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端午节的小故事
与端午节相关的故事4篇

【导语】农历的五⽉初五是端午节,⼜叫端阳节,是中国的⼀个传统节⽇。
今天⽆忧考就为⼤家提供了与端午节相关的故事,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篇⼀:与端午节相关的故事 在我国北⽅,端午节这天,⽼⼈都要给⼦⼥的头上插上⼀朵⽯榴花,以祈求⼦⼥平安富贵。
这个风俗流传已久,但是很少有⼈知道这⾥⾯还有个感⼈的故事。
古时候,夷安城南⽩⽺⼭下有个不⼤不⼩的村⼦,村头住着⼀位名叫榴花的⼥⼦。
榴花⼼地善良,温柔贤淑,与村⼈和睦相处。
当时战事不断,男⼦都被强拉去服兵役。
榴花的丈夫就是在新婚三个⽉被抓⾛的,当时榴花已有孕在⾝。
公婆由于思念⼉⼦,忧虑成疾,还没等孙⼦降⽣就相继故去。
⼗⽉怀胎,⼀朝分娩。
榴花⽣下了⼀对双胞胎⼉⼦,⼉⼦的降⽣多少让榴花有了好好⽣活的信⼼。
每逢初⼀⼗五她就在⾃家院⼦那棵⽯榴树下摆开⾹案,祈祷天下太平、丈夫平安归来。
这年春天,夷安瘟疫横⾏,榴花住的⼩村也未能幸免。
更可怕的是,⼩村⾥的⼈所患病症与别处不同,病⼈多伴有莫名其妙的头痛,⾏医多年的郎中也束⼿⽆策。
这病⼀旦染上,过⼀段时间就会慢慢的视物不清,严重的还会两眼失明。
榴花的两个⼉⼦也染上了病。
快端午节了,天⽓很热,⼉⼦的病越来越重,榴花⼼急如焚,四处找寻偏⽅为⼉⼦治病,却是始终不见好转。
正在榴花束⼿⽆策之时,偶听⼀位游⽅道⼠说,西去三百⾥的霞⼭上有位得道⾼⼈精通岐黄之术,或许可以治这种怪病。
于是榴花带着两个⼉⼦动⾝前往霞⼭。
榴花⼀家晓⾏夜宿,终于到了霞⼭脚下。
榴花从⼭下⼀步⼀跪到了⼭顶,见到了⾼⼈。
⾼⼈听了榴花的来意,仔细查看了她两个⼉⼦的病情,末了长叹⼀声:“天意如此,贫道也没有办法。
倒是有⼀个法⼦可以延缓⼆⼦失明。
”榴花忙问什么法⼦,⾼⼈对榴花低语道:“你把盐块⽤⽯⾅细细捣成精盐,每天的中午时分,从井⾥提上清凉之⽔,把精盐放在⽔⾥搅匀化开给孩⼦洗眼或可明⽬。
”榴花听了再拜答谢,然后领着孩⼦赶回了村⼦。
回到村⼦,榴花发现全村的⼈⼤都失明了,没失明的也开始视物不清。
端午节的故事15篇

端午节的故事15篇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端午节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节日之一。
它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吸引了许多人的兴趣。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并传承着许多不同的故事。
今天,我们将介绍15个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希望能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节日。
故事一: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盛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是安徽省阳羡县人,曾担任楚国的重臣。
但是由于他反对秦国的侵略,引发了骄傲的楚王的不满,于是屈原被贬到了沅江边。
在沅江边,他感到非常孤独和痛苦,于是便决定投江身亡。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人物,后人就将他去世的日子设置为端午节。
故事二:赵飞燕放鹰相传春秋时期,赵国的公主赵飞燕爱好猎鸟,生性豪放,不喜欢受约束。
端午节这天,赵飞燕拿着自己的最爱-大鹰来到了山林之中,不料鹰忽然飞走了。
赵飞燕很生气,就用小刀把自己的手掌挥了一刀,扔给了鹰。
鹰居然弃食,直接飞到了赵飞燕的肩上。
人们为了纪念赵飞燕这个美丽而勇敢的公主,就在端午节举行放飞鹰的活动。
故事三:五毒之恶古书记载,五毒是指蝎、蛇、蜈蚣、蛛、蟾蜍这几种“毒害严重”的动物。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挂上菖蒲叶、艾叶和穿戴五色线,以避免五毒的侵害。
相传,在江湖上长期游荡的曹操沿途路过一座炼药山,不知为错,掘开了一个大洞,十分显眼,使得一群蛇蜂出动,咬伤了不少人。
曹操知错后,在端午节各地散发样本,治疗伤口。
这样的样本叫“闻草”,此时期荆楚一带的百姓,家家户户都会传递这个东西。
故事四:粽子起源相传,粽子的起源和屈原有关。
屈原之前任职于楚国官方,后来由于楚国被入侵而辞去职务。
一天,屈原来到了一条江边,看到了一位老人在哭泣。
老人告诉他,江里的精灵每年在端午节的时候要抓走几个儿童作为祭品。
屈原非常愤怒,于是决定用一种食品来替代儿童。
他要求每个家庭在端午节来到江边,扔下一些米、肉和其他美食,抵制精灵。
为了保护食物不被江里的鱼儿吃掉,他想出了包裹食物的方法,就是现在的粽子。
关于端午节的一些小故事简短

关于端午节的一些小故事简短在中国,端午节是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这个节日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下面我们来听听它们。
故事一: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文化名人,他是战国时期的大诗人和思想家。
传说在他年老色衰的时候,因为看不惯国家的腐败和当时的政治情况,于是他跳进了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故事二:龙舟比赛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因为爱国而投江自尽。
周围的人们非常伤心,于是他们就到江边寻找他的尸体。
当他们找到他时,他们发现他的遗体被许多鱼咬烂了。
于是,他们就开始扔米饭到水里,以防止鱼咬屈原的遗体。
后来,这个活动就演变成了龙舟比赛,每年都会在端午节举行。
故事三: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
相传,在古代,屈原的粉丝们都很伤心,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来纪念他。
他们用碎米粉扎成三角形的包装,并在其中包上肉或其他馅料,然后上锅蒸煮,这样就做出了粽子。
后来,这个传统被人们继承下来,每年都要在端午节吃粽子。
故事四:避邪驱毒端午节也被称为“重阳节”。
相传,在这个节日,邪恶的魔鬼会出来作乱。
为了保护家庭成员的健康和平安,传统的食品和饮料、挂在屋里的五色绳子以及调制的艾叶饮都有避邪驱毒的效果。
古代人还认为,这天吃五谷杂粮,喝菊花酒有预防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作用。
端午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具有浓厚的历史痕迹,还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时刻。
了解其中的故事,不仅可以积累文化知识,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六篇】

【导语】端午⼀开始主要流传于南⽅吴越⼀带,并作为⼀种“图腾祭”出现。
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端午节的传说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篇⼀】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纪念伟⼤诗⼈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岁时,就已官居左徒、三板⼤夫,辅助楚怀王。
其时楚怀王受到*⾂的进谗,没有接受屈原关于联齐抗秦的主张,被说客张仪骗到秦国软禁起来,逼他割地献城,后因忧虑成疾,不久便死于秦国。
屈原知道后悲愤欲绝,上书请求顷襄王为怀王报仇。
但顷襄王窕宠信*佞,不思振复,将屈原削职放逐江南,其后楚国被秦国攻陷,亡在旦⼣。
屈原救国的愿望破灭了,在极度忧愤悲恸的⼼境下,于公元前278年(屈原六⼗⼆岁时)农历五⽉五⽇纵路投⼊波涛汹涌的汨罗江。
楚国⼈民闻讯,纷纷划船去追他,但追⾄洞庭湖上,已不见屈原的⾝影。
这便成了每年此⽇竞赛龙⾈的起端。
之后,⼈们每年这个时候,都把⽶撒⼊江中以祭祀他。
但由于⼈们祭屈原的⽶,都让江上的蛟龙吃掉,故后来⼈们改⽤粽叶、芦叶和五彩丝包裹粽⼦。
此后,历代沿袭下来,便演变成端午节吃棕⼦的风俗。
【篇⼆】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纪念现代⾰命⼥诗⼈秋瑾 秋瑾是六⽉五⽇殉国,后⼈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节合并举⾏纪念,⽽诗⼈节亦因纪念爱国诗⼈屈原⽽定为端午节。
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侠,⼩字⽟姑,浙江绍兴⼈,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兰、秦良⽟在世之称。
28岁时参加⾰命,影响极⼤,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三年六⽉五⽇在绍兴轩亨⼝英勇就义。
【篇三】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伍⼦胥的忌⾠ 伍⼦胥名员,楚国⼈,⽗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胥掘墓鞭⼫三百,以报杀⽗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夫差继位,吴军⼠⽓⾼昂,百战百胜,越国⼤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端午节的简短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简短传说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端午节的简短传说故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节有很多传说故事,大家来了解一下吧!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简短传说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目录端午节的传说故事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习俗端午节各地的文化习俗端午节的传说故事1、屈原投江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
端午节的趣味小故事

端午节的趣味小故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楚国,是纪念古代民族英雄屈原的节日,也是全民享受美食和观赏龙舟竞渡的习俗。
除此之外,端午节还有许多趣味性的小故事和传说,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
一、屈原和粽子的故事在古代的楚国,有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就是屈原。
他为了挽救已经陷入内乱和外敌入侵的楚国,劝诸侯对抗秦国,但遭到了反对派的压制和驱逐,最终在端午节这天,屈原投江而死。
当地百姓急忙划船捞尸,并在江边撒下米饭和五色线来防止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
后来,人们也在端午节这天把米饭包在竹叶里,形成了被人们称为“粽子”的美食。
二、龙舟竞渡和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学者屈原,在他流放期间,见到了不少习惯在长江和楚江划船的渔民,于是他就开始开展龙舟竞渡的传统,将它作为纪念自己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逐渐形成了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的一部分。
另一种传说是关于屈原和龙王之间的故事,据说屈原在长江江畔折叶为粽,蒸制后投江奠祭身亡的时候,他生前的朋友乌江龙王就及时赶来,劝解他在人间生活。
屈原不同意并最终跳入江中,当屈原的遗体在水中漂动的时候,乌江龙王就率领了一群龙舟,划到长江中央,将屈原遗体进行了收殓和安葬。
三、挂艾叶与赛龙舟在端午节这天,人们还会采集艾叶和艾草,晾干后进行悬挂。
不仅如此,还有一项传统活动,就是“赛龙舟”。
龙舟竞渡是中国的重要传统文化活动之一,它以龙舟的竞速比赛为主要形式,而比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许多传说和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屈原投江”这个传说。
四、破五而不破礼在端午节这天,有个有趣的习俗,就是“破五而不破礼”。
这个习俗的意思是,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可以放纵一下,但是不能失去自我约束和礼仪规范。
也就是说,虽然是一个欢乐和放松的假日,但是人们还是需要保持端庄、大方、有礼貌和尊重的态度,遵守自己的信仰和文化传统。
总之,端午节的趣味小故事和传说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传说和故事,人们不仅可以了解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支持,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民间风俗和习俗,此外,追溯节日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也是人们在这个重要节日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端午节民间小故事

端午节民间小故事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许多民间小故事与之相关。
1. 屈原投江: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为忠于国家,被贪官污吏陷害,最终投江自尽。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划龙舟赛和吃粽子,以示怀念。
2. 龙湖鼓噪:相传端午节这天,龙湖里有个凶恶的蛟龙,会出来吞噬村庄的孩子。
为了驱逐这只蛟龙,村民们便集体敲锣打鼓、放鞭炮,惊动了蛟龙,最终成功将其赶跑。
3. 悬菜求安:据说古代有一个叫做温柔的官员,他因无法平息民心而被贬到一个偏远地方。
为了保佑当地百姓平安,他就在端午节这天悬挂菖蒲、艾草等祈福物品,结果奇迹般地发现,这些物品竟然可以驱走疫病和邪气,于是这种风俗就得到了广泛传播。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人们对于端午节的重视和纪念,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
端午节的故事15篇简短

端午节的故事15篇简短端午节,又称重阳节、龙舟节,在中国民间习俗中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屈原的故事。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故事一:屈原投江屈原是楚国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后来,由于他的政治观点与当时的权贵阶层相悖,遭受了排挤和迫害。
在被流放后,他含恨投江自尽。
为了不让他的身体被鱼虾啃噬,百姓们纷纷划船在江里放五色丝线、五色鲜花,并纵火放烟熏赶走了鱼虾。
从此传承至今,这就是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来历。
故事二:吴刚伐桂吴刚是仙人,他整日住在月宫,但嫦娥偷了天上的仙丹便含恨离开人间。
吴刚感到异常不适,就向二郎神陈述了心中的苦楚。
二郎神便让吴刚到凤凰山去寻找桂花,据说桂花可以让人消除压力和烦恼。
吴刚去了,但还是没有获得桂花。
他继续努力不懈,用砍伐树木的方式让自己不断上升,最终去到了月宫和嫦娥相见。
为了感激吴刚的努力,嫦娥就送给他桂花,并让他回去为人间的百姓谱写幸福。
后来,吴刚就常在端午节前后为人们献上幸福和祝福。
故事三:伍子胥得桂伍子胥是义务的大将,他追随吴王夫差,屡次征战,帮助吴国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一次在一个特别的端午节,吴王夫差让他冷静思考:“你效力吴国多年,为国家建功立业,但每年这个时候,你总是想起你已经故去的妻子和女儿。
这样的思维会严重影响你的军事指挥,你应该尽快化解你的心理障碍。
”伍子胥经过思考,就用砍伐树木,赛龙舟的方式解开了他的心理障碍。
并且,他还得到了一个特别的桂冠,并最终帮助吴国夺取了连续战胜越国的胜利。
故事四:吃粽子据传说,南楚时代的时候,屈原生前声名远扬,许多人都因尊重他而为他留下印象深刻的日子。
在第五个月十五日,人们就会用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的形状,中间放进红枣、红豆、肉丝、花生等,再用艾叶包裹起来,形状就像一个小方块。
这口味鲜美的食品,就是现在的粽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端午节的小故事【篇一:有关端午节的小故事】2016-03-11 伍子胥本就是个人才,却不料父兄遭戕,家破人亡,故国不容,只有亡命天涯。
世道人心,世上的公平、忠义都存在于人的口,伍子胥奔逃吴国为报父仇引吴国君王攻破自己祖国。
大仇得报,却遭吴君猜忌,奸臣陷害,终被赐死。
死后声名毁……[]【篇二:有关端午节的小故事】端午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众所周知,端午节的形成,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三闾大夫屈原。
其实,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故纸堆中,这只是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
端午节的由来除了为了祭奠屈原,还有祭奠伍员投江、勾践灭吴、介子推死于山、曹娥投江以及纪念黄巢的说法。
吃着粽子,看着龙舟,重温历史,感受历史。
追寻着古人的脚步,用心去领悟中华传统美德,去继承中华传统文明。
1、《纪念屈原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伍子胥家族在楚国很有名。
先祖伍举是直言楚庄王有功劳的楚国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师。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亲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杀,而避难逃奔吴国。
后结识吴公子光,并帮助公子光夺得王位,是为吴王阖闾。
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受命亲自选择吴国都城城址。
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城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
也就是今天的苏州城。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
他忠心耿耿帮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
吴王阉闾去世后,他继续辅佐夫差即位,帮助吴国打败越国。
伍子胥分析吴越两国由于自然条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张一定要灭掉越国。
但是吴王夫差自矜功伐,听信伯噽谗言,允许越国保全下来。
并将伍子胥赐死。
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投入大江。
伍子胥死后三年,吴国被越所灭,夫差掩面自杀,吴国百姓更加怀念国之柱石伍子胥。
千百年来江浙一带相传伍子胥死后忠魂不灭化为涛神,端午节即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勾践伐吴说》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
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含垢的,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
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
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
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终于一举消灭吴国。
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4、《纪念曹娥说》《后汉书曹娥传》记载,曹娥,虞皂湖乡曹家堡人。
父曹盱,为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
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尸。
娥年十四,投瓜于江,存其父尸。
曰:父在此,瓜当沉。
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旬有七日。
遂自投于江而死,三日后抱父尸出。
译文:曹娥之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哭寻父亲。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后抱出父亲的尸体。
后人为纪念她,改舜江为曹娥江。
元嘉元年(151),上虞县官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彰孝烈。
后蔡邕访之,值暮夜,手摸其文而读,题八字于碑阴: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为一谜面,谜底为绝妙好辞)。
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端午节看作是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5、《纪念介子推说》介子推曾经作为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子追随重耳四处流亡。
重耳断粮数日,再不吃东西就会死人。
这时候介子推竟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了肉汤送给重耳吃。
重耳吃饱喝足之后,询问缘由,发现了介子推的伤,很是感动。
重耳表示,以后自己得到国君之位,一定要重赏介子推,报答活命之恩。
可是,等到重耳回到晋国,夺得国君之位后,遍封群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
介子推心中怨恨,于是写了一首《龙蛇之歌》来表达自己的哀怨。
然后,介子推带着母亲离开了朝堂,回到了故乡。
有人把介子推的歌谣告诉晋文公,晋文公遗憾不已,连忙派人去寻找介子推。
打听到介子推住在山中,就到山中寻找。
可介子推就是不肯露面。
晋文公也是阎王脾气,竟然下令放火烧山,认为介子推为了活命,必然出山。
没想到介子推竟然抱着一棵树,活活烧死了。
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为了表示对介子推的纪念,表达自己的悔恨,晋文公下令,以后五月初五那一天,都不许生火做饭大家提前几天做好了粽子之类的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后来,其他国家了解到介子推的,也很是感动,推广开来。
中原大地,长江流域,都在五月初五纪念介子推。
6、《纪念黄巢说》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
在民间传说中,端午节在门口插菖蒲艾草的习俗与他也有着莫大的渊源。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
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
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
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
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
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
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篇三:有关端午节的小故事】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哪些传说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端午节传说1.屈原投江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
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传说,有一条白蛇修炼了一千年,终于修成人形,化为美丽端庄的白娘子,另一条青蛇修炼了五百年,也化为富有青春活力的小青姑娘。
她们二人结伴来到西湖游玩,当她们来到断桥时,白娘子在人群中看见一位清秀的白面书生,心中暗生情意。
小青便悄悄地作法,降下大雨。
白面书生许仙打着伞来到湖边乘船,正好看见白娘子和小青被大雨淋得很狼狈,许仙忙把自己的伞递过去让她们避雨,自己却躲得很远,任凭雨淋。
白娘子看见许仙这样老实腼腆,心里更喜欢了,许仙也对美丽的白娘子产生了爱慕之情。
在小青的撮合下,许仙和白娘子成了亲,并且在西湖边上开了一家药店,治病救人,乡亲们都很喜欢他们。
但是金山寺的法师法海却认为白娘子是妖精,会祸害民间。
他悄悄地告诉许仙,白娘子是白蛇化身而成,还教许仙怎样识别白蛇。
许仙将信将疑。
转眼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
白娘子这时候已经怀孕,她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
白娘子为了救活许仙,不顾自己怀孕,千里迢迢来到昆仑圣山偷盗起死回生的灵芝草。
白娘子与守护灵芝草的护卫拼命恶战,护卫被白娘子感动了,将灵芝赠给她。
许仙被救活以后,知道白娘子真心爱自己,夫妻更加恩爱。
可是法海还是容不下白蛇在人间生活。
他将许仙骗进金山寺,强迫他出家为僧。
白娘子和小青非常愤怒,率领水族士兵攻打金山寺,想救出许仙。
她们不断作法,引发洪水,金山寺被洪水包围,这就是传说中很有名的“水漫金山”。
法海也大显法力,白娘子因为临产,打不过法海,只得在小青的保护下逃跑。
当她们逃到断桥时,正遇上从金山寺逃出来的许仙。
许仙与白娘子二人经过劫难,又在初逢的断桥相见,百感交集,不由得抱头痛哭。
白娘子刚生下儿子,法海就赶来了,他无情地将白娘子镇压在西湖边的雷峰塔下,诅咒说,除非西湖水干,雷峰塔倒掉,否则白娘子永远也不能再回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