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名人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

合集下载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篇1端午节,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事迹,是为纪念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之死的。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

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他在极度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

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

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

南朝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

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叶、芦叶和五彩丝的。

”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据说就是这一缘故。

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篇2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关于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关于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关于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曾担任楚国官员,为国家尽忠职守,但后来却因遭受宫廷权力斗争而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具有爱国情怀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他的著名作品《离骚》就是其中之一。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屈原的纪念日。

据说,在屈原流放期间,他曾经在汨罗江上投身江中,以身殉国,为了不让敌国占领祖国的土地。

当地居民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便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挂菖蒲,以此祭奠屈原。

据传说,屈原去世后,江水中出现了恶龙,不停地攻击当地居民。

为了驱赶恶龙,人们纷纷划起龙舟,舞动五彩的旗帜,高呼屈原的名字,以此声援天上的屈原。

同时,人们也在船上烧起了艾叶和菖蒲,以此驱赶蚊虫和瘟疫。

从此,端午节便成为了一个寓意深刻的节日,代表着民族团结、爱国精神和抵御恶势力的意义。

每到这个节日,人们都会纷纷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以此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对祖国的热爱。

总之,屈原和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华民
族的精神和文化传统。

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在古代,人们都应该传承并发扬这种爱国精神,以此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悠久历史。

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屈原和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关于它们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这些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思想家,他的诗歌富有浓郁的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可惜的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屈原年轻有为却遭到了国内政治阴谋的重创,被贬为楚国郊外。

他在郊外茫然徘徊,思想日益沉湎,终于在一天的边缘上,决定寻短见,投进了大江之中。

人们把屈原被贬刺成“蒲松龄出江南遭遇”,道出了不幸的注定。

而当他的尸体漂流到岸边时,百姓们为了不让鱼虾啃食他的身躯,就用粽叶包裹米粒扔到江中,以便虫蛇不近。

从此,粽子成为了纪念屈原的食品,浓郁的菰叶香和糯米的韧劲也表达了百姓们对于传统节日和屈原逝去的思念。

而端午节的习俗,其实是为了纪念屈原逝世而产生的。

古时候的端午节是作为重要的农历节日,和明年之丰收息息相关的。

到了唐朝时期,文化交流和流变加剧,赛龙舟、喝雄黄酒、垒五色糯的习俗开始发端,慢慢成为了端午节庆祝的主要方式。

而打击百疾的“艾草香袋”和五花肉等佳肴,也是对于传统中医药和食物文化的弘扬和延续。

据说,屈原去世后,人们追悼他的方式不止是吃粽子和赛龙舟,还有驱蛇放虫等一系列让人感到神秘有趣的习俗。

环绕着屈原的传说,也越来越具有神秘化和历史性了。

比如说,有传说屈原顶住了鲲鹏,长成了一只巨鹿。

它用鹿角触碰水中的农作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赛龙舟比赛。

赛龙舟是为了表达对于屈原的怀念和追思,纪念的方式从最初的找尸体到现在所变化,却越来越具备民族文化的特征和个性。

总的来说,屈原和端午节都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还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现在的端午,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节日之一。

我们每年的端午节,不仅是对于屈原的一次缅怀,更是对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次继承。

希望传递下去的端午节习俗,能够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人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体会民间文化的智慧和精髓。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

然而,由于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在流放中,屈原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听到这一消息后心如刀割,但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

在无尽的苦闷中,他抱石投进汨罗江。

当地人民对他的爱国情怀深感钦佩,纷纷划船前来捞救。

人们还自发地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入江中喂饱江中的鱼虫虾蟹水虫,使其不再咬食屈原的身体。

人们还倒入雄黄酒,希望能药晕蛟龙水兽,使其不再伤害屈原。

更有人倒入树叶包裹饭食的饭团,外用彩丝缠住饭团,这便是现在我们所见的粽子的雏形。

这便是现在我们所见的划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的风俗的由来。

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壮丽的诗歌作品一直流传至今。

每年的五月初五,民间便有了划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的风俗,这些习俗不仅是对屈原的悼念,也是对楚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概括

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概括

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概括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五月节等,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它的日期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这一天,人们会欣赏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叶等等。

而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概括。

端午节的起源,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楚国。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楚国的一位大臣和诗人,他为国家立下了许多功勋。

但是因为他忠于国家,不满吴国借机篡夺楚国领土的行为,被楚国内部的贵族排挤。

最终,他被流放到了偏远的地区。

为了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爱,屈原选择在别离之际,投身于汨罗江之中,以自己的生命来完成他创作的长诗《离骚》。

在屈原死后的第五天,汨罗江湖畔的渔民发现,无数的鱼虾停聚在江岸边。

他们十分惊奇,并在岸上摆放了许多食品、酒水和艾叶。

没想到,这些物品吸引了鱼虾,它们自行跃上岸来。

渔民们十分高兴,于是遂在每年的这个时候,也就是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活动,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习俗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龙舟比赛。

相传,为了寻找屈原的身体,一些人们驾驶龙舟沿江进行寻找。

后来,这项活动演化成龙舟比赛,成为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龙舟比赛,在吸引游客、传承文化、增添节日氛围等方面,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赛的队伍需要严格训练和比赛,这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团结、勇敢、团队精神的特点。

除了龙舟比赛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风俗活动。

例如,人们会在家里挂上艾叶,熏蒸房间,以驱赶疫病和恶鬼。

还有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玩等等,都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无论是哪种活动,都体现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民俗习惯和精神内涵。

综上所述,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在这一天里,我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以纪念这位英勇的诗人,同时也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勇敢、互助的精神。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珍视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继承发扬其文化内涵,倡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端午节与屈原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与屈原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与屈原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与屈原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又叫“龙舟节”,始于秦朝,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传说故事。

其中最出名的传说故事,便是关于屈原的故事。

据说,屈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后来又出任楚国太守,任期期间,他提出了比较先进的政策,但同时也令朝廷不臣之仆,以至贬屈原出仕津(今安徽省怀远县境内)。

到了津渡的第三日,黄河水涨潮,将船给冲到没有——屈原就此投水自尽,而百姓则以把龙舟放到河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悼念之情。

这便是因为屈原的故事,才使端午节有了“龙舟节”之称,而现在每逢端午节,多少家庭都会把龙舟放在河里,来纪念屈原。

端午节不仅仅是让百姓把龙舟放在河里的节日,它更是一个文化节日,它让百姓意识到人们应当学习屈原的精神,勇于担负责任,不能因为官位而变心,有勇气正言不饶,肩负职责,不畏困难,有社会担当精神,才是一个有才德的官员。

- 1 -。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故事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就是屈原的故事了。

节名涵义端午节“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

“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

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端阳节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屈原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屈原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屈原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屈原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老传说,讲述的是屈原自杀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这个传统逐渐形成了中国的端午节。

下面我将从屈原的生平和端午节的起源等几个方面来为大家讲述这个传说故事。

首先,介绍下屈原的生平。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诗人、政治家,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幼聪慧,善于诗文,20多岁时,他追随大将军文公对抗秦国。

可是,由于深得齐国君王的信任,导致他在齐国的地位逐渐升高,与此同时,他也和身边的贵族阶层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据说,当时有人中伤屈原,又有人中伤他的贤德信仰,导致他被贬到了边疆任官,内心极度痛苦,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离骚》和慷慨激昂的《九歌》等众多著名诗篇,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爱与对国家的忧患。

可惜的是,公元前278年,屈原在途中得知楚国被秦吞并的消息后,终日忧愁,深感中国的困境,最终跳入了汨罗江中自尽,年仅61岁。

其次,讲述一下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起初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人们为了要表达对他的哀思,就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纪念活动。

史书上记载,这个节日源于战国时期,楚国宰相屈原的自杀事件。

什么是“端午”呢?相传五月初五屈原投江,吴起为了防止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吃掉,就命令士兵划皮艇在江中来回巡逻,还在艇上放了很多粽子来喂饱那些饥饿的鱼虾,这样就制止了他们吃掉屈原的身体,因此,也便翻译成了节日名称“端午”,寓意着要守护屈原的尸骨。

这个传说至今广为流传,并演变成纪念屈原的端午节。

最后,讲述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和意义。

除了吃粽子这个最重要的食品外,端午节还有其他的一些习俗,比如,划龙舟、系五色线、贴菖蒲、挂艾蒿、放艳灯等等。

每个习俗都有着其自己的含义和特别的意义。

例如,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跳江的一种方式,是对抗水灾和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

系五色线是用五色的丝线作成的,红色的代表吉祥,蓝色的代表平安,黄色的代表健康,绿色的代表生机和青春,白色的代表清纯和柔和,寓意着这些祝福五彩缤纷、吉祥如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名人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

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
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

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
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我国人民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过端午节,这个风俗后来传到了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
管内政、外交的大臣。

但仅仅从行为方式上就断言屈原是一位高风亮节的“同志”,其学
术理由似乎并不充分。

要真正弄清这个历史疑团,还需对屈原的诗歌文
本《九歌》加以解析。

楚辞界坚持把《九歌》当作国家祭祀仪典的解说词,这虽然不无道理,但像屈原这样的隐喻大师,喜欢在所有的诗赋里
都注入大量象征,若不利用这种祭祀传统来寄托他的私密情感,反而是
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
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

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
与之抗衡。

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
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
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

我们老家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都在门的两旁挂上艾草和菖蒲,用来避邪,小孩子胸前还要挂上染红的咸鸭蛋,戴上用彩色丝线缝制成各种形状的香囊,以求吉祥。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

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

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

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

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

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

代表作是《离骚》,这是屈原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七百七十七个字,诗中叙述了诗人为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迫害,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人民和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

父亲去了,曹娥在家不放心。

她一次次跑到江堤上去望。

后来,曹娥沿江向上、下游找寻还没见到父亲。

太阳快落山了,曹娥从她父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