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效应讲义
《光电效应的理论解释》 讲义

《光电效应的理论解释》讲义在物理学的众多奇妙现象中,光电效应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不仅揭示了光的粒子性,还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那么,什么是光电效应?简单来说,光电效应就是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中的电子会吸收光子的能量而逸出金属表面的现象。
要深入理解光电效应,我们得先了解几个关键概念。
首先是光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光子就是光的粒子性体现,它具有一定的能量和动量。
其次是逸出功,这是指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时克服原子核引力所做的功。
光电效应有着一些独特的实验规律。
比如,存在一个截止频率,只有当入射光的频率高于这个截止频率时,才会产生光电效应。
而且,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而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另外,在一定频率的光照射下,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那么,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些实验规律呢?经典物理学在这个问题上遭遇了困境。
按照经典电磁理论,光的能量是连续分布的,电子吸收能量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而且光的强度越大,电子获得的能量应该越多,从而初动能也应该越大。
但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却并非如此。
这时,爱因斯坦站了出来,他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他认为,光是由一个个不连续的光子组成的,每个光子的能量只与光的频率有关,即E =hν,其中 E 是光子的能量,h 是普朗克常量,ν 是光的频率。
当光子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如果光子的能量大于逸出功,电子就能立即吸收光子的能量并逸出金属表面,无需时间积累。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存在截止频率,因为当光子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其能量不足以使电子逸出。
同时,由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与光子的频率有关,而与光的强度无关。
光的强度只是决定了单位时间内入射的光子数,从而决定了光电流的强度。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光电效应的理论解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让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在实际应用方面,光电效应也有着广泛的用途。
比如,光电倍增管就是利用光电效应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一种器件,在天文学、核物理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光电效应讲义

光电效应的研究【实验目的】1. 研究光电流与极间电压的关系。
2. 研究光电流与光通量之间的关系。
3. 掌握光电管的一些主要特性,学会正确使用光电管。
【实验仪器】光电效应实验仪。
仪器包括以下部分:-12V~24V稳压电源,光源用可调电源0~15V,数字电压表(-12V~24V),数字电流表(实验时为180~600mA),光电管电压调节电位器,光源(小灯泡)电流调节电位器,分档的高灵敏度电流计(0~20µA, 0~200µA)。
暗箱,内包括光电管,小灯泡及光源距离调节刻度尺。
【预习要求】1. 参考数据记录表,拟定测量步骤。
2. 初步了解光电管的主要特性以及实验装置的结构特点。
【研究内容与方法】1. 测伏安特性:(1) 打开仪器电源开关,将微电流量程转换开关旋到“200µA”(如实验数据较小可选择“20µA”量程),检查确认仪器工作正常(电流调节应调至最小值)。
根据原理图3,接好线路(即仪器微电流输入连接线“Q9端”连接到仪器主机,微电流输入连接线“+”“-”分别接暗箱光电流输出“+”“-”;仪器光源电源“+”“-”分别接暗箱光源电源“+”“-”);调节输出电流调节电位器使小灯电流为规定值I L,建议参考值为250mA,在实验过程中小灯泡电流要始终保持I L不变;顺时针调节电压调节电位器,电压表显示值为正,此时在光电管上加正电压,逆时针调节电压调节电位器,电压表显示值为负,此时在光电管上加负电压。
(2) 使光源与光电管阴极的距离保持一定,调节“光电管电压调节”电位器,使光电管电压由零开始逐渐升高,同时测出若干个电压下的光电流IΦ。
(3) 调节(逆时针)“光电管电压调节电位器”,在光电管两端加上反向电压(即负电压),调节光电管电压由零开始逐渐减小(即负的增加),测出若干个电压下的光电流IΦ。
(4) 光电流IΦ为0时的电压即为反向截止电压Va。
(5) 改变光源与光电管阴极的距离,重复(1)-(4)步骤,绘制两条伏安特性曲线。
第72讲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讲义)

第72讲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目录复习目标网络构建考点一光电效应【夯基·必备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1 与光电效应有关的五组概念对比知识点2 光电效应的研究思路知识点3 三个定量关系式知识点4 光电管问题【提升·必考题型归纳】考向1 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考向2 光电管问题考点二光电效应的四类图像【夯基·必备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光电效应的四类图像【提升·必考题型归纳】考向1 E Kν图像考向2 U cν图像考向3 IU图像考点三对波粒二象性、物质波的理解【夯基·必备基础知识梳理】知识点1 波粒二象性知识点2 物质波知识点3 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进一步理解【提升·必考题型归纳】考向1 德布罗意波长考向2 波粒二象性真题感悟1、理解和掌握光电效应的规律及光电效应方程。
2、理解和掌握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光电效应1.光电效应规律2.光电效应方向3.光电管光电效应的图像1.E k -ν图像2.Uc-ν图像3.I-U 图像波粒二象性1.波粒二象性2.物质波考点一光电效应知识点1 与光电效应有关的五组概念对比(1)光子与光电子:光子指光在空间传播时的每一份能量,光子不带电;光电子是金属表面受到光照射时发射出来的电子,其本质是电子。
光子是因,光电子是果。
(2)光电子的动能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有金属表面的电子直接向外飞出时,只需克服原子核的引力做功的情况,才具有最大初动能。
(3)光电流和饱和光电流:金属板飞出的光电子到达阳极,回路中便产生光电流,随着所加正向电压的增大,光电流趋于一个饱和值,这个饱和值是饱和光电流,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饱和光电流与所加电压大小无关。
(4)入射光强度与光子能量:入射光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照射到金属表面单位面积上的总能量,而光子能量E=hν。
(5)光的强度与饱和光电流:频率相同的光照射金属产生光电效应,入射光越强,饱和光电流越大,但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实验一光电效应讲义

实验一光电效应1887年,赫兹在研究电磁辐射时意外发现,光照射金属表面时,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电子从金属的表面溢出,这种物理现象被称作光电效应,所溢出的电子称光电子。
由此光电子的定向运动形成的电流称光电流。
1888年以后,W.哈尔瓦克斯、A.Γ.斯托列托夫、P.勒纳德等人对光电效应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并总结出了光电效应的基本实验事实:1.光强一定时,光电管两端电压增大时,光电流趋向一饱和值。
对于同一频率不同光强时,光电发射率(光电流强度或逸出电子数)与光强P成正比,见图1(a)、(b)。
2.对于不同频率的光,其截止电压不同,光电效应存在一个阈频率(截止频率、极限频率或红限频率),当入射光频率 低于某一阈值时,不论光的强度如何,都没有光电子产生,见图1(c)、(d)。
3.光电子的动能与入射光强无关,但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
4.光电效应是瞬时效应,一经光束照射立即产生光电子。
图1 光电效应规律上述实验事实用麦克斯韦的经典电磁理论无法作出圆满的解释。
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量子理论圆满解释了光电效应,并得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后来密立根对光电效应展开全面的实验研究,证明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正确性,并精确测出普朗克常数h。
因为在光电效应等方面的杰出贡献,爱因斯坦和密立根分别于1921年和192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电效应和光量子理论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量子论是近代物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而光电效应则可以给量子论以直观鲜明的物理图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光电效应制成的光电元件在许多科技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至今还在不断开辟新的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利用“减速电势法”测量光电子的动能,从而验证爱因斯坦方程,并测得普朗克常数。
经过本实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量子理论。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光的量子性。
2.测量光电管的弱电流特性,找出不同光频率下的截止电压。
3.验证爱因斯坦方程,并由此求出普朗克常数。
实验一光电效应讲义

实验一光电效应1887年,赫兹在研究电磁辐射时意外发现,光照射金属表面时,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电子从金属的表面溢出,这种物理现象被称作光电效应,所溢出的电子称光电子。
由此光电子的定向运动形成的电流称光电流。
1888年以后,W.哈尔瓦克斯、A.Γ.斯托列托夫、P.勒纳德等人对光电效应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并总结出了光电效应的基本实验事实:1.光强一定时,光电管两端电压增大时,光电流趋向一饱和值。
对于同一频率不同光强时,光电发射率(光电流强度或逸出电子数)与光强P成正比,见图1(a)、(b)。
2.对于不同频率的光,其截止电压不同,光电效应存在一个阈频率(截止频率、极限频率或红限频率),当入射光频率 低于某一阈值时,不论光的强度如何,都没有光电子产生,见图1(c)、(d)。
3.光电子的动能与入射光强无关,但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
4.光电效应是瞬时效应,一经光束照射立即产生光电子。
图1 光电效应规律上述实验事实用麦克斯韦的经典电磁理论无法作出圆满的解释。
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量子理论圆满解释了光电效应,并得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后来密立根对光电效应展开全面的实验研究,证明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正确性,并精确测出普朗克常数h。
因为在光电效应等方面的杰出贡献,爱因斯坦和密立根分别于1921年和192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电效应和光量子理论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量子论是近代物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而光电效应则可以给量子论以直观鲜明的物理图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光电效应制成的光电元件在许多科技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至今还在不断开辟新的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利用“减速电势法”测量光电子的动能,从而验证爱因斯坦方程,并测得普朗克常数。
经过本实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量子理论。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了解光的量子性。
2.测量光电管的弱电流特性,找出不同光频率下的截止电压。
3.验证爱因斯坦方程,并由此求出普朗克常数。
《光电效应的理论解释》 讲义

《光电效应的理论解释》讲义在我们探索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奇妙世界时,光电效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
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光的粒子性,还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理解光电效应,并探究其背后的理论解释。
一、什么是光电效应光电效应指的是当一束光照射在金属表面时,金属中的电子会吸收光子的能量而逸出表面的现象。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物理原理。
例如,当用紫外线照射锌板时,锌板会迅速失去电子,产生电流。
但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光的强度和电子逸出的数量有关,而光的频率则决定了能否让电子逸出。
二、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1、饱和电流当光的强度增加时,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也会增加,从而导致饱和电流增大。
这就好像给一个容器注水,水流越大,注满的速度就越快。
2、遏止电压无论光的强度如何,只要光的频率高于某个阈值,就会存在一个遏止电压,使得光电子无法到达阳极。
这个遏止电压与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
3、截止频率每种金属都存在一个特定的截止频率,只有当入射光的频率高于该截止频率时,才会发生光电效应。
低于这个频率,无论光的强度多大,都不会有电子逸出。
三、经典物理学的困惑按照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光是一种连续的电磁波,其能量是均匀分布在波阵面上的。
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电子会逐渐积累能量,直到足够大时才会逸出。
然而,这样的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一些实验规律。
比如,按照经典理论,光的强度越大,电子积累能量的速度就应该越快,电子逸出的时间就应该越短。
但实际情况是,光的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无论照射多久都不会有电子逸出。
四、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他认为光不是连续的波,而是由一个个离散的能量子组成,这些能量子被称为光子。
每个光子的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即 E =hν ,其中 E 是光子的能量,h 是普朗克常数,ν 是光的频率。
当光子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其能量被电子瞬间吸收。
第1讲光电效应讲义

第1讲光电效应板块一主干梳理夯实基础【知识点1】光电效应I1. 定义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的现象。
2. 光电子光电效应中发射出来的电子。
3. 光电效应规律(1) 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等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
(2)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
_-9(3) 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 S。
⑷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饱和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_____【知识点2]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I1. 光子说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的能量子,简称光子,光子的能量尸h v 其中h= 6.63x 10-34 Js(称为普朗克常量)。
2. 逸出功W o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所做功的最/」—3. 最大初动能发生光电效应时,金属表面上的电子吸收光子后克服金属的逸出功后所具有的动能。
4.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1) 表达式:E k = h v- W o。
(2) 物理意义:金属表面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 v,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 o,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m e v $。
5. 对光电效应规律的解释【知识点3】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1. 光的波粒二象性(1) 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
(2)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3) 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 物质波(1)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每一个运动着的粒子都有一个波和它对应, 这种波叫做物质波,也叫德布罗意波。
(2) 物质波的波长:x= p=mh v,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
物质波也是一种概率波。
板块二考点细研悟法培优考点1光电效应规律的理解 [深化理解][考点解读】1. 光子与光电子光子是指组成光本身的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光子不带电;光电子是指金属表面受到光照射时发射出来 的电子。
光电效应电子讲义-薛老师

光电效应实验实验简介量子论是近代物理的基础之一,而光电效应可以给量子论以直观、鲜明的物理图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光电效应已广泛用于许多科技领域。
普朗克常数是自然科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它可以用光电效应法简单而又准确地求出,所以,进行光电效应实验并通过实验求取普朗克常熟有助于理解量子理论和更好地认识普朗克常数。
实验目的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测和分析,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和光的量子性。
观测光电管的弱电流特性,找出不同光频率下的截止电压。
了解光的量子性理论与波动理论,并验证爱因斯坦方程进而求出普朗克常数。
实验仪器THQPC-1型普朗克常数测定仪微电流测试仪及测试台 实验原理当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到某些金属表面上时,可以使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所产生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光线照在光电管阴极K 上(如下图所示),便有电子逸出----光电子,光电子在电场作用下形成光电流,并且光照越强,光电流越大。
在阴极K 与阳极A 之间加反向电场,则光电子离开阴极后将受反向电场阻碍作用。
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图 光电管的伏安特性 爱因斯坦光量子理论:光不仅在发射和吸收时以能量为h ν的微粒形式出现,而且在空间传播时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频率为ν 的光是由大量能量为 ε =h ν 光子组成的粒子流,这些光子沿光的传播方向以光速 c 运动。
在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一部分消耗在电子逸出功A ,另一部分变为光电子的动能 E k 0 。
由能量守恒可得出:W 为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所需作的功,称为逸出功,其大小与材料有关。
2021m K mv E =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截止频率 :根据爱因斯坦方程,只有当h ν≥W 才会有光电子发射,即截止频率为 =W/h ( 值随金属种类不同而不同)。
当 K 、A 间加反向电压,光电子克服电场力作功,当电压达到某一值 U s 时,光电流恰W mv h m+=221ν0v 0v 0v为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 光电效应
【实验目的】
1. 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认识。
2. 验证爱因斯坦方程,测定普朗克常数。
3. 测定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原理】
当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到某些金属表面上时,可以使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所产生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光电效应是光的经典电磁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1905年爱因斯坦依照普朗克的量子假设,提出了光子的概念。
他认为光是一种微粒 — 光子;频率为ν 的光子具有能量h ν,h 为普朗克常数,目前国际公认值为h =(6.6260755±0.0000040)×10-34
J ·s 。
当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频率为ν 的光子时,便获得这光子的全部能量h ν,如果这能量大于电子摆脱金属表面的约束所需要的逸出功W ,电子就会从金属中逸出.按照能量守恒原理有:
W v m h m +=
2
2
1ν (3.1) 上式称为爱因斯坦方程,其中m 和v m 是光电子的质量和最大速度,2
2
1m v m 是光电子逸出表面后所具有的最大动能.它说明光子能量h ν小于W 时,电子不能逸出金属表面,因而没有光电效应产生;产生光电效应的入射光最低频率ν0=W /h ,称为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又称红限)。
不同的金属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因而ν0也是不同的。
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实验,测量普朗克常数的实验原理如图3.1所示。
图中K 为
图3.1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图
光电管的阴极,A 为阳极,微安表用于测量微小的光电流,电压表用于测量光电管两极间的电压,E 为电源,R 提供的分压可以改变光电管两极间的电势差。
当单色光入射到光电管的阴极K 上时,如有光电子逸出,则当阳极A 加正电势,K 加负电势时,光电子就被加速;而当K 加正电势,A 加负电势时,光电子就被减速。
当A 、K 之间所加电压U 足够大时,光电流达到饱和值I m ,当U ≤-U 0,并满足方程
eU 0 =2
2
1
m v m (3.2)
时,光电流将为零,此时的U 0称为截止电压。
式中e 为电子电量。
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光电流与所加电压的I — U 关系)如图3.2所示。
当用一定强度的光照射在光电管阴极K 上时,光电流I 随两极间的加速电压改变而改变,开始光电流I 随两极间的加速电压增加而增加,当加速电压增加到一定值后,光电流不再增加.这是因为在一定照度下,单位时间
图3.2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3.3截止电压U 0 是入射光频率ν 的线性关系图线
内所产生的光电子数目一定,而且这些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已全都跑向阳极A ,从而达到饱和。
我们称此时的电流为饱和电流I m 。
由于光电子从阴极表面逸出时具有一定的初速度,所以当两极间电势差为零时,仍有光电流I 存在。
若在两极间施加一反向电压,光电流随之减小;当反向电压达到截止电压U 0时,光电流为零。
将式(3.2)代人式(3.1)可得
eU 0 = h ν - W
即
U 0 =()0ννν-=-
e
h
e W e h (3.3) 上式表明,截止电压U 0 是入射光频率ν 的线性函数,其直线的斜率等于h /e 。
可见,只要用实验方法,测量不同频率光的截止电压,作出U 0 — ν 图线,如图3.3所示。
从图中求得直线的斜率
e
h
,即可求出普朗克常数h 。
另外,从直线和横坐标的交点还可求出极限频率ν0。
因此,由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数h 的关键是正确地测定截止电压U 0 。
需要指出的是,实际的光电管由于制作工艺等原因,给测定截止电压带来一些困难。
对测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如下:
(1) 暗电流和本底电流
光电管在没有受到光照时,也会产生电流,称为暗电流。
它是由阴极在常温下的热电子发射形成的热电流和封闭在暗盒里的光电管在外加电压下因管子阴极和阳极间绝缘电阻漏电而产生的漏电流两部分组成。
本底电流是周围杂散光射入光电管所致。
(2)反向电流
由于制作光电管时阳极上往往溅有阴极材料,所以当光照到阳极上或杂散光漫射到阳极上时,阳极上也往往有光电子发射;此外,阴极发射的光电子也可能被阳极的表面所反射。
当阳极A加负电势,阴极K加正电势时,对阴极K上发射的光电子而言起减速作用,而对阳极A发射或反射的光电子而言却起了加速作用,使阳极A发出的光电子也到达阴极K,形成反向电流。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实测的光电管伏安特性(I—U)曲线与理想曲线是有区别的。
图3.4中实线表示实测曲线,虚线表示理想
曲线即阴极光电流曲线,点划线代表影响较
大的反向电流及暗电流曲线。
实测曲线上每
一点的电流值是以上三个电流值的代数和。
显然,实测曲线上光电流I为零的点所对应
的电压值并不是截止电压。
从图3.4可看出,
阳极光电流(即反向电流和暗电流)的存在,
使阴极光电流曲线下移,实测曲线的拐点(或
称抬头点)处的电压值与截止电压近似相等,图3.4对光电流曲线的分析
可代替截止电压。
因此,光电效应实验是通过找出实验伏安特性曲线的拐点来确定截止电压U0的。
【仪器介绍】
1.GDH—Ⅰ型光电管:阳极为镍圈,阴极为银—氧-钾(Ag-O-K),光谱范围34O.0—700.0nm
光窗口为无铅多硼硅玻璃,最高灵敏波长是410.0±10.0nm,阴极光灵敏度为1 μA/Lm,暗电流为10-12A。
为了避免杂散光和外界电磁场对微弱光电流的干扰,光电管安装在可升降的铝质暗盒中,暗盒窗口可以安放光阑孔和滤色片。
2.光源:高压汞灯,谱线范围在302.3—872.0 nm。
3.NG型滤色片:一组有色玻璃滤色片。
滤通的谱线波长分别为365 nm,404 nm,436 nm,
546 nm,577 nm。
4.GP-Ⅱ型微电流测量放大器:电流测量范围为10-6~ 10-13 A,分六档十进变换;工作电
源为-3 ~+3V连续可调,电压量程分0V~±1V~±2V~±3V六段读数,读数精度0.02V。
测量放大器可以连续地工作8小时以上。
图3.5光电效应实验装置示意图
【实验内容】
1.测试前的准备
(1)将光源、光电管暗盒、微电流测量放大器安放在适当位置,连接好光电管暗盒与测量放大器之间的屏蔽电缆、地线和阳极电源线。
参见图3.5和图3.6。
将微电流测量放大器面板上各开关、旋钮置于下列位置:
“倍率”开关置“ZERO”;“电流极性”置“-”;“工作选择”置“DC”;“扫描平移”任意;“电压极性”置“-”;“电压量程”置“-3”;“电压调节”反时针调到头。
(2)打开微电流测量放大器电源开关让其预热20-30分钟。
在光电管暗盒的光窗上装
光阑;并盖上遮光罩,打开光源开关,让汞灯预热。
2.测量光电管的I —U特性
(1)使暗盒离开光源30 ~ 50cm,基本等高,暗盒窗口正对光源出射孔。
(2)取去暗盒窗口上的遮光罩,换上波长λ =365 nm的滤色片。
将倍率旋钮置于“10-7”
档,此时光电流大小应在此量程范围内(注意,光电管暗盒正对汞灯时,电流最小)。
(3)选择合适的电流和电压量程,测出-3 ~ 3V时不同电压下的光电流。
测量时,-3 ~ 0V时每0.1V测一个点,0V以上可加大间隔。
3.测量光电管拐点和本底电流。
(1)依次调换不同波长的滤色片,重复上面的测量,只测-3 ~ 0V时的光电流,每0.1V
测一个点。
(2)挡住汞灯出光口,测量0V时光电管的本底电流(每个滤色片都测)。
4.测量光电管的暗电流。
用遮光罩罩住光电管暗盒,测量0V时光电管的暗电流。
5.求普朗克常数h
把不同频率下的截止电压描绘在方格纸上,如果实验结果准确,则U0 =f (ν)关系曲线是一直线,求出直线的斜率,从而可算出普朗克常数h,并将结果与公认值比较,求出百分误差。
【注意事项】
1.在数据表格后加拐点及本底电流数据表(365nm的本底电流记在I—V表中)。
2.微电流测量放大器必须充分预热。
3.为避免强光直射阴极缩短光电管寿命,更换滤色片时以及实验完毕后用遮光罩盖住光电
管暗盒进光窗。
4.保持滤色片表面光洁,小心使用防止损坏。
更换滤色片时务必平整套架,以免除不必要
的折光带来实验误差。
5.实验中应减少杂散光的干扰。
6.作图的毫米方格纸大小要合适,以保证测量数据的精度不受损害。