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传染病学-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

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Influenza目前,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的疾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人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

这三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同属流行性感冒病毒,发病机制也相同,只是由于病毒的致病强度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在临床表现和治疗上有所差异。

流感病毒的病原学流感病毒(i nfluenza virus)属于正黏病Array毒科(Orthomyxoviridae)。

1933年,Smith等人从雪貂体内分离出甲型流感病毒,确定了流感的病原体。

1982年,我国学者郭元吉等分离出猪的丙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是RNA病毒,由包膜和核壳体构成。

病毒颗粒的包膜表面有两种形态不一的糖蛋白突起:HA、NA,即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它们在流感病毒的感染、复制及扩散、传播、变异机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流感病毒的分型根据病毒核蛋白和膜基质蛋白抗原性不同,将流感病毒Array分为甲(A)、乙(B)、丙(C)三型。

按照HA和NA抗原的不同,又将同型病毒分为若干亚型。

甲型根据H和N的抗原性不同分为若干亚型,H分为16个亚型(H1~H16),N有9个亚型(N1~N9)。

以甲型流感病毒威胁性最大,可感染人类及不同种类的动物,包括鸟、马、猪及海洋哺乳动物;而乙型及丙型流感病毒则主要是人类流感的致病原。

甲型流感病毒大多呈球形,直径80~120nm ,有囊膜。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 ,在丙烯酰胺-琼脂糖-尿素凝胶上电泳可得到8个基因片断。

依其外膜血凝素(A )和神经氨酸酶(N )蛋白的抗原性,目前可分为16个H 亚型(H 1~H 16)和9个N 亚型(N 1~N 9)。

甲型流感病毒H1~H 3亚型和N 1、N 2亚型与人流感有关。

H5和H 7亚型通常只感染禽类,其中的一些毒株(以H 5N 1、H 7N 7为代表)所引起的禽类疾病称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 pathogenic influenza )。

已明确禽类能将上述毒株传染给人(主要为H5N 1、H 9N 2、H 7N 7、H 7N 2、H 7N 3),具有启动人类新的流感大流行的潜在威胁。

第02章04流感 传染病学第8版

第02章04流感 传染病学第8版

9
病原学(五)



抗原变异是流感病毒独特的和显著特征,由 于不断发生抗原变异导致流感反复流行。 在感染人类的三种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 毒变异性极强,常引起流感大流行,乙型次 之,丙型非常稳定。 病毒抵抗力弱,对消毒剂敏感。
10
病原学(六) 甲型流感病毒变异:
大型变异:H、N均大变异,约30-40年发生一次, 可致大流行或暴发流行。 亚型变异:H大变异,N不变或小变异,约 10年 发生一次,可致大流行。 变种变异:H、N均小变异,经常发生,导致小 流行。
8
病原学(四)


国际通用的流感毒株命名有6个要素:核蛋白抗 原型别(ABC);宿主来源(宿主非人类来 源);发现地区;毒株编号;分离年份;如为 甲型流感,还需根据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注明 亚型,为HnNn,H为血凝素,N为神经氨酸酶, n为型代号。 例如:A/Chicken/HongKong/220/97(H5N1) A/HongKong/156/97(H5N1)

11
病原学(七)


抗原性转变(antigenic shift): 表现为血凝素抗原和(或)神经氨酸酶的抗原性发生突然 而完全的质变,产生的一个新亚型,人类缺乏免疫能力, 一般10-15年发生一次,导致世界性大流行。 抗原漂移 (antigenic drift): 表现为血凝素抗原和(或)神经氨酸酶内氨基酸序列的点 突变,逐渐积累产生,一般2-3年发生一次,引起季节性 或地方性流行急性起病,轻中度发热,全身及呼 吸道症状轻; 预后:

2-3天自愈
22
肺炎型流感


发病人群:抵抗力低下人群如老年人、婴幼 儿、慢性病患者及免疫低下者; 特点:病初似典型流感病人,1天后病情迅 速加重,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及发绀, 可出现心、肝、肾衰竭;双肺遍及干湿性罗 音;痰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多于510天内发生呼吸循环衰竭,预后较差。

流感流行病学史

流感流行病学史

流感流行病学史一、引言流感,全称为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自19世纪以来,流感病毒已经发生了多次大流行,对全球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流感流行病学史展开讨论,阐述流感的起源、传播途径、防控措施以及未来展望。

二、流感病毒的起源根据历史记载,流感病毒最早于19世纪中叶在欧洲出现。

当时,这种病毒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因为西班牙是第一个报告疫情的国家。

然而,关于流感病毒的真正起源至今仍是一个谜。

有研究表明,流感病毒可能起源于野生动物,如鸟类或猪。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不断变异,导致新的流感病毒株出现。

三、流感的传播途径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物体表面传播。

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4天。

患者在潜伏期和发病期均可传染病毒。

在潜伏期和发病期均可传染病毒。

一旦感染,病毒可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复制,并释放入血,引起全身症状。

四、防控措施为了有效控制流感的传播,各国采取了多种防控措施。

首先,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降低感染风险,减轻症状严重程度。

其次,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有助于减少病毒传播。

此外,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如定期消毒、通风换气等,也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

五、未来展望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流感的传播范围和速度也在不断扩大。

为了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流感疫情,我们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疫情挑战。

通过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共同研发疫苗和治疗手段,提高全球防控能力。

2. 强化疫苗研发: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

未来需要加强疫苗研发工作,提高疫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鼓励人们积极接种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3. 强化疾病监测:各国应加强对流感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2024流行性感冒ppt医学课件

2024流行性感冒ppt医学课件

流行性感冒ppt医学课件•流行性感冒概述•流行性感冒病毒学•流行性感冒预防与控制策略•流行性感冒临床治疗与护理目录•流行性感冒疫情监测与报告制度•流行性感冒科普知识宣传与教育01流行性感冒概述定义与特点定义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快速的传播速度。

特点流感病毒的遗传特点决定了其易发生变异,人群普遍易感,且病后免疫力不持久,使得流感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

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传播给周围人群。

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但老年人、儿童、孕产妇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易感染。

易感人群流感具有季节性,北半球通常在冬季流行,而南半球则在夏季。

此外,流感的流行还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流行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流感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2-4天。

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

临床分型根据临床表现,流感可分为单纯型、胃肠型、肺炎型和中毒型。

其中,单纯型最为常见,表现为急性起病、高热、头痛、乏力等;胃肠型以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为主;肺炎型多见于老年人、儿童或原有心肺疾病的人群,主要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咳嗽、气促等症状;中毒型则表现为高热、休克、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诊断标准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具体标准包括:近期内有流感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出现流感样症状;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等结果阳性。

鉴别诊断流感需要与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其中,普通感冒症状较轻,无明显的季节性;上呼吸道感染则以局部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等;肺炎则可出现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及肺部实变体征。

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对这些疾病进行有效的鉴别。

02流行性感冒病毒学呈球形或丝状,直径约80-120nm ,有包膜。

流行性感冒诊疗指南

流行性感冒诊疗指南

流行性感冒
【诊断要点】
(一)流行病学
甲型流感常呈暴发或小流行,可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呈暴发或小流行;丙型流感常为散发。

病前有与急性期患者的接触史。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3日(数小时~4日)。

(1)、典型流感:急起畏寒高热,显著乏力、头痛、咽痛、胸骨后烧灼感、鼻塞流涕等。

可有鼻蚂,腹泻水样便。

(2)、轻型流感:急性起病,发热不高。

(3)、肺炎型流感(流感病毒肺炎):主要发生于老年,幼儿,初起典型流感,出现高热、衰竭、剧咳、血性痰、呼吸迫促、发缙等。

(三)实验室检查
(1)病毒分离于起病3日内用咽部含漱液或棉拭子接种鸡胚或组织培养。

(2)快速诊断可行鼻甲粘膜印片进行荧光抗体检查。

(3)血清学检查取初期和2~4周后双份血清进行血凝抑制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

【鉴别诊断】
本病与其他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急性细菌性扁桃腺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相鉴别。

【治疗原则】
主要用解热止痛药对症治疗及防治继发性细菌性感染。

【预防】
1隔离:疑似病人进行呼吸道隔离与对症治疗。

2.消毒:在流感流行期间,公共场所应加强通风,喷洒漂白粉液。

3.疫苗预防:减毒活疫苗主要用于健康成人及儿童,灭活疫苗主要用于老人、婴幼儿及有基础疾病者。

4.药物预防:可试用金刚烷胺或甲基金刚烷胺,成人每日二次,每次IOOmg,连服7~14天。

【知识】医学院传染病学知识传染病学流行性感冒

【知识】医学院传染病学知识传染病学流行性感冒

【关键字】知识第四节流行性感冒【病原学】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3型流感病毒,其中甲型流感病毒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

流感病毒的最大特点是易于发生变异,最常见于甲型。

相对变化较小的称为抗原漂移,变化较大的称为抗原转换。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三)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四)流行特征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和流行过程短是流感的流行特征。

【临川表现】潜伏期为1-3天。

流感的症状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突起高热、寒战、头疼、肌痛和身体不适。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相对较轻,少数病例可有腹泻水样便。

少数患者病情可持续发展,出现高热不退、全身衰竭、剧烈咳嗽、呼吸急促和发绀。

抗生素治疗无效,多于两周内死于呼吸循环衰竭。

【诊断】(一)流行病学资料冬春季节在同一地区,1~2日内即有大量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发生,或某地区有流行,均应作为依据。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表现较轻。

结合查体及X线照片进行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分类正常或相对淋巴细胞增多。

如有显著白细胞增多,常说明继发细菌性感染。

【治疗措施】(一)一般治疗:流感患者应及早卧床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感染。

高热与身痛较重者可用镇痛退热药(二)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1,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2,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预防】一,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疫情,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二,切断传染途径:流感流行期间,避免集会等集体活动。

三,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流感最基本的措施是疫苗接种。

习题1.流行性感冒是:A.消化道传染病 B.呼吸道传染病 C.虫媒传染病D.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E.接触性传染病2.流行性感冒的典型临床表现不包括:A.高热伴畏寒或寒战B.头痛、肌痛、乏力C.急性热病容D.腹痛、腹泻E.腹泻3.流行性感冒的高发季节为:A.夏秋季B.秋冬季C.冬春季D.夏春季E.无季节性4.流行性感冒确诊的主要依据是:A.发病季节B.有流感患者密切接触史C.病毒分离D.血凝抑制实验E.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重5.流行性感冒主要治疗措施不包括:A.呼吸道隔离B.解热镇痛及支持C.抗菌治疗D.金刚烷胺等抗病毒治疗E.注射免疫球蛋白6.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措施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对流行性感冒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B.流行性感冒流行前接种流感疫苗C.给人群使用金刚烷胺进行药物预防D.减少公众集会活动E.加强锻炼,少吃油炸食物7.关于流行性感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B.流行性感冒病毒易发生变异C.临床表现上呼吸道症状较重D.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较重E.常有鼻塞、流涕8.关于流行性感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B.持续高热、剧烈咳嗽、呼吸急促C.抗菌治疗无效D.流感患者愈后可获得终生免疫力E.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明显9 流行性感冒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的型别为:A.乙型流感病毒B.甲型流感病毒C.丙型流感病毒D.丁型流感病毒E.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10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特点为:A.上呼吸道症状较轻,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B.上呼吸道症状较轻,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也较轻C.上呼吸道症状以及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均较重D.无上呼吸道症状,而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E.上呼吸道症状较轻,无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X型题11.关于流行性感冒,正确的是:A.病原体变异性小B.易感人群为儿童和老年人C.易形成大流行D.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E.目前抗流感病毒的药物疗效还不够理想答案:1.B 2.D 3.C 4.C 5.C 6.C 7.C 8.D 9.B 10.A 11.CDE第三章第九节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目的要求:1.掌握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要点。

流行性感冒PPT课件

流行性感冒PPT课件

2、疫情控制措施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 卫生部会同教育部制定卫生部卫办疾控发[2006]65号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理指南(2012版)》 – 卫办疾控发[2012]133号
《广东省流感防控相关指引(2015年版)》 – 粤卫办[ 2015]10号
具体疫情控制措施:
1、停止举办校内园内各种师生集会和会议等活动。
尽可能减少与发病班级孩子的接触,尽量避免全校/园或较多人员集会, 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蔓延。
2、实施班级为单位的晨检和午检制度
发现发热、咳嗽或咽痛等流感症状立即电话其家长领返,尽早到医院 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治。
3. 加强因病缺勤登记
学校和托幼机构由专人负责与离校或离园的学生进行家访联系பைடு நூலகம்了解其每日健康状 况。记录热退时间,症状消失48小时后,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具的证明方可 回园或上班。
流感是导致儿童就诊和住院的重要原因
每年约有10-15%的儿童因流感感染而需就诊 <5岁儿童感染流感后并发重症疾病的风险较高。
流感流行可引起大量学龄儿童缺课和父母缺勤
<5 岁儿童中,41%的流感患儿平均需就诊2次以上。
2、重点人群疾病负担
五、预防控制措施
1、日常生活预防措措施
打喷嚏时要主动掩住口鼻,提高防病意识; 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用过的纸巾; 个人生活用品要专用,不要与其他人共用或交换使用毛巾、牙刷、口杯等个人
儿童流感年感染率可高达50%左右。 绝大多数儿童(93%)从出生至6 岁至少感染过一次
流感病毒。 易在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机构容易造成聚集性疫
情。
四、流行性感冒危害
1、儿童疾病负担
儿童感染流感后,体内抗体滴度水平更高,排毒时间更长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概述】流行性感冒(inf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为甲、乙、丙三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临床上有急起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有自限性,中年人和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病患者易并发肺炎。

流感病毒、尤以甲型,极易变异,往往造成暴发、流行或大流行。

自本世纪以来已有五次世界性大流行的纪载,分别发生于1900、1918、1957、1968和1977年,其中以1918年的一次流行最为严重,死亡人数达2000万之多。

我国从1953年至1976年已有12次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流感流行,每次流行均由甲型流感病毒所引起。

进入80年代以后流感的疫情以散发与小暴发为主,没有明显的流行发生。

【诊断】当流感流行时诊断较易,可根据:①接触史和集体发病史;②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散发病例则不易诊断,如单位在短期内出现较多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则应考虑流感的可能,应作进一步检查,予以确定。

本病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治疗措施】流感患者应及早卧床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感染。

高热与身痛较重者可用镇痛退热药,但应防止出汗较多所致的虚脱,在儿童中禁用阿司匹林,防止Reye's综合征的发生。

干咳者可用咳必清,棕色合剂或可待因。

高热、中毒症状较重者,应于以输液与物理降温,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有继发细菌感染时,针对病原菌及早使用适宜的抗菌药物。

中药如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在发病最初1~2天使用,可减轻症状,但无抗病毒作用。

老年流感患者或养老院人员应在发病的最初1~2天内给于金刚烷胺盐或金刚乙胺,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起治疗作用。

金刚烷胺成人剂量为每日100~200mg,分2次服用,儿童为每日4.4~8.8mg/kg,分2次服用,疗程为5~7天,一般无副作用,但须注意胃肠道和神经系统反应,如过度兴奋、言语含糊、震颤、失眠、头昏、乏力、情绪障碍、共济失调等,金刚乙胺的副反应比金刚烷胺要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
一、流行性感冒的定义:
普通感冒——俗称“伤风”
流行性感冒:流行、传播
共同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不同点:流行性感冒病毒,甲乙丙三型,主要是甲型:
甲1型(H1N1,1957、2009大流行)
甲2型(H2N2,1968大流行)
甲3型(H3N2,1977大流行)
二、流行性感冒的特点
1、流行范围广,传播能力强:每年平均有1/10的成人和1/3的儿童感染流感 最严重一次流感:1918-1919年,历时1年多,全球累计7亿多人,2000多万人死亡,欧洲几乎城市瘫痪、生产停顿、学校停课,影响正常生产生活。

我国流感形势与全球一致,形势严峻:2005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09年甲流
2、周期性传播:3-4年小流行,10-15年大流行(主要是甲型)
3、病毒抗原性变异快,人群普遍易感
4、人-人,动物-人传播
三、感冒的预防与控制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谈话、咳嗽、喷嚏)、餐饮用具、玩具
(一)控制
1、个人卫生:洗手、口罩、饮食:流感病毒对热敏感,5-30分钟可以灭活,在0-4℃可存活数周,-70℃可存活数年。

2、隔离病人
3、远离人流密集场所
4、一般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无效,正规医院就诊,正确服药(老年人不宜扛病)(二)预防
1、吃:富含维生素C\E、B族维生素的食物,大蒜
2、穿:“春捂秋冻”,冷暖适宜
3、住:室内常通风、保持一定湿度
4、注射疫苗,注射一次半年-1年有效,注射最佳时间为流感高峰前1-2个月(咨询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常锻炼、心情舒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