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

合集下载

关于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关于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关于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曾担任楚国官员,为国家尽忠职守,但后来却因遭受宫廷权力斗争而被流放。

在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具有爱国情怀的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他的著名作品《离骚》就是其中之一。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屈原的纪念日。

据说,在屈原流放期间,他曾经在汨罗江上投身江中,以身殉国,为了不让敌国占领祖国的土地。

当地居民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便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挂菖蒲,以此祭奠屈原。

据传说,屈原去世后,江水中出现了恶龙,不停地攻击当地居民。

为了驱赶恶龙,人们纷纷划起龙舟,舞动五彩的旗帜,高呼屈原的名字,以此声援天上的屈原。

同时,人们也在船上烧起了艾叶和菖蒲,以此驱赶蚊虫和瘟疫。

从此,端午节便成为了一个寓意深刻的节日,代表着民族团结、爱国精神和抵御恶势力的意义。

每到这个节日,人们都会纷纷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以此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对祖国的热爱。

总之,屈原和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华民
族的精神和文化传统。

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在古代,人们都应该传承并发扬这种爱国精神,以此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悠久历史。

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

有关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屈原和端午节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关于它们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这些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思想家,他的诗歌富有浓郁的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可惜的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屈原年轻有为却遭到了国内政治阴谋的重创,被贬为楚国郊外。

他在郊外茫然徘徊,思想日益沉湎,终于在一天的边缘上,决定寻短见,投进了大江之中。

人们把屈原被贬刺成“蒲松龄出江南遭遇”,道出了不幸的注定。

而当他的尸体漂流到岸边时,百姓们为了不让鱼虾啃食他的身躯,就用粽叶包裹米粒扔到江中,以便虫蛇不近。

从此,粽子成为了纪念屈原的食品,浓郁的菰叶香和糯米的韧劲也表达了百姓们对于传统节日和屈原逝去的思念。

而端午节的习俗,其实是为了纪念屈原逝世而产生的。

古时候的端午节是作为重要的农历节日,和明年之丰收息息相关的。

到了唐朝时期,文化交流和流变加剧,赛龙舟、喝雄黄酒、垒五色糯的习俗开始发端,慢慢成为了端午节庆祝的主要方式。

而打击百疾的“艾草香袋”和五花肉等佳肴,也是对于传统中医药和食物文化的弘扬和延续。

据说,屈原去世后,人们追悼他的方式不止是吃粽子和赛龙舟,还有驱蛇放虫等一系列让人感到神秘有趣的习俗。

环绕着屈原的传说,也越来越具有神秘化和历史性了。

比如说,有传说屈原顶住了鲲鹏,长成了一只巨鹿。

它用鹿角触碰水中的农作物,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赛龙舟比赛。

赛龙舟是为了表达对于屈原的怀念和追思,纪念的方式从最初的找尸体到现在所变化,却越来越具备民族文化的特征和个性。

总的来说,屈原和端午节都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还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现在的端午,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节日之一。

我们每年的端午节,不仅是对于屈原的一次缅怀,更是对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次继承。

希望传递下去的端午节习俗,能够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人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体会民间文化的智慧和精髓。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通用10篇)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篇1端午节,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事迹,是为纪念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投江之死的。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22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闾大夫,辅佐楚怀王。

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他在极度悲恸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

当时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这位贤臣的死去,闻讯后纷纷赶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见踪影。

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竞赛龙舟的起端。

南朝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之后,人们每年这个时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

据说东汉初年,长沙有个名叫区曲的人,曾梦遇一位自称屈原的贤士,他对区曲说:“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让蛟龙吃掉了,今后你们要把楝叶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芦叶包裹好,再用五彩丝缠好,因为蛟龙是害怕楝叶、芦叶和五彩丝的。

”后来人们改用楝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子,据说就是这一缘故。

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篇2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屈原跳江和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跳江和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跳江和端午节的故事屈原跳江和端午节的故事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经典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楚国大臣屈原因为不满楚国政府的腐败和内讧,感到十分失望,于是决定自己跳入江中,以示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注和忧虑。

此后,为纪念屈原和表达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人们开始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划龙舟和吃粽子的传统活动,就是现在人们所称的端午节。

据传说,屈原出生在楚国随县(今湖北省南漳县),生于春秋时期的晋国。

他是一位优秀的国士,曾经担任过楚国宰相的职位。

在他的职位上,他尽力为民,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但是在他晚年时期,楚国的政治腐败加剧,官僚内讧,社会动荡,让屈原感到十分的失望。

他觉得这样的局面已经没有了改变的希望,于是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和怀念。

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来到庐山的汨罗江边,他将自己的衣服系在一棵树上,然后一步一步的走入这条波涛汹涌的江水,最终葬身于江中。

当时的人们都为他的逝去而十分感慨和震惊,大家感叹自己的国家已经到了这样一个糟糕的地步,屈原这样一位忠诚的国士居然宁愿选择了一死。

为了纪念和怀念屈原,人们开始举行划龙舟的活动。

据说,当时的人们在江上划龙舟,并且在船上敲打鼓声,吓走了一些水里的鱼,让屈原的身体避免被袭击。

同时,人们还举行了吃粽子的活动。

这些粽子有各种各样的口味,有蛋黄肉粽、豆沙粽子、果粒粽子等等。

到了现代,端午节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不仅会举行龙舟比赛和吃粽子,还会去祭拜屈原或者去欣赏民俗文化表演,比如说舞龙舞狮、击鼓传花、习武表演等等。

而且,由于端午节具有完美的假日气息,因此也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旅游时机。

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会选择去旅游,在不同的地方体验不同的民俗文化和美食。

总之,屈原跳江和端午节的故事是中国文化中一道灿烂的风景线。

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只有在我们国家和民族真正在困境中的时候,我们才会更加的紧密团结在一起,让国家和民族得到更进一步的进步和发展。

端午节和屈原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和屈原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和屈原的传说故事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和爱国者,他活跃在春秋时期。

关于屈原和端午节,有以下传说故事:
传说屈原是楚国重臣,他因为主张抗秦而受到楚王的信任和重用。

然而,由于屈原的才华和功绩,他逐渐引起了其他官员的嫉妒和排挤。

最终,屈原被流放到边远的地方。

在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

据说,他曾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充满了屈原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对民生的关注。

后来,屈原听说楚国形势危急,他决定回到郢都。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未能回到楚国,反而被流放到更加偏远的地方。

在绝望和悲愤之下,屈原选择了投江自尽。

据传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的百姓为了防止鱼吃他的尸体,纷纷向江中投掷粽子。

这一传统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此外,还有传说认为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有关。

据说,屈原的弟子们为了纪念他,每年在端午节时向江中投掷粽子,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总之,端午节和屈原的传说故事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节日不仅是对屈原的纪念,更是表达了对爱国、忠诚、勇敢等品质的崇敬和推崇。

端午节与屈原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与屈原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与屈原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与屈原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又叫“龙舟节”,始于秦朝,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传说故事。

其中最出名的传说故事,便是关于屈原的故事。

据说,屈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后来又出任楚国太守,任期期间,他提出了比较先进的政策,但同时也令朝廷不臣之仆,以至贬屈原出仕津(今安徽省怀远县境内)。

到了津渡的第三日,黄河水涨潮,将船给冲到没有——屈原就此投水自尽,而百姓则以把龙舟放到河里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悼念之情。

这便是因为屈原的故事,才使端午节有了“龙舟节”之称,而现在每逢端午节,多少家庭都会把龙舟放在河里,来纪念屈原。

端午节不仅仅是让百姓把龙舟放在河里的节日,它更是一个文化节日,它让百姓意识到人们应当学习屈原的精神,勇于担负责任,不能因为官位而变心,有勇气正言不饶,肩负职责,不畏困难,有社会担当精神,才是一个有才德的官员。

- 1 -。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故事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就是屈原的故事了。

节名涵义端午节“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

“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

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等。

端午的多个名称由来:●端阳节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屈原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屈原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屈原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屈原与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老传说,讲述的是屈原自杀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划龙舟、吃粽子等活动,这个传统逐渐形成了中国的端午节。

下面我将从屈原的生平和端午节的起源等几个方面来为大家讲述这个传说故事。

首先,介绍下屈原的生平。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诗人、政治家,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幼聪慧,善于诗文,20多岁时,他追随大将军文公对抗秦国。

可是,由于深得齐国君王的信任,导致他在齐国的地位逐渐升高,与此同时,他也和身边的贵族阶层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据说,当时有人中伤屈原,又有人中伤他的贤德信仰,导致他被贬到了边疆任官,内心极度痛苦,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离骚》和慷慨激昂的《九歌》等众多著名诗篇,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爱与对国家的忧患。

可惜的是,公元前278年,屈原在途中得知楚国被秦吞并的消息后,终日忧愁,深感中国的困境,最终跳入了汨罗江中自尽,年仅61岁。

其次,讲述一下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起初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人们为了要表达对他的哀思,就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纪念活动。

史书上记载,这个节日源于战国时期,楚国宰相屈原的自杀事件。

什么是“端午”呢?相传五月初五屈原投江,吴起为了防止屈原的身体被鱼虾吃掉,就命令士兵划皮艇在江中来回巡逻,还在艇上放了很多粽子来喂饱那些饥饿的鱼虾,这样就制止了他们吃掉屈原的身体,因此,也便翻译成了节日名称“端午”,寓意着要守护屈原的尸骨。

这个传说至今广为流传,并演变成纪念屈原的端午节。

最后,讲述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和意义。

除了吃粽子这个最重要的食品外,端午节还有其他的一些习俗,比如,划龙舟、系五色线、贴菖蒲、挂艾蒿、放艳灯等等。

每个习俗都有着其自己的含义和特别的意义。

例如,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跳江的一种方式,是对抗水灾和纪念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象征。

系五色线是用五色的丝线作成的,红色的代表吉祥,蓝色的代表平安,黄色的代表健康,绿色的代表生机和青春,白色的代表清纯和柔和,寓意着这些祝福五彩缤纷、吉祥如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至今的,端午节的来历与屈原有关,以下是推荐的屈原与端午节的故事,欢迎阅读!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
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就这样流传下来。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
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
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相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他身后400多年的事了。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
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
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
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
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
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
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
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
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
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
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
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
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