,西部大龙潭、富良棚一带和东南小街一带还不同程度发育有碳酸盐岩溶地貌。

峨山县地层发育较齐全,从元古代至新生代,除早古生代地层和晚古生代二叠纪地层缺失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

全县以元古界前震旦系昆阳群和中生代三叠系、侏罗系地层分布最广。

峨山县处于扬子准地台之川滇台背斜中,其内又以脚家甸-化念断裂为界,以东属滇中台陷,以西属易门-峨山隆断束。

区内构造型式多种多样,历次构造运动使其复合、切割呈现出复杂的交接关系,形成了以北北西—北西向为主,东西向、北东向为次的构造展布特点,断裂、褶皱发育。

2、历史遗留矿山分布情况峨山县确认为历史遗留矿山(10类)的图斑有167个,损毁图斑面积547.1375公顷。

其中已治理图斑46个,恢复面积182.9041公顷,未治理图斑121个,损毁面积364.2334公顷。

按开采矿种统计:建筑用砂50个,建筑石料用灰岩19个,铁矿40个,其他为煤矿、水泥用灰岩、冶金用白云岩、云母等58个,合计167个。

按开采方式统计:露天开采146个,联合开采7个,井工开采4个,其他11个,合计167个。

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3.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峨山县地形地貌复杂,整体地势呈西北部、中部较陡,南部平缓的特点,地形高差较大。

气候类型以及地质岩性多样,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运动较为活跃,处于次不稳定区。

在如此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下进行长期、高强度的矿产资源开采工作,极易造成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这些环境问题由于矿山的类型、开采方式以及规模等的不同,引发的问题也各有不同。

结合峨山县实际的采矿活动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总结得出,目前峨山县面临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1)土地资源遭到压占及毁损;(2)地形地貌景观(含生态〉发生改变;(3)矿山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及地面裂缝等。

历史遗留矿山航拍影像及局部现状见图1。

峨山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及表现形式如表3-1所示。

表3-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及表现形式主要类型主要表现形式土地资源遭到压占及毁损累计损毁土地面积364.2334公顷。

损毁类型以挖损为主,其次为压占,损毁程度为重度。

损毁地类主要以耕地、林地、采矿用地为主。

矿山建设及生产损毁的土地引发的水土流失将导致复垦区内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流失,降低土壤保肥、保水性及灌溉能力,增加了水土向地下流失的风险,造成地表土壤生产能力下降,影响植被生长。

地形矿山开采及附属设施的建设,将剥离扰动大量原有植被,大部地貌景观(含生态)发生改变分山体裸露,侵占部分土地资源,既改变了当地农林结构,也破坏了矿区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造成矿山地形地貌与周边山体景观不连续,影响耕地、林地、草地景观及功能的现象。

同时对矿区及周边原始地貌造成较大的扰动,主要是地表坡度增大,坡面变得平滑松散,这将导致坡面径流速度加大,冲刷力增强。

矿山开采直接导致地表原始植被的丧失和土壤结构的破坏,导致地表土壤的抗冲蚀能力降低,为加剧水土流失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矿山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及地面裂缝等主要为采矿形成的高陡边坡引发的崩塌、掉块、滑坡等边坡稳定性问题。

采矿时期形成的高陡边坡,坡高10m-80m,坡度35°—85°,边坡基岩裸露,岩体风化严重,节理裂隙发育,导致岩体结构松散破碎,长期在降雨、人类活动、风化、重力等作用下,边坡岩体易产生小规模垮塌,威胁边坡顶部林地及坡脚过路行人安全。

3.2修复措施修复方式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待修复矿山的破坏类型、破坏程度、所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土地开发适宜性、利用规划等因素,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应本着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宜留则留原则,选择合理的生态修复方式。

针对峨山历史遗留矿山的地质背景、分布情况和存在问题等,应该采用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转型利用四种修复方式,贯彻安全、合理、经济的原则,在保证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寻求方便施工、对环境影响小、最经济的修复措施。

具体修复措施详见表3-1。

表3-1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定位与修复措施选择修复方修复措施式自然修复采取封闭修复场地、拆除废弃设施等措施,消除影响自然恢复的生态胁迫因子。

不允许在修复场地内翻土、取石、搬运、垦殖等人类活动,排除外界干扰,减少对场地的扰动。

依赖场地和周边生态系统自我愈合能力,促进植被再生和生物种群恢复。

辅助再生通过坡面危岩清理、采坑回填、废石(渣)清理等,消除地质安全隐患。

通过坡面修整、土壤改良、截排水等人工辅助措施进行场地平整,改善土壤功能,为植被恢复提供条件。

筛选适地植物物种,采取补植、补播、抚育、间伐、杂灌草清除等人工辅助措施,加快场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修复。

禁止引入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的外来物种。

生态重建对因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导致生态功能受损、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丧失或发生不可逆变化,以人工措施为主,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生态或工程技术方法,围绕修复生境、恢复植被、生物多样性重组等过程,重构生态系统并使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转型利用据《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自然资规〔2019〕6号〕文要求,鼓励矿山土地综合修复利用、实行差别化土地供应、盘活矿山存量建设用地,修复方向主要为耕地建设用地。

4、开展生态修复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家重大会议上一再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环境保护作了多方面的部署,提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由污染治理转向大生态综合治理,同时,党的十九大针对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作出了细致的部署,明确提出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提升到更高的地位。

做好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为解决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关于开展全国历史遗留矿山核查工作的通知》《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关于统筹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根据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框架,遵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通过理念转变和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采取系统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治理模式,提高矿山生态修复能力,达到生态修复目标。

通过修复生态环境项目的实施,对矿山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进行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可以有效地消除地质安全隐患,改善水土环境,恢复生态功能,使因采矿活动而破坏的区域地质环境达到稳定,损毁土地得到复垦利用,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或改善,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意义十分重大。

因此,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加快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诉求,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5、效益分析5.1生态环境效益(1)通过施对矿山进行生态修复,能有效改变矿区景观。

矿区植被得以恢复,进而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状,提升当地森林质量,拓展生态空间、提升森林碳汇能力,为当地营造一片绿色生态屏障,防止周边生态系统退化与山地的风蚀沙化,有效改善生态系统,为流域内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矿区植被恢复后,可以改善周边的小气候,调节周边温度、湿度和风力,还能消减洪峰、增加常流水、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保肥,有效改善因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植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吸引周边动物群落的回迁,从而达到动植物生态平衡,提高矿区群众的生活质量。

(3)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矿山修复后,群众的生活环境可以得到极大的改善,让当地群众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即景的美好生活愿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5.2社会效益(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矿山生态修复后,能有效遏制采矿行为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减少水土流失,最大限度的减少裸露地面,恢复生态植被,还当地一片绿水青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为当地群众创造绿水青山环绕的生活环境,助力美丽云南建设。

(2)全面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让政策性关闭矿山、废弃矿山、群采矿山变为绿水青山,带动其他后续工程,并促进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和创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5.3经济效益经修复后的历史遗留矿山废弃土地,根据其修复前后土地利用情况,可产生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和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