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 教学设计案例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是血液,运输的管道是血管,那么运输的动力是什么呢?这是学生学习了前两节之后自然会想到的问题。

鉴于此,教材在第四章第三节接着介绍血液运输的动力泵——心脏。

心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其特殊性在于它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

人体内营养物质和废物的运输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是心脏,因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属于重点内容,在七年级下册占有重要地位。

这一节知识点和难点较多,如何在短时间里使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充分的认识,都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

2.知识结构本课时内容包括的知识点有三部分:心脏的位置、大小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阐述心脏的功能。

理解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2)能力目标通过对水泵、心脏模型和猪心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在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中认识心脏健康的重要性。

认同体育锻炼有益于心脏健康,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4.教学重点(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5.教学难点通过对心脏各腔室壁的厚薄、瓣膜的观察,而推测出其各自的功能,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智力等方面来说,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对于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都不甚了解。

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心脏的跳动,所以对心脏的位置有一定了解,但是并不知道心脏的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直观观察的方法,借助模型、实物及多媒体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合作讨论法、探究学习等方法相结合【教学准备】水泵、心脏模型、新鲜猪心、多媒体课件等【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山中流水的幻灯片,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是如果想让水从低往高处流,应该怎么做呢?两个烧杯分别放在一高一低的位置,较低的烧杯中装满水,学生思考并上台演示如何借助工具(塑料水管和带有小水泵的塑料管)让水从低往高处流,从而了解水泵的工作原理,引出新课: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我的说课稿)

第三节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我的说课稿)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说课稿)济宁市第十三中学薛四启一、设计理念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点拨、启发为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学生能通过直接观察、体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而获得答案的,教师不能讲解。

3.实验材料应容易得到,探究活动应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讨论的问题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教学主要讲述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等,知识点和难点较多,是这一学期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联系了前面学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又联系了后面的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因此循环系统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本册书的主线和脊梁。

2.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相适应的特点;②描述血液循环的路线,以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2)能力目标①通过对心脏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对血液循环路线的解读,培养学生的识图和读图能力。

(3)情感目标①体会同学之间合作的乐趣,培养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情感。

②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体育锻炼。

3.教学重难点重点:(1)心脏的结构、功能及其特点;(2)血液循环路线。

难点:(1)心脏各腔室壁、瓣膜,推测各自的功能,更好的理解心脏作为“泵”的作用。

(2)血液循环路线图,理解血液成分的变化。

三、方法策略1.学情分析知识现状:学习了血液和血管,对心脏的结构、功能以及血液循环路线的知识比较匮乏。

能力现状:观察能力较强,分析能力和对抽象知识的认知能力有限。

心理现状: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好问好动。

2、教法和学法教法:探究——设疑释疑演示——启发诱导竞赛——小组合作动画——媒体辅助学法:看一看、摸一摸——观察发现做一做、想一想——探究体验算一算、查一查——合作交流3、课程资源①教材提供的资源②教师补充的资源③学生收集的资源四、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设计提纲:✧情景再现——激情导入✧倾听心跳——理解功能✧设疑释疑——观察心脏✧动态演示——认识瓣膜✧心脏总结——结构功能✧仔细计算——了解循环✧观看动画——理清路线✧书写汇总——血液变化✧锻炼身体——心脏健全✧巩固训练——达标检测(二)教学过程展现1.情景再现——激情导入用生活中的情景再现进行导入,如匪徒被公安人员一枪击中胸口而立即毙命,古代将士都在胸口挂一个铁质的护心镜而保命,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储备很容易说出胸口的位置是心脏,心脏能压送血液流动。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

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共7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模型、图片和实物观察心脏的结构及瓣膜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观看视频心脏的工作过程和图片展示掌握心脏的功能。

(3)通过血液循环过程视频和学生活动,掌握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循环过程中血液颜色的变化。

(4)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合作完成探究活动的能力。

(5)课外实验为家人测量血压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利用模型、实物观察和多媒体视频学习心脏的结构及功能。

(2)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观看和学生活动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

(3)通过技能训练和课外实践掌握巩固探究实验方法和时间测量血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认识到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非常重要的。

(2)利用所学血压测量技能帮助家人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渗透关心长辈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难点】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学方法】师生互问互答完成课堂问题、动手实践、实物和模型展示、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探究、课外实践、动手设计循环途径、科学家故事引入。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准备心脏结构模型及图片;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有关心脏的疾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跳绳结束时,萌萌感到心脏狂跳不止,呼吸也非常急促。

剧烈运动时心跳加快,其意义是什么呢为什么运动员平时心跳比较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有关《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知识。

二、复习讲解(一)心脏的外形、结构和功能1.心脏的外形和结构【心跳的体验】教师讲述:(1)将你的手按住胸腔的左侧,你能够摸到心脏的搏动。

(2)体验:原地跳跃20下,感受心脏的跳动。

学生回答自己有哪些感受。

初中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输送血液的泵-心脏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心脏的位置与大小2、掌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3、描述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方向4、掌握心脏工作的原理5、了解心脏的保健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对心脏结构的观察,推测其能力,发展思维能力;2、尝试用简图方式来表达复杂知识的能力,提高归纳总结能力3、能分析风湿性心脏病的原因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的观念2、科学的对待家人和自己的身体健康。

3、激发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1、导入:提到心脏,同学们会想到什么?老师会想到自己的奶奶,她患有很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危及生命,必须开胸更换瓣膜。

如图所示,奶奶的心脏检查结果,以及两个月前手术切下的瓣膜。

心脏对一个人的健康至关重要,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的心脏么?你想学习哪些有关心脏的知识?板书知识目标: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2、心脏的位置、大小:让学生用手触摸,找到心脏的位置,感受心跳。

PPT 展示心脏在胸腔中的图片,归纳总结。

3、心脏的结构:用猪心展示心脏的组织构成,说明心脏左右侧的判断方法,让学生用手触摸心脏四腔的厚薄,直观认识。

各小组利用心脏模型以及课本61 页图片,认识心脏的各结构,自主学习。

教师归纳,利用顺口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4、心脏血液流动的方向:血液流动方向与什么结构有关?通过瓣膜的开口方向得出血流方向。

并及时练习心脏注水的问题,小组讨论,请一学生在黑板上说明这一过程。

联系实际,分析问题:1、奶奶心脏的发病原因是什么?2、风湿性心脏病人为什么有胸闷、呼吸不畅、乏力等症状?5、心脏工作原理:利用视频展示心脏工作的三个流程,结合课本62 页图片文字,学生思考回答—心脏工作的三个步骤,血液流动方向。

6、心脏的保健知识:大家已经掌握了心脏的这么多知识,我们应当如何保护自己的心脏呢?教师分享心脏保健知识。

三、课堂小结根据板书的知识框架,小组合作,回顾本节心脏的重点知识,说说你收获了什么?(学生展示)四、当堂达标出示随堂练习题,生自己独立完成,请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其他同学订正。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包含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两大部分。

由于内容比较多,可由2个课时来完成。

本节设计为第1课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本课时也可以分成两个重要的部分:心脏的结构和心脏的泵的功能。

心脏的结构这一部分,教材安排了一个“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先观察教师提供的心脏实物或者模型、图片,甚至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心脏壁的厚薄,然后回答有关的讨论问题,以此来激发了学生对心脏结构的思考。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注意一些结构,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其功能。

解决本“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很重要,有助于学生对心脏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为讲解心脏的功能作铺垫。

第二部分是心脏的功能。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教材先提出心脏像泵一样能够将血液泵至全身,接着引导出心脏其实是由两个泵同时工作的。

那么到底是如何工作的呢?教材采用图文解释的,并且图示出心脏工作过程中瓣膜的开和闭情况。

心脏泵的功能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还可以借助动画演示或模具演示加以解释。

二、学生分析目前,初一年级学生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十分有限,现有的储备知识较少,但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的事物兴趣浓厚,所以抓住学生这样的心理特点教师恰当的启发、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地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主动地去参与课堂教学。

通过本节课学习加深学生对心脏——人体这一重要器官的认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卫生保健,拥有健康的体质。

三、设计思路本节教学依据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并完成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来进一步认识心脏的结构,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推测它的功能;对于心脏是如何工作的这一内容还可以进一步利用动画演示去辅助教学,生动形象、直观的演示效果,有利于营造愉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去理解、巩固强化知识,并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注意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并交流汇报。

教案课时—《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教案课时—《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优秀教案课时—《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知道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心脏的结构:心脏有四个腔,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 心脏的功能: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流动。

3. 心脏的跳动: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率,正常成年人的心率约为每分钟75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的跳动。

2. 教学难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心脏的结构。

2. 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脏的功能。

3. 运用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心脏与健康的关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血液循环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心脏的结构:展示心脏的图片和模型,详细讲解心脏的四个腔及其功能。

3. 讲解心脏的功能:阐述心脏如何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流动,维持血液循环。

4. 讲解心脏的跳动:介绍心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正常成年人的心率范围。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心脏模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 案例分析:分析心脏疾病对健康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保持心脏健康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心脏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9.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地呈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便于学生记忆。

10.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心脏跳动和心率的认识。

3. 评价学生对心脏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心脏的图片、模型、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心脏疾病案例分析资料。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心脏输送血液的过程;了解心脏的疾病和保护措施。

2.能力目标: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能够解释心脏如何输送血液;能够分析心脏的常见疾病和保护措施。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心脏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二、教学重点: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心脏输送血液的过程;3.心脏的疾病和保护措施。

三、教学难点:1.心脏输送血液的过程;2.心脏的疾病和保护措施。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幅心脏结构的图片,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器官,它的功能是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

2.知识讲解(20分钟):a)介绍心脏的位置和形状,解释心脏是人体的泵,负责输送血液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b)详细讲解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心室和心瓣的功能。

c)讲解心脏收缩和舒张的过程,提示心脏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将血液输送到全身。

3.活动探究(40分钟):a)实施小组讨论:把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一个负责人,其他成员合作完成讨论问题,负责人汇总成果并进行展示。

-问题一:心房和心室在收缩和舒张时有什么变化?-问题二:心瓣的作用是什么?它是怎么工作的?-问题三:心脏如何通过血管将血液输送到全身?b)实施演示实验:使用塑料瓶、气球和小管子组成模拟心脏和血管的装置,演示心脏输送血液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4.深化延伸(20分钟):a)介绍常见的心脏疾病,如心绞痛、心脏病等。

解释这些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症状。

b)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心脏,提出一些建议,如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锻炼、保持心情愉快等。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考察他们对心脏输送血液的过程和心脏保护措施的理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评价本节课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心脏的结构:-心房-心室-心瓣心脏的功能:-收缩和舒张-输送血液心脏的疾病:-心绞痛-心脏病保护心脏的措施:-健康饮食-适量锻炼-心情愉快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解释心脏如何输送血液。

【教学设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ⅱ2)》教案

【教学设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ⅱ2)》教案
3、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有什么共同点? 4、如果你是一个肺部毛 细血管里的氧气分子, 打算到头部的 细胞中 去,你能在图中指出自 己行走的路线吗?
思考回答,加深对 血液循环的意义 的理解。
通过创设循序渐 进的问题,突破重 点,化解难点。
播放视频:血液循环(选 结 合 本 节 课 所 学 通过视频将心脏、 择从视频的第 00:02:50 的 知 识 再 一 次 体 血液、血管形象、
一、复习导入
提问: 1、人们在患有急 性炎症验血时,往往会 发现血液中增 多的是 什么? 2、识别图中(课件展示) 三种血管,哪一种血管 便于进行物质交换?为 什么? 3、心脏有几个腔?分别 与哪些血管相通?心脏 是如何让血液在血管中 不停的流动着呢?
回忆,举手抢答。
一方面可以检测 同学们对学过知 识的掌握情况,同 时可以利用此情 境下提出疑问:心 脏、血液、血管之 间有什么关系? 从而引出本节所 要学习的内容。
后又回到心脏,路线是 怎么样的?
播放:体循环和肺循环 的动画。
动脉血和静 脉血
总结提问 1、提问 2 的结 论,归纳体循环、肺循 环的路径,颜色的变化。 通过分析血液颜色的变 化引出动脉血 和静脉 血。
展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 标本。 引导同学们从颜色上观 察它们之间的区别。
右心室→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左心 房 感受体循环和肺 循环的过程,直观 认识体循环和肺 循环。
师生共同总结

区分动脉血和静 脉血的颜色并归 纳它们的特点。
对知识进行对比, 将知识进行网络 梳理。 将抽像的内容直 观、形象化,易于 学生的理解。
通过标本的观察, 加深学生对知识 的印象
请同学们根据体循环和 肺循环这两条路线思考 讨论下面的问题: 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 点在哪里?它们的起点 和终点分别是什么? 2、从两条路线中,能发 现为什么左心室的壁最 厚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图如下: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初中生物学中知识点多且生理过程复杂的课题。

尽管学生对心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仅仅是感性的,有些是零碎、片面的,甚至是不科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将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直接经验等重要的课程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系列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以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构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等有关知识。

本节课设计分为三大教学板块:类比分析,导入新课;主动探究,构建新知;归纳总结,延伸拓展。

三大板块将教学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融为一体。

三大板块的具体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动一动,说出心脏的位置;看一看,描述心脏的形态;摆一摆,区分心脏的方位;想一想,推测心脏的功能。

2.局部探究:学生观察已经解剖开的猪的心脏实物标本,探究学习“心脏的内部结构”;推测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

3.综合感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悟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产生的积极意义。

4.拓展创新:学生设计“心脏灌流实验”,进一步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运用己有的血管知识和初步构建的心脏的有关知识,尝试勾画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图。

重点: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

2.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

2. 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己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四、教学过程
五、小结和反思
本节课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新旧知识和经验相互作用,进而引发认知结构
的重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构建生物学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

例如,增设了心脏的位置、形态、方位的区分;引导学生设计实施了“水灌流心脏的实验”;补充了算一算心脏在工作过程中心房和心室的舒张期和收缩期的时间等教学环节。

这些教学环节,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愿望。

教师在本节课中恰当地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进行整合,多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攻破重点和难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整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融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